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5句老马识途的典故是什么时期的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25 08:28:24 admin 阅读:59
老马识途的典故
1、老马识途的典故简短
(1)、那么鲁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齐桓公后来又是如何处理的?
(2)、而眼下已进入隆冬,山上的草木完全枯黄,落下的树叶也遮住了来时的道路,地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大军在山中来回绕了几个圈,竟然迷失了方向,最后怎么也找不到出路了。
(3)、按照山戎的指引,齐桓公带兵走了没多久便抵达孤竹城下,孤竹大概位于河北省滦县以南,最早建国于商朝初年,到春秋时期已经严重衰落。
(4)、“老马识途”语出《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5)、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6)、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7)、齐桓公却阻止道:“眼下戎贼并未折损一兵一卒,胜负未分,因此还不到饮酒的时候,我军应继续向前追赶,力争将其有生力量全部消灭,彻底解除燕国的后患。”
(8)、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9)、亦作“马老知道”。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费县道中三首》之三“枥中老马空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
(10)、老马识途: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翻译: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
(11)、齐桓公带着部队进入令支国中,下令三军不得妄杀一人,不得侵犯百姓财产,对于投降的士兵一律从优对待,戎人大为感动,纷纷走出家门,夹道欢迎齐军。
(12)、北京史(增订本)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著
(13)、不一会儿,只见齐军又一支先头部队在宾须无的带领下大张旗鼓走进谷中,而主力部队也紧随其后。这时山间两侧突然响声大作,山戎果然早已在此设下埋伏,眼见齐军中计,立刻从树林中闪现出来,如雨泻一般冲向齐军。
(14)、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15)、(老马知路)宋·陆游:“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
(16)、于是齐桓公下令,将这超出的五十里地全部割让该燕国,以弥补自己的过错,燕庄公大为感激,等到齐桓公离开之后,他便下令在齐桓公所赠之地上建起一座城池,名为“燕留”,以此来歌颂齐桓公的恩德。
(17)、亦作“老马知路”。南宋诗人陆游《东窗遣兴》诗三首∶“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
(18)、"老马识途"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恒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19)、释义: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20)、后来,人们就用它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老马识途的典故是什么时期的
(1)、管仲思索了好久,心声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2)、管仲思索良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战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3)、于是齐桓公命令手下按照隰朋的指点进行搜索,果然没过多久就发现了蚁穴,之后又在蚂蚁的带领下找到了水源,众军的境况得以缓解。
(4)、由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以“老马识途”来称赞经验丰富、情况熟悉、能起引导作用的人,或称“识途老马”。
(5)、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应燕庄公之邀,率师北上,举行了救燕伐山戎之役。在降无终、剃令支两国之后,继而伐孤竹。孤竹城山戎首领答里呵,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城计”,城中兵民都逃往山中藏匿,从而引诱齐军中计,误入迷谷。当时地形地貌与现在不同,迷谷附近尽是沙碛之地,草木不生,人称旱海。是时又遇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四处茫然,咫尺不辨。此时桓公大惊:“似此绝境,如何得出?”管仲献计曰:“臣闻老马识途,可使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桓公依其言,择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齐桓公率军随老马走出旱海,复攻打孤竹城,消灭了孤竹城山戎守敌。这就是“老马识途”典故的始末。
(6)、大白天撬了民乐社区多个防盗门还顺走了放在门口的废纸箱
(7)、燕庄公感激道:“君侯所言极是,承蒙您慷慨大义,我燕国上下也该鼎力相助,君侯若要出兵,寡人愿亲自担任先锋,为君侯开道。”
(8)、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9)、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部队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10)、齐国的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跟随齐桓公进攻孤竹国。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
