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6句尼采解读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19 06:56:37 admin 阅读:59

导读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 1、尼采基本思想 (1)、是他真的疯了:1889年,尼采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

尼采的思想有多可怕

1、尼采基本思想

(1)、是他真的疯了:1889年,尼采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数日后,他的朋友奥维贝克赶来都灵,把他带回柏林。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2)、在《快乐的科学》的开篇,尼采就提出了偏见是否就是完全的偏见的问题。尼采在这里为偏见提出的理由是,在人们“习惯性的鼠目寸光中”,人们将一些人一些事称为有害的,恶的,另一些人另一些事称为有利的,善的——这实际上也就是将某些人某些事称为“偏”,而将另外一些人和事称为“正”。这当然是又一种偏见,或更恰当地说,又一种“成见”的结果。但在尼采看来,人们从物种保存的目的出发,进行这种清理和估算实际上是完全不必要的。

(3)、道德即评价。评价即偏见。偏见即力量。力量即世界。道德代表了特定生命保存和提高的特定条件,有其自然性和正当性。尼采谴责的不是道德评价本身,而是道德哲学家们为道德规范和道德命令提供的道德理由:

(4)、希特勒甚至参观尼采故居,拜谒尼采之墓,与尼采雕像合影。尼采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起起落落。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等人都曾翻译推介尼采的著作,但在50年代,尼采被定为反动哲学家,研究和介绍尼采成了禁区。

(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抨击高喊“人人平等”的“末人”在后期著作中得到明白无误的指称,他们是民主运动、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10)157-158工人革命,(11)168卢梭及其引起的法国大革命。(11)189《敌基督》中发出宣战书:“重估基督教价值,试图集结一切手段、一切本能和一切天才为相反的价值、高贵的价值赢得胜利的努力⋯⋯迄今为止只有这是伟大的战争。”(11)306可资尼采利用的“一切手段”和“一切天才”包括古希腊文化、历史上的哲学、艺术、文学、异教、军事,乃至现代基督教作家。什么是“一切本能”?查拉图斯特拉在灵魂中得到的启示是:“我把处理创造物和非创造物的自由交还给你”(9)2这一暗示在《善恶的彼岸》第225节得到明白阐述:“人身上,被造物和创造物纠结成一体,在人身上不仅有破布条、无节制、泥土、淤泥、愚蠢、混乱,而且有创造者、雕塑家、铁锤的坚硬、旁观者的神奇和安息日。”创造者的自由在于把被造物处理为“那些不得不被塑造、捣烂、锻冶拉长、烘烤、淬火和精炼的东西”,被造物被视为“必然受苦和注定受苦的东西。”(10)201-202但是,被造物的本能也要反抗创造者的本能,两种本能处于战争状态,于是发生高贵与卑贱两种价值之间的战争。

(6)、尼采开始在公众场合出现并迷人地微笑着,这与我们在他一些早期照片中所见到的严肃、沉郁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7)、在现代社会,平等权利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人不可能离开特定历史和环境造成的前提条件生存,社会精英实质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是不平等的。实质上的不平等是不可否定的现实,关键在于价值评估。精英们用各式各样的理由为既得权益辩护。艺术、文化、思想精英的主要理由是创造的个性、卓越的才能或非凡的智力;经济界精英的基本理由是市场规则和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而政治精英的基本理由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

(8)、尼采生于1844年。早在1858年,即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尝试着为自己作传(可参见本书的“编年史”),也就是说,他少年时似已预感自己生为奇才,会受后人感念。在以 后的生命旅途中,他病魔缠身,婚姻不顺,而恰恰这种人生困境,更促使他宵旰操劳,极自觉地充当生命哲学的殉道士。他早熟聪慧,以后也明自,真理是个“可怕的事物”,他进行的工作是能致人毁灭的思维冒险。他的哲学前辈康德其实早已洞察此事,在"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前止步,以避危趋安。而尼采却心怀抉心自食的勇气,又挟带着决堤奔腾的热情,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冒险的挑战,走上他那探索生命之奥秘的不归路。同时,对于自己将来会博得后世喝彩这点,直到理性生命结束之前,他一直坚信不渝。1887年,即精神崩溃前的一年多,因为在尼扎的房子不得不被拆除,他曾这么说“这对后代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少参 

(9)、尼采认为,过分的知识将会扼杀行动和损害生命。地球必须包裹着一个大气层,生命才能在其中诞生和成长,而一切行动和生命也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不能透视的热情的云雾中,否则就会走向毁灭:

(10)、 人们只要看一看《朝霞》或者《漫游者及其影子》,就能理解这种“回归自我“是什么了:那是一种至高的痊愈本身!……其他的痊愈都只是它的结果。

(11)、他狂热的写作因为解脱了公职也因为他的孤独而获得自由,却像魔鬼一样抓紧了他;他的身体为此付出了代价。

(12)、“在你必须跨越的生命之河上,没人能够替你搭桥,只能靠你自己”,尼采在“教育家叔本华”中写道,“不错,有无数的通道、桥梁和半神人物愿意带你过河,只是需要你为这些付出你的自我。你会把你的自我抵押出去,然后失去它。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条仅供自己走的路。它通向何方?不要问,走就是。”

(13)、西方人历来有崇拜知识和真理的传统,就好比中国人历来崇拜贤者和圣人一样。

(14)、欧洲的精英发现了尼采。生命哲学的景气。托马斯•曼的尼采经历。柏格森、马克斯•舍勒和乔治•齐美尔。查拉图斯特拉在战争中。恩斯特•贝尔特拉姆和里特尔,死亡和魔鬼。阿尔弗雷德•博伊姆勒和赫拉克利特的尼采。反—反犹太主义。在尼采的足迹上:雅斯贝斯、海德格尔、阿多诺、霍克海默和福柯。狄俄尼索斯和权力。一段没有终结的历史。

(15)、第审美更重要的是“直观的直接可靠性”,而不是逻辑推理,这一点至关重要,而我们很多时候却都忘记了。直观的,一下就打到你心里的,让你不自觉的赞叹欢呼的,这才是真的“美”。如果抛开这一点,那么我们很多时候的审美体验的自欺欺人就会被掩盖,比如野兽派画作,并不能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直观的美感。我们就没必要趋炎附势,附和别人说这是美的,这逻辑推理后的美不够真实。仅我个人而言,我非常赞同这一点。

