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6句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哪一部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27 08:15:34 admin 阅读:59
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
1、米兰昆德拉是什么作家
(1)、所以你看这个小说,外部的时代和这个世界,我们以前是在农业社会里边,是给它整理得特别清楚的,春种秋收啊什么,然后善有善报,恶意恶报,这些都是很简单的。
(2)、在这个过程里边,所谓的“轻和重”。“轻”里边,你要去走千百万人走的大众的路。还是“重”,走独特的路。
(3)、但是,在他遇见女招待特雷莎之后,他的原则被倾覆,他在他们彼此的纠缠折磨里享尽快乐,又在快乐里受尽分离与嫉妒的痛楚。
(4)、她缅怀起这天接近傍晚古怪的一刻,她在田野做最后一次散步。她来到一条小溪旁,躺在草丛中。她久久地躺在那里,觉得自己感到溪流淌过她的身体,带走所有的痛苦和污秽:她的自我,奇异的难以忘怀的时刻:她忘却了她的自我,她失去了她的自我,她摆脱了自我;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幸福。
(5)、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6)、人的生命的最后阶段,即最短最秘密的阶段,就在穿越从生命此岸通向死亡彼岸的神秘之桥的时刻,那个充满疲惫,厌倦了自我和自己所有欲望的存在,只希望自己能够一边欣赏窗外的树木一边悄无声息地消逝。歌德想,很少有人能够一直到达那个极限,但是对于到达的人来说,那儿的什么地方一定存在着真正的自由。
(7)、中学毕业之后,昆德拉当过一段时间的工人和爵士乐手,后来进入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毕业之后,他留校担任教文学写作的老师,同时,停止了诗歌写作,转而写了一本研究捷克斯洛伐克现代作家万楚拉作品的评论《小说的艺术》。这本《小说的艺术》和后来他在法国出版的那本谈论小说创作的《小说的艺术》完全不一样。1960年,这本评论出版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再版过。同时,昆德拉还写了三个话剧剧本,其中一部叫作《钥匙的主人们》。这几出话剧深受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就这样,在1960年之前,30岁的昆德拉已经在音乐、美术、电影、戏剧、文学理论和诗歌领域都做了探索。他逐渐地发现,自己可能更适合用以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影响和背景,而去写小说。于是他就转向了小说的写作。1963年,昆德拉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可笑的爱》,这个集子收录了他最早创作的三个短篇小说,后来,他又出版了两个小册子,收录了其他的七篇小说。但1970年的《可笑的爱》的新版本收录了八篇小说,去掉了两篇他认为不成熟的小说,等到最后在法国出版的最终版本,则变成七篇小说了。我们现在在中国通常看到的这个小说集的翻译本,也都是七个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有着鲜明的哲理性、音乐性和戏剧结构。有的小说画面感非常强,可以看到电影对他的影响,有的小说在叙述上有停顿和插曲,显示了他对现代主义小说的理解。这些小说的题材大部分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带给人的威压的感觉的。他说:“那个时候,我深深渴望的唯一的东西就是清醒的、觉悟的目光。终于,我在小说艺术中找到了它。所以,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
(8)、于是,我们在昆德拉的小说中,可以读到对人类存在的反思,以对抗历史的遗忘;可以读到对罪与罚的拷问,以唤醒人类的良知;可以感觉到一种具有特质的幽默,以不严肃的玩笑去化解过于沉重的理想面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昆德拉要向拉伯雷、塞万提斯、卡夫卡致敬。如果再深入一步,我们也许还可以大胆地说,昆德拉放弃诗歌,放弃捷克语写作,离开捷克,而留在法国,不愿再回到捷克,是因为昆德拉的出走具有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因素,他不愿回归的,是那个断了传统血脉的捷克,那个没有了自主性的捷克,那个被扼杀了灵魂的捷克。
(9)、米兰昆德拉对这种倾向是不赞成甚至批判的。他的小说里使用的是反讽的手法。
(10)、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读者,对昆德拉的过去了解甚少。而布里埃的这部传记,为我们了解昆德拉的家庭、昆德拉所处的历史境况、昆德拉的创作历程,尤其是昆德拉的存在状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11)、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上世纪90年代初曾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追随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学习为期两年的课程“小说与音乐”。
(12)、(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13)、昆德拉所讲的欧洲小说,并非一个地理概念,更代表一种小说精神,那就是他所激赏的奥地利小说家布洛赫对小说本质的理解:“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如同记起的才有价值,小说只有对存在有所发现,才能进入昆德拉所说的欧洲小说的范畴。
(14)、就像他相信玩笑、幽默的态度,足以帮助我们抵抗这个早已无法改变、推翻的世界一样。
(15)、克利马为劝说茹泽娜打胎来到疗养镇,只是这部小说的引子。小说的真正主角是即将出国的雅库布。在雅库布身上,昆德拉要考察的是一切自由之上的最大自由——人的命运是否自由。
