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1句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3 08:16:57 admin 阅读:59

导读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啥 (1)、他读书有个特点,对于一般的书籍只是观其大略,而对于治国安邦的书,他经常反复琢磨研究。 (2)、侧面描写除了通过描写旁人...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啥

(1)、他读书有个特点,对于一般的书籍只是观其大略,而对于治国安邦的书,他经常反复琢磨研究。

(2)、侧面描写除了通过描写旁人来体现,环境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单从环境也能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塑造人物很适用的方法。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去拜访诸葛亮,单看其住处就能感觉到诸葛亮如神仙般的气息。书中用四个字来形容孔明的住处——清景异常,接下来作者用一整段环境描写来解释了为何清景异常。第一句“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高山流水,比喻一种看破红尘、不问世事的隐士气息,这也整体现出诸葛亮的形象。再比如”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竹子纵横交错,形成竹林,给人一种神秘感,也呼应上刘备两顾孔明却不得相见。

(3)、曹仁是曹操阵营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将军。在樊城之战,被关羽水淹的情况下,还能死守,一直等来徐晃,最终打败当时威震华夏的汉寿亭候关羽。

(4)、正是因为这份厚道,承载了诸葛亮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5)、谁知,他刚走到草庐门前,诸葛亮的弟弟就告知他,哥哥出门远游了。

(6)、他遭到了周围人们的讥讽,但他却不以为然只是厚道地报以微笑。他很清楚自己心中的目标,从来不会为外力所干扰。

(7)、你退一步,我让三分,彼此在默契中达成共同的目标。

(8)、对于徐庶之能,曹操阵营程昱这样说,徐庶之才,十倍于昱。所以后来曹操采取了卑鄙手段,通过劫持徐庶老母,赚徐庶来到曹营。

(9)、下面的一段十分有趣。在刘备一行人到了之后刘备叩门,出来一童子,刘备见状连忙自报身份,花里胡哨的说了一大堆官职,本以为能唬住这个小孩,没成想童子直接来了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把刘备呛了回去,见状他也不在轻浮,放下身段拜见孔明,却不想孔明不在,只得怏怏而回。简简单单一个照面,作者将君王这类人把握得死死的,善如刘备,可上来还是要赘述其身份,这是乱世的交往手段,任何同这个时代有关的有身份的人都不能免俗。但作者在叙述求贤时还不忘记人物的本质,并加以体现,这才是高水平。

(10)、诸葛亮作为蜀国管理的一把手,蜀国最后的败亡,究竟和他的管理之道有没有原因?

(11)、这段话说出了徐庶三个特点。一是为人侠义(为人报仇杀人),二是广积人脉(别人认识却不出卖他),三是水镜先生的朋友。

(12)、做人厚道是他最朴素的情怀,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13)、刘备欲起兵伐吴,赵云就面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学士秦宓面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诸葛亮为了救秦宓而上了一表劝刘备放弃伐吴,“苦谏数次”后再次率百官在校场谏阻。

(14)、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诸葛亮关于荆州和关羽的任何建议,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15)、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诸葛亮擅治军,治军以明,以信为本。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16)、后面就如同历代君王请贤臣差不多了,孔明先是不断自谦,让后直接一套分析,将当时局面分析得透透彻彻。两人还未出草庐,已经开始共谋天下大事了。这也直接宣告了三顾茅庐的结果。

(17)、他得到了当时名士庞德公的赏识,称他为“卧龙”。

(18)、诸葛亮作为蜀国管理的一把手,蜀国最后的败亡,究竟和他的管理之道有没有原因?

(19)、这一仗,看似简单,却是先用火攻,再用水攻,最后釜底抽薪派关羽取了樊城。至此,曹仁完败给徐庶。

(20)、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2、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诸葛亮在草屋就有“隆中对”的高深理论,足不出户就知天下大事。被刘备请出草屋的诸葛亮更是如虎添翼,在新野第一把火就把曹阿满派来讨伐刘备的夏侯惇烧得七窍生烟。赤壁之战前的“草船借箭”玩得曹操怀疑人生。如果没有诸葛亮借来的东风烧了曹操的战船,“赤壁之战”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2)、荆州的人员配备上严重不足,这直接造成了后来关羽攻樊城时,顾前不顾后的困局,才让吕蒙趁机“白衣渡江”。不但失了荆州,而且让关羽丢了性命。

(3)、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非常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诸葛亮不把心思用在研究敌人、研究战况、而是“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与处理内政时的“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一样,这样的主帅,怎么可能制定出料敌制胜的作战方案?

