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64句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03 12:53:18 admin 阅读:59

导读儒家思想是什么 1、道家佛家儒家思想是什么 (1)、不过,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封建道德只是说说而已,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号称“礼法”,是即具有严格的法律性质,平民尤其是女子一旦违...

儒家思想是什么

1、道家佛家儒家思想是什么

(1)、不过,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封建道德只是说说而已,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号称“礼法”,是即具有严格的法律性质,平民尤其是女子一旦违犯,往往不等官府惩处,不经法律审判,乡村那些封建卫道士就有权以最残忍的手段将其处死!难怪五四运动时期,群情激奋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强烈呐喊,成为中国近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所谓开民智,教民以礼。天下人“有教无类”,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3)、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很大,数百年来不仅影响了帝王将相,还对普通人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核心思想以仁为本。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又是什么,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4)、公元前1046年1月,万众一心的周人在姬发、姜子牙率领下,会同天下诸侯,与商纣王的十七万大军展开决战。商军数量虽多,可是人心怀怨,士无斗志,未等交战,前锋部队突然倒戈,攻入城中!商纣王子受辛众叛亲离,只好登楼自焚。这是周人坚持实行仁德政治带来的最伟大、最辉煌的胜利。

(5)、我们再看看这个简化字“礼,已经完全没有了敬神敬人的内涵。

(6)、所以儒家是重人世,重当代的。这也就是儒家在今天的意义,儒家能为无神论的当代中国人提供一个人生信仰,告诉你,人应该做什么,人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如果儒家对当代中国人没有意义,那么它就不应该传承下来,应该消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7)、改变儒家思想路径的关键人物董仲舒登场,他揉合了儒、道、阴阳和五行家的学说,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天道即人道,建立起“天人一统”的图式。先秦儒家的道德论到了董仲舒那里,变成了夹杂着各学派思想的“天人感应”的宇宙论了,这改变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路径。

(8)、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9)、浅析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仁义”二字,“仁”的基本含意是人际交往,怎么做人。经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充分发挥,产生了一整套客观的人际关系理论观念。仁者爱人,不但仅仅一种大家族伦理关系的爱,反而是关怀社会发展上的每一个人。以民为本,和蔼可亲,真诚待人。

(10)、政治上都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战国时期,儒家派被分为八派,最有影响力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虽然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不一致,但儒家思想的主体核心思想未变,这也是儒家思想传承数百年之久的真实原因。

(11)、现在称果实的核为“仁”,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果人、核桃人。明代后才改作“仁”。  

(12)、明朝的王阳明也是儒家弟子,他学朱熹格物,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差点牺牲,从此以后开始相信陆九渊的心学。他目睹明朝人心败坏社会动乱,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希望通过整治人心来挽救社会,因此他在陆九渊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外无物”的理论,同时在道德实践上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13)、只有观察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世间的变化,这是因为天象是神用来垂示人类的手段。

(14)、但这并非赵宣们故意弄虚作假“钻政策空子”,儒家繁琐的礼仪制度对这些作秀表演其实早有详细的明文规定,如前面提到哭丧的次数、哭法的规定和“代哭”之类,就是明证。礼既然是一种仪式(礼仪),就必然带有表演性,也必然培养出表演的习惯(参见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2007年版,第1152页)。读书人只把儒家礼教道德当成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道貌岸然的封建官僚们则用礼教道德作为攻击政敌的武器,而自己却大肆贪污受贿,聚敛财富,生活奢靡。

(15)、既然要恢复西周“仁政德治、和谐相亲”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就不能施行暴政和动用刑罚,被统治者更不能“以暴易暴”、公然发起暴力反抗。因此,寄希望于“仁政德治”的儒家学派,不仅反对法制,也反对任何暴力革命,甚至包括“以臣弑君、以下犯上”的“汤武革命”,未免有些迂腐、僵化和反动。应该说,仁政并非一定要排斥暴力。因为暴力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的暴力能够使广大人民从残暴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正是“天下之至仁”。十分务实和现实的歧周政治家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史籍记载说:“王(武王)问周公曰:‘天下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曰:‘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者为匹夫。王攻失民者也,何天子乎?’王曰:‘善!’”(《通鉴外记》卷三上)。可惜伯夷、叔齐和完全僵化的后世腐儒并不明白此理。倒是孟子大胆继承了周公的这一革命思想,遂有千古精辟之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朱元璋皇帝最痛恨孟子的这句革命理论。而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指斥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以暴易暴”,因此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这种僵化、片面和迂腐的怪诞思想行为,与世格格不入,丝毫不值得称道,但却深得同样片面主张“去兵”的孔夫子、韩愈等大儒的欣赏。毛泽东曾一语剖判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那是颂错了。他还高度评价说:武王伐纣是“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四卷,第1495页)。

(16)、仁义礼智信的提出,离不开三位圣贤: 孔子提出“仁、义、礼”,

(17)、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儒家思想主要人物孔子

(18)、孔子和他的弟子怀着这种强烈的美好愿望,周游列国,以图说服大小诸侯,实行仁政德治。其主观愿望虽然不错,但这种只讲仁政德治、不讲法制的空想道德主义思想,只是一种美丽的“乌托邦”,当时终因不合时宜而难被接受,数千年来也从未真正实现。但儒家这种过分强调仁义道德而忽视甚至反对法制建设的片面、僵化思想,长期以来,却对中国历史进步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以致我们至今还在为建立法制社会而奋斗。

(19)、那么,结合起来看,仁就是专属于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怀。

(20)、不幸的是,如今却有不少“好古”的学者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起劲弘扬孔子学说,发誓要“继绝学”。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现代私塾,让小孩子穿着大褂,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孝经》之类的东西。与此同时,对于那些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和文明成果却显得底气不足,总觉得这是我们对手的东西,怕被“西化”,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吃掉了,这实在是当年清朝顽固官员的心态!