(16)、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17)、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为何“流亡”异国半生,在自己的国家被封禁、被冷落,却在另一个国家早早地进入了文学“先贤祠”?(2011年,米兰·昆德拉作品入选伽利玛“七星文库”,一般只有去世后的文学大家才有资格,米兰·昆德拉是唯一在世入选作家)
(18)、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19)、《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一。这也是他的第六部小说。本书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一。这也是他的第六部小说。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昆德拉本书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故事通过一个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练做手势打招呼的一个场景开始,精炼地体现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说艺术创造力。米兰昆德拉经典不朽语录大全那是对一个女孩的责备:你对我说,在爱情里只有肉欲。亲爱的,如果一个男人告诉你他想要的只是你的肉体,你准会逃跑的。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残忍的孤独感。孤独。这个词反复出现。他试图用这种可怕的孤独前景来吓唬她们。为了让她们爱他,他像神甫一样对她们布道:一旦脱离了感情,肉欲便蔓延成无边的荒漠,人会在那里忧伤而死。米兰昆德拉《无知》我一向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一直相信这两个世界是和谐的。这只是个假相。我已经在其中一个世界里被大家丢在一边。现实的世界没我的份,只剩下了另一个,幻想世界。米兰昆德拉《玩笑》
(20)、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2、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哪一部
(1)、“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一个人越思考,他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
(2)、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3)、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4)、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5)、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6)、对岁月的回忆远比他们在一起生活时更加美好。
(7)、(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8)、这样讲也不是纯粹是学术化的讲解,这里面可能更多的,还是从我们说“叙事”,作为叙事修辞,小说叙事学,修辞里边,它的独特的价值,内在的这种艺术的逻辑。
(9)、我们没有停止对疫情的思考,对疫苗的研发,也没有放弃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他人正在遭遇的生存困境。
(10)、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赋格曲。
(11)、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12)、阿拉贡:我要对米兰·昆德拉感激不尽,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
(13)、没有什么比装孩子气更有利的了:孩子天真烂漫,缺乏人情世故,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还没有进入一个将就礼仪的世界,还用不到非循规蹈矩不可;他可以随时随地暴露感情,不必考虑是否合适。
(14)、天才作家袁哲生就曾把昆德拉与加缪相提并论,他说:
(15)、 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年4月1日-),法国小说家,出生于捷克布尔诺市,毕业于布拉格查理大学。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其代表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
(16)、后来读到米沃什60岁时写作的《礼物》:“多么快乐的一天。/雾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的上面。/尘世中没有什么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去妒忌。/无论我遭受了怎样的不幸,/我都已忘记。/想到我曾是同样的人并不使我窘迫/我的身体里没有疼痛。/直起腰,我看见蓝色的海和白帆。”
(17)、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和变形,平凡一时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的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18)、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生活,生活并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
(19)、说到不朽,人们自然又不平等。我们必须有所区别,一种是所谓一般的不朽,熟人之间对一个人的怀念(村镇父母官向往的那种不朽);另一种是伟大的不朽,即一个人活在从来不认识他的人的心民中。生活中有一些途径,可以从一开始就让人面对这种伟大的不朽,当然,并不一定十拿九稳、但毫无疑问有这样的可能:它们就是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的道路。