(5)、第一次伐魏,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的理由:“此非万全之计也!”

(6)、最后陈寿总结诸葛亮,和汉高祖刘邦手下萧何的才能差不多,言下之意,诸葛亮并不是韩信那样一战定乾坤的帅才。

(7)、诸葛亮出兵之前,竟然没有做任何侦查,直接出兵陈仓道,到了跟前才发现魏军已经筑城把守,无奈之下强攻陈仓城,“二十余日,无计可破”,随后魏军后援赶到,诸葛亮粮尽而退兵。

(8)、或者说,只要与诸葛亮的想法不同的人,诸葛亮都不会喜欢,诸葛亮只需要执行者,不需要有头脑的属下。

(9)、但是这样一位人们心中的智慧化身,纵有他的过人之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因为他的缺点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10)、声明:本公众平台发布的新闻及文章有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你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11)、其实在生活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厚道就是互惠互利。

(12)、当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荆楚时,刘备的军队奋起抵抗,遭到曹军追击后,败走夏口。

(13)、对一名已经体会到自身缺陷的人才,诸葛亮非但不去保护、教导,反而将整个战役的失败归罪到他的头上,并把他杀了,试问今后还有谁肯献策、卖命?

(14)、事实上,后来关羽独守荆州中了吕蒙之计,结果刘封与糜竺不救,感觉隐隐约约都有诸葛的影子。关羽丢失荆州之后,糜竺莫名其妙投降了吴国。按道理说,糜竺早年就跟随刘备,他是刘备的小舅子,没有理由投降的。或许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也未可知。

(15)、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16)、要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军师将军,劝阻刘备并出谋划策他责无旁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17)、但战争岂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败局。诸葛亮在守荆州的安排上不妥当,可以说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是不容置疑的。

(18)、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19)、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20)、诸葛亮运筹帷幄,利用4年时间来备战——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

3、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三年级

(1)、根据小编阅读《三国演义》的经历来说,诸葛亮的主要人格特征是:足智多谋、足智多谋;忠贞不渝,全心全意为天下和人民服务;待人真诚,知人善任,谦虚礼貌;心胸开阔,不以貌取人等。诸葛亮,字孔明,名卧龙,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接触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战略家、作家、书法家。

(2)、然而就在就在众人情绪来回跌宕起伏之后,刘备终于见到了卧龙。卧龙的开场白是一首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我相信刘备见状心中肯定大呼神人,连起床方式都不同于常人。却看孔明开口第一句就是:“有俗客来否?”一句俗客落在刘备耳中令他顿时不敢有傲气,他明白这位先生绝非凡人,不可放肆。我认为诸葛亮其实早知刘备来访,故意久睡不起,以试诚心,或是想耗走刘备,但自己先装不下去了。于是故意将刘备说成“俗客”已灭其帝王之威。不得不说虽然孔明未尝入世但做起事来毫不糊涂,反而很精明,先发制人。虽然是唬住刘备但他还是拿出很着急的样子以礼相待。作者的描写很模棱两可,看上去就像是寻常的话语,但细品来好像就是在警告刘备。这种话若是搁在寻常人家不会有人揣测,但这里一个是饱读兵书的奇人,一个是久经政场的帝王,一些话背后的意思难免让人揣测。作者对人物的掌控,尤其是政坛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交锋真是细致入微。

(3)、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治之下,只有办事人员,没有才能之士,因为凡有才能者必有个性,但是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可能允许个性存在的。

(4)、他需要的,仅仅是执行,而且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试想,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培养人才吗,不但有才能的人不愿意受过多的制约和唯唯诺诺,而且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殆尽。

(5)、再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人,那么两人能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6)、第一次伐魏,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的理由:“此非万全之计也!”

