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0句苏格拉底是哪个时代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20 09:40:42 admin 阅读:59
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的人
1、苏格拉底是什么时代的
(1)、關鍵點在於,不能在沒有認清問題的情況下,就只看百分比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因為它們往往是相對於不同的數字。
(2)、〔22〕〔23〕〔24〕〔25〕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6章,第2卷第6章,第2卷第4章,第3卷第11章。
(3)、其次,善是自由、自制、自主。在苏格拉底看来,善不仅指事物的有秩序安排,也指个人的自由和自制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的自主。他指出,自由对于个人和城邦都是高贵而且美好的财产,能够做最好的事情即从事善就是自由,反之,受到阻碍不能从事善也就是没有自由。相应地,凡是不能自制的人也就是没有自由的人。那些不能自制的人不仅受阻不能去从事善,还被迫去从事恶。那阻挡人去从事善同时还强迫人去从事恶的主人也就是最坏的主人〔8〕。由此,苏格拉底认为, 善就是一个人自主地自制而获得从事善的自由,而能够自主就是智慧,就是健全的理智。他说:“智慧是最大的美德,不能自制就使智慧和人远离,并且驱使人走到相反的方向去。”由于“不能自制使人对眼前的快乐留连忘返,常常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人感觉迟钝,以至他们不但不去选择较好的事情反而去选择坏的事情”。所以“健全理智和不能自制这两种行为是恰好相反的”〔9〕。也就是说,善就是个人的自主,相反则为恶。
(4)、在亨廷顿的眼里,各种不同文明的生育问题,事关天下大势,这是一个国际政治学家的视角。如果我们站在全球气候谈判专家的角度看,生育问题又是关系到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义务分配问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人口增长压力和工业化消费压力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一方面控制发展中国家过高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降低各国的碳排放,似乎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发展中国家控制生育谈何容易,既考验这些国家的执政能力,又违背西方国家的生育自由和生育人权理念。于是只好求助于工业碳减排。怎么分配减碳的义务呢?是按各国人口多少分配还是按现有排放量分配?或者是先发展国家多承担一些、后发展国家少承担一些?在本国利益优先的考量下,如何制定出“既有利于当代人的发展,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不仅有国际利益冲突,也涉及代际正义问题。不同的政治家出于不同的标准,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决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支持巴黎气候协议,而特朗普上任以后,却决定退出巴黎气候协议。
(5)、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权威。
(6)、释迦牟尼,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
(7)、也许,苏格拉底认为通过严格的辩证法,他发现了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的超越。他和对话者无论经过怎样严密的思想,总是有什么东西令他们感到困惑。他揭示出了存在于每一个被人们认为正确的观点核心之处的无知,也明白自己的见解是如何贫乏无力,但他以发现这种缺陷为荣,把它当作一种揭示生活之神秘的痴迷状态去体验。
(8)、如果人类掌握了使用文字的技巧,那会将健忘根植在人类的灵魂当中;人们将因为仰赖文字记录而不再记忆任何事情,他们谈论的事物将不再源于内心,而是源于外在的标记。
(9)、值得注意的是,前期的单元素本质和后期的多元素本质所强调的本质是不同的。前期的水,无定形,气更为强调时间在先性,及从第一元素转化为其它元素,而后期的四元素,原子论等更强调结构在先,而造成这一重大改变的,是巴门尼德的一个重要论断「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10)、对国际关系而言,生育水平高的国家对生育水平低的国家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口压力。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暴力冲突的程度在历史上受到了人口增减等因素的巨大影响,“一个文化中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另一文化中人口的缓慢增长或停滞同时出现,会对双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调整产生压力”。19世纪欧洲人口激增,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欧洲人口涌入穆斯林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而20世界后期伊斯兰国家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又导致穆斯林人口大量涌入西方。由于基督教社会极力向伊斯兰教社会推广其价值观和体制,并干预穆斯林社会的内部冲突,使得穆斯林与基督教社会的相互容忍度急剧下降。
(11)、(7)辜朝明著,喻海祥译.大衰退(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1
(12)、我们对苏格拉底学说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那叛逆的学徒——柏拉图。他忽略了自己的导师对文字的激烈反对,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以对话体集结成了《斐德罗篇》。
(13)、后来德国的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了一本书《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书中他首次正式的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
