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6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名言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03 12:26:48 admin 阅读:59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1、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名言
(1)、在传统哲学家对于艺术本质进行探索与分析时,通常需结合社会各要素例如经济宗教政治等社会性因素的考察来对于艺术自身进行掌握,但这种方式是将艺术视为时代背景下各类社会关系的产物,通过对时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来提取出艺术本质这一方法使得艺术自身处于客体的位置,呈现出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因此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质问,当艺术剥去一切外在因素,艺术本身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横亘海德格尔整个存在主义哲学观,笔者将在下文分点进行列举。
(2)、真理的本质揭示自身为自由。自由是绽出的、解蔽着的让存在者存在。任何一种开放行为都在“让存在者存在”中漂浮不定,且每每对此一或彼一存在者有所作为。作为参与到存在者整体本身的解蔽中去这样一回事,自由已经使一切行为协调于存在者整体。
(3)、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是一个独特的问题,要清理出存在问题乃至要解决存在问题,我们就需要进行一系列最基本的考察。但只有对存在问题的作用、意图以及动因加以充分的说明后,存在问题的独特之处才能显示出来。
(4)、其中尤为重要者,是指出西方存在主义的二重性:在方法论之形态上是由传统的“精巧”走向“纤巧”(精巧的数学逻辑环节,存在主义阙如,仅取法于由胡塞尔而来之“纤巧”);在哲学方向上,由西方“物”的哲学转向“人生”(或曰:由黑格尔的“非存在”,走向人生的具体“存在”,但由于在“纤巧”中走入“虚无”,故此“存在”又禅变为另一种“非存在”,回归了其文化传统的负面),方向是对的,但又陷于“斧底抽薪”,通由“人生之虚无”,而回归传统之末的“非存在”。即是说,西方传统是对物的数学·逻辑分析,这是一种甚为有益于智思分析的“精巧”形态(一种严格的西方哲学方法论训练),由于它面对的是一种“非存在”,故必陷于一种“虚无”。存在主义想以“存在”扭转这种“非存在”方向(提倡“存在”),但其方法论形态却被传统所纠缠,最后仍是一种“非存在”。这是西方存在主义纠缠至死的“悖论”。
(5)、当我们领悟到我们当下的生存,作为一种由科学规定着的生存的时候,我们同时陷入了一种纠纷当中。通过这个纠纷,一个问题浮出水面。这个问题只要求用特别的讲法来道出:“无”是怎么一回事?
(6)、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33岁时成为德国马尔堡大学最年轻的哲学教授。期间撰写出版了重要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作全集累计结集80余卷,无疑是思想界的瑰宝,他用思想证明了他的一生,对当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深远,因此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
(7)、海氏之存在主义哲学,在西方历来都有两种对立的不同评价,而在中国大陆,则只有一种正面评价。笔者在阅读中,觉得两种评价是比较合理的,只有一种评价也许不甚怎么合理。原因何在?海氏哲学的意义必须放在西方哲学的长河中,才能见出其两种评价的依据;海氏哲学(《存在与时间》)为什么那么难懂。二者互为依据,若弄不清楚第一点,则永远读不懂。
(8)、所谓“存在(是)”,是最普遍的概念。而“最普遍”这个概念是从类属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属于某一特定种类,个别事物上有种属,种属上面有类,而存在却不是类或种属意义上的普遍性。猩猩是灵长目人科的一个种属,与人同为哺乳类动物,哺乳类动物又包罗万象,当然还有爬行类、两栖类等,最高类与一般种属不同,类的规定在于包含它所含的种属的共性,而这共性却又与其他类相区别。但无论怎样界定它们的类或种属,都可以归结到存在上来,它们的确都存在于世界上并与我们息息相关。可见,存在无法以类或种属来区分,它的“普遍”不能等同于类的普遍,或者说,它的“普遍”超越了类的普遍。
(9)、海德格尔认为,尽管存在问题依然没有答案,尽管这个问题依然晦暗和茫无头绪,但是,在今天仍然有必要重提存在问题。为此,海德格尔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这个概念不可定义;“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10)、本书是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于1961年间所出版的重要文章14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在此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海氏对西方“存在历史”的独特的清理、批判。本书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了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路标”。
(11)、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学富五车的人物。
