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6句晋文公攻原的原文及翻译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02 14:42:36 admin 阅读:59

导读晋文公攻原 1、晋文公攻原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 (1)、河北“冀”地,即黄河以北的古冀国,位于今山西河津境内。《左传·僖公二年》:晋国欲假道于虞以伐虢,“乃使荀息...

晋文公攻原

1、晋文公攻原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

(1)、河北“冀”地,即黄河以北的古冀国,位于今山西河津境内。《左传·僖公二年》:晋国欲假道于虞以伐虢,“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杜预注:“冀,国名,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皮氏县,战国魏皮氏封地,后为山西河津古称。相传冀国为唐尧后代,西周时被封在冀国(今山西河津),后被虞国所灭。春秋时晋献公又灭掉虞国,冀遂成晋邑。明傅逊《春秋左传属事》卷二《伯·晋文公之伯》: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示信伐原,“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属事:“伯贯,周守原大夫。冀,晋邑,今山西河津县,有冀亭古国”。

(2)、右军,陈、蔡等国军队,子上指挥;左军,申、息军队,子西指挥;中军,楚军,子玉指挥。

(3)、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4)、为报狄人相助之恩,周襄王执意娶了狄女隗氏为王后。不料,这个隗氏竟然与王子带私通,给周襄王戴了绿帽子。周襄王无奈,只好废了隗氏。当年率狄师讨伐郑国的颓叔、桃子两位大夫眼见局势复杂,认为隗氏被废,狄君将怪罪于自己,于是投靠王子带,并且再次联合狄师,不过这回进攻的对象是周襄王。襄王的亲兵准备抗击王子带,襄王说:“如果杀了王子带,母后的在天之灵将如何说呢,不如请诸侯来共同商量看如何处理吧。”于是,周襄王主动撤出成周,避居坎欿,但成周的国民很快将他迎了回来。

(5)、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6)、晋楚两方相持于城濮后,虽然总的态势对晋军很有利,但是,晋文公仍在慎重地考虑决战是否有必胜的把握。这时,狐偃建议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这才坚定了晋文公的决心。

(7)、四月四日,决战开始。晋左翼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以助军威,首先向当面的楚右军的陈、蔡军发起攻击。陈、蔡军战斗力很差,遭到晋军这一突然攻击,惊慌失措,向后退却,蔡公子卯被杀,军队溃败。

(8)、楚军的战略是运用其优势力量,援鲁以制齐,结曹、卫以抗晋,并进攻背盟的宋国,以争夺中原的霸权。其结果,既结怨于晋,又树敌于齐;长期围宋,顿兵坚城,使士卒疲惫;攻齐谷邑,造成兵力分散;救卫不及,失掉了盟国。所以在战争一开始,就陷于不利的局面。

(9)、郑文公不遵王命是由于心中有气:当年五大夫作乱,郑厉公与虢国公联手匡扶王室有功。周惠王在赏赐上区别对待,赏给虢公的是贵重的爵(祭祀所用的礼器),赏给郑伯的是王后用过的镜子。当时刚刚继位为君的郑文公颇为不爽,对周室心生怨恨。现在郑国想要教训滑国,周室不但不支持,反而站在滑国一边,这就更加让人不爽。这才有了郑文公公然抗命,甚至扣押王室使者的举动。

(10)、公元前522年,宋元公猜忌华族,华向、华定、华亥与向宁谋反,双方妥协,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公元前521年,晋、曹相继出兵救宋,联军连败华氏,围困于南里,华登赴楚国求援。公元前520年,楚遣使向宋元公施压,迫其赦免华氏。华氏族流亡至楚,内乱至此平息。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去世。

(11)、晋国私许曹、卫复国,楚军挥师北进陶丘,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援兵之后,更加坚定了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他为了寻找借口同晋军决战,派宛春向晋文公提出了一个晋许曹、卫复国,楚解宋国之围的休战条件。子玉提出的这一条件使得晋文公很尴尬。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他只解宋之围,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主张抓住这个理由,向楚军进攻。先轸不同意。他认为子玉的提议,可以使宋、曹、卫三国都复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得罪了。晋名义上是来救宋的,如果宋灭亡,各国诸侯定会责难晋国。楚变成三国的恩人,而晋却与三国结怨。因此,他提出的对策是:、“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于是晋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许曹、卫两国复国。曹、卫两国遂都与楚绝交。这样一来,子玉果然被激怒了,不顾楚成王“无从晋师”的吿诫,立即挥军向曹都陶丘前进。

(12)、时间一转眼到了四月,此时晋、宋、齐、秦已联军一处,驻扎于城濮。楚军则背靠险阻,双方势成僵持。其实在是否与楚军决战这件事上,晋文公一直犹疑不定。关键时候,狐偃出面劝导说:“战吧!战胜,则可得诸侯;战败,表里山河,又何惧焉。”“表里河山”指晋国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不怕楚国入侵。