(16)、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偏见不仅具有物种保存上的公正合宜,而且通过极端的魔法和偏见的多样性将“公正”内化了。尼采认为,所有“作品”的作者,当其作品完成之时,都会相信,他们的目标已经达到,可以耐心地接受死亡:我们已经成熟,可以往这条路上去了。这不是生命疲惫的表现,而是生命饱满圆润的曲线。(尼采,《快乐的科学》,前揭,§3)

(17)、回顾一下,甚至康德最终都承认他的目标是给理性设置边界,“为上帝和道德信仰留出空间”。但是,尼采将不参与这种伪装活动,为哲学家的形而上学主题提供事实后理性化过程的解释,那些主题的动机是哲学家或道德的或非道德的意图,“构成了真正的萌芽,从中整个植物(哲学体系)才能长成。”尼采自己承认,他的动机是不道德的。

(18)、海德格尔指出,从很早开始,关于公正的思想就成了尼采的一个中心思想。尼采是在他对前苏格拉底形而上学的沉思中,突然产生这个思想。这个关于公正即dike的希腊思想在尼采那里点燃并且贯通他整个思想越来越隐而不显地燃烧,不断激励着他的思想。海德格尔认为,在查拉图斯特拉这个形象中,尼采创造了对他本身来说不可企及的这样一种思想的理想。在这个时期,尼采写下了一些简短的笔记,对他的“公正”思想作了极为明确的表述。然而,尼采并没有把这些思想公诸于世。而在最后几年,他对所谓公正保持沉默。(海德格尔:《尼采》,前揭,页6)

(19)、宗教和道德所建立的每个命题都包含着它;教士和道德立法者是那理性之堕落的始作俑者。——我举个例子:人人知道著名的柯纳罗的书,他在这本书里把他的节食推荐为活得长寿、幸福(以及有德)的良方。

(20)、以上的分析和概括只是一个大致的概览,远没有揭示不同问题、各派主张之间交叉重叠、有分有合的复杂关系。但这个概览至少可以显示,尼采所说的“价值战争”仍然在继续,超越了“左右”之分,超越了专业领域,超越了国界。无论是否同意尼采的结论,我们要正视他遗留给现代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即对人的平等或不平等的价值评估关系到“毁灭或生存”的冒险;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思想者必须探险。

2、尼采解读

(1)、总的来说,辩证法不是世界的悲剧图景,相反,它是悲剧的死亡,因为它用理论概念(苏格拉底)或基督教的概念(黑格尔)替代了悲剧图景。黑格尔的早期作品所体现的正是辩证法的终极真理;现代辩证法是真正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它想替生命寻找正当的理由,并使之屈从于否定性的工作。然而,基督教的意识形态与悲剧思想还是在一个问题上有相通之处,即生存意义的问题。依据尼采,“生存是否具有意义?”是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最经验主义的甚至是最具“实验性”的问题,因为它在同一时刻提出了诠释和评价的任务。严格说来,这一问题意味着“什么是公正?”,而尼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整个工作就是为了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所做的努力。关于这一问题,当然存在蹩脚的诠释;长久以来,似乎只有被当作某种有缺陷的或者应该受到谴责的东西、当作某种不公正的从而应该为之正名的东西时,生存才具有意义。为了对生存进行诠释,需要一个上帝的存在;为了给生命正名需要拯救生命,而拯救生命又需要非难生命。生存的评价总是脱不开内疚的陈词滥调。这便是危及整个哲学的基督教启示。黑格尔从苦恼意识的角度来解释生存,但苦恼意识不过是内疚意识的黑格尔版。甚至叔本华……叔本华虽然使生存与公正的问题获得了空前的反响,但他却是在苦难中发现了否定生命的方式,并在否定生命中找到了为生命正名的唯一途径。“叔本华是我们德国人当中第一位公认的不屈不挠的无神论者:这便是他敌视黑格尔的秘密。在他看来,生存的非神性是既定的真理,明确无疑、不容辩驳之事……我们一旦拒斥基督教的阐释,叔本华的问题便令人悚惧地矗立在我们面前:生存究竟有无意义?这个问题需要好几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完整深刻的解答。而叔本华本人作出的回答,请原谅我这么说,是不成熟的,是一枚青涩的果实,是十足的折衷,他早早停下来,陷在基督教禁欲主义道德观的窠臼里,在这些道德观中人们同时抛弃了自己的信念和对上帝的信仰”(《快乐的科学》,357)。那么什么才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另一方式,才称得上是真正悲剧性的理解方式,依据这种理解,生存会为一切它所肯定的东西正名,甚至包括苦难,而不会由苦难替它正名,换句话说,不会因苦难被神圣化?

(2)、世界的价值可能比我们所相信的大的多,——我们必须识破我们的理想的幼稚性,也许,在给予世界最高解释的意识中对我们人类的生存甚至连一个普通低廉的价值也不曾给予。

(3)、令福柯着迷的那本书,从很多方面来看,都是尼采自己在为弄清他是谁,人还会变成什么而苦苦思索时留下的一种直接副产品。收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一书中的四篇论文是在1873—1876年间写就的,即是说,在他那部处女作《悲剧的诞生》(DieGeburtderTragödieausdemGeistederMusik)遇冷之后。

