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8句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之王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21 07:12:28 admin 阅读:59

导读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1、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呢 (1)、   ——我的著作中有一位无与伦比的心理学家在发言,这也许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所达到的第一个见识——我应得的一个读者,...

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1、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呢

(1)、   ——我的著作中有一位无与伦比的心理学家在发言,这也许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所达到的第一个见识——我应得的一个读者,他读我的书,就像优秀的老语文学家读贺拉斯的书一样。那些人人皆能同意的句子,更不消说那些平凡的哲学家、道德家以及其他的笨蛋蠢货,在我看来都是幼稚的失误:例如那种信念,相信“不自私”与“自私”是对立面,而ego[自我]本身只是一种“更高的欺诈”,一种“理想”……既没有自私的行为,也没有不自私的行为: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都是荒唐的。或者“人人都追求幸福”这个句子……或者“幸福是德性的报答”这个句子……又或者“痛苦与快乐是对立的”这样的句子……道德这个人类的妖精(Circe)彻底地伪造了全部心理(psychologica),把它们道德化了,臻于那种可怕的荒唐境地,以为爱情是某种“非自我、不自私的东西”……人们必须坚守自己,人们必须勇敢地独立自主,要不然人们就根本不可能爱。说到底,小女子们最清楚不过地知道这一点:她们对那些忘我的、纯客观的男人嗤之以鼻……附带插一句,我胆敢猜测自己是了解女人的吗?这是我的狄奥尼索斯嫁妆的一部分。谁知道呢?也许我就是永恒女性的第一位心理学家。她们全都爱我——这是一个老故事了:除了那些不幸的女人,那些不能生育的“被解放者”。——所幸我不愿意被人撕碎:完美的女人一旦恋爱,是会把你撕碎的……我知道这些可爱的狂野女人……啊!那是何等危险的、潜行的、隐秘的小小食肉动物!而与她们在一起,又是多么惬意呵!……一个力争报复的小女人或许会把命运本身撞倒。——女人要比男人凶恶无数倍,也比男人聪明无数倍;女人身上的善已然是一种蜕化形式了……尽管有种种所谓的“美好心灵”,但根本上还是存在着一种生理上的弊端,——我没有说全部,要不然我就会变成医学犬儒派了。围绕平等权的斗争甚至就是一种疾病的征兆:每个医生都知道这一点。——的确,女人越是有女人味,就越是竭尽全力抵制一般权利:自然状态,两性间的永恒战争,确实绝对给予女人以头等地位。——人们听到我给爱情下的定义了吗?这是值得一位哲学家来下的唯一定义。爱情——其手段是战争,其基础是两性间的殊死仇恨。——人们听见我关于如何治愈——“拯救”——女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让她生个小孩。女人必需有小孩,而男人始终只是手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女性解放”——此乃失败女人、也即不孕女人对健全女人的本能仇恨,——对“男人”的斗争始终只不过是手段、借口、策略。她们想通过抬高自己,成为“自在女人”,成为“高等女人”,成为女人中的“理想主义者”,由此来降低女人的一般等级水平;为此,没有比人文中学教育、裤衩和政治上的投票畜生权利更可靠的手段了。根本上,获解放者是“永恒女性”世界里的无政府主义者,是败类,她们最下作的本能就是复仇……极端恶毒的“理想主义”的整个种类——此外,这种“理想主义”也出现在男人身上,例如在易卜生这个典型的老处女那里——怀有毒害性爱之自然本性的好良心,以之为目标……而且,为了不让人怀疑我在这方面既正直又严格的信念,我还想根据自己反恶习的道德法典来传达一个定律:用恶习一词,我要与任何种类的反自然行为作斗争,或者如若人们喜欢漂亮辞令,那就是要与任何种类的理想主义作斗争。这个定律说的是:“贞洁之说教就是公然煽动反自然。任何一种对性生活的蔑视,任何用‘不洁’概念对性生活的玷污,本身都是对生命的犯罪,——都是违反生命之神圣精神的真正罪恶。”——

(2)、1867 (二十三岁)l0月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不慎从马上挥下,胸骨受重伤。

(3)、在今天这个哲学政治和宗教伦理渐趋消隐的时代里,我们恐怕需要借着尼采这本书来追问:哲学是一种自恋、一种意淫吗?

(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单纯地批判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存在吗?

(5)、1875 (三十一岁)l0月与音乐家彼得·加斯特(Reter Gast,本名Heinrich Koselitz)初次相识。

(6)、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7)、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设想了一种文化,他称为“最后之人”支配下的文化,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创造”、“渴望”,他们不会因为“可鄙的满足”而“蔑视”自我,而是陶醉在自己的平庸中。最后之人“知道已经发生的一切:所以嘲讽没完没了。”“人人都渴望同样的东西,人人都一样:无论是谁如果感到与众不同就会自愿进入疯人院。”最后之人说,“我们已经创造了幸福,他们眨了眨眼。” 

(8)、莎乐美对尼采是“以不爱为大爱”,尼采逝世4年后,她还出版了《尼采评传》来纪念他们曾经的心灵相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恰是这位伟大哲学家尼采诞生176周年的日子。

(9)、张祥龙:“家”的歧异——海德格尔“家”哲理的阐发和评析

(10)、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11)、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12)、1865 (二十一岁)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继续学习。首次阅读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3)、本书的翻译工作原是为完成《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的整体汉译本而做的,断断续续地弄了有两年光景,只完成三分之一。到2011年的春节,为准备新学期的尼采专题讨论班,我重新拾起这项译事。其时我刚做完了尼采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初版于1872年)的翻译(中译本已于2011年在商务印馆出版),接着就来做他最后一本书《瞧,这个人》,竟生出一些莫名的感慨。其一是有了一种完成和圆满的感觉,从《悲剧的诞生》到《瞧,这个人》,仿佛把尼采的东西从头至尾弄完了,其实还差得远呢——我主编的《尼采著作全集》中文版至今仅出了三种(第13卷,商务印书馆2010年),要全部做完,恐怕还得有六年时间。其二是对于人类思想/精神史的感慨:有谁说过?——思想史是一座尸骨遍地的坟场。像尼采这样的思想史上的特立独行者,意在成为一般哲学史的“终结者”,而代价却是自己个体精神的毁灭!——谁又能为尼采收尸?

