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1句金刚经经典名句经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2 09:56:13 admin 阅读:59
金刚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金刚经》精典名句
(1)、⑤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这是对佛的赞美。传说佛诞生时就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2)、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3)、佛經是如來的大法,一切天龍八部都要領受奉行,與普通書籍根本不同,就如皇帝的敕命與普通文牒不同。所以對經書褻瀆不敬,就會迅速消耗福報,後果極為嚴重,高天祐就是因為枕經折福而失去了名位。
(4)、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6)、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7)、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虽然是不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升到天上,于天界证得阿罗汉果,不再回到人间。而实际上,他的心犹如虚空,根本就没有不来之相,所以叫做三果阿那含。”
(8)、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9)、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1)、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2)、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13)、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
(14)、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15)、④白佛言:对佛说,白就是说话,白是南北朝时的说法,即道白。
(16)、“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来真地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吗?如来真地有法可说吗?”
(17)、“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不是真的有佛土可以庄严,只是把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方便叫做庄严佛土而已。”
(18)、现场,王教授以第十四品中佛陀往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以及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
(19)、「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20)、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2、金刚经经典名句经文
(1)、「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2)、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只是这些恒河,就已经多的数不清了,何况其中的沙子呢!”
(3)、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4)、⑥如来:与佛、世尊等一样,是称呼佛的一种名号,佛共有十种名号。这里指释迦牟尼。
(5)、流通本的加工:⑴字数的添加:《金刚经》从824年柳公权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寿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经文字数不断增多。(2)"冥司偈"的添加:以历代藏经的校勘记看,《金刚经》有文字上的琐碎变化。其最大变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尔时)慧命须菩提……"一段并最终定型,这是从菩提流支译本移植来的。添加的时间不很明确,后来佛徒为其编造了"僧灵幽"的公案,该段经文因此叫"冥司偈"。(3)首尾附件的添加:从咸通印刷本开始,经首已出现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经文前后的颂词、真言、奉请词、发愿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6)、随后王教授解释了第十三品的内容:此品确定了《金刚经》的经名,并点明应当以真俗不二的方法来理解、受持此经,也即“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7)、2019年5月22日19:00--21:00
(8)、为什么要生清净心?因为清净心能生智慧,妄心不能生智慧。这个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得到。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因为旁观者事不关己,他执着就少一些;事关当局者的切身利益,他的执着挂碍就多一些,迷惑也就多一些,所以很多时候,当局者就需要请旁观者指点一下。
(9)、「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0)、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11)、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2)、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后天学到的一种概念。无论是微尘,还是世界,都是在娑婆世界中,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等到离开娑婆世界,就会发现它们的真相。
(13)、《金刚般若经赞述》:“世亲云,此示彼相续颠倒也,谓以过去未来故不可得,现在心虚妄分别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颠倒,诸识虚妄,以世观故。”
(14)、“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的话,他的福德,也和虚空一样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菩萨们应当遵照如来的教导,而如实安住。”
(15)、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16)、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17)、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18)、⑦次第乞已:按顺次挨家挨户乞食。佛乞食是为被乞食者种福,所以不能择贫富,而要按顺序来,即“次第”。
(19)、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20)、「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金刚经著名经典语录
(1)、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如来只是一个名号,他的本性是慈悲。当他看到众生苦,慈悲众生,就要想办法普度众生。
(3)、“须菩提,你怎么想呢?难道菩萨真地会去庄严佛土吗?”
(4)、佛得無上正等覺時所證佛法,依世俗故說名為得,不依勝義。若依勝義,能得、所得俱不可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5)、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6)、又嬰兒行者,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楊葉實非金也。——《大般涅槃經》
(7)、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8)、解说:此处是讲佛陀以五眼知晓佛国中一切众生的知见都是颠倒妄想的,执取种种假相而虚妄分别,但是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过去已灭,未来未生,都不可得,也就是指一场空。
(9)、于是,佛陀这样告诉须菩提尊者:“诸位大菩萨们,应当这样观想并化解心中的烦恼: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不论是卵生、胎生,还是湿生、化生;不论是有身体形相,还是没有身体形相;不论是有思维活动,还是没有思维活动,或者既不是有思维、也不是无思维(非想非非想)的众生;我都应当度化它们,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
(10)、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11)、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妙法蓮華經》
(1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读懂其中精华十句话,即可读通此经,开悟人生。
(13)、世尊,我却丝毫没有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大阿罗汉。世尊,倘若我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果。世尊就不会称赞说:须菩提是了不起的寂静行者。正因为须菩提根本就没有造作的身心行为,所以如来称赞须菩提,是了不起的寂静行者。”
(14)、②偏袒右肩:印度僧侣披袈裟时偏袒右肩,形成习惯,后世有许多解说,其实可能与印度的气候较热有关。
(15)、王教授指出,对般若空性的法门,能做到“不惊、不怖、不畏”,那么就能对般若的思想信解受持,一肩担起弘扬佛法的使命,这样的人当然甚为希有。
(16)、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做阿罗汉。世尊,倘若阿罗汉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他就已经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怎么能够称为阿罗汉呢!”
