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9句论语十二章读后感300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8 10:26:18 admin 阅读:59

导读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1、论语十二章读后感500字 (1)、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2)、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3)、君子...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1、论语十二章读后感500字

(1)、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2)、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3)、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4)、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6)、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7)、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都是虚数。

(8)、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9)、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10)、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1)、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

(12)、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3)、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14)、《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1-2) ,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1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6)、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17)、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18)、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19)、而要从这个角度提高国家的力量,必定涉及孔子所言的礼乐崩坏。那时候人们大多关注自己自己的生存,当我们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时,秩序和文明难免受到践踏。说是君王们愚蠢到不倾听大师们的言论,倒不如说是时代的车轮从所有人身上强行碾过了。

(20)、(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2、论语十二章读后感300字

(1)、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似乎也对我有所启发,它的意思是: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我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后,我天天复习所学的知识,别人错怪我了我都不怪他,赢得了同学的喜爱。

(3)、我读了是孔子的《论语十二章》,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4)、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5)、《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6)、“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1)、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12)、《论语》中的“言必行,行必果。"和“人而无信,可知其可也”以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认为做人应该说到做到,诚实守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教育我们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有了仁德才会被别人尊重。“入则孝,出则弟。”告诉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老爱幼。

(13)、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14)、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5)、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7)、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18)、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9)、①句讲学习方法;②句讲学习乐趣;③句讲为人态度(个人修养)。第一章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学以致用,加强自律,体现学习的价值。

(20)、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3、论语十二章读后感400字

(1)、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2)、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几方面整理文言笔记。

(3)、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4)、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5)、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6)、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论语十二章》读后感《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7)、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8)、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9)、B.句意: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句意: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前句表现了作者求学态度的谦虚,后句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前句不能印证后句观点;

(10)、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11)、           ,           。

(1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13)、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4)、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

(15)、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16)、《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17)、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8)、乙: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19)、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论语十二章读后感300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2)、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4)、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33张) 14《山水画的意境》(40张)

(5)、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6)、其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篇三第十二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7)、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8)、第四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9)、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10)、人们争论义与利,往往是因为难以把握义与利的分寸。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3)、在这友谊之中,利与义就像天平两端的重物,越稳,越平衡,关系也就越稳定。

(1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15)、在《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           ”,还可以“           ,           ;           。”

(16)、(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7)、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18)、由此可见,懂得中庸,喻于义且喻于利,这才是人与人交流的较好方式,同时,根据一个人对利义的看法,也能略微了解该人的观念。是故,义、利,也是试人石。

(19)、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20)、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5、论语十二章读后感800字

(1)、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3)、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哀公问:“弟子熟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夜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9)、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10)、(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1)、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2)、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是          ,          ,        。不能伐,也没必要伐。

(13)、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           。

(14)、从这些名言当中,我知道了只有真诚地做关于人的学问,真诚地与人和睦相处,才能社会安宁,人类生活幸福,个人身心愉快。论语十二章读后感300字篇三《论语》,一部讲大道理的书。又叫人好学的;有教人孝顺的;有教人处事的……今天,我就讲一则教人学习的道理。

(15)、用甲文的内容来印证乙文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16)、范文来了!|2021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汇总:范文、素材……

(17)、《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18)、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19)、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20)、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1)、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2)、   本文有部分转载,推送完全出于公益分享目的,相关作者:留言告知帮您署。本次推送由语文匠编辑,转载请告知或注明出处。资源下载请加入语文匠QQ群,群号:642445100

(3)、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4)、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5)、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6)、 《送东阳马生序》(63张)12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26张)

(7)、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8)、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今人治学,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数学教给人们严谨,英语开拓了人们的国际意识,搭建起文化沟通的平台,自然科学教人们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上看世界,历史使人明了为人处世之道,体育强健人们的体魄,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德育教人们做人的道理。不过,今人看待仁义信孝等传统道德的眼光开放了,德育观念也从传统的书本教学转移到社会教学中。至于文学修养,今人主张在学习中综合提升写作演讲等语言能力。应用文,网络文学就是这一观点的佐证。

(10)、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2)、“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13)、学生简介孔子及《论语》,利用PPT进行补充。

(14)、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15)、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

(18)、“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原则是逐利或者凭利益行事的话,那么,当他做事损人利己时他就会招致对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埋怨社会或者别人。其实,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欲望,都有需要。而如何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需要却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中国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欲,道法自然。佛家的智慧就是缘起性空,因果报应。论语第十二章读后感300字篇二星期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论语这本书,我在踏青的路上看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19)、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          ,          ,            。

(20)、《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其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2)、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3)、第九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6)、 《醉翁亭记》之一  《醉翁亭记》课件之二    《故乡》     《智取生辰纲》  

(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它的意思是: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天天把作业一写玩就玩去了,从来不去检查、思考自以为写对了,可是老师给我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虽然作业错了,但我只是改一下,从来不思考为什么会错。现在我学了论语这课懂得了:学习之后要去思考、去巩固、去复习。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成绩。。。。。。

(9)、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

(10)、A.句意:我小时就爱好学习\句意: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前句能印证后句观点;

(11)、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2)、“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13)、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才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非常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但是,不幸短命死了。从此,就再也没听过好学的学生了。”

(16)、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18)、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19)、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9句文明礼仪朗诵诗歌乘公交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