(4)、关于尼采的“肯定”,我们需要强调和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就尼采思想整体上的肯定性质来说,还是就《朝霞》的特殊肯定性质来说,尼采的肯定都是对一个个体的偶然而特殊的存在的主观的肯定,而非对一个无所不包和要求普遍约束性的大全思想体系的肯定,并不借助于某种更高存在而要求绝对约束力。相反,这是一种自我肯定,一种针对个体的个体化的肯定,也只有相同心性、相似构成的个体才会与之认同。这种肯定的个体性、偶然性和主观性也减弱了尼采的肯定的实际上的冲击性。在1883年写给欧韦贝克的一封信中,尼采解释了他的“快乐的科学”的写作。孙周兴引用这封信说:尼采自己的解释倒也简单,这本著作“只是让自己快乐的一个感情洋溢的方式,能让人一个月在自己头顶上有纯净的天空。”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补充说:你高兴就好?总之,尼采言论的大部分冲击性效应也许只是被否定者自身虚弱的反映而非外部的实际否定的反映。换言之,尼采的自我肯定及其附带否定并不妨碍其他类似然而不同的高贵个体的自我肯定。尼采希望刺激甚至呼唤他们的自我肯定而不是尼采的自我肯定。尼采对于少数心有灵犀的读者的呼吁是要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像尼采一样按照他们自己的旋律跳出他们自己的舞蹈。尼采也许为其他类似个体树立了一个榜样,但却并没有提供普遍性的规范。查拉图斯特拉要求他的弟子们离开他,说只有这样他才会真的走近他们。查拉图斯特拉也要求:你们的心灵在与敌人敌对的时候要与他们保持最大程度的接近。因此,我们看到,在《朝霞》中,自由精神飞翔的方向乃是太阳沉落的方向,尼采的朝霞揭开的并不是一个所有人的永恒的白日,而只是尼采个人的一个白日,朝霞因此同时证明自己是晚霞,并以此开启了“无数朝霞”的可能性,而整个《朝霞》是以“或者?“结尾,暗示着在一个清晨成为过去之后,无数个其他清晨将会排闼而来。(孙周兴,《尼采的科学批判》,载《世界哲学》2016参KritischeStudienausgabesämtlicherBriefeNietzsches(KSB),WalterdeGruyter:Berlin,1986,Band6,S.318ff.)

(5)、每种宗教和道德引为基础的最一般公式是:“做这个这个,不做这个这个——你就将幸福!否则……”每种道德、每种宗教都是这样的命令,——我称之为理性的巨大原罪,不朽的非理性。在我口中,这个公式转变为它的反面——我的“一切价值的重估”的第一个例子:一个发育良好的人,一个“幸运儿”,他必须采取某种行动,而对别种行动本能地踌躇,他把他生理上配置的叙序带进他同人和物的关系之中。

(6)、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有个人的或是职业方面的压力阻碍他顺利前行时,他总会退入到另一种很痛苦的疾病中去。

(7)、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8)、 “无辜”意味着什么?当尼采指责我们狂热地非难生命,狂热地从外界、甚至从自身寻求那些应当承担责任的东西,他的批判基于五个依据。第一点是“无物在整全外”。然而,最后也是最深刻的一点却是根本“不存在整全这样的东西”:“有必要分解这个世界,放弃对整全的顶礼膜拜”(《权力意志》,第3部分,489)。无辜是多元性的真理,它直接产生于力与意志的哲学原则。每一物涉及能够解释它的力,而每一种力又涉及与之不可分割的能力。正是这种相关、肯定以及被肯定的方式尤其无辜。无论何物,如果它不让某种力解释自己、不让某种意志评价自己,自然会唤起另一种能评价它的意志和另一种能解释它的力。但实际情形往往是,我们宁愿保留与我们拥有的力相符的诠释,而否定与我们的诠释不相符的事物。我们造出种种古怪的方式来表现力与意志,迫使力与其所能分离,我们把自身的力称为“有价值的”,因为它绝不肯做它不能做的事,而把事物具有的力称为“应受谴责”的,其实只有事物才精确表现它拥有的力。我们把意志一分为造出一个中立的、富于自由意志的主体,并且给这意志行动和不行动的权力(《论道德的谱系》,第1部分,13)。这就是我们的境况与生存的关系,我们甚至尚未意识到意志可以评价(“衡量”)大地,力可以诠释生存。于是,我们否定生存本身,以贬抑代替诠释。我们发明了贬抑的办法,并把它当作评价和诠释的方式。“诠释当中的一种破灭了,但如果它被当作唯一可能的诠释,生存便似乎不再有意义,一切也仿佛是徒劳”(《权力意志》,第3部分,8)。唉,我们真是些蹩脚的玩家。无辜是关涉到生存、力和意志的一场游戏。在这里,生存被肯定和欣赏,力未与其所能分离,意志未被一分为二——这便是最接近无辜的含义(《权力意志》,第3部分,457—496)。

(9)、我们非道德论者——在今天,我们是为了取胜而不需要任何盟友的唯一力量:因此,我们乃是强者中的强者。我们根本就无须说谎:有不说谎的势力吗?!一种强大的诱惑为我们而战,这也许是世间最强大的诱惑了——真理的诱惑……真理吗?是谁把这个词塞进了我的喉咙里?但我又把它吐了出来;不过,我算是羞辱了这高傲的字眼:不,我们也不需要它,没有真理,我们照样会获得权力,走向胜利。为我们而战的魔术师,会使我们的敌人晕头转向的维纳斯的媚眼,这乃是最高的魔法了,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诱惑:我们非道德论者——我们是极端的人……。”

(10)、以这一时期为转折,尼采将他的生命和思想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清醒生命最后几个月中,尼采回首往事,将这一转折之前的语文学家生涯,他对叔本华和瓦格纳的追随,看作是本能“迷途”的时间。尼采对整个转折之前的时期的标志性概括是“误入歧途”:尼采感到自己的本能当时整个误入歧途了,而个别的失误,无论是瓦格纳还是巴塞尔的教职,都只不过是这种总体迷误的标志而已。尼采认为自己当时忘记了生命的使命,最初是由于“无知”,由于“年轻”,而陷入了这种“无自身性”当中,而后来则是由于惰性,由于所谓“责任感”,继续停留在这种本能和生命的迷途中,停留在这种学者和学徒生涯的“无自身性”中,停留在逃避自己的使命的虚假的“谦逊”中。将尼采从这种迷途中拯救出来的是疾病。疾病给予他一种完全改变自身习惯的权利,静卧,休息,遗忘,与过去的工作和阅读彻底断了关系。在他身体状态最差甚至不得不辞去工作的时候,他的健康却开始恢复了,他本来的自我,那个最深层的自我,仿佛一直被埋在下面,一直不得不无声地听从另一个自我的命令,现在又慢慢地复苏了,并终于说话了,而尼采的身体也因为辞去了语文学教授的职务,因为瑞士和南欧适合的气候,生活方式,饮食等等,特别是因为开始变得自由的精神,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恢复。尼采将从这一转折点开始之后的全部生活都看作是一种康复和更康复:

(11)、但对于每个人安稳的日常事务,若从细加以检讨,人们就会从一种“因袭方式和公认见解”的宽慰人的虚饰下面,看到特别偶然的一串“片段、谜和可怕的事故”。任何文化都在每一个灵魂中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和见解、要求和欲望。对这些东西加以整理并尝试改变它们,实际上是每一个真正有创造力的人都必须解决的难题。

