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年轻人不要读尼采【文案99句】

发布时间:2023-12-23 08:50:22 admin 阅读:59

导读年轻人不要读尼采 1、 (1)、“现在我敢于自己来追求智慧,自己来做哲学家;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哲学家们。”“现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寻求智慧,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和爱慕智慧的人...

年轻人不要读尼采

1、

(1)、“现在我敢于自己来追求智慧,自己来做哲学家;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哲学家们。”“现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寻求智慧,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和爱慕智慧的人。”尼采不再是一个古典语文学学者,甚至也不再是一个哲学学者,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即一个独创的哲学家了,因为,倘若没有独立的创造,算什么哲学家呢?

(2)、周国平:精英和大众的距离——有些是时代的骄子,是被时代认可的,生前就是非常荣耀的,比如说歌德,比如说黑格尔。但是尼采不一样,尼采写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只有少数人读,根本卖不出去。发行量极小,也许一本书也就是那么一二十本,所以知道他的人很少,包括当时的精英知道他的人也很少,他的名声就是在得精神病前夕,开始有一点小名气。然后基本上就是在他死后,或者是他疯狂的时候,就是19世纪的末期,最后这些年,开始有人谈论他了,开始有人研究他了。

(3)、我们一般认为哲学首屈一指的强国是德国,有那么多重要的大哲学家,比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而对我们中国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三个哲学家都是德国人,第一个是马克思,第二个是尼采,第三个是海德格尔。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势有变化,世界上哲学最强的恐怕是法国了,法国出了一大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原因之是他们的哲学教育从中学就开始了。

(4)、周国平: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是尼采的代言人。他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自己的哲学。查拉图斯特拉也经历了一些挫折。包括他向人群宣说他的哲学遭到了嘲笑,都是尼采自己的经历。它有寓言的性质,但又有一点是仿圣经体。

(5)、当一个人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他相信,某些事必然会发生,只因为他不希望它们发生,而他希望发生的那些事情却永远不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就称之为自暴自弃。

(6)、周国平:他认为当时已经出现这个苗头,那这样下去,德国教育就完蛋了。他当时是这样感受的。我们很难说尼采这个想法对不对,因为随着这种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但尼采对当时大学教育的普及是反对的。他认为大学就应该培养精英;而其他的人才,可以在职业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里培养。而他所看到的情况,本来培养精英的学校,素质并不太好的学生都涌进来了,教师队伍也扩大了,而素质也降低了,教育本身并没做好准备。这就让整个教育的质量下降了,所以德国的文化精英人才,数量越来越少了。

(7)、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9-01号):2019宏观调控开局之举——货币政策下猛药

(8)、尼采尝到了孤独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绝妙的慰藉”——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

(9)、周国平:这个不能证明我跟时代更近了。这是时代对我的宽容,对我的善意。我这个人,其实对于外界的要求,都是很冷淡的,我不是说我做什么事情是外界的环境要求我做什么,我是不这样来安排我的生活的,我还是听从我自己的本性——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做什么事情我是快乐的,觉得是有意义的。我和时代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我可能不像尼采那么尖锐地批判时代。但尼采对时代的批判,其实也是和我们现在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对时代的批判是不一样的。他不是政治的层面,是哲学的层面来批判的。那这方面,我是很认同的,我也会做这样的工作。包括对现在的教育,提出我自己的异议。但是,我不是那种针锋相对、短兵相接的政治斗士,这个不适合我的性格,我也不喜欢这样做,我不是这样的人。你说我清高也好,你说不负责任也好,其实都不是。别人愿意这么说,我也都不在乎。我相信,我这样的工作,它对这个时代会有意义的,但这个意义可能是间接的。

(10)、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哲学?不喜欢这门伟大的智慧之学?刚才我已经讲了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人,这是最大的问题。

(11)、周国平: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最打动当时的年轻人。在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里,这种自由思想和个性都是受到压抑的。那么,从这本书中他们感觉一种解放。艺术家也很喜欢这本书,那个时候是你们现在想象不到的氛围——我就用“精神浪漫”去形容当时那个氛围:人人都喜欢艺术,都喜欢思想,摄影展、画展层出不穷,高潮就是89年春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中国现代画展,全是一批新的画家,非常轰动。当时大家都很陶醉在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里面。所以对尼采的喜欢,其实是“精神浪漫”氛围的一种表现。