(7)、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一代枭雄刘备举荐了他。

(8)、易中天解释说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简单了,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魏延的想法简单了,但这五千精兵仅仅作为主力的策应用来牵制魏军也是相当不错的。

(9)、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么以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导致他“用人也疑,疑人不用”,手下人要么窝火,要么窝囊。

(10)、这一对相伴走过16年的明君贤臣,再次进行了密谈。

(11)、多年的北伐,没有占领曹魏的一寸土地,也似乎和诸葛亮没有关系,谁叫什么李严写一封假信骗诸葛亮撤军,或总是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来打扰诸葛亮北伐,要不是这些原因,诸葛亮或许早就打到了长安。

(12)、赤壁之战中,孙刘军队一举打败了曹操,迫使曹军退回北方,为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13)、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14)、紧接着,徐庶看到信风骤起,掐指一算,此为“敌军夜晚劫寨”之相。于是又开始安排与曹仁的第三仗。

(15)、试想,一个对上级唯唯诺诺的执行者,他有能力、有习惯去质疑甚至改进他所接到的指令、任务吗?

(16)、这个安排是非常妥帖的,也足以证明对荆州的重视程度。

(17)、但是这样一位人们心中的智慧化身,纵有他的过人之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因为他的缺点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18)、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19)、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诸葛亮性格特点是什么型

(1)、第三次来到隆中后,他如愿在草庐里见到了诸葛亮。

(2)、据《三国志》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3)、历经七年的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积劳成疾,他带着没有平定中原的遗憾郁郁而终。

(4)、但战争岂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败局。诸葛亮在守荆州的安排上不妥当,可以说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是不容置疑的。

(5)、再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人,那么两人能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6)、要知道,荆州直接面临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且无险可守,纵使关羽盖世英雄,也双拳难敌四手,没有得力的帮手,丢命、丢荆州都是可以预见的。

(7)、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8)、“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诸葛亮不把心思用在研究敌人、研究战况、而是“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与处理内政时的“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一样,这样的主帅,怎么可能制定出料敌制胜的作战方案?

(9)、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这其中不乏许多正面描写。就以一百零四回为例,诸葛亮自知命数已尽,便传授秘籍给姜维,又分别嘱咐马岱与杨仪,叮嘱破叛将魏延之策,还推荐武将文臣以任大事,并提醒阴平小道需防范,最后还制定了退敌之策。这几条嘱咐都是想的很周到的,体现了诸葛亮谋略的细致与全面性。同时他能力广大:能施法使其将星不坠、熟知天象与地理,还会用六丁六甲之法(能驱使道教六丁六甲十二神)。这样,呈现出一个全能的诸葛亮。但是不要忘了,这是诸葛亮病危时的嘱托,在病重时,都有千万种谋略无穷变幻,还忠心耿耿地安排蜀汉的后事。同时,从“孔明强支病体...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明的不甘于再也无法临阵破敌与深深的无奈,以及对蜀汉殚诚毕虑的忠心。

(10)、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诸葛亮很喜欢。平定孟获时,马谡的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也一直将马谡带在身边,马谡也发挥了很好的参谋作用,但是马谡并没有单独领军作战的经验。

(11)、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亮不待见关羽,想看到关羽遭受适当的挫败!毕竟诸葛亮和刘关张三人不同,刘关张三人是股东,诸葛亮是职业经理人,情感上的隔膜是不容否认的。

(12)、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13)、诸葛亮年少时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和好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策略,即所谓“隆中对”。

(14)、手中的羽扇轻轻滑落,一行热泪顺着眼角潸然而下……

(15)、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16)、因为在荆州人员配置上最后依了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刘备之前确定的方案,因而造成的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刘备心中有怨,诸葛亮心中有愧。

(17)、《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18)、但是,当庞统在西川意外身亡后,刘备招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却将张飞、赵云一并带走,留给关羽的只有文官马良,武将麋芳等人,看似人多,但无一人能担负辅佐关羽的重任。

