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9句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拼音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2 10:17:46 admin 阅读:59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
1、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诵读|《大学》(最新慢版)
(8)、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1)、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3)、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4)、《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
(1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6)、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这一句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乐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17)、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8)、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9)、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0)、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9)乎?”
2、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拼音
(1)、(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十五章(2)
(2)、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zhīyǒuyějūnzǐwùběn
(3)、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4)、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5)、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6)、(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十五章(3)
(7)、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译文解读)孔子说:“后生晚辈在家应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守信,博爱大众并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9)、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3)、修养德行。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尧、舜”。渴望被认知、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容易成功!
(1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5)、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后可大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
(16)、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17)、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18)、修养德行。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尧、舜”。渴望被认知、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容易成功!
(1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0)、(译文解读)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带拼音
(1)、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4)、(译文解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0)、(向世界上人格最完美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学习,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
(11)、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2)、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1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4)、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1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16)、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7)、子zǐ 曰yuē :君jūn 子zǐ 食shí 无wú 求qiú 饱bǎo ,居jū 无wú 求qiú安ān ,敏mǐn 于yú 事shì 而ér 慎shèn 于yú 言yán ,就jiù 有yǒu 道dào而ér 正zhèng 焉yān ,可kě 谓wèi 好hào 学xué 也yě 已yǐ 。
(18)、君 jūn 子zǐ 务wù 本běn ,本běn 立lì 而ér 道dào 生shēng;
(19)、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及注释
(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子zǐ 曰yuē :弟dì 子zǐ 入rù 则zé 孝xiào ,出chū 则zé 悌tì ,谨jǐn而ér 信xìn ,泛fàn 爱ài 众zhòng ,而ér 亲qīn 仁rén ;行xíng 有yǒu 余yú力lì ,则zé 以yǐ 学xué 文wén 。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贤 xián 贤xián 易yì 色sè ,
(7)、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8)、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9)、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0)、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1)、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12)、 不 bù 好hào 犯fàn 上shàng ,而ér 好hào 作zuò 乱luàn 者zhě,未wèi 之zhī 有yǒu 也yě 。
(13)、(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弟、好,皆去声。鲜,上声,下同。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8)、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9)、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