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6句茨威格小说集代表作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8 08:09:18 admin 阅读:59
茨威格小说集
1、茨威格小说集在线阅读
(1)、《王国维遗书》王国维/著,上海书店,1983年
(2)、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3)、斯台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
(4)、《傅雷家书》傅雷/著,三联书店,1981年
(5)、《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著,杨成凯范景中/译三联书店,1999年
(6)、(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7)、1938年,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强迫犹太人清洗街道
(8)、韦斯·安德森在采访中提到,这部电影的灵感源自奥德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小说《昨日的世界》,电影甚至因此参考了很多30年代(斯蒂芬·茨威格生活的时代)东欧的建筑、绘画与老照片,许多拍摄手法也是模仿自30年代的老电影。虽然电影中的世界并不存在,却不断的与现实世界产生连结,布达佩斯大饭店塑造成一个奇幻王国,反而更像是一个曾经存在过,但是却已经消失、殒落的世界。
(9)、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这种茨威格反复描写的,心灵或激情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个时代似乎常有一种感慨,人们缺乏激情,各种躺平。
(10)、但是,一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片段抽丝剥茧,泥塑抖落虚伪的表皮,显露残酷的迂回缠绕。
(11)、三联生活周刊:怎么具体理解你说的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这种文明结构?
(12)、5年后终于有一天,你邀我共进晚餐。激动的我,怎么能拒绝你呢?饭后,你邀我去你那儿聊天,我也神不守舍地跟你去了。我将我处女的身心都献给了你。不,不,我现在不是想责怪你,我只会永远感激你。那一夜是多么幸福、多么愉快啊!你知道,你和我共度了3个夜晚。然后,你就旅行去了,再也没给我写过一个字。
(13)、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14)、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名不虚传,如此极端的想象还能把女人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实在是高手。
(15)、茨威格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16)、△片中暗暗穿插二戰即將来临的氣氛,政治氛圍急剧转变
(17)、陈嘉映:宗教是一个维度,但在这个阶段可能不那么突出,主要是从文明程度上来区别。宗教区分,东正教和基督教、天主教,广义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人们相对关注得比较少,尤其说到犹太人,那个时期最自由自在。所谓文明程度,是在咱们刚才所说的这种特定含义上,以智识为核心来衡量。这种文明结构启蒙以来逐渐形成,但是到两次大战之后改变了。这种文明结构,在我看来,是“茨威格的世界”最重要的定义。
(18)、这种自由的外在体现,就像茨威格自己所说,他年轻的时候旅行买张车票就走人,跨越国界也没谁检查这种那种证件。内在的一层,人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那个时代的气氛下,各自表达不同意见很正常,意见之争不带来强烈的敌意。与此形成对照,“一战”之后,茨威格跟很多以前的熟人越来越疏远,因为没有办法形成气氛温良的交流,每种见解都带着强硬的立场。
(19)、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20)、《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美)巴涅特/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
2、茨威格小说集代表作
(1)、集精选茨威格不同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尤其侧重作者艺术成就最高、最受读者喜爱的中短篇小说。第一卷包括《夜色朦胧》《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篇;第二卷包括《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以及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约瑟夫·富歇的传记;第三卷为其生前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2)、陈嘉映:总的说来,这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欧洲的基本情况,当然,人们讲到欧洲,主要指西欧,不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国这些地方。
