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6句孟子名言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04 10:40:34 admin 阅读:59
孟子孟子
1、孟子孟子的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
(1)、殿内东山墙神龛一座,内塑孟子像,高42米、宽72厘米。头戴冕旒,身穿蟒袍,绘五彩云龙,粉红脸,抱圭端坐。左侍童头挽发髻,身穿蓝大领袄,下穿青靴,双手托砚台一块;右侍童头挽发髻,身穿绿大领袄,足穿青靴,双手托纸卷。两侍童均高05米、宽42厘米。
(2)、英才是指有心上进者,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所在。不论时代如何黑暗,社会如何混乱,只要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就会保有一线生机,使正确的价值观发生光明,从而鼓励人类走上人生正途。
(3)、孟子进而引用孔门弟子有若、宰我、子贡等人的说法,推崇孔子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也。”
(4)、《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5)、他听梁惠王谈到善待百姓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就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行善必须长期为之,并且真正出自内心,否则就像临阵脱逃的士兵,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就嘲笑那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的人。
(6)、学习的环境也关系重大,否则“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永远也学不好齐语。由此转而描述君主应该晋用善人在身边,不然光靠一两位贤臣是无济于事的。
(7)、从孔子开始,儒家的具体表现就是:尊重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孟子继志述事,并且踵事增华,提出创新的看法。
(8)、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9)、官员听孟子的建议很好,预备逐渐改革税政,孟子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日攘其邻之鸡”的比喻,意思是:遇到该做的事,“何待来年?”
(10)、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
(11)、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12)、1)孔孟普遍并称是唐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有周孔,孔颜之称。因为在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不是很高,孔孟并称一是承认了孟子的地位,一是道统的说法,因为在此之前荀子的影响力比较大。
(13)、依其思想体系来看,孟子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父母健在时,我们在社会上遇到老年人,就比较容易把对父母的亲爱尊敬之情推广出去,亦即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4)、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第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明确说人性的善恶,更没有对人性的善恶进行明确的论证。而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人性善并进行了系统的完善的论证的思想家。
(16)、《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17)、当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后,而诸侯东面朝齐。”
(1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19)、孟子(372-289B.C.)比孔子晚生约180年,正处战国时代中期,天下的形势更混乱了。
(20)、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2、孟子名言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
(1)、孟子继承儒家的教书传统,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2)、这个故事我们总结两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环境的影响和背后的女人。孟子背后的女人便是他的母亲。
(3)、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4)、合而论之,首先须肯定人性得自天命,有其心之四端,要走上人生正途是不需要万物的。其次,反身而诚,完全做到心之要求,则“乐莫大焉”。然后,在具体行善时,要推己及人,感通别人的情况。
(5)、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传说孟子少年时极其好学,见到什么都跑过去学习一番。一开始的时候,孟母和孟子居住的地方有一块墓地,此地经常有人举办丧失,于是孟子经常跑过去跟着办丧的人学习。孟母一看,感叹这里不是该居住的地方,连忙搬走。
(6)、行善是实践了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在我而言,是人性向善的体现,自然觉得快乐;但相对的,与我有关的别人也会对我的快乐产生影响。
(7)、一般观点认为,《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该书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而“仁义”则是孟子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8)、第二次地方有很多集市,于是孟子就经常跑去模仿那些商人,学习他们经商的手段和说话的方式。孟母一见,觉得不是好地方,便再次搬走。