(13)、原伯故地即春秋时期的原国,位于今河南济源。河南济源也位于沁河岸边,在春秋时期也叫作“沁水”,直到隋朝开皇年,才改称济源。据史载: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大封建,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地,建立原国。周襄王时,周王室内乱。晋文公平定王室内乱有功,周襄王遂以畿内四邑,赏赐晋国。四邑包括温(今河南温县)、原(今河南济源)、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攒茅田(今河南焦作东北),皆在与东周京都成周洛邑相距甚近,今河南之黄河以北,太行以南的河内地区。原伯后裔原伯贯不从,晋文公攻灭原国,将原国举国前往河北“冀”地,重新立国。此语初载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14)、晋大夫先轸另有判断,他说:“答应他吧。帮助他国取得安定这是礼,楚国一句话可使宋、曹、卫三国获得安定,我国一句话却使其灭亡,显得我国无礼,凭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提议,等于抛弃宋国,在诸侯面前有何话可言呢?楚国施恩于三国,我则招怨于三国,怨仇既多,将何以战?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因势利导,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使两国与楚离心,同时扣押宛春以激怒楚国,等双方战事发生之后再看情况。”

(15)、“晋文流亡十九年而终能得到晋国,这期间的艰难险阻,人情冷暖,可谓备知。上天给予他这么长的时间以为其除害,这是天之所置,谁可废除呢?兵书上说‘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有德者不可敌’,这三者都指的是现在的晋国。”

(16)、富辰这番话很有见地,他清醒地看到在周室孱弱的背景下,王室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京畿周围姬姓诸侯的保护。不过,周襄王不愿失了面子,没听富辰的劝谏,派颓叔、桃子两位大夫出动狄族部队前往讨伐郑国。当年夏天,狄师攻取郑国的栎地。

(17)、②源于d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d项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8)、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戊午,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

(19)、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20)、清代浙江道监查御史钦差梯度江南苏松等处学政前甲戌科进士眷侍生阳城陈廷敬伯父陈昌言撰文、钦差布政司左参议川东道前癸酉科乡进士眷侍生高显生铭文之顺治十年(1653年)《故文林郎直隶广平府威县知县万涵张公孺人王氏合葬墓志铭》:张公“卒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十九日酉时,享寿五十六岁。顺治十年十月十四日,合葬于原伯故城祖茔之左。”墓主张公名洪翼,号万涵,县城宣化坊人。

2、晋文公攻原的原文及翻译

(1)、宋姓,中华姓氏之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2)、沁水县城虽小,却是精心选址建成。清代邑人张道湜《补修县城来脉记》云沁水县城之气运与乌岭地脉相接:

(3)、战国“少曲市南”平肩空首布,四字空首布历来为空首布之珍品,目前发现甚少。

(4)、原国本为周王朝时一个小小诸侯国,古代文献对其没有系统记载,能够见到的记载较为杂乱零散,而且头绪纷繁。清人李锴所撰《尚史》卷九十七《地理志·原》对原国历史记载,较为简明系统而且全面,兹录如下:

(5)、沁水古城屡毁屡修,费尽了沁水百姓民力民财。直至上世纪抗战以来,沁水古城屡屡被拆。建国以来,县城几次改建,历经1400余年的沁水古城,终于荡然不存。仅在今日县城北关西南寨疙瘩之北,留有一段残墙断壁。

(6)、示例三:(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7)、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8)、周襄王有个异母弟叫王子带,也叫甘昭公。王子带从小受母亲惠后宠爱,惠后一直想立其为王。不过惠后早死,太子郑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继位,也就是周襄王。王子带争位不成,曾经纠集周边戎族进攻成周,被周襄王击退,王子带避居齐国。为挽回王室面子,周襄王后来在大夫富辰劝说下召回了王子带。

(9)、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文公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进而同楚争霸中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奖励农业,发展商业,储备物资,以增强国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扩充军队,于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作三军,谋元帅”。将原有的二军扩编为三军(中军、上军和下军),以郤穀为中军主将(称元帅),郤湊为副;狐毛为上军主将,狐偃为副;栾枝为下军主将,先轸为副。同时,积极训练,增强军力。为了争取可能争取的力量同神作斗争,晋文公利用晋与秦及戎狄的婚姻关系,利用并扩大齐秦同楚的矛盾,采取了联齐秦、和戎狄的政策。这样,就造成了有利于晋国争霸中原的局面。

