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3句王阳明金句解读感悟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22 11:04:41 admin 阅读:59

导读王阳明金句 1、王阳明经典话 (1)、有益者不为,无益者为之,所以苦其劳而不见成功。薛瑄 (2)、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3)、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

王阳明金句

1、王阳明经典话

(1)、有益者不为,无益者为之,所以苦其劳而不见成功。薛瑄

(2)、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3)、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4)、有志於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5)、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6)、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7)、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8)、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0)、与朋友间的相处,要互相谦让,没有喜欢针锋相对,处处为难自己的朋友。如果朋友之间相互攀比,那会对双方造成伤害。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相处在于真心,别忘了以一颗宽厚的心对待朋友。

(1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明代思想家薛瑄经典诗句摘抄年代:明朝

(12)、所谓的心物一元其实说的是你自己的内心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是存在着不可割舍的联系的,所谓的一元指的就是一身一体的概念。这种一身一体的解释,其实与心外无物是统一的。都是说自然界的万物是由个人的内心所反馈出来的。

(13)、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4)、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5)、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7)、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1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19)、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20)、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王阳明金句解读感悟

(1)、美与快乐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自己去发现的,金钱物质可以满足人的需求,给人带来丰足的快乐,但世间的快乐事并非只有金钱物质可以办到,山水美景同样可以带给人满足与快乐。快乐需要自己用心找寻,用心体会。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当善念萌发时,要将其放大,使之成为善行。当恶意出现时,要及早察觉,并及时遏制。

(3)、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6)、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8)、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

(10)、要想成为君子,既要做到“温润如玉”,也要有“铮铮铁骨”。做人要方,处事有底线,做人讲原则,事有所不为。做人也要圆,圆融却不油滑,懂得包容退让之道。既能方也能圆,既能屈也能伸,这样才能在纷繁嘈杂的人世间为自己挣得一方呼吸之所。

(11)、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4)、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5)、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6)、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7)、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18)、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19)、这种说法与王阳明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强调自我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中心性。强调外物的变化其实是你内心的变化,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王阳明强调人性论。

(20)、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3、王阳明金句TOP10:十句话道破心学本质

(1)、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薛瑄《读书录》

(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

(4)、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5)、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别太看重成绩。做学问是为了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名利的获得本来是个附加物品,倘若为了追求所谓的名望才去学习,这就本末倒置了。学习本是兴趣使然,若把成绩看得太重,则失去了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6)、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28)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7)、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8)、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9)、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10)、到了中年,王阳明在艰难与困苦中终于成就了“心学”这一伟大的哲学思想,成为了王阳明之后众多学子和大家的追随对象。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却有着权谋无双的称谓。

(11)、机关算尽一场空,白茫茫真干净。属于我的应得之物,要尽力争取,不应放弃;不属于我的,也没必要强留,费劲手段留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悄悄溜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紧握着别人的东西就像攥着一把钉子,握得越紧对自己的伤害越大

(12)、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3)、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14)、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频繁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也是一位历经官运坎坷的“心学”大师。纵观王阳明的一辈子,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过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15)、天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6)、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7)、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18)、第二层:“圣人”就在我们心中,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1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王阳明金句

(1)、使他的内心要谦虚不自满,使他的胸怀要宽宏大度、能够容人。 

(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王阳明先生晚年始终再强调一句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叫“事上练”百发展基金扶持作品他说品人须再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炼自己,在过程中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淀的境界。五百多年过去了

(4)、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6)、知行要合一。“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准备充足往往可以避免很多过程中的麻烦。事前经过仔细思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思考与行动都应结合起来。

(7)、知道了去不做,那就是还没有真正的了解明白。如果你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付诸实践,这只能说明你没有用心去领悟。

(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9)、夫学贵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於孔子者乎?

(10)、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1)、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12)、王守仁,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后人评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4)、所谓心外无物就是说,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是来源于你的内心。如曾经的一位高僧所说过的:“不是风动、不是书动,是我心动”,意思就是说外界的变化其实是内心的反应。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阳明

(16)、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17)、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8)、古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再也没有比真诚更锐利的武器,一颗真诚的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魔力。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别人,即使那人当时不了解,日后也会了解。做人做事最重要在于真诚坦诚,不弄虚作假,遮遮掩掩,你耍手段,总会叫人疑心,倒不如光明正大,谦卑诚恳。

(19)、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20)、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5、王阳明金句知行合一

(1)、源于《静心录之外集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2)、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4)、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薛瑄王守仁名言大全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6)、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7)、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8)、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9)、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遇到了不少流言蜚语,别让他人的目光或言语阻断你前进的脚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太过在意别人,反而会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自我。世上有太多人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只管认准你前进的方向,今日的诽谤与嘲笑必将成为来日的掌声。

(10)、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11)、王阳明注重内心修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能够审时度势,有主见,有定力,不人云亦云。而立之年被贬龙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仍然潜心学术,著书立说最终龙场悟道,为自己成为圣贤奠定基础。

(12)、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13)、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4)、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15)、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于御侮?斯之谓折中于尊俎。

(1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7)、自省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剖析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不难,但坦然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却不易。懂得自省的人,是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人。

(18)、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9)、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0)、做人重要的不是不犯错,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改过。

(1)、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3)、一千个圣人也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的人生导师就是每人心中与生俱来的良知。

(4)、这里的道就是:“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道,从这里也能够明白王阳明先生在对道的理解中,其实对道的解释就是自然万物的根本。

(5)、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6)、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7)、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学会反思才能取得进步。再笨拙的人,通过省察反思,也能变得聪明。再柔弱的人也可通过省察反思变得刚强。一个不懂得反思自己的人往往止步不前,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飘飘然找不准人生的方向。

(8)、总觉得理想很空,志向很远,其实正是因为有了理想,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可能你的理想在距离你有一千步的地方,你觉得遥不可及,但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更接近他,假如没有理想或志向的驱使,那人可能就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一般。

(9)、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0)、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11)、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12)、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3)、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4)、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地

(15)、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16)、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17)、发言须句句有着落方好。人于忙处,言或妄发,所以有悔。薛瑄

(18)、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19)、所以所谓的心物一元就是说既然自然的万物都是人的内心的投影,那么其实自然界中的万物与人心其实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存皆存的关系。

(20)、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1)、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一落地,本心的差异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时光的变化,有些人的内心已经污浊不堪,失去了做圣人的资格。人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摒除遮蔽内心的杂念。

(4)、在获得成功之前肯定要走过一段坎坷泥泞之路,没有人能轻而易举随随便便地摘取成功的桂冠,你想要取得多大的成就,就必然要先付出多大的努力与辛苦。不费吹灰之力得到的,你便不会珍惜,很快就会失去。

(5)、知道怎么做,却不去实施以行动,就跟不知道一样。

(6)、因噎废食不可取,不能因为怕跌倒,就拒绝走路。世上一切困苦,都是磨砺,都是成长。只有经历过这些苦难,品尝过人间苦楚,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孩子们也只有遇事才能成长,过度的保护仿佛是玻璃罩中盛开的花朵,一旦玻璃罩发生破损,花朵可能看就会凋零。

(7)、子在下,才是孝。对待父母长辈要恭敬。孝顺是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低的标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了,又怎么期望他对世界有爱,对他人友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呱呱坠地到步入社会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付出。乌鸦尚能反哺,人也应知孝道廉耻。

(8)、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9)、你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

(10)、阐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只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做不了圣人,自我退缩了;

(11)、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12)、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13)、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9句接踵而至可以用来形容事情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