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5句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网盘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16 07:03:28 admin 阅读:59

导读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 1、王阳明经典著作 (1)、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2)、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

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

1、王阳明经典著作

(1)、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2)、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5)、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6)、净一《阳明心学智慧》在应用上独树一帜,有方法、有思想、好践行!

(7)、译:人必须经历各种事情的考验、锻炼,才能够立足社会,才能够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理。

(8)、二阶段《阳明心学智慧》只限一阶段学员报名;

(9)、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10)、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11)、8)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应把自己的心给净化好了,这样才能应对外界的杂和恶。

(12)、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13)、原文节选: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4)、译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从他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给予他人东西,也是一种“取得”。

(15)、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6)、译:凡是处理事情,总会有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同时还有困顿失序的一些弊端,这全都是因为被毁誉得失的内心牵累,不能实际地使他获得良知。

(17)、汤云谷说:“太妙了!我相信我的内心,还不如你看我的居所和我的乡亲那么准确呢!”

(18)、几辈子也不会改变冰清玉洁的操守,不管死多少次也要保持忠于国家的人格。

(19)、欲修心,先静心。以为自己是个好人,却总是不肯吃亏。以为自己是有修为,却不能乱中镇定。

(20)、1491年弘治四年辛亥,二十岁,余姚。王家搬迁至山阴(今浙江绍兴越城区王衙弄19号),余姚老宅由钱氏居住。

2、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网盘

(1)、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了。

(2)、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汉语成语,意思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3)、走进净一《阳明心学智慧》修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4)、为人必须有大局观,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得高不是你地位高,而是你思维境界能抵达的高度。

(5)、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

(6)、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

(7)、王阳明面对继母的无礼,既非逆来顺受,也非奋力抗争,而是在黑与白之间,找到一条变通之路,以智巧取。

(8)、1514年正德九年甲戌,四十三岁。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五月至南京,在南京教人“存天理、去私欲”。

(9)、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10)、《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动画解读,收藏!

(11)、于是云谷年七十矣。是月,值其悬弧,乡人方谋所以祝寿者,闻予至,皆来请言。

(12)、明年(1514)三月,予再官鸿胪,而乡之人复以书来请,遂追书之。

(13)、1518年正德十三年戊寅,四十七岁。正月,征三浰,三月上疏乞致仕,不允,平大帽山、浰头,四月班师,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五月奏设广东和平县。历经一年又三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先生平定。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百户,辞免,不允。七月,刻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八月,门人薛侃在赣州刻《传习录》。九月,修濂溪书院,四方学者云集于此。徐爱卒,先生为之恸哭。十一月,再请疏通盐法。

(14)、 ‍‍温馨提醒,郑重声明:报名付款请您三思慎重,本公司课程一经报名,不予退款。

(15)、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时候我们的心无法正确辨别善恶,这是为什么?王阳明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普通人的心被私欲蒙蔽,导致它不能完全发挥“知善知恶”的功能。

(16)、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7)、云谷曰:“有是哉!吾信吾之心,乃不若子之见吾庐与吾乡人也。”

(18)、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19)、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20)、1478年成化十四年戊戌,七岁,余姚,沉迷于中国象棋。母亲反对,在一次震怒后把象棋扔进河中,先生写《哭象棋》诗。

3、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在线阅读

(1)、1498年弘治十一年戊午,二十七岁,京师。接受现实,立下探究理学之志,苦读朱熹《四书集注》,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偶闻道士谈养生,产生遗世入山的念头。

(2)、(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3)、1483年成化十九年癸卯,十二岁,京师。请教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师说:读书登第,汝父也。先生说: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

(4)、(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5)、1512年正德七年壬申,四十一岁,京师。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穆孔晖、黄绾、徐爱等几十人同受业,讲学内容由徐爱记录整理,名《传习录》。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赴任南京便道归省,徐爱升南京工部员外郎,与先生同舟回越城。

(6)、四句话就是他所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8)、王阳明作为一届能臣,不仅为君主献策治国有方,在家规上也颇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王阳明家书》收录有阳明先生写给父亲、太叔、弟弟、儿子、从弟等人的家书,及亲戚间往来的部分诗文。家书中提到了大量王阳明对后辈在人际交往、择友、学习、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建议和诀窍,一代圣贤的经验之谈,将阳明心学的精髓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9)、作为思想巨匠,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受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

(10)、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11)、先生说:“与其挖一个数顷之大无水源的池塘,不如挖一口数尺深而有水源的井,井里的水源源不断不会枯竭。”