(12)、此在的被遗忘的神秘并没有被遗忘状态所消除。神秘在被遗忘状态中且为这种被遗忘状态而自行拒绝,所以,它让在其通行之物中的历史性的人寓于他所做成的东西。这样一来,人类就得以根据总是最新的需要和意图来充实他的“世界”,以他的打算和计划来充满他的“世界”。于是,在被遗忘存在者整体之际,人便从他的打算和计划中取得其尺度。他固守其尺度,且不断地为自己配备新的尺度,却还没有考虑尺度之采纳的根据和尺度之给出的本质。尽管向一些新的尺度和目标前进了,但在其尺度的本质之真正性这回事情上,人却除了差错。
(13)、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14)、要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需要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有一定的了解。从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来看,其《存在与时间》中的方法是来自于胡塞尔和狄尔泰的“解释学的现象学”,而《存在与时间》的实质内容就是来自于克尔恺郭尔的“生存主义”。
(15)、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16)、“今日在英、美流行之分析哲学,严格来说,并非哲学,不过是一个哲学的方法而已。分析哲学的分析为其所长,在分析的过程中确可训练我们的思考。英、美的分析哲学家在这方面都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精巧,甚至转为纤巧而生流弊。本来,精巧不算过失,事实上,西方哲学从希腊开始走的就是精巧的一路。精巧,即求思考之准确严格,要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法度,思考才成为哲学的思考,哲学概念才能形成。因此,要接受哲学的训练,这是必经的一关。尤其对欲读哲学的青年来说更为重要。青年在接触哲学性思考之前,其觉识与聪明尚只在感觉状态中,他可以有很丰富的想像力,也可以有世俗的聪明,但这些都是具体的、感觉的、野马式的,尚未进到思想的境界,未培养成概念的心灵,故一开始给予分析哲学的训练尤为必要,而青年也确易为这些学问所吸引。只是,若被这学问全盘吸引住了,陷在里面拔不出来,亦可流为纤巧,而此纤巧却是一大弊病。当代英、美哲学即为一套纤巧的哲学。方东美先生说西方文明是一种巧慧的文明,说得很恰当,西方文明之巧可以从其科学与哲学中看出来。说得更具体一点,其哲学发展正是从这一巧的背景而出。然顺着精巧的哲学,这纤巧,实无多大价值。盖纤者,细义,太纤细的结果乃至一无所有。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分析哲学发展到无理、无体、无力的阶段。这一系哲学本可上溯至大宗师罗素。罗素之生命所显实为大家,而这一无所有的纤细只显出一小家气,无怪于罗素亦不喜欢这种纤细。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的生命格范,可以此做一喻:若一个人太纤细,则没有福气,说得具体一点,则不能厚德载物。要持载万物,则必须厚德,纤细则清明而薄,清明而薄则轻。现代之美美哲学,虽有慧德,亦只是纤巧之慧,故无福德。”(A)
(17)、解析存在论历史的分析任务并不是否定地对待过去,它的解析针对“今天”,针对存在论历史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处理方法,无论这种处理方法是谈学理,还是谈精神历史,或是谈问题历史。这一解析工作并不想将过去埋葬在虚无中,它有积极的目的;它的消极作用是间接的,是隐而不露的。
(18)、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所以我们是通过不断地穿行于这个家中而通达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无论是意识的对象还时心灵的物,无论是自身贯彻意图的人还是冒险更甚的人,或所有的生物,都以各自的方式作为存在者存在于语言之区域中。
(19)、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
(20)、下面引述牟宗三先生一段长文,即能大体上解答以上两个大问题。
2、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名言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出版社,19
(2)、1913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晋升教授,发表了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就是这样一本当时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著名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4)、众所周知,哲学和生活行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直接性的,而是必须借助于某些中介性因素。在海德格尔这一个案中,它的中介性因素便是由他的“政治哲学”所提供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的那种纳粹化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政治形势的理解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托。在他的“西方——日耳曼历史此在”的单一性理论中,海德格尔的哲学信念是,只有日耳曼人“此在的复兴”,才能把西方从持续的虚无主义没落中挽救出来。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一信念不仅很快灰飞烟灭,而且还给全人类的存在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5)、海德格尔认为,探索存在意义的工作不适宜在开端处就来阐发。只有凭借成形的存在概念,阐释通常的存在之领悟的工作才能获得它所必需的指导线索。借助于存在的概念以及这一概念本身所包含的明确领会这一概念的多种方式,这样才能够弄清楚存在的意义。