(9)、《公孙丑》是《孟子》第二篇的篇名。记录了孟子见公孙丑的一些言行。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在孟子当时,他被人批评为“好辩”,这表示他口才过人,但是他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12)、譬如,舜身为天子,拥有世人所羡慕的一切,但唯独在孝顺父母方面未能得到适当的回应。
(13)、一般人未能体认“万物皆备于我”,也未能做到“反身而诚”,所以总是忧虑不已。颜渊则不同,他不改其乐。
(1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5)、孝顺是人生首务,其标准不在子女而在父母,所以舜长期努力之后,终于有了成效。舜的快乐得来不易。
(1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7)、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
(18)、孟子的“道”,还有决定胜负和命运的观点,比如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有这样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也许正因为孟子没有得君行道,所以天下争战不休、人民受尽痛苦。在思索这个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孟子的具体作为。
(20)、齐宣王看到被拉去作牺牲的牛吓得发抖,心里觉得不忍,下令放了它,但又不能废除衅钟的仪式,就指定以羊代替。
3、孟子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1)、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民本”思想,对毛主席的革命思想也影响非常深,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等思想,都是毛主席对孟子的“民本”思想的阐述和发展。
(4)、光有不忍之心还不够,需要扩而充之,像“火之始燃,泉之始达”,然后君主行善将毫无困难,而人民行善也就亦步亦趋了。
(5)、殿内正中木雕神龛楼一座,内塑孟子父母像各一尊。左像孟父神牌刻“启圣祖邾国公神位”,塑像头戴冕旒,双手抱圭,身穿青袍,绘五彩云龙,粉红脸,双膝前曲端坐,下穿云勾鞋,像高32米、宽52厘米。右为孟母塑像,像前神牌刻“端范宣献夫人神位”,塑像头戴凤冠,上饰金翅凤鸟,身穿五彩龙凤霞披,下穿彩绿百褶裙,云勾鞋。粉红脸,抱圭端坐。像高40米、宽48厘米。两侍童位于孟子父母左右站立,东侍童男头戴黄毡帽,身穿蓝坎肩,腰束红蓝褶围裙,足穿白底快靴。左手下垂,右手托一圆盒,粉白脸;西侍童女头挽发髻,身穿青绿坎肩,下穿粉红花筒裙,粉白脸。双手捧书一卷。两侍童各身高23米、宽42厘米。
(6)、以儒家来说,最好的示范无疑是颜渊,因为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正是“万物皆备于我”的典型状态,对万物一无所需也一无所缺),然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8)、孟子认真分辨三组观念,就是: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与人禽之辨。
(9)、至于人禽之辨,则是孟子的创见,要突显人性主动行善的力量。
(10)、他对一位宋国大夫建议立即降低关税,但对方推说明年再全部做到。孟子说:知道不对,立即就改,怎么可以像偷鸡贼一样,从日偷一只改为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不偷呢?
(11)、《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12)、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13)、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
(14)、这句话应该从“我对万物一无所缺也一无所需”来理解。当我对万物一无所需时,我才可能彻底做到“反身而诚”。
(15)、(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孟子说舜:“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万章上》)只有顺了父母的心意才可以解除他的忧愁。
(17)、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子研究院特聘秘书长梁涛,孟子研究院d委书记赵永和,孟子书院管理部主任殷延禄,邹鲁文化开发应用研究所主任王川,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博士生、孟子研究院全体工作人员和新闻媒体记者参加结班仪式。
(18)、司马迁说他在读《孟子》时,深为感叹。他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19)、东院有更衣厅三间,坐北朝南。东屋为神厨。院内外有柏树、槐树、杨树等十三棵,明嘉靖、崇祯、清康熙、乾隆、光绪等碑五通。明李化龙谒孟母祠题诗云:“三迁辛苦傍书堂,始信慈亲有义方,一断机丝延圣绪,丈夫空自说刚肠。”此即第一迁居之地。
(20)、孟子还有两点不为古代君主所需要的观点:一是在遇到暴君(如商纣)时,人民有权起来革命;二是君臣关系是相对的伦理,所谓“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4、孟子孟子三章翻译
(1)、研读班的开办,是孟子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开创了高校与研究院所深度交流的先河。下一步,孟子研究院将继续秉持“围绕应用搞研究,搞好研究促应用”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儒学特聘专家的优势,加强与高校交流往来,为弘扬孟子和儒家思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他的描写让人欣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谈到这些问题,深具自信,“有王者起,必来取法”。
