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6句席勒游戏说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3 08:51:49 admin 阅读:59

导读席勒游戏说 1、席勒游戏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1)、国宝《永乐大典》是由2169人编成、共22877卷,分装成11915册。当时,侵略军来到这里,把国宝《永乐大典》一张一张破坏掉。有的用...

席勒游戏说

1、席勒游戏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1)、国宝《永乐大典》是由2169人编成、共22877卷,分装成11915册。当时,侵略军来到这里,把国宝《永乐大典》一张一张破坏掉。有的用来铺地;有的用来垫枪炮;有的用来作枕头;还有的用来当作上马石。直至现在,英、法、美、日各大读书馆内就藏有《永乐大典》约180册。

(2)、Thetheoryof“instructionlwithpleasure”isalong-establishedtraditionalconceptinthehistoryoftheWesternliteraturethattoutstheeducationalandutilitarianfunctionsofliterature.Inthe19thcentury,Romanticismputforthatheoreticalclaimandcreativeconceptthatdefinedliteratureas“non-utilitarian”andan“artforart’ssake”,rejectedtheeducationalandothersocialfunctionsofliterature,andlaunchedarevolutionary“rebellion”againstthetheoryof“edutainment”andthepursuitofeducationalandutilitarianfunctionsofliterature,bothofwhichhadlastedformorethan2000years.Moreover,suchatheoreticalcommitmentisprofoundlysignificantinthehistoryofliteraturebecauseitexertedadeepinfluenceontheliteratureofthe“EndoftheCentury”andtheModernist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andinitiatedanaesthetictraditionofModernismintheWesternliterature.However,theeducationalfunctionispartoftheinherentnatureofliterature.AlthoughRomanticismstartedthemodernisticaesthetictraditioninthehistoryofWesternliteraturethroughitsrevolutionary“rebellion,”theeducationalfunctionandutilitariannatureofitswritingsnevercompletelydisappeared.Thisisthe“destiny”thatliterature,asanartisticform,canneverdiscardorsurpass.

(3)、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规则和反馈,这自不必言说。

(4)、罗恩菲德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观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启示

(5)、蒋承勇,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西方文学思潮、西方文学人文传统。

(6)、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过有涯之生”,谈谈你的理解。

(7)、论述中国明清画论与中国文人画的关系。(70分)

(8)、在西方古代文学中,文学对社会功能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善的追寻上——让文学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文学作为社会教化的教科书之诗人(作家)被尊崇为人生的导师,拥有立法者的显赫地位。长期以来,由于柏拉图把诗人开除出他的“理想国”,不少人认为他是否定文艺之社会和道德教化作用的。其实,柏拉图虽然不是明确地从正面肯定文艺作品的教化作用,相反,他却提出过文艺有伤风败俗、亵渎神明、损害理性、放纵情感之类的批评性言论,认为文艺有不利于教育和培养道德高尚的人的弊端,所以他把诗人开除出他的“理想国”。但是,全面而深入地看,柏拉图所认为的伤风败俗的诗,是指那些同他的建设政治“理想国”要求不相符的作品,而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而且,这种表述本身说明了他承认文艺有道德教化作用——无非是认为某些伤风败俗的作品的教化作用是负面的和消极的而已,因此,柏拉图实际上看到并承认了文艺的道德教化作用。从他这种理论逻辑出发,如果诗人创作的作品符合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政治标准,那么就可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于是,这样的作品也就可以被允许存在,这样的诗人自然也就可以留在理想国之中了。所以他又说,只要“诗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柏拉图88),那么,诗人也就“证明他在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有合法的地位,我们还是很乐意欢迎她回来,因为我们也很感觉到她的魔力”在这种意义上,“诗不但是愉快的而且是有用的”这里的“有用”主要是教育作用。柏拉图还认为,优美的文艺作品可以使青年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与心灵的习惯”显而易见,柏拉图在本质上是强调文艺要发挥其正向的社会功能——政治影响与道德教化作用,即一种宽泛的教育功能。因此,柏拉图要求把诗人逐出理想国的言说,并不意味着他要放逐所有的诗人和艺术家,更不意味着他否定了文艺的社会功利性,与之相反,他恰恰是意识到了文艺的审美“魔力”,要求诗人的创作尽可能减少情感欲望的宣泄从而使之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精神,用优良的作品对国家和公民产生积极的教化、训谕的教育作用。可以说,柏拉图在其论中婉转地表达了他对文艺教育功能的强调,同时又隐含了他贬低和贬抑文艺之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倾向,要求审美和娱乐必须服务或服从于教育教化功能。不过,在柏拉图的这种贬低和贬抑中,其实提问也并没有就此一概否定文艺的文艺之审美和娱乐功能,因为这种功能是文艺与生俱来的;文艺之教育、训谕功能必须以审美和愉悦为载体,或者说是在审美和娱乐中实现教育和道德教化及训谕作用的。