(14)、在疾病的新一轮爆发中,在与母亲和妹妹就莎乐美的问题争吵后,生活在近乎孤立的状态中,尼采逃到拉帕罗,在那里他只用了10天就写出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祈祷》的第一部分。

(15)、1889 (四十五岁)1月在都灵患严重的中风,出现精神分裂现象,被送进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母亲赶来照顾。

(16)、尼采的真正意义在於,他首先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境遇,提出并且严肃思考了激动著现代西方人心灵的重大问题。有人说:”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都能领会的。”

(17)、原因有二:一是奴隶以自己的身份掌管着由他命令的劳动对象;二是仆人虽低微,但对主人来说不可或缺,往往引导主人依赖于自己,所以就在某种意义上控制了主人。做一个仆人,这依然是强力意志的一种方式。对于强力意志的普遍性,尼采用一句话来传达:意志“宁求对虚无的愿意,而不是不意愿”(《论道德的谱系》,第三篇第一条)。因为在“对虚无的意愿”中,强力总还有所求,总还为自己保证了命令的可能性。凡有生命者都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但尼采讲的“生命”就等于“存在”。所以,说尼采的“强力意志”是一个表示存在者之“本质”的形而上学名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18)、那么,《瞧,这个人》是一部癫狂错乱之书吗?是纯粹的“疯人疯语”吗?是一部我们不能当真的书吗?或者,只是因为尼采身后成了一位有巨大影响的哲学家,所以,我们连他这本最后的崩溃之作、发疯之作也只好来重视一番,而不可轻松把它放过?光看这本书里面的章节标题就已经够惊人、够吓人的了,诸如“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之类,最后一节的标题竟是:“我为什么是命运”。谁能、谁敢这样写自己啊?正常人哪有用这样的腔调写书的?在整个欧洲思想史上,大概只有这个“疯子”尼采了。这本书因此落了个不雅、甚至不良的名声——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19)、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

(20)、据说梅毒这种性病是1493年传入欧洲的(不少人猜测是由哥伦布带回欧洲的),直到1943年第一个以青霉素成功治愈梅毒的案例,这种难缠、难说又难治的毛病竟折腾了欧洲四个半世纪。而在20世纪初,梅毒在欧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病,约有20-25%的人患有梅毒,这就是说,只要一桌十人坐下来,其中就会有三个梅毒患者。梅毒的特点大致有三项:潜伏期长,经常会有几十年的潜伏期;具有摹仿性,实为伪装性,即它经常表现为其他病症,故不易识别;天才式亢奋,患者在发作之前常会有一个超常的精神和智力迸发期。——这就是不无神秘的梅毒,荣格所谓的“黑暗中的毒药”了。

2、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之王

(1)、(5)参看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2)、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3)、“上帝死了”是尼采最有名的一句格言,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只是在批判基督宗教,而是有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ation)的意涵。

(4)、第尼采也是现代西方”学人者主义”的创始人之他明确主张,哲学以探求人生意义为目的。他对人性的看法,以人的超越性为基调,富有现代特点。在他之前,尽管有费尔巴哈首倡”哲学人学”,但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看法基本上落入传统范围,不足以代表现代的开端。

(5)、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6)、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宣称“上帝已死”,想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促使人类走向“超人”的境界。他批判流俗的道德与伪善的信仰,强调“求权力的意志”,要让生命的势能尽力发挥。他的见解对存在主义颇有启发。

(7)、一个尼采,海德格尔集中地讲和写了十年。「他的讲法不是为了应付教务,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教授先生们,备好一两个课后就可以管半辈子或一辈子用了。海德格尔讲了六个学期的尼采,没有重复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大师做派」。显然,海德格尔是胸有成竹地进行他的尼采课程的——要知道那时正在战乱的喧嚣中!在几个讲座中,他先讲了尼采与美学(第一章),接着讲尼采与形而上学(第二章),再讲尼采与知识学(第三章),然后讲尼采与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史)问题(第五章)。

(8)、在疯之前,尼采有着完美的创作力,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流畅的表达力。他的哲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为何会突然陷入疯狂和破碎。就我的看法,可能和以下几点有关:

(9)、这里,尼采辨认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唐纳德·特朗普现在是其统治者,一天24小时每周7天在推特上发布“嘲讽的帖子”作为其附属品,这个世界市场告诉我们“幸福”真的是什么以及它的价格是多少。在这样的世界,叔本华的观点不对吗?

(10)、从1912年开始,莎乐美潜心在维也纳学习了一年,期间,她还曾寄信老师,表达自己对精神分析的喜爱与努力。渐渐地,弗洛伊德对莎乐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甚至有一次莎乐美缺席课堂,弗洛伊德都能悉心发现。

(11)、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12)、在极端痛苦中,一个灵魂为了承受这份痛苦,将会发出崭新的生命光辉。就是这股潜力在新生命里的发挥,使人们远离在极端痛苦时燃起的自杀念头,让他得以继续活下去。他的心境将别于健康的人,他鄙视世人所认同的价值观,从而发挥昔日所未曾有过的最高贵的爱与情操,这种心境是曾体验过地狱烈火般痛苦的人所独有的。

(13)、这里,尼采辨认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唐纳德·特朗普现在是其统治者,一天24小时每周7天在推特上发布“嘲讽的帖子”作为其附属品,这个世界市场告诉我们“幸福”真的是什么以及它的价格是多少。在这样的世界,叔本华的观点不对吗?