(11)、亦作“识途(涂)马”。清代诗人黄遵宪《题樵野丈运璧斋话别图》诗∶“谓我识涂马,招我来咨陬。”清代史学家赵翼《重赴鹿鸣宴恭记四首》之四∶“智可识途推老马,才渐横海掉长鲸。”现代作家茅盾《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
(12)、此时,草木已经枯黄,不是原来的摸样了。齐国军队在山中转来转去,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13)、有一年春天,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远征讨伐孤竹国。战争相持了很久,一直到冬季才结束。当他们返回时,大军在茫茫无边的沙漠里迷失了道路。
(14)、离开伏龙山后又走了几天,大军终于抵达了燕国都城,燕庄公感激齐桓公劳师远征,本想挽留齐桓公多住几日,齐桓公却因国事繁忙急于返回临淄,燕庄公只得应允,并亲自为齐桓公送行。
(15)、临淄区文化和旅游局、临淄区融媒体中心、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推出——临淄成语典故我来讲,齐国历史文明听我说。
(16)、亦作“老马知道”。唐代诗人杜甫《观安西兵过赴观众待命二首》之一∶“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17)、“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引导作用。明代小说家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臣闻老马识途,无须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代诗人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18)、山戎我们曾经讲过,属于北戎的一支,居住在河北省北部一带,东南方向与齐鲁等国临近,北边又和燕国接壤。
(19)、时间一长,军队的粮食越来越少了,相国管仲意识到如果再不找到出路,大家都会困死在山谷里,必须赶紧想出一个主意。
(20)、平日山戎为了掠夺粮草物资,经常会在各国的边境进行骚扰,之前齐僖公在位时,山戎就曾以大良、小良为将攻打过齐国。
3、老马识途的典故50字
(1)、据《韩非子·说林》上篇说:齐军队去时是春天,回来时却已是冬天,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而迷失了道路,不知该怎么走,大家很着急。管仲说:“不要紧,老马可以作我们的向导,它们有经验,认得路。”于是挑选几队老马,放它们走在前头,队伍跟着走。结果,果然找到归路,平安地回来了。
(2)、齐桓公由于有了蚂蚁的先例,也很赞成管仲的观点,于是赶忙让人挑选了几匹无终国老马,让它们走在前面探路,只见老马不慌不忙的在山中转了几圈,然后选择了一个方向一路行进,最终果然带着大军走出了伏龙山。
(3)、老骥伏枥、老当益壮、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4)、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5)、《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
(6)、孤竹国主眼见城破,立刻与密卢换上侍从的衣服,打算趁乱逃脱,却被率先杀入宫中的王子成父当场识破,将二人全部缉拿。
(7)、从总体看,滦河是由西北流向东南,但从局部看,滦河在迷谷处却转了个弯,即由北而南流转为由西而东流。转弯处右岸(西岸)有几处山谷的谷口,由谷口沿谷内西行,随山势而渐升,蜿蜒且崎岖,沟壑多支叉,这些山谷通称为迷谷。历史上著名的“老马识途”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8)、接着齐桓公下令向都城发起总攻,由于齐军来势凶猛,加之城内已经严重缺粮,因此孤竹守军坚持了没三天便被击败,齐军大批涌入城中。
(9)、①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 (选自《史记 齐太公世家》)
(10)、一次,山戎侵犯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军救燕。
(11)、齐桓公说:“贵国被围数月,早已疲惫不堪,寡人怎能忍心再让你们充任先锋,你带兵在后面接应我军便可。”
(12)、为了能尽快脱险,齐桓公赶忙命令手下搜索水源,而就在这时,隰朋却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对齐桓公说:“我听闻蚂蚁能够感知泉水,主公不如先派人寻找附近的蚁穴,然后再跟着蚂蚁一路行走,说不定能够找到水源。”
(13)、山戎这才明白自己中计,赶忙下令撤退,可早已提前绕到其后方的王子成父和赵川不失时机的冲了上来,将山戎杀的大败,戎主密卢在众人的死力保护之下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14)、齐桓公听完打发走了俘虏,又将管仲等人叫来商议说:“如今山戎已遭遇重创,绝不可再给他喘息的机会,我军应继续追赶,以防再生变故。”众人点头称是。
(15)、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16)、老马识途是一个汉语成语,该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该成语意思是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7)、战国:纸上谈兵(赵国赵括)、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典故)。
(18)、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19)、管仲想了很久,对齐桓公说:“大王,狗离家很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我想老马也应该有这个认路的本领,不如让军中的老马在前面领路,带着大家走出山谷。”齐桓公一听,觉得有道理,立刻让人挑出几匹老马,解开套在老马身上的绳子,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20)、(存老马)唐·杜甫:“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4、老马识途的典故