(12)、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13)、1521年正德十六年辛已,五十岁,在江西。正月,居南昌,始揭“致良知”之教。三月,正德崩。世宗嘉靖上台,冀元亨先前被群小折磨,出狱几日卒。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八月回越城,九月归余姚省祖茔,访瑞云楼,钱德洪等拜入门下。十二月,归越城为父王华祝寿,封“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两京兵部尚书。

(14)、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最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15)、1527年嘉靖六年丁亥,五十六岁,山阴。五月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广西思恩、田州。九月,出征广西思恩、田州。出发前夜,天泉桥上证道,与钱德洪、王畿立善恶四句教法,谓“天泉证道”。十二月,抵达广西梧州,开府议事。十二月命兼任两广巡抚。

(16)、《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

(17)、 东汉名臣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令王密是他的旧交,为答谢知遇之恩,王密怀揣十金相赠杨震,杨震拒而不收。王密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回道:“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人知?”杨震的“四知”,不只是对外公正廉明的承诺,更是对自己清正的坚守。

(18)、“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夫道无在而神无方,安常处顺,其至矣。而又何人间之脱屣乎?”

(19)、1489年弘治二年已酉,十八岁,寓江西,先生始慕圣学。十二月,携夫人归余姚,乘船路经广信(今江西上饶),识理学大儒娄谅(号一斋),信“圣人必可学而至”。一改活泼性格,严肃求成圣人。

(20)、(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4、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1)、“是故其色愉愉,其居于于;其所遭若清风之披物,而莫知其所从往也。今子之步徐发改,而貌若益惫,然而其精藏矣;言下意恳,而气若益衰,然而其神守矣;室庐无所增益于旧,而志意扩然,其累释矣;乡之人相忘于贤愚贵贱,且以为慈母,且以为婴儿,其机忘矣。”

(2)、“我今天看到你虽然步履缓慢,外表有点疲惫,但这是“精藏”也;你言语诚恳,气色好像衰退,但却是“神守”也;你的房子虽然还是旧的,也没增大,但你心胸宽广,未被物质所累,是“累释”也;你和乡亲交往不管贤愚贵贱,没有分别之心,像母亲一样慈爱,像婴儿一样单纯,这是“忘机”也。”

(3)、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4)、净一《阳明心学智慧》注重践行修炼,为你梳理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精华,深入浅出的解读贴近生命本质的人生追问。

(5)、(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6)、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7)、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如论你当时在发什么情绪,你的良知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寂然不动。同时,你也能体会到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良知一觉醒,马上就和了,就通了。但是,你说“良知好像在某个悠闲无事的地方呆着”,这话还有些语病。所谓良知并不滞留于喜、怒、忧、惧,但当你喜、怒、忧、惧的时候,也不外乎良知。

(8)、作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真三不朽圣人,作为国学文化中的精髓,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那么,我们就开启修心的旅程,成就自我,立志圣贤,把自己修炼成为内圣外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伟大人物。

(9)、5)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格物致知,即通过体察事物原理,获得良知。

(10)、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11)、先说一下喜、怒、忧、惧这些情绪,并不是说人只要一产生这些情绪就是失去良知了,而是说情绪过头了才流于私欲。正如王阳明前面曾经说过的,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有不及。狂喜、暴怒、深忧、大惧是世人常常陷入的情绪陷阱。晚明大儒吕坤在他的著作《呻吟语》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为什么将“深沉厚重”列为第一等资质?结合这里来分析,深沉厚重的人,能比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像喜、怒、忧、惧这些情绪,很少会过头,如此一来,心体对“理”的洞察就要比常人胜出一筹,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的道理也源于此。因为无论再聪明的人,一旦心乱了,智商肯定会随之下降。

(12)、1505年弘治十八年乙丑,三十四岁,京师。开门授徒。与湛若水(1466~15号甘泉,广州府增城人)定交,共倡圣学。后,若水为阳明撰写墓志铭。

(13)、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悠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14)、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

(15)、第四集讲述王阳明作为军事家的经历,以平叛宁王作为核心事件,并将其一生的军事经历以回顾形式穿插其间,王阳明在作战同时并未放弃讲学,两条线索交织推进,并发展出“致良知”学说。

(16)、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17)、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18)、《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9)、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20)、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5、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下载

(1)、1502年弘治十五年壬戌,三十一岁。五月复命,八月告病归越城,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能先知,后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是年,先生渐悟二氏之非。

(2)、在经历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更坚定,心即理,心外无物。有一次一位学生指着一朵花问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3)、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六岁,京师。先生感慨时事,屡次欲上书皇帝,被父龙山公止之。

(4)、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5)、我说:“看你眉间的神色,多为世事担忧,如想隐归山林,恐怕要十年之后。”汤云谷先生不以为然,他说:“你只是看到我的外貌,但我更相信我自己的内心。”

(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走进净一《阳明心学智慧》开启你的修心之路!