(20)、第五章《力脱斯特》解释了诱发人们选择遗忘或者记忆的一种动因,即力脱斯特;第七章《边界》是对全书的总结,边界与遗忘、记忆的命题,天使和魔鬼笑的命题直接相关,从边界入手探讨了对这两个命题的解决方式。
3、米兰昆德拉短篇小说集
(1)、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2)、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3)、人祈求不朽,总有一天,摄影机将向我们显示他(卡特)那张怪形怪状的嘴,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唯一的变成抛物线形状的东西,而且终生如此;他将进入可笑的不朽。
(4)、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来到之前,死亡于我们是那样遥远,乃至我们不以为然。它无影无踪,无处可寻。这是生命中最初的、最幸福的一段。
(5)、一个体力不支的人看着窗外,只见到树木的顶端,他默默吟叨着这些树木的名字:栗树,杨树,枫树;这些名字与生命本身一样美好。杨树高大挺拔,像运动员将手臂伸向篮天;或像烈焰腾空后凝固不动。杨树,同杨树。如果把不朽与这个垂暮老人所看见的窗外的杨树相比,那么,所谓不朽只是荒唐可笑的幻影,是空话,是用扑蝴蝶的网套兜风。行将就木的老人对不朽毫无兴趣。
(6)、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被背叛的遗嘱》
(7)、一则轶闻足以说明这一点。1980年,西方某电视台举办昆德拉小说创作研讨会,会上有人谈到《玩笑》一书时,称这部小说是“对斯大林主义的有力控诉”。在座的昆德拉马上插话:“请别用你们的‘斯大林主义’难为我了。《玩笑》是一本爱情小说。”
(8)、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9)、昆德拉一生都受到音乐的影响,他自己也会作曲和演奏,但是,最终他没有向音乐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文学创作。他的堂兄是一位诗人,因此,少年时期他就受到了堂兄的影响,他最开始接触和写作的文体是诗歌。在20世纪50年代,昆德拉出版了几部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长诗《最后的五月》、爱情诗集《独白》。根据这些诗集的出版年代,可以看出昆德拉一开始所具有的那种创作诗歌的巨大热情,几乎两年就出版一部诗集。这些诗集带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风格,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生活有着批判和讽刺,他的诗歌里的声音清醒、语调沉着冷静,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这在捷克斯洛伐克提倡一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环境里,一开始就显得卓尔不群。
(10)、Nesnesitelnálehkostbytí
(11)、其中,布洛赫对昆德拉尤为重要。“布洛赫的《梦游者》三部曲告诉人们,人到现代以后,被时代所驱使,作为一个个体,经过挖掘以后已没有什么站得住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人的个体内在性的消失。这种内在性,在普鲁斯特和乔伊斯那里还很强。在昆德拉那里,更多是一种可笑的姿态。他不太相信个体的内在性,更多相信想象,更多相信梦。《笑忘录》中就有很多超现实的梦境,跨越性的对话,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诗性。”董强说。
(12)、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13)、“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当时的捷克青年由于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把这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渴望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有在别处才能找到。
(14)、我坚信,唯美的标准并不来自上帝,而是来自魔鬼。在天堂中,没有人能区别美与丑。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15)、译有数本米兰·昆德拉作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同时作为《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译者之一的许钧教授,为本书撰写了译者序,假如你曾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动、震撼或警醒,也许可以从这里再出发,一步步走近米兰·昆德拉常被误读的精神世界。
(16)、《笑忘录》中同样命名为《失落的信》的第四部分,与第一部分如同镜子一样的对位:米雷克找回过去的信,是为了遗忘;塔米娜找回过去的信,则是害怕遗忘,遗忘对他来说,就像走向死亡的虚无的过程。
(17)、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昆德拉不愿意再版他的诗歌作品,其深层的意义在于,昆德拉不愿意也不可能“回归”过去。
(1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哲学小说,更确切说是一本存在主义哲学小说,而非一些人认为的小资情调,更不是言情小说。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19)、1975年,昆德拉离开捷克到法国定居,两年后完成了这部小说,1978年出了法文版,1985年,昆德拉本人的法语水平足够好的时候,他自己又用法文重新写了一遍,然后出版。
(20)、17):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4、米兰昆德拉哪本书最好看?