(14)、1868年11月,是24岁巴塞尔大学文学系讲师尼采最为幸福的日子,因为他在莱比锡东方学家赫尔曼·布洛克豪斯家中结识了瓦格纳。此前的10月27日的音乐会上,瓦格纳名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让他持续八年的膜拜之心再次高涨。尼采在致埃尔文·罗德的信中高度评价瓦格纳的艺术造诣:“在听这两段序曲的时候,我身上的每一根纤维、每一根神经都在抽搐。我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一种持久的陶醉感了。”

(15)、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挥、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导,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反抗。然而,上了大学以后应该进入狮子阶段,也就是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16)、   ——因为你们不愿用胆怯的手摸索一根引线;而且,在你们能够猜解的地方,你们就仇视推断——

(17)、简而言之,审美体验是一种升华了的性体验。“艺术是人生的最大刺激”(《偶像的黄昏》),一种激发情感的东西,让当事人有一种活着的愿望。但是,人生只有在我们持续享受天才场景的情况下才能是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这恰恰是尼采认为的带来威胁的犹太教-基督教道德。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道,“让地球上的人生值得过的”是“美德、艺术、音乐、舞蹈、理性、智慧”等,这是能改造能净化幻觉和神圣的东西。如果这些种类的人类卓越成就在追求快乐满足和消除一切痛苦(从微不足道的到非常严重的痛苦)的文化中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对叔本华的虚无主义作出回应。

(18)、1878 (三十四岁)与瓦格纳的友谊终结.1月3日瓦格纳给尼采寄《帕西发尔》(Parsifal)一书。5月尼采给瓦格纳的最后一封信。并寄去《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

(19)、1858 (十四岁)10月至1864年9月在瑙姆堡文科中学普福塔学校读书。

(20)、回顾一下,甚至康德最终都承认他的目标是给理性设置边界,“为上帝和道德信仰留出空间”。但是,尼采将不参与这种伪装活动,为哲学家的形而上学主题提供事实后理性化过程的解释,那些主题的动机是哲学家或道德的或非道德的意图,“构成了真正的萌芽,从中整个植物(哲学体系)才能长成。”尼采自己承认,他的动机是不道德的。

3、尼采是天才

(1)、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2)、1908年10月28日,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专门开了个会,纪念尼采遗著《瞧,这个人》的出版。在这次会议的记录中,人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大师讲的下面这番话:“尼采患有脑梅毒。他的兴奋之情美丽地开展,不断扩展。不过,这样就太简化问题了。麻痹性痴呆是否与《瞧,这个人》的内容有关,这是相当存疑的。麻痹性痴呆曾经侵袭伟大的天才,在疾病发作前的短短时间内,完成相当不凡的成就(莫泊桑)。尼采这部作品相当令人佩服,应该视为大师杰作好好保存”。(2)

(3)、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4)、这就是说,尼采赋予“身体”以形而上学的意义。因此,为追踪“超人”的起源,就有必要探讨现代形而上学的历史,即主体哲学史。必须从主体性角度把握“超人”。现代意义上的“主体(subjekt)”源自拉丁文的subiectum(一般主体),后者是对希腊文的hypokeimenon的拉丁翻译,意为一切存在者的基础、基体,而并没有特指人。只是在现代的开端,即在笛卡儿那里,人才成为突出的决定性的“主体”,“主体”的“表象”才成为裁定存在者之存在状态的“法庭”。“主体性”的意义就在于:存在者之存在在于表象。表象力求把一切事物都保障为被表象者,于是就要不断扩张表象范围。

(5)、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 ,这是一种 “我是”的 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6)、回顾起来,叔本华认为,如果考虑到人类毫无道理可言的痛苦的必然性,这样的生活就不值得过。作为对叔本华的回应,尼采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非常稳定地提出了充满活力的观点:正如他在《悲剧的诞生》1886年的新序言中所说,“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作为美学现象的情况下才有可辩护的理由,”这样一种世界“诱惑人们持续活下去。”最关键的是,尼采对美学体验的描述完全与康德的观点相反,康德觉得审美体验“与利益关系考虑无关”。尼采赞同司汤达(Stendahl)的美学体验公式,即“幸福的美妙承诺”,也就是它产生“意志(利益)的觉醒”:尼采在后来的《道德的谱系》中写道“特别的甜蜜和美学条件的完整特征的根源或许就源于“肉欲”(sensuality),虽然它现在被转化,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领域了。”

(7)、年轻的诗人固然伤痛,但没有放弃热爱的诗歌。1903年,里尔克写下名诗《豹——在巴黎植物园》,将现代诗歌“思想知觉化”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又陆续出版《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以及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

(8)、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尼采把一些被称为Wahnzettel(“疯狂信件”)的短文寄给了一些朋友……

(9)、他把欧洲人面临的价值真空指给全体欧洲人看了。在他的时代,这种揭示或许被人看作危言耸听,可是,到了二十世纪,群众们愈来愈强烈地感觉到这种价值真空,愈来愈频繁地谈论起”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

(10)、   向你们,你们这些勇敢的探求者和冒险者,以及总是随狡猾的帆船在恐怖大海上航行的人啊,——

(11)、36岁时,莎乐美已经出版思想录《与上帝之争》和小说《露特》,在文坛崭露头角,而一次意外邂逅,让她与小自己14岁的里尔克走到了一起。

(12)、1872 (二十八岁)1月,《悲剧的诞生》出版。2月至3月在巴塞尔作题为《德国教育设施的未来》的讲演(去逝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4月瓦格纳家迁离特里伯辛。5月在贝鲁特祝祭剧场的奠基典礼上,与瓦格纳重晤。