(19)、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20)、诸葛亮六出祁山,什么“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更是玩出了新境界新花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其余几次撤军失利和诸葛亮本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就没有失败过。

5、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100字

(1)、最重要的是,他想考验一下刘备的诚心和决心,便借故躲着不见。

(2)、或者说,只要与诸葛亮的想法不同的人,诸葛亮都不会喜欢,诸葛亮只需要执行者,不需要有头脑的属下。

(3)、后果之就是在诸葛亮伐魏不再朝中的时候,朝中基本上处于空转的状态,造成宦官传播流言、搬弄是非,数次生事而朝中几乎无人阻止,而诸葛亮能做的仅仅是将生事的宦官处理掉而未能加以制度上的约束。治国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国力储备,没有人才储备,连年征战,蜀国的人民幸福吗?

(4)、再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人,那么两人能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5)、第一顾到此算是失败了,毕竟是三顾茅庐的开头,所以节奏比较慢,越是这样读者的好奇心越是强烈,到最后失败了,先前的兴高采烈的期待在此如潮水般退了个干净,一个大起落,先前绷紧的神经断了弦,空听余音许久,不能回神。而这一缓过劲来对孔明不禁望眼欲穿,只得兴致盎然的读下去。

(6)、正是这份忠于所托的忠诚厚道,坚定了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信心。

(7)、正是这份厚道,深深打动了孙权,为双方合作赢得了契机。

(8)、孙权听后非常高兴,立刻召集部下一起谋划联刘抗曹的事情。

(9)、诸葛亮为何在没有与魏延进一步商讨之前就武断地否定呢?毕竟魏延在镇守汉中长达五年以上啊!或许是魏延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并且当众伤了他的面子,诸葛亮才不喜欢他。

(10)、徐庶临走,来了一个走马荐诸葛。而且,他拿自己跟诸葛亮做了一个对比。他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11)、前面提到,关羽失荆州,原因是诸葛亮不待见关羽,因为关羽做事的风格可能不让诸葛亮满意。

(12)、第二顾时,刘备就在惊喜与失落间徘徊,卧龙先生却始终不得一见,稳如关羽也渐渐开始烦躁和质疑。

(13)、一是以德服人。在《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心底叹服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次活捉孟获,又七次释放,最终让孟获从不服气到最后心服口服,恐怕也只有诸葛亮了吧!在我看来,以崇高的德行来使孟获心悦诚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14)、司马懿早就料到诸葛亮欲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而举荐郝昭在陈仓道口筑城把守,城中只有三千守军。

(15)、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竟然用马谡为主将去守街亭要地。守街亭只要稳、谨慎,让王平为主将,马谡辅之岂不更好?

(16)、可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却让他自己“事无巨细”、“皆专之”。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去管理国家,仅凭一己之力想扭转乾坤。

(17)、诸葛亮看到后,了解到刘备是心胸宽广、格局辽阔的人物,而且是真心实意想请他出山后,他被深深地感动了。

(18)、这点他与诸葛亮、庞统等人是不一样的。诸葛亮与水镜先生应该是师生之谊,而徐庶与水镜先生是朋友之谊。

(19)、他强撑着病体在卧榻上手书遗表给阿斗(刘禅)。

(20)、即使这样,关羽始终也没有认可诸葛亮。包括张飞在内,他们对孔明的用兵用计是服气的,但不服的是孔明的为人处世。孔明这人做事太过摆谱,让人感觉不爽快。所以关羽、张飞从不把他当成与自己一样的性情中人。

(1)、   接着,这章书中又陆续登场了几个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刘备都将它们错认成诸葛亮,这能直接看出诸葛亮身上的气质,因为形象相似,的人才有可能被认错。就拿黄承彦举例。书中对他的描写是“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壶葫芦酒,踏雪而来”。从这句外貌描写上看,不难看出诸葛亮素雅却又精致的特点。身边的童子穿着青衣体现他本身的穿着也一定相似,在大雪纷飞时节身穿狐裘又体现他的精致,再配上绝美的诗句,体现出他的文采。

