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9句端午节短诗四句话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29 09:24:55 admin 阅读:59
端午节短诗四句
1、端午节4句古诗大全
(1)、
(2)、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陈与义《临江仙》
(3)、我国历来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度,不同的节日有不同习俗。端午将至,值此之际在天下苏氏信息平台里和大家分享苏轼几首词,
(4)、这次四时五味入口主理人Ray,才「香草美人」为想象出发点,创作了几款更清甜秀美的米糕。在端午「诗人节」表达对先贤的敬意。
(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6)、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篇一: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感兴宋文天祥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黄庭坚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同州端午唐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感兴宋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山如此故都何。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已酉端午明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午节相关古诗句:(篇二: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录)(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节古诗有哪些,有名端午节古诗端午日
(7)、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8)、上海苏氏 黑龙江苏氏 湖北苏氏
(9)、河南苏氏 吉林苏氏 安徽苏氏
(10)、(嗖嗖嗖)如箭离弦。十二春,秀才期盼。只等着,鱼跃龙关。母担忧。儿奋战。(甩开膀子)再加油干。(不骄不躁)吃定心丸。(好好地)写人生,首张答卷。
(11)、“浣溪沙”是苏轼爱用的一个词牌,他曾以这个词牌写过不少作品。这首“浣溪沙”,据说写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五月四日,第二天即端午节。这时的苏轼,刚刚经过千里跋涉,被放逐到岭南,在惠州住下来也只有半年多点时间。
(12)、上阕三句:“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五月的黄梅天炎热而潮湿,让天生清凉的朝云都微微出了一身轻汗,汗水似乎都洇透了她身穿的绿色绸衣。出汗就出汗吧,正好明天就是端午节,可以用兰草汤好好沐浴一下。不仅可以洗去身上的汗渍,说不定还能顺便洗去人生的邪僻和艰难。人同此心,可以想象,明天端午节里,不仅朝云会这样,惠州许多人家的妇女都会这样。这么多人同一天里沐浴,随后同一天内将沐浴后的水倾倒进门前的河流,必然会让晴空下的水面漂满流香,涨满粉腻。
(13)、下面,就让我们仔细看看,作者在这首诗歌中隐含的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吧。
(14)、张教授写诗,一向用词晦涩难明,此诗同样如此,其所用词汇颇有古味,读来在理解上稍微有些困难。首句“芃芃”,茂盛之态。田间小麦已显露出茂盛之貌。二句“昼永”,白昼漫长。首联点明时间,显出端午节特征。“百家忙”也引出了颔联与颈联的内容,做出铺垫。后两联呼应了二句“忙”的内容,安排合理。其中,“明粢”指的是祭祀时用的谷物,“石黄”指雄黄,“五丝”是五彩丝线编织的香囊。这几句详细描述了端午节习俗:挂艾叶、包粽子、祭祀、雄黄辟邪、佩戴五彩香囊……短短十几个字,内容却很丰富。作者对于端午的习俗把握到位,用词精炼,功底深厚。六句“中阳”一词,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名中阳。尾联作结,自然贴切。唯七句“宁”字平仄有待推敲,另诗中“叶”字出现两次,应尽量避免。尤其后一个“叶”字有待推敲。
(15)、《临江仙·端午祭》此词上阕怀古且暗含鉴今意。“汨罗水急艾枝香。长空幽泣泪,细雨近端阳。”柔中有刚,情怀激荡。下阕赞屈子精神世代流传,同时警示后人。然上下阕界限不够分明,下阕“明今”多些则更好。且“含冤屈子誓投江”句过于实了些,这里用直抒胸臆的话或更“煽情”。
(16)、此诗表达作者对高考学子的美好祝愿。首联点出高考时间,以及高考竞争激烈。后三联是对学子的一种憧憬,一种寄托,一种希冀。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思路也很清晰,但用词上多以俗语入诗,且比较啰嗦,少了诗味。在平仄、用韵上还需好好斟酌。
(17)、恰遇端阳高考,喜看夏熟又临,龙舟正竞,争将热血荐中华。
(18)、后八句指出,屈原塔和屈原之间的关系真不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有没有气节;惟有坚守气节,才能让令名千古不灭。
(19)、广东苏氏 台港澳苏氏 海南苏氏
(20)、其实,这个奇怪的关键词并不奇怪,这是孙志平老师故意留给我们破译这首诗歌的密码之一。
2、端午节短诗四句话
(1)、此诗从备考到应战到胜利,对高考学子身心、志意、未来都进行了细致刻画,语言铿锵,表述有力,脉络清晰。但从整体看,尚欠一点新意。