(14)、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報告機率,對於我們如何理解它,以及我們在情感上如何處理該信息,都有巨大的影響。對於和我們健康和壽命相關的信息,這點尤其真確。
(15)、最后只剩一个机会了。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以后,雅典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神明的活动,所以死刑执行就要延期。就在这个空当里,出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个历史上的故事。一群苏格拉底的朋友、学生前来看他,不断地劝他抓紧机会出逃,甚至已经帮他准备好了资金,规划好了出逃路线,但这最后一个机会,苏格拉底也放弃了。
(16)、〔7〕柏拉图:《斐德罗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卷上第62页。
(17)、在《唢呐·泼色》中,张艺谋对科技时代人性面对的痛苦进行了更直接,甚至粗暴的阐述: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盒顶部,福州鼓乐班演奏者欢快的唢呐,而玻璃盒中的男男女女却困在盒中无法逃脱,他们狰狞的挣扎和扭曲的表情,透过透明的玻璃在观众面前一览无余,而这本身或许正是他们的痛苦来源。
(18)、但是,苏格拉底真的是死于雅典陪审制吗?苏格拉底真的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律的权威,才选择自杀而不是逃亡的吗?
(19)、从苏格拉底的时代到谷歌的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科技的催化之下,这种变化显然没有放缓脚步的意思。苏格拉底的智慧影响了几个时代的人,而现在,一代人凝结出的生活智慧,保鲜期只有尴尬的寥寥数年。
(20)、按苏格拉底的说法,这是种独特的体验,人都不可能接受间接得来的正确知识,因为真理只能在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后才能得到,这种挣扎会令你全部身心都陷入其中。
2、苏格拉底是哪个时代
(1)、现代舞表演者:RoseAlice(英国)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希腊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一生没有写过有关的书籍和论典,但是因为其学生柏拉图的记载,还有色诺芬的著作,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这个哲学家的人物特性。
(4)、敏銳的媒體觀察家可能早已注意到,一場由眾多八卦小報(以及好幾家理應更有水準的大報)引領的聖戰正在進行,企圖把一切複雜的事物都用二分法來簡化,例如:可治癌或可致癌。而且,相對統計數據(例如上述的18%)聽起來,總是比絕對統計數據(上述的1%)更突出。既然相對風險聽起來更聳動,它被媒體報導吸收的可能性,自然也大得多。然而,它很可能會誤導。
(5)、他成长于富裕的家庭环境,娶妻生子后,大约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僧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
(6)、他就是苏格拉底,立志追随母亲的脚步,做他人“精神上的助产婆”,以帮助他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为乐。他还自比成一只牛虻,说自己是神赏给雅典的礼物,来刺激由于肥大懒惰已变得迟钝昏睡、原本如同骏马般的雅典,好让它能从昏睡状态中惊醒而重新焕发出精神。
(7)、我们应该按照上面的方式来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才算对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审判建立了一个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8)、比如生育问题,对个人而言是生育选择的自主决策,生育孩子数量的多少是自由的,但是生育具有外部性,既是家庭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大多数人都不愿生育或生育很少,可能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9)、这也是为什么这场演出叫《对话·寓言2047》。他说,2047仅仅比王家卫想象中的2046多出一年,而就在一年的时间,人类社会可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0)、〔21〕参柏拉图:《拉凯斯篇》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卷2第447—450页。
(11)、在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上不同。苏格拉底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主要是从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上来说,带有一种哲学的真的求索。而孔子及后来的儒家学说,认识人的价值,主要是要从自身的反思做起,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理念的范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学者飞铲重视人的反思精神。曾子的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诸己,都是从孔子的对人的价值的思想中来的。
(12)、孔子更多用经验和感性的方式面对世界。比如对仁的定义,就有很多种,这是出于他对经验世界的不同认识。而苏格拉底则是理性的,他喜欢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万物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和感知的东西,而是存在于表面背后的理念。
(13)、我們習慣追求速度、勝過追求真實度,習於反應、而非反省。
(14)、(2)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15)、这让人不得不思考,在这种快速和激烈的更迭之下,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终将走向哪里?
