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4句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原创力文档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04 12:21:12 admin 阅读:59

导读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 1、简述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 (1)、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

1、简述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

(1)、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

(2)、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3)、最后,陶诗之“腴”不仅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上,还体现在诗歌语序的跳跃上。在陶诗中,常常会宕开一笔,在叙事中加入写景,在描写中加入抒情。这种语脉的跳跃更显示出陶诗之“腴”。葛兆光先生曾将诗人的思想流动与语言表达分别概括为“意脉”和“语序”,并指出在诗歌中,意脉与语序的分裂拓宽了诗歌阅读与理解的空间,使得诗歌语言赢得了日常语言所没有的张力,这种分裂同时也让读者视线和焦点完全自由。对于陶诗这一个案而言,这一论断也是精辟的。在陶诗中,通过语序的跳跃,陶渊明打乱了读者对诗歌的阅读期待,使得两句之间由跳跃产生空白,在“以意逆志”的阅读心理下,读者自然会通过自身的经验想象来尽力弥补这一空白,更为广阔的诗意空间由此产生。

(4)、以及叙写时事的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5)、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

(6)、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7)、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使人读了以后心情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读者读之则有神驰八极,心怀四溟的感觉。

(8)、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情感含而不露。如《饮酒》其诗中的田园美景自在祥和,而陶渊明却用象征、含蓄的手法,渗透出淡然忘世的人生态度。就拿我们所熟知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说,“悠然”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表明南山距离遥远,二是表现诗人悠闲自得、遗世独立的心情。作品情景交融,不仅把实景写得和平静穆,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喜爱自然、恬淡豁达的态度,可谓是情景事理浑融的佳作。

(9)、真题的解题思路与规律,也需要灵活掌握。我们前几天发布了古代文学和现当代答题模板,会对你的答题大有帮助。

(10)、长篇小说《西游记》有没有童话色彩?为什么?

(11)、刚才我说过李白的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关于这一点。《古风》十九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

(12)、伟大的诗人李白竟是一个政治白痴    隋唐诗歌那些事儿

(13)、“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吕居仁(《江西宗派图序》)

(14)、这正是因为诗中融合着李白的豪放性格的缘故。这是讲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即使是在《蜀道难》这样的诗里,描写蜀道的艰险,可是也融入了李白的豪放的性格。

(15)、王维禅诗二首《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7)、《蜀道难》这首诗先借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接着就描写沿途的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

(18)、明代诗文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试论述

(19)、不同于东晋玄言诗淡乎寡味的阐述佛理,王维的禅诗则是借助于艺术形象,生趣盎然。如《鸟鸣涧》:

(20)、在近体诗中,动词、形容词一般为炼字的重点,但是由于处于诗歌发展早期的汉魏古体诗中,却较少出现刻意的炼字。陶诗更是如此,在陶诗中,大多字词都朴实淳厚、浑然天成,修辞性与雕琢感较少。前代学者已经指出,陶诗常用“挥”、“尽”、“来”、“开”、“佳”、“好”等动词、形容词,如“山气日夕佳”(《饮酒》其五)、“一觞聊可挥”(《还旧居》)、“绿酒开芳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飘飘西来风”(《与殷晋安别》)等等。细查之,不难发现这些字词均具有以下特点:第它们的概括性强,这类词汇在功能上更倾向于从不同事物之间抽象出普遍的、共通的特征,而非描摹出事物独特的、唯一的情态;第它们的适用范围广、使用对象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开放性,因而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熟悉感、和谐感。这两个特点相互交织,陶诗自然浑融的诗歌风貌由此形成。

2、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原创力文档

(1)、他对汉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认真学习。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朓、鲍照的话,屡有所见。

(2)、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3)、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4)、(清)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啐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5)、《战国策》 乐府  建安风骨  古文运动西昆体  元曲  公安派  “四大奇书”

