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9句辜鸿铭离开北大后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26 08:32:41 admin 阅读:59

导读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1、辜鸿铭在北大 (1)、在11集里,辜鸿铭的形象在我心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在这本书里,他把中国人和美英法德四国人逐一比较,指出了祖国文化的独特之...

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1、辜鸿铭在北大

(1)、在11集里,辜鸿铭的形象在我心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在这本书里,他把中国人和美英法德四国人逐一比较,指出了祖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中国人独有的美德。

(3)、据说当年他上课时,北大学生曾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4)、        再大一点,正是蔡元培先生开“学术”与“自由”之风,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才能成为当时众多大师的舞台,北大才能成为影响国运的学府。性格颇有些古怪孤僻的辜鸿铭先生,正是因为遇到胸怀博大的蔡元培先生,才能有颇多建树。辜鸿铭先生对蔡元培先生格外的尊重。辜鸿铭曾为慈禧写过一副满了讽刺意味的贺寿对联。当袁世凯去世,辜鸿铭请了戏班子到家中连唱三天,袁家人气得脸都白了,辜鸿铭是一个大才,但他的思想也比较固化。例如辜鸿铭非常推崇一夫多妻制,他认为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必然要配几个茶杯,这样才像样。这在当时受到许多进步人士的批判。辜鸿铭先生常常与人不睦,唯有蔡元培先生一直对他很好。很多人推测是北大的那些教授在蔡先生离京南下后联手辜鸿铭的学生,把辜鸿铭赶出了北大,导致辜鸿铭的晚景凄凉。北大教授,在世俗意义上可谓人中龙凤,可是他们竟然都容不下辜鸿铭先生;这也正显现出了蔡元培先生的博大胸怀。

(5)、《觉醒年代》展现的是在中国最昏暗的一段时期爱国志士寻求救国之路的历史,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中国的思想界也由此迎来了一场新时代的百家争鸣。但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其后的国民政府也未能交出一份令民众满意的答卷。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始陷入亡国灭种的最大危机。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紧急迁往西南,最终组成了号称“史上最穷”的西南联大,整个中国最顶尖的爱国学者与学子汇集于此,成为中国科学、文化与精神传承的火炬。

(6)、辜鸿铭出名,不仅因为他的学贯中西,也不仅因为他能操一口流利的外语,还因为他奇特的外貌和许多特立独行的做法。谈到这位学界怪杰,周作人曾这样描写道:“北大顶古怪的人物,恐怕众口一词的要推辜鸿铭了吧。……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非常可笑的是,就连他的包车车夫,也是一个拖带大辫子的汉子,正好与主人形成一对,成为北大门前的一道风景。当年还是北大学子的罗家伦后来回忆说:“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一条大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8)、回国后的辜鸿铭,潜心研究中华文化,他对比中西文化,感觉东方文明丝毫不亚于西方,甚至高于西方,而此时中国经过甲午战争失败,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开始主张“全盘西化”,来拯救这个古老国家!

(9)、夏季数伏之后,进入北京最炎热的季节,暑期旅游也迎来“最热”时段。不少外地进京游客,或是想冲击顶尖名校的孩子和家长,都会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列入“游览清单”,希望一睹名校风采。

(10)、此罪名来头不小,当时如同谋划复辟罪,一旦扣实,处境堪危。

(11)、若我们不了解辜鸿铭的信念,对他一生守旧的主张和表现出来的怪诞行为,或许认为没有意义,认为他是一个被时局“逼疯”的可怜人。

(12)、一条拖在脑后的长辫子,可以说是辜鸿铭的典型标志了。这在北京,也称得上是出土文物式的一景。他非常留恋发辫:“常以拥有发辫而感到自豪。当有人问及于此,先生总是用手摸摸头发,得意的说:‘这是我的护照!’”