(10)、岁月的形式,不过是世事轮回的力量,所蕴含出的一种自然规律。

(1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12)、王观察曰:予登历山,其上盖有舜帝庙云,里人时言舜耕事迹。其旁沩讷泉,居洪池南,陶壑经其西北,殆信至。考左氏所称伐原,原与温接壤,非沁地,学者疑之,夫古人邈矣。所过山川草木,犹庶几遇之。尝试攀龙岗,陟凤原,顾瞻玉岭,望太行、王屋,意必有仙灵窟宅其间。吾固未见,而丹灶何石床,涌云怒涛,又何奇也。抑设险守国,沁治用之,世传隋开皇时作。呜呼!安得起古人而与之征信焉。

(13)、二是,始终坚持争取与国、孤立敌人的方针。晋文公能根据敌友情况,利用矛盾,既争取了齐、秦,又拆散了楚国的同盟——曹、卫,使形势向着有利于晋、不利于楚的方向变化,从而在决战前夕,即陷楚军于孤立境地。

(14)、开战之前,晋文公在有莘之北检阅军队,认为“少长有礼(纪律严明),其可用也”,但子玉还是盲目地认为“今日必无晋矣”。

(15)、楚国经此一战,争霸中原的企图受挫,便退回到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再也无力向中原扩展了。

(16)、国朝顺治中,知县刘昌重修;知县尚金章、县丞张宗周加修护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河水复溢,知县赵凤诏导河从碧峰山下远流,自为记。乙亥(1695年)地震,城堞倾毁,凤诏重修。雍正四年(1726年),知县钱元台补修城西北角。雍正十年(1745年),知县田欣又补修城西北角。十二年(1747年)知县何陈宫筑城西南堤,障河水。

(17)、迁入沁水的原国,以王寨为中心,沁水县城则是当时原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沁水这个地名,应该在原国迁入沁水的春秋时期,就已经起用,指的就是今天的沁水县城。“沁水”这个地名,用的是河南济源的古地名,济源至今还有个叫作“古沁水城”的古迹遗址。沁水的王寨这个地名,用的也是河南济源的古地名。雍正《河南通志·古迹·怀庆府》:“原城,在济源县西北十五里,晋文公伐原示信,即此,今名原乡。沁水城,在济源县东北沁水南,沁台西,今呼王寨城。”如此计算,沁水县城实际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非常悠久辉煌。

(18)、姬宋,字子公,又称公子宋,为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

(19)、勤王功成,晋侯朝觐襄王。周襄王以甜酒款待,并命令晋侯向自己敬酒,这都是天王所能赐予的特别荣誉。席间,晋文公请求襄王准许自己死后能使用“隧礼”,但是被襄王拒绝。所谓“隧礼”,是指墓前使用隧道相通,这是天子葬礼才有的规制。诸侯以下只能使用羡道,而羡道虽然也是地道,但上部是敞开露出于地面的,而“隧”则藏于地下。襄王不同意给予晋文公“隧礼”的待遇,他说:“这是王制的规定,周室还未被取代,如果你用隧礼,天下就会二王并存,这也是叔父您所不愿意看到的吧。”

(20)、2)山东成武宋氏部分是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后裔,其直线世系成武郜鼎赵宋。山东成武县郜鼎部分宋氏为赵氏改姓,该族尊宋·靖王次子赵昶为其一世祖,且已经流散至各地,留在当地的人数已不多。

3、晋文公攻原得卫的故事

(1)、周王畿铸“少曲市南”平肩弧裆空首布?旧释“市南小化”

(2)、满族宋嘉氏,亦称宋家氏、嵩佳氏、松佳氏,满语为Sunggiya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长白山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宋氏、嵩氏、苏氏等。

(3)、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4)、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5)、晋文公攻原①,裹②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③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④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⑤待之。”

(6)、次日上午,晋军在莘北一带摆开阵势,大夫胥臣率领下军准备对付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为楚国盟军)。楚国的令尹子玉则以若敖氏(楚国芈姓国族)的六卒(即一百八十乘)为中军,楚大夫子西率左军,子上率右军(即陈、蔡军队)。子玉扬言:“今日必无晋矣。”欲以一役而灭晋。

(7)、趁着曹国军队士气回落,晋军加强攻势,终于破城而入,曹国陷落。入城之后,晋文公历数曹君之罪:一是有贤人而不用(贤人指僖负羁,当年重耳流亡途经曹国,僖负羁夫妇认定其终将成就大业而礼遇之);二是以曹国之小而乘轩者三百人(乘轩者指大夫以上官员,说明曹国吏制混乱、人浮于事);三是曹君无礼(当年重耳流亡至曹国,虽受接待,但曹君竟然趁其沐浴时偷窥)。总之,晋文此番教训曹国,既振振有辞,也算是理由充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9)、听说天子蒙尘,秦穆公立即召集军队驻扎在黄河岸边,准备护送襄王回朝。此时,意识到事情重要性的晋大夫狐偃立即向晋文公进言道:“要想取得诸侯拥护,最好的办法便是勤王。既能取得诸侯信任,又符合天下大义。继承文侯辅佐平王东迁之功业,使晋国的信用在诸侯当中广泛传播,机遇就在当下。”晋侯于是辞退秦师,自帅晋师顺流而下,前往勤王。那么,秦军为什么可轻易劝退呢?首先这是人家姬姓家事,晋文公既然愿意出面,他人自不便插手;其次秦国地远,就算勤王成功也只能获得一点虚名,并无多少实际价值。

