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6句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14 15:09:23 admin 阅读:59
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1、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30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5)、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B 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比;C项,连词,所以/名词,原因;D项,语气词,同“欤”/动词,给。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
(1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12)、(6)乞人不屑(xìe)也xiè 动词 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13)、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5)、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6)、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7)、正面: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 心
(18)、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19)、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20)、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2、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2)、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本次写作,同学们整体完成不错,能按照论点要求选择论据、合理的论证结构。临近中考,确定写议论文的同学们需要在两方面再加强,一是积累新鲜素材,写成小段备用,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最近两三个月发生的热点时事是不错的选择。对人物掌握要全面,素材速写要准确,避免写作时出现材料不准确的情况。二是练语言,议论文以说理分析为主,事例叙述要简洁,说理要扣住论题,语言有力,可适当融入比喻、排比等修辞,提升语言表现力。
(4)、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6)、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在我们成长路上,乐和苦就是光与暗的代表。人无法永远体会御风而行的快乐,也永远无法体会逆水行舟的苦难,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对待快乐和痛苦转化的一瞬。
(7)、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9)、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 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概括:羞恶之心,指舍生取义。)
(12)、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
(13)、(命题走向)文以载道,语文测试在考查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必然要渗透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发挥初中阶段“最后一堂政治课”的积极作用。本文选编自《人民日报》,主题昂扬向上,彰显时代主旋律,给青少年以正面积极的影响。删减后字数适当,且论证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有力,符合初三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四道题目,分别从概括论点、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思路、论据与论点关系四方面命题,命题中规中矩,考察比较全面,题目难度适中。值得关注的是论证语言本次没有涉及,需要引起老师和考生关注。
(1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2)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17)、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18)、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9)、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20字
(1)、(交流点拨)“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3)、(应对策略)不能只顾埋头走路,还要抬头看天。即便是初家长和老师也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看新闻、读报纸,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作为老师有必要在日常训练中选取贴近时代特点,主题积极向上,对学生价值观有正向引领的材料来设计阅读题目,而不是盲目找旧题、成题来做。
(4)、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5)、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标准答案)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把不懈奋斗与不奋斗距离理想、目标的远近作对比,突出论证了奋斗的重要意义。
(7)、战国: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他生活有规律,无抽烟、喝酒嗜好。据他自己说小时候身体和智慧都平平,但他下苦功,坚持在智力、体育两方面加强锻炼。终于成为杰出的长寿的作家。
(10)、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3)、B A项,舍弃/房屋;B项,都是副词,也;C项,同“德”,感恩,感激/动词,得到;D项,对,对于/从。
(14)、 ⑤我们还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吸收与当代发展。短短几十年,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
(15)、谨慎决不等于畏首畏尾,胆怯退缩。它是把言行构建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周密思考基础上的。
(16)、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17)、 ⑥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前进中的自信,学习中的自信,从善如流的自信。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更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开放的心态不泥古、不崇洋,不断学习,永不停步。
(18)、(应对策略)熟练掌握四种论证方法及其答题套路。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结合句子内容回答,二是联系原句上下文,分析其论证的观点。
(19)、只要言之有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20)、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欢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4、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现代
(1)、(1)孟子·告子上 轲 子舆 思想 教育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交流点拨)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3)、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
(4)、(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d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5)、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6)、身体是事业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重要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完成四化大业,才能享受生活。
(7)、(1)祸患,灾难 (2)同“辨”,辨别 (3)侍奉
(8)、黄道婆改进纺织术──可以论证传播技术、致富乡里的无私奉献等。
(9)、文天祥的正气歌──可以论证爱国、成仁取义、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等。
(10)、“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是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11)、这些辩说,是形式逻辑中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推导的类比论证。
(12)、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13)、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4)、(1)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简要概述)
(15)、④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6)、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17)、(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8)、在众多的事实论据材料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较单一外,多数材料都具有表意的多向性,这虽给我们选择论据提供了广泛性、灵活性,但如利用不好,常常弄得论据和论点不相吻合,甚至背离脱节,使观点和材料相差甚远。
(1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0)、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5、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一句话概括
(1)、孔子一代讲修身服务,虽然过于理想主义,但劝人向善,态度乐观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3)、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6)、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
(7)、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9)、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1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2)、无节操者,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以致卖国求荣,他们灵魂里充满铜臭。
(13)、附材料:一片罂粟花开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14)、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5)、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7)、只要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8)、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19)、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0)、生活是一位伟大的作者,它必将会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划上完美的句号,所以不要害怕痛苦,因为有影的地方一定有光的存在,快乐和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对待快乐和痛苦,会促使我们丰富我们的调色板,绘制出精彩的人生画卷。
(1)、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2)、叶公好龙──可以论证言行脱节、崇尚自取其咎等。
(3)、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4)、④闻一多面对国民d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5)、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6)、适当的鉴赏评价,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7)、《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8)、40岁的陆游,在应邀到抗金前线南郑地区,帮四川宣抚使王贵参赞军务时,曾在深山之中,一人独剑赖杀一条吊睛斑谰猛虎。
(9)、郑和下西洋──可以论证大胆创举、开拓海外交流、发展贸易等。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去干这件事。
(12)、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面对选择时,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取舍;在诱惑万千的人生道路上,始终要拥有一颗清醒理智的心;看待事物不要被外在所迷惑,要看内在的本质;在成长的道路上,正确对待快乐和痛苦······
(13)、(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4)、 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d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有着很强的文化自信的底气。
(15)、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6)、张良与圯上老人──可以论证尊重老者、经受考验、终获厚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