(1)、这个人生的第二阶段,即一个人不得不时时注视着死亡的阶段,紧接着又会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一个时间延续最短、然而又最神秘的阶段,人们对这个阶段了解极少,谈论也极少。体力日渐衰退,人总是感到一种疲劳。疲劳是从生命的此岸通向死亡的彼岸的无声桥梁。在这一阶段,死亡近在咫尺,让人看得心烦。但它仍可以说是无影无踪,无处可寻的,因为太密切、太熟悉的东西就变成这样。
(2)、就是这种飘零,“飘动无定感”,其实我们今天的青年看的时候,这个体会,恐怕跟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很强(的共鸣),我们现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今天的大规模的移动的时代,其实也有很深的一个共构,或者说有一种共振的东西。
(3)、对于昆德拉,有各种矛盾的说法与评价;对他的小说,也有各种具有悖论性的解读。对于刻意回避公众、“遮掩”个人历史的昆德拉,读者还存有不少的谜团:昆德拉为什么不愿公开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他真的做过告密者吗?他为什么把“流亡”看成一种“解放”?他对“媚俗”到底有何见解?他为什么对翻译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带着这一个个疑问,去读布里埃奉献给我们的这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某些答案。
(4)、我想这个可能在讲的时候,我会把这些点,该讲的时候把它讲出来。
(5)、对于他父亲来说,“音乐远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当其他孩子还在结结巴巴地背字母表时,他很早就开始把这种高级语言教给他的儿子”。就这样,五岁的昆德拉跟着父亲学钢琴,后来又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家学乐理,学作曲,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吹小号。
(6)、“我认为我们在米兰·昆德拉身上,找到了一个作家如今应当如何生活和行动的最核心的表达。”
(7)、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8)、心理现实主义。昆德拉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他们对人物外貌的关心,因为昆德拉不仅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创作进行互动,他也邀请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他坚信读者的想象力能够自动补完作者的想象力。
(9)、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阿涅斯心想:生活,生活并无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
(10)、汽车的喧嚣声无处不在,宛如一种酸,吞没了所有凝视的时刻。
(11)、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12)、《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等不同国度的诗人以及其他捷克诗人的激情与幻想的描述。在小说的某些章节,作家往往置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于不顾,停顿下来插叙其他事件,或发表议论,从而使作品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13)、这正是昆德拉让人感动的地方,无论他的喜剧多么讽刺,都有一种温柔的特质。
(14)、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米兰昆德拉
(15)、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米兰昆德拉不朽语录不朽是一种永恒的诉讼。你是你自己掘墓人的杰出同盟者。
(16)、米兰·昆德拉通过《生活在别处》这部作品研究人性的崇高与邪恶,透视人身上最黑暗最深刻的激情。揭示它可能导致的悲剧。
(17)、1929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昆德拉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他的父亲卢德维克·昆德拉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音乐家,当过雅那切克音乐学院的院长,这给昆德拉的音乐修养带来了先天的优势。他母亲喜欢读书,喜欢各种艺术,因此,他的家庭里文化气氛浓郁。父亲的音乐家职业对昆德拉的影响很大。他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音乐细胞,教他弹奏钢琴,成年之后,虽然昆德拉成了作家,但是音乐的结构和旋律,对他的小说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无论是他的小说结构还是叙述的语调,总是有着强烈的音乐性。可以说,昆德拉的小说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现代音乐修养的人更容易进入他的小说世界。比方说,他早年的文学评论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和最新的小说评论集《帷幕》,都是由七个部分构成,他的不少长篇小说都像一部交响乐那样,分成七个部分。这些带有交响乐结构和内部旋律的小说有: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不朽》《玩笑》《笑忘录》等,还有他的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一译《欲望的金苹果》)也是由七个短篇小说构成的,就像是一个由七个侧面构成的立体长篇小说。“七”这个数字,在昆德拉的小说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结构小说的形式基石和心理暗示。
