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1句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19 12:46:54 admin 阅读:59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翻译
1、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翻译视频
(1)、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利他”思想理念出于同源,在调查中,2%的受调者认为两个人的哲学思想有相关性。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对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伊藤博文等均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阳明哲学未能对今天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力。受访的中国企业家普遍认为,稻盛和夫理念的精髓实际就是中国阳明哲学的现代版。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由于时代不同,稻盛是哲学理论和企业实践的集大成者,不仅有系统的重视心境的管理哲学思想,而且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种哲学理念并取得伟大的成就。
(2)、此时此刻,我们依然生活在以“晚明”∕尼采为起点的中国∕世界“第二次文艺复兴”的伟大潮流中,且这潮流中的世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277)
(3)、“人们普遍将西方管理的内容当做知识。稻盛强调需要将知识、信念和价值观进行相互结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见识”。进而再把“见识”升华成“胆识”,借助胆识做各类价值判断并将对的方法法贯彻执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企业经营实践”。
(4)、知行合一的理论,我们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知行恶呢?
(5)、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如上,大家可以好好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可以说是顶级人生智慧,带您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或许对于大家面对的一些人生问题有些帮助。
(6)、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7)、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8)、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9)、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10)、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1)、稻盛和夫哲学理念在中国落地:外部生态环境挑战
(12)、如前所述,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大趋势是对世俗与日常的肯定,重视所谓身体与欲望,这一点中西皆然。从“精神∕理”退回到身体与欲望,其实质是对何谓健康生命之自我的一个确认的过程。从尼采到德勒兹(Deleuze)皆依循这条道路,从颜李到戴东原亦复如此。不过西欧后来循“身体与欲望”的理路开出了福柯、德里达、拉康等对差异性的认同,从某种层面上说,德里达的异延(différance)(188)、能指链等概念也都是在探讨世界的差异性问题,并且在此差异性的基础上将“自我”阐释成为一个在欲望的能指链上的无限“异延”。这里所谓的后现代哲学思路在结论上其实同章太炎基本上是一致的。但达到这一结论的手段却不尽相同,或者说是相反的。太炎的结论并非是建立在欲望和身体上,而毋宁说是对其否定的结果。基于身体与欲望之上的对世界差异性的认同以及无限“异延”的自我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是:这个世界是永动的生生不息的善恶之斗争的无限展开的过程,所谓圆满的解决才真正是一个幻想之物。从某个侧面说,鲁迅的思想更为接近这一点,而远离其师。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鲁迅不追随太炎的大乘佛学而坚持选择小乘佛学,其根本点就在于小乘更为重视身体,而这一点同鲁迅的思想气质是高度吻合的。
(13)、由排满而小复古,由小复古而顾亭林,由顾亭林而文学复古,“夫讲学者之嫷于武事,非独汉学为然。今以中国民籍,量其多少,则识字知文法者,无过百分之二;讲汉学者,于此二分,又千分之一耳。且反古复始,人心所同,裂冠毁冕之既久,而得此数公者,追论姬汉之旧章,寻绎东夏之成事,乃实见犬羊特殊族,非我亲昵。彼意大利之中兴,且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益无损已。”(171)由追慕与倾倒而继承炎武复古以革新的“志与业”。自1906年的《文学论略》始,几经删改,至1910年方定稿的《文学总略》是这一文学复古的成绩,其文学复古思想可以说尽在起其中。《总略》开篇即言,“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故谓之文学。”(172)这个看似文学的总定义,却是从形式入手的,但文学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呢?太炎接下来说,“然则,文字本以代言,其用则有独至。”(173)又说,“知文辞始于表谱薄录,则修辞立诚其首也。”(174)又言,“今欲改文章为彣彰者,恶夫冲淡之辞,而好华叶之语,违书契记事之本矣。”(175)从以上太炎的三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太炎所讲的“文学”,其实就是质朴之“文”,即原初的文字与所表达的事物处于无无蔽状态的那个最初的书写状态,而且,干脆,“文”就是日常实践之事:“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176)既然“文”最初始于用,则原初之文皆是应用,故而“不可以感人为文辞,不感者为学说”。(177)对此,木山英雄说,“在这一立场之上,章将实用性的公文和考据学的疏证文体置于宋以后近世才子们富于感觉表象的文风之上,以逻辑性和即物性之一致为理由视‘魏晋文章’为楷模,而批判从六朝的《文心雕龙》和《文选•序》直到清朝的阮元的奢华的文学观念。”(178)对于太炎而言,复归质朴之文,就是打开健康鲜活的生命力,“自然本种的文辞,方为优美。可惜小学日衰,文辞也不成个样子。若是提倡小学,能够达到文学复古的时候,这种爱国保种的力量不由你不伟大的。” (179)