(3)、但佟离似乎认识小白,并且和小白有着深厚的交情。
(4)、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5)、可见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这部番剧唤醒人们的情怀和感性。
(6)、三联生活周刊:我特别认同你刚才的看法,所谓智识阶层不是要承担一个全人类或者说一个什么大的任务,我理解你想说的茨威格的心灵的自由,比如说歌德面对拿破仑的入侵,依然在写自己的东西,而没有太大焦虑。但在茨威格那个时代绝无可能,你必须做出表态,而且必须要面临一个选择。
(7)、用一句话来概括,本剧讲的就是遭遇重创失忆的江小白重拾记忆的故事。
(8)、《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马元德李约瑟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
(9)、至于说对心理的关注,我只讲一点。小说写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从前的文学,除萨福那样的抒情诗,多半写的是帝王和英雄的故事。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罗兰之歌》,都是这样的。没谁对小人物感兴趣。近代文学的一个特点是逐渐开始关心小人物。基督教的一个基本观念是“每个人都具有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到了小说家手里变成了心理活动。普通人、小人物,我们没什么可歌可颂的外部业绩,但我们的心理活动跟大人物一样丰富,人人都有一个内心的故事,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
(10)、《迪伦马特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1)、1944年2月初, 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了。处在热恋中的张爱玲, 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刚涉足爱河的她, 渴望一个如父如兄般男人的呵护和疼惜。在她看来, 遇到胡兰成, 生命在荒凉的世界里出现了亮色。即使胡兰成当时是有妇之夫, 但张爱玲毫不在意, 一心一意地爱着他。不久胡兰成离婚, 与张爱玲签了婚约。但好景不长, 胡兰成很快喜新厌旧, 又有范秀美、小周等情人。因此张爱玲不再与胡兰成联系,初恋就此结束。《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
(12)、一到白天,这阕浪漫主义的夜曲便戛然而止。现实中只有贵族小姐,上流社会的女子。她们全都娴雅端庄,神情高傲,态度凛然。这些冷若冰霜、稳重审慎的小姐当中竟会有一人和他共度销魂荡魄的夜晚,向他揭示爱情的秘密,让他痛饮人生欢娱的香醇醉人的玉液琼浆!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幽静的树林里,这位谜样的女主人公卸去了白天骄矜的面具,露出怀春少女的本来面目,渴望着爱情的欢乐,毫不忸怩作态。然而她毕竟还是这个阶层的特殊产物,即使在恋情正浓,最为销魂的瞬间,她也不忘保守秘密,绝不让少年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像精灵一样,出没于朦胧的夜色之中,来去飘忽,行踪诡秘,是娇羞?是顾虑?是视爱情为儿戏的习惯和本能?啊,这奇怪的变幻,白昼和黑夜,现实和虚幻,热烈和冷清,矫饰和纯真,像两个旋律交替出现,把这不谙世事的少年弄得目迷神眩。是他经历了一场幻梦,梦见仙女下凡,还是这些小姐善于装假,使人真伪莫辨?这扑朔迷离的昼夜变幻,给他欢乐,给他痛苦,使他意外地钟情,使他过早地失恋。如果说这也是伦勃朗光与影对照的技法,那么这个朦胧夜色中发生的迷人故事,则是为了衬托强光照射下白昼的现实生活业已失去纯真,变得虚伪矫饰。
(13)、《阴阳师不知火》《哪吒之魔童降世》《璃心战纪》……
(14)、“人们总是认为作家的想像力会永不枯竭,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错误想法。认为作家永远能创作出取之不尽的轶事和趣闻,所有的故事都能像魔法般凭空出现。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一旦人们知道了你是个作家,就会主动送上人物与故事给你,只要你时时刻刻保持寻觅和仔细倾听的能力,这些故事就会...在你的一生中不断地找上门来。一个时时讲述他人故事的人,许多故事也会向他诉说。”
(15)、《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美)克里斯特勒/著,邵宏/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16)、而《布达佩斯大饭店》描述“作家”在1985年回忆他1968年造访已然颓敝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巧遇年老之后的门童「零」,也就是饭店经营者古斯塔法先生,听他叙述1932年的一段往事。
(17)、其中《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18)、三联生活周刊:当时人们欧洲概念的划分,主要依据宗教还是别的方面?
