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2句诚心忏悔是什么意思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05 06:53:07 admin 阅读:59

导读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诚心忏悔后不复造 (1)、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于一念间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

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诚心忏悔后不复造

(1)、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于一念间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涅盘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2)、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4)、20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维,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优婆塞戒经》

(5)、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6)、---杂阿含经卷二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7)、如影忍。菩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没;非是世间,非出世间;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影与明镜,非一非异,非离非合。菩萨亦如是,于无二法中,分别二想,善巧方便,通达无碍。菩萨成就此忍,虽往诣十方国土,而能普现一切佛刹,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现,所行无碍。

(8)、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9)、长智都缘更事。尽今生、十分珍卫。暮年怕杀,汗青蠹简,擘红高会。也莫贪他,君谟旧谱,子云奇字。特邀张司业,看花题竹,韩家园内韩喜张籍眸子清朗云:“忽见孟生题竹处。”籍诗:“昨日韩家后园内,看花犹自未分明”。

(10)、2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11)、你说你喜欢做教师,有一天,你也许会去任教,安享晚年。我也曾说过,如果你做了教师,我会把孩子送到你的学校让你调教。

(12)、佛陀那不可思议的自在力,能够「一为无量,无量为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可以把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在很单一的小法上,也可以把单一的法,现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来。所谓「小中变大,大中变小」,可以把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依正庄严,会归到一句佛号;也能够把一句佛号,开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此自在力就是诸佛不共之法。

(13)、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14)、至于密宗道场中供奉着的男女双身像,只可在此略作说明:对这种双身塑像不应以世间凡夫不清净的分别念去妄加揣度,它们根本就不是男欢女爱的象征,也绝非是在鼓动众生的无明与贪爱。男身代表的一般是方便或显现,女身则代表了智慧或空性。这方面的道理只能暂时讲到这里,因在未经密法灌顶者面前宣讲这些会引起诸多过失。密宗戒律里有严格规定,以图片、文字、讲说等方式,在非为密宗根基者前公开展示、宣传密法,并令彼等生起对密法的邪见,此等行为均属破戒之举。

(15)、大乘百法明门论05:只要一口气还在,自己的业力都有能力去改变!

(16)、音声忍  菩萨对佛所说一切教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

(17)、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18)、而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对自己拥有的,或者曾经经历过的人、事、物等等,始终“放不下”,永远都停留在过去,或者对未来的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之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当下,这是很不明智的。我们应该放下对一切“相”的执着,因为他们都是“虚妄”的,真正做到如曾国藩所说的“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恋”,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19)、藕益法师:密宗唯大乘法,身入坛结密印,口诵密言,意专密观,名三密法门。

(20)、静见玄关启,歆然初心会。夙尚一何微,今得信可大。

2、诚心忏悔是什么意思

(1)、3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2)、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3)、----大宝积经第91卷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4)、●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5)、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6)、2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无量寿佛经》

(7)、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西塞罗

(8)、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9)、(3)约当位说: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10)、你说那些批评家,他们也把握了这个时代的核心精神了吗?也未必。无论一个人的眼界多么宽阔,实际上也是很片面的。

(11)、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12)、大方的坦白可以免除他人的诽谤。——福勒忏悔的名言只有用对别人的忏悔之情才能写出真正的传记。

(13)、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14)、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15)、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我不得不淡定从容的放手,于是,我只能选择放弃它。关于忏悔的句子。

(16)、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要牢记弘一法师书写的两句话:‘愿得普贤真妙行,常乐利益诸众生。’

(17)、3从今发愿,穷未来际,恒以愿摄一切众生,未曾舍离。随所行道,并入菩提愿海所摄。以自利故,不舍涅盘;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佛性论》

(18)、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19)、 (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

(20)、3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

3、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是什么

(1)、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关于忏悔的名言警句忏悔,是心灵真心愿意悔改。

(2)、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3)、2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称佛名号品第九)--《地藏菩萨本愿经》