(14)、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15)、众所周知,梅光迪后来是“学衡派”的领袖,同胡适之间有一段恩怨。但二人这一段留学的往事却关系到本论文的话题,所以不得不提。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1921年,胡适对颜李之学依然持不赞成的态度,“费君父子与孙奇逢、颜元、李塨同时,这几个人都是趋向实际主义的。但颜、李都是不肯做历史研究的人,他们的眼光往往太狭窄,脱不了北方儒者的气象。(259)”不过一年多之后的1923年,胡适却突然公开认可颜李之学,“今年多读颜习斋、李恕谷的著作,觉得他们却是了不得的思想家,恕谷尤可爱。你说我‘不甚爱颜习斋’,那是‘去年的我’了!(260)”说这话时,胡适已经开手在做《戴东原的哲学》了,“近作《东原的哲学》,开端即叙颜、李。”(261)对胡适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了。(262)不过,个人认为,其中恐怕也少不了他的文艺复兴学说的影响吧!更何况,从晚清到五四的中国古学复兴之路上,颜李之学从来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一部分。以下就是从晚清到五四颜李之学复苏的路线:
(16)、韩寒《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对错,因为人本来就具有知善知恶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欲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镜子布满了尘埃。所以大人会看利弊,而不是分对错。
(17)、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18)、正如基督教令健康活泼的生命力“颓废与堕落”(60)一样,佛教同贵族政治结合的后果同样是“生命力的颓废与衰败”,其表现就是:出世的苦行和世俗文化的过度“形式化”。佛教原本就倡导出世苦修,不事劳动,后来则发展为为了修行而“舍身”,从最初的舍去部分肢体发展到最后成为“毁身”行为,到了“公元5世纪,自焚成了一种可怕的时尚”,“皇帝、王子、宫妃和许多其他的名流目睹了慧益的自焚,他把衣物浸以大量的油之后,点燃它们,口诵《药王品》,直至不能发声为止。”(61)而在另外一方面,则上层的世俗文化的“形式化”作风日益严重,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贵族文化。在生活层面表现为“门阀制度”,豪门寒门之间绝无通达的途径,而依托于此的书写文化(“文”)则发展成为讲求严苛的音韵、对仗、用典的“形式化”的骈体文写作。在政治层面,则皇权并不能约束各路豪强贵族。
(1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0)、在上古时期,欧洲和中国都经历了辉煌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古希腊)和统一的大帝国(秦汉帝国∕罗马帝国)时期,到了公元4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欧各自固有的文明开始衰落,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共同经历着异族(鲜卑等北方游牧部落∕日耳曼等北方游牧部落)入侵、异教(佛教∕基督教)入侵和贵族(北方野蛮贵族与南方汉贵族∕西方野蛮贵族与东罗马贵族)政体的崛起。异族的入侵几乎摧毁了原有的政治格局,而异教则在几个世纪之内很快地取代了固有文明的控制权,并迅速与贵族政治与文化融合到了一起。(56)“大约公元300年,是个特别的转折点。佛法渗入最上层士大夫,实际上决定了中国佛教此后几十年的发展进程:它为佛教征服中国铺平了胜利之路。”(57)到公元4世纪下半叶便“在都城和东部,产生了与王室、大城市权贵和都城中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联的新佛教”并出现了“王室佛教”
2、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
(1)、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2)、通过以上陈寅恪和余英时的论述,我们基本上可以判定宋明理学表面上声称是孔孟儒学的复兴,可是在其根底里却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这同笛卡尔以来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现代思想确有某种相似之处,而且二者走的均是背离“生命外在实践”的“内面之路(所谓“气质变化”的内圣之学)”。虽然在余英时看来,这样的理解宋明理学是“过了时的传统批评”但我想,拿到中西比较史学的框架当中来对照着重新认识彼此还是有其价值的。
(3)、• 德鲁克的管理哲学,博大精深,深入浅出,相比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更加重视管理规则、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为德鲁克的管理哲学建立在严格法制规则和清晰价值观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而今天的中国社会,法制不健全,文化不清晰,生态环境不理想,竞争炽热,适者生存,因此今天,企业家对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理念接受程度更高。
(4)、稻盛和夫思想在短短的十几年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力?什么原因?稻盛和夫管理理念对中国企业产生哪些重大影响?稻盛和夫哲学思想给中国企业家带来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稻盛和夫思想在中国落地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挑战?