(13)、1849 (五岁)7月10日尼采父亲因摔伤而长期患脑软化症去世。

(14)、1899年1月,尼采突然爬上自己房屋屋顶,写出许多语无伦次的信件。这个自称“神秘的与近于疯狂的灵魂”,终于真的疯了,他在最后几封通信中写道:“您曾经发现过我,找到我是容易的,但现在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我……”署名为“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另一封信写得更为荒唐,他在信中竟然号召要在罗马召开一次各国君主会议,以决定将年轻的德国皇帝枪毙于此,署名是“尼采—凯撒”。当尼采的朋友们赶来营救时,只见他在一片狂乱中用臂肘弹压钢琴,高唱亢奋的歌曲,精神完全错乱了。从此,他成了一个没有思想、丧失了意念的“活僵尸”。

(1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首倡“权力意志”说,鼓吹“超人”哲学,被视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驱。对他的评论历来众说纷坛,有人把他描述成邪恶的魔鬼,说他用思想的毒剂腐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类:也有人把他说成是圣洁的天使,持身严谨,有如圣徒。其实,他是一个身患麻痹症的残疾者。尼采的病态与病态心理,对其哲学的形成,起过直接的作用。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则恐怖的神话,震撼着每个了解他及其学说的人。

(16)、莎乐美一步一步成长,成为弗洛伊德得力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并在弗洛伊德的鼓励下,成为一家心理医疗诊所的医生。她把精神分析的理论付诸于实践运用,并将余生的25年时间全部献给了这一事业。

(17)、   上面是就德国人来说的:因为在别的地方,我到处都有读者——都是些出类拔萃的有识之士,都是些经受考验、受过高等地位和责任方面教育的人物;我的读者中间甚至有真正的天才。在维也纳,在圣彼得堡,在斯德哥尔摩,在哥本哈根,在巴黎和纽约——到处都有人发现了我:而在欧洲的平原德国,我却没有被发现……而且,我承认,我更喜欢那些没有读过我的书的读者,他们既没有听说过我的名字,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哲学”一词;但不论我走到哪儿,比如说在这儿,在都灵,人们一见到我,就都感到轻松愉快。迄今为止最让我得意的事情是,那些市场上的老妇们,她们在没有为我挑出最甜的葡萄之前是不会歇手的。到这步田地,人们就必定是哲学家了……不无道理地,人们把波兰人称为斯拉夫人中的法国人。一个迷人的俄国女子一刻都不会弄错我的归属。我做不到庄重严肃,我顶多会把这种庄重变成难堪……用德语思考,用德语感觉——我能做到一切,但这一点却超出了我的能力……我从前的老师李彻尔甚至于断言,我还像巴黎小说家一般来构思我的语文学文章——紧张得荒唐。即便在巴黎,人们也惊奇于“我所有的大胆和精细”——这是泰纳先生的说法——;我担心,哪怕达到了酒神颂歌的最高形式,人们也会发现,我身上搀杂了那种永远不会变得愚蠢的——“德国式的”——精华,即精神(esprit)……我别无所能。上帝助我啊!阿门。——我们全都知道,有些人甚至凭着经验就知道,长耳朵是什么意思。好吧,我敢断言我有着最短的耳朵。这一点甚至使女人们不无兴趣——,我觉得,她们感觉我更好地理解了她们?……我是卓绝的反驴,因而是一个世界历史的怪物,——用希腊语来讲,而且不光是用希腊语来讲,我是敌基督者……

(18)、这五个“基本词语”代表着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强力意志说、永恒轮回说、公正说、虚无主义说、超人说。海德格尔引证过尼采的一则笔记:“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的时代就要到了——这场斗争将打着哲学基本学说的旗号。”该笔记写于一八八一至一八八二年间。尼采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认识和谈论上述“哲学基本学说”。《曙光》一书作于一八八一年,“永恒轮回”这个“最沉重的思想”也是同年形成的;在此后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即海德格尔所谓尼采的“巅峰时期”,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力求在他的思想中形诸文字”(注意这里的主宾关系!),终使尼采趋于癫狂。

(19)、孙周兴|人何以承受悲苦人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20)、但同时,这种极端的虚无主义,也让人们对他的评论产生了两个极端。人们认为尼采是一个天才,那是因为从他口中总是能够得到一些至理名言,他似乎将生命和生活看得十分通透,但奇怪的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有很多人是理解不了尼采的思想的。

4、尼采为什么这么厉害

(1)、当时的人认为,西方文化不能离开基督宗教而存在,譬如一个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他信仰上帝。然而,这种宗教信仰在尼采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变得非常虚浮,大家都有信仰,却未能真正体现信仰的精神,宗教逐渐变得社会化。换句话说,上帝原本是道德的基础,然而人们的道德行为却都成了一种虚伪。人们虚伪的表现,也就证明自己所信仰的上帝是假的上帝。因为如果信仰的是真的上帝,如果上帝是有生命的,则人不可能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2)、德国大哲学家,理论家,作曲家等大家合成的顶级聪明人"尼采"就"疯子"的世界级典范。尼采的非凡成就在当时就是没被社会和大众认可,而把尼采的真理当成真的疯癫,因而,造成尼采的神经创伤,在真正疯病的十年后糊涂的死去。悲惨而令人晚惜,对世界伟大贡献并不能偿还对伟大的哲学家尼采的公平。

(3)、最后,他的言论朗朗上口。现在网上还流传着他的各种深邃的语录:

(4)、尼采认为,人类只是桥梁,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而人的生命应该从动物这一边走到超人那一边。这种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演化而来的,最后不知为何出现了人类。无论地球的历史有多少亿年,像我们这样的人类只不过存在了两万多年。因此我们要问:“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最后两万多年才出现人类,那么人类有没有权利、有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万物之灵,并且宣称演化到此为止?”毫无疑问,人类当然没有这种权利,因为我们只是演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该接着思考:“人类将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新物种?”