(4)、30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5)、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6)、释迦佛灭后,弥勒佛未生,曷能请佛住世?诸佛无相,如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7)、菩提。无缝塔,林峦掩映,山色分开。任曹溪雪满,漏泄红梅。

(8)、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9)、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0)、由此观之,如破除不了我与我所之执著,则决定不得见清净戒。而异生位之凡夫,尚未离开三轮执著,这样看来,即便他们将根本与支分戒严持不犯,也只能算作行清净戒圆满而已,故而见清净戒的能持与否才是衡量一个修行人戒律是否清净的最根本之标准。这个标准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已得圣果之阿罗汉都不能被称为戒行究竟清净。这个观点对许多小乘修行人来说,也许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它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对密乘的有些戒律,我们的眼光同样也应该放长远一点,毕竟对所有未接受过密乘灌顶的人而言,这都是一个让他们倍感陌生的领域。

(11)、2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中论》

(12)、3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起,应当先学唯心识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13)、忏悔是心灵的痛悔,是人人格分裂产生犯罪后走向贞洁的必由之路。

(14)、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15)、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16)、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7)、你说你喜欢做教师,有一天,你也许会去任教,安享晚年。我也曾说过,如果你做了教师,我会把孩子送到你的学校让你调教。

(18)、忏悔让人走向圣洁。犯罪后的忧伤,使人弃绝罪,忏悔后的轻灵和圣洁,使人走向圣洁。

(19)、(老者:亦名为异。依于色心迁变不停,渐就衰异假立。)

(20)、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菩萨了达诸法如幻已,则了达国土、众生、法界、世间,悉皆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度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众生转于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4、诚心忏悔的语句

(1)、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

(2)、我们现在不用说慈悲心了,连出离心都还没有。出离心是什么?比如,我现在很讨厌轮回,非常想解脱,非常想离开这个世界,非常想脱离这个痛苦的轮回,这就是出离心。那我们现在有没有非常强烈的这种想法?有的时候有。男女感情上出问题了,失恋了,这个时候就觉得“唉,这个世界非常痛苦,我必须要赶紧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跳楼自杀都可以。但这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才讨厌这个世界,并不是明白了轮回的真相而对轮回生起厌离心。

(3)、第二天一早,那位少女醒来,突将彩衣化作祥云,小猪变成白象,大蒜变成莲花,少女凌空飞起,端坐莲花之上。她对昙翼说:“我是普贤菩萨,今日特来相试。你的修为果然不错了。”言毕,倏忽而逝,消失不见了。原来,那位少女竟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4)、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5)、忏悔是罪在心灵的灭绝,是人自由的开放,是对上帝对我们爱的理解及我们对上帝爱的开放。忏悔中,自我不断卑微,直到看死自己。

(6)、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就应该坚决改正,如果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那就错上加错了。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8)、说话要先想清楚再说,做事要先考虑好后果再做。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因为,轮回的路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9)、事与愿违,结果是我们自己亲手打破了这份平衡。做人以来,我从来没有做的如此失败过。

(1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11)、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12)、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己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13)、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即都无,其如幻耳。(第二十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14)、而现在的我们,却形同陌路的过客,即使是擦肩而过之间,都已经不再是彼此之间那种熟悉的感觉。一份感情就这样流逝了。()当我再次看到你的笑容,虽然不是为我绽放的,但我却感觉到了一种温暖,可惜的是,那不是为我绽放的。

(15)、一个时代如果好人沉默,这个时代是一个沉重的时代。忏悔是让暗中的事在上帝和人面前曝光,弃恶行善,为罪卑微自己。

(16)、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17)、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18)、宁愿笑著流泪,也不哭著说后悔。心碎了,还需再补吗?——无

(19)、※五蕴如梦无自性,响、影、焰幻化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无相,是法一相,若法无相,所谓无相。

(20)、3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或名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占察善恶业报经》

5、诚恳忏悔

(1)、大乘百法明门论14:让你的功德随着修行不断增长,关键是能够谦虚把头低下来

(2)、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64句两字箴言书法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