(12)、第哲学是大尺度的思考,要思考的是这个世界的大道理,我们的生活中的大道理。每门科学都得讲道理,但哲学讲的道理是大尺度的,是最大的道理。

(13)、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

(14)、凤凰文化:随着80年代的戛然而止,文化热迅速退潮。90年代以后,一方面文化市场化商品化,另一方面学术也从公共启蒙转向学院研究,人文思想被更为专业的学科细化。这种变化形成了两种评价,大众的直观感受是浪漫的理想主义死掉了,而学界的很多学者却觉得反而得到了进步。您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15)、他躲在暗处,看着贝莎用和对他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她的新医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几乎分毫不差。他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贝莎之前对他的种种依恋,种种表达,原来都是痉挛之后大脑迷糊的症状而已;他跑去拜访伊娃,没想到曾经说过“为你做什么都愿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愿意给他一个拥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时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难堪,剪掉蓄了几十年的胡子,他发现衰老已经很明确的占据了他脸上的每一个细胞。岁月的痕迹,只有书写没有擦除。在催眠状态下,他听到了玛蒂尔德的愤怒,决绝和委屈,他看见自己对孩子们的深爱和不舍。

(16)、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名流中,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等人都曾翻译推介尼采的著作。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d确定尼采为“反动哲学家”,研究和传播尼采成了禁区。

(17)、第二点,人生不仅仅如此。你的人生应该更开阔,不要那么狭窄。你还是要有精神上的理想,要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也许你真正爱好的事情现在不能成为你的职业,职业只是你谋生的手段,但是你在谋生的同时不要放弃。你喜欢的事情其实体现了你的能力所在,你的兴趣和你的能力一定是一致的。你不要放弃,一定要去发展自己的能力。条件成熟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变成你的职业。

(18)、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这时候的尼采,35岁,已过而立之年,精神上成熟了。

(19)、尼采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也不是世外桃源里的隐士。“我不是一个人,我是炸药。”就在他漂泊于山巅海滨之际,殊不知他也在欧洲文明的大厦下埋好了雷管和引线。我们现在已经听到了悠远的爆炸声。

(20)、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兰女子求婚而遭拒绝。后来尽管他一再试图为自己觅一配偶,但均不成功,终于至死未婚。也在这一年,尼采因健康恶化而停止了在大学授课,3年后他辞掉巴塞尔大学教授职务,永远退出了大学讲坛。

2、

(1)、这似乎是一种极端性的反抗,用自身的自由思想对抗社会意志。尼采抛弃了那令其不屑的过往的历史,理智也被随之摈弃,取而代之的是意志的抗争,尼采打算用狂热、敏锐和梦幻般的目光将旧的道德体系杀死在那温床之上,当然,他的双手也是强硬而熟练的,几乎被他自己赋予了颠倒乾坤的本领,那么,对一切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估立马便变得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2)、《权力意志》,晚年的尼采想总结其一生的哲学思想,以反对传统道德为根基,重估一切价值。这可以说是最浩大的工程,尼采为此做了大量笔记,可他最后还是放弃了这部著作的编写,没过几年就疯了。

(3)、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如此短暂和痛苦,另一个是人生如此无聊地不断重复,那为什么我们要活下去?这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跟在座的年轻人关系不大。你们这些少年们的生活是高调的、欢快的,而哲学需要一种低沉的、甚至是阴沉的情绪。这是我现在讲的第一点,这一点不好再探讨下去了,因为也许听上去,这和我们今天的主题“中学生学哲学”产生矛盾了,好像变成要我来讲“中学生应该少学哲学”了。

(4)、在推荐信里,他不无夸耀之情地写道:“39年来,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却还不曾看到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我预言,只要上天赐他长寿,他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

(5)、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沉默的大多数》

(6)、两年后,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的剧本寄到尼采手中,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两人从此决裂。

(7)、“当时我所做的抉择不只是与瓦格纳决裂——我觉得我的本性陷入了一种完全的迷乱,而其中的个别失误,不管涉及瓦格纳还是涉及巴塞尔的教职,仅是一个征兆。一种焦躁笼罩了我;我知道是刻不容缓反省自己的时候了。

(8)、周国平:就是有研究能力的。对某一个领域,他有强烈的兴趣和研究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他的作品里面。我是很强调要看作品的。譬如说,你要上博士生的话,那不是考几个知识性的东西就行了,你一定要拿出有份量的论文来你才能考取。而今天,很多人往往博士毕业了以后,写的论文都不像样。

