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成化斗彩(成化斗彩鉴定真假)

发布时间:2024-02-04 22:22:48 admin 阅读:59

导读一、成化斗彩鸡缸杯如何鉴定真假 1、很多朋友不知道成化斗彩鸡缸杯如何鉴定真假,下面来介绍一下。 2、01从绘画技巧方面来说的话,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用色色料是应该很复杂的,但...
一、成化斗彩鸡缸杯如何鉴定真假

1、很多朋友不知道成化斗彩鸡缸杯如何鉴定真假,下面来介绍一下。

2、01从绘画技巧方面来说的话,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用色色料是应该很复杂的,但是其使用的绘画工艺是比较简单的,真品能够给人刚柔并进的感觉。

3、02从器型方面来说的话,真品成化斗彩鸡缸杯整体看起来是比较矮的,并且呈现的是椭圆形,敞口外翻是比较均匀的,并且内敛部分是没有釉质的。

4、03从壁画方面来说的话,成化斗彩鸡缸杯应该是雌雄双鸡三个图案,加之一些山石兰草等来进行点缀,底部也有大清乾隆仿古的印文。

5、04从底部来说的话,真品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底部应该是比较平整的,并且是么有圈足的,落款应该是在青花双方栏位置。

二、真假古代瓷器鱼瓶如何鉴别

1、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2、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3、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

4、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

5、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

6、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

7、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

8、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9、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

10、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

11、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

12、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

13、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

14、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

15、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

16、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17、其次是款色有别。

18、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

19、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

20、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

21、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

22、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

23、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24、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25、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

26、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

27、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

28、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29、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30、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

31、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32、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33、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4、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

35、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36、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

37、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

38、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39、明清瓷器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

40、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41、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

42、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

43、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44、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

45、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

46、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47、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

48、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49、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

50、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51、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

52、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

53、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54、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

55、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56、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57、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

58、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9、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60、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

61、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62、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

63、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64、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

65、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66、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

67、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

68、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

69、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

70、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71、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

72、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73、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74、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

75、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76、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

77、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

78、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

79、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80、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81、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

82、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83、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

84、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85、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

86、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

87、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

88、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89、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90、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91、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92、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

93、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94、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

95、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

96、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97、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98、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

99、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

100、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

101、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

102、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103、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

104、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

105、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106、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107、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08、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

109、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

110、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

111、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

112、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

113、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

114、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115、根据胎釉鉴别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116、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

117、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

118、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

119、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

120、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

121、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

122、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

123、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

124、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

125、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

126、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

127、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

128、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

129、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

130、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

131、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132、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

133、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

134、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

135、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

136、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

137、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

138、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139、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

140、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141、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142、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

143、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144、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145、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146、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147、”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148、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149、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

150、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

151、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

152、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153、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154、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

155、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

156、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157、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158、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159、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

160、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161、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162、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163、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

164、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

165、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166、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167、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三、求教瓷器鉴定

1、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四、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1、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五、真假古代瓷器鱼瓶如何鉴别

1、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2、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3、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

4、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

5、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

6、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

7、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

8、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9、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

10、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

11、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

12、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

13、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

14、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

15、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

16、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17、其次是款色有别。

18、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

19、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

20、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

21、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

22、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

23、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24、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25、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

26、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

27、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

28、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29、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30、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

31、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32、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33、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4、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

35、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36、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

37、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

38、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39、明清瓷器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

40、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41、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

42、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

43、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44、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

45、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

46、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47、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

48、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49、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

50、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51、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

52、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

53、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54、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

55、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56、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57、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

58、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9、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60、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

61、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62、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

63、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64、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

65、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66、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

67、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

68、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

69、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

70、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71、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

72、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73、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74、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

75、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76、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

77、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

78、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

79、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80、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81、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

82、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83、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

84、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85、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

86、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

87、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

88、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89、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90、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91、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92、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

93、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94、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

95、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

96、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97、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98、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

99、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

100、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

101、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

102、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103、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

104、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

105、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106、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107、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08、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

109、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

110、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

111、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

112、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

113、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

114、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115、根据胎釉鉴别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116、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

117、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

118、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

119、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

120、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

121、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

122、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

123、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

124、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

125、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

126、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

127、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

128、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

129、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

130、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

131、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132、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

