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66句苏格拉底之死原图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03 12:47:35 admin 阅读:59
苏格拉底之死原文
1、苏格拉底之死谁写的
(1)、其时,雅典人正在装点海船,准备次日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 传说当初雅典王子提修斯自愿作为七对被迫献给米诺牛的雅典童男童女之前往克里特岛,决心解脱强加在雅典人身上的诅咒。在临行之前,雅典人许愿说,如若他们安全返还,将每年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对此种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城邦依例认真对待。为确保城市洁净,一律暂缓处决死囚。苏格拉底乃被投入监狱,等待祭祀结束后处决。
(2)、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3)、其实我最欣赏的,是她能将情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诗句中,没有一点的违和感。她看到雨后的海棠,感叹时光易逝、青春短暂便能用“绿肥红瘦”作比;她形容自己见到赵明诚一见钟情却又不好意思,便能以“却把青梅嗅”传达出含蓄的心动;她也像其他孩子一起划船到湖里采莲,心情无比愉快,便能用“惊起一滩鸥鹭”烘托出现场热闹的氛围。这不仅需要饱读诗书,更需要灵感和聪慧。
(4)、这也许是因为哲学是个人的事,而政治是众人的事,所谓众口难调,它就必须要有妥协,必然存在缺陷,尤其是一种小城邦的、没有什么距离的、直接的民主政治就更不容有多少个人的反省的空间。
(5)、他说,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是没错的,我应该待在这个地方;
(6)、不太了解李清照的人,总觉得她只会写一些闺中的小情小爱,关心自己的心情。但其实,李清照也是一个有格局的君子,是一个坚韧顽强的人。
(7)、原因是,他一生都在根据法律的规定去做对的事情,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他那么尊重法律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去知法犯法和去触碰法律的底线呢?他没有这样去做。
(8)、古希腊有“四主德”,即节制、勇敢、公正和智慧。首先来说节制,这里所说的节制主要是指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德性,包括衣食住行这些方面,比如说苏格拉底没有衬衫,也不穿鞋袜,总是一件同样的外衣,其实就是一块大氅一样的布,白天穿着,晚上一摊开既是毯子又是床垫。
(9)、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详细描述了他的酒神与太阳神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酒神」与「太阳神」做为一组二元对立的典型,他以醉境和梦境分別形容酒神状态和太阳神状态
(10)、他的处死——从诉讼、审判到执行——这一切都符合法律的程序。而且我们知道人必有一死,学过逻辑的同学都知道有个著名的三段论:
(11)、我们首先说苏格拉底的哲学的研究,或者换一个角度回到刚才的问题:苏格拉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而被处死,他因为什么样的品质、德性而被处死?会因为勇敢而被处死吗?
(12)、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民主和自由的冲突,或者说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现代自由与古代自由之间的冲突。现代自由主要是良心、信仰、言论、人身财产这方面的自由,古代自由主要是指政治自由,也就是说他的良心、信念和城邦的法律、社会的习俗发生了冲突;
(13)、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14)、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15)、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试金石|西方,夕下|五月花号
(16)、 画中的柏拉图
(17)、“恕难从命!”他回答道:“只要我的良知还在敦促我向前,只要那微弱的心声还在提醒我把理智之道展现于人前,我便会继续提问、说教、争辩,把一切倾囊相授,无惧人言。”
(18)、其次,苏格拉底把一般流行的意见评判为无知无识,也让那些民主d人对他充满怀疑。
(19)、他瞧不起财富、权力,他一生都在讥嘲世界。他的学问是很谦卑的,可内心却是骄傲的。另外他为了验证那条神喻不断找人谈话,其间得罪了许多人,而且主要是那些当时公认的有权力有智慧的人。
(20)、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汉译本也译为《苏格拉底之死》)。
2、苏格拉底之死原图
(1)、还有一次,公元前403年,当时雅典战败,成立了一个三十人的委员会,史称“三十僭主”,他们要求苏格拉底和另外四个人去逮捕一个支持民主的富有公民莱翁,其他人都不敢违抗,只有苏格拉底拒不执行,回家去了。
(2)、《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蝉》;《巫师苏格拉底》。
(3)、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4)、李清照的词在我看来是宋代最美的词,她的词细腻、生动,永远都是把她的感情抒发的淋漓且含蓄,让人品了又品,方知其中深意。由于出生在书香门第,清照自幼便学习吟诗作赋,常常出口成章。前两年很火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便是李清照的诗句,少女时期的她便已写下许多著名的词作。
(5)、一席话说得弟子哑口无言。苏格拉底选择了高傲地死去,也不要卑贱地活着。
(6)、人的一生不仅是你眼前真实的景象,也同时是你内心信念勾勒的途径。能怎么活,主要看你能怎么想。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当你收起软弱,你会发现大雨滂沱,万物苟且而活。背水一战,涅槃也必须得在大火烧尽得那一刻。
(7)、在苏格拉底死后14年(公元前385年),雅典法庭重审了苏格拉底案,改判苏格拉底无罪。
(8)、我时常得到神的警示,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事情,但凡我选择了错误的道路,神的预言都会出声反对。而现在,正如你们所见,一个似乎是极端的灾难正在我身上发生,但无论是我今晨离家的时候、在法庭就位的时候,或在我发表演说的任何时刻里,神的声音都没有反对我。
(9)、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10)、我们拿古希腊作个比方,大多数人都从事手艺、商业,还有一部分是比较出众的人,一是政治家,像伯利克里,一是艺术家,比如剧作家和诗人,还有一种就是哲学家,那么这几种人的关系如何?
