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1句茨威格的作者简介?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07 08:21:37 admin 阅读:59

导读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茨威格哪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什么传记什么 (1)、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

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茨威格哪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什么传记什么

(1)、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2)、《昨日之旅》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收文8篇,其中包括《旧书商门德尔》、《情感的迷惘》、《昨日之旅》等名篇。

(3)、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4)、“他们信赖我,我也不可使他们失望。我的读者群越来越大。我的每一本书在德国公开发行时,就要销售两万册,而且报纸上还没有登过任何广告。

(5)、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茨成格为什么会坚定地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6)、茨威格说:“我曾常常在我世界主义的梦幻里为自己偷偷地描绘过这样的情景:没有国家、不用为某个国家承担义务,从而让所有的人没有区别地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美好啊!”可如今呢?昨天还是一位外国客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位有身份的绅士,现在却成了一名流亡者和避难者。 

(7)、古斯塔夫先生逃狱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不是扬长而去,而是满满的喷上他最爱的香水“华丽香氛”(L’AirdePanache),Panache原意是英雄人物帽子上的饰羽,据说来自于法皇亨利四世的话语:“跟著我的白羽毛走吧!”这款虚构香水的语源因此也意味著豪华派头与有勇无谋的躁进。古斯塔夫先生嗜好反映了他过时但可爱的骑士精神,以及荒谬诙谐的人生态度。

(8)、尽管茨威格的血液中流着犹太人祖先摩西的血,但维也纳的文化却让他一度淡忘了自己的种族出身,将他熏陶成了一个有着世界主义信仰的人。 

(9)、以“1932年”为中心点,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全盛时期,也是茨威格所说的“昨日的世界”,是和平、充满人性光晖的时期。从古斯塔夫被陷害开始一直到古斯塔夫死亡是“战间期”,不难看出中间这段期间大饭店已经被法西斯主义的军人佔据。1968年的大饭店已经经历了战争的洗礼,饭店的样子已经完全变样,根据韦斯的说法,1968年的饭店呈现出的是在战后日渐衰落的大饭店。更不用说到了现代,只剩下一座墓园了。

(10)、那是一个安全的时代,谁也不信有战争革命等天翻地覆的变化,永远抱着乐观主义的幻想,甚至连利率波动也从未达到让人不安的区域。那个时候的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高规格的歌剧院和世界上最安全的居民,前者承办过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鲁宾斯的音乐会,而后者——“每一个维也纳人都有固定的预算,为看病和出游留有一小笔钱,有为了子孙后代留下的万无一失的家产和一个幅员并不辽阔的帝国皇帝。”

(11)、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已经沦为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流亡者与避难者。

(12)、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3)、生平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道富有;

(14)、维也纳大学。斯蒂芬·茨威格自1900年至1904年在此大学注册研读哲学和文学史专业(其中有一学期在柏林大学)。

(15)、作为奥地利人,他的祖国已经被希特勒吞并了,从地球上消失了。 

(16)、1941年迁居到巴西后,茨威格也没能就此逃离欧洲以及对欧洲的忧心。技术带来了信息的同步,对他无异于一次次的补刀:南美洲的报纸能在第一时间让他得知老友被暗杀的消息;远隔重洋,他也能在收音机里听到希特勒发疯似的演说。巴西的阳光充沛而灿烂,但那一年的茨威格已经六十岁了,他太累了,无法想象自己还能再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17)、我真觉得这是一封惨绝人寰的信,她为你失去了少女的天真烂漫,姑娘的芳心恋情,生为女人的骄傲、娇宠、尊严、贞洁、妇道、孩子、生命: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因你而随风飘散,你却有眼不识,不知不晓;她为你低下头,弯下腰,跪下来,趴下去,钻到缝里,舔你脚趾,低到尘埃里,你却视她不如尘埃。天若有情天也老,但天在她面前残酷无情,失去了天理。

(18)、对于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和事件,茨威格也挖掘出足够的细节,巧妙地展现人类命运的因缘际会:拿破仑和整个欧洲对抗,却因为格鲁西将军犹豫一分钟,最终兵败滑铁卢;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艰苦的酷寒天气里率队前往南极点,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列宁越过重重险阻抵达芬兰车站时,整个世界都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19)、茨威格过世那年出版的个人传记,题名为《昨日的世界》,彷彿他写的当下已不在他想要的那个世界里了。而电影的结尾,是否就是韦斯‧安德森对于茨威格之死的回应呢?茨威格热爱的欧洲精神并没有因为两次大战而消失,欧洲精神依然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茨威格的自杀,戛然终结了他的这场旅程,也终结了只属于他的欧洲精神,独留一抹眩惑华丽香氛──尽管依然动人优雅,但是终究逐渐溢散。