2、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仁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2)、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吸收了儒道佛的修道方法和逻辑,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理学从周敦颐和张载开始发端,经过程颐程颢以及南宋朱熹的完善,终于形成了“程朱理学”。

(3)、大概在1992年夏天,我到大连住了两个星期。一路上,我带的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那个夏天,我都在看《金枝》,并确立了《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的结构框架。但真正动笔,应该是1994年夏天,一直到1995年5月写完。

(4)、陈来:我研究的时代是前轴心时代,也就是前哲学时代。延续性文明从夏代开始,对这个时代,我们自己在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现成的理论,所以,我就大量学习、利用了西方人类学的著作。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美历史学家在各个地方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和研究。人类学一定是以经验调查为基础的,所以,这些理论不是凭空写出来的。但它们要从特殊上升为普遍,要从经验当中提出一个普遍模式。

(5)、孔子主张礼治,相对于法治,礼治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柔,有儒的内涵,且儒代表熟悉礼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哪怕有一丁点儿的不同也要被责备,受到家法、国法的处置。

(6)、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平时接触更多的是儒家,无论你是否认同儒家,我们的血液里淌着儒家的基因不可否认,儒家的个人价值观、家庭理念和家国一体的思想,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

(7)、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望,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8)、儒家自创立之日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此间,儒家有过分裂,有过没落,历经2000年儒家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之中。

(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10)、以“言”作偏旁部首的字,都与说话或道德有关。

(11)、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12)、                             

(13)、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14)、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在教育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15)、陈来:对于文化的特性或气质,我们只能概括。比如说,李泽厚强调乐感文化,我们看三代历史,讲乐感文化还有一点早,不能把它作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要体现。

(16)、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主张以仁义之道,改善社会状况,变乱为治。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企图说服诸侯实行他的主张,结果无人接受。离开鲁国十四年,最后回到鲁国,整理传统文化,经过综合创新,形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

(17)、季历被杀之后,其子周文王姬昌继任周君和“西伯”,二十多年后因对商纣王的暴政略有微词,被囚于羑里。据说他在狱中把上古伏羲创立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且为各卦一一作了卦爻辞。《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所推演的六十四卦,成为后来孔子整理《周易》的重要思想资料,《周易》也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18)、“忠、孝、仁、义”其实都是一个“仁”。“忠”者,尽己谓之“忠”,就是做事做人要竭尽自己的能力,不能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欺瞒。现代人想到“忠”,往往想到的是下级忠于上级,臣子忠于君王,其实这个意义的“忠”是引申扩展出来的,反而掩盖了“忠”本来的意义,“忠”本来的意义其实在今天用“诚”来表示更准确,所以两宋的理学家们也因此格外讲“诚”。为什么要“诚”呢?因为自己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做的事是“仁”的,是正确的,所以要尽力去做。“义”者,宜也,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就是符合“仁”的事,因为“仁”,所以要竭尽全力去做,也会竭尽全力去做,这时候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叫“忠义”。这就叫“义利之辨”。儒家的认识,其实是二元的,对错一定要分个清楚。也就是要分清楚仁还是不仁,分清楚了就知道怎么去做了。要分清楚对和错,就要学,要对照人世去实践。不实践的儒家学说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叫起而行之。《二程集》中,先生(程颢)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明。如某则戆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论,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虽犹未见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去相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依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

(19)、“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20)、(诸葛长青:zhuge8031@1com)

3、儒家思想是什么朝代

(1)、从中可以看出,我使用的方法是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这本书所研究的时代是前哲学时代,哲学还早着呢,所以,不可能采用哲学的方法,而是使用了很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了写这本书,当时我找了很多人类学的书来看,考古学的书也看了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考古学里真正对思想史有参考作用的研究和结论,应该说这三本书里都包括了。

(2)、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有不少糟粕,一旦上升为统治阶级统一意识,无论怎样辩解,实质上就会对民族进步造成伤害:

(3)、主持人:您在《古代宗教与伦理》的导论里说,早期中国文化发展体现出理性化、人文性与延续性的倾向,那么,中国早期轴心文化的出现并非是一种断裂性的突破,而是扎根于在西周已经形成的文化根基与民族精神气质。并进一步指出,中华文明伦理品格和“德感”文化的特征相关。您认为这种伦理品格与“德感”文化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4)、儒字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出现在甲骨文中,意指人沐浴之象,在古代沐浴更衣是很神圣的事情,西周时期还规定了沐浴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方法,礼仪繁复。

(5)、《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

(6)、《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

(7)、孟氏之儒的代表就是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内圣”即“仁”的学说,并进而将“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上升为国家的治理方略,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他主张性善论,并通过“养浩然之气”和“大丈夫”人格理想等一系列道德实践论,来发展和扩充善性。

(8)、人性与天理同源同流,但人性又被后天的欲望所遮蔽,因此人要达到最高境界,就要“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催生了所谓的“吃人的礼教”。既然理生万物,那么认识世界就要“格物”,只有“格物”,才能“致知”,这就是理学的认识论。

(9)、微言大义: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

(10)、诸葛长青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者富贵吉祥!