(13)、从哥伦比亚大学归来的胡适被老学究辜鸿铭所不容,在演讲开头,胡适用英语朗诵了一句《荷马史诗》的“我们回来了,你们看分晓吧。”

(14)、出自《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15)、一八八0年,辜鸿铭学成返回槟榔屿,在新加坡当地殖民地政府任职。一八八二年,在新加坡偶晤维新派人物马建忠,一席长谈后辜氏思想发生极大转变。自称“三日倾谈”“使我再一次变成一个中国人”。从此开始从西学转向中国文化。“……读五经诸子,日夜不释手。数年,遂遍涉群籍,爽然曰:道固在是,不待旁求也。”(罗振玉《外务部左丞辜君传》)辜氏通过研读传统文化,对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谓欧美主强权,鹜外者也;中国主礼教,修内者也。言一时强盛,似优于中国,而图长治久安,则中国之道盛矣、美矣!文襄闻而大异之,延入幕府,不烦以常职,有要事就询焉。”(罗振玉《外务部左丞辜君传》)

(16)、回到中国后,辜鸿铭曾担任过张之洞的外交秘书,在张之洞身边工作了20多年,多次出席国外来宾的接待活动。在中国工作期间,辜鸿铭十分痴迷于儒家文化,虽然精通多国语言,但辜鸿铭却对汉语情有独钟,他感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他是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典籍与中国精神的学者,一生学贯中西,文学素养极高。

(17)、在欧洲学业成就和回国之前,辜鸿铭在马来槟榔屿政府,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18)、正如我们印象中的样子:顽固守旧、尖酸刻薄、与封建残余沆瀣一气...

(19)、不仅如此,辜氏许多做法,也迥异于常人。五四时候,辜氏在一家日本人办的华北正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学生运动,说学生是暴徒,是野蛮。有一天,罗家伦看报以后,拿着报纸就冲进教室质问他,说他不该在日本人的报上写文章骂中国学生,辜一时脸色铁青,最后用手敲着讲台忽然文不对题地来一句:“我当年连袁世凯都不怕,我还怕你?”这简直有点像小孩子吵架了,倒也显示了他政治上幼稚可爱的一面。

(20)、自古文人相轻,立场不合往往无情开撕,尤其辜鸿铭怪癖性情,对这个后背小生并不轻饶。

2、辜鸿铭离开北大后

(1)、事情发展到这里,按照「欲扬先抑」的手法该贬的也已经贬完了。

(2)、其中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辜鸿铭!他的人生经历,实在太丰富了,有人把总结下面一句话:

(3)、比如说美国人,他们纯朴、博大,但是他们不深沉;英国人,纯朴、深沉,但是不够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但是没有纯朴。

(4)、辜鸿铭,这位当年陈独秀眼中的“很可笑”的“复古向后退”的“老顽固”、“老古董”的“腐儒”怪人,在百年后的今天,日益受到国人尊重,我们才发现辜先生用穿旧服、守旧制等偏激行为方式,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那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痛苦与忧虑。

(5)、他深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拯救世界的良方。

(6)、在辜鸿铭看来,如果中国是为了超越西方,而“西化”成西方,等于是勇士为了打败恶龙而变成恶龙,这是令人扼腕的行为。

(7)、“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

(8)、他最初留学西方之时是断发,回国后为推崇儒学,留起了辫子,在世人皆剃发的时代,他却唯独留着辫子,也算作当时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了。

(9)、他长期接受西方教育,长期在西方生活,28岁后才回到中国。

(10)、正当辜胡两人互撕时,胡适的学生罗家伦,状告辜鸿铭在讲堂上宣扬“君师主义”,并建议开除他。

(11)、看到上面介绍,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极端的复古保守主义者!

(12)、正如吴宓所说,辜鸿铭为了阐明国粹,行之终身,无所不倦。

(13)、他一生有很多矛盾之处,说他拥护帝制,袁世凯复辟的时候,他大骂“王八蛋,祸国殃民”,甚至在袁世凯“驾崩”,他还戏班子,邀请好友庆祝三天三夜!

