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8句论语二十篇分别是哪些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04 11:40:02 admin 阅读:59
论语二十篇全文内容
1、论语二十首
(1)、(⑵)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2)、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
(3)、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4)鲜:音xia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11-15章
(7)、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11-15章
(9)、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成为老师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6-10章
(1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1-24章
(1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6-10章
(1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16-20章
(15)、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6-10章
(1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21-26章
(1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21-25章
(1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6-10章
(20)、白话释义: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论语二十篇分别是哪些
(1)、(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宪问篇第1-44章
(3)、1-9曾子曰:“慎终(1)追远民德归厚矣。”
(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1-10章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20章
(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21-26章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0)、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11)、(⑴)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郸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2)、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1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21-30章
(14)、(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15)、(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16)、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7)、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1-24章
(19)、白话释义: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论语二十篇全文朗读加译文
(1)、(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i)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
(2)、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21-24章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20章
(6)、国学| 艺术|哲理| 养生 | 视觉|美文 |教育
(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16-20章
(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31-38章
(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6-10章
(10)、(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11)、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1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11-15章
(1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21-31章
(14)、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5)、1-12有子日:“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5章
(17)、“经典”回声的传播,赖与您的参与,让我们一起品味“经典”,可好?
(18)、(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1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6-10章
(2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11-15章
4、论语二十篇全文阅读语音
(1)、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26-30章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6)、白话释义: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6-10章
(8)、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9)、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1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11-15章
(11)、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2)、白话释义: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16-20章
(1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6-10章
(15)、(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16)、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8)、《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16-20章
(20)、我们今天导读的内容是《论语》。很多解读《论语》的书都写着:《论文》二十篇其篇目前面两三个字作为篇名,并没有实际的意思。是这样吗?孔子的高材生,用一天时间能够随便将二十篇文章电脑复制粘贴一下就编好了吗?每一篇的篇目都有逻辑关系,每一章每一句全部都有逻辑关系。
5、论语二十篇全文原文
(1)、(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21-26章
(4)、白话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先进篇第1-26章
(6)、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7)、白话释义: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8)、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9)、(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10)、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1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21-26章
(15)、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6-10章
(17)、 整部《论语》共二十篇,计有一万三千余字,通过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每篇一期,二十期已全部推送,本篇集合了以上二十篇链接,让我们再次重温经典吧!
(18)、1-4曾子⑴)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9)、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20)、白话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1)、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6-10章
(3)、(2)千乘之国:乘,音she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4)、◆《被翻译成四十多国文字,看哭无数人-疯娘》
(5)、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6)、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7)、(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8)、白话释义: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9)、5子曰:“道(⑴)千乘之国敬事(⑶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没有给别人出谋划策但是不尽心尽力呢?有没有同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宪问篇第1-44章
(13)、一是深感社会变迁太快,但人们却似乎抛弃了部分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缺失对社会生活的冲击较大。不展开论述,亦不举例说明。
(14)、(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5)、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6)、(⑴)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
(1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1-10章
(18)、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1-14章
(2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1-14章
(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16-20章
(2)、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3)、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4)、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11-15章
(6)、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8)、(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