(12)、此外,哲人的道德成见不仅是破坏生命和诋毁生命的,而且也是不够真诚和正直的。教条主义者也有其透视和偏见基础,从根本上说他们的教条也代表了他们自己的生命的维持和提高的条件,因此也有其“正当性”,但问题是他们不敢承认这一点,而试图用虚假的普世性来掩盖自己的特定透视和偏见,在表面上好像公正无偏见,就此而言他们是不诚实的。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表示,之所以批判哲人,不是因为他们天真地拥有偏见,而是因为他们不够诚实,装模作样,似乎他们的真正见解是通过冷静、纯粹、上帝一般漠然的辩证法中发现出来的,并给自己的成见起名为真理,例如康德就是这样将我们引入他的辩证法的曲折道路,引入他的绝对命令。(尼采,《善恶的彼岸》,前揭,§)

(13)、1882年,他经介绍认识了罗·莎乐美,她那年21岁,是一位俄国将军的女儿,年轻、美丽、有才学、充满理想主义。他们的思想撞出了火花,他们从智力上的密切交流发展到了那种19世纪典型的修辞意味的、理想主义式的恋人关系。 

(14)、告别教授职位。思维,身体,语言。保尔•瑞。从《人性的,太人性的》到《朝霞》。道德的非道德的原因。亵渎神殿圣物的举动。检验台上的宗教和艺术。文化的两院制。

(15)、尼采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隐喻,是语言游戏,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要睁大眼睛,保持清醒,免得被绝对真理欺骗。

(16)、在这种德国维多利亚式的氛围中,尼采受到严格的激励要勤奋工作。同时也熏染上了一种很深的对性的抑制态度,这后来发展到一种对女性的仇视和恐惧,也使他发展出了关于宗教性感伤如何强化了某种压抑性情感导向的一些认识。

(17)、尼采的古典学训练已经让他掌握了古代哲学;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拥有简单的自然主义世界观)是他最喜欢的人,他不赞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种情况在其著作中始终存在。碰巧的是,他在1865年和1866年通过叔本华发现了当代德国哲学,一年后,发现了新康德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朗格(FriedrichLange)。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818年,几十年后才广为人知,可能归功于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的影响力衰弱。)这本书确立了尼采的存在主义核心主题:考虑到人生持续不断的、毫无道理的痛苦,人生的合理性何在?叔本华作出了“虚无主义者”判决:死了可能更好些。尼采想抗拒这个结论,想“确认”人生的价值,正如他常常说的那样,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心甘情愿地拥抱包括所有痛苦在内的“永恒轮回/永劫回归”(eternalrecurrence他最著名的说法之一)。

(18)、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在他看来,作为人性中心的驱策力是“权力意志”,也就是统治环境、统治他人的意志,这种权力意志较之单纯的生存意志具有更多的内容。在他看来,生活的最强和最高的意志不可能在可怜的生存斗争中得到表现,而只能在战争的意志、权力的意志、征服的意志中得到表现,你自己也就是这个权力意志,世界也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

(19)、混淆因果的谬误——再也没有比倒果为因更更危险的谬误了,我称之为理性的真正堕落。尽管如此,这个谬误却属于人类万古常新的习惯,它甚至在我们之中被神圣化,它冒着“宗教”、“道德”的美名。

(20)、本书从尼采酷爱的音乐着手,依据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其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提示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收束。作者没有在书中掺入自己的“微言大义”,也不怎么做出“补正纠偏”,而是以尼采的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

3、尼采的理念

(1)、1889年1月,他住在意大利的都灵。一天他看见一个车夫在街上抽打一匹马,他跑去制止,在抱住马的脖子时他崩溃了。之后一些天内的情况不大清楚。一个朋友收到了他的最后一张明信片:“我在射杀所有反犹分子。狄奥尼索斯。”

(2)、尼采肖像,在母亲瑙姆堡旧宅的长廊中,CurtStoeving绘于1893年。

(3)、透视性的领域是如何形成的呢?那是因为——借助于某个有机体——并非某个生物,而是斗争本身意愿保存自身,意愿增长并且意愿意识到自身……人是一个标志,表明何种巨大的力量能够被发动起来,通过某个渺小的生物而具有多样性的内容……与星辰游戏的生物

(4)、12岁他正当青春期时,视力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岁他第一次在服役期间执行任务时就从马上掉下来受伤了,因此而结束了他对辉煌军旅生涯的幻想。

(5)、最古老悠久的心理在这里起作用,它别无所为,对它来说,每个事件都是一个行为,每个行为都是一个意志的结果,世界化身为许多行为者,有个行为者(一个“主体”)悄悄潜伏在每个事件背后。人从自身投射出他最坚信不疑的三个“内心事实”,即意志、精神、自我,——他由“自我”概念才得出“存在”(Sein)概念,他按照他的形象、按照他的自我即原因的概念来设定“物”的存在。

(6)、尼采和瓦格纳:在神话方面的合作。浪漫主义和文化革命。《尼伯龙根的指环》。尼采在大师身旁的工作。狄俄尼索斯的轮回。没落的幻觉和“迷狂的顶峰”。在拜罗伊特的幻觉破灭。

(7)、▲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尼采著作全集》(第六卷)

(8)、罗伯特·所罗门所写的《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内容简介:

(9)、全书没有出现一个否定性的词语,没有攻击,没有狠毒。……“无数的朝霞,还没有升起”,……本书作者到哪里去寻找那新的黎明,那迄今还没有发现的、开启新的一天的烂漫朝霞呢?……要在一种对所有道德价值的摆脱中去寻找,要在一种对所有以往被禁止、被蔑视、被诅咒的东西的肯定和信赖中去寻找。这本肯定之书向纯然恶劣的事物散发出它的光芒、它的爱意、它的温存,它使这些事物以重获“灵魂”、好良心、对于此在的崇高权利和特权。道德并没有受到攻击,道德只是再也不被考虑了。