(9)、古典型艺术:克服了精神与感性形式间的不平衡,理念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感性形象。

(10)、如果人在满足他的游戏冲动的这条道路上去寻求人的美的理想,那么人是不会迷路的,希腊人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力量、速度、灵巧的非流血竞赛中以及才能的高尚竞技中才感到欢欣,而罗马人却对被杀死的角斗士或他的利比亚对手的决死角斗感到快慰,我们由这唯一特征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不从罗马那里寻求维纳斯、朱诺和阿波罗的理想形象,而却要从希腊那里来寻求这些形象。理性现在要说:美不应只是生命,也不应只是形象,而是活的形象。也就是说,只要美向人暗示出绝对形式性和绝对实在性的双重法则,美就存在。因此理性也在说:人应该同美一起只是游戏,人应该只同美一起游戏。

(11)、联系邮箱:wwyj@mail.ccnu.edu.cn

(12)、 宋朝流行画“戏婴图”其中善于画戏婴的是?

(13)、黄宾虹的《古画微》里的一段话,从艺术史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14)、如前所述,浪漫派“这种文学‘非功利’观念的背后有一种理论,认为文学必须摆脱一切固有的道德职责任务和政治目的;文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人们提供道德教育,也不是什么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仅仅是为人们提供娱乐;不管文学还有别的什么作用,但我们重视文学,其目的就在于让文学给人们提供快乐,这就足够了”(Habib129)。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十分标新立异和反传统的,因此,“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大多数思想家也许对这样一种理念会感到迷惑不解甚至为之恼怒:虽然他们可能会承认文学的功能之一是要使我们‘快乐’,但是他们仍然会坚持认为,文学的重要功能必须拥有道德的、宗教的和社会的维度”(Habib129)。事实也是如此。一种理论可以侧重于某一方面深入阐发乃至拥有不无片面的合理性,但对实际的创作和具体某个作家的创作来说,则往往处在理性与感性、道德教育和审美愉悦等多重关系的纠葛之中,并不都是随理论之所愿而非此即彼的,反倒会常常表现为各有侧重的前提下的兼而有之的状态。比如,即使是康德这样强调“审美无利害”的美学家,其理论中仍然也不排斥理性和道德功能的一面。他把文艺视为一种“游戏”,其实主要是从艺术家创作心理的角度强调一种自主的和独立的艺术创作原则,至于文艺作品的实际效用,他也并没有一概否定其思想价值和社会功用。他强调“美的艺术不同于快适的艺术”,就在于它不凭“单纯的官能感觉快乐”,它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却具有“促进心灵诸能力陶冶的作用”(《判断力批判》150—151)。所以,实际上虽然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艺术“非功利性”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浪漫派,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康德完全是一个主张“纯艺术”理论的美学家和哲学家。即使是浪漫派在理论上竭力推崇“艺术自由”“艺术独立”和“非功利性”,但在创作中也不是所有作家一概如此,而只能看作是一种总体趋向或理论和观念的追求目标。实际上,不同国家和文学家之间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文学的功利性和教育功能不可能完全被浪漫派逐出文学艺术领域,虽然浪漫派的这种文学理念和美学追求为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唯美主义、颓废主义以及20世纪现代主义朝着“为艺术而艺术”共同趋向发扬光大,但是,事实上不少浪漫派作家主观上依然是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因为文学之社会功能永远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在这方面,法国浪漫主义表现得更为典型。