(10)、

(11)、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亲率大军攻打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文公虽一心求霸,但对与强楚直接相抗也颇有几分忌惮,在是否救宋一事上犹疑不定。大夫先轸进言说:“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意思是自晋文执政以来,晋国沿着报恩、救难、立威、称霸的发展线路顺利推进,此前勤王成功,风头正劲,此刻若能再次出手解除宋围,则霸业可成。

(12)、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顺从他吗?”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评价说:“攻下原国而又得卫国,是因为守信。”

(13)、另外,沁水西二十里曲寨村大庙,存有一通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乡人所立碑刻,记曰:“夫沁古原地也,西二十里有村,帽岭争崇乎伞山,印陵昌阜。鞍桥为显,特峙于艮乾;笔架乐鼓,对侍夫巽坤。其间有寨,环绕盘旋,曰曲寨。说者晋文公攻卫得原,潜师屯此,未知是否?”碑后题署“大清道光九年岁在强圉大渊献极如月谷旦立”。

(14)、楚国大夫荣季听说此事之后接着劝他:“假如身死而有利于国家,都要去做,何况几件玉器呢?与国家利益相比,玉石犹如粪土罢了。既然有利于军事,又何必吝惜?”子玉仍旧不听。荣季告退,出来后对子玉的两个儿子说:“不是上天要令尹失败,而是令尹不以民为重,实在是自取其败啊!”

(15)、当楚国战败之后,楚王遣使传话给子玉说:“令尹若是归国,将怎样面对申、息两地的父老呢?”子玉所帅军队多由申、息两地的子弟组成,如今死伤甚众,楚成王因此责其率性。子玉的两个儿子对楚王使者说:“子玉本想自杀以谢罪,是我二人阻止了他,说:‘还是等楚王来杀你吧。’”然而子玉毕竟无脸回国,军行至连榖时便自杀了。

(16)、滑国弱小,不经打,很快便表示愿意驯服。等郑国军队一撤,滑国又立马背叛倒向卫国。于是郑国的公子士、洩堵俞弥两位大夫率师再讨滑国。事情引起王室注意,周襄王派伯服和游孙伯两位大夫前往郑国替滑国说情,希望老郑看在大家都是亲戚的份上不要讨伐滑国。照理,王室亲自出面调停,郑国多少该给点面子。不料,情商欠费的郑文公不但不给面子,反而扣押了两位王使。

(17)、云梦秦简《编年纪》:秦昭王“四十二年,攻少曲”。《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按:少曲,韩地,见著于史料始自战国晚期,春秋时少曲地名尚无明载,于此相关之地,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载:“晋文公朝觐周襄王时,王将阳樊(今河南济源东南)、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北)、攒茅(今河南修武)四邑与之晋。阳樊与原两地先是不服,晋围之,后降服;晋文公迁原伯贯于冀,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由此知,少曲本为周地,春秋中期一度归晋,战国属韩。又有释其为“市南小化”,认为币文中的“市”,是商业贸易场所,当为“王城之市”。王城为周都城,在今洛阳西,时有由编为列伍的商贾组成的官市,除进行商贸活动外,也兼管铸钱,市东、南、西、北、中系列中型空首布,应为王城官市作坊所铸。

(18)、明代陕西布政司参议奉旨侍亲翼城小溪刘志撰文、承仕郎行人司行人翼城前川史官书丹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故周藩瑞金王府教授张公墓志铭》:“嘉靖三十八年已末十一月二十六日,涧松张公终于正寝。越明年二月二十四日,与初配徐孺人合葬于原伯故城祖兆之次冢。”墓主张公名镗,字振之,号涧松,沁水县城宣化坊人。

(19)、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人的灵魂与万物的本质作用,所唤发出的一种情感行为。

(20)、晋文公讨伐曹、卫的目的本来是想避免与楚国正面交战,间接迫使楚国回身救援曹、卫从而解除宋围。

4、晋文公攻原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践土之盟,周襄王实际上应邀到了现场并参加了其中两项重要活动。历来诸侯会盟,周王只派代表参加,自己并不亲自到场,否则有损尊严,算是惯例。此前齐桓公首霸,周王也没有亲自到场见证。甚至在齐桓公称霸的整个过程当中,都没有见到他朝觐周王的记载。相比之下,晋文公称霸可谓谋划周全、仪式感十足。