(19)、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20)、这是古斯塔法先生对作家说的最后一句话。出自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
3、茨威格小说集有哪些
(1)、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2)、人文主义时代过去了,但人文主义的某些成果,经由各种社会政治途径,成为后来社会的一份遗产,比如说人道主义成为我们今天世界观中一个相当明确的部分——虽然我们不能保证它会一直如此。
(3)、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4)、白酒品牌的形象居然是认真踏实爱看书的江小白,实在是高手。
(5)、《昨日之旅》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收文8篇,其中包括《旧书商门德尔》、《情感的迷惘》、《昨日之旅》等名篇。
(6)、为了还原重庆特色地理风貌,制作团队根据现实场景考察,可谓画景比画人用心。
(7)、翻看茨威格自传体小说中《昨日的世界》的内容,应该就能理解《布达佩斯大饭店》何以要如此强调一种“复古”却“梦幻”的风格。
(8)、三联生活周刊:人文主义的源起最初经历与神权的斗争,经过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等西方大的思潮,又有哪些变化?你理解的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9)、 茨威格对叙事艺术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茨威格继承了德语文学的优秀传统,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分析,热情的心灵描摹,具有想象瑰奇、情节跌宕、语言优美、诗意浓郁的艺术特征,从而征服了世界各国无数的读者。
(10)、《今生今世》胡兰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所以我写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读了钱锺书的《论通感》还觉得不过瘾,可以读一下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里面也有论通感的话。你会发现,贡布里希三言两语把通感说得非常深刻,这是钱锺书所不及的;可是钱锺书在《论通感》中谈到的通感现象,给人的艺术感受,也是在别人书中得不到的。所以,读书经常需要克服自己身上过激、偏颇的见解,还有知识上的盲点,这是读书人要给自己打的「警惕针」。
(12)、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3)、作者对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海军军士埃文斯、科学家威尔逊、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士上尉奥茨等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心理世界等了解和谐熟。《伟大的悲剧》作品写的是斯科特一行从探险准备到出发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扩展资料:《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其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尤其是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14)、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5)、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究竟是商家的不务正业还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但是有这样一款白酒,喝的时候是为了想象记忆深处的情感,而不是单调的品尝,有种浪漫的宣泄呢。
(16)、陈嘉映:这么个大话题我讲不了。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大概不能说成是人文主义的一些发展阶段,例如,法国启蒙运动推重科学,这是一个独立的方向。当然,科学跟人文主义有密切联系,科学张扬理性,而那时候张扬的理性,主要不是计算理性,而是一种开明理性,开明精神,从愚昧和迷信里解放出来。
(17)、他的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并不意味着突破。他的第一部诗剧《特西特斯》,尽管轰动一时,也只能视为这位才气横溢的青年作家一次成功的尝试。真正的突破是他的中短篇小说。本世纪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
(18)、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9)、同为曾暗恋者,别人这样劝我:这个不是真正的爱情,是宗教般的体验,来源于父爱的缺失,来源于自卑。
(20)、《昨日之旅》是茨威格的遗作,在伦敦一家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尘封数十年后,终见天日。小说讲述了出身清贫、才气过人的化学博士路德维希与他的老板、枢密顾问G的夫人之间,苦苦相恋却难以如愿的爱情故事。
4、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
(1)、明天,就是实习的最后一天,小白的编辑之路马上就要走上正轨,想想就对未来充满希望。
(2)、茨威格所说的昨日世界究竟意指什么?他追怀的欧洲人文传统经历了哪些兴衰变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哲学家陈嘉映。陈嘉映是在“文革”期间插队下乡的那段特殊时期读到茨威格。他那时自学德语,读到德文原版的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包括茨威格的著作,后来考取北京大学德语系,走上哲学研究道路。
(3)、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4)、这一阶段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师辈出,数不过来,随便说几位,例如勃拉姆斯、勋伯格这些音乐家,维也纳是音乐之乡,那是有传统的,从“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开始,源远流长。其他领域也一样,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哈耶克——哈耶克还年轻点儿。总之在那几十年,奥地利的核心是文化,不像普鲁士,重心落在政治上、军事上。
(5)、迷惑的剧情忍不住联想到《七月与安生》,同样两个女孩围绕一个男孩的故事。
(6)、(此为2011年版,新版推出在即,收录茨威格文集系列中)
(7)、小白的上司齐鹏上班摸鱼,显摆自己的成就,对下属指手画脚……
(8)、三联生活周刊:这种个人交流中内在的敌意,背后原因是什么?在欧洲那个时期,是民族主义的崛起,反犹意识的增强,还是什么别的东西?