(10)、 通识经典丨课程大纲 丨微访谈丨走进课堂 

(11)、苏格拉底明确地反酒神倾向就间接导致,古希腊悲剧的彻底瓦解。其实苏格拉底没有错,古希腊的荣光逝去,他的艺术必定遭受重创,如果不思考改变终会消亡,只是这种改变,在尼采看来太负面了。可是没有低谷就不会有高山,既然曾经立于高峰之巅,就该允许从高空衰落。毕竟落到大地上,才能看清楚整片天空。所以尼采说,超人就是忠于大地。想要超越别人,得先承认自己的渺小,然后一步一步成为伟大。诗与戏剧都一样。

(12)、一种艺术家幸灾乐祸的心情:反差再大他都敢于尝试——节奏犹如万马奔腾,戏谑的兴致极为高涨,表现的却是冗长、沉重、艰深、危险的思想。

(13)、如西方人崇拜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牛顿、笛卡尔、爱因斯坦等人,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或科学家。中国人崇拜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都是道德修养很高的贤者圣人。

(14)、换言之,在尼采看来,人们的思想、知识都不是客观、中立的东西,不是透明之物,而是隐含人的欲望、需求、权力。尼采的非理性主义认识论,被法国思想家福柯,进一步发展为权力知识学。

(15)、此书作者,德国当代哲学家和传记作家萨弗兰斯基,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二十九种语言。十年中其著作外译语种,翻了不止一倍,可见他名声在外,如日中天。其众多著述中,六种已有中译。除了《海德格尔传》(1999)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2010)以及这里的《尼采思想传记》(2010),另有《恶一一或者自由的戏剧》(2001)、《席勒传》(2010)和《荣耀与丑闻一一反思德国浪漫主义》(2014)。之所以这样排列,只想顺势说明,这后面四种均由笔者译出。

(16)、在肯定与否定、偏爱与拒斥、爱与恨的一切相互关系中,仅仅传达出特定生命类型的一个视角、一种兴趣: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自在地肯定。

(17)、惊人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豪华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

(18)、尼采的书不大被他那些更为保守的同事所接受,因为他们对这一领域采取的是更为狭窄的、技术性的观念,他们不愿意去理解那种冲击着尼采的新的精神之流。开始时,尼采进行了反击,他出版了更多的攻击保守思想家的作品,并进一步发扬了他对瓦格纳和诸如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这样的他所崇拜的英雄的热情。

(19)、多么难解的箴言,多么神秘的顿悟!福柯的“伟大的尼采式探求”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且,为什么是尼采,尤其是写《不合时宜的沉思》的尼采,在1953年8月西维塔维齐亚的阳光下对他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20)、首先全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只要我们不单从逻辑推理出发,而且从直观的直接可靠性出发,来了解艺术的持续发展是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我们就会使审美科学大有收益。”这句话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掉,而这其实蕴含了很多尼采美学思想的细节。

4、尼采的思想是什么

(1)、假如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神,所以没有神!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是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是奴隶道德。

(2)、简而言之,审美体验是一种升华了的性体验。“艺术是人生的最大刺激”(《偶像的黄昏》),一种激发情感的东西,让当事人有一种活着的愿望。但是,人生只有在我们持续享受天才场景的情况下才能是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这恰恰是尼采认为的带来威胁的犹太教-基督教道德。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道,“让地球上的人生值得过的”是“美德、艺术、音乐、舞蹈、理性、智慧”等,这是能改造能净化幻觉和神圣的东西。如果这些种类的人类卓越成就在追求快乐满足和消除一切痛苦(从微不足道的到非常严重的痛苦)的文化中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对叔本华的虚无主义作出回应。

(3)、《人性的,太人性的》。概念的化合。逻辑的世界否定和有处世能力的实用主义。社会的可怕的事物。同情。快活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晦暗不明之存在的谜团。因果关系代替自由。

(4)、那时,瓦格纳运动并不只是一场音乐实践——它比1960年代以“披头士”和“滚石”乐队为先锋的运动意义更大。瓦格纳的音乐是对统治着19世纪文明的形式主义颓废的冲击。在他伟大的神话歌剧中,瓦格纳摒弃了当时的资产阶级精神,并用德国中世纪的英雄形象取而代之。对于专门研究古希腊语言和文学的经典哲学家尼采来说,这一主题正好契合于他自己的专业研究中开始浮现出的一种革命的可能性。

(5)、所以尼采和后现代文化提倡事物的差异性、异质性、非统一性,不去妄想所谓绝对真理,应努力探寻事物的个体性、偶然性、地方性、边缘性,如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都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

(6)、尼采对真理的看法,很有启发性和超前性,他的思想也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源头。

(7)、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是最高的权力意志。……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

(8)、首先,在上古时代,十二泰坦主宰世界,后宙斯击败泰坦诸神,建立了新的时代。十二泰坦时代,是荒淫无度,狂野无制的时代,他们代表了自然本身的野性,狂放以及无尽的破坏力,他们就是充满力量的自然本身。宙斯建立的新时代,也就是希腊人所处的时代,远离了蛮荒,可毕竟是出生与狂野的自然,所以人们无时不刻的对那个自然保持恐惧,人们明白那个狂野的充满力量的自然是世界本身真实的样子,就像宙斯只是将泰坦关押了一样,他没有力量,能真正的降服那世界本身的残暴力量。所以希腊人对自然本身依然保有恐惧。可是希腊人的生活相对以前,确实和谐稳定富足了很多,他们有权利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

(9)、尼采认为,人们无法通过纯粹的否定达到任何东西,只有创造者才有权否定。从根本上说,不是道德受到了攻击,而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成长起来了,旧有的道德被自然地排挤了,但非道德主义者的目的并不是排挤这些东西,正如贵族将自身肯定为价值并不是为了贬低奴隶,他甚至粗心地对待他们,甚至没有太注意到他们的存在,甚至“不妨和他们共欢笑,只要他们有心情”。确实,如果我们仔细地指给他看,他会看到他造成了伤害和毁灭,但这是创造附带的毁灭,是因为肯定自己而否定其他的阴影。这种否定和毁灭是不可避免的,健康的,因为谁要是想在善与恶中成为一个创造者,他就必须先成为毁灭者,必须先打碎价值。但是在时间中先行的东西在逻辑上和价值上却是后来的:

(10)、那种要求我们消除痛苦和推动幸福的道德观点,他表示反对。在《黎明》中,他写道“带着消除人生中所有锋利的棱角这个巨大目标,我们难道不是走在把人变成沙子的道路上吗?我们都成了沙子,微小的、柔软的、滚圆的、无边无尽的沙子。这是你的理想吗?充满同情的情感预报者?”在几年后的《善恶的彼岸》中,他反对功利主义者,“正如你明白的那样,幸福绝不是目标,在我们看来是个尽头,一种很快就让人变得荒谬和可鄙的状态。”

(11)、与基督徒相比,希腊人就像是孩子。他们贬低生存的方式和他们的“虚无主义”丝毫没有基督教追求完美的意味。尽管他们也把生存看作是该受谴责的,可是他们并未发明把生存断定为错误的和应负责任的的精细手段。当希腊人谈及有罪的、“渎神的”的生存时,他们想到的是众神使人们疯癫的事实;虽然生存该受责难,但为此承担责任的是众神自己。这便是希腊关于罪行与基督教关于罪恶的诠释之间的区别。这也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仍然相信生存有罪的缘故,因为罪行至少并不意味着有罪者应承担责任。“愚蠢、无知,还有点神经不正常——这就是即使处于最强盛、最勇敢的年代的希腊人也承认的导致不幸和灾难的原因。是愚蠢,而不是罪恶!你们明白这一点吗?……他肯定是被一位神愚弄了,他们会摇着头作出这种结论……在那个时代,众神就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替凡人的邪恶辩护,众神成了罪恶之源。那时,他们承担的不是惩罚,而是以更高贵的姿态承担罪恶”(《论道德的谱系》,第2部分,23)。但是,尼采也开始意识到只要稍加反思,就会缩短希腊人与基督教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当生存被视为该受谴责的,那么只差一步便可使它变为该负责任的。这一切只需变换一下性别,将泰坦们换成夏娃,再变换一下神灵,将旁观的众神、“奥林匹斯山的审判者们”换成上帝,换成那唯一的主动者和审判者。神替凡人在他的授意下作出的蠢行承担责任,凡人替投身十字架的那个神的蠢行承担责任,这两种解决方案并无太大的区别,尽管前者较之于后者远为完美。事实上,问题不在于该受谴责的生存是否要承担责任?而在于生存究竟是该受谴责的,还是清白无辜的?正是在这里,狄奥尼索斯发现了他的多重真理:无辜,多元性的无辜,生成的无辜以及一切存在物的无辜。

(12)、本文回应国际学术界尼采研究的政治哲学转向,针对利奥·施特劳斯派对尼采“秘传”式解释的主观随意性,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此后作品为依据,分析尼采哲学“超人—追求权力的意志—永恒回归”的“三连论”政治底蕴,公示尼采后期激进贵族主义企图回归古代等级制的证据,最后对尼采在当代政治哲学争论中所起的重要影响进行批判性分析。

(13)、可是他们深深明白一点,人出生即是痛苦,不出生是最大的幸福而死亡才是最大的解脱。在一派祥和的背后有无尽的痛苦,逼得人们似乎只能选择死亡。面对自然与希腊人自身的双重压力,人的意志坚持住了,明确的说“我想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人们不能只看到世界的丑恶,人们需要美,需要尊严,需要光辉。既然如此,不如给这世界蒙上一层面纱,用理性的美装点这世界,让世界变得高大、庄严,让人们愿意尊重崇敬这世界。这明明只是一个梦境,是一个幻象,可世界居然在我们梦的意愿下意外的与我们妥协了,她似乎也表现的温顺和可控起来,人与自然就在这隔着梦的面纱的奇妙感觉下和谐统一了。

(14)、《朝霞》在其副标题——“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GedankenüberdiemoralischenVorurtheile)——中承诺将批判“道德偏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正如皮茨指出的,“道德”在该书的论述中并不限于习惯和习俗,限于好和坏的行动或行为,而是接近其在18世纪的词义,包括不同于非人自然存在和物理存在的人类存在的全部领域。同样,道德也不只是与伦理学问题有关,而且也与认识论和心理学有关,与宗教和政治有关——一句话,与康德眼中可以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切有关;这些研究被康德归纳为三个根本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

(15)、以上译序出自十年前。照录如上,但有些信息过时,补充如下。

(16)、尼采的名言名句,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思想、真理、生命、爱情、信仰、道德等。尼采的许多说法,显得极端、另类。对于尼采名言的意义,人们也是众说纷纭。

(17)、基本问题:偏见是否属于本质?而且不光是一种观察方式,不同本质之间的一种联系?是不是不同的力处于联系中,以至于这种联系维系于感知之透镜?倘若一切存在本质上都是某种感知之物,那么这就是可能的。

(18)、如果某一个白天或夜晚,一个魔鬼偷偷尾随你进入你最孤独的孤独中来,对你说:“你现在过的、曾经过的这种生活,你将不得不再一次并继而无数次地去过;其中将没有任何新东西,而是每一种疼痛,每一种喜悦、每一种思想和叹息,以及你生活中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大大小小的一切,都必然回到你这里来,而且一切都是以同样的次序、顺序回来——甚至这只蜘蛛,甚至这道树荫之间透过来的月光,甚至这个时刻,甚至我自己都同样回来。生存之永恒沙漏一再被颠倒过来——而你,一小粒尘土,伴随它一起!”

(19)、《朝霞》以“无数的朝霞,还没有升起”作为开篇的题记,而其最后一条格言则宣称,“我们”飞行的方向乃是“太阳落下的方向”(§575)。“朝霞”因此表明自己同时也是晚霞。尼采的朝霞,因此保持其为朝霞,并为其他人的朝霞留下了空间。尼采的朝霞,也为你我他升起。无数的朝霞,还没有升起。(《朝霞》的题记,尼采引自《梨俱吠陀》。)

(20)、喜欢历史、文学、诗词的读者,直接闭眼入。增添深厚的学识和文化涵养。

5、尼采主要思想哲学观点

(1)、这个年轻人过早地苍白萎靡了。他的朋友们说:某某疾病应负其咎。我说:他生病,他不能抵抗疾病,这本身已是一个衰败的生命、一种因袭的枯竭的结果。报纸读者说:这个政d用这样一个错误断送了自己。我的更高的政治说:一个犯这种错误的政d原已末日临头——它不复有自己的安全本能。