133、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

134、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

135、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

136、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

137、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

138、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139、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

140、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141、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142、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

143、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144、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145、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146、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147、”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148、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149、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

150、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

151、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

152、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153、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154、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

155、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

156、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157、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158、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159、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

160、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161、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162、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163、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

164、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

165、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166、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167、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六、明代斗彩瓷器如何鉴定真假

1、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七、【图片】古瓷鉴定秘籍,不看后悔!玺客瓷器【现代瓷器吧】

1、中国古陶瓷历经几千年的历史。

2、其窑口多,品种多。

3、历朝历代的效仿,窑口之间的效仿都是有的,因此作为如何可以鉴别出准确的窑口和产地是不容易的,要反复的训练和对比才行。

4、如果能做到以其主要特点进行鉴别就更好。

5、在鉴别古瓷中要掌握全面而又要知其特点,在甄别和对比中得到锻炼。

6、透明釉六种的外观透明乳浊颜色釉,结晶无光裂纹釉。

7、六种釉类型名称、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无光釉、裂纹釉。

8、由于早期没有这么多的釉,又因窑所在地域不同,及当时条件限制,不能有六种釉料,只有用某一种釉或少量几种釉。

9、但是,这又成了对陶瓷断代确定窑的依据。

10、瓷器画好后要涂罩上一层透明釉,古时候研出了六种透明釉,对这六种透明釉的了解,有利于鉴别,如对窑口年代的肯定。

11、器形价位一尊二瓶三罐壶,四洗五觚六杯炉。

12、七盘八碟九杂件,十看年代器形如。

13、瓷器的价格或贵重程度与器形有关,一般是这样排行的、一尊,二瓶,三罐壶,四洗,五觚,六杯炉,七盘八碟,九杂件,十看年代情况、器形特色等,十一碟子等。

14、当然还要看瓷器件头的大小、纹饰、年代、器形方圆等。

15、但是也有例外,如、豆、葫芦、供器、祭器,历史价值、记载、考古、学术等也是价值。

16、有人有字第一位,画人故事为二类。

17、意精诗文也为动物应为第三位。

18、花鸟山村为第其他皆为第五位。

19、更看含意和画工,年代器形窑口对。

20、同样器形、同等彩料,有人物又有文字,如、诗、人物配诗的画面及画面又带有介绍文章类的为首类,只有人物故事的为二类,画动物,如、飞禽走兽为单有名诗和画为四类,其他应归五类,当然也要看画工、出自什么年代、何窑、何人之手,如早期元明的一把莲也为上品,有名有地的山水名画画在瓷器上的也不少。

21、这些知识要靠平时多学习,才能识别,提高眼力。

22、瓷器立卧方圆琢圆立卧立值钱,一方能顶三件圆。

23、六件卧件顶一立,器形朝代都是钱。

24、瓷器有立、卧、方、圆之形,其收藏价值是不同的,一般规律是、琢器、落落大方(即立件)价贵重,一件立件顶六件圆器(即卧件卧件),一件方形立件顶三件圆形立件。

25、这是当时制瓷工艺制作方形器、立件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带方、带角、带耳、出戟的都很贵重。

26、双勾线纹饰层次用线分,单线双线看认真。

27、单线多为元代器,明代纹饰与线分。

28、元代纹饰多压线,线填色料元明分。

29、双勾线是元末明初洪武时期出现的。

30、在纹饰分层时用双勾线。

31、从画法上看,一般明代双勾线纹饰不压线圈,线上、线之间也不填色。

32、而元瓷线中间及线痕常常被大笔涂绘的纹饰压住,使得“分层线圈”不那么清晰明朗。

33、在勾画图案时,也常常表现出元代的涂绘压住边沿线和轮廓线。

34、明代使用小笔涂绘,一般不会压住边沿线和轮廓线,线痕比较清晰,线之间也不填色。

35、瓷画写意评价人物配诗记事详,表示意义故事强。

36、笔画简单线流畅,脑思心品意境长。

37、瓷画,是指瓷器上大面积的手绘画装饰画。

38、一般认为有人物又题诗字的,是最好的瓷画,特别是题材故事强,社会意义重大的,最好。

39、另外,要重视那些笔法简单流畅的装饰画,有的画几笔就勾画出来,有点像漫画但又不是漫画。

40、这种瓷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人物、服饰,也记录了当时画人物动作的各种画法。