(2)、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灭。因怕元兵追杀,赵氏一族中赵昶与其兄赵旭自临安逃至山东禹城,后赵旭隐迹禹城,赵昶逃至山东成武并改为宋姓融入当地宋氏,隐迹郜鼎。

(3)、不得不说,先轸这番见解颇为高明。私许曹、卫,二国即可转投晋国;与楚一战,宋围立解。楚国一举三得之企图立即化为泡影,晋国本将遭受三国之怨转而变成施恩于三国,形势整体扭转。晋文公闻言大喜,当即扣押宛春,答应曹、卫两国复国,二国同时宣布与楚断交。

(4)、鲁国此时正与楚国友好,因为楚、卫联姻的缘故,鲁国派大夫公子買带兵驻扎在卫国协防。晋文伐卫,楚国救援失利,鲁国惧怕晋国转而对付自己,干脆将公子買杀了以讨好晋国。此时的晋国可谓势大力沉,各国除了争先讨好之外,莫敢与之争锋。

(5)、这时地处山西西南部的晋国(都城绛,在今山西翼城东南)也逐渐强盛起来。晋国在献公时,清除了一批和自己对立的奴隶主贵族,重用人才,巩固内部,并由原来的一军扩编为上、下二军。晋国凭藉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汾河流域,继而发展到黄河南岸和西岸。晋惠公(前650—637年)时,又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如“作爰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州兵”增强军事力量,为以后晋国争霸中原准备了条件。

(6)、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当代,宋姓总人口约112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为第22位大姓。

(7)、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8)、县志所记沁水为“原伯故城,县西北有碑,张大司马曾辨之”,指的是在沁水县城西北凤原所存几通刻有“原伯故城”的明代碑刻。

(9)、此时,在位长达四十年的楚成王颇有些洞若观火,他知道晋、齐、秦等国既然愿意出面,则宋国一时难图。因此,楚成王安排令尹子玉从宋国退兵,同时要求他切勿追击晋军。楚成王说:

(10)、沁水古城三门匾额题名,既通俗通用,又考虑到沁水古城所处的地理特色,非常合宜。东、西城门匾额,一望而知其意,唯北城门“拱宸”,有些难解。宸,即天象北极星座,居紫微垣中。借指帝王,或帝王所居的京师、宫城。《文选·班固·典引》:“是以高光二圣,宸居其域。”蔡邕注:“言高祖、光武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以古人常以拱宸借指京师、宫城的禁军,即御林军,也指京师或宫城,如紫垣、紫州、紫京等,皆指京师或宫城。沁水人把沁水古城想象为护卫帝王或护卫京师的藩城。

(11)、宋公稽为孔子的十三世祖,正考父之子孔父嘉是宋公稽七世孙。

(12)、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13)、四是,在决战时,晋军能针对楚军部署的特点,采用先弱后强、佯退诱敌、攻敌翼侧、两面夹击的战法,各个击破了楚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14)、编辑 |诗意的芬芳(lD:spwy5678)

(15)、光绪《沁水县志》记:沁水古城设“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其匾额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可以和江苏南京与陕西汉阴古城门楼匾额比较一下。宋周应合《景定建康(江苏南京)志·城阙志·三亭轩》:“四城门接官亭,旧有亭,卑陋弗称。咸淳改元之春,马公光祖撒而大之,名其东曰‘迎晖’,西曰‘致爽’,南曰‘来熏’,北曰‘拱极。’丹雘烂然,过者瞩目,各有文以记始末。”雍正《陕西通志·城池·兴安州·汉阴县》:“嘉靖十四年,知县李时秀扁其门,东曰‘迎晖’,西曰‘承恩’,南曰‘南薫’,北曰‘拱辰’。”

(16)、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今湖南沅陵邵阳、怀化一带土家族)有取汉姓为宋氏者。

(17)、晋文公依然心存疑虑,说:“楚国当年有恩于我,如何是好?”大夫栾贞子说:“汉水以北的姬姓诸国已尽数为楚国吞并,与其老是惦念着人家的小恩小惠而忘了楚灭我姬姓诸国之大耻,不如与之一战。”尽管如此,晋侯仍然下不了开战的决心。

(18)、晋文公听说子玉自杀,不禁喜形于色,说:“终于不再害我了。蒍吕臣势必成为楚国令尹,此人只会自保,不会以楚国民意为重,晋国可以无忧了。”