(14)、或许我们很难理解这个留着小辫,却操着一口流利外语的瘦小老头究竟在想什么。辜鸿铭可以说将世人眼中的矛盾结合体发挥的淋漓尽致。

(15)、坐在下面的辜鸿铭,毫不客气。用纯正的希腊语读了一遍,又用伦敦腔的英语读了一遍。还揶揄胡适的英语口音是下等人口音。

(16)、盖其一生,辜氏都是一个矛盾的人。温源宁的一段话概括得十分到位:“一个背叛者,宣传君主主义;一个浪漫者,接受儒教作为人生哲学;一个专制的君主,却以佩奴隶的记号(辫子)为得意:辜鸿铭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近代最有趣的人物者,即是由于上述的矛盾。”(温源宁《辜鸿铭》)

(17)、辜鸿铭一向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眼中能看得上的人寥寥无几,蔡元培算得上是其中的一个。也许是因为蔡元培请他到北大的,所以他对蔡元培一向十分维护,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五四运动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蔡被迫辞去北大职务,大家都竭力挽留,辜鸿铭也走上讲台表示挽留之意,讲话时突然来一句:“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他的用意很明白,但把蔡元培比作皇帝的说法在当时却很不合时宜,若是换了别人,早挨了众人一顿批,但因为他是辜鸿铭,而且又是为了表达挽留蔡元培的好意,所以也就没人与他计较了,反倒哄笑起来。

(18)、相传,胡适有一次登台演讲,开口念了一首荷马的英文诗,台下辜鸿铭听了,当即用标准英文腔,嘲笑胡适的口音为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19)、他自幼接触西方开放的文化,但却偏执于中国的保守文化。在婚姻观上,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并以茶壶和茶杯举例,将男人比作茶壶,将女人比作茶杯,认为一个茶壶配多个茶杯才合理。

(20)、辜鸿铭自小在西方长大,是一个华侨。他的祖籍在福建同安,在康熙年间移居台湾后,于乾隆年间移民到了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辜鸿铭的父亲是中国人,然而母亲却是一位葡萄牙人,他只有这一半的华人血统,生得深眼隆鼻,轮廓深刻。辜鸿铭的祖籍姓“陈”,移居海外后,为表示对故土的思念,辜鸿铭的先祖们便将姓氏改为了“辜”,以表示对曾经莽撞行为的悔恨。

3、辜鸿铭离开北大后干什么

(1)、然而辜鸿铭却对同样崇尚新思想的蔡元培尊敬有加,可谓怪哉。

(2)、虽然辜氏在朋友中大谈茶壶理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家中却十分惧内,“他平生很怕老婆,所以他告诉我们:‘老婆不怕,还有王法么?’这是他的幽默。”(震瀛《记辜鸿铭先生》)

(3)、有了这份学习积纍,很快辜鸿铭就显现出了极高的语言天赋。他能在德国人举办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做即兴演讲,博得一片喝彩;还会用拉丁文作诗,民初上海愚园路廊壁上镶嵌的拉丁文的诗,就出自辜鸿铭的手笔。当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早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而40年后,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着作就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少年辜鸿铭很快成长为了一位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4)、张勋是为了效忠清廷而留长辫,王国维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原因,而辜鸿铭虽然和王国维相似,更大的原因,恐怕则是为了搞笑和奇葩。

(5)、 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林语堂《辜鸿铭集译〈论语译英文〉序》)

(6)、辜鸿铭支持中国文化是全面式的,比如在民国新时期,被人们视为文化糟粕的长辫子,辜鸿铭却爱得不得了,他认为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因此他特地留了一头长辫子。因为这事,他也被人取笑过,据说辜鸿铭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期间,在上课时有学生嘲笑他的辫子,但辜鸿铭不仅没有感到难堪,还反对学生说:“我头上的辫子很容易去掉,但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没那么容易消除。”像这样一语双关的话,他就说了很多。