(5)、更刺激的是,他不满足于研究古代,开始借古讽今。他进一步地论证了孔子的思想如何遗毒至今,当今统治者的价值观与孔子思想又存在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同的本质。他直言如今社会的道德观不过是弱者自我保护的游戏,是反对强者的幌子,充斥着虚伪,压抑与反进步。并且,他冒着被河蟹的风险,点破了这套价值观在当今早已无人理会不受待见名存实亡的现状,指明了人们早已失去信仰,消费主义与虚无主义席卷中国的事实。他高呼河蟹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

(6)、1871 (二十七岁)写成《悲剧的诞生》。

(7)、如果尼采的猜测性心理学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讲究快乐和充满同情的文化贬低痛苦的价值,优先考虑如何消除痛苦,因此,人类天才的光荣场景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没有贝多芬,没有尼采,没有哥德。但是,如果缺乏这些创造天才,尼采认为,我们就无法对叔本华的存在挑战作出回应。

(8)、第尼采是最早起来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性的人之他也是第一个明确地揭示人的心理中无意识领域并加以细致剖析的人,在这方面,他之前尽管不乏先驱者,但都不及他论述得具体而透彻。遍及现代西方文化各领域的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如现代派文学艺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哲学,等等,尼采实为始作俑者。

(9)、本人在翻译时参考过考夫曼(WlaterKaufmann)的英译本:EcceHomo,RandomHouse,NewYork19英译本对中译者的帮忙不小。

(10)、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的著作中有两大主题:一个现在很熟悉,甚至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另外一个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常被人忽略。熟悉的尼采是个“存在主义者”,他辨认出现代性中最深刻的文化事实:上帝已死,或者更准确地说,信仰上帝还被认为合理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相信上帝---相信超自然存在支配下的超验意义和目的---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思议,取而代之的是物种进化、运动物质的行为和人类行为和态度的无意识理由等自然主义解释,这事实上解释了这样怪异的信仰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如果没有上帝或者超验性目的,我们怎么能够承受我们存在的可怕真相?也就是说,在人生中,痛苦和失望不可避免,随后则是死亡和虚无的深渊。

(11)、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12)、狮子阶段之后则是到达婴儿阶段。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一定怀着无穷的想象,想象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师等。每天看着他,也就给父母的人生带来了彩色炫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幻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过程。

(13)、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14)、尼采看不惯这种打着宗教或上帝名号的虚伪浮夸,所以宣称“上帝死了”。他曾经写过一个比喻:有一个疯子,大清早提着灯笼在市场里面到处走动,有人问他:“为什么大白天提着灯笼?”他回答:“白天吗?我觉得是黑夜啊。上帝已经死了,宇宙一片漆黑,我什么都看不到,只能拿着灯笼到处去寻找上帝。”由此可知,许多人以为世界是充满光明的,然而,用眼睛看到的光明并不是真正的光明。

(15)、尼采的病史,特别是发疯前的表现十分合乎梅毒的临床特征,要不然,我们也真难以理解尼采在1888年的天才狂热——尼采在一年内竟然完成了六本著作!尼采友人彼得·加斯特断言:“很有可能他只能在疯狂的状况下才能写出他的‘狄奥尼索斯’哲学”。(5)

(16)、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17)、尼采与保尔·里曾先后向莎乐美求婚,却都被拒绝了,而莎乐美拒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她享受与这些杰出的男士进行精神的碰撞、学术的交流,但拒绝和他们一起落入世俗婚姻的约束。

(18)、尼采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19)、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反正你难免一死;

(20)、尼采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5、尼采对天才的看法

(1)、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2)、尼采从小就患有没有先兆的偏头痛。在他生命的后半生,他饱受抑郁症的精神疾病的折磨。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认知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发展成严重的痴呆和中风。他于1900年死于肺炎。他的家族史包括他的父亲可能患有血管相关的精神疾病,他的父亲在36岁时死于中风。

(3)、吴国盛教授详解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本质之思

(4)、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5)、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6)、(1)参看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刘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7)、相反,朗格是新康德主义者,也是德国思想界“唯物主义”转向的朋友。前者是黑格尔影响力衰弱后德国哲学“回归康德”的复兴的组成部分,后者是1831年之后反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主要反应。这种反应虽然通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Feuerbach)和卡尔·马克思而熟悉了当今哲学家,但其主要推动力实际上来自1830年代德国出现的生理学的戏剧性发展。唯物主义在1850年代德国思想界的大爆发的标志是路德维希·毕希纳(LudwigBüchner)的《力与物质》(ForceandMatter)的出版。它成为出版界的轰动事件,立刻成为畅销书并多次再版。它的信息是“现今时代的研究和发现不再允许我们怀疑人类是像所有其他有机体一样的自然产物,虽然拥有所有心理和肉体器官。”(我们可以设想毕希纳就是19世纪的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真正的科学发现的普及者,同时也是手法细腻的意识形态宣传家。)尼采首先从朗格那里学到德国唯物主义者,在1866年的信中说,“康德、叔本华,还有朗格的这本书-我再也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了。”

(8)、1876 (三十二岁)7月《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理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出版。8月贝鲁特剧场演出第一次祝祭剧。9月,与心理学家保尔·勒埃(Raul Ree)的友谊开始。病情恶化。10月,因病向巴塞尔大学请假休课。同勒埃和迈森布克一起在索伦特过冬。10月至11月在索特林与瓦格纳作最后的会见.撰印《人性的,太人性的》最初备忘录。

(9)、儿童就是纯真和遗忘,是一种新生,是一场游戏,一个自己转动的圈圈,一种最先存在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

(10)、1877 (三十三岁)9月,返巴塞尔,回到大学授课。

(11)、我们走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

(12)、据说在医院的头几年里,尼采病得厉害,神志不清,但后来病情渐趋缓和。这时候的尼采竟然还惦记着自己的著作和声誉,时不时会问:“难道我不曾写过优秀的作品吗?”有一次,尼采妹妹坐在他旁边落泪,尼采居然还懂得安慰,问妹妹:“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1)——这话听着让人心酸!