(19)、晋国人准备将灵柩移到晋国宗室大本营曲沃停放。刚出绛城,棺木当中突然传出如牛鸣般的声音——晋文公显灵了。主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让众大夫下跪,宣布说:“国君有军事命令发布,将有来自西边的军队过境侵袭我国,如果我军发动攻击,必获大胜。”

(20)、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一面要戍守谷邑的申公叔侯迅速撤离齐国的谷邑;一面要统帅子玉避免与晋交战,撤围宋国,率师回楚。同时,告诫子玉说,晋侯流亡在外十九年,有丰富的经验,又洞悉民情,切不可轻举妄动。但子玉骄傲自负,不察晋军情况,仍要求楚王允许他同晋军作战。楚王虽然允许了他的请求,但不肯多给他增加兵力,只派出西广、东宫与若敖的六卒①去增援。

5、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1)、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讨伐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由于宋成公之父宋襄公善待晋文公,曹、卫羞辱过晋文公,晋文公为报私仇,攻伐曹、卫以解宋围,与楚战于城濮,楚兵去,晋称霸。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其弟子御杀了宋成公的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为宋国国君,史称宋后废公。之后,宋国人又杀了宋后废公,立宋成公的小儿子杵臼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昭公。

(2)、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冬,宋成公背楚从晋。这时齐鲁两国发生冲突,鲁国向楚乞援。楚成王一方面派兵援鲁攻齐,夺占了齐地谷邑(今山东东平北);另一方面派子西率军攻宋,围攻缗邑(今山东金乡)。次年,楚成王又率楚、郑、陈、蔡、许等国军队攻宋,围困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成公派公孙固到晋国求救。

(3)、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4)、四月四日,晋军在城濮以南的莘(亦称有辛、有莘、有俛,在今山东曹县酉北)北与楚军对阵。双方决战的兵力部署如下:晋、齐、秦、宋联军为: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狐毛节制。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栾枝节制。中军在中央,先轸(也叫原轸)为元帅,率领一支部队,同时指挥三军,晋文公亦在中军;郤湊为佐将,亦率领部队一支,但受先轸节制。

(5)、晋国的企图是进攻曹、卫,调动楚军北上作战,以解宋围。这样,既在舆论上避免了未报楚惠就和楚作战的指责;又可以避免劳师远征,遭受楚军与曹、卫军前后夹击的不利局面。

(6)、少曲:古地名,在“今河南济源东北少水弯曲处”。少水即今沁河。

(7)、宋公稽,子姓,宋氏,名稽,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

(8)、原叔,武王之弟也,封于原(原地无考)。其后有原庄公,是为原伯。恵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年),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三年(鲁庄公二十年,前678年)王子颓入成周,王居郑,子颓享大夫乐及遍舞。郑伯曰:“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明年,郑伯纳王杀子颓,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以王复辟享礼,亦备六代之乐)。原庄公曰:“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五月,郑伯卒。襄王时,有原伯叔帯,以狄师伐周,获原伯。又有原伯贯者,周守原大夫。襄王十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晋文公平叔帯之难,与之阳樊、温、原、攅茅之田。原不服,晋侯围原,原降,迁原伯贯于冀。又有原襄公者,周大夫。定王十三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明年,晋使士会,平王室王享之原,襄公相礼焉。又有原伯绞,亦周大夫。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原伯绞虐其舆臣,使曹逃(舆,众;曹,群也)。原舆人逐绞,而立其弟跪寻,绞奔郊。原伯鲁者,亦周大夫,鲁人会葬曹平公,原伯鲁与之语,不说学。鲁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原氏其亡乎?”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周讨子朝之d,杀原伯鲁之子(《左传》)。

(9)、宋戴公死后,其嫡子宋武公继位,其支子公子撝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宋戴公被奉为戴姓的始祖。

(10)、两位大夫的意见打消了晋文公的疑虑,晋国于是出动强大兵力,伺机与楚军一决。

(11)、隋开皇间筑,周二里一百步,池深一丈,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明洪武间县丞陈德、正统中知县贾茂、景泰中知县张升、正德中知县王溱相继重修。嘉靖中,知县张爵加修。城东临河,常患冲塌,因筑石堤障之,患始息。万历中知县扈文魁重修。崇祯间流贼攻毁,署事州同张大为重修,并浚壕。

(12)、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前637年),《史记》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13)、狄人帮助周室讨伐郑国有功,周襄王起心动念,想娶狄君的女儿为王后,这样以后就有了外部势力可做依靠。大夫富辰再次劝谏:“不可。常言道‘报恩的人已经厌倦了,施恩的却仍未满足’,狄人性本贪婪,您这样做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贪欲,狄人日后必会成为祸患。”周襄王没听富辰劝谏,执意娶了狄女为后。

(14)、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西夏国d项族中有汉姓宋氏,主要分布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