(18)、中欧对昆德拉来说,不仅在于地理的亲近,还在于精神血脉,他称自己与中欧五位伟大的小说家卡夫卡、哈谢克、穆齐尔、布洛赫、贡布罗维奇,共处同一美学观念的屋脊之下:反对浪漫主义;对前巴尔扎克小说与自由主义思想深表欣赏;他们面对历史以及对未来的狂热表现出警惕;他们的现代主义超越于先锋派的幻觉之上。
(19)、基于此,昆德拉一直声称自己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是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文学不是“介入”性的,不应该服从于某种政治的、宗教的或道德的需要。但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看,无论是他用捷克语创作的《玩笑》《好笑的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用法语创作的《无知》等作品,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反思性。就内容而言,昆德拉的小说,似乎特别喜欢写性,写爱情,以至有一种说法:除了性与政治,昆德拉的小说没有别的。
(20)、我们一生下来并不是完整的,于是我们终其一生的时间寻找我们那遗失的另一半。
5、米兰昆德拉著作
(1)、34这就是友谊的真正与惟一的意义:为对方提供一面镜子,让他可以看到自己以前的形象。假如没有朋友对回忆无休止唠叨,这一形象就可能永远被抹去。(ch.12)
(2)、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应该说,他的这种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他的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米兰·昆德拉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迷恋和熟悉丝毫不比他的老师们逊色。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接近小说主题的捷径。因为似花非花既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意境,又是一种存在主义者们眼中生存状态的模拟写真。
(3)、这里面写的这个人,写到最后的时候,两个人终于真正的从骨头里面同命运,到中间也经历了那么多,一种颠簸的过程,所以生命的互相认识是太不容易了。
(4)、 在小说中,昆德拉用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怀疑,肢解着一切看似高尚的动机,让人们的目光重又投向世界本初的模样。熊培云感叹:“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时代与国家,但是我们所忧虑的现实却是一样的,即对观念的盲目崇拜导致的对人的价值的驱逐。”书中所有的主题,终究可以归结为对人的存在与人的价值的探寻,这是永恒不变的母题。
(5)、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6)、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7)、所谓“回归”,对于昆德拉而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时间意义上和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昆德拉青年时代所走过的路。昆德拉在布里埃的笔下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8)、自媚(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9)、昆德拉经历了断裂,他对自己有强烈的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又得去回首。所以他在遗忘这个问题上有很多追问,到底我们该不该遗忘,遗忘了什么,遗忘之后还能做些什么?这是他最关注的,而不是回忆什么,很多东西他其实不愿意回忆。”
(10)、即日起,至4月11日,首发期间,原价49元的有声书,限时免费收听!
(11)、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12)、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13)、《笑忘录》第一部分《失落的信》中,男主角米雷克想从前女友那里拿回年轻时可笑的情书,遭到拒绝,结果在回家途中发现被抄家,不但所有东西被充公,自己也被抓进了监狱。在与遗忘的抗争中,米雷克发现自己既得不到安慰,也得不到公平。