(20)、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张玉书评价道:“作者(茨威格)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重点集中的细节描写,使这些事件摆脱浓重的历史迷雾,形象生动地突显在读者面前……茨威格写得凝练,但并不枯燥,材料建材适度,描绘精确,把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写得可信而又真实。茨威格满腔热情地歌颂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故事写得集中、生动、文笔优美,虽是真人真事,却写得精彩紧张,和虚幻的小说相比,自会因真实确凿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既介绍了历史知识,阐述了人生哲理,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这是茨威格雅俗共赏的读物之一。”

2、茨威格的作者简介?

(1)、稚晖豪言:“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国胜连/142

(2)、诗歌对于他们是重要的,茨威格的朋友保尔瓦莱里说:“是呀,年轻人总能替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诗人,因为他们要从中发现自己。”

(3)、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人类各种品性的萌芽,有时候表现这一些品性,有时候表现另一些品性,常常完全不像是他自己,可是始终是他同一个人。

(4)、他的著作从自己的语言环境中重新消失,所有的书籍都在他犹太身份的“牵连”下化为泡影。他逃亡了,可劝不了所有朋友一起逃亡,他们死在了集中营里。他的母亲在去世的时候,身边一个儿子也没有。他拿着证明身份的通行证,四处流亡,哪里又有犹太国呢?哦不他们连歇脚的地方也没有!

(5)、接下来请允许我回到最古老的介绍方式介绍,斯蒂芬·茨威格。

(6)、读着歌词,当时觉得很感动,也为他感到遗憾,惋惜他们未能有更深刻的交流。他错过了某种机会。三毛与王洛宾的这段交往,使我对三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联系到我所知道的关于三毛的其他事情,关于三毛之死,我忽然找到了一个答案。我感到:三毛之所以离大家而去,是她认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她觉得,她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事业上都无法再突破了。

(7)、一张单人铁床,一个瘦女人侧着身子,下巴搁在同样瘦的男人的肩头;男人鼻下留一撮胡子,修剪得很整齐,头枕着白色蓬松的棉花枕头,眼闭紧,嘴巴微张,是睡得香美的样子;女人也是睡得死沉的样子,或许在做梦。

(8)、未完成遗作:两卷本《巴尔扎克》、《蒙田传》

(9)、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10)、“没错,这是本好书,是他最宏大的作品,他唯一一部真正的长篇,一部杰作。但我在读它的时候我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除了我自己以外,我认识的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读过这本书。”

(11)、ISBN:9787108061362定价:00元

(12)、作为避难者身份的尴尬是茨威格无法接受的。他说:

(13)、回忆当初三毛去世的时候,自己感到相当震惊,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个在事业上如此成功的人,怎么会忽然离去呢?但在很长时间内,我都没有澄清自己对她的理解,她的死有一些神秘。1993年春节过后,我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篇写她与王洛宾恋情的文章,了解了三毛的一些实际生活以后,一下子,就找到了对她的感觉。

(14)、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15)、△电影里古斯塔夫先生的扮相显然是在向这位作家致敬

(16)、△古斯塔夫先生房中满满的「华丽香氛」,是他的坚持与挚爱

(17)、表面看来,《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在“说故事”的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叙事比起电影,反而更像文学的叙事结构。整部电影都是以小说的章节脉络来铺陈,一开始老年的小说家对著镜头说著故事的由来等于是小说中的“序”,之后剧情也都是按照小说章节的分段来叙事,灯光变化营造独白氛围,声音部分也多用旁白叙述来达到像小说一样的感觉。

(18)、罗丹1840年出生于巴黎,从小就表现出美术天赋,但由于美术基础课和文化课成绩不佳,没有考上艺术大学,且三次落榜。

(19)、1914年,准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志愿者在柏林街头欢呼。

(20)、在第三种死亡观并不是最后的死亡观。在它之后,我们还可以提出“第四种死亡观”。第四种死亡观是在“后人本心理学”基础上提出的全人心理学死亡观。“后人本心理学”主张不仅要超越个人中心主义,而且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死亡观认为,一个人活着,有时甚至还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如果他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终极关切,在“第四种死亡观”的意义上他仍然死了。