(16)、你怎么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你对苏格拉底了解多少?在留言区和大家交流下,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法律相对论》。
(17)、苏格拉底当时这种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和雅典当时整个制度的基础,即抽签这种民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等于严重动摇了雅典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对他的三项指控。
(18)、人口哲学思考的队列问题,不仅是队列的数量问题,而且是代际均衡、代际正义问题。当我们谈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候,到底是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亦或是前浪回归大海,后浪与前浪并行不悖呢?这个隐喻包含了生育的规模问题、代际利益协调问题、老龄化等问题。中国古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特别详细讨论了“代际正义问题”。我们暂且称之为“罗尔斯人口问题”。中国人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反映的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贡献。西方历史上有一个皇帝说了一句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反映的是一种对后代不负责任的价值观。如何使我们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负责,而不只是考虑自己一代人的利益,这不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保证能够解决的问题。罗尔斯认为,“我们可以为后代做事,但后代不能为我们做事。这种状况不可改变。”如何解决这种单向利益流问题,他建议确立一个正义的储蓄原则:每一代都从前面的世代获得好处,而又为后面的世代尽其公平的一份职责。中国人过去常讲的“祖德流芳”,大概是这个原则的反映。
(19)、现代舞表演者:CPG-Concept(英国)
(20)、对智慧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认识,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真理和学问。而苏格拉底说过一句更为有名的话,他说,我比别人聪明的地方,就是我自知无知。咋样,是不是很相似?这是一种对世界和知识的正确态度,从哲学上讲,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
3、苏格拉底是哪个朝代的
(1)、他相当于西方的孔丘,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新的时代,还因为他们都一样没留下任何作品,他们的思想都是通过弟子记载下来的。
(2)、书本显然没有毁灭人类的记忆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放心的嘲笑苏格拉底,正如我们嘲笑当年的比尔盖茨说64kb的内存对任何人都足够了。
(3)、当苏格拉底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时,也就把人们在日常事务中对善的追求和实现叫作美德。美德一词,希腊文为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良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将人的所有优秀善良的品质,诸如自制、正义、智慧、勇敢、友爱、虔诚等,都称为人的arete,英译为Virtue, 汉译为美德(也译为德行)。
(4)、但是苏格拉底对基于文字的传播方式嗤之以鼻,直到死也没有亲自写下什么文字供后人学习和瞻仰。
(5)、除了他们,同时期的其他人物其实也有着差不多的思想与认识,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地区,但是在他们的思想中,却有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开始强调人的力量,看重人的权益,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崇拜、神明迷信。这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进步,意味着人类文明开始从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懵懂时期逐渐地走出来,开始进入"人本位"的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即将获得大发展。
(6)、对印度轴心时代的圣人而言,当他们能意识到言辞的无能为力时,顿悟的境界就来临了,从而能了观不可言喻的真谛,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梵”。他们能感觉到它,但无法明确地形容表达出来。
(7)、〔16〕〔17〕〔18〕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卷第5章。
(8)、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呢?作为辩方,他不愿意提出任何一种刑罚。他的逻辑是,只要他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哪怕很轻,都等于承认自己犯罪。要么被判死刑,要么无罪释放,在这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这样一来,陪审团即便认为死刑判决过重,但苦于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陷入一种尴尬。
(9)、但问题是,当我们可以评判一个结论是否值得嘲笑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太晚了,不是吗?
(10)、〔4〕〔5〕柏拉图:《高尔吉亚篇》,转引自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iPad表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
(12)、這些大標題源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表的一篇醒目公報。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是世界衛生組織下面一個專門研究致癌原因的機構,他們宣稱,加工肉品能增加將近18%罹患腸癌的風險,將之歸類於第一組致癌物質,與吸菸和游離輻射一起。同一份公報把紅肉歸類於第2A組,定義為對人類「大概會致癌」。肉和吸菸一樣危險的想法,遂引發廣泛的驚愕。
(13)、而且,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合二为也会导致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量刑辩论。