(1)、临淄人讲临淄成语典故,临淄成语典故滋养一代代临淄人。
(2)、半个月后,齐军抵达燕国境内,此时山戎已经包围燕国两月有余,夺得粮食人口等不计其数,戎主听闻齐军赶到,担心自己难以应对,就带着人马撤离而去。
(3)、一道院墙引发两小区住户冲突 业主盼将问题早日解决
(4)、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5)、有一次跑买卖,两人住进了一家客栈,当晚遇到了盗贼,结果,二人的马也被偷了去。他二人和店主一起报了官。几天过去了,官府没有任何消息。鲍叔牙就和管仲商量,准备次日回家。二人正在店中闲坐,忽然远出传来“得、得、得”的马蹄声,愈来愈近,他俩急忙跑出去观看,是两匹马,一黑一白,朝着这家客栈奔了过来,停在了客栈的大门口。鲍叔牙和管仲定睛一看,喜出望外,正是自己被盗贼盗走的那两匹马。
(6)、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向一切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包括动物学习。从而掌握一些经验,甚至获得生存的秘诀。
(7)、留守在令支的燕庄公听闻齐桓公凯旋归来,立即命人在城中设宴为齐军接风,齐桓公先是称谢,进而对燕庄公说道:“如今孤竹、令支相继被灭,得地数百里有余,为避免日后这里再生动乱,寡人请将这片区域全部送给燕国,以维护北方稳定。”
(8)、齐桓公和管叔商量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带兵前往北方攻打入侵燕国的各个部落。这次征讨敌人,路途相当遥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次不寻常的远征。齐桓公为这次长征进行了十几年的充分准备,并亲自带兵前往,国相管仲和大夫隰(xí)朋随同出征。
(9)、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10)、齐桓公回答说:“目前局势尚不清楚,君侯可先按兵不动,将来若有需要,寡人一定亲自写信求助。”鲁庄公闻言便返回了鲁国。
(11)、"老马识途"的典故告诉我们对于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有经验的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12)、(老马迷路)宋·文天祥:“老马翻迷路,羝羊竟触藩。”
(13)、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xí)朋随同前往。齐军于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出现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14)、《管子》也有这段记裁,不过它说迷失道路的原因,是由于中了敌方的奸计:孤竹国王答里呵故意叫黄花元帅向齐桓公假投降,把齐军诱进了迷谷瀚海,那里一片沙漠,荒无人烟,风又大,天又冷,而且又是黑夜里,因此迷了路。挨到天亮,管仲想出了利用老马作向导的办法,才把军队带出了迷谷。
(15)、管仲对桓公说:“老马是充满智慧的动物,它应该熟悉原来来时的路,不如让人找一匹老马给咱们带路。”
(16)、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17)、稳定了令支的局势后,齐桓公让人将几名俘虏带到跟前问道:“你主此去,将会投往何处?”俘虏回答说:“此去向北乃是孤竹,与我国素有来往,我主肯定是去那里避难了。”
(18)、马有比较发达的嗅觉系统以及听觉器官,而且有很强的记忆力。因为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构成了比其它动物更为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
(19)、临淄区文化和旅游局、临淄区融媒体中心、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向大众征集临淄成语典故音频或短视频,我们邀请您,把临淄成语典故讲给大家听!
(20)、“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5、老马识途的典故20字左右
(1)、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齐国的军队出征的季节是明媚的春天,而班师凯旋时已是寒冷的冬天,加上白雪的覆盖,沿途的草木全都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回归的路。在大家不知所措时,管仲对齐桓公说∶“大王,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作我们的向导,带引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大喜,同意试试看。于是,管仲挑选了几匹老马,解开缰绳,卸下鞍具,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了山谷。
(3)、孤竹国主和密卢被押到齐桓公面前后,齐桓公命人列数二人的几大罪状,包括荼毒百姓、掠夺中原等,之后便下令将二人推出宫外当众斩首。
(4)、现在,虽山川、沟谷、原野、滩涂已变,但周围许多古迹尚存。在迷谷之东3里许,有一村庄叫“迷谷村”;在该村之东5里许,尚有孤竹城遗址;在迷谷之北不远,有“迷谷寺”遗址;在迷谷西北5里许,龙山山腰石壁上尚存齐桓公浮雕像;在雕像下50米处,尚有齐桓公凿开的“龙泉井”井水至今仍清冽可口;在龙泉井北50米处,有龙泉寺遗址;在与迷谷相对的滦河东北地区,三座山上曾分别埋葬着孤竹国长、次、少三君;在孤竹城遗址北滦河河心小岛上,有孤竹老君庙遗址;在迷谷近处的小山上,曾发掘一商代古墓,墓中出土的商代青铜鼎在市博物馆珍藏。
(5)、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狗离家很远都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应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在征得齐桓公同意后,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