(11)、遗憾的是,这是在最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最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12)、临刑前,苏格拉底虽然衣衫褴褛、赤足散发,但他却镇定自若地跟妻子、家属道别。
(13)、第四种德性就是公正。公正可以作为德性的总名,但这里主要指政治生活里的一种德性。我们可以举出两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14)、每当谈论起世界文明的停滞不前或希腊文明的不进反退时,人们总会以苏格拉底的不幸为例来佐证雅典人的冥顽不灵。如今,经过翔实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对苏格拉底,以及他的生前身后之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位街头演说家虽然有点招人厌烦,却才华横溢,他用追求学问的一生致敬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盛行的思想自由精神。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相信神明的存在,于是苏格拉底便自称神的使者,能预示以何事不当为。虽然大家不能完全理解他所谓的“灵迹”,却知道他对常人视作神圣的东西嗤之以鼻,对传统习俗置之不理。最后,当政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这位饱学之士。
(15)、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16)、后面又若无其事地跟朋友们侃侃而谈时政问题,还反过来安慰一个哭泣不止的女人。
(17)、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市)人,是南宋杰出的女词人。她生在书香门弟,自幼才学出众,她的许多作品在当今仍负胜名。我之所以喜欢李清照,一是因为她的才学不凡,二是因为她洒脱浪漫,三是因为她骨子里的坚强。
(18)、有人说,在伯利克里时代,苏格拉底决不会死。所以正是在民主衰落的时候,苏格拉底对民主的批评和反省就被看成是莫大的威胁,但雅典人仍然不是非让他死不可——毕竟,在他之前的阿那克萨哥拉没有死,在他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死——只是想让他闭嘴,而苏格拉底宁死也不愿停止言谈,哲学对于他来说是神圣的事业、奉献毕生的事业,所以矛盾无法化解。
(19)、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20)、三十僭主曾禁止他与30岁以下的人谈话,而且非常厌烦他总是拿鞋匠、铁匠的例子来说明政治上的道理,可苏格拉底就是不放弃,因为谈话恰恰就是他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第他可以在被起诉之后放弃自己的观点,甚至设法赢得人们的同情,这样他可能也不会被处死;
3、苏格拉底之死的著作
(1)、上高中时,当我读到这句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便深深被她的文才所吸引,于是也喜欢上了独一无二的她。这句诗写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遇到赵明诚之后害羞的神情,因为不好意思所以她只在门边偷偷看未婚夫婿,还装作在闻青梅掩饰自己的小动作。生动形象地凸显出少女的懵懂可爱。我便也是从这里的可爱开始了解一个全面的她。
(2)、受尽折磨之后,这位70岁的大哲学家平静地迎来了他的死亡之水——一瓶毒药水。
(3)、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在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他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据传记学家描述,柏拉图是在18岁或20岁那年“聆教”于苏格拉底的。在这一段时间里,柏拉图一度活跃于雅典的政治舞台上。
(4)、先生们,请不要打断我,即使你们觉得我在吹嘘,因为这些话并不是我编的,而是有一个权威的来源。我的智慧,究竟是哪一种智慧,我要请德尔菲的神来见证。你们都认识凯勒丰,他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朋友,也是你们中很多人的朋友,和你们一起经历了流放,又一起回来。你们应该知道他是怎样的人,做任何事都热情洋溢。他曾去过德尔菲,大胆地求一个神谕——先生们,在我讲话的时候,请别打断我——他问道,世上是否有人比我还要富有智慧,女祭司回答说没有。凯勒丰现在已经去世了,但他的兄弟可以为这点作证。
(5)、苏格拉底之死引发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恶法亦法与自然法学的恶法非法的争论。法官被法律赋予了自由裁量权。当法条和情理不能兼顾时,当如何取舍才能两全?何以处置才能合法又合情,胜败皆服?这是法律人百思至今的却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
(6)、但是他的生活非常节制。当时希腊盛行“男风”,像亚西比德就非常俊美,人们经常开玩笑说他就是苏格拉底的爱人,而亚西比德自己也动了心,有一天晚上就故意和苏格拉底待在一间屋子里,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就像父子一样。
(7)、这个塌鼻梁、不修边幅的小个子白天在街头巷尾与无业游民争辩,晚上回家听妻子唠叨。苏格拉底一生清贫,对谋生之事不甚在意。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他的妻子不得不帮人洗衣以帮补家计。他曾多次参加远征,也曾多次上阵杀敌;他做过雅典公民大会的议员,也是不少著名学者的老师。为了自己的信仰,他宁可慷慨赴死。 为了了解事情的起因,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在苏格拉底为人类的知识进步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时,雅典的政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已年逾终其一生他都在告诫人们莫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空洞的快乐和虚无的胜利上没有意义,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和一己的私欲而挥霍神明的恩赐更是不智。他坚信人具有崇高的命运。他的理论打破了旧哲学体系的界限,甚至比普罗泰戈拉走得更远。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教导人们,“每个人心中的自我才是衡量万物的标尺,塑造命运的不是神明,而是我们自己”。
