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5句林则徐 子孙不如我 留钱有何用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01 07:12:14 admin 阅读:59
林则徐名言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1、林则徐 儿孙若如我
(1)、善,即是积善行德,又是待人和善。左家爱行善,左宗棠也同样教育子女,多散财,乐于助人。在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竟然将95%的收入用于充公,一份用于国家建设,一部分则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善与廉,同根同源,这也是左宗棠家风“廉洁奉公”的具体表现。
(2)、家风不是嘴上说的,重在家庭传承,正所谓不看广告看疗效。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的家风各有不同,难有好坏之分。两人都为后世为官、为人做出了楷模,如两人没有为子女留下多少遗产,试问哪个富豪、高官能做到?
(3)、曾国藩家境略差,信奉读书立身、勤俭持家。左宗棠家境较好,践行廉洁奉公、积善行德。曾家祖辈种地务农,自然更希望读书求取功名。左家历代都出秀才,对功名则看得较淡,更喜欢乐善好施。
(4)、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作七律一首,其中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5)、话虽如此,但不一定是曾国藩的真实所想。因为在那个时期,唯有读书才能求取功名。但有些话,不可能写到家书中,也不可能说得那么赤裸裸。作为高官的家书,是无法保密的,家族的人要看,还会流传出去。所以,曾国藩只能以煲鸡汤为主。就像很多女明星,嘴上都说要嫁给爱情,最后都跟了有钱人。说是不想让儿子成为自己,但曾国藩经常让大儿子跟随自己处理各种外交事务。
(6)、左宗棠也经常给家人写信,虽然没有曾国藩那么频繁,但他的家书同样体现了左氏家风的特点。如果同样总结提炼的话,左宗棠的家风,至少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廉、善。
(7)、心底宽阔的人,不管到哪里,接触什么人,自己都很快乐;而嫉妒敏感的人,则觉得处处都是荆棘的刺,把自己扎得浑身是伤。
(8)、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9)、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供他读大学,但他学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回来后,就开始批评、攻击父母,父母自己也非常苦恼。
(10)、子孙若如我,留钱做甚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11)、善,即是积善行德,又是待人和善。左家爱行善,左宗棠也同样教育子女,多散财,乐于助人。在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竟然将95%的收入用于充公,一份用于国家建设,一部分则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善与廉,同根同源,这也是左宗棠家风“廉洁奉公”的具体表现。
(12)、但作为佛教徒,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要禁止杀害众生,培养孩子的爱心。
(13)、从二人的经历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环境,为他们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在他们为官过程中,又将这种价值观传承给了后人。
(14)、左宗棠死后,财产大概有5万两,也是非常廉洁,但比曾国藩还是多了7千两。这些钱,只是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养廉银的收入。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留下了廉洁的美名,而曾国藩却没有。
(15)、虽然左宗棠也劝子女要“勤耕读”,也强调“读书不为科名”,但似乎很少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左宗棠本身只是个举人,也没有把读书看得很重。这或许可以说明,左宗棠是真正不希望子女过分追求功名。他曾多次强调。“笃根本,去浮华”,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16)、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似乎都淡泊名利,不希望子女做官,但左宗棠似乎做得更纯粹。曾国藩教育子女要多读书,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很多指点子女学业的记载,期待他们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书,不在于求功名,而在于明事理。
(17)、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较个人境遇的形象令人难忘。
(18)、所以,既然家长都疼爱孩子,就应该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
(19)、我很欣赏林则徐的教子经验。林则徐有一段名言:“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儿子有时候会羡慕有的同学能享受到父母、家庭带来的优越感。每当这时候,我都会耐心的和儿子谈心,消除他依赖父辈的想法。我给儿子讲林则徐的格言,给儿子翻译这几句话的内容。似懂非懂的儿子,混沌未开的少年,他早晚有一天会明白妈妈讲这些话的意思。也许他会有怨言,但是,我希望我的儿子生而坚强,只有他从小学会独自面对,有担当,他才能在长大后走的更远更高。
(20)、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步就跨过千里。同样,修心也要一点一点来,不可能修了几天就想超凡入圣。只要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这就值得欢喜,如此日积月累,滴水一定可以穿石。
2、林则徐 子孙不如我 留钱有何用
(1)、《莲花经》云,任何善信发心赞助建寺与佛坛,可以获得以下十大功德:
(2)、投稿新闻: 2754266679@qq.com;
(3)、这样,就不会被所谓“官二代”的教育问题所困扰,不会被“我爸是李刚”的负面新闻所烦恼,更会成就为官廉、儿孙福、口碑佳的美好人生。
(4)、望子成龙,光宗耀祖,是天下人的普遍心愿。然而,成“龙”也好,成“虫”也罢,这中间都有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化过程。如何抓好这个过程,使之有利于孩子成长,却未必是每个做长辈的都能清醒明白的。
(5)、还有的,殚精竭虑,拉关系走后门,一心要为孩子寻找轻松自在、养尊处优的金饭碗。至于“小皇帝”或“小公主”们的思想、品德、文化等做人的基本素质如何,却很少顾及。殊不知,这种畸形溺爱的结果,只能使子孙养成贪图享乐、不思创业的恶习;个别缺才少德的分子,还可能滑入犯罪的泥潭,成为社会的蛀虫。