(7)、然而,这份工作最终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告吹。或许一开始,他就选错了历史的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纵使他可以灵敏的判断成败,也无法跳脱其阶级局限。

(8)、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9)、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10)、“小脚女人,神秘美妙,它讲究的是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

(11)、这两则真实的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辜氏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影响。

(12)、一九0七年,辜鸿铭随张之洞入阁,第二年被任命为外务部员外郎,后升至左丞。一九一0年,辞去外务部职务,南下上海,任南洋公学教务长(一说校长)。关于辜去上海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张之洞死后,张的上司和同事梁敦彦感到袁世凯将卷土重来,因辜曾在公开场合骂过袁是流氓,更大胆声称:“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梁敦彦担心他会遭到袁世凯的报复,难逃厄运,劝他南下,于是辜遂南下上海南洋公学。辜氏在南洋呆的时间并不久,辛亥革命后,辜为忠于清室便从南洋辞职了(一说是被赶走)。关于辜从南洋辞职的原因,蔡元培是这样说的:武昌起义后,上海望平街有人发传单,交通堵塞,“辜先生那时正在南洋公学充教员,乃撰一英文论说送某报,责问公共租界工部局,谓‘望平街交阻滞,何以不取缔?’南洋公学学生阅之,认辜有反革命意,乃于辜来校时,包围而诘责之。辜说:‘言论本可自由,汝等不佩服我,我辞职。’学生鼓掌而散,辜亦遂不复到校。”(蔡元培《辛亥那一年的辜鸿铭》)

(13)、钱玄同的演讲提出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听众多数人不赞同,嘘声一片。

(14)、初见陈独秀,他的不满就表现的很明显,处处与其针锋相对。

(15)、 先说辜鸿铭吧,在蔡元培接手北大校长职位的时候,为学校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包括聘用陈独秀做文科学长的时候,他都表现出了一位老派学者对新文学的不屑和贬低,形象的演绎了新旧文学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场景,另人印象深刻。而他自身角色的演绎也是非常好,剧中的辜鸿铭是有很多“毛病”的,他出门要跟两个用人,一个端茶,一个伺候吸烟,动作浮夸,派头十足,俨然一个清朝贝勒爷的排场,另人反感,但是正因为对角色的充分理解和演绎,使得角色鲜活深入人心。

(16)、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7)、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18)、此后辜鸿铭又多次游学欧洲各国,他曾先后在法国巴黎大学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等诸多名校攻读学位,获得了13个博士头衔。在长期的研学中,辜鸿铭掌握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精髓,辜鸿铭的语言天赋极高,在欧洲留学期间便常常喜欢与他人辩论,因言论异常精彩与缜密,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莱比锡大学甚至将辜鸿铭的作品作为了学校指定读物。

(19)、但是,辜鸿铭有着一颗闪亮的中国心,因为他自幼受在南洋谋生的父亲教导“无论在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20)、辜氏在南洋的时间虽不长,但这却是辜氏教授生涯的开始。

4、辜鸿铭离开北大后怎么生活

(1)、该书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以一臂之力,维护了那个旧时代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尊严,为捍卫中国的国格,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是辜鸿铭最有名的支持纳妾的诡辩论。然而“茶壶理论”因无逻辑可言,当年曾遭到许多中外人士的嘲笑。

(3)、《新青年》全刊早已重印多次,不难寻觅,但通读全套恐非易事,而这一部陈平原教授选编的《文选》,不仅分类精选了《新青年》一百多篇文章,而且还附上了陈教授所著长达七十二页的导读,可以帮助我们较为清晰地读懂这大家云集的一代名刊,从而得以更深切地领受一个世纪前的这一场精神洗礼。