(17)、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8)、解说:无住在《百法明门论解》中是无贪的定义,因此应无所住是指无贪的意思,同时在般若系的经典中,心通常指慧心所,而慧心所在《百法明门论解》的定义是“拣择”,翻译为白话是指逻辑思维,因此窥基法师翻译为“以智证于无住”,也就是说通过正确的思维而成就无贪。同时无贪是一切解脱者的特征,不会再造任何善恶业,即“无住即无因”。
(19)、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0)、当我们真正把握了实相,内在的心灵自然清净,所以真正的信心,就要信解《金刚经》所呈现出来的文字般若,进而从闻慧和思慧进入到修慧层面,起观照般若,我们才能证得实相,也就悟得了实相般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心清净。
4、金刚经10句最经典名言
(1)、什么是外相呢?其实就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知见。这些知见,都缘于我们所有学到的知识。佛陀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和合而成的。只有认清了四大的存在原理,才能去掉人对于外界的错误知见。如果一个人对外界的事物有了错误的知见,那么他去行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处在一个错误的基点上。
(2)、随后,王教授又通过《金刚经》前周与后周的差别,由浅入深地说明大小乘一切贤圣果位,皆以所证空性的深浅而呈现差别。以无住为宗要,破对外在境相的所执,接下来破内在分别心的能执。
(3)、到了将来,你就会真正认识到这一步。才会真正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4)、如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法,是让人不执著于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东西。在修行的时候,也不能执著于任何东西,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清净状态。
(5)、为了让人脱离无尽的苦的折磨,佛陀让人先去保持心无所住的状态,意思即是“假装”你现在就是如来,已经认识到了所有的相都是假象。
(6)、“须菩提,如果另外有一个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信受持诵哪怕其中的一个四句偈语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解。
(7)、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8)、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9)、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10)、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之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11)、《金刚般若经赞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要以智证于无住,无住即无因也。”
(12)、⑧住:停住,守护,即后文所谓的“降伏其心”。
(13)、当实相现前的时候,也就证得了法身,然后一层层剥离微细的我执与法执,一层层深入到实相,对实相认识的越深刻,菩萨的果位也就登地越高,从而层层位登圣地菩萨之位。故下文紧接:“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14)、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顾乐欲闻。”
(15)、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16)、2019年6月5日19:00--21:00
(17)、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8)、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19)、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虽然是一往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先升天一次,再回到人间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而实际上,他的心并没有往来之相,所以叫做二果斯陀含。”
(20)、“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5、金刚经最精髓的句子
(1)、这里的“生其心”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心,指的其实是我们的真实自性,也叫佛性。因为我们的修行,就是一点点的让自己变得善良、慈悲。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地要生出我们的大慈心,大悲心,这种心是对我他是没有分别的,是人的佛性。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大慈心,大悲心,然后在修行的时候不断地去找到它,增长它,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它。直到最后,才能完全显现出这种自性来。这种心,其实就是菩萨的本性,也叫菩萨心。这和众生的那种贪欲与执著之心就有了根本的区别。当完全达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心中的一切贪欲与执著也变得空了。所以佛教中有句话叫做“同体大悲”,就是这意思。
(2)、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3)、本次讲座,用三个多小时,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信解实相与心灵自由;前周与后周的差别;远离微细我法二执;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在接下来的觉群人生讲坛中,王雷泉教授还将继续为大家带来《金刚经》的精彩导读,敬请关注!
(4)、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以如来的观察,身体并不是实有的,只是方便地称为高大之身罢了。”
(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6)、「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7)、“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的心,如果被形相所牵挂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如果被法相所牵挂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
(8)、④千二百五十人:释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叶三兄弟、目连尊者、耶舍长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
(9)、「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10)、众生与佛的最大区别,就是众生都活在自心“创造”的世界中。由此引出的一切因缘,也是根据人看到事物时的心态来合成的。缘来人则来,缘散人则散。要想离一切相,就要知晓佛的状态。就要让自己,保持无为。
(11)、“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