(6)、漫漫“群演”路 ︱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7)、人并非是现在才误入歧途,而是人总在迷误中彷徨,因为人在绽出之际也固执,因此自然已经在迷误中了。迷误是属于历史性的人被纳入其中的此之在的内在机制。迷误乃是那种转向的运作领域,在这种转向中,固执的绽出之生存总随机应变地重新遗忘自己,重新出了差错。
(8)、我们尽管能获得设想的“无”的形式概念,但绝非“无”本身。“无”是一无所有,在设想的“无”与“真正的”“无”之间不能具有一种区别,如果“无”还形成完全无区别状态的话。那么“真正的”“无”本身——这不又是那隐藏着的一个有所有的“无”的荒谬概念吗?如今,知性的诘难已经是最后一次阻止我们的寻求了。我们的寻求只有靠“无”的基本经验才能证明其为合乎情理的。
(9)、因而B式,又可转换为:现象学→存在主义借传统“纤巧”方法进入人生体验(C),西方哲学在本性上是“逐物哲学”而不是“人生哲学”,故西方的“人生哲学”不是正道的,而是偏斜的。一个民族的哲学必然统辖这个民族的文化。故存在主义的“人生哲学”(人生体验),必然先天不足,他们无新路可走,只好失陷于“去存在”与“非存在”的回归中。存在哲学之大方向不失为一种提醒与启悟,但举步时,却是歪歪斜斜,不伦不类。
(10)、1927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存在与时间》。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次年7月24日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题为《形而上学是什么?》教授就职讲座。同年12月,出版了《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一书。
(11)、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源于“存在”这个词,而现代世界似乎已然将“存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逐出。这一问题在今天已经“被遗忘了”。不过,我们所说的这一悖论并非源于这个贫困时代的遗忘症,而是因为海德格尔的批评者们认为这种源自海德格尔的企图重建一种“存在论”的意愿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任何对存在的探究从一开始就是可疑的。
(12)、存在主义哲学,包括海德格尔在内,也存在这个问题,比较难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其含义。大致上,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是“我”;“我”,就是“存在”;“存在”也是世界。但是,他的这个说法,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完全不同。海德格尔不太看得上笛卡尔。
(13)、被一道番茄炒蛋刷屏!这并不是一篇美食推送!
(14)、基于上帝的离去,世界便也失去了它赖以建立的基础。“深渊”一词原本意指地基和基础,是指某物顺势下降而落入其中的最深的基地。但是,在这里,我们将这个“从……”看作基础的完全缺失。
(15)、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该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16)、海德格尔认为,遮蔽状态不会给无蔽以解蔽,且不允许无蔽成为剥夺,而是为无蔽保持着它固有的最本己的东西。于是,从作为解蔽状态的真理方面来看,遮蔽状态就是非解蔽状态,就是对真理之本质来说最本己的和最根本性的非真理。
(17)、“存在(是)”是自明的概念。在人类的一切认识、一切命题和与一切“存在者”相关的活动中,甚至在对自身的一切行为中,我们都广泛运用着“存在”,而这种说法无须教学,无论谁都从咿呀学语之时便通晓,谁都知道“天空是蓝色的”“我是快活的”等,然而这并不表明我们都理解“存在(是)”的概念,或者说我们先天地就生活在“存在(是)”的概念之中,其意义始终隐晦,这更证明了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康德说“存在”是“自明的东西”,而且只有“自明的东西”,即“通常理性的隐秘判断”,构成了“哲学家的事业”。
(18)、海德格尔研究发现,只要人一直献身于有意的贯彻意图活动,那么,就不单纯人本身是无保护的,而且物也是无保护的,因为物已成了对象。虽然这里也有一种使物体与内在的东西和不可见的东西之中的转换,但是,这种转换是用被计算的对象在思想上杜撰出来的产物来取代物的衰弱。这些对象为了使用的目的而被制造出来。
(19)、你不知道的“树脂画”|带你感受凝固时间之美
(20)、年轻人难以了解存在主义。“民国38年(1949年)以前,我对存在主义也不太了解。严格说来,此派思想非年轻人所能彻底明瞭”(《牟宗三晚期文集·存在主义》)。“所以存在主义虽然近年来在美国也很流行,却并非真是美国年轻人所能把握得住。”(同上文)“存在主义就有这么一句话:‘人是最不安全、最无保证的一个存在’,又说‘人是无家的。……存在主义这样说的人的无家性并不是单当作一个概念去了解’,而是要我们在‘存在的遭遇’中去作‘存在的感受’……教我们在这‘存在的感受’中正视这人的无家性,不得逃避、不得掩耳盗铃、不得自欺,过那虚伪(不真实)的人生。它是在这里让我们有一种存在的觉悟”(同上)。“存在主义亦只有天生注定要受苦的人才可以懂”。应该说要懂存在主义,亦可分为二个互为一体的层面:弄清概念条理与相应之人生体验。二者难以分离。人对存在主义一旦能感受到了,即是人生的一种惨状;其“真实的人生就是要把自己掏空,而觉得一无所凭籍时,才能出现”(同上)。此曰:“进入角色”。
3、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1)、C、现象学是企图用“科学”方法去研究“社会科学”的进路,亦是一种“纤巧”形态。