(15)、          一生隐居,绘画作品以“渔……”为题材

(16)、(Husserl,Edmund.OnthePhenomenologyoftheConsciousnessofInternalTime.Trans.Ni,Liangkang.Beijing:CommercialPress,200)

(17)、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它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人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

(18)、  从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等层面,谈谈你对艺术的理解

(19)、本节讨论艺术与艺术品的具体案例,对于前者,想必大家都对“七大”“八大”艺术耳熟能详了,但这些归类说法的源头,却鲜有人注意到。 关于艺术分类归总的理论,最早能够追溯到黑格尔(1835),其将诗歌、绘画、雕塑、音乐、建筑划分为“五大艺术”。 其后,意大利人卡努杜(191923)将电影纳入艺术范畴,称其为“第六艺术”,随后自觉不妥,便将电影让位于舞蹈,排列第自此“七大艺术”诞生。 关于什么是“第八艺术”业界也存在争论,电视、戏剧或是其他,众说纷纭。本文关注点在于游戏,因此认为在此话题下普遍用做对立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电影、戏剧为“八大艺术”。这八大艺术所创作的艺术品均具备以下层次特征: 物质性。无论艺术品是何种形象,表达何种感情,都需要一定物质材料来承载,如绘画作品需要颜料、文学作品需要纸张、电影作品需要胶卷、雕塑作品需要石材。 形象性。若没有一定的创作才能来运用这些材料,那材料就仅仅是材料,艺术创作主体对艺术原料的创造性使用是艺术品的中坚要素,如一堆颜料毫无意义,但梵高利用其勾勒出《星空》就产生了价值。 独一性。这与艺术的情感性相对应,正是注入了种种情感才使得每一件艺术品都“独一无二”,并且情感意义具有多重性,能够被不同解读,甚至可以说意义不可穷尽,如《蒙娜丽莎》由画作延伸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神秘内涵,才敲定其艺术珍宝的地位。 材料-形象-主题,这一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层次,才使得艺术品具备区分性,即常人也能直观感知到艺术品身上的艺术性,说不出所以然也能直呼“这就是艺术”。

(20)、说到文学的浪漫主义及其文学之“非功利性”观念,不能不论及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与席勒,他们的“审美不涉利害”“审美只涉形式”等美学创见无疑对浪漫主义的滥觞起了关键性作用。在卢梭的启发下,康德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考察了科学、理性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在辨析了“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性”(即实践理性)的关系的基础上,强调了理性应有的“必然的实践运用”(《纯粹理性批判》18—21),这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柱。特别是,他的“审美无利害”论不仅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这一文学思潮的发展,也为后来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为艺术而艺术”提供了理论先导,而且,对此前西方文学史上在实用理性支撑下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寓教于乐”说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或者说,在19世纪西方文学与美学领域,除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的社会实用观念之外,又产生了颇具影响力的文学“非功利”说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思想。卡西尔(ErnstCassirer)认为,“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第一次清晰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以往所有的体系一直都在理论知识和道德生活范围内寻找一种艺术的原则”(175)。“浪漫派发展了康德的某些观点,坚持艺术独立性的主张,力图把艺术从长期以来的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规范中挣脱出来”(Habib145)。席勒在其著名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个体和国家只有经由调和克服了两者之间“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内在冲突,才能达成自由的生活与平等的共和国;而此种调和即所谓文化的根本使命。作为一种将两者调和起来的“统一冲动”“游戏冲动”乃是一种脱离了需求或义务的审美本能。席勒认为,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绝非可有可无的边缘化活动,它是人类存在的核心:“人类只有在完全实现了‘人’的意义时才会游戏,而且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qtd.inReed68-69)。受席勒“游戏说”影响的德国早期浪漫派,很早便对艺术在个人和集体精神成长中之重大作用作出了阐释:“美自身就能给整个世界带来幸福,而每一个生命都会因了美的魅惑而忘却自身的有限性”(qtd.inFerber20)。