3、茨威格是谁

(1)、1942年2月22日,著名作家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临死之前,他留下了一份绝命书。他在绝命书中写道:

(2)、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3)、翻看茨威格自传体小说中《昨日的世界》的内容,应该就能理解《布达佩斯大饭店》何以要如此强调一种“复古”却“梦幻”的风格。

(4)、 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5)、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6)、斯•茨威格(奥地利)(Stefan Zweig)

(7)、《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他选取的大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却又意义深远的“星光时刻”:西班牙的巴波亚以逃犯之身发现太平洋,是大航海时代探险精神的典型代表;法国普通士兵鲁热在莫名激情的推动下,一夜之间写出后来举世闻名的《马赛曲》,“他一生一无所成,只在那唯一的夜晚曾经是一位诗人”;美国纽约商人菲尔德屡败屡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在大西洋海底铺设电报电缆,欧洲和北美洲能够“以思考的速度”迅速联结在一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斯蒂芬•茨威格擅于描摹人的心理活动,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与戏剧性时刻的命运转折见长。他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类是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等;另一类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反抗宗教思想统治的卡斯特里奥、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等。

(9)、几年后,他的祖国奥地利就成了德国的一个省,茨威格失去了祖国。他流亡英国,英国却已向德国宣战,如果茨威格以被征服的奥地利国民的身份申请护照,那他就成了德国人;而成了德国人,就成了英国的交战敌对国。茨威格于是选择了以无国籍者的身份申请护照,但是这对茨威格来说,是一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无国籍者的身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被保护。意味着随时可能遭到驱逐。他的根没有了,他又在重复着两千年前他的犹太祖先的命运。 

(10)、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11)、▲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2018年8月

(12)、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3)、假设一下,如果他创作的历程是反过来的,掉个头,转个向:从实出发,向虚而去,即始于传记,止于诗歌(超现实的语言、声音、阳光、天空、街角),我想他大概是不会自绝人寰的。

(14)、生命的价值被贬至极点,茨威格的尊严也一贬再贬。 

(15)、可以说,早在20世纪初,茨威格就已经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即便放在高呼全球化的今天来看,他也是个最拉风的青年。难怪西方评论界将他誉为“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人”“欧洲的世界主义者”。他早早就感知到欧洲应该是一个多民族融洽的共同体,并且不是作为有野心的政治家,而是作为一个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感知到这一点。

(16)、1942年2月22日,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誉为“人类灵魂的猎手”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与妻子绿蒂·阿尔特曼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地点是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的一家旅馆。自杀前,茨威格将一封他亲笔书写的绝命书放在卧室的桌子上,就是我们上面读到的文字。 

(17)、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有的经历是终身难忘的,大部分的则忘得一干二净。那些难忘的经历中,有的便是有创造性的,有质量的。 

(18)、我不敢再读茨威格绝命书的最后一行文字:“我向所有的朋友们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19)、话说回来,茨威格能在文学界立世,靠的还是小说,而且主要是中短篇小说。给我印象深的也是中短篇小说,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月光胡同》《灼人的秘密》《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等。

(20)、于是,格鲁西坚决地回绝了。已经是这么小的队伍了,还要再分一次。不行,这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的部队,心无二用。他拒绝去做不符合皇帝命令的事情。军官们沮丧地沉默着。他的周围出现一阵沉默。在这沉默中,不可挽回地流逝了那决定性的一秒钟—这是后来用词语和行动都再也无法抓住的。威灵顿胜利了。他们继续前行:热拉尔和旺达姆(Vandamme)生气地握着拳头。格鲁西也变得不安了,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很奇怪,普鲁士人还没有出现,很可能他们已经离开了开往布鲁塞尔的方向。不久以后,侦查员报告了可疑的迹象,他们的撤退转成了直接开赴战场。现在全速赶去增援皇帝,那也还来得及,但是格鲁西还是越来越焦急地等着信使,等着皇帝让他回军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对面越来越远的沉闷炮声滚过颤抖的大地:这是滑铁卢的铁骰子。