(9)、《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倾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0)、第二天,上司齐鹏把没有接到佟离的过失全部转嫁到小白身上。
(11)、表面看来,《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在“说故事”的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叙事比起电影,反而更像文学的叙事结构。整部电影都是以小说的章节脉络来铺陈,一开始老年的小说家对著镜头说著故事的由来等于是小说中的“序”,之后剧情也都是按照小说章节的分段来叙事,灯光变化营造独白氛围,声音部分也多用旁白叙述来达到像小说一样的感觉。
(12)、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3)、斯特凡·茨威格(著) 韩耀成;关惠文(译)
(14)、《七缀集》钱锺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5)、一方面做着西方美术史工作,另一方面读钱锺书和陈寅恪,还有线装古籍,也是我长年不离的。实际上我读书非常杂,但主线就是这三条,像《艺术的故事》,我自己读了不少于15遍。我经常告诫自己,在学术上不要赶时髦,读书也如此。
(16)、和邻居们唠唠家常顺手帮奶奶带垃圾下楼,到公司里把书摆摆正,给饮水机换水,亲自去印刷厂取样刊……
(17)、不少番剧也采用过这样的技术,比如《亚人》《宝石之国》。
(18)、不过江小白品牌的重点并不在于产品体验,更在于卖得一手情怀,把圈子扩大不再局限小范围。
(19)、《而已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0)、《黑暗的心》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停靠于伦敦外的海船上所讲的刚果河的故事。马洛的故事除了涉及马洛自己年轻时的非洲经历之外,主要讲述了他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5、茨威格小说集摘抄
(1)、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2)、陈嘉映:我一时摸不到太多线索。不过我想到,茨威格是一个强大的作家,他读弗洛伊德,后来也跟弗洛伊德认识,但他不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去写作,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是那种渗透性的影响。弗洛伊德读了他的小说,说他写的东西还挺符合我的理论,弗洛伊德看到的是,茨威格对人类心理的探索是独立进行的。
(3)、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TPG/alamy供图)
(4)、陈嘉映:我认为自己是。这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那个晦暗的时代,我是读歌德和茨威格的,听莫扎特听贝多芬的。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的欧洲令人向往。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好和坏,但从个人偏好来说,我最喜爱的精神文化作品,文学、哲学、音乐、艺术,大多来自那个时代。那个时代过去了,但我希望那个时代的精神仍能以这种方式那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个人也愿意为此做一点什么。
(5)、那时欧洲的特点可以说达到了最高的文明程度,当然“最高”也看怎么说,“二战”后的欧洲,从另一个标准看,你可以说它更文明——更多的平民享有文明的生活,这时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平民化的世界,而世纪之交的欧洲则保留了更多的传统。
(6)、《时间简史》(英)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7)、..............................................................................................................................................................................................................................................................................................................................................................................................................................................................................................................................................................................................................................................................................