2、席勒游戏说

(1)、围绕“海上画派”谈一谈近代艺术发展与市场的关系。

(2)、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并没有因其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倾向而完全丧失了文学对教育功能和社会功利的追求,事实上,就整体而言,浪漫派文学在客观上仍然是具有社会的和教育的功能。这一方面是因为,浪漫主义在思想根源上是起源于对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内心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这使他们和中产阶级形成对立,因而有时候他们和无产阶级的斗士结成了一种仿佛什么联盟”(罗素273)。于是,理论上的“非功利性”取向并不等于创作实践上完全的“为艺术而艺术”。另一方面是因为,质而言之,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显在和潜在的教育功能(当然也有正向和反向的教育功能),纯粹“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和“唯美”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结果未必真的完全“非功利性”,或许这就是文学的一种“宿命”。因此,浪漫主义文学虽然因其革命性的“反叛”而与文学之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疏离,并由此开启了西方文学史上“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现代性转换,——特别是德国的早期浪漫派和英国的“湖畔派”——但其创作的教育功能和“功利性”内质并没有因此而真正的和完全的消失,这是其作为艺术形态的文学所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宿命”。

(3)、因此,它不可能是结合,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冲动或行为同时具有的两种特性。之所以说是“一种”冲动,正是为了突出体现其整体性,或者混融不可分割的特性。即便是在学术理论分析的角度,也要确保其构成上的基本特征——“主客不分”,而且这种“主客不分”不同于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中的“主客不分”,尤其是不同于形式冲动之中的“主客不分”。自游戏冲动与感性冲动的差异而言,因为席勒与康德一样,轻视视听感官之外的其他感官,也就是说——把视听感官之外的其他感官所指向的对象都排除了。自游戏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差异而言,形式冲动虽然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主体也是始终指向对象的,但是主体却要永远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冷静、客观、中立的态度。

(4)、顾恺之xxxx仅被评为第三品,王维在《唐代名画录》中仅被评为妙品,历史上书画家或流派的地位是在历史传承中被塑造的。试举例论述书画家或流派在书画史上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艺术家历史地位的生成)

(5)、名词解释(10题×5分,共50分)(2×共40分)

(6)、从目前市面上的电子游戏来看,游戏设计大多是通过为玩家带来感官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刺激,从而吸引玩家做经济上的投入,很少有游戏能够单纯地带来审美感受。游戏公司毕竟是以公司的盈利与发展为主要目标,故力图将功利性在游戏中发挥实现到最大化。在这种前提下,即便游戏中场景的细节、角色本身的故事背景、配乐等方面的设计质量对玩家的游戏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考虑到设计一款这样的游戏,又必须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承担由高成本带来的市场风险,一般的游戏公司是难以承担高额开发成本的。即使有些游戏的设计质量较高,但是其本质核心依旧是刺激玩家感官,进而促进消费,因而只能消磨过剩精力,对于人性的完满没有什么作用,只是单纯的一种物质活动,或者按席勒的说法,充其量只能是“物质剩余游戏”罢了。

(7)、以综合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为目标。

(8)、在全球化时代,如何重新理解人类艺术极其历史(发展)?