4、茨威格是哪国作家代表作有件

(1)、韦斯·安德森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书迷,他将这位小说家与自己一位好友的形象所结合,创造出了电影里的古斯塔夫先生。众所周知,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裔的小说家,他是活在世界大战时期的人物,他虽然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却曾经一度被忽视,差点被世人遗忘。这与电影中的古斯塔夫多少有些重合。

(2)、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3)、“有时候我有意识地想避开那种成就,可是它却出人意外的固执,始终跟随着我。所以,我写了一本《富歇传》,目的是为了自娱。然而当我把书寄给出版人之后,他写信给我说,他将立即印一万册。我随即回信给他,请他不要把这书印得这么多。我说富歇是个不会给人以好感的角色,况且书里也没有任何描写女人的插曲,这本书不可能吸引较多的读者,他最好先只印五千册。一年以后,这本书在德国却印刷销售了五万册。” 

(4)、一个是小说中“你”的身份是一位作家,长相好,名声大,夜生活丰富——经常深夜回家。后面这些且不说,一般都会这么设计。说说作家这个身份。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他不是作家,是富商,或者官员、演员、画家,小说真实的逻辑性就会受到一定伤害。为什么?因为这封信写得太好了!

(5)、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6)、正因为这样。当一位俄国的出版商在准备出版茨威格的作品时,才会写信给茨威格,问他是否同意请高尔基写序言。 

(7)、话说回来,茨威格是犹太人,这也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

(8)、这部拿奖无数的电影,讲的是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也不愿离开这艘船。最后,当报废的船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时,他选择了和船一起葬身火海。这个结尾让很多观众都飙泪了。

(9)、早在20世纪20年代,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就已经被译介到中国。不过中国大众最熟悉的茨威格作品可能还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经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徐静蕾导演。

(10)、梅特林克与维尔哈伦成了茨威格的朋友。通过维尔哈伦的介绍,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也成了茨威格的拜访对象,再往后。罗曼·罗兰、高尔基、托马斯·曼、乔伊斯、房龙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都成了他的朋友。著名的音乐家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也成了茨威格的合作人,曾为茨威格的剧本制作音乐,茨威格在自己的别墅——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小城的别墅,接待过无数位尊贵的文化客人。茨威格曾在他的自传体作品《昨日的世界》中这样深情地说:

(11)、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12)、在他并没有注意到,就在他位于萨尔茨堡的家对面就是希特勒的巢穴时,那里招待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而有一天,

(13)、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14)、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15)、所谓“全人心理学死亡”是指一个人在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人本心理学死亡的意义上还活着,但并不能够有任何终极关怀,缺乏在大我实现意义上的活动。

(16)、两人手牵着,穿着衣裳,感觉是在外奔波忙碌一天,回到家,累得不行,连脱衣服的力气都没了,直接上床睡了,并一下睡过去,天黑地黑的,酣得很。

(17)、树枝上的家(外三首)……… 陈烁羽/124

(18)、《三大师传》开启了他传记写作的成就之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成为所有学校都在读的作品,很快就突破二十五万册的销量……他的每一本书,在德国发行的第一天就能销售出去两万册,这还是没有在报纸上刊登任何广告所达到的成绩。法国、葡萄牙、阿根廷、挪威、芬兰、中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出版社也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当他看到日内瓦国际组织“知识界合作”的统计数字时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当时被翻译得最多的作者。

(19)、一战发生了什么,历史书上都有记录,毋庸赘述。重点是一战期间,茨威格清醒地让自己游离在了时代狂潮之外。体检不合格,让他免去了服兵役,万幸地不用上前线“拿刺刀扎进俄国农民的肚肠”。他也不愿像许多作家那样,为本国参战的正义性摇旗呐喊,写一些刻意拔高的宣传文章。他坚持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肯定要做一位世界公民”,这是他给自己定的“人设”。他在战争档案馆找了份闲职,业余时间不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对战争,宣扬和平与人道主义。“和平”在当时可不是什么主旋律,为国家流血牺牲才是。总之一战伊始,他就已经不合时宜地致力于未来的相互理解,认为欧洲知识分子之间需要建立纽带并为此付出努力。

(20)、茨威格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他已无法承受这一份孤独。 

5、茨威格的简介和代表作

(1)、“社交界的妇女们发誓(并写信给报纸),她们一辈子不再说一句法语。莎士比亚被赶出德国舞台。莫扎特和瓦格纳被赶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德国的教授们声称,但丁是日耳曼人;法国的教授们声称,贝多芬曾是比利时人。”

