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7句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翻译图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19 11:44:53 admin 阅读:59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翻译
1、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1)、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2)、(出处)《孟子·离娄上》译文: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3)、(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5)、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6)、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出处原来在这里。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7)、译文: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8)、“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
(9)、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10)、老子的《道德经》里最经典的十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值得收藏
(11)、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12)、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这句话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3)、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4)、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15)、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16)、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7)、(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9)、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0)、(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2、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翻译图片
(1)、(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2)、(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3)、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得无厌。知道知足的人,经常都是心满意足的。在西方的观念中,往往赞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在中式智慧中,我们经常强调要知足常乐,不要奢求太多自己能力外的事情,因为和自身条件不匹配的欲望,往往会带来灾祸,因为你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去满足,比如校园贷中的裸贷等等,或者去抢劫、杀人,走上歪路。
(4)、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可信的话语往往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往往不会狡辩争执,狡辩争执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吹嘘,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5)、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6)、(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7)、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8)、回复数字 120 聆听《道德经》部分章节的唱诵
(9)、(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10)、心中有温柔的念想,比如爱自己的家人和祖国,所以才会勇猛;因为节俭,重视财富,所以才能拥有更多的钱财;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王。“敢为天下先”容易变成先烈,往往比先烈晚一小步的人,才能摘得最大的成果。
(11)、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12)、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很小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微的部分开端。所以我们说细节是魔鬼,甚至能写出一本畅销书。做大事,也需要注重细节!
(13)、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14)、(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15)、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16)、(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17)、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18)、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防微杜渐。
(19)、(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20)、(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3、老子的道德经100大名句
(1)、推荐理由:“国学名句、诸子百家、历史评说、易经风水、阳明心学、佛禅智慧、诗词美文、四大名著、王侯将相、企业管理、格局商道等等”尽在国志学涛
(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科江湖。
(3)、(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5)、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这句话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7)、译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8)、(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9)、译文: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10)、(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11)、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12)、(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3)、(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14)、(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15)、(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16)、回复数字 105 阅读《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7)、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18)、(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19)、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20)、(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4、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大全
(1)、(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4)、(翻译)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5)、(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之人。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10)、《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其中蕴含的哲理简单而意味深远,其中最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话,受益终身。
(11)、天”的大道,是利用万事万物,但是不要伤害它们的根基,跟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道理。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要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要跟人争名夺利,这样才能真正的长久。
(12)、(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圆满的东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15)、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16)、选自《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17)、想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一定要从头到尾都保持谨慎,人往往在最后关头放松警惕,结果往往就输在了最后的疏忽大意上。
(18)、(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9)、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最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20)、(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5、老子道德经经典句
(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4)、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7)、(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8)、译文: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9)、(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10)、(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11)、(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2)、译文: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1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15)、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16)、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17)、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8)、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1)、(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2)、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造化,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
(3)、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4)、(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5)、(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6)、《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7)、(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8)、(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9)、(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10)、“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11)、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12)、译文: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13)、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14)、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15)、(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16)、(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7)、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18)、(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19)、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20)、(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1)、(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3)、(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4)、(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5)、(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6)、《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译文: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沉迷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或国家消灭。
(8)、译文: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9)、(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10)、(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11)、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13)、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5)、(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的人。
(16)、(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17)、(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