(9)、感性冲动要求变化,要求时间有一个内容,形式冲动要废弃时间,不要求变化。因此,这两个冲动在其中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那个冲动,即游戏冲动(请允许我姑且称它为游戏冲动,随后我再论证这一命名)所指向的目标就是,在时间中扬弃时间,使演变与绝对存在,使变与不变合而为一。(73)

(10)、  丹托在《艺术世界》中指出了       。

(11)、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游戏”一词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电子游戏,这种依托于电子设备平台而运行的交互游戏自20世纪后半叶出现起,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更新,如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游戏包括手游、端游、主机游戏等多种形式,其玩家几乎覆盖各个年龄阶段与各个社会阶层。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尤其是在家长眼里),电子游戏总能使他们想起沉迷游戏厌恶学习、熬夜上分、氪金买装备、为游戏的输赢而情绪波动的网瘾少年们。只有完全意义上的人才游戏?只有游戏时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望子成龙的中小学家长们乍听席勒这个理论,非跳起来跑到德国找席老师算账去。

(12)、分析任意一幅中国现代美术(绘画)作品,多种方式分析,800字以上。

(13)、亚里士多德的游戏定义: 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

(14)、古希腊古典时期雕塑的题材与样式(描绘对象和风格特征)。

(15)、市面上的真题题库千千万,斥巨资买回来才知道交的都是智商税......

(16)、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80)

(17)、既然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电子游戏迫于现实要求而不太可能制作成审美的游戏,那么从玩家的角度来看,电子游戏是否有可能成为席勒意义上的游戏呢?电子游戏固然以盈利为重,但也不乏有细节设计出色值得欣赏的游戏,虽然主线任务是游戏的主要卖点,可是许多电子游戏在主线之外也不会限制玩家的自由活动。这个时候我们悄然发现,在电子游戏的众多玩家中涌现出一股清流,他们打破了人们对电子游戏的一般印象。跟单纯追求刺激不同,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他们追求的却是精神上的游戏。我曾无意间听到同班一个男生向他的朋友推荐一款名叫《猎人:野性的呼唤》的游戏,他推荐的理由和我印象中的其他男生不太一样,他并没有说这款游戏如何刺激如何流畅,只是反复地强调“那里的风景真的美得没话说”。出于好奇,我与他交谈起来,得知在游戏中他最享受的事是找到最高的山,独自站在山顶远眺天空,欣赏日出日落、蓝天星空,他甚至会用延时摄影把山顶上一天的风景珍藏起来,经常兴奋地跟好友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看到的风景。实际上,这是一款射击打猎类型的游戏,设计初衷自然是让玩家体验到身临其境的个人狩猎经历。但是对于他而言,相比于惊险刺激的打猎游戏,山顶的灿烂晚霞和森林中随风摇曳的树影似乎更令人心驰神往。他寻求的不再是多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个人心境的安放。这不就是一种审美上的追求和体验吗?

(18)、劳动说,代表希尔恩、恩格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19)、20201227上午8:30-11:30   

(20)、第游戏冲动以非物质对象为游戏目标,因而摆脱了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的双重强迫,其根本特质是轻松的、愉悦的、自由的。

3、席勒游戏说代表作品

(1)、曹植在《       》中提到“见三皇五帝……知乎鉴戒者图画也。”

(2)、斯宾塞又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了这种说法。 他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斯宾塞强调,“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消耗机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从实质上来讲,艺术活动也是一种“游戏”。后来,另一位从心理学观点出发去研究美学的德国学者谷鲁斯,对这种观点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谷鲁斯认为,“游戏” 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

(3)、这么说来,虽然都叫“游戏”,当我们把电子游戏与席勒意义的游戏进行对比时,粗略一看自然会认为这两者毫无关系。但如果抛开人们对电子游戏的成见,从年轻的视角来看,我们又不禁发问,如果一款电子游戏能够带来审美感受,没有功利性,那它属于席勒式的游戏吗?