(2)、临行前,诸葛亮踌躇满志,他即对北伐充满信心,又对少主刘禅放心不下。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4)、《三国志》中曾提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5)、探马飞报玄德。玄德请徐庶商议。徐庶说:“既有敌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关公引一军从左而出,以敌来军中路;张飞引一军从右而出,以敌来军后路;公自引赵云出兵前路相迎:敌可破矣。”

(6)、可以看出,徐庶此人非常谦虚。纵观诸葛一生,却并没有这样谦虚的话语。当然,诸葛亮也的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是,正因为他的不谦虚,所以才导致周瑜三番五次要杀他。所以我们看,诸葛亮多次让自己置身险地,又多次凭自己的旷世大才让自己化险为夷。诸葛亮的一生经历,有时候又是蜀国经历的缩影。他在许多时候其实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比如说马谡失街亭。与其说是马谡的失误,不如说是诸葛亮调度的失误啊。如果没有失街亭,又如何会有空城计呢?甚至草船借箭,都是不得已逼出来的妙计。

(7)、司马懿早就料到诸葛亮欲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而举荐郝昭在陈仓道口筑城把守,城中只有三千守军。

(8)、厚道是诸葛亮做人的底色,更是他做事最朴素的情怀。

(9)、他最后一次乘坐小车遍观各个营地,秋风吹打在他的脸上,冷彻肌肤。

(10)、说到诸葛亮治国“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其实并不尽然。

(11)、他主张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他五次北伐,稳固了蜀汉政权。

(12)、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13)、《三国志》中曾提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14)、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非常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15)、然而诸葛亮至始至终秉承着厚道做人的原则,明知对方才能一般,但他依然忠心耿耿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17)、因为在荆州人员配置上最后依了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刘备之前确定的方案,因而造成的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刘备心中有怨,诸葛亮心中有愧。

(18)、诸葛亮,又称“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努力工作,然后死去”。诸葛亮性格的最大特点是谨慎。诸葛亮在离开茅舍之前,对世情了如指掌。只有当他遇到明主,他才能告诉刘,他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后,刘三次访问的小屋,并赢得了刘的重用。诸葛亮的第二个特点是忠诚。诸葛亮在心中遇到明主刘备后,一直尽力帮助他,帮助刘备建立了三分之三的局面,使原本软弱的刘备势力在混乱的局面中站稳了脚跟。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以忠心和勤勉协助刘。

(19)、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20)、易中天解释说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简单了,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魏延的想法简单了,但这五千精兵仅仅作为主力的策应用来牵制魏军也是相当不错的。

(1)、谨慎和自负是根本不同的,谨慎建立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事物的基础上,而自负是建立在自认为无所不能的基础上。基础不同,结果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出现失误后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2)、那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他在那里亲手搭建茅屋,开荒种田,自给自足。

(3)、荆州的人员配备上严重不足,这直接造成了后来关羽攻樊城时,顾前不顾后的困局,才让吕蒙趁机“白衣渡江”。不但失了荆州,而且让关羽丢了性命。

(4)、《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神话了,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可谓是一语中的。

(5)、他对刘禅像父亲一样满是疼爱和怜惜,又像老师一样对刘禅谆谆教导。

(6)、这说明,连诸葛亮最忌惮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了魏延的方案,也认可了魏延的军事才能。可诸葛亮却扼杀了魏延的才能,也失去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7)、关羽之死,荆州之失,是刘备发兵攻打东吴的主要原因。而攻打东吴这一战失败,导致了蜀国国力大损。因为关羽的死,作为兄弟的张飞,脾气更加暴躁,出征前被末将范疆、张达所害,还携张飞的头颅投了东吴。这让刘备征伐东吴的决心更加坚定。

(8)、单独把这个方面拿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有“洁癖”。

(9)、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10)、这说明,连诸葛亮最忌惮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了魏延的方案,也认可了魏延的军事才能。可诸葛亮却扼杀了魏延的才能,也失去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11)、一个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一个是有着经天纬地之材的贤臣,他们为了同一个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37句保护水资源的一段话30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