(2)、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

(3)、《朝霞》。真理或者爱情?对哲学的怀疑。尼采作为现象学家。对认知的乐趣。内心世界的哥伦布。语言的界限和世界的界限。在锥形岩石边的伟大灵感。

(4)、豆瓣评分高达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和认可程度。

(5)、场地清除干净了,尼采终于能自由地集中于他自己的思想了。这一思想洪流早已沸腾,现在终于冲破一切藩篱。

(6)、阅藏知津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博雅沙龙

(7)、每在紧张时期便会出现某种疾病,这成了伴随尼采一生的一种模式。

(8)、一个男孩写作。分割。闪电和雷鸣。找到和发明生平。普罗米修斯和其他。第一次哲学尝试:《命运和历史》。观念海洋和异地向往。

(9)、▲ 《弗里德里希·尼采》(蒙克,1906年)

(10)、关于如何读《朝霞》这本书,尼采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尼采希望我们不要坐在书斋里,弓腰曲背,彻夜研读,而要在散步中,在旅途中,自由地、兴之所至地翻阅它,一次次埋下头去,一次次抬起头来,直到发现自己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天地。

(11)、尼采在1887年的一个笔记本里写道:“一旦我们拥有了全球性的经济管理(这很快就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人类就会发现它彻头彻尾地成了一架为这种经济服务的机器,那将是一部巨大无比的发条装置,由无数极其微不足道的、极其精细的‘被改造过的’齿轮所组成。”

(12)、为什么海德格尔说艺术和认识联手提供的这种保障是“完全的”?这种保障与认识单独所提供的持存保障的区别在于,它既不仅仅是认识中对混沌进行固定化,而且还在艺术中对混沌进行美化,二者共同完全地“将人类生命同化和指引到混沌之中”,达到最终的融为一体的“符合”,所以是“完全的”终极持存保障。(海德格尔:《尼采》,前揭,页6)

(13)、萨提儿歌队是悲剧诞生的开端。其核心主要就是两方面,制服与解脱。日神与酒神精神各有其利弊,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信奉不同的精神,不过人们需要的东西没有区别。人们要把生存荒谬可怕的厌世思想变化为使人借以活下去的表象。因为酒神的放荡会让人们在纵欲以后感到一阵荒谬与虚无,而日神的迷梦无法让人直面世界的恐怖。于是酒神精神下,艺术用来制服可怕;日神精神下,艺术用来解脱对荒谬的厌恶。

(14)、2000年,是尼采逝世一百周年。国内外尼采著作的新版或有关尼采的论著频频问世,盛况空前。当时,德国汉泽尔出版社(CarlHanserVerl吨,2000)也推出了一本独具特色的尼采新论,就是眼下这本萨弗兰斯基的《尼采思想传记》。 

(15)、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的著作中有两大主题:一个现在很熟悉,甚至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另外一个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常被人忽略。熟悉的尼采是个“存在主义者”,他辨认出现代性中最深刻的文化事实:上帝已死,或者更准确地说,信仰上帝还被认为合理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相信上帝---相信超自然存在支配下的超验意义和目的---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思议,取而代之的是物种进化、运动物质的行为和人类行为和态度的无意识理由等自然主义解释,这事实上解释了这样怪异的信仰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如果没有上帝或者超验性目的,我们怎么能够承受我们存在的可怕真相?也就是说,在人生中,痛苦和失望不可避免,随后则是死亡和虚无的深渊。

(16)、第艺术是发展的,是在酒神日神二元性中发展的。所以,既然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悲剧其实从它诞生就决定了很有可能会在变化中没落,没落的悲剧我们同样可以不称颂。基于真实性与二元性,尼采展开了他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描述。我在完整的阅读后,想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尼采是先提出酒神、日神精神,然后在谈自然中和在希腊人中的作用与表现。我想直接从自然和希腊人本身展开论述,逐步描绘出酒神与日神的由来以及各自的特色,就会更自然更流畅,尼采是从河水的下游诉诸源头,就让我这个看完整条河流的人从源头开始讲述整个故事吧。

(17)、因此,如果我们因为尼采后期哲学中越来越强烈的论战甚至谩骂——特别是在最后的《偶像的黄昏》和《敌基督者》中——而看不到尼采思想的肯定性,那么,在尼采看来,这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细心或眼光不够敏锐,而是因为我们完全看错了方向,因为我们站错了立场。当我们从尼采所批判所攻击的对象的立场,也就是传统哲学、道德和宗教的立场出发,那么,无论我们是赞同这些攻击还是反对这种攻击,我们所能注意到的都只能是这种批判性,但是,如果我们转而采取那个进行批判的主体的立场,体会这种立场对于那个进行批判的存在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意义,体会他由此获得的解放之感、力量充溢之感和创造之力,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其实质是对批判者自身存在的释放、赞颂和肯定。不是为了攻击道德,而是已经成为其所是的非道德和非道德主义者不能不自我肯定,自我宣告其存在:

(18)、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设想了一种文化,他称为“最后之人”支配下的文化,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创造”、“渴望”,他们不会因为“可鄙的满足”而“蔑视”自我,而是陶醉在自己的平庸中。最后之人“知道已经发生的一切:所以嘲讽没完没了。”“人人都渴望同样的东西,人人都一样:无论是谁如果感到与众不同就会自愿进入疯人院。”最后之人说,“我们已经创造了幸福,他们眨了眨眼。”

(19)、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如果按照现代主义的语言,“天之道”是朝向人人平等方向发展的“天意”或历史趋势,而“人之道”则是动物界遗传给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实际上,现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文献无不以人的平等权利为基石。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第二段:“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liberty)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libres),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1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free),在尊严及权利上一律平等。”这些宣言中的“平等”指人人应享有的平等“权利”。《独立宣言》虽说人生而平等,但接着毫无疑义地肯定平等是造物主赋予人类“不可让与的权利”。德里达针对尼采的“哦,我的朋友,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的修辞,表达了“哦,我民主的朋友们”的期待:“民主依然必须到来;就它依然而言,这个必然就是他的本质:不仅依然无限可以完善、因此永远不充分和永远在未来,而且属于承诺之中的时代⋯⋯自由和平等的体验,可能谦卑地体验这种友爱。”(13)379

(20)、当时正值“新小说”时代,正值“荒诞派戏剧”的盛期,也是人们积极进行新音乐探索的时期。然而,任何小说、戏剧和新音乐都没能抓住福柯的心,倒是一部80年前出版的论文集——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不合时宜的沉思》(UnzeitgemäßeBetrachtungen),深深地迷住了他。