(4)、辜鸿铭是民国著名学者,小时候便聪慧过人,有一个英国义父,并在10岁的时候到英国求学,20岁于爱丁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又辗转到法国、德国等地深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研究。后来,他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5)、推荐理由:《觉醒年代》被称为良心神剧完全是实至名归,剧中毛泽东出场的那一出戏尤能体现剧组的用心:短短两分钟不到的画面,据说动用了600名群演,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展现了当时混乱中国的缩影。一组组对比鲜明的特写,种种充满隐喻意味的画面,无不让人心情震荡。在紧张而激昂的背景音乐声中,青年毛泽东冒着大雨,护着怀中的《新青年》,逆行奔跑在混乱的人群中,他目睹了周遭的一切,眉头紧锁,充满忧愤……(这一段我反复看了不下十遍)

(6)、学生时代的辜鸿铭天资聪慧,他的语言学习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开始,六千五百多行无韵诗,他仅用了一个月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还不懂德语时,他就像念咒一样用半年时间将《浮士德》熟背下来,在他朗朗上口后,老师才开始讲解,使他的“思想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以至于他在读莎士比亚的三十七本戏剧时,从两周读一本,到两周读三本,最后得出的是:“读莎翁,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妙笔生花,兴奋不已,但就是让人感到太过热闹,少了一份深沉。”

(7)、生在西方却深爱着东方文化,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兴邦之愿,不出任何意外,辜鸿铭在那个时代,完全会成为新青年们心中的偶像。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不看的风景,竟成了留小辫的老古董。

(8)、 而另外两个角色,是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是打动我的点。剧中有一幕是他们两兄弟为了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在上海码头做搬运工人赚学费,自立自强的个性让我喜欢。

(9)、辜鸿铭曾在东交民巷使馆区进行演讲,开创了中国人演讲售票的先例,不仅如此,他的票价甚至高过梅兰芳京戏,可依旧有外国人前去听讲。英国的著名作家毛姆对辜鸿铭十分敬佩,他曾派人送请帖约辜鸿铭见面。

(10)、有点讽刺的是,辜鸿铭一生为宣扬“中国学”而努力,不惜口伐国内外的盲目崇洋者,然而他在国内的名望,却远不如在西方隆重。

(11)、清末民初有著名的“三条辫子”:张勋、王国维、辜鸿铭。

(12)、后来不得不写个谦虚的求见的信,才得以相见,这段历史被林语堂先生收录在《信仰之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13)、当时,辜鸿铭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拥趸,而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却算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一有机会,他就在课堂上大讲儒学礼教,还公然骂罗家伦。后来,罗家伦也掀翻了他的教书饭碗。

(14)、作为马来西亚的后裔,他留学欧洲十四载,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和八国联军坐在一起吵架是都不带重样的。而且辜鸿铭还获得了文学、理学、哲学、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

(15)、给洋人讲课,每人要收两块大洋的门票,而且坚决不给他们插话和提问题的机会。

(16)、20世纪80年代,柏树胡同26号与相邻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馆。

(17)、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18)、博大、纯朴、深沉,这就是辜鸿铭先生眼里中国人的精神。

(19)、辜鸿铭何许人也?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子,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

(20)、看到周围的情景,辜鸿铭不慌不急地放下报纸轻蔑地表示德国的文字就是倒着读也毫不费力。站立着的两个德国人正欲再次嘲讽,却见辜鸿铭拿起倒放着的报纸,用一口流利并且纯正的德语毫不费力地读了起来。

5、辜鸿铭离开北大去了哪里

(1)、他还是“一夫多妻”坚定宣传者,当外国女人质问他之时,他说:

(2)、1880年,23岁的辜鸿铭结束漫漫异国求学路,回到故乡槟城。次年,他与清末学者、外交家马建忠相识。当时,马建忠深受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刺激,“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辜鸿铭与他相见恨晚,交谈三日后,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开始辞去英殖民政府在新加坡的公职,专心学习中国文化。而正是这次转折,让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就此成为辜鸿铭持守终生的定见。