(8)、2014年这部由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电影曾让很多人沉醉,缤纷绚烂的色彩,诙谐华丽的音乐,天真动人的表演,无不让人难以忘怀,适逢他的新作《犬之岛》即将登陆院线,今天译文君决定和读者们回味一下他的旧作,因受到奥德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影响下创作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由英国与德国合资,描述二次大战发生前欧洲某虚构小国中一座豪华饭店发生的浪漫冒险故事。一个名为零的饭店门童如何陪著他的上司古斯塔夫先生面对光怪陆离的劫难的故事。
(9)、在另一个意义上,他也没有美化他的青年时代。茨威格讲到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我记不清具体用词,大致说他一天都没有喜欢过,一套套的陈规陋习。那时候,人们的确彬彬有礼等等,但他看到这些美好事物连在好多其他方面上,比如当时的中上层女性仍然穿着那种紧身裙,他说,二三十年后,他看到新一代年轻人,无拘无束,女生跟男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爽朗的笑容、健壮的身体,不禁心向往之。
(10)、茨威格不是用上帝视角对世界做出整体判断,他并没有说,那个时代人人都过得更好。他是在悲叹他个人最珍视的价值一去不返。这种价值就是个人心灵的自由,说得窄一点,就是他这样的文化人、智识人所享有的心灵自由和个人自由。
(11)、夜色朦胧,万籁俱寂,馥郁的浓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没在黑夜之中的似锦繁花。泉水淙淙,树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园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12)、1934年,伦敦市民在肯辛特花园酒店的露天咖啡厅享受悠闲时光
(13)、就像我们玩游戏,其实是为了联名的动漫而去玩,并不是因为这个游戏多有意思。
(14)、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S.费希尔出版社开始重印茨威格作品;90年代,美国普希金出版社、赫斯珀洛斯出版社、纽约书评等相继重印其作品,使世人得以再次阅读这些在法西斯上台前曾风靡世界的出色作品。
(15)、《夜色朦胧》是茨威格—九一一年发表的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的第一篇。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之中和一个神秘的少女度过了几个销魂荡魄的夜晚,而始终不知道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谁。他的三个表姐,还有其他女眷,都有可能,又都不可能。他探询、查考,终不得解。少女夜间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于迷惘。他一直把二表姐当作是那个默默不语和他共度良宵的仙女,把她供在心里,把纯真的爱奉献给她。为了看她一眼,他爬上她窗前的大树,最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这个爱的哑谜使他痛苦,也给他带来神秘的欢乐。可在他卧床养伤的时候,朦胧夜色中的女神飘然而至,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女神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二表姐,而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三表姐。他简直以为自己身在梦中,那是朦胧夜色之中产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梦。
(16)、他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传记。
(17)、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是他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与普通人毫无二致。
(18)、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扩展资料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19)、片名中的“布达佩斯”其实象徵茨威格前半生的信仰,当时奥地利与匈牙利依然属于同一个帝国。一战后期,茨威格渐渐对战争感到失望,于是退役搬到瑞士去居住。战争结束后,他重回奥地利,为了和平而反对民族主义,鼓吹欧洲精神的复兴。这个时期的茨威格对于欧洲的未来有许多期待与想像,他写作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描写欧洲十二个展露锋芒的伟大时刻,作品中洋溢难以压抑的热情。
(20)、《我是江小白》角色原型来自卖情怀的白酒品牌:江小白。
(1)、《图像学研究》(美)潘诺夫斯基/著,范景中/译,即出
(2)、《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3)、首先不是尽职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是和编辑二组的同事炫耀自己。
(4)、有人批评钱锺书太「琐碎」,钱锺书也曾批评陈寅恪「琐碎」。很有意思,这两人都得到了「琐碎」的评价。我却不这样看。我读钱锺书,他的书确实非常琐碎,可是一旦站开一个距离,会发现这些琐碎的东西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宇宙。我并不认为钱锺书的理论水平多么深刻、多么高明,但他在用他琐碎的知识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我觉得了不起。读陈寅恪是另一番趣味,当他把无数琐碎的东西组织在一个历史的长卷中时,这些琐碎仍然有它熠熠生辉的光芒。可是现在的学者欠缺的,恰恰就是「琐碎」。这让我产生一个奇异的感觉,如今论道著作不少,论学著作太少。所差的不是理论,而是真正的学问。