(4)、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或者是创作)的关系。

(5)、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从其本质而言,都大多有4个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

(6)、17世纪的法国文化在欧洲居于领先地位,巴黎的时尚就是整个欧洲的时尚,路易十四的喜好和法国宫廷的趣味就是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风向标。在文艺领域,表现上流社会生活的古典主义文学就是当时的主流,或者说,古典主义文学就是绝对君权之意志在文艺领域的体现,古典主义文学是君主集权和宫廷贵族思想精神的产物。布瓦洛作为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立法者”,他所追求的是以理性为灵魂、美与善高度统一的典雅艺术。在布瓦洛看来,理性与情感的天平上,理性高于情感,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固然可以打动读者,但是让读者接受理性的启迪和熏陶才是最高目的,艺术的使命就是传达真理、教化民众,而不是沉迷于情感娱乐。所以,布瓦洛当时批评一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作家时是这么说的:

(7)、本文节选自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徐恒醇译。

(8)、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9)、电子游戏是指以电子设备为媒介运行的游戏形式,其作品即为以电子设备为媒介运行的交互游戏活动。

(10)、史诗:根本特征是客观性,任务就是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

(11)、“寓教于乐”说是西方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凸显着文学之教育功能和功利性。19世纪浪漫主义提出了文学“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理念,排斥文学的教育功能和其他社会功能,表现出了对延续了2000多年的“寓教于乐”说和文学教育功能及功利性追求的革命性“反叛”,而且,这种理论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世纪末文学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开启了西方文学之审美现代性传统,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不过,教育功能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浪漫主义虽然因其革命性“反叛”开创了西方文学史审美现代性传统,但其创作的教育功能和“功利性”并未因此而完全消失,这是其作为艺术形态的文学所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宿命”。

(12)、游戏《荒野的呼唤》(图1),去掉水印后如同风景照(图2)

(13)、字节跳动/陈默 「做感动玩家的游戏——情感化设计」

(14)、根据人物画家的艺术作品,论述中国绘画中“以形写神”的理论和实践。

(15)、认为人类的艺术活动起源于游戏。游戏是非功利的,在游戏的自由状态中,人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达到人性的完整。

(16)、中外美术史(614)20201227上午8:30-11:30

(17)、在圆桌论坛单元中,嘉宾们针对游戏中世界观的艺术、数字化身份将带来的体验创新、游戏教学的未来场景、如何建设游戏世界档案馆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18)、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19)、抒情诗:基本特征是主体性,表现的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对主体心情的影响。

(20)、正如席勒所言,“怎么才能是美”——是理性与经验无法教导我们的,这正道出了游戏冲动的主体性或者作为一种意义与价值的特殊性,其与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不仅仅是相并列的关系,而且是完满人性的体现。

4、席勒游戏说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1)、此文原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

(2)、游戏冲动不是感性冲动、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的结合。若是结合,那就是只能在事后才能进行的。两种独立形态的冲动之间不仅是无法结合的,而且在时间性的延续上只能是前后相续的,从前文所述席勒关于“自我”的时间性构成就可以知晓。这种结合实在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或者甚至是一种幻想了。

(3)、例举三处汉代重要墓葬,并说明出土物,谈谈汉代墓葬对艺术的作用,同时阐述墓葬对于艺术史研究的价值(50分)

(4)、根据汉代的艺术遗存,请谈谈你对汉代的历史理解。

(5)、在这里所说的“形象”并不是与“抽象”相对立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其具体的含义正是抽象的范畴或者观念,其实,与“形式”是基本同义的。席勒说,当范畴或者观念变成生活自身,或者说,观念与范畴的原本的、原发性的存在状态自身正是感性的生活本身,而且是愉悦性的,那么,这就是审美活动或者游戏冲动。

(6)、宋代院体画鸟画的特点和形成原因。(30分)

(7)、你最近读的一本书中的某个观点对你创作有什么影响。(30分)