(2)、牟氏说:“其实西方根本无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于人生的智慧只能在其文学、音乐、艺术、宗教中蒸溜而得。此所以西方有名的天才思想家,当一接触到人生问题时,乃不得不离开他们西方传统之路,而转向宗教、艺术、音乐、文学,由文学情调而表现其思想——如尼采是”(同上书)。此路向,开其风气之先者是歌德之《浮士德》,与古希借的悲剧;19世纪的法国小说,与19世纪的英国诗歌。应该说,牟先生的看法,大体是对的,但西方传统哲学(追物哲学)与其传统文学艺术,并非分属两个不同的源头,而是以“物”性统辖一切的,包括人的情感、道德。一旦离开西方传统哲学,也很难准确地把握西方文学艺术。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那“割一磅肉”的剧情高潮(“一”的智慧),明显是西方人的数理·逻辑智慧。正因为“西方根本无好的人生哲学”(本性在逐物),这也必然决定其“根本无好的文学艺术”。19世纪法国小说家,既有时代“总书记”式的巴尔扎克,也有“如实”的自然主义(实证主义的艺术向度)的左拉。此即是一种无可辩驳的反证。由此而延及于存在主义的“人生问题”,也必然统属于其大传统之下,它们仅是在“存在”(existential)与“非存在”(non-existential)之间的一种主观倾斜。
(3)、海德格尔还认为,人作为自身意愿者,也不受存在者整体特别保护。人作为表象者和制造者处于被伪装过的敞开者面前。因此,人本身及其事物都面临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危险,就是要变成单纯的材料以及变成对象化的功能。人在无条件的制造这回事情上有失掉自己的危险。落在人的本质上的威胁是从这种本质本身中增长起来的。然而,人的本质基于存在对人的关联。因此,人由于他的自身意愿而在一种本质性的意义上被威胁着,换句话说,就是人需要保护,但又由于同一个本性而同时是无保护的。
(4)、A式的痛苦,是“虎”的痛苦;B式的痛苦,是“犬”的痛苦(西方人老是在画“虎”,但大多是类“犬”的结局)。
(5)、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的“超越普遍”视为类别的统一性,以与类或种属的多样性相对应。如“美丽的容颜”与“美丽的心灵”,都是“美丽”的,“美丽”是存在的,尽管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却都可以蕴意为“美丽”的类别,并且具有统一性。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学说,但仅凭借这一见地,他就把存在问题置于全新的基础之上了。“诚然,连他也不曾澄明这些范畴之间联系的晦暗处。”黑格尔最终把“存在”定义为“无规定性的直接性”,并且把这一定义作为他的《逻辑学》中各范畴进一步阐述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他与古代存在论的眼界基本相同。但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范畴的多样性与存在的统一性相对的问题,他反而丢掉了。因此,要说“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可不等于说它再清楚不过,无须再讨论,毋宁说它是最为晦暗的概念。
(6)、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会有了
(7)、1916年,海德格尔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与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的胡塞尔首次见面。1919年,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29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8)、其次,海德格尔在如何打破这一对象性的问题上,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将艺术进行现象学的悬置。悬置一词可以理解为将艺术进行抽离,单独搁置在一旁,在海德格尔看来,有关艺术的体系化知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艺术本质存在进行了掩盖与压抑,并不是先出现艺术理念进而从理念中框架性地创造出艺术,而是在艺术知识与美学理念建立之前,艺术自身早已存在,因此海德格尔主张将艺术进行悬置能够打破人们在固有思维中强加在艺术作品中为其赋予的观念语言社会性枷锁,仅仅将艺术作品作为独立现象本身来进行思考,从而使得艺术作品获得纯粹独立自主的存在地位。
(9)、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10)、萨特的“自由观”一方面是以存在主义为其本体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相对于“本质主义的自由观”建立起来的。在萨特看来承认本质先定,承认上帝决定论、命定论、承认自由是对必然的限制等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表面的自由,不是真正的、完全的自由。存在主义自由观确认“自由”首先不是有待于争取的目标,而是“自为存在”的起点。换句话说,有自为存在,就有自由;有自由就有自为存在,人作为“自为的存在”生来就是自由的,并且是无法摆脱的。“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囚徒”,“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因此我们称为自由的东西是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etre)的。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3)(P5—6)
(11)、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在五六年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们认为,他开始回避回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问题。