(11)、互敬互信: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

(12)、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其字多与祭祀神明有关,

(13)、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我认为陈老师所关注的,不是他个人非要在这个领域做出点成果,而是这个问题本身的重要程度,使得他要在自己原来的学术研究之外开出一个新的路线。这说明了对待问题和真理的真诚。

(14)、(诸葛长青:zhuge8031@1com)

(15)、“仁”是可实践,也必须实践的,不是束之高阁用来空谈的东西。最基础的实践方法就是“孝”,人生下来就会依恋父母,这种依恋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种爱就是孝,孝的本源就是“仁”(但是要分清楚真孝和愚孝)。一个孝顺的人并不一定是“仁”的人,但是一个不孝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仁人”,所以才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因为爱父母,推己及人,引申出来,所以要爱妻儿、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国族同胞,爱天下人。基于此,而产生一整套社会规范,称之为“礼”。礼的本质是“仁”,这是万古不变的,但礼的形制却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死守传统礼制,而不知变通,那反而是不仁的,所以才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礼的的本源是“仁”,所以才要克己复礼,因为“复礼”就是“归仁”。举例来说,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使用八佾之舞,表现的是季氏蔑视王权,破坏秩序,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秩序,所以季氏违礼不仁,孔子不能忍的不是“礼”的形式被破坏,而是背后的“不仁”。如果后世死守礼的形制,而不能把握礼的本来,那礼就会变成吃人的“礼教”,礼就不再是礼了。所以,当我们今天再说礼的时候,礼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认真脸)。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评价管仲为:不知礼,但却说他“仁”。

(16)、中国的经验也可以概括出一定的模式,但这个模式不见得是普适的,就像西方的经验不见得对所有人类社会都适用。西方的理论对有些经验做了概括,但这些概括不见得是普遍适用的,它适合一部分地区、一部分文化、一部分人。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所甄别。

(17)、儒家思想的渊源到底是什么,在中国上古史、夏商周三代文化当中是怎么发展而来的?这其实是很多学者都在关注的问题。但是,考古学的进步、人类学的进步或者历史学的进步,都不能整体地从思想的内核、思想的演进出发来讨论与解释这个问题。《古代宗教与伦理》可谓实现了某种突破。作为中国文化品格最核心部分的中国哲学性格中,最主要的当然是儒家。不过,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家虽然跟儒家有非常根本的哲学路径、哲学气质的不同,但是仍然在理性化的方面有突破。实际上,《古代宗教与伦理》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是对前轴心时代思想内核的演进,或者说中国文明精神的早期发展阶段,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18)、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19)、不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仁爱。对周文王来说,大行“仁政”首先是一种政治策略,其目的很明确,史籍一言中的说:文王自羑里回到岐周,“乃与太公阴谋(秘密谋划),行善修德,以倾商政”(《通鉴外记》卷二下)。显然,“行善修德”既是争取民心、壮大自己力量的政治需要,更是推翻暴政、夺取政权的根本措施和斗争策略。“得人心者得天下”,岐周政治家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而商纣王却不懂得这一点。于是我们看到,商纣王越是恣行暴政,周文王就越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行仁政德治,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处处注意争取人心,这与商纣王的暴虐形成鲜明的对比。持续不断地实行仁政,礼贤下士,当然使诸侯归心,就连商朝老臣辛甲等人也投奔于周,以致出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大好局面,后来的孔孟都对周文王仁政德治的伟大实践称赞不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人的胜利已不卜可知,儒家由此概括出“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名言。

(20)、古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出身于贵族,熟悉礼,却没有贵族的地位,他将礼向庶人传播,进行礼的教化,因而我们将儒家称之为礼家,亦不为过。

4、儒家思想是什么

(1)、而儒家思想,则是由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它是在总结、概括以及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在广泛吸取了古代精华典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出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思想。

(2)、儒家学术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孔子为儒家派创始人,孟子得孔子真传,让儒家思想得以发展,荀子儒家思想的传扬者之荀子所著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时常被人拿来比较。颜子是孔门72贤之首,他也是儒家派的代表人物之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儒家学的代表人物,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儒家思想自先秦时代开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后世经过了长久且深远的发展,所以关于儒家思想主张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肯定有着不同的答案。对于现在来讲,我们通常认为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可以参考先秦孔子时期。

(4)、义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是因为古人笃信义不容辞。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5句描写景色的优美段落300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