(8)、在席勒在第十五封信对游戏冲动的陈述中,大部分笔墨都用在了对游戏冲动自身特性及其意义、价值的强调上,也可以说,它的自身特性正是意义与价值的独特之处。席勒意图通过这种笔墨恣肆的强调,来突出游戏冲动的必要性、冲动性;就其必要性而言,游戏冲动是实现完满人性的具体呈现与路径;就其冲动性而言,其意义或者价值作为一种冲力、冲动始终要求体现出来,实现于某一具体的、生动的审美活动,其实也就是体现为时间性的视野或者视域之内。

(9)、艺术是一些特定的创造性的表现形式,通过特定的媒介,对人类哪些源于社会生活或无意识本能的情感的表现。

(10)、从康德的“游戏”理论,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游戏的定义不是那么简单的。康德不认为劳动能够创造美,相反,他认为美是在游戏中产生的。游戏可以使人快乐,而这种快乐并非建立在任何一种利益之上。席勒也继承了康德的这种观点。

(11)、浪漫型艺术:突破了感性形式的束缚,体现主体、个性的精神特征最为突出。

(12)、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哥特式建筑的认识。(50分)

(13)、请断句标点,简体写出下图中的题跋与印文(20分)。结合作者的绘画作品加以评述(40分)。

(14)、《外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主要论文摘要

(15)、在这段话中,席勒既指出了——游戏冲动超越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强制与紧张,又指出了游戏冲动在存在状态上的基本特性——范畴直观或者观念直观,也就是说,理性的内容与意蕴虽然有可能是抽象的,但是在游戏活动或者审美活动之中,它却是也应该是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的、感性的,而所谓的形象、生动、直观与感性只不过是对审美活动最基本、最原发性的兴发性、涌现性、绽出性等时间性特性的描述而已。

(16)、其实,今天我想谈的是另一种意义的游戏。孔子说“游于艺”(这里的“游”约略超出了play的意思),康德强调“自由的游戏”(game),这都是很古老的教诲。今天我们也相信,最完美的艺术教学就是把实验室变成游乐场,最好的学习就是游戏。1938年,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写了一本书,叫《游戏的人》(HomoLudens)。20多年前,这本书由中国美院的老师们翻译成中文,在国美出版社出版。赫伊津哈相信,“游戏之人”也就是HomoLudens,是“理性之人”(HomoSapiens)和“制造之人”(HomoFaber)之后对人的又一个本质性界定。他相信“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兴起和展开的”。

(17)、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将来临。

(18)、论述现代科技对艺术的融合与影响,并举例分析。 

(19)、论述文艺复兴、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绘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选取中国任意两件作品中艺术作品,讨论艺术语境中艺术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并通过比较和分析阐释艺术家创作理念和时代特色。

5、席勒游戏说的意义与不足

(1)、投稿网址:http://fls.ccnu.edu.cn

(2)、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3)、Romanticism;educationalfunction;artforart’ssake;non-utilitarian;utilitarian

(4)、 瓦萨里,黑格尔,沃尔夫林,谈一谈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5)、在全书中定无有害宗教、有伤道德之处,决无不合严格礼教风化之处〔……〕亦决不至刺目而忤意。不但此也,我且于此处郑重宣称,我在此书中全力以赴者,端在善良与天真之阐扬。此真诚之目的,曾谬蒙执事认为已经到达,实则此种目的,在此类著作中为最易达到者。因一副榜样即一幅图形,在此图形中,道德即成为有目共睹之实物,且于其玉体莹然裸露之中,使人起明艳耀眼之感,如柏拉图之所称道者。(iv-v)