(6)、“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7)、不过,左宗棠的两个儿子也做了地方高官,虽然不如老爹,但也算是大官。三儿子左孝勋、四儿子左孝同通过科举升迁,分别做到兵部主事、布政使等职。同是带大儿子在身边,曾国藩带曾纪泽出入各种洋务活动场合,左宗棠则是带着左孝威征战西北。曾纪泽后来成了外交高官,而左孝威则病死在新疆。
(8)、英国著名香港史专家安德葛·《香港史》:“(林则徐的禁烟计划)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
(9)、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糟糕的事情,其中一部分是真正发生的,更多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10)、后来到福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墙壁上赫然写着他的教子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子孙要是贤德而聪慧,把钱留给他反而堕其斗志;要是愚蠢而懒惰,留的钱越多,越是麻烦过错。
(11)、再看左宗棠。左宗棠出身与曾国藩很相似,同样是耕读家庭,父亲也是私塾先生。曾氏家族曾连续七代出过秀才。或许是左家的家庭条件比曾家优越,左家喜欢乐善好施。左宗棠的曾祖父经常在路边设义茶亭,免费让路人饮茶。左宗棠的父亲更是热心公益慈善,创办“积谷仓”,专为灾荒年份赈灾之用。左宗棠就是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12)、讲闻正法的这一功德,是世俗善法中无与伦比的。在讲闻的开头,对上师及本尊顶礼必不可缺。而且在讲考等场合中,最好也先念顶礼句。
(13)、再看左宗棠。左宗棠出身与曾国藩很相似,同样是耕读家庭,父亲也是私塾先生。曾氏家族曾连续七代出过秀才。或许是左家的家庭条件比曾家优越,左家喜欢乐善好施。左宗棠的曾祖父经常在路边设义茶亭,免费让路人饮茶。左宗棠的父亲更是热心公益慈善,创办“积谷仓”,专为灾荒年份赈灾之用。左宗棠就是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14)、左宗棠死后,财产大概有5万两,也是非常廉洁,但比曾国藩还是多了7千两。这些钱,只是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养廉银的收入。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留下了廉洁的美名,而曾国藩却没有。
(15)、曾国藩生于地主家庭,父辈主要以耕读为主。应该说,曾国藩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他以后学习、为官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耕读之本。他的爷爷曾玉屏阅历丰富,为家族确立了八条十六字家规,即“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祀、睦邻”。曾国藩又将其简单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家是耕读家庭,但还是将读书放在了首位,因为只有读书,享受到好的教育才能建功立业。自古只有读书一条路,想出人头地只能如此。后边的七个字,基本都是一个农民家庭的本分要求。
(16)、什么叫假交情,什么叫真朋友(句句见血,太精辟了)
(17)、“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能,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不孝,且长其恶”。
(18)、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9)、翻译: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20)、当听说股神巴菲特要捐出99%的个人财富时,我的一个同事说:“那他的后代还不得气疯了?”
3、林则徐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1)、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2)、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3)、他曾在家书中对儿孙的家庭教育提出批评,“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况科名有无迟早亦有分定,不在文字也。不过望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
(4)、左宗棠也经常给家人写信,虽然没有曾国藩那么频繁,但他的家书同样体现了左氏家风的特点。如果同样总结提炼的话,左宗棠的家风,至少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廉、善。
(5)、汉代名臣刘向给儿子刘歆写《戒子歆书》,既语重心长又措辞严厉,告诫儿子“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要做到“恐惧敬事”,不要忘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宋代黄庭坚曾作《家戒》,“以为吾族之鉴”,因为他曾亲见“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已呈败象,又越数年,已是明日黄花,门庭破落。这大概就是“富不过三代”的民间谚语之意。而宋徽宗时期,更是由于大小官吏腐败无能,各种“高衙内”专横跋扈、欺压百姓,成为“靖康耻”的重要原因,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6)、联系方式:13563377433(顿音)
(7)、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8)、释义:把拥有一个只容得下膝盖大的地方读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寄托了他对后人的期望。
(9)、话虽如此,但不一定是曾国藩的真实所想。因为在那个时期,唯有读书才能求取功名。但有些话,不可能写到家书中,也不可能说得那么赤裸裸。作为高官的家书,是无法保密的,家族的人要看,还会流传出去。所以,曾国藩只能以煲鸡汤为主。就像很多女明星,嘴上都说要嫁给爱情,最后都跟了有钱人。说是不想让儿子成为自己,但曾国藩经常让大儿子跟随自己处理各种外交事务。
(10)、 这句话是林则徐的家训,完整来说是:
(11)、点评: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12)、不过,左宗棠的两个儿子也做了地方高官,虽然不如老爹,但也算是大官。三儿子左孝勋、四儿子左孝同通过科举升迁,分别做到兵部主事、布政使等职。同是带大儿子在身边,曾国藩带曾纪泽出入各种洋务活动场合,左宗棠则是带着左孝威征战西北。曾纪泽后来成了外交高官,而左孝威则病死在新疆。
(13)、小时候,常听母亲念叨一句话,生的儿女不如我,要的东西干什么,生的儿女强过我,要的东西干什么。开始我以为这话是母亲自己说的。
(14)、译文: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15)、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16)、这句话说明人生的价值就是在有生之年创造价值,自然包括财富的积累,因为要活着,要养家糊户,要过有品味的生活,这一切都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这得靠财富去支付眼前的生活和预期的生活。