(5)、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6)、我不开心,我不快乐,是因为我的认知,我的思想从来没有与我的行动统一。我一直在做违背我内心的事情,怎么能快乐呢?
(7)、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8)、曾国藩把知行合一作为人生的第一准则,终成为中国史上的半个“不朽圣人”
(9)、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0)、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11)、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2)、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13)、木之生,风霆之鼓舞,炎暑之酷烈,阴寒冰雪之严沍剥落,俾坚其质而完其气,非独雨露之沾濡生成之也。
(14)、很显然,晚明所开启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主动的积极入世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之“文”的实践性与行动性再次全面启动的时代。
(15)、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之分。它所有的善与恶都是人强加给它的。
(16)、这次调研受到了北京盛和塾和日本立命馆大学稻盛和夫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研究历时整整2个月时间,十分紧张。北京盛和塾为我们提供了被访人员和问卷调查参与者。调查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公司访谈、问卷调查。设计问卷之后,北京盛和塾协调盛和塾网上问卷调查。调研覆盖中国24个省级行政区,涉及25个行业,3000多人次,95%以上的受访者或受调者为企业高管,回收552份问卷反馈(502份有效问卷)。
(17)、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18)、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19)、勇敢的为自己相信的正义而战,不要做缩头乌龟。不然你活一千年,也不过是一千年的动物。
(20)、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1)、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三是致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2)、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3)、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4)、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5)、当然,时时刻刻都依良知做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6)、“稻盛哲学解决这群人发自内心干工作。内心愿意干,其他制度就是次要的了。举例:公司的销售人员没有提成,工厂没有提成,没有绩效计件。实行稻盛哲学后,公司在2014年取消了提成。取消提成后,对员工的评价更公正。提成看似公正其实很不公正。行业好的时候都有提成,行情不好的时候再努力也达不到,这很不公平。设立年终奖:依靠成功方程式。员工之间内部考评,是否努力、思维方式如何、岗位能力匹配程度,根据这三个维度考虑业绩”。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戴东原的哲学》初稿时间为1923年,同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写作时间相近,这两部著作都对颜李之学称赞有加。《戴东原的哲学》表面上看是写戴东原,实际上除了主要讲述戴的学术外,另一个隐含的目的是梳理清代学术当中的颜李传统,胡适将戴东原、阮元等人的学术均列为颜李之学的传承。如果还记得的话,我们在“绪论”当中曾经指出,胡适的第一篇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论文——《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TheChineseRenaissance)就是写作于1923年。足以见得在胡适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其对颜李之学的关注似乎同其文艺复兴说有着某种同步性。
(9)、• 核心领导层的统一是推行稻盛和夫理念的关键
(10)、“比如北京房价,莫名其妙的就涨价,肯定对很多同事去提高心性产生阻力的。很容易被这种外在的物欲去干扰。我认为这就像是一个修炼的人场所一样,如果就像一个寺庙一样,本身就很安静,没有什么干扰的情况下,可能本来修炼起来很容易。(有外在因素影响),他不会修炼到很深的深度”。
(11)、《北京大学新印程廷祚序》,1936年; (248)
(12)、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13)、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14)、“企业愿景在于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精神两方面幸福,同时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要实现这一点,希望每一位加入到公司的同事,从员工个人角度,,从健康管理方面、心灵的管理、才能智力管理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为了实现物质幸福,每年收益要在税后净利润10%以上”。“通过全员学习后,带来了改变。比如从健康角度,最近公司好几个同事就戒烟了。健康管理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周围同事都是有积极影响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还包括心灵上的。”