(1)、看在上帝的份上爱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有情感中最为优雅、也最为遥远者。爱人,这要是没有某种神圣的意图背景,倒不如说是一种蠢行或兽行;这种爱人的癖好是从一种更高的癖好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成色,自己的盐粒和龙涎香粉的……

(2)、短短一节课的内容,就抵得上普通人读10本书。

(3)、倘若自我像真实一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构造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被发现的,那么题中应有之义似乎就是:人本身没有任何不可改变的规则、准则或规范。但尼采和福柯同时又认为,人是由许许多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则、准则和规范塑造而成的,而那些规则、准则和规范,又是由每个人都必须在其中成长的风俗、习惯和制度所规定的。

(4)、大部分痛苦不过是主体感受到的痛苦,大部分幸福的“舒适的”人并不是人类卓越的典范。尼采当然知道这些。(说到痛苦,他绝非“游客”--在他1879年从巴塞尔大学因病退休之前,一直到他1889年最终精神崩溃,他都承受了身体疾病的极度痛苦,很可能是因为梅毒没有治好)。尼采注意到痛苦可能是非同寻常的创造性刺激,至少在某些人身上的痛苦(包括他自己在内)是如此---只要读一读贝多芬的传记就能看到这种典型案例。

(5)、自我检测。哲学的特种食谱。叔本华经历。思作为自我克服。神化的形体和天才。对语文学的怀疑。风格的意志。同瓦格纳的首次邂逅。

(6)、广而言之,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从我们自己特定和有限的观点、立场和见解出发来看待其他一切和世界,我们的观点甚至我们的存在都必然是某种视差或偏见,但是,观点、立场和见解等等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和欲望的反映,而且也是其他存在的力量和欲望的反映,换句话说,我们的观点和立场不仅有一个正面的自我的出发点,而且也有一个负面的非我的出发点:只有当从另外的欲望和力量截住了我们的欲望和力量的地方,我们的观点、立场和见解才会成形,界面和世界才会形成,否则它们就一直是某种意义上的潜在而非现实的存在,或者,也许是莱布尼茨那只有“微知觉”的单子,因此,我们的所有视差和偏见同时也必然是某种被视差或被偏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克服和自我公正的。借用莱布尼茨的说法,单子没有窗口,因此单子之间不能互相影响,这意味着我们的立场的必然性和坚定性,但是,每个单子同时以自己或微弱或清晰的知觉反映着整个宇宙,在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公正和预定的和谐,这意味着我们的偏见的公正性。尼采试图表明,世界不仅是自我的局限之地,同时也是自我的敞开之地。

(7)、(1)宗教乃是人所创立的,保罗、摩西可以创教,当然其他的智者也都能创立。因此,查拉图斯特拉便是以先之圣人的姿态献身布道。这样的概念,事实上就将传统宗教的地位给瓦解了。因为既然宗教是人类历史的产物,那么是人创造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人。当然人也可以随时将所创造出来的上帝给杀死,因为创造上帝的人类有权这么做。

(8)、公正,作为一种全景式眺望着的强力的作用,它超越善与恶的细小视角向外观看,因而具有一个广大的优势境遇——其意图是保持比这个和那个个人更多的某物。

(9)、朱自清、罗庸、闻一多等六位先生主讲文学课,道出了朝代更替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普通人理解古典名著简直不要太友好。

(10)、笛卡尔: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的才智和生命达到最高水平

(11)、出版史上,首次整理编校了陈寅恪、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15位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的作品和讲义。

(12)、尼采在上帝和基督教道德观的熏陶下长大。父亲、祖父、外祖父都是路德派牧师,尼采本人上大学时曾经打算学神学。神学研究或许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引人注目的辍学者---后来嘲笑路德是“乡巴佬”,宣称自己是出类拔萃的(parexcellence)“反基督教者”。年轻的尼采上大学一年之后转向古典语文学---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世界的文献和文化,在这方面他取得不俗的成绩,甚至在博士论文完成之前就在1869年赢得巴塞尔大学的聘书。很快,他遇见了作曲家理查德·华格纳(RichardWagner),曾跟随他短暂学习,设想华格纳的音乐将可能拯救欧洲文化,使其脱离基督教道德的不良影响。但几年之后,他对华格纳的热情减退,尼采的成熟哲学观点开始形成,他对华格纳狂热的反犹主义越来越感到幻灭。

(13)、我们分开讲了两种精神后,接下来肯定要思考二元的统一是否可能。尼采先从抒情诗人入手,展开讨论。抒情诗人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主观性的诗人,所以他们的诗歌难以称得上真正的艺术,可实际上,他们表露的自己的真实情感,是日神精神极致“素朴”的作品。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作品。日神精神本身就是外观的外观,即世界本源太一的外观是真实世界,真实世界的美丽外观是日神精神。所以当人与自然和谐统人所做的诗,是自然的诗,人的自我体察了自然的自我,然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并不是随便说说什么而已,这是基于客观的。作者客观的表达世界本身的原始痛苦和原始回响,然后自己与这痛苦回响融为一体。“这时,他即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是诗人和演员又是观众。”日神精神是形体艺术,他是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与对象的。

(14)、在本文这一部分,我们将按照海德格尔的指引,讨论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公正。但是,对于海德格尔所谓尼采的公正实际上是西方主体性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偏见的顶点和完成的看法,我们将加以分辨,尝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尼采哲学中的“公正”。

(15)、这就是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这似乎也是尼采对福柯的影响。然而乍看上去,无论是尼采还是福柯,很难说谁会坚定不移地怀有什么类似的情感。像福柯一样,尼采大半辈子都反对那种认为自我纯属某种外界赋予的东西的观点,在两个人的心目中,“真实”,包括关于人的自我的“真实”,“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尼采曾经指出,“我们的肉体不过是一个社会结构”,而我们的自我也不过是某种偶然的和变化着的东西,是各种文化和肉体力量的某种变动不居的安排的产物。

(16)、但尼采的母亲和妹妹听说了这个计划,便以报复的态度突然来到他身边。39岁的尼采在年迈母亲的道德训令前仍然会颤抖不已。这个计划后来夭折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27句小时代经典语录吵架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