(6)、要求:一紧密围绕该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展开评论   

(7)、山村的秋夜在其笔下,是一个人间桃花源的境界,雨后,皎洁的月光,汩汩流动的山泉,空气纯净而清爽,远远传来浣纱姑娘的笑声,原来是那渔舟晚归,顺流而下。这是王维给我们营造的一片洁净纯美的天地。

(8)、苏轼既然使用了“腴”这个比喻,其基本含义自然不可忽视。在陶诗中,自然景物大都是以饱满充盈的形象出现的。在陶渊明描写自然田园风光的那些诗歌中,较少出现残枝枯叶,更少有伤春悲秋,而更重于写具有饱满旺盛特征的意象,例如“秋菊有佳色(《饮酒》其七)”之“佳”字、“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其一)”之“荣”、“密”二字、“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拟古》其三)”之“舒”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之“蔼”、“贮”二字等等,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写意,但都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描写那些残缺与枯败的意象时,陶渊明也表现得极力克制,如表现岁月易逝的“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杂诗》其七)”,化用曹虑《思友人诗》中“严霜凋翠草,寒风振纤枯”诗意,二者相较便不难发现,陶诗以“枯条”代“纤枯”,形象由纤弱而变为朴拙,从而将原诗的激烈的“悲凉”缓和为一种平淡的“悲哀”。

(9)、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10)、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1)、(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

(12)、你对高鹗所续《红楼梦》后四十回作何评价?为什么?

(13)、所谓“诗中有画”,一是指将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王维的诗作十分注重景物构图,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的广袤辽阔,孤烟的立体深邃,长河的横向绵延,落日的浑然气势,仿佛为画面涂抹了色调。

(14)、中国山水田园诗历史悠久。谢灵运往往追求形似,写景繁富;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注重写意,不注重景物描写。王维吸取二者优点,将景物描写与抒情表达紧密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精致而不可分割的意境。

(15)、(晋)陶渊明著.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

(16)、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其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不断被后世文人评价和赏析。在对于陶诗的评价中,以苏轼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一语最为精准、影响力也最高。本文即以这一评价为线索,试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质”与“绮”、“癯”与“腴”究竟各自体现在何处,又如何统一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陶诗的独特风貌。

(17)、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18)、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19)、他的五律,运古诗质朴浑壮气势于声律格调之中,往往不拘对偶,也很别具风格。如《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等篇,历来为评论家所称引。

(20)、题目统一为:“从《三国演义》开篇词谈起”要求内容充实,表述流畅,自己清楚。 

3、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结合作品

(1)、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再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试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4)、《拟挽歌辞》共有三首,陶渊明设想自己死后情景,拟此三诗,此诗为第三首。后四句道出了他对生死的豁达。视死亡如托体于山,这就不难懂他的乐天安命顺其自然了。

(5)、像《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还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也是李白著名的作品。

(6)、李白的丰富想象,还表现在大自然的人格化和个性化上。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8)、一紧密围绕该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适当结合个人体会,写读后感   

(9)、《文心雕龙》;《乐府诗集》;长庆体;诚斋体;四大奇书;董西厢;神魔小说

(10)、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十四个叠词,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三句之间的关系?10分 

(11)、朋友到咸阳去,到长安去,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去了。怎么去的呢?我的心是杯狂风吹去的,并且西挂到咸阳树上。

(12)、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

(13)、《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14)、控诉自己的冤曲:“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15)、陶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朴素亲切的语言。陶诗平易近人,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但诗人更泛地却把日常生活写进诗里,使之充满诗意。

(16)、前文论述了陶诗“癯”和“腴”各自的内涵和体现,然而更要看到的是,“癯而实腴”的评语,即暗含着陶渊明的“癯”与“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根本上统一的。首先,在“言不尽意”的传统文学语境下,陶诗用词的不事修饰与自然浑融,非但没有伤害到诗歌意象,反而增加了意象的内涵,使其诗歌具备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丰富意蕴。再者,陶诗这种普遍性强的用词特点,也能够使得诗歌的实虚词之间,不同意象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配合,从而缓冲诗歌的语气,使得陶诗在进行语意的转折与跳跃时不至于突兀,在整体上保留着一种冷静与克制,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和丰富的美感。由此,陶诗就在这种两个倾向的制衡中实现了“癯而实腴”的魅力。