(8)、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

(9)、与新时代的人们所要拥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恰恰相反,阳明心学是理想主义者的思想指南,其实并不太适合于指导现实主义者的具体社会实践。

(10)、其学说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日本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对王阳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11)、至是正德癸酉(1513)某月,予自吏部徙官南太仆。再过丹阳,而云谷已家居三年矣。访之,迎谓予曰:“尚忆‘眉间’之说乎?吾信吾之心,而不若子之见吾貌,何也?今果十年而始出于泥涂,是则信矣。然谓古之庶几也,则貌益衰,年益逝,去道益远;独是若未之尽然耳。”

(12)、说起王阳明心学,许多人听过却没学过,学过却不一定明了。当今社会的快餐式学习节奏,什么都讲一个简单直白。要说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就在于六个字和四句话。

(13)、1528年戊子嘉靖七年,五十七岁,在梧州。二月平定思田之乱,然后兴学校,抚新民。七月破八寨、断藤峡之乱。九月,冯恩奉钦赐至广州,赏思田之功。十月,病重,上疏请告,被桂萼压住。期间,拜谒伏波庙,祀增城先祖庙。

(14)、因此我们要在做事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去恶”来磨练自己的心。渐渐去掉蒙蔽心的私欲,使心最终回归它本来面目以恢复它完整的“知善知恶”的功能。(这里对“格物”做一下解释,我们平时所知的“格物”,是朱熹的“格物”,它的含义是探究事事物物存在的理,指的是理需要外求。

(15)、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1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18)、1494年弘治七年甲寅,二十三岁。龙泉诗社,吐故纳新,吸收了很多当地知识分子。

(19)、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20)、为保护老师知识产权,课程现场禁止录音、录像。

(1)、1513年正德八年癸酉,四十二岁,二月回越城。十月至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游琅铘山水间。新旧学生大集滁州,教人静坐入道。

(2)、弘治壬戌(1502)春,某西寻句曲,与丹阳汤云谷偕。当是时,云谷方为行人,留意神仙之学,为予谈呼吸屈伸之术,凝神化气之道,盖无所不至。及与之登三茅之巅,下探叶阳,休玉宸,感陶隐君之遗迹,慨叹秽浊,飘然有脱屣人间之志。

(3)、3)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听从内心的声音。

(4)、予曰:“乃今则几矣。今吾又闻子之言,见子之貌矣,又见子之庐矣;又见子之乡人矣。”

(5)、1488年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十七岁,洪都。七月,与诸氏完婚于江西洪都(今南昌)。诸氏名“芸”,浙江余姚人,父诸养和时任江西布政使参议。新婚日,偶入铁柱宫,与道士相对而坐忘归。新婚期间,潜心书法,书艺大进。

(6)、1504年弘治十七年甲子,三十三岁,京师。秋季,主考山东乡试,撰写《山东乡试录》,拜谒孔庙,登泰山。九月改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是年,穆孔晖(1479~15今山东聊城人)中解元。

(7)、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8)、书中附录阳明弟子家训十篇,其中王畿家训三篇,邹守益家训两篇,黄绾家训三篇,薛侃家训两篇。所以在阳明弟子中选取这几位人物,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与阳明关系亲近,曾亲身参与到王家子弟的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他们都是阳明重要弟子,且家教理念与阳明一脉相承。阅读他们的家训,可加深对阳明家教思想的了解。

(9)、(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0)、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

(11)、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12)、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13)、在这娑婆世界里,人人都怀着遗憾不能解脱,而王阳明先生临终前“我心光明,夫复何言”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他人生的圆满结局,也给我们学习王阳明心学指明了路径。

(14)、1520年正德十五年庚辰,四十九岁,在江西。王艮投门下,艮后创泰州学派。阳明自言在应付宦官刁难时全靠良知指引。十二月,武宗回驾入宫。

(15)、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8句画龙点睛的寓意及道理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