(3)、与此同时,辜鸿铭也在北京大学担任英国文学的教授工作。

(4)、至于如何看待这位著名学者,首先,他是中国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他的行为可以被肤浅认为是“保皇”,其实,深究其原因,他得一些言论虽有偏颇,但大多保的是中华文化精髓。当然,他的某些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主张男人娶小妾。

(5)、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因它被推前至9000多年

(6)、如今看来,当年太过激进的民族气节,显得真正融会贯通的辜鸿铭,太过“中庸”,他的离开,恰恰是那个时代无声的悲剧。

(7)、民国早年,辜氏不仅在国人中名声鼎沸,在西方世界名气更大,甚至到了被神化的地步。一度,辜鸿铭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代名词。一九二一年,英国名作家毛姆游历中国时特地慕名求见,想一睹尊容,请他讲解《春秋大义》。为此特地托一位英国洋行的同胞说情,等了几天也未见回音。去问怎么回事,同胞说,他写了一张条子,让辜氏前来拜见,不知为什么一直未见辜氏影子。毛姆一听才知事情被弄糟了,于是亲笔拟了一封短简,恭恭敬敬地表达仰慕之意,求赐一见,辜氏这才答应与他见面。

(8)、辜鸿铭还有恋脚癖,他十分喜欢妻子淑姑的小脚,辜鸿铭认为淑姑的三寸金莲是他的兴奋剂,他的文思泉涌都来源于淑姑的三寸金莲激发的灵感。

(9)、北京东椿树胡同18号院是辜鸿铭故居。胡同中仅存的建筑大多是后来翻盖的,基本是简易的平房。东椿树胡同这处住宅,是辜鸿铭50岁来北京之后居住的地方,据说还是别人所赠。晚年的辜鸿铭在任北大教授期间,与民主风气背道而驰的作风使他在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10)、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并实行到实践中去,一时间北大成了中国思想最开放的地方,1917年辜鸿铭受蔡元培邀请到北大续职,再任北大教员。

(11)、民国时期,大多数文化修养极高的大师、学者大多出自家境颇丰的书香门第,但辜鸿铭是个例外。他生于南洋,学在西洋,除了祖籍是福建外,与东方文化可谓是毫不搭边。

(12)、此外,他还凭借自己的才能,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做出着巨大的贡献,不仅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人眼中的怪杰。

(13)、辜老爷子的形象发生转折在于一场演讲:他因为被卷入张勋复辟事件以及教学上的曲高和寡而遭到师生排斥,要被逐出北大。蔡元培要求他作出改变,让学生重回课堂。于是辜鸿铭在北大开了一系列讲座,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中西方文化独到的见解折服众人。

(14)、辜鸿铭虽行事怪诞,却有自己的原则。袁世凯时代,“安福部当权时,颁布一个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有一部分的参议员是须由一种中央通儒院票选的,凡国立大学教授,凡在国外大学得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许多留学生有学士硕士博士文凭的,都有人来兜买。”(胡适《记辜鸿铭》)一位姓陈的来运动辜投他一票,辜说,别人票二百元一张,他的至少要五百元一张。对方还价三百,最后双方经讨价还价,以四百元成交。选举前一天,陈某把四百元和选举入场证都带来了,再三叮嘱辜氏第二天务必到场。“等他走了,我立刻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把四百元钱全报效在一个姑娘——你们都知道,她的名字叫一枝花——的身上了。两天工夫,钱花光了,我才回北京来。”(胡适《记辜鸿铭》)后来,那人赶到辜家大骂他无信义,辜拿起棍子,大骂道:“你瞎了眼睛,敢拿钱来买我!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从今以后不要再上我门来!”(胡适《记辜鸿铭》)这是辜亲口对胡适讲的故事,可信度非常高,记在胡适的文章中,这件事一时传为笑谈。

(15)、他写了很多宣传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著作,并且为了方便西方人阅读,多是直接用英文撰著。