(2)、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而在只有端午吃粽子的时候,我们才能被迫想起我们的大英雄,在特定的民族狂欢节中,屈大夫一次次在水中复活而后被人们迅速遗忘,这就是所谓的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快乐。
(4)、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5)、
(6)、由于历史发展及世俗眼光等种种原因,端午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因子,无一例外地被无知的人误解,甚至被曲解。如今,我们引以为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剩下吃吃喝喝,打打闹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7)、山东苏氏 苏健强作品 北京苏氏
(8)、惦记楚国一样惦记我这个没有良心没有孝心的儿子
(9)、王增月先生此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孙女为通过高考改变人生命运而刻苦学习的情景,题海伴通宵,科科历煎熬,殷殷复戚戚,刻画细致入微,孙女面临残酷竞争的巨大压力跃然纸上。第二部分写亲人对孙女的担忧和期待。晨昏忐忑,魂牵梦绕,心情像海浪一样忽起忽落,这种累比备考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对孩子关注怜惜之情,只有亲身经历者方能写出。
(10)、楚山楚水风依旧,年年兴赛龙舟。汨罗江上放歌喉。屈君千古恨,皆付浪中流。 忧生忧死哀民怨,曾经多少欢愁。风骚百代后人讴。九天皆问尽,掩涕恸春秋。
(11)、楚辞的伟大意义,是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和诗经《国风》的「风体」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鼻祖。屈原开先河的文体,使中国文学进入了「词赋」时代。屈原一改《诗经》以来,诗歌的短小、简洁和「四言体」为主的诗歌传统,句式长短不句末还常以楚音「兮」加强语气,形成了独有的「骚体」;而且,他在诗文中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还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香草」「美人」意象群,这些意象至今是中国文学想象力的母体。
(12)、30年前,写过《端午抒怀》那句—“厚重的石头上,刻满了古罗马的兵车图”差点忘了,那块石头
(13)、词牌的韵脚有平韵仄韵之分。卜算子应为仄韵词牌,这里误用了平韵。除了用韵,平仄也要加以注意。词中上片写芒种,下片怀屈子,虽然确实芒种和端午恰巧一天,但两种主题互不相干,不同感情勉强交织在一起,究竟要表达何种思想不甚清晰。
(14)、其实,我们都活在一网情深的世界里,不能独立不能思索,于不自觉的网络鸦片中不断地迷失和麻醉了自己。
(1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16)、
(17)、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 《水仙操》中伯牙学琴故事里的水仙,就是那个子虚乌有的方子春。 而将屈原称为水仙的人,则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方士,名叫王嘉。他在《拾遗记•洞庭山》中记载:“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沉湖,披纂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叶以合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 半年前刚刚去世的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余光中,早在1973年写过一首新诗,名字就叫做《水仙操——吊屈原》。
(19)、风的尽头,找到锈蚀的部分掏空了几代人的梦想有种美遗世独立,若白云在天边倾斜打开了身上的枷锁我想破茧,飞出自己落进银河。在水中凝成星星再也不用飘零我想在银河种下橘树海棠让忧伤一片澄澈你来不用打马,划桨。抬眼看到水中沙洲,不必悲回风任一江春水,四季繁华
(20)、词人以高考季入题,通过回忆自己当年高考之难,语祝而今学子能杨帆远航。上阕以叙为主,忆当年寒窗十年苦,过龙门关,挤独木桥。下阕以情为主重,以过来人身份,感高考之路难走,进而祝福学子们能金榜题名。
3、端午节短诗四句话怎么写
(1)、我一层一层剥开粽叶 就像剥开江水的绿 国殇滔滔 你信步走入水中 如一条鱼 我想握住那只被流放的手
(2)、端午祭灵均。角粽分香艾束新。竞渡飞舟空有恨,纷纷。却是蛟龙慰直魂。 汨水向西奔。照眼榴花 兀自芬。渔父三叹清浊论,何存?唯有离骚对酒樽。
(3)、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4)、从立意上讲,这首诗以小见大,以今观古,不落窠臼,独具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5)、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6)、遥思屈子直陈,岂料郢都渐远,渔父亦归,独以洁身拚浊浪;
(7)、其实,在苏轼的所有词中,婉约词作的数目却是最多的,像下面这首《浣溪沙·端午》便是代表之一。
(8)、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9)、不言雷电,不语劲风,人世间总系着困惑与不满
(10)、(2)陈丙现、小鱼、谢伟吉、朱凌、轩辕轼轲、琵琶舟、草文骏、也果、雪野、任合一
(11)、原来,这个“百度”是“我”了解屈原和端午的一个窗口、一个途径。但端午文化内涵深广,屈大夫风流倜傥,岂是一个百度可以“度”得?