(2)、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父亲继承家族制造业,母亲来自银行世家,典型的犹太家庭。他也在书中写到,“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他的潜在理想,是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3)、这种太平的感觉是千百万人所梦寐以求的财富——是他们共同的生活理想。唯有这样的太平世界,生活才有生活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都渴望着从这种宝贵的财富中分享自己的一份。最初只有那些有财产的人为自己遇上这样的太平盛世而庆幸,但是后来渐渐扩大到广大民众。于是,这个太平的世纪便成了保险业的黄金时代。人们为自己的房屋作了防火和防盗保险;为自己的田产作了防雹和防灾保险;为防意外事故和疾病作了人身保险;为自己的晚年买好终身养老储备券;同时在女孩子的摇篮里放上一张保险单,作为将来的嫁妆。最后甚至连工人也都组织起来,为自己争得了一份合理的工资和医疗保险;仆役们为自己储蓄了老年保险金和预先存入一笔自己身后的丧葬费。只有那些看到未来万无一失的人才会尽情享受眼前的生活嘛。

(4)、要的就是“隐”,话说一半,衣脱一层;脱光了就俗了,爆掉了。“隐”是引而不发,千钧一发,摇摇欲坠的,最让人提心吊胆。这就是技术,小说家的把戏,也是小说最基础的手艺。

(5)、虚构是小说飞翔的翅膀,到了传记,尤其是自传,翅膀被彻底折断、拆掉,只能按图索骥,照葫芦画瓢。

(6)、这是古斯塔法先生对作家说的最后一句话。出自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

(7)、现在我认为,茨威格被我们淡忘、疏远,不是他的小说也不是我们的文学能力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耐心出了问题。

(8)、刚刚我在看王安忆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她看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感受,里面有一段话讲的大致也是这个意思。

(9)、也许正是因为当别人都在发烧、狂躁时,茨威格选择了回归自己的内心,重新审视世界、人性,所以在一战结束后的十年里,他可以很快地、平静地回到自己的书桌,迎来了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高峰期。他最畅销的作品,大多写于这一时期。

(10)、虽然巴西这个国家为茨威格提供了一个最后的避难所,但是茨威格认为他该做的一切事都已做完了。其实写于1930-1940年的回忆录就是他的一封有着三十多万字的绝命书,他要说的,他要告诉后人的,全写在那一部《昨日的世界》中了。 

(11)、我要问,这是女人自找的吗?我要说,正因是自找的,所以也更为惨绝!这不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

(12)、所谓“生物学死亡”,是指一个人的脑死亡,即医学意义上的死亡。

(13)、另一部分是历史人物传记,如伊拉斯、卡斯特里(两人均为欧洲人文主义先驱)、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玛丽·安托内特(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等,都被他倾情泼墨,悉心勾勒,再造一个“同一个”,也是“另一个”。

(14)、我要问,这是一个误会吗?我要说,正因是误会,所以更为惨绝!

(15)、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6)、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的先辈那样置身于局外⋯⋯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用钱可以买到的安宁。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17)、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8)、茨威格一生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决不在某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之下。 

(19)、“假如我们的教师不是完全漠不关心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发现,在每一场盛大的首演以前的那个下午就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神秘地病了——因为我们必须三点钟就去排队,以便买到我们唯一可能得到的站票。倘若他们注意得十分严密的话,那么他们也一定会同样发现,在我们拉丁文语法书的封皮里夹着里尔克的诗。而我们的数学练习本则用来抄录借来的书籍中那些最优美的诗歌。”

(20)、这是这类小说基因里的风险,搞不好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东西,浅薄得很。

(1)、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里诞生了早熟的奇迹,霍夫曼斯塔尔。这个名字对诸位实在是陌生了,因为这位诗人后来投向了纳粹帝国的文艺力量分队,国内也不会有人翻译他的诗集。虽然后来茨威格回忆起时不无可惜,但仍在《昨日的世界》里不遗余力的赞美霍夫曼斯塔尔的作品,描述他的演讲几近于描述一场宏大的交响乐,“只要他存在,就会给我们增添力量,因为他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清楚地说明了,纵使在我们那个时代,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里,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中,同样可以产生诗人。”