41、这种写意画是中国画中的瑰宝,他不仅是瓷器,也是记录时代的古画,越看越爱看,从中可看到中国古画的风韵,题材有战争、有山水、有文人雅士,琢磨起来有滋有味。

42、青釉的多种多样天青粉青和卵青,褐青绿青和影青。

43、古时青釉名堂多,分清青釉称真英。

44、唯独蓝色叫青花,黑蓝浅蓝青花青。

45、紫蓝翠蓝钴料多,钴料勾兑画面清。

46、古时青釉的概念较为广泛,褐绿、豆绿、浅绿、黄绿色等都叫青釉或青瓷。

47、这就要靠平时的多看来鉴别。

48、古时对青花色的看法是泛泛的,如深蓝、浅蓝、灰蓝、翠蓝等叫青花,收藏青花往往是比较对古瓷爱好深的人。

49、但是如果将瓷器全部涂上钴料(青花)时,这件瓷器叫祭蓝、洒蓝,这要看涂色的工艺。

50、一般说来,涂或蘸钴料满器身的深蓝为祭蓝,吹钴料有深浅度的为洒蓝。

51、验瓷十九步法陶瓷造型胎釉色,彩料纹饰别放过。

52、色度笔法听声音,体积厚薄泡折射。

53、款识底型观足细,窑口归代好瓷客。

54、验瓷十九步法、首先要看是陶器还是瓷器,是什么器具造型怎么样,还要看胎,釉色,彩料是什么彩,纹饰是画的什么,色度浓淡怎样,用什么笔法画的,听听声音有没有裂杂音,音长短。

55、体积大小,高矮,直径多大,胎釉的厚薄,气泡的大小,多少,形状,老化程度,款识情况,底的形态,露胎情况,圈足形状,色度,器底釉情况,是哪个窑口,什么年代的。

56、实际上这十九个步骤完成后,已经可以完全了解这件瓷器了。

57、从十九步法使我们知道,不能把传统鉴瓷看作是单一的眼学。

58、实质上传统鉴瓷法包括了眼看、手摸、手提重、闻、厅、问等很多方法。

59、瓷鉴望闻问切眼看形体和釉色,笔法轻得朝代特。

60、耳听声音轻脆闷,声音长短分啥货。

61、鼻闻土藏碱酸造,真假别凭一时热。

62、巧问卖者心琢磨,买得真品才有乐。

63、手摸凸凹釉挡手,麻滑提重有收获。

64、对瓷器“望”“闻”“问”“切”、看器形大小、工艺、釉料色彩、什么时代的画法、轻重厚薄、听声音情况,闻是否老产品,是否出土,是否用高锰酸钾消毒、去光、腐蚀,是否用HF酸腐蚀过,用心琢磨来路因缘。

65、用手摸器件的工艺情况,如、接口是手工还是机制,有没有接口,询问传世情况,釉料、画工情况,滑润涩、光亮度等情况,这一切都弄清后,方可买货。

66、黑蓝二青在瓷器上应用叫法青料涂时为黑灰,经过火烧变为青。

67、无釉之青显黑青,釉上之色易飞青。

68、釉下之青才纯青,浓稀调对九层青。

69、用青花钴料在坯器上绘制纹饰时呈黑灰色,在烧成后才会呈青色(蓝色),这是钴料的特点。

70、画在瓷坯上的纹饰,如果上面不上釉,钴料就会在烧成时挥发掉,这叫作“飞青”。

71、“飞青”后,纹饰线呈黑青色,如果涂上亮釉,就会显出青蓝色,并且可以通过控制釉的厚薄达到画面深浅不同的效果,号称“九层青”。

72、这种画面只有清早期才有,其画面深浅过渡均匀,层次分明。

73、当然也与当时所用的钴料呈黑青色有关。

74、各种名杯元代青花高足杯,永乐青花压手杯。

75、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代彩瓷有爵杯。

76、宋元两代公平杯,青花彩瓷方斗杯。

77、明代鸡心杯碗多,元代竹节高足杯。

78、足根心中多无釉,正反两面寻真杯。

79、宋元明清都有一些著名的杯式,也是历代名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80、元代青花高足杯和高足碗,明永乐压手杯、甜白杯,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宋元两代都有人公平杯。