(15)、以下是采访中一些企业家学习稻盛和夫哲学之后的感受,十分感人:
(16)、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7)、前面我们在谈论颜李学派“反朴”一项时,曾经提到过颜习斋和王夫之几乎同时提出了“理即是气之理”、“离气无理”的新“理气”说,这对于晚明的时代而言,无疑是革命性的,从中可以看到同尼采的思路有一致的地方。从宋明理学的对“气质”世界的否定,转变到肯定的一面上来,实质上就是对尼采所谓的日常琐事之意义的肯定。而健康生命的根基不在别处,就在这些“气”∕琐事之中。只有从“气”∕琐事中才能开出强力的意志与生命。众所周知,循着尼采的这一思路,后来就发展出了德勒兹(Deleuze)一路的对“欲望”肯定的哲学。而晚明的这一新“理气”思想到了清代,就有戴东原发扬光大,奏出了振聋发聩的历史强音,对宋明理学发出了更为猛烈的批评。他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131)“人死于法,尤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132)戴东原一针见血的指出,所谓理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不敢正视“情欲”的一个空名罢了——这正类似于尼采所说的“颓废”,他说,“举凡饥寒仇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则名之曰‘人欲’;故终其身见欲之难制。其所谓‘存理’,空有理之名,究不过绝情欲之感耳。何以能绝?曰‘主一无适’。此老氏之‘抱一’‘无欲’。故周子以一为学圣之要,且明之曰,‘一者,无欲也。’”(133)而“理祸”之大,“祸天下”也,“凡以为理宅于心,不出于欲则出于理者,未有不以意见为理而祸天下者也。”(134)于是戴东原大胆地肯定“气质之性”,“人之谓人,舍气禀气质,将以何者谓之人哉?”(135)并进而肯定“生养之道”与人情人欲,“是故圣贤之道,无私而非无欲。”(136)“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137)“天下必无舍养身之道而得存者。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138)
(18)、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19)、这个关联很重要,甚至可以从其中窥见颜李之学在五四时代中国文艺复兴思潮中的影响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之前胡适并不赞同颜李之学,甚至还曾经批判过它。《胡适留学日记》1911年10月3日记载,“得觐庄所寄《颜习斋年谱》,读之亦无大好处。”(253)这是胡适较早接触颜李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早期的胡适对颜习斋并不感兴趣。“觐庄”就是梅光迪,他之所以寄《颜习斋年谱》给胡适,是因为他那个时候笃信颜李之学,并且正在极力劝说胡适注意和阅读颜李之学。隔一天的胡适日记有这样的文字,“得觐庄一书,亦两千字,以一书报之,论宋儒之功,亦近二千言。”(254)“觐庄一书”是指梅光迪同年9月30日写给胡适的一封谈颜李之学的书信,该信是梅光迪首次以文字的方式向胡适推介颜李之学。(255)但并没有打动胡适,得到的是反驳,即胡适10月4日日记所说的“以一书报之”。10月8日梅光迪回信说,“胡适足下:得来信,读之,如冷水浇背。”(256)胡适的书信现已无存,从梅的这封回信中能看到胡适对颜习斋的一些评价:“习斋言行皆甚鄙陋”,又“读书甚少”,“《习斋年谱》之文俗不可耐”等等,批颜的另一面则是极力称赞程朱。(257)11月23日(辛亥十月初三)梅光迪有又一封信致胡适,从信的内容看,似乎胡适中间有回梅君10月8日之信,应该是两人为各自观点争锋不下,于是梅光迪再次致信解释,其中有一句大可注意,“颜李学说独得先圣精髓而与西人合。(258)”这一句道出了颜李之学在辛亥及五四流行的真相,即“与西人合”,但,梅君这里的“与西人合”却并非后来的反封建、学西方的意思,而是“复古”的“与西人合”,这六个字其实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即中西皆在第二次文艺复兴之征程中,因此五四前后的中西碰撞是相似两股潮流的会合与碰撞,而绝非传统所理解的“先进-落后”模式。
(20)、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4、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
(1)、据记载,王阳明曾和朋友在山里游玩,他的朋友看到一棵开满花的树,便问王阳明:
(2)、正因为这一点,我在此的认识可能跟学界的众多认可太炎佛学思想的师友不太一样。尽管在差异性以及“无我”这两点结论上有其积极意义,但就某个侧面而言,太炎对大乘唯实宗的引入实则是对文艺复兴之生命力凶猛开拓潮流的一种逆动,而这其中或许就已经隐含了他日后在这股汹涌的潮流中落伍的思想根源。
(3)、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4)、在晚明,颜李之学和顾炎武的考据之学同为最能代表中国“文”之实践性与行动性传统的两个学派。不过此后二者的传播一隐一显,却颇值得玩味。顾学的考据遂发展为一个时代的显学,其血性生命的实践性及家国担当的行动性通过戴东原而传承到了辛亥与五四的文化血脉之中。不过清代不显的颜学最后也进入到了五四新文化当中,而在清代流传其学说的同样也是戴东原。 (121)
(5)、周敦颐说,太极就是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6)、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7)、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8)、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9)、当然,“恢复”并非原样照搬,而是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与拓展,并最终以此为基础,重审五四和晚明的关联。基本思路如下:
(10)、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11)、王洪文的女儿,白手起家做酒成富豪,多次拒绝美国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