(12)、《端午》亦多旧言而乏陈新意,后两句则更非诗语。
(13)、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4)、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15)、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6)、湖南蘇氏 深圳苏氏 江西苏氏
(17)、汨水东流,越千古,惊涛如沸。蒲草暗,乱云横空,骊驹问铗。凄雨高帆悲怒水,扁舟渔唱伤离别。恨妖魅,何以虐冰魂,清辉咽。 瑞华兴,丹心结。晴方好,邪正灭?但擎三尺剑,问天喝月。千载悲欢扶大义,五时弘雅争高节。归去来,义气出苍穹,浑如铁。
(18)、屈子缘何“含笑”?起承两句缺少铺垫。“忠魂”为何又成“鬼雄”?则更是无从谈起。
(19)、好比习惯了直立行走的人,骨头坚硬,柔肠里却装着苍生
(20)、满江红这个词牌用得极好,悲歌慷慨之气尽出,读之使人热血澎湃,豪气满怀!上片怀古,凭吊屈原,字字含悲,声声泣血。下片明今,“问天喝月”真有力,表现了词人对屈原丹心、高节、义气的无比崇敬,以及词人自身的坚毅和果决。
4、端午节诗句四句
(1)、安老师此组五绝当为顶针接龙形式,新颖而结构谨严。虽为一组却像是一首——这四首之间亦具“起承转合”之意。其从现实出发,总述人们每逢端午便会想起屈子(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表达了人们对屈子的缅怀与敬重,同时也显示了“屈子精神”影响之大之深远,起得可谓自然大气;其三则写屈子的贡献(即缅怀与敬重的原因)——非止文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影响华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其四作结,写回现实——“屈子精神”影响之大之久远,人们秉承“屈子精神”,争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诗人笔法可谓自然而老道。然个人以为,有两处值得商榷:其“潇湘云路蹉”,这个“蹉”字要么组成双音节词语来用,要么重叠使用,单用做谓语中心语的情况应该不多,故有凑韵嫌;其“从来梦境多”,“梦境”一词缺乏明确的指向性而略显力有不逮,故虽意到终是弱了些。
(2)、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正面是方的,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蓉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馅粽。粽子用荷叶包裹,大的每只重500克左右。
(3)、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年年赛龙舟挂菖蒲包粽子
(4)、下阕三句:“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用五色丝打成五彩缕,系在女人们的手臂之上,这丝缕又叫“长命缕”或“长寿丝”;又会用香草或药材等,做成灵符或缝进香囊,戴在女人们的发髻之上。想象着朝云明天手臂上缠绕着红丝线、头顶上斜挂着小香符的可爱样子,东坡先生不由得发出爱情的誓言:佳人啊,但愿我们不仅此生相依相伴,千年之后还能有缘再见!
(5)、端午,我们在水边追思一个诗人。你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读诗了?当岁月把年少血气中的赋比兴,年轻心房里的风雅颂,渐渐冲淡成一些叫作「世故」或「老成」的东西后,诗,对你还重要吗?
(6)、《(中吕·粉蝶儿)高考》《(双调·快活年)五月初五》《(双调·快活年)端午学生》安玲
(7)、换句话说,“我”眼中的端午文化只是诗人需要讽刺的一毛,更多的九牛才是诗人在意的目标。
(8)、后来民间的食俗中还增加了吃鸭蛋、挂艾蒿。有了「端午到,粽子香。吃米糕,步步高。吃鸭蛋,压邪气。挂艾蒿,避灾祸。」的民谚。
(9)、《高考遇端午》构思巧妙,让人耳目一新!以端午起,以高考承,以突发奇想转,以屈子结,似乎没有必要连接的两件事,就这样奇妙的连在了一起,且是那么的自然,不得不让人感叹。
(10)、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11)、《端午,我跟屈原一起吃着粽子》这首现代诗,总共九节,每节少则四句,多则九句;每句少则三言,多则二十三言,无一不体现着文字的错落之美,跌宕之美。
(12)、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随着意象的不断叠加,随着意境的不断翻转,随着一节节会心的笑意,从无穷的对比当中得到了不尽的审美愉悦。
(13)、《端午前芒种》此诗相比前诗,则振作许多。景是仲夏景,有南有北。情是端午情,又增火热。
(14)、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很有一些相似之处。
(1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6)、此诗前两句赋形,玉体红心,得其神也。后两句言情,然结句稍生涩些。“分襟”乃离别义,棱角别离?或有他意?
(17)、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18)、战国,曾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屈原开创的楚辞,可以说是那个「轴心时代」的文化背景符号。屈原,因此也堪称是一位凝聚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伟人。
(19)、《浪淘沙令·逐梦高考》铿锵有力,志意昂扬,充满豪情与力量,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希望。“沧海”往往形容世事的沧桑变化或者人生的巨大浮沉与前后反差,用在这里似乎夸张太过了。上下片没有分开层次,孔武有余,含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