(9)、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我心里紧绷绷,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后干什么。路边全是高高的杨树,风过处无数落叶就如一场黄金雨从天顶飘落。风声呼啸,时紧时松。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忽然之间,我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三十而立》

(10)、有一个法国哲学家解释过,为什么法国的中学生必须学哲学?为什么法国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哲学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他认为,就像游泳需要教,思考同样也是需要训练的,批判性的思考需要训练。

(11)、第三条,德国建立了研究型的大学,首先设立了博士学位,而且办了很多的学术杂志,所以就产生了一批文化精英。你看德国其实教育是很有成效,给培养精英提供土壤,所以涌现了许多文化的伟大人物,从19世纪到20世纪,200年里面,诞生的天才最多。哲学不用说了,从康德、黑格尔、费希特、尼采、马克思,到现在的海德格尔;音乐就更不用说了,贝多芬啊,莫札特、巴赫这一批人都是世界之最。数学高斯,物理学爱因斯坦……实际上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这个势头一直是这样的。在纳粹上台之前,德国人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世界之最,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总数,在纳粹上台以后,德国的精英人才纷纷逃到了美国,也就把文化中心带到了美国,美国才成了中心。

(12)、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13)、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时期”开始了。

(14)、1986年,除去出版了我翻译的尼采之外,我还出了一本自己写的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反响非常大,反应非常好。这也给了我信心。我觉得大家是喜欢读尼采的。

(15)、尼采最著名的作品是《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

(16)、周国平:我想现在的年轻人生活的压力是比较大的。首先要面对这个事实。作为一个有作为的青年,解决你自己的生存问题是一个责任,你应该让你的能力成长到能够很好地解决你的生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吃点苦是很正常的,你不要抱怨。

(17)、正是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下,尼采写出了那本得罪德国正统语言学界、断送自己学术前程的著作。可是,尼采现在又要否定叔本华和瓦格纳了。

(18)、哲学家假借年轻人之手,来牟取权力。年轻人被用于服务他的野心。在这个意义上,败坏年轻人,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将他们的天真纳入权力的意志当中。

(19)、PS:欢迎后台留言,11月15日之前,获点赞数最多的前5位读者将获得周国平印签明信片一套四张+周国平亲笔签名本。

(20)、有一个法国哲学家解释过,为什么法国的中学生必须学哲学?为什么法国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哲学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他认为,就像游泳需要教,思考同样也是需要训练的,批判性的思考需要训练。

3、

(1)、尼采是1844年生人,他活动的年代基本上是18世纪的后期。而德国教育,从18世纪初期,在威廉洪堡的领导下,开始了全面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主要的措施是三条。

(2)、墓园里,尼采眼见了布雷尔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听到众人把土丢在一个新入土的棺椁上发出的空旷的声音。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隐喻,埋葬旧的,新的才能诞生。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许他们离开自己,也允许自己有新的生命内容。在激烈的争辩之后,在尼采坚定铿锵的鼓励之下,布雷尔思潮起伏,步伐踉跄,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两个人把手交谈,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状态:亲切,亲密。墓园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担心布雷尔,但是他又默默说服自己不过给“摇摇欲坠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周他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神采奕奕的布雷尔,对方告诉他:痊愈了!吃惊之余,他请求布雷尔告诉他周六他们分手之后到下周这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3)、据我所知,他年轻的时候起码有三次恋爱的举动。一次是单恋当时一个女演员,尼采给她写信求爱,人家没理他。第二次是一个荷兰的少女,但是那个女孩也没接受。第三次就是莎乐美。莎乐美是尼采真正的一次恋爱。他是真喜欢她。当时三个人,除了尼采还有一个年轻的教授叫雷埃,加上莎乐美一起在罗马旅行,在那里呆了五个月。用他的传记作者的话来说,尼采有一种“致命的羞怯”,他爱莎乐美,但是他不好意思跟她提,让雷埃帮他说。雷埃也爱上了莎乐美,结果雷埃把两个人的求爱一起告诉了莎乐美,但是莎乐美把两个人都拒绝了。

(4)、第一条:普及义务教育。强制性地普及九年制的教育,然后在各地建立公共图书馆,开放给所有人来借书,这个目标就是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5)、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6)、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能支配的自由时间。按照现代生活的趋势,休闲的时间在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是整个社会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为谋生而工作的时间在缩短,更多的时间应该用来满足自己的爱好。