(12)、“当今欧陆另一显学为现象学,其所以有今日之流行,泰半归于一些要使社会科学建立为一种科学的学者们。他们取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研究方法,实际说来,胡塞尔的现象学并无真正的洞见,而其流行,实亦为西方当代哲学的一种纤巧表现。”(C)
(13)、摆脱沉轮和异化,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和异化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和“死”。
(14)、他认为,冒险更甚的大胆冒险,比任何贯彻意图活动更有意愿,因为它是有意志的,为我们“创造”了在敞开者中的安全存在。“创造”意味着:汲取。“从源泉中汲取”意思就是说:接受喷涌出来的东西且将所接受的东西带出来。有意志之意愿的冒险更甚的大胆冒险并不制作任何东西。
(15)、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使人变得聪明的,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学哲学能够提高我们思想的高度,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学哲学。在我们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哲学家,然而很多的哲学家的思想以及观点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很多时候都不能达成一致,其实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16)、总之,重提存在问题,首先要求超越形而上学的理论预设,克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重新揭示人的结构,以便为讨论存在问题建立一个可能的理解模式。
(17)、命题将现成事物作为什么东西加以规定,这个“什么”是从现成事物本身汲取出来的。解释的“作为”结构经历了一种变异。当这个“作为”执行其占有被领会的东西的这一职能时,它不再伸展到因缘整体中。“作为”本来分环勾连着指引的联络;现在这个进行分环勾连的“作为”从意蕴上割断下来,这个“作为”被迫退回到和现成的东西一般齐的平面上。它向着“有所规定地只让人看现成的东西”这一结构下沉。寻视解释的原始“作为”被敉平为规定现成性的“作为”;而这一敉平活动正是命题的特点。
(18)、1925年冬,马堡大学提名海德格尔担任该校的教授,但教育部没有批准,理由是他没有正式的著作出版。于是,海德格尔便将他对存在的多年思考所得,选其中成熟的部分写了出来,整理发表了。这就是使海德格尔一举成名的、20世纪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这本书在出版时有40多万字,但只是原写作计划的1/由于种种原因,后面的部分没有续补。但海德格尔宣称他后来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基本展现了他哲学思想的全貌。由于这本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19)、他认为,领会,作为此在的展开状态,向来都涉及到在世的整体。在对世界的每一个领会中,生存都一道得到领会,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其次,所有解释都活动在前已指出的“先”结构中。对领会有所助益的任何解释无不已经对有待解释的东西有所领会。这个事实人们早已经注意到了,即便是只在领会和解释的派生方式的领域中。科学论证不得将它本应该为之提供根据的东西设为前提。
(20)、从当下可敞开的存在者那里,无论这种存在者是自然中的存在者还是历史中的存在者,我们是无法把握到这个“整体”的。尽管不断地调谐一切,但它依然是未曾确定、不可确定的东西。因此,它可能也是对流行最不假思索的东西。然而,这个调谐者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存在者整体之遮蔽。让存在总是在个别行为中让存在者存在,对存在者有所动作,并因此而解蔽着存在者;正因为此,让存在才遮蔽着存在者整体。让存在自身本也是一种遮蔽。在此之在的绽出的自由中,发生着存在者整体之遮蔽,存在着遮蔽状态。
4、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大师
(1)、“哲学领会存在问题的第一步在于‘不叙述历史’。”换句话说,就是不要靠把一个存在者引回到它所由来的另一存在者这种方式来规定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仿佛存在具有某种可能的存在者的性质似的。因此,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自己独特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在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所以说,问之何所问,也就是存在的意义,也同样要求一种自己独特的概念方式,这种概念方式也有别于那些用以规定存在者的含义的概念。
(2)、烦有“烦心”与“烦神”之分。前者是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后者是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要说明的是“烦心”中的他物主要不是指与此在发生关系时的某种事物,而主要是指此在藉以与他物发生关系的“用具”。某种用具(即工具)的存在以它们为“此在”所用这种活动为前提。此在使用用具既揭示了“此在”本身的“在”,也揭示了用具的“在”,同时也揭示了用具所及对象的在。以此类推,通过用具的使用就揭示了与此在有关的其他存在者以及整个世界的“在”,由这里就不难引申出其他存在者“存在”的意义正是在烦心这种活动中由“此在”赋予的。