(16)、        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读书、处世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兼容并蓄、博采百家,我们的学问才能有深厚的基础,我们的认知才能有系统性,不会囿于某一门派、某一学说;唯有这样才能突破现有的局限,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我们为人处世,只有不过多设定限制,广交各路英才,才能全面的看待事物、看待社会,也能刚好地了解自己,也就是“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只要对方的人品、见解没有本质的问题,我们就要包容。

(17)、所以,他就是不向“西化主义”妥协,这就是他留辫子的原因。

(18)、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19)、最近这几集新旧派之争少了辜鸿铭,参杂了龌蹉与阴谋,令我十分不喜,光明正大的学术斗争参杂了政治,瞬间变得俗不可耐。

(20)、因为支持张勋复辟,一时间辜鸿铭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不仅面对着胡适等人对他的讨伐,北大的学生更是纷纷上书请求辞退辜鸿铭,其中胡适的得意门生罗家伦叫嚣最甚,甚至在他上书“弹劾”辜鸿铭的文章中,还有许多让他自己解释起来都矛盾的理由。

(1)、民国大儒辜鸿铭,绝对是近代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一位人物,有人觉得他怪,有人觉得他传奇,但没有反对的一点是,他是个很有才学的天才。

(2)、这番操作令整个车厢的人都极为惊异,两个嘲讽辜鸿铭的德国人面露尴尬,辜鸿铭见此更是不忘对他们进行大肆嘲讽,用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令两个德国青年面红耳赤,这一做法可谓是大快人心,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3)、恰在此时,他们翻出了以前辜鸿铭用英文写过的一篇恢复帝制愿望的文章,一下子让辜鸿铭,站在了众人议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胡适等人的解聘提议,校长蔡元培也只能默许了。

(4)、一九一五年四月,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这个时期正是辜氏在西方文化界如日中天的时期。一九一六年,《春秋大义》德译本出版,在德国掀起一股“辜鸿铭热”,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辜鸿铭论》中称他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从来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被西方如此认可,并得到这样高度评价。就连李大钊也在一九一八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这一时期的辜鸿铭可以说达到了他声名的顶点,真正是炙手可热,所以辜鸿铭的狂与怪也就不足为奇了。时人这样评价他:“在我的记忆中,辜鸿铭这个人可说是怪才,他的‘才’可能有人能相伦比;至于他的‘怪’,却是无人能与伦比的。”(周君亮《追忆怪才辜鸿铭》)

(5)、有人曾认为辜鸿铭如此遭遇,实属胡适的暗中运作,以及蔡元培的无奈默许。

(6)、辜鸿铭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价值观呢?简单介绍一下晚清怪杰辜鸿铭。

(7)、仔细品味了他一生的事迹后,我们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用实际行动爱国的人。

(8)、再举个典型例子,很多人在晚清时当官,食晚清政府俸禄,但革命烽火燃起时,却转向革命推翻清政府,比如袁世凯,原是大清新军统领,却在革命时推翻清政府,在辜鸿铭的价值观里,袁世凯便不是中国好人。

(9)、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辜鸿铭早已声名远扬。在德国人的眼中,辜鸿铭与泰戈尔两个人是可以与东方文化画上等号的。毛姆千里迢迢从英国来拜谒,却遭到了一顿冷嘲热讽,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也曾慕名来访。实际上,辜鸿铭不仅脾气臭、毒舌,还有一套迂腐的奇葩言论。

(10)、他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后留学于世界各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在北大授课讲英美比较文学,也曾把多本中国名著翻译成外文,他上课时一开口,学生们都惊呆了,没听过这么漂亮的伦敦音,他的英语水平是当时全中国之第一人!