(7)、第一个问题是“真理是不是可能没有利害关系?”我可以这么来表达:追求真理是不是可以没有功利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天性”,追求真理是人的天性。追求真理就是追求真相,你想把某个事情弄弄清楚,这样一种冲动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但到现在,这种天性、这种传统,不断地受到了怀疑。现在我们总是认为,人同时还是个功利的动物,我们要赚钱,我们要养家糊口,我们要讨生活。万一你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跟你功利的目标发生了冲突,该怎么办?是“真理至上”还是“功利至上”?所以,现在跟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是太有意义了。以前恐怕不需要讨论,以前人们认为追求真理就是人的天性。现在人堕落了,老想着追求真理很好,但我要生存,要活下去呀,这两个事情在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判断?这变成一个重大的问题。

(8)、周国平致敬尼采的激情之作,两位哲学家横跨百年的碰撞和共鸣。

(9)、你体验过开悟的感觉吗?犹如深山之泉从头灌下,醍醐灌顶,你的双眼格外清晰。人一辈子一定要有一次觉醒,那种感觉太妙了,你不再纠结对与错,妄想心、杂乱心消失无踪,你知道你是谁,你要做什么,接下去你该干么。

(10)、我不知道七宝中学是不是这样,单说我女儿。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她小学时候特别喜欢写作,喜欢“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是人的天性之人都喜欢讲故事。但两个学期下来她就失了兴趣,因为老师总是否定她写的文章,说她没有跟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把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跟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然好,但小孩子还吃不消,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可能理解十分抽象的概念。现在她只好画画去了。

(11)、尼采的作品辞藻华丽,再加上思想比较激进,很多句子单独拿出来都容易让人热血上涌,如果不读哲学史从而理解他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或是忽略作品的哲学性而追求文学性,比较容易走偏。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背景下,含义差别很大。

(12)、尼采当时26岁,已经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尼采是语文学教授,但他对语文学没有多大兴趣,爱思考哲学。他思考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人生是如此短暂痛苦,面临着死亡极限,又苦多乐少,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活下去?还有一个问题是,人生当中那么多细节都是不断地在重复,我们每天在重复同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重复?

(13)、记者:今天大众读者更关心大学精英教育,可能很少会想到“双轨制”,除了具体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学者,大家很少把目光放到职业学校上。您如何评价德国教育体制之下的“双轨制”呢?

(14)、尼采并非一个生性孤僻的人,年复一年的孤独的漂流也并非一件浪漫的乐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尼采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

(15)、我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走。走的过程中脑子非常轻松、自由,同时又非常活泼。脑海里不断掠过各种思想。所以我的习惯就是每天晚上到公园走一圈,脑子里想点事儿,有一个成熟的东西,回家立即记下来。这种东西得来很轻松。真的要坐在电脑旁边苦思冥想,也许什么也想不出来。好东西都是不经意间闪过的。那个时候就要留心,把它抓住。所以作家都是很勤快的人。他并不是坐在电脑旁边写作的时候才在工作,他是不停地在工作,他分分秒秒都在积累自己的素材。

(16)、周国平:尼采观察并预言的这个趋势,现在在全世界成了一个正常现象了。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实际上我看到的情况,大学毕业的大量的博士生、硕士生,他们的水平都下降了,包括本科生水平都下降了,同时,现在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是萎缩了很长时间了。结果就是在教育的两头——职业教育和精英教育,都很弱。毕业出来以后,既不是精英,又不是职业人才,不是工匠,高不成低不就,就很难办了,所以我想,他这个批判对于中国的现实来说,实际上也有借鉴的意义。

(17)、周国平:那时候也谈不上什么学术机制,个体劳动为主。我也参与了后来三联出的“西方当代学术名著”的编委会,它是这样的,知道某个人在研究什么东西,他可能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了,然后跟他去约,翻了以后给出来,一般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要编一套尼采的书,不是说让周国平你翻译一本尼采文学,而是我已经翻译差不多了,那这本书我给你们吧。当然个体劳动和每个人在学术机构里所在的位置有关系,他正好是研究哲学的,可能就在做一些哲学的事情。

(18)、尼采他的作品给现代深层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念。弗洛伊德以《梦的解析》一书为精神分析学奠基,而尼采比他早二十到三十年就对梦的作用和机制作出类似的分析。

(19)、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

(20)、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在他的书里面进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神话里面有一个叫西勒尼的神,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老师,据说他知道人世间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当时有个国王就想办法把他抓来,问他:“你说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什么?”西勒尼回答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你已经得不到了,就是不要出生。国王又问:那么次好的呢?昔勒尼说:次好的事情你可以做到,但你不愿意,就是快快死掉。

4、

(1)、“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2)、南都:说到这个话题,尼采终身未娶是什么缘故?