(3)、海德格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在哲学上的早熟和天赋。在18岁的一天,海德格尔从一个乡村牧师手中借到了一本题为《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含义》的书,立刻迷上了它。由此,便产生了20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这个让年轻的海德格尔如此着迷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不知多少位哲学家,但海德格尔希望自己能给它一个解答。
(4)、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5)、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Heidegger,1889-1976)、蜚声欧陆的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等。
(6)、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海德格尔是第一位提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本书以存在问题为出发点,对海德格尔所关注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如存在、时间、真理、艺术和语言等)进行追问与探讨,力图展现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全貌的同时,厘清思路构架和具体概念,突入各个问题的核心与实质。本书的意义在于有助深入理解海德格尔极富创见的哲学思想,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发端与发展、来龙与去脉,适合初学者和对海德格尔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与学习。
(7)、但是必需指出的是,萨特并不是为强调自由而强调自由,他的目的是为了落实由自由选择而带来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康德曾经指出:没有自由意志就没有任何道德可言,而自由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责任。萨特接受了这个思想并把它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当自我一旦作了某种选择之后,不仅是在塑造着自我,而且也是在塑造着他人,因此不仅应替自己负责,而且也要替他人负责。“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它本身是有责任的”,(3)(P708)显然其中贯注的思想和康德的“普遍道德律令”是一脉相承的。
(8)、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用柏拉图的疑问开宗明义:“当你们用到‘是’或‘存在’这样的词时,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些词的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以为自己是懂得的,现在却感到困惑不安。”我们要把握存在,然而把握到无法把握之处。
(9)、海德格尔发现,世界对存在者本身这种特殊的关涉情况,是由人的生存的一种自由选定的态度来承担和进行的。人的先于科学的活动和在科学之外的活动虽然也和存在者打交道,但科学的优点在于以其特有的方式明确地给事情本身作出最初与最后的断言。科学研究和理论的这种职能,慢慢变成在人的整个生存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特有的领导地位的根据。科学对世界的特殊关涉情况,以及人进行这种关涉的态度,自然要在我们看到并掌握这样保持着的那种与世界关涉情况中所发生的情况时,才被充分理解。
(10)、“……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时代”一词在此指的是我们自己还置身于其中的时代。
(11)、传统的真理,其意可以是:真理是物与知的符合。也可以说:真理是知与物的符合。但是,人们喜欢将上述定义表达为:真理是知与物的符合。这样理解的真理,即命题真理,只有在事情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物与知的符合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真理的两个本质概念始终就意指一种“以……为取向”,因此它们所思的就是作为正确性的真理。
(12)、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13)、(存在主义传统哲学在方法论上的中介联系环环:现象学借“科学”进入“社会科学”)
(14)、1957年,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思想原则》的5次演讲。12月和次年2月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3次演讲。
(15)、对“真理的本质是自由”的命题的排斥态度依靠的是一些先入之见,其中最为顽固的是:自由是人的特性。自由的本质无须,也不容进一步的置疑。人是什么,尽人皆知。
(16)、首先,海德格尔提出应打破传统思维中通过主客二元对立关系对艺术进行研究的固有思维,传统二元对立使艺术自身被置入客体这一角色,成为了生产美的艺术家和欣赏美的观众的共同对象性物品,海德格尔主张艺术研究应努力挣脱主客体关系的枷锁以赋予艺术作品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如果仅从对象性方式去理解艺术现象,很难从根本上对于艺术本质进行研究,所观察到的不过是作为对象性艺术在那段主客体关系中的意义所在。而并非艺术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