(6)、游戏说,代表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7)、如果说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是侧重于从公众或者读者的接受效果的角度来阐释文艺的教育功能的话,那么,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则是侧重于从作家创作目的的角度探讨文艺之教育功能的。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如果是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驱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亚里斯多德贺拉斯155)。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强调了文艺的道德训谕,又强调了审美和娱乐,认为这两者的高度统一才是作家和艺术家创作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和艺术家才能“扬名海外,流芳千古”(155)。贺拉斯的“符合众望”表达的是他关于文学作品之优劣评价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美学是一种实用的综合体,这不仅仅是说文学应该创作得好或者不好,也不是说后来这个作品畅销与否;文学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奥秘,在于其美学之功用(也在于其思想道德等功用)。“贺拉斯要求文学对社会有用并且又能给人以愉悦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他坚持既要让读者陶醉,又要为其提供道德忠告”(Habib36)。从美学的角度看,贺拉斯的理论显得更加成熟、全面因而也更切合文艺之本质与本原,所以在西方文学史和美学史上影响也更大,尤其为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家乃至18世纪的启蒙文学家所大力推崇。“愉悦与教化的结合不仅在古典主义的所有诗学,特别是贺拉斯以后变得司空见惯,而且成为艺术的自我理解的一个基本主题”(比格尔111)。显然贺拉斯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论。

(8)、这段话的前半段所说的是——只有人具备了这种进行游戏活动的能力,才有可能产生游戏冲动,才有可能去进行游戏;后半段所说的是——只有人在进行游戏活动的时候,人才完全是人。前面讲的是游戏冲动的能力、可能性、时机以及冲动、冲力,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待机而兴发的游戏冲动或者所包孕着的时间性,后面讲的是游戏冲动作为一种兴发着的内时间意识过程,正在体现着游戏冲动之于完善人性的意义。因此,这段话的核心与机杼正是时间性,而且,在此所做的时间性维度的阐释绝不是一种激励的、强制性的、牵强的解释,只要与席勒在上文对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在时间性上的显著差异的论述联系起来,就昭然若揭了。再者,这段话本身在字面上的时间性意蕴就足够强烈了。

(9)、2020年10月18日晚,北京保利拍卖明代吴彬“十面灵璧图”219亿成交,创单品新高,请论述中国美术史的“赏石文化”。

(10)、从希腊的审美文化来分析,柏拉图在《法篇》中,对于游戏的定义是:一种表演既不能给我们提供有用性,又不是真理,又不具有相同的性质,当然,它也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坏处,而仅仅是一种完全着眼于其伴随性的魅力而实施的活动。通俗的来讲,当一种活动没有功利性没有目的性,却给人能带来身心的愉悦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游戏。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能够起到同艺术一样的作用,也有着对美的诉求。

(11)、与柏拉图显然有些相似,布瓦洛出于维护国家理想的实现以及国民精神生活的健康向上之需要,强调文艺教化民众的要求,其间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性。不过,由于受特定时代与社会的制约,布瓦洛比柏拉图更强调文艺的政治目的,他的理论更符合当时君主王权的意志,所以,布瓦洛倡导的“理性”也具有特殊的政治意味。在这种政治意味的理性精神指导下,古典主义文学通常也都符合王权意志和宫廷原则,作家的创作都恪守和体现明显的政治化道德责任和社会使命。古典主义的悲剧往往以古罗马式的崇高、宏大、悲情的风格描写“英雄”与“公民”,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力图表现重大而有时代、国家和民族意义的政治主题。应该说,布瓦洛艺术规范和理性原则的政治依附性十分明显,古典主义文学不仅因此拥有了强烈的政治理性意识,而且还有政治教育工具的意味。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治和民族意志、国民意愿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达成了一致,因此,这种体现政治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学,其实用理性原则也体现了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公民情感与心理;以理性哲学为基础的“三一律”的艺术技巧,也与体现这种国家意志和公民心理达成和谐一致,因此,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形式还是很好地服务于其内容的表达,从而繁荣了这种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化与艺术——古典主义,而文学的教育功能中的政治教育功能得以显著的凸显。

(12)、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3)、 简述美术在文化领域和国民生活的地位和作用。

(14)、谈谈考古发现或艺术展览与美术史研究(写作)的关系。(40分)

(15)、国家发布《石窟寺保护》,联系当代石窟寺研究,谈一谈你对石窟寺研究的认识?

(16)、结合史学史的例子,论述图像学的产生、发展及史学史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22句爱情感言悲伤的句子简短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