(14)、作为作家,昆德拉是成功的。在他八十二岁的生日时,久负盛名的伽利玛“七星文库”隆重推出了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共收录昆德拉的十五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说集、九部长篇小说、四部随笔集和一部剧作。他在世时就进入了文学界的“先贤祠”,这是法国的大作家也很难得到的殊荣。然而,一个饮誉世界的大作家在自己出生的国家被长时间地冷落,甚至唾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中自然有政治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更有昆德拉个人的原因。
(15)、在二律背反中,自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让人寝食难安的恐惧深渊。克利马时而心乱如麻,时常觉得“茹泽娜和所有这些人勾结”。于是,在舞台上潇洒自如的小号手被刚刚碰到便被反弹回来的界线毫不留情地击垮。读者很容易被他吸引,又很难给予他同情。在克利马的焦虑中,昆德拉以最迅捷的方式,暴露出现代人在自由随意地扔下结果后的病态软弱。我们由此看到,在自由退场之后,克利马便迅速被可怕的奴役捆绑,进入了可怕的噩梦之中。
(16)、“第一次听到捷克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维捷斯拉夫·奈兹瓦尔的诗句时,我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正在摩拉维亚的一个村子里过夏天。那时的大学生一放假,都回到务农的父辈家里,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背诵他的诗。傍晚,在麦田间散步时,他们教我念《复数女人》(LaFemmeaupluriel)里所有的诗。”
(17)、莫言: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他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
(18)、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19)、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里面生活的“寻找感”。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一代青年,恐怕在阅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问题是跟里面的两个主人公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但是寻找他(她)的困难,他(她)的困境,他(她)的焦灼是一样的。
(20)、有尼采的存在主义思想。其中虚无和个人意志主义的色彩。
(1)、另一方面,我越来越少把布拉格看作布拉格,而是越来越多地把它看作代表欧洲的一座虚构的城市。布拉格变成欧洲命运的想象中的模式。我感觉到这一点已经很久了。在《生活在别处》里,我已经把年轻诗人杰罗米尔的命运比作欧洲诗歌的命运,尤其把他比作兰波。对我来说,杰罗米尔是欧洲诗歌历史的可笑的尾声。当我谈到布拉格,我谈的是欧洲。……布拉格就这样越来越成为想象中的城市。要证明这一点,那就是我开始忘记城市的地形、街道的名称……”
(2)、上帝创造了世界,然后把它交给人类;被遗弃的人类在茫茫虚无之中不断呼唤着上帝却得不到回答所有这些想法其实并不新颖。但是,被我们的先祖上帝抛弃是一回事,被宇宙电脑发明者的上帝抛弃则是另一回事。程序取代了他的位置,程序在他不在时不停运作,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给电脑安放程序:这并不意味未来的一切都已纳入计划,什么都由上苍写好。譬如,程序并没有具体说明1815年滑铁卢有一场大战,法军败北,它只说明人的本性好斗,注定要交战,而技术的进步将使战争愈加凶险。从造物主的眼光看,其余一切都已无足轻重,只不过是一个总体程序中的排列组合游戏。这些不是对未来的预言式的期待,它只是标明了各种可能性的局限,在此范围内,各种决定性的力量均受到偶然的摆布。
(3)、幽默是昆德拉小说的一大特点,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可以看作一次绝妙的单口喜剧演出,主题就是他最早的短篇小说集的名字:好笑的爱。
(4)、所以中间读者也经历了一个不同的换代,就那一代的读者,现在已经是,比如说都步入了中年后期或者老年了。(莫言、陈忠实、王安忆、毕飞宇、王小波等著名作家都是昆德拉的第一批中国读者)
(5)、道路:这是人们在上面漫步的狭长土地。公路有别于道路,不仅因为可以在公路上驱车,而且因为公路不过是将一点与另一点联系起来的普通路线。公路本身没有意义,唯有公路连接的两点才有意义。而道路是对空间表示的敬意。每一段路本身都具有一种含义,催促我们歇歇脚。
(6)、 他有些自责地回忆起他们那令人头晕目眩的仓促的爱的开始。他并不是一定要征服她的,因为她从第一眼见到他开始就爱上了他。注视着她?不需要。因为她立即就和他单独在一起了。她一直跟随着他,在他身前,身后。开始,他是强者,她是弱者。这种不平等从一开始就溶人他们爱的根基之中。这种不公平的不平等,不公正的不平等。她是个弱者,因为她年龄比他大。
(7)、李欧梵:“昆德拉写的是小人物,但运用的却是大手笔,不愧为世界文学的一位大家,足可与马尔克斯(1982年凭借《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媲美。”▼