(5)、他似乎陷入一个写作的危机,实际上他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他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自己过去的作品。他赢得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可以不带偏见相当客观地评论自己的作品,就像评论别人的创作一样。他花了三年时间,在集中精力从事翻译的同时,深入生活,学习写作,创作了他最初的中短篇小说。
(6)、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7)、去了浙江美院,我在读书上遇到了困惑。一个终生要从事的工作,和过去仅凭兴趣的读书,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我的老师卢鸿基说,艺术的学习主要靠自己。我于是开始摸索一套读美术史的方法,根据要追溯到初中读夏承焘先生时的目录索引法了,读他的著作,同时研究他都读些什么,我很自觉地进入一个版本目录学的读书领域。那时,没有人告诉你美术史该怎么读,该读些什么。循着《牛津艺术指南》这样的工具书,从附录中寻找重合频率最高的书来读。就这样找到了贡布里希,是我日后最主要的一个工作。
(8)、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9)、《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著,王婷等/译中央编辑出版社,2001年
(10)、三联生活周刊:你在上世纪70年代下乡插队时,便通过自学德语,阅读了黑格尔、弗洛伊德,包括茨威格的小说集。请谈谈你阅读这些作品的情形,当初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11)、雨水像火锅之上的蒸汽刷过重庆,也有唯美静谧。
(12)、电影《斯蒂芬·茨威格:再见欧洲》剧照(TPG/alamy供图)
(13)、△古斯塔夫先生房中满满的「华丽香氛」,是他的坚持与挚爱
(14)、ISBN:978-7-5117-3191-3
(15)、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6)、夜,神秘莫测,清凉静谧,暑热消退,喧声尽逝。少年的心里可并不平静,青春在骚动,激情在翻腾。朦胧的渴望,无名的惘怅驱使他在林间徘徊,在树下踯躅。突然间一道白光,一缕轻纱,一片浮云,从天外飞来一个仙女,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像朦胧的夜色一样虚无缥缈,似真似幻,飘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回忆,怅然若失的怅惘。这意外的艳遇,销魂的时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汇成小说《夜色朦胧》的主旋律。
(17)、“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块怀表,你对它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
(18)、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19)、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20)、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1)、正如美国史学家卡尔·休斯克在《世纪末的维也纳》一书中所指出的,“在欧洲其他地方,为艺术而艺术,就是要求艺术爱好者远离社会阶级;只有在维也纳,却要求几乎整个阶级都来尽忠艺术,而艺术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艺术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替代者。的确如此,当政治行动变得越来越徒劳时,艺术简直成了一种宗教,是意义的源泉和灵魂的食粮”。茨威格也注意到那个时代逐渐觉醒的民族主义,不断复活的反犹主义,整个欧洲与世界正在卷入史无前例的战争与混乱。他所关注的,却始终是自文艺复兴伊拉斯谟以来便形成的近乎乌托邦的“人文主义者的伟大梦想”:以公正的精神消除对立——以共同的文化统一欧洲,还有个人心灵的自由。
(2)、陈嘉映:我想换一个角度说说,从泛政治化来说。在茨威格青年时代,智性和文化是最重要的,区分人的是你的文化、智性等级。到后来你各种见解中的政治内容逐渐变成首要的东西。本来你我政治观点不同,但文化品位比较一致,仍然能够亲密相处,但政治的维度越来越凸显。开句玩笑,就像卡尔·施米特说的,政治的唯一标准不就是区分敌友嘛。
(3)、《伟大的悲剧》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作。
(4)、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5)、陈嘉映:就是我刚才说的,艺术文化方面的卓越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成为社会上最让人尊重和向往的,不像从前是贵族,以后比如说是有钱人。欧洲整体上是这样,但在维也纳尤其突出。还有巴黎,不过巴黎一向是欧洲的文化之都,维也纳从前不是。其中缘故,茨威格本人说到过,讨论世纪之交维也纳的学者也常提到,到19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这个老大帝国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不再有强烈的政治野心,几乎可以说是为了弥补它在政治上的失意,特别推崇文化和智识。
(6)、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想像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