(3)、我和陈清扬在蓝黏土上,闭上眼睛,好像两只海豚在海里游动。天黑下来,阳光逐渐红下去。天边起了一片云,惨白惨白,翻着无数死鱼肚皮,瞪起无数死鱼眼睛。山上有一股风,无声无息地吹下去。天地间充满了悲惨的气氛。陈清扬流了很多眼泪。她说是触景生情。----《黄金时代》

(4)、这些考题,我认为拿来作为我们硕士研究生的考试题目一点都没有问题。

(5)、我们有伟大友谊,一起逃亡,一起出斗争差,过了二十年又见面,她当然要分开两腿让我趴进来。所以就算是罪孽,她也不知罪在何处。更重要的是,她对着罪恶一无所知。----《黄金时代》

(6)、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40号):刘鹤强烈发声,到底意味着什么?

(7)、还有我们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社会依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的空间。而哲学是需要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学问。没有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就没有哲学的位置。

(8)、人在无端微笑时,不是百无聊赖,就是痛苦难当。----《革命时期的爱情》

(9)、在一个隐居者的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听到某种旷野的回声,某种孤独的窃窃私语和怯生生的警觉;在他最激烈的言辞中,甚至在他的哭泣中,发出的是一种新的、较为危险的沉默之声,隐藏之声。他孤独地日日夜夜、年复一年地坐在那里,灵魂陷入常见的冲突和对话之中。----《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最经典的狄更斯15句经典名言内心的情绪总是要透过人体的外表流露出来的----《双城记》闪打雷劈不用很长时间,你可知道,积聚成雷电要多长时间地震吞下一座城市不要多长时间把,告诉我,准备一场地震要多长时间。可是一切准备停当,它就会发作,把面前的一切碾个粉碎。而平常,它一直准备着,虽然看不见,也听不见。----《双城记》亲密无间的爱,也像疏远的隔阂一样,会让人猜不透,而且前者更是神秘莫测,难以捉摸----《双城记》

(10)、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心灵就像眼睛一样,对事情还不如在白天看得清楚。此时不适合进行严肃的思考,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问题,早晨才是适当的时候。无论做任何努力,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身体上的,都是如此,没有例外。因为早晨是一日的青春,万事万物都如此明艳、新鲜和轻盈。早晨是生命的精华,应该把它看作是近乎神圣的。夜晚就好比老年,这时候我们无精打采,喜欢说话,稀里糊涂----《叔本华人生哲学》

(11)、这是我第一次到中学里讲哲学,所以有点不知道从哪里讲起。但是接到邀请我还是马上答应了,一个是想第一次总归要走出去的,第二个我还是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你们的心智成熟得比较早。

(12)、哪一个心灵正常的人,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理解呢?然而,哪一个真正独立的思想家,不曾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呢?

(13)、 ✔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14)、依我俗人之见,相爱男女日久相处而不发生肉体的亲密关系,这即使能够做到,也是不自然的。

(15)、周国平:在我这本书出版之前,中国这几十年里面,对于尼采是不介绍的。第人们想了解尼采,是没书可看的。尼采的译本在中国只有民国时期有,解放前30年代的时候徐梵澄翻译了四本,但没有再版。人们对尼采一无所知。第二点,对尼采人们道听途说,只有教科书里的只言片语,谈到尼采时是全盘否定。对尼采的概括就是两条,一条就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还有一条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先驱。

(16)、周国平:他提出了三条。一个是哲学,要有哲学的素养。另外一条是艺术,要有艺术的体验;还有一条是古希腊的经典。

(17)、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简单,就是说: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经过训练和教育的过程才可能达到,我们自身还达不到。这个想法比较接近于17世纪以后启蒙运动的基本想法。康德对“启蒙”下了个定义:人要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自由思考”;也就是说,没有自由空间,就不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你们可以看到这种启蒙精神,今天依然影响了欧洲教育体系的构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这是启蒙的要求。

(18)、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19)、所以你们看,法国的高中生就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错,多半是从当代生活中引出来的。这几个题目中,请学生任意选做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20)、宽阔的前额刻满了沉思的皱纹,深深的眼眶下闪烁着鹰的敏锐,皮肤紧绷的脸上凝聚着超人的意志,残暴的罗马勇士般的髭须悲壮地盖住严肃的下颔,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博兰登堡上手握缰绳、持着锋利权杖的女神。