(2)、茨威格离去了,但他的绝命书仍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上个世纪曾经发生过的那一场浩劫。 

(3)、在那个德国圈子里有“作家、建筑师、假冒风雅的骗子、打扮成工艺美术家和雕刻家的年轻姑娘们、到这里来提高的德语水平的俄国大学生和满头淡黄色金发的斯堪的纳维亚女士…”茨威格也借此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我和那些酒徒、同性恋者、吸毒者同坐一桌。我会一十分自豪地一同一个相当出名的、被判过刑的大骗子握手(他后来发表了自己的回忆录,从而与我们这些作家为伍)”

(4)、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5)、一个以“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崇高的财富”为信仰的人,用自杀的方式向这个黑暗的世界发出了最后的抗议。

(6)、心灵与心灵的相通是以人格的重量与艺术上的成就为前提的。 

(7)、正因为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这些信息,给我们心里打下了底子,于是后面的一系列稀奇,我们也有准备似的收下了。

(8)、多么幼稚有多么无用的战争呀!茨威格感叹着。在战争来临的前夕他甚至扬言道,若真的打起来了“把我吊死在路灯上!”。

(9)、在《昨日的世界》的结语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10)、从高高在上、空灵务虚的诗歌,到戏剧,到小说,到真实得不容虚构的传记文学,这一路走来,其实是一路的“入世”。

(11)、歌德的这一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歌德在这一事件中,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与人格力量。他以具有超越性的应战机制克服了生活的危机,表现了创造性。他在74岁的高龄,还能够“开始新的起点”。歌德在经历这一事件之后,就全力投入了《浮士德》的后期创作,最后完成了这部巨著。这可以说是正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的体现……

(12)、政客们大笔一挥,茨威格整个一生奋斗的意义就变成了荒谬。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这种幻灭感:“那是一种让人神经备受摧残的感觉,清醒地睁着眼睛踏入虚空当中,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立足都可能片刻之间再被赶出来……我内心最深处的任务,四十年来我为之付出全部信念力量的工作——欧洲的和平统一——全部成了泡影。”

(13)、“我第一次看见他那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是我有生以来在一个人身上看到的清澈、和善的眼睛;在谈话过程中,那双眼睛把内心深的感情色彩和热情表现了出来,同时又暗暗隐藏着悲哀。”

(14)、在此之后,茨威格把足迹遍布到了欧洲的所有地方。在他用全部的才华向欧洲发起一个拥抱的时候,欧洲也如此回馈他。并且以整体的模样。虽然他不爱英国,在看完景点后像没有方向的船四处飘荡,但在伦敦遇到了乔伊斯,还听了一大串关于都柏林的抱怨也算是扯平了。他还去当过会法语的抄写意大利语抄写员,那时住他楼上是个和瓦格纳妻子、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瓦格纳扯过家常的老太太。

(15)、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扩展资料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16)、 1934年,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7)、于是不好学生茨威格,大概除了最后一个星期,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掷去了解欧洲。

(18)、或许他会当隐士,大隐于市,小隐于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自在;或许会遁入空门,卸掉自重,一心向灵,好吃不如茶泡饭,好活莫过晨钟暮鼓。人生在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团乱麻,两头乌黑。

(19)、不少人的自尽,值得同情,有的人的自尽,使我们无语,有的人自尽,使我们困惑,但还有一些人自尽,却激起我们的深思。因为,他们的自尽,犹如天鹅游向大海,默默地葬身于苍茫之中。他们的死,是属于自由的选择。

(20)、“人生的真正轨道由内在力量来决定。不管我们的人生道路看起来如何混乱而无意义,偏离了我们的愿望,它最终还会把我们引领到我们那看不见的人生目标。”在为他人作传时,茨威格似乎一早就预言了自己的命运,虽然他自己未必意识到。不难发现,他对失败者情有独钟,最成功的作品几乎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即“失败者在灵魂上的优势”。

(1)、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诗歌是苍鹰,翱翔在天际的老鹰,独孤孤一只,孑然一身,有影无形,无声无息;戏剧是大雁,成群结队,有阵形,有声音——雁过留声嘛,甚至有羽毛飘落,近在眼前,又远在天上,可望而不可即;而小说就是麻雀了,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偷食拉屎,活灵活现,直接切入我们的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12句小学描写月亮的古诗60首四年级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