(17)、而这正是陶诗之“腴”的体现。“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总是代表着稳定与和谐。而与之相对的“癯”则象征着不稳定,预示着冲突与悲剧。“癯”的这种内涵体现在诗歌上就是对抗性。人与世界的对抗性是产生诗歌美感的一种重要方式,除去前文所举的谢灵运之外,后世的唐诗如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诗作,都是通过展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斗争与对抗,来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阻塞感和崇高感。而陶渊明则代表着另一路径,在陶诗中,物与物、物与我均被统摄在纵贯天地的“大化”之中,本质上是统一的、优美的、相互协调的,正是在这种相互协调中,陶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种宁静与沉稳。这种由形象自身的饱满以及不同形象之间的和谐所带来的宁静与沉稳,也就是陶诗之“腴”的另一重含义。这种差异,也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指出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差异,是“优美”与“宏壮”两种不同审美倾向的差异。

(18)、虽然大多数陶诗的面貌都流畅清晰、明白如话,但这种从一事中突然跳出的创作手法,在陶诗中也有许多例子。这种手法往往被陶渊明运用在诗歌的结尾中。如《和郭主簿二首》其陶渊明在描述完春酒已成,幼儿环绕的景象后,在此诗的结尾处感叹“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用以总结这种愉悦的心境。但他并不止于此,而是以“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的沉思来作为结尾,从而与前文产生了跳跃和空白,把这种生活中的、人与人的、具体的快乐升华为一种人与自然的、永恒而普遍的体验和感悟。再如,在《还旧居》中,陶渊明触景生情,由旧日居所物是人非的现状生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语序与意脉是统一的,但这一统一在结尾被“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的诗句所打破。这两句诗与前面所铺叙的情感基调无疑差异巨大,按理应该也如前面一般细细铺叙这一情感的转折过程,但陶渊明在这里却种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脉动隐去,意脉的复杂流动与语序的简洁突转之间形成了一股张力,“意蕴无穷”的艺术效果也由此诞生。除去在结尾中运用这一手法之外,陶诗中也有很多“突然而至”的景语,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陶诗语序的跳跃性。

(19)、终南山之景,在其笔下仅为“云起时”三字,但那种纯任自然、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的情趣,恰与诗人的精神高度契合,意蕴悠长。

(20)、这首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4、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简答

(1)、这些初看来是最平凡的地方,但是后代摹拟李白的诗人没有一个人达到这种高度完美的境地。

(2)、《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施公案》等小说读书情况,并说明这一现象的特点,并详述

(3)、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

(4)、《窦娥冤》中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5)、菊花,陶渊明爱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如《饮酒》第七首中:“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让人尊他为九月菊花之花神,他几乎使菊花成了自己的化身,成为我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独特意象,菊花也因而成为我国文人骚客笔下水墨丹青的“四君子”之一。

(6)、《桃花扇》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7)、伟大诗人李白就说到这,下一讲,我们说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8)、李白诗歌那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以及豪放飘逸的风格,在当时就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但受到同时代的贺知章、杜甫等诗人的盛赞。

(9)、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

(10)、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

(11)、“诗中有画”二指的是景物之间的层次感。典型的例子如《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从山的高远,勾勒出了总轮廓,颔联互文顺承首联;再写到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描写中央主峰把东西隔开的千岩万壑之景,可以窥见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视线从高远到平远,景物之间层次感依稀可见。

(12)、以至于到宋代,明代,清代诗人都倍受影响!使浪漫、豪放、俊爽的诗风得到不断地发扬。

(13)、而这种语言又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却具有着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含有丰富鲜明的形象,读来韵味隽永。

(14)、《早发白帝城》诗是用了《水经注·江水注》的典故的,可是我们读起来,并不感觉李白是在用典,他的自然就能达到这种地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71句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高中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