(15)、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子瑕去世,谥号为宋共公。

(16)、③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儿,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17)、早在晋文公即位那年(前636年)的冬天,周襄王遭到他兄弟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避居郑国的氾城(令河南襄城县),向秦、晋求援。前635年,秦国出兵黄河岸上,准备勤王。此时,赵衰向晋文公建议说:要想取得霸权,最好是借此机会保护周襄王回洛阳;如果让秦国抢先,就难以号令天下。文公采纳其建议,遂于这年春率军到达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打败了狄人,杀了叔带,迎接周襄王回洛阳复位。襄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湊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从此,晋文公抓到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这时,黄河中游是楚国的势力范围,晋国要想争夺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的矛盾日益尖锐。晋文公为了表示与秦国通好,在这年秋天派兵助秦攻郡。这一行动,不仅缓和了秦晋之间的矛盾,也为秦打通了武关、荆紫关,导秦南向楚国,牵制楚国对中原的压力。

(18)、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19)、不论是死去的晋文公借卜偃之口,还是卜偃借已死的晋文公之名,这里所预示的,便是不久之后的殽之战——一场彻底终结秦晋之好,并且迫使秦国终春秋之世而无暇东望的决定性战役。

(20)、事后,晋、齐两个大国正式结盟。卫国心知不妙,立即提出加入联盟,而晋文公不许。卫成公转而想依附楚国,却又遭到国内反对。最后,卫国部分势力为取悦晋国,干脆将卫成公逐出国门,改由他的弟弟叔武摄政。

(1)、在盟会的次日,新任盟主晋文公率诸侯向周王献俘,主要包括“驷介百乘”也就是披甲驷马战车百辆,还有“徒兵千”即步兵千人,这些都是城濮之役的战利品。

(2)、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3)、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4)、据说,令尹子玉曾经为自己制作了镶玉的马冠、马鞅等物品,还未使用。城濮之役,战前子玉梦见河神对自己说:“把这些给我吧,我将赐给你孟诸的水草之地。”子玉不肯遵照神谕将物品献祭给河神。他的两个儿子派人劝谏,子玉也不听。

(5)、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⑥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⑦。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⑧人13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⑨降公。孔子闻而⑩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6)、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攻下原国。到原国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鸣钟退军,收兵离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三日就可攻下。”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7)、战斗打响,晋大夫胥臣所率的下军以虎皮蒙于战马身上,率先向陈、蔡军队发起攻击。楚右军不堪一击,很快便在晋军冲击下溃散。晋国大夫栾枝将柴火绑在战车上假装逃跑,吸引楚军追赶,原轸、郤溱趁机率中军横击楚军。狐偃、狐毛二人率领上军夹攻楚大夫子西带领的左军,楚国的左军也很快溃败。

(8)、子玉挟强楚之威,派大夫宛春前去晋国军营传话:“请晋君恢复卫侯,并且退还曹国的土地,我就解除宋国之围。”晋大夫狐偃说:“子玉真无礼啊!我国君仅提出撤除宋围一个要求,子玉作为臣子,却想获取复卫、封曹两项大功。我国与楚必有一战,机不可失。”

(9)、晋公为了调动楚军,解救宋国,又南下围攻曹都陶丘(一名釜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三月,攻入陶丘,俘虏了曹共公。于是晋军逼临宋境。

(10)、三日之后,周襄王设宴招待以晋文公为首的众诸侯。席间,襄王以甜酒赐饮,并且特许晋文公向自己回敬。宴罢,襄王命令卿士代表自己宣布策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同时赐以相应的仪仗器物。王朝卿士还转达襄王的旨意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惹。’”意思是襄王亲自叮嘱晋文公,要他恭敬地服从王室命令,安抚四方诸侯,替王室出面除恶云云。为表谦让,晋文公三次辞谢,然后才谦虚地接受天子赏赐、表示遵守天子命令。

(11)、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结盟多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求助于楚。宋国因曾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襄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屈服,看到晋势力日强,地位日高,就转而投靠晋国。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出兵进攻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向南扩展。晋国也利用这个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就揭开了城濮之战的序幕。

(12)、狐偃也进一步献计说:“楚国最近刚刚收服曹国,又与卫国联姻,如果晋伐曹、卫,楚国必定出手相救,宋之围可因此得以解除。”

(13)、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14)、北魏孝昌中,置泰宁郡及东永安县,真君七年省端氏,太和二十年复,置为安平郡治。北齐郡废,县改曰永宁。隋开皇初,废安平郡。

(15)、为表谢意,襄王将阳樊、温邑、原国、欑茅等地赐给晋国。温邑此时已然在晋侯控制之下,而阳樊、原等地本有主人,襄王只是做个顺水人情,允许晋侯去占领而已。晋侯有了襄王上喻,加上自身实力,很快便将阳樊和原国拿下,晋国自此在南阳一带开疆拓土。