5、

(1)、周国平:我写这本书是非常偶然的。我有个好朋友在一家出版社的哲学编辑室做编辑,他知道我喜欢尼采,就跟我约稿,我就写了这本书。后来书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2)、作者对人生世事的了解到底是深刻抑或肤浅,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作品的好坏。所以,正如对事物的了解有着无数的深刻度和清晰度,同样,文学家也有着无数等级。----《论文学》

(3)、“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脱出常规的生存。他没有现实生计,没有职业,没有生活圈子。他不结婚,不招门徒和弟子,在人世间不营建自己的事务领域。他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似乎在寻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么。然而,这种脱出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质的东西,是尼采全部哲学活动的方式。”

(4)、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这些人目光狭窄,情操低下;他们的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的评论淡然处之了。

(5)、周国平与尼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出版的《尼采:在实际的转折点上》使得周国平作为尼采学者享誉学界,甚至普通百姓也知道周国平是著名的尼采学者,可以说,尼采和周国平在中国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研究尼采的哲学之外,对于鲜为人知的尼采的诗歌以及美学作品,他也有丰富的研究。

(6)、周国平:上世纪80年代,我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就在看他的书,当时的中译本数量是很少的,就民国时期有四本。后来这些译本没有再版过,也没有新的译著,人们是看不到他的书的。我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我们图书馆的藏书很丰富,这些书都有。

(7)、第就是刚才讲的独立的、自由的思考,是彻底的、批判的思考。

(8)、这套周国平的尼采译著并不算是“横空出世”,也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之交,《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和周国平的名字被写在一起,成了震撼当时那辈年轻人的读物,也造就了继“三毛热”、“琼瑶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之后的“尼采热”。

(9)、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10)、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谈论最多的、也是最不被世人理解的哲学家之一。关于他的流言蜚语,涉及他的性生活、他的政治立场、他的精神是否正常。

(11)、让我举个例子。2000年,我在德国住着,邻居是一个医生家庭。有一天这位医生的小孩碰到我,跟我说:“孙先生,我有一个工作室,非常想带你参观一下。”那男孩是一名高一学生,跟在座的同学们一样大。我跟他去了他们家的阁楼,就是他的工作室,那场景让我感到无比惊奇:整个阁楼都是他的工作室,宽大的桌面上,他用火柴棍大小的铁轨拼起一个全德国的铁路系统,而且是电气化的。他问我想去哪里?我说去慕尼黑,他一按开关,火车就开动了。我当时跟他说:你已经不用上大学,已经是一个伟大的电气工程师。

(12)、在古希腊,人最大的罪恶是在战争中砍到橄榄树。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砍到橄榄树是灭绝大地的丰饶,营造意识形态则是灭绝思想的丰饶;我觉得后一种罪过更大没了橄榄油,顶多不吃色拉;没有思想人就要死了。----《思维的乐趣》

(13)、食物和书籍是读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赖以为生的东西,这些使他成了此刻的样子。但是,正如人的身体只吸收与身体同类的食物,同样,每一个人也只记住让他感到兴趣的事情,亦即与他的总体思想或者利益目标相符的东西。当然,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利益目标,但却很少人会有近似于总体思想的东西。所以,人们对事情不会有客观的兴趣,他们所读的东西因此原因不会结出果实:因为他们留不住所读过的任何东西。----《论阅读和书籍》

(14)、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

(15)、“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

(16)、这一年,尼采与他大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洛德之间也产生了隔阂,导致了后来的破裂。尼采与洛德,同为李契尔教授的高足,可是两人志趣迥异。洛德脱不开世俗之路,当学生时也有一番雄心,毕业后,逐渐满足于平稳的学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终于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尼采却始终保持着青年时代产生的使命感。灵魂不同,自然就没有了共同语言。

(17)、周国平:他有严重的神经衰弱,视力也不好,头痛、失眠。尼采实际上是运气不好,他是想恋爱的。

(18)、周国平:尼采提出哲学家应该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我想,这一条对每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来说都是适用的。他所说的“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什么意思呢?你真正是有一个精神高度的话,就要和时代拉开一个距离。

(19)、疯后,笔记由其妹妹整理成两大册的《权力意志》,成为了尼采哲学最后的,也是最耀眼的辉煌。不过他妹妹对这些笔记做过篡改,所以她整理的版本不足为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权力意志是由后世学者根据笔记原稿整理的,可以说最真实的体现了尼采。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70句关于尊老爱幼的经典古句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