(11)、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2)、百年历史,弹指匆匆,而中华民族之复兴依然任重而道远,中国之读书人,理应赓续中国精神,传递时代炬火,诸君共勉之。

(13)、《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激动发言,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新青年》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刊物,发行量已经突破15000份。

(14)、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15)、辜鸿铭一生支持着中国文化,他利用自己会多门语言的优势,翻译了许多中国著作,并将它们推出海外,让全世界认识中国的优秀文化,他在海外十分有名,多位知名作家都与他有来往,托尔斯泰、毛姆、芥川龙之介等,这些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16)、1867年,10岁的辜鸿铭,被“干爹干妈”布朗夫妇带回了英国,跟随布朗夫妇在英国成长学习了四年。估计,这正是他练就伦敦腔的时候。在辜鸿铭十四岁的时候,又前往德国继续求学,直到1880年他二十四岁的时候才结束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求学旅程,回到了故乡槟榔屿,并且他在此期间掌握了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获得了文学、哲学、理学等十三种学科的博士学位。

(17)、剧作选取了其中的一个讲座“中国人的精神”来进行表现。这出戏非常精彩,这场演讲也可以说是演讲的典范,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段(第十一集23分开始),可以说无一句不发人深省。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精神的实质是“温良”,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纯朴的精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礼貌、体谅,“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

(18)、《觉醒年代》里面的演讲不少,每一场都撼动人心,可以说是场场经典。

(19)、大清国缠足,欧洲不也有束腰吗?英女皇和曾经的沙皇、法皇,就比清朝皇帝高尚?

(20)、在与马建忠的交流中辜鸿铭对中国的现状以及中国文化等有了些许了解,马建忠令他与祖国开始真正结缘,同时也引发了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在决定回到中国前辜鸿铭便开始广泛阅读中文典籍。

(1)、胡适发迹很快,仅一年时间就连任哲学研究所主任和英文教授会主任,他是典型的新文化运动者,提倡积极西化,辜鸿铭必定是看不过去的,两人间的博弈逐渐展开。

(2)、也许有人认为辜鸿铭的行为太过乖张,但是我们不妨也想想,在那个年代,若他是以一副温和的做派来表达主张,又能泛起什么波澜?

(3)、在蔡元培时期的北大,辜鸿铭上课时头戴瓜皮帽,拖着小辫子,长袍马褂拄着拐棍。民国时期的北大学生思想已经解放,在革命以后的青年人觉得这位老先生很怪异,这位旧社会穿着打扮的老头怎么能上讲台呢?学生都嘲笑他,你那个小辫子很像猪尾巴~老头只回应了一句话:“去除头上辫子易,去除心中辫子难”!

(4)、辜氏既放浪形骸又十分守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学生男女同校上课的事。有一年,辜主讲北大英文课时,当时男女刚刚实行同学,他忽见座位中有女生,大异,有人告以是新招女生。他怀疑别人听不懂,当女生读给他听后,他仍以音不对把人赶出教室。下课,辜即找到蔡元培,说“教室中忽发现女性,男女授受不亲,请辞去教职”。一时传为笑柄。(事见王森然《辜鸿铭先生评传》)

(5)、因为他留过洋,拥有丰厚的西方文化和洋文知识,被聘为北大一级教授,薪资优渥。但是和别的教授不同,他穿着长袍,留着长辫子……

(6)、本书与其说讲的是“中国精神”,不如称为近现代中国精神读本,全书从林则徐开始,至邓小平结束,收录了自鸦片战争至改革开放140年间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代表作。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精神博大深沉,难以尽述,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屈与坚持却是从未改变过,一脉相传传承至今。

(7)、北大一些学生和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了要将其逐出北大。

(8)、辜鸿铭回国后,留起来辫子,穿起长袍,如同一个特立独行的古怪精灵,被人称为“清末狂儒”!

(9)、辜氏在京城吃花酒,逛妓院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他却似乎把它当成了一件文人雅事。“辜先生有时亦逛八大胡同。认识一妓,名纫香者,貌不美而有风致,酒量极好。予在大森里识一吴人名小凤第者,每吃花酒,必请辜先生。先生常以小辫与群妓嬉戏,有时打茶围。至天亮始各归寓。”(贻《记辜鸿铭》)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4句胆战心惊的意思解释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