(3)、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4)、《告子》是《孟子》第六篇的篇名。记录了孟子见告子的一些言行。著名的《鱼我所欲也》就是出自此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5)、孔子像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在各国国君和王公贵族面前,始终保持着儒家宗师谦谦君子的形象。而孟子就像怒发冲冠的斗士,高度傲娇凛然不可犯。在齐国时,齐王本来要到宾馆拜见孟子,但齐王借口生病让孟子上朝拜见,孟子一听就炸了,告诉齐王的使者,正巧我也生病了,不能去见齐王,然后就出去玩了。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8)、弟子见孟子脸色不好,就请问他是否不愉快?孟子于是说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那一段豪气干云的话(《孟子·公孙丑下》)。
(9)、他认为学生首先要专心,譬如在学习下棋时,脑中幻想有鸿鹄将至,那么就算是遇到名师也没用。
(10)、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
(11)、可惜的是,自秦始皇采行了帝王专制的政治体制后,孟子的贵民思想没有落实的可能。汉代以后政体依然,读书人即使爱好孟子思想,也不可能多说什么。
(12)、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3)、首先,从他们的核心思想上和对儒家学说的贡献上来说,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相当于一个建筑师,建筑了儒家学说的地基,而孟子则是在这个地基的基础上,把儒家学说的框架给搭建完成。至于内部的装饰,则是由稍后的荀子以及自西汉到宋明的儒家哲学家完成。
(14)、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
(15)、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1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7)、1919年7月14日,毛主席主持创刊《湘江评论》,在创刊词中这样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言语间透露着舍我其谁、为中华民族翻身解放而奋斗的浩然之气。这种精神,跟孟子是一脉相承的。
(18)、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9)、孟子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关系,一件事物发展得怎么样,“道”非常关键。
(20)、这两点合而观之,与汉代开始所标榜的“三纲”中的“君为臣纲”,是完全相悖的。难怪到了洪武五年,明太祖要下令把孟子赶出孔庙,并且要删除其书中的不当言论。
5、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1)、他依儒家立场,与不同学派的人辩论,不仅辞锋犀利,而且头头是道。有人认为自己治水的效果超过大禹,孟子说,那是“以邻为壑”,治标不治本。
(2)、1929年,毛主席在与一位友人谈话时说:“在历史上,人民群众实际上处于被统治的奴隶地位。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只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在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奴隶的人民’不可能直接、自发地推翻旧有的统治,成为‘主人的人民’。他们只有集中自身的精华,形成能与统治阶级相抗衡的先进思想和阶级先锋,取得革命成功,才能完成由奴隶上升到主人的质变过程。”
(3)、孟子立志学习孔子。他推崇大禹、周公、孔子对社会的贡献,然后宣称自己要端正人心,消灭邪说,批驳偏颇的行为,排斥荒诞的言论,以此来继承“三圣”的事业(《孟子·滕文公下》)。有了这样的抱负,自然不屑于只做个管仲了(《孟子·公孙丑下》)。
(4)、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5)、殿内西山墙神龛一座,内塑四十五代中兴祖像,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腰束玉带,足蹬青靴,拱手端坐。像高30米、宽40厘米。左侍童头戴黄毡帽,身穿青袄,足穿青靴,手捧文纸一卷;右侍童头挽发髻,身穿蓝袄,足下青靴。侍童均身高1米、宽39厘米。院内正中照壁后,砖砌焚纸楼一座。
(6)、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7)、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
(8)、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9)、用“水向下流,火向上烧”这一类动态状况,来说明人性在真诚时也充满了要求自己行善的力量。这种比喻方式遍在《孟子》全书,也代表了孟子对儒家人性论的创新观点。
(10)、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为了说明这种不忍之心是普遍存在的,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比喻,描写任何人在没有计较利害的念头时,总是会不忍看到别人(尤其是孩子)受苦。
(12)、其中提及夏朝的谚语,大意是:“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走动,我们哪会得到补助?他的巡游与走动,都是诸侯的榜样。”这段话使齐景公兴起“有为者亦若是”的心思与作为。齐宣王听了能不认同吗?
(13)、可惜的是,他在齐国受到礼遇但没有实权。有人批评他只知建议别人尽忠职守而自己却毫无表现,孟子说:我既没有固定官位,也没有进言责任,那么我的行动要进要退不是“绰绰有余裕哉?”(《孟子·公孙丑上》)
(14)、孟子的学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古代经典,如《诗经》、《尚书》、《易经》等;二是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说。他表现“温故知新”的风范,在言谈中使人深受启发。
(15)、重点在于:百姓才是最值得关心与照顾的。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要推己及人,要称王天下并非难事。苟非如此,则想要称王天下,“犹缘木而求鱼也”。
(16)、孟子系统完善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他把“仁”上升为国家治理原则,提出了“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把“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入顶层设计中,实行“仁政”,将“仁者无敌”,最终可以实现“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