(17)、释义:林则徐告诫后人要明事理、知进退,志向远大,不为个人小家算计,而是要服务国家社会。进中知退,退中知进,预存退归之心,而后才能作最奋发有为的进取之计。不为追求私利而干进,不为留恋权位而徘徊,不要顾虑个人体咎(利益得失)而退缩。
(18)、▲ 三坊七巷名人家训馆内展出的林则徐“十无益”家训
(19)、我答:“我信。不过,老辈子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真的没必要给儿孙留那么多。”
(20)、子孙若如我,留钱做甚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4、林则徐 子孙若如我
(1)、我想,她一定没听说过那个发生在巴菲特和他小儿子身上的故事:
(2)、老祖宗的7句话:让人舒服,让人明白(值得收藏)
(3)、祈愿佛力加持、诸方善信护持,共襄盛举。祈愿佛法久住世间,慈悲造福十方,弘扬正法,利益众生。
(4)、廉,是左宗棠的终生追求,为官廉洁,为人清白。左宗棠身体力行,确实做到了这点。为官一生,左宗棠堪称真正的清官,尤其是与李鸿章相比,左宗棠的廉洁显得尤为珍贵。左宗棠死后财产仅仅余5万两,与李鸿章的千万家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林则徐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6)、爱,有许多种。把孩子育成温室的花朵,是爱;教孩子与世无争乐享人生,是爱;给孩子一个梦想,陪着孩子风雨兼程,是爱……
(7)、官员如何教育子女及亲属,历朝历代都是个问题。
(8)、古人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其实,财富是福报的一种外现,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行善积德修来的。有福报,好比粮仓是满的,需要的时候采用一些方法,比如说做点生意什么的,好比在粮仓墙上开个门,怎么开都能拿出粮食来。如果不懂得积福,粮仓空空如也,就算想尽办法打工、做生意、投资,好比在空粮仓边上开一万扇门,再怎么努力,也拿不到多少粮食。于是就怨天尤人,总觉得是命运对不起自己、家人对不起自己。更有甚者,为赚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反而给自己招来无量无边的恶果,后半辈子越过越差。这就是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从小不懂得给自己积累福报,老想着依靠别人,自私自利,只知道向人索取的恶果。
(9)、 53岁的李鸿章为何会输给29岁的日本人?
(10)、林则徐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1)、释义: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有为,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12)、清代人写的《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家训如白话,不用解读,浅显易懂,与林则徐的家训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字经》里的“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以前以为就是子女不好好读书是父辈过错的意思。现在认真研读,感觉别有深意。或许,还应包括子女长大后没有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等,父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3)、林则徐给儿子的信中说:“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其牢记之!”
(14)、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般,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如果子孙贤良能干的话,有太多的钱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如果子孙不如我,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如果子孙愚蠢无能的话,留有太多的钱给他反而更增使他犯错。
(15)、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6)、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7)、地址:中国雄安新区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莲心禅院
(18)、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似乎都淡泊名利,不希望子女做官,但左宗棠似乎做得更纯粹。曾国藩教育子女要多读书,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很多指点子女学业的记载,期待他们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书,不在于求功名,而在于明事理。
(19)、他曾在家书中对儿孙的家庭教育提出批评,“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况科名有无迟早亦有分定,不在文字也。不过望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
(20)、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5、林则徐家训子孙若如我
(1)、 而这一副对联,后来也就成为了林家的家训,不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摹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2)、点评:这里不是宣扬宿命论,不是奉劝人知足而止、不思进取。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时势造英雄,人要成事,不仅仅要知己之所能为,更要知彼之所能为否。时运不济,就是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成为满足实现主观要求的条件,妄然求取,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毛泽东不是说过,要实事求是吗?要让主观的愿望同客观现实统要把“求”同“时运”结合起来,学会等待时机,切莫大胆妄为。
(3)、子孙不如我,留钱做甚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4)、一棵大树需要不断吸收水分、养料,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同样,我们的人生也要经常吸取有价值的知识,慈悲、智慧的养料水分,才会焕发出它的光彩。一旦离开了这些,生命就会暗淡无光,日趋枯萎…
(5)、“子若强于我,要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益增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