(16)、此句意思就是:原国城内粮草已经吃完了,兵力粍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17)、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进,下令晋军向卫境退避三舍。有些将士不愿后退,认为晋君避让楚臣是耻辱,况且楚军已经疲劳,不应该后退。狐偃解释说,晋侯以前流亡在楚时,曾受过楚王的恩惠,并有“退避三舍”的诺言,现在如不履行诺言,那就是楚军理直而晋军理屈了;如晋军退避而楚军仍不肯罢兵,那是楚臣来犯晋君,理屈的是楚国了。晋军“退避三舍”,楚军将士都想停止追击,子玉不肯,继续尾追。

(18)、宋哀公元年(公元前800年),宋哀公去世,宋戴公继任国君之位。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

(19)、襄王暂居于氾,然后派使者分告鲁、晋、秦等诸侯,自称:“不榖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鄭地氾。”意思是自己无能无德,得罪自家弟弟,目前鄙居于郑之氾地。

(20)、如意算盘落空,令尹子玉怒不可遏,把楚王“勿从晋师”(不可进击晋军)的告诫抛于脑后,当即挥师朝晋军所在方向进发。而此时晋文公却不迎击,反而下令军队后撤。晋国的将领们不解,议论说:“以晋君之尊,对楚臣避让,这是耻辱;楚军劳师远来,我们为何退避呢?”狐偃说:“师出以理为壮,理曲为老。没有楚国当年的恩惠,我们今天也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是报当年楚恩。如果我们食言,则会激发楚军士气。我们现在主动避让,如果楚军退去,则求之不得。如果楚军仍不还师,就成了君退而臣犯,对方则理屈。”于是晋军主动退避三舍,楚军虽知理亏,但子玉却仍旧不许军队撤退,坚持向晋军驻地逼进。

(1)、生于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先辈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阳。南宋时期,韩显卿入粤任廉州太守,后定居文昌锦山。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

(2)、宋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宋氏,名白,宋哀公之子,周朝时期诸侯国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3)、四月二十九日,晋文公在郑地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召集诸侯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俘获的楚国步卒千人,兵车百乘。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晋国的霸业自此确定。

(4)、晋军战车七百乘,兵力约两、三万人,装备整齐。此外,还有秦国憋所率的秦军,齐国国归父、崔天所率的齐军,以及宋国的军队。秦、齐、宋三国的部队均保持原建制参加作战。楚国方面的兵力,同晋国方面的兵力大体相当。

(5)、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6)、 晋文公攻原 ,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7)、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8)、宋平公,子姓,宋氏,名成,宋共公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商丘人,在位44年(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在位)。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议,确定晋、楚共为霸主。平公在位44年而卒,太子佐继位,是为宋元公。

(9)、岁月不居,生命万千,天长地久无时尽,时光绵绵无绝期。

(10)、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11)、宋武公,子姓,宋氏,名司空,宋戴公之子,宋国第十二任国君,在位18年(前765年—前748年在位)。在位期间北方游牧部落长狄入侵,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打败长狄人,俘获首领缘斯。皇父和其二子谷甥、司寇牛父不幸战死。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前任:父宋戴公 继任:子宋宣公

(12)、《晋文公守信得原卫》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原国自河南济源迁入山西河津境内的古冀国后约一百多年,原国也发生一次内乱。晋君将原国其中的一支,自河津南迁至“临晋、平阳间小邑”,即今山西运城闻喜境內之“郊”地。又将原国的宗室,自河津东迁至沁水西部的王寨、樊村、曲则等地,同时包括后来的沁水县城。原国在沁水西部王寨的时间不长,不知何故,又被晋君迁至沁水东部的东峪的团里村,最后在团里村灭国。

(14)、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15)、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16)、不料此时楚国正加紧围攻宋国,宋国一时难以抵挡,于是派使者向晋军告急。晋文公思忖:“宋国告急,若舍之不救,则宋将绝交于晋;想要楚国罢兵,楚又不许;若向楚开战,而齐、秦两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呢?”大夫先轸建议道:“想办法让宋国请求齐、秦两国出面,让他们去跟楚国斡旋罢兵释围,我们将所获曹、卫两国的土地送给宋国以弥补其贿赂齐、秦所需的耗费。齐、秦得了好处,必然愿意出面说话,而楚国爱惜曹、卫,必然不准,齐、秦与楚之间就会因矛盾而起战事。”这里的逻辑稍稍有些绕,总之就是想办法把齐、秦两国拉进来并且使他们与楚国之间产生矛盾。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7句节电标识语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