(8)、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9)、 也许造成他那种疏远感的原因就是因为那句"男人再也不会回头来看我"对他的影响太大了。由于尚塔尔说了那句话,他都几乎快不认识她了。那句话不象是她说的。她的表情是如此的严厉,苍老。根本不象他所熟悉的尚塔尔。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不公平:她那天早晨怎么能抱怨男人对她失去兴趣了呢?就是那天,他还差点为了能尽快见到她而出了车祸。可还不到一个小时,他就转念想到:每个女人衡量自己是否已经变老的标准就是男人对她是否还有兴趣。那么因此而感到不悦不是太滑稽了吗?但没有一点不悦是不可能的。那天他们见面时,他就已注意到了她脸上衰老的痕迹(她比他大四岁)。那曾经让他倾倒的美貌,已不能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些。他可能不久就会说,她的年龄使她的美貌更具说服力。 尚塔尔的话一直在他脑中盘旋。他想象着有关她躯体的经历:它曾经迷失在其他千千万万个身体之中,直到有一天,一种渴望的目光落在它身上,并把它从模模糊糊的人群中挑了出来。于是,这种目光越来越多了,以至于点燃了这个身体。然后,它就象把火炬在世间穿梭。那正是她光辉的,尽情享受赞美的时刻。但好景不长,那种目光越来越少,那种光芒一点点蹈谈,直到有一天,她变成了半透明的,最终变成了全透明的。当那全透明的躯体在街上漫步时,就像一个小小的不存在。在第一次无形和第二次无形之间,"男人再也不会回头来看我了"这句话就象亮起了红灯,它预示着身体开始逐渐走向衰老。 无论他告诉她,他有多么地爱她,他认为她是多么地美丽,他深情的目光都无法抚慰她伤感的心。因为那种深情的目光是孤零零的。让·马克想,两个老人之间孤独的爱情其他人是看不到的。那种悲伤的孤独预示着死亡。不,她所要的并不是深情的目光,而是截然不同的,粗鲁的,好色的目光。那种目光毫无鉴赏力地,毫不体贴地,居心匣测地在她身上扫来扫去——那种目光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就是这种目光成了她在人世间的精神支柱,而他那种爱的目光则把她从那些月光中拉了过来。
(10)、作者: (捷克)米兰·昆德拉/豆瓣评分:5
(11)、小说中的女性除茹泽娜外,昆德拉对凯米蕾也落墨不少。表面上看,这个因嫉妒而追踪丈夫到疗养镇的女人极爱克利马,从结婚开始,她首先给克利马的是对自我的痛苦陶醉,紧接着就是无休止的监视和怀疑。她来到疗养镇,仿佛不是为了追踪丈夫,倒像是为了接受曾经的导演对其展开的勾引。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转换中,昆德拉描述的现代情感几乎都像浮在啤酒杯上的泡沫。没有哪个泡沫有沉到杯底的力量,那些泡沫却在杯子上进行着无意识的紧密牵连。
(12)、昆德拉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五部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1984年在法国出版。这本小说和冷战时代的政治气氛有关,但是,它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哲理小说。我以为,在这部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不是对极权主义的控诉,而是对生命存在的感觉的把握。对轻和重、灵魂和肉体、政治和生命等这些概念背后的感觉,昆德拉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性的表达。小说的故事讲得很扎实,前后呼应,有着回旋曲一样的旋律美,不像他在《笑忘录》中所做的文体实验那样混杂。在小说中,1968年苏联的坦克侵入了捷克斯洛伐克,意味着一个历史时期结束了,代之出现的是被苏军占领的压抑气氛。外科医生托马斯是小说的主角,他和女招待特丽莎与萨宾娜的情爱关系是小说的重点。但是,小说的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描绘那个特定年代的气氛:压抑的、沉闷的,知识分子遭到了清洗和排挤的,极权主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最后,托马斯和特丽莎夫妇因为车祸而意外身亡。昆德拉没有利用小说来控诉,也没有正面评价甚至是批评那个时代,他只是呈现了、讲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捷克知识分子特定的生活和他们的遭遇。
(13)、 偶然是轻,必然是重。在托马斯看来,承担一个丈夫的责任是重,与不同女性拥有“性友谊”是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是绝对的偶然。六个滑稽的偶然组成了他们的相遇,而轻松的偶然竟把他们指向了“爱”的必然。这种必然成为了托马斯不能承受之重,使他陷入迷惘。他想逃离“Esmusssein”,却又不可避免地回到“Esmusssein”。
(14)、走小说家之路,对昆德拉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就他个人的存在而言,这是一条新生之道。他从幻灭、怀疑,到提出问题,并去寻找答案。他坚持认为,小说家的任务是勘察人的存在状况,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性。作为小说家,他的任务不是去拯救人类,而是探寻人的本性、人的境况、人的行动、人的命运。
(15)、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曾连出三版,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昆德拉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也从此确立了。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了法国。
(16)、这些里面人生必然包含着某种青春时代的混乱,但是最后在经历了这些之后,然后才体会到生命里面的他(她)最珍惜的部分。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