(8)、因为他不愿意用错误地方式来对待错误,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雅典公民,就要捍卫雅典的法律。
(9)、只是到了近代,在西方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裹挟全球,把整个世界纳入全球化体系之后,我们才看到西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以城市来说,一个是雅典一个是耶路撒冷,或者说,有两个人处在开端,一个是苏格拉底,一个是耶稣。
(10)、他也极少睡眠,在《会饮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喝了一夜酒,当别人都睡得东倒西歪的时候,他起身去河里洗了个澡就又去找人聊天了。也就是说,他有一种独特而简单的生活方式。
(11)、基本的一个前提信念是:既然舵手、鞋匠等等都需要专门的知识,那为什么恰恰在最重要的事务上——政治事务上却不需要一种专门知识呢?这是他批评民主的一个内在理由。
(12)、苏格拉底微笑着反问她,难道你认为只有真犯了罪,以真正罪犯的身份死去才值得吗?
(13)、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14)、她是个真性情的人,清照是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细腻深情的人。当我阅读了她的传记,了解了她一生中发生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那么了不起。她的浪漫体现在美好的诗句中,也体现在她和赵明诚的恩爱里。
(15)、不太了解李清照的人,总觉得她只会写一些闺中的小情小爱,关心自己的心情。但其实,李清照也是一个有格局的君子,是一个坚韧顽强的人。
(16)、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他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以至被处死,也就是说,他究竟死于什么?是民主,还是法制,抑或是他自己?这里面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17)、第一层看这个画看到的是力量与抗争。这副收藏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超级名画,画的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第一先哲苏格拉底临死时的场景。苏格拉底拷问雅典人的灵魂,最后遭到审判这一众所周知的史实。本来可以苟且偷生,他却选择饮鸩而亡。作品本身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之作,画于1787年。作者雅克路易大卫在古代的叙事雕塑中获得灵感,他用舞台剧的方式重现了这一现场。
(18)、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是门当户对、势均力敌、郎才女貌的,他们的爱情令我向往,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一起研究金石并且一起完成了著作,这样共同成长不离不弃的爱才是我心中认为的最好的爱情。而李清照也写下了很多浪漫的词作纪念他们的爱,比如“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写女子让丈夫看是自己好看还是花更美,突出两人的恩爱非常。她将自己的浪漫和深情不加保留,全部寄托在诗中,可见她是个真性情的女子。
(19)、这是一幅能够从左右两个不同方向看的画,方向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一样。
(20)、作者把签名写在紧抱着苏格拉底大腿的男学生下方的石座上,代表着画家本人对勇气的向往。这幅画中的人数参考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12个人。唯一多出来的一个是坐在床位沉思的老人。
4、苏格拉底之死鉴赏
(1)、画中充满了对生命复杂性的思辨:勇于承担还是逃避现实?坚持信念还是随波逐流?一个人如何才能变得温柔而有力呢?其实这些全靠内心中抽象信念的坚持。
(2)、在这个阶段,柏拉图写了一系列对话录。其中重要的主题之是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4月的一天,由501位普通公民组成的雅典法庭以“创立新神,不信旧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翌日,恰逢城邦举行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暂缓处决死囚,于是,苏格拉底被投入监狱。
(3)、同时李清照也是个洒脱的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不安,甚至晚年也在凄凉中度过,但是这些物质上的困扰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将情感上的悲伤发泄在词中,将难过一句句洒脱地写了出来,正视困境,而非整日郁郁寡欢。
(4)、有时候,他在集市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便会对自己说,没有这些东西我照样生活。而且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所以他逃过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的两次瘟疫。
(5)、柏拉图本人在临终前所写的一封信上,更详细地说明了这件事情。他说,在前404年到前403年寡头统治时期,他年纪还很轻,受革命d亲戚的影响,进入了政治生活中。让他感到惊骇的是,这些政治家不久便露出了最为不法的暴行。
(6)、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