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3句道德经里面最经典名句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8 10:21:10 admin 阅读:59

导读道德经经典名句图片 1、道德经图片大全 名言警句 (1)、原文为文言文,古涩难懂,本人逞一点小能,试翻译大致意思如下: (2)、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

道德经经典名句图片

1、道德经图片大全 名言警句

(1)、原文为文言文,古涩难懂,本人逞一点小能,试翻译大致意思如下:

(2)、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3)、1致虚极,守静笃《老子》  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本有生灭,这是周行不始的规律)(而修道之法在虚静,虚心止静可以观万物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修之人,守真朴之道,心无杂念,无欲无求,持一守中而能有所悟)——老子《道德经》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光同尘)——老子《道德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以观其妙有名万物之母以观其徼同出于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  1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老子《老子》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道德经》"  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道德经》 

(4)、(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5)、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7)、  译:福依偎在祸枕边,祸潜伏在福床下。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

(8)、(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

(9)、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  

(12)、(译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时。

(13)、(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14)、(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

(15)、(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16)、(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1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20)、(译文)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2、道德经里面最经典名句

(1)、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2)、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4)、(译文)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会丧失信心。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7)、1能受国之诟,是为社稷主。《老子》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是谓守柔曰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只知争一时之胜而弗能远虑,刚则折乃必然之势,作人应如水,柔韧有余最佳。)——老子《道德经》  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不肖:不贵重、仿若愚钝、不可言说、无从分别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王者为之下而为王)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圣人之道唯一谦字而已,为人之道亦如此,怀玉如怀土,不因其贵而骄。)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需细细揣摩)——老子《道德经》  1道隐无名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大象无形,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知若愚——老子《道德经》  1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经》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道德经》  1"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老子《道德经》"  1上德不德而有德下德不失而无德——老子《道德经》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无私成其私是否与佛教的无私之私相似?)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道德经》  

(8)、(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9)、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10)、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解悟: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恶人恶行虽然一时可以得逞,但终归不会长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12)、此句有前、后语,根据坊间印本,兹录小段落如下:

(13)、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因此上德源自于“道”。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14)、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8)、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9)、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20)、   译: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3、道德经经典图片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春秋老子《道德经》

(2)、(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4)、(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5)、(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6)、《道德经》“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如何理解?乐得有何深意?

(7)、(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9)、(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0)、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11)、第55章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14)、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5)、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6)、(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17)、(名句赏析):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18)、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19)、(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4、道德经经典名句

(1)、(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2)、凡人是有为之道,可说,可用,有名有字有声有色和人为之道。

(3)、(名句赏析):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6)、1善建者不拔善报者不脱——老子《道德经》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和光同尘]对他人有宽恕之量,对谤语有忍辱之量,对忠言有虚受之量,对事物有容纳之量。——老子《道德经》  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道德经》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为人处谦为下而能以下为上,统万人之心。)——老子《道德经》  1静为躁君《道德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道德经》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道德经》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道德经》  

(7)、(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8)、(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那样,不要经常翻弄。

(9)、(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0)、(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11)、(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2)、大风不会持续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这句话是指很迅猛、很大的事物,持续时间是很短的。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14)、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15)、天地万物都有规律,人应当效法自然,遵循天地间的规律,以此安排自己的耕作与生活。

(16)、(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17)、(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18)、  译:有悟性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9)、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20)、解悟:最正直的人,看起来却好像委曲随和;真正灵巧的人,往往低调处世,不显示自己,看起来很笨拙;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往往不漏锋芒,谨慎发言,看起来好像很木讷的样子。

5、道德经经典名句图片及解释

(1)、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3)、(名句赏析):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5)、(名句赏析):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6)、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8)、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9)、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0)、《道德经》中,道者,乃是指天地大道、人道、万物道等。德者,乃是指思维、意识、思想等。论者,乃是指墨规论述等。

(11)、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12)、(译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

(1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1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5)、(译文)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把宠辱这样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样重要。

(16)、(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17)、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9)、(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2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2)、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3)、(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4)、(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5)、  译: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6)、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自《道德经》第43章天下最柔的东西,是可以驾驭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水滴石穿,水还可以变成气体,慢慢的吹过去,气体膨胀,可以让很多东西炸裂开来。水虽然很柔,但是变化无形,汇集成海,可以载舟,也能覆舟,因此老子说水的精神是最接近于道的。

(8)、《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0)、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1)、生活中听人吹捧不如听下真诚的建议。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12)、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换一种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从“道为何物?”,“道的存在状态”以及“道对于人生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道德经》的核心智慧和思想内涵。

(1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4)、(名句赏析):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15)、(译文)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妄执,所以不会被抛弃。

(16)、(名句赏析):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1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8)、“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19)、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哲理深邃,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都有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已传阅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其在出函谷关之前,留下了这部句句珠玑、流传千古的奇书。品读老子的名句,感悟生命的真谛,可以帮助人寻回心灵的宁静。

(20)、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  译: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最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6句教师座右铭简短精炼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