(13)、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中,尼采未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在早期弗莱堡和马堡讲座中,还是在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均少有关注和论述。而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连续做了六个讲座,专论尼采思想;之后又写了几篇论文讨论与尼采哲学相关的形而上学史问题。

(14)、过人的才识和头脑,让莎乐美如愿进入知识交流的中心,并与许多伟大的心灵取得对话。青春美貌、优雅健谈,许多人对她一见倾心,其中就包括19世纪晚期欧洲伟大的哲学家尼采。

(15)、在这个观点看来,我们意识到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幻的---尼采在《看这个人》中说“意识是表面,”掩盖因果关系的有效的但意识不到的动机。“我们精神活动的最大部分仍然是无意识的和感受不到的”(《快乐的科学》)而“我们意识到的一切。。不会引起任何变化。”(《权力意志》)在说到“意志”或行动之前的“动机”时,我们不过是谈论“错误”、“怪异”和“意识的表面现象而已---与行动并排的东西,很可能掩盖行动的先兆而不是代表行动”(《偶像的黄昏》)。在尼采看来,人不是自由的,也不能从道德上为其行动负责。

(16)、一门心思追求幸福真的让人变得荒谬和可鄙吗?尼采在《善恶的彼岸》给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解释:

(17)、尼采是被解释的尼采。时至今日,“尼采”不止代表尼采这个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思想史事件,若用海德格尔的深度想法来讲,甚至就是一个存在史事件。

(18)、1880 (三十六岁)发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后来作为《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下半部出版。

(19)、尼采曾说:他的时代尚未到来,他的读者在未来。面对自己遭受的误解,这位狂人难得谦虚地预言:到一九○一年,这种状况将告结束。他好像知道自己的死期似的。

(20)、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桥梁,而非目标。人值得被爱-在于他是横越,是下降。

(1)、穿行于疯人疯语中,译者不得不小心谨慎,防止出错。但对于高度天才的尼采在精神行将崩溃之际写成的这样一本高度复杂的书,要有严格又通快的翻译,委实是困难的。译者虽然尽了心力,效果如何却是难说了。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2)、而两人真正反目的外在导火线则是两本书的交流。尼采于1878年4月底把书作《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寄给瓦格纳,约四个月不到前,瓦格纳把他的《帕西法尔》文稿寄给尼采,并写上了一句献词,把自己比作基督教的形象,称呼自己是“高级教会顾问”。瓦格纳的自况恰恰是尼采的反对。面对这两本书的“交错”,尼采自嘲道:“这听起来不就像两把剑在决斗吗?”

(3)、最新出版的《尼采著作全集》第六卷,孙周兴,李超杰,余明锋译

(4)、尼采“上帝死了”的想法其实是经过深刻的反省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如果没有信仰,也就无所谓背叛。因此,背叛耶稣的人正是基督徒,而背叛释迦牟尼的人也正是佛教徒。由此可知,宗教本身未能使信徒免于人性的弱点,因而遭到批判。宗教本质上都有很好的理想,而宗教的致命之处其实就是人性的弱点利用宗教表现出来的结果。

(5)、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 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6)、爱情和感情的空白和扭曲,尼采经历过两次爱情,结果都是受到伤害。尼采又被母亲和妹妹严厉管制,无法沟通。他鄙视他们,又不得不依赖他们,这种纠结也无形中损伤了神经线路。

(7)、但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是如何与“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个问题关系到海德格尔对尼采形而上学的定位。海德格尔认为,正是在尼采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中,“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在这种“完成”(即极端的展开过程)中,实现着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一是所谓“世界统治(对存在者的控制)”的极端可能性,二是所谓“人类纯粹根据自身来决定自己的本质的尝试的极端可能性”,亦即主体性的完全展开。

(8)、话又要说回来,警句格言体只不过是形式,并非关键所在,关键还在于基于内心状态的哲学写作的风格。在本书“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一节中,尼采专门讲了自己的“风格技巧”,他否认存在着一种优秀的风格本身,即一种唯一的风格,认为那是一种愚蠢,那是柏拉图主义的想法。尼采说,风格的意义在于用符号来传达内在状态,传达一种激情上的内在紧张,“而鉴于我的内在状态的异乎寻常的多样性,我在这里也就有了多种风格的可能性”。(6)实际上,比起所谓“警句格言体”,尼采更看重的是“伟大韵律的技巧,周期性的伟大风格,以表达高贵的、超人的激情的一种巨大起落”。(7)尼采认为这才是他首先发明的。而这种伟大风格,尼采也把它称为“酒神颂歌”。

(9)、尼采认为瓦格纳没有从现代性的“颓废”中走出

(10)、即便我们撇开梅毒问题不谈,成年后病魔缠身的尼采在发疯前写下的《瞧,这个人》至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疾病与哲学”或者“身体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至少在西方,哲学向来主要关心灵魂、精神问题,即便是赋予哲学以治疗功能的哲学家,他们的基本的区分逻辑也是:哲学治心病,医学治身病。把身体问题置于哲学讨论的中心地位,恐怕尼采又是第一人,与之相关的是遗传、气候、地方(中国的风水?)、饮食(营养)、休养等等。这些跟身体和人生紧密相关的问题却总是被以前的哲学所忽略,现在则被尼采突出地强调了。哲思的视野里纳入了人间烟火。