81、鸡心杯有青花、釉里红等品种。

82、方斗杯以彩色瓷为多,往往有一个面角度不同,这是饮酒时对嘴的口面。

83、元代的高足杯足内根无釉,高足部分多为竹节形。

84、这是鉴别的主要部位。

85、名瓶青花人物大梅瓶,元代人物故事情。

86、明代斗彩加青花,清代镂空转心瓶。

87、瓶类元青花以人物故事纹饰为多。

88、明代斗彩加青花为多,清代镂空等各种胎瓷、转心瓶等器件都是称奇的器件。

89、名盘元代直径大口盘,明属斗彩带鸟盘。

90、清代粉彩青花多,人物故事最靠前。

91、冯先铭先生考查结果认为直径50cm大盘,世界仅存300块,明代斗彩大盘和清代工艺好的粉彩大盘都很少,特别人物大盘极少,但实际上在社会上还是有的。

92、在中国发展建设工程中也新出土过,说存300块,也许能突破。

93、名碗元代青花高足碗,永乐甜白各样碗。

94、成化斗彩人物碗,清代色地描金碗。

95、元青花高足杯碗,永乐甜白瓷的各色类碗,成化斗彩人物碗,清代色地、锦地、描金碗都很贵重。

96、各种奇艺件暗刻画划色暗涂,倒流倒灌满自如。

97、转芯交泰双层器,省油瓷灯百态足。

98、保温盘碗防烫杯,水酒同壶香熏炉。

99、公平杯须酒公平,不平酒会自流除。

100、滴水观音自滴水,尊老爱幼水说服。

101、童子撒尿凉热理,防风油灯温酒壶。

102、瓷器中工艺精良的应该算暗刻、暗划、暗藏色,倒流壶、灌不满的杯、碗、壶,保温防烫的双层的碗盘、熏炉,能滴很长时间的滴水观音、转心瓶、吐烟的龙熏,不怕风吹的油灯,节油的灯,温酒不凉的壶,各种人物动物加叠造型器,都很有工艺水平,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有科技水平。

八、我有个成化斗彩不知道真假,我知道的应该有100年左右了,家里祖传的

1、黄釉的马太不细致,成化也没有缠枝花卉画这种五瓣花的,底下的红釉板是臆造的,从未见过此种器形,釉面和彩料来看,不到成化,而且底足上方有黄色污垢,这是酸蚀的,款式书写无力,对比同类款识相差甚远,经鉴定为现代仿品。

九、康熙官窑的瓷器怎样辩别真假

1、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

2、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

3、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

4、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

5、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

6、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

7、偶不经心就易出错。

8、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9、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10、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11、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

12、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

13、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

14、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

15、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

16、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17、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

18、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

19、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

20、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

21、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

22、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

23、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

24、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25、其次是款色有别。

26、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

27、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

28、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

29、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

30、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

31、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32、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33、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

34、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

35、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

36、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37、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38、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

39、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40、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41、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2、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

43、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44、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

45、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

46、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47、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

48、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49、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

50、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

51、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52、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

53、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

54、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55、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

56、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57、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

58、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59、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

60、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

61、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62、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

63、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64、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65、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

66、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67、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68、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

69、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70、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

71、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72、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

73、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74、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

75、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

76、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

77、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

78、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79、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

80、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81、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82、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

83、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84、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

85、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

86、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

87、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88、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89、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

90、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91、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

92、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93、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

94、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

95、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

96、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97、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98、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99、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100、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

101、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102、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

103、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

104、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105、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106、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

107、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

108、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

109、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

110、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111、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

112、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

113、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114、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115、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16、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

117、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

118、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

119、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

120、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

121、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

122、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123、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124、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

125、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

126、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

127、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

128、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

129、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

130、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

131、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

132、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

133、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

134、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

135、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

136、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

137、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

138、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

139、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140、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

141、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

142、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

143、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

144、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

145、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

146、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147、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

148、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149、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150、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

151、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152、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153、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154、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155、”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156、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157、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

158、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

159、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

160、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161、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162、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

163、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

164、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165、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166、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167、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

168、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169、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170、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171、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

172、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

173、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174、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175、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五八同城租房(58同城如何租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