(11)、弗洛伊德在上引讲话中提到了一个“梅毒公案”:尼采是否患有梅毒以及由梅毒引起了麻痹性痴呆。上面提到的20世纪文化名人都参与了这个“梅毒公案”的争论,且大部分学者都对此持肯定态度,认定尼采确实患有梅毒——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脑梅毒”。这里的问题极其复杂,不仅涉及尼采的病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尼采的精神病(不论其起因为何)与尼采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12)、自晚清以降,面对内忧外患,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始终不停歇地在进行现代性的原始积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传入中国的尼采思想,作为鲁迅的思想来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武器,为中国的现代进程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每个个体的复苏又带来了无所不在的矛盾、紧张、冲突,而这一切,如孙周兴所形容,在尼采身上都能找到现代性思考的源头——美好的古典主义理想虚构不再存在,剩下的是现代性的现实的冲突。

(13)、同时尼采也是颇具争论性的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采的哲学被第三帝国利用,成为法西斯的外衣。强权主义、个性强权论被打造世界大战德国政策的指导原则,尼采的哲学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视为“战争哲学”,尼采也就成了“战争鼓动者”。而到了新时期,尼采哲学的误读又负向演化成了个人主义,与其说这是尼采的争议,更恰当的应该是对尼采哲学的争议。

(14)、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

(15)、当一个人抵达婴儿的阶段,就不会再遭遇到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可以重新再出发。

(16)、直到1872年瓦格纳移居至拜洛伊特前,尼采拜访瓦格纳的次数高达二十次以上。这是纯粹的忘年交友谊。

(17)、他还没有接近最终的突破,但他的写作风格变得不那么传统,并以自大为标志。事实上,他是一位独一无二的重要的哲学家,发展了重要的著作,所以,也许把自己看作是极端的创造性和视觉天才,对他来说是正确的。一般来说,这种主题将被视为脱离现实的标志。

(18)、如果说海德格尔《尼采》上卷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哲学门类系统地清理尼采哲学,那么,下卷除了总结尼采形而上学外,更加显突了“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课题,把形而上学(包括尼采形而上学)置于“存在历史”框架之内。必须指出,形而上学史只是海德格尔所谓“存在历史”的一部分,夹在“第一个开端”与“另一个开端”之间,这个“之间”就是自柏拉图到尼采的哲学史。海德格尔在本书下卷中做了大量的概念史分析工作,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哲学的起源和终结(完成)。

(19)、里尔克找到了心灵缺失的一角,在莎乐美的帮助和指引下,快速地成长起来。他们一起环游欧洲,讨论诗歌,还去俄国拜访了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文豪和一些绘画大师。但旅行结束时,他们的恋情也走向了终结。

(20)、尼采说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哲学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文化氛围好像空气一样,当文化生态出现问题时,就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陷入价值错乱的困境。举例来说,现代人所尊敬崇拜的,大多是功成名就、升官发财的人,亦即不择任何手段,达到表面上所谓有“成就”的人。这种价值上的选择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并未掌握到人所崇拜的对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值得崇拜的对象应该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这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然而,现在却很少人崇拜人格高尚的人,因为人格高尚很难做到,并且就算做到了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

(1)、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瓦格纳便亲自写信邀请尼采去他特里布森的家中做客,奇妙的是,在离开的前一夜,瓦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出生了,“照我的妻子的看法,您是生命带给我的唯一的收获”,瓦格纳不吝赞词,尼采完全被他们接受为家庭成员,甚至成为了“瓦格纳和他的儿子齐格弗里德之间的纽带”。

(2)、尼采:唯意志论继承者,存在主义的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3)、少女时,心智早熟的莎乐美就走进了宗教、哲学的殿堂,饱读康德、卢梭、伏尔泰、费希特、叔本华等人著作的她,热烈、虔诚地向往欧洲的浪漫与理性。

(4)、海德格尔所做的六个尼采讲座依次为:《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冬季学期);《西方思想中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一九三七年夏季学期);《尼采的第二个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冬季学期);《尼采关于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的学说》(一九三九年夏季学期);《尼采:欧洲虚无主义》(一九四○年第二个三分之一学年);《尼采的形而上学》(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年冬季学期,已预告而未做成)。

(5)、但是,即使尼采正确地诊断出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同情痛苦的道德会成为承受痛苦者认识其创造潜力的障碍呢?尼采的关键思想是,在一个执着于追求幸福和消除痛苦为目标的文化中,年轻的尼采和贝多芬们将挥霍自己的潜力以追求这两个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创造性的工作。毕竟,如果承受痛苦很糟糕,那么你的所有努力就是要竭力避免痛苦;如果幸福是好事,那么它就应该成为我们做一切事的目标。但是,人类的卓越不仅与追求幸福格格不入,而且也与逃避痛苦格格不入。

(6)、尼采从小的生活就十分曲折,他也是一个相对内向的孩子,由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太过曲折,所以给他精神上造成的刺激也很大,而他也变成了一个很少有人能够猜中他心思的人,尼采的性格是有些忧郁的,他是一个十分敏感和脆弱的人。

(7)、诚然,人是条污秽的川流。要容纳一条污秽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听哪!我教你们以超人,他就是这大海,在他里面你的大轻蔑将被融入。

(8)、价值真空意味著人生失去了从前似乎明白而确定的意义,於是人的存生的茺谬性成了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的一个主题。价值真空又意味著人生并无超验的约束,於是人的自由,人性的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也成了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的一个主题。

(9)、(2)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10)、尼采还将“超人”比喻为一个人在“走钢索”,也就是说,他必须接受各种考验。尼采之所以被列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便是因为他的思想凸显了这种个人生命中“自我负责”的部分。他认为,一个人若是只活在群众之中,不能算是真正的“人”,要做一个人,应该设法做个“超人”。所谓的“超人”是指: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亦即,要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生命的潜能包括了“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精神”两方面。尼采曾经举一个例子,他认为真正的“超人”可以用两个人的结合作为代表,这两个人就是拿破仑和歌德。

(11)、无论如何,尼采的写作实践是具有挑战性的,也许具有某种转折性的意义。在欧洲哲学史上,如果说在希腊,首先通过柏拉图、最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成了一种古典的哲学语言和写作风格(是为欧洲哲学以及哲学语言的第一高峰),而在从康德开始、由黑格尔完成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发展出欧洲哲学语言的第二个高峰,那么,特别是在尼采这里(虽然此前也有像哈曼这样的少数先行者),前两种哲学及其写作风格已经受到了彻底的怀疑,哲学不再唯一地是说理、推论、概念性表达了,而是有了别样的和多样的风格元素。这时候,我们要追问的是:一种非推论的思想还能叫哲学吗?(8)

(12)、1844年10月15日,尼采诞生于普鲁士王国洛肯村一个世袭的传教士家庭,他祖先是波兰人,后移居德国。尼采自幼多病,敏感脆弱,五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因而性格变得内向、忧郁,时常离群索居。少年时入校读书时,虽然学习刻苦,但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1864年,20岁的尼采考入波恩大学,不久又转到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与古典语文学,由于深得语言教授考里奇尔的赏识,因而尼采从神学转攻语文学,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段时间尼采很幸运,25岁财经考里奇尔的推荐,被巴塞尔大学授予教授职称;紧接着,莱比锡大学又在不经任何考试,甚至无需提交学位论文的情况下,授予他博士学位。

(13)、但是,即使尼采正确地诊断出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同情痛苦的道德会成为承受痛苦者认识其创造潜力的障碍呢?尼采的关键思想是,在一个执着于追求幸福和消除痛苦为目标的文化中,年轻的尼采和贝多芬们将挥霍自己的潜力以追求这两个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创造性的工作。毕竟,如果承受痛苦很糟糕,那么你的所有努力就是要竭力避免痛苦;如果幸福是好事,那么它就应该成为我们做一切事的目标。但是,人类的卓越不仅与追求幸福格格不入,而且也与逃避痛苦格格不入。

(14)、1850 (六岁)全家迁往塞尔河畔瑙姆堡(Naumburg)。

(15)、1873 (二十九岁)《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一部《仟悔者和作家大卫·施持劳斯》出版。发表《希腊人悲剧时代的哲学》片断。

(16)、然后到了1874年,两人的关系却急转直下,尼采在自己的笔记中指出:“瓦格纳具有双重人格,傲慢自大,缺乏节制,滥用情感,把一切都穷其所有做到机制。”波西曼为听众梳理了尼采与瓦格纳情感转变的几次关键节点。

(17)、叔本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之一。

(18)、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19)、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比较不会误解。在他看来,宇宙里任何生命,只要存在,就会表现自己本身的生命力,而权力意志所指的就是这种生命力扩张的状态。这种哲学思想放在人的身上,演变成一种“超人”(Overman).

(20)、回顾起来,叔本华认为,如果考虑到人类毫无道理可言的痛苦的必然性,这样的生活就不值得过。作为对叔本华的回应,尼采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非常稳定地提出了充满活力的观点:正如他在《悲剧的诞生》1886年的新序言中所说,“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作为美学现象的情况下才有可辩护的理由,”这样一种世界“诱惑人们持续活下去。”最关键的是,尼采对美学体验的描述完全与康德的观点相反,康德觉得审美体验“与利益关系考虑无关”。尼采赞同司汤达(Stendahl)的美学体验公式,即“幸福的美妙承诺”,也就是它产生“意志(利益)的觉醒”:尼采在后来的《道德的谱系》中写道“特别的甜蜜和美学条件的完整特征的根源或许就源于“肉欲”(sensuality),虽然它现在被转化,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领域了。”

(1)、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2)、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谁来上是重要的。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哲学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

(3)、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4)、尼采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他最欣赏的人是拜伦,因为尼采从拜伦的书中获得了自身压抑感的释放。即便如此尼采还是没有违背周围人的期待进入了博文大学神学系,可是在那以后尼采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在神学系的时候尼采才偶然得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他开始沉浸在这本书中。第一学期结束,他便不再学习神学转为学习古典语言学了。在这个时候尼采克服了常年以来的幻听症,终于从已亡的父亲的咒语当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了精神的健康。这一转变也给尼采带来了好运,他的指导教授认为他具有非凡的才能。由于教授的推荐,年仅24岁的尼采被聘为巴塞尔的大学教授,这时年轻的尼采与音乐家瓦格纳结为至交,他还将自己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作为对瓦格纳歌剧的称颂,献给了瓦格纳。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尼采人生的最高峰。

(5)、告别海德格尔——彭富春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的演讲

(6)、如果尼采的猜测性心理学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讲究快乐和充满同情的文化贬低痛苦的价值,优先考虑如何消除痛苦,因此,人类天才的光荣场景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没有贝多芬,没有尼采,没有哥德。但是,如果缺乏这些创造天才,尼采认为,我们就无法对叔本华的存在挑战作出回应。

(7)、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8)、其次,两人对现代性和德意志精神理解也产生了分歧。瓦格纳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什么是德意志精神》,据阿多诺考证,他是第一个以此为题的德国人。而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也对德意志精神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共同的,即超越和消解民族性。他们对民族性的思考达到了形而上的层面而不是政治性的思考。他们追求超越民族的东西,追求包罗万象的普世主义的、世界主义的精神,而德意志民族的优点就在于广泛吸纳其他民族优点。在这一观点的具体的处理上,尼采比瓦格纳更尖锐与极端,他直指当时的德国人走向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而瓦格纳的超越民族性有部分个人因素,由于他的混血身份,他和当时的德国人是格格不入的,或者说他更加接近于法国人的特质,体现的更多是欧洲人身上的特性。但是瓦格纳本人却是希望自己获得“德意志性”,也就是被德国人所接受的。因此当瓦格纳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重新被德国文化接受时,尼采十分反感,他认为瓦格纳偏离了自己的天性,做的很多事情是不够“瓦格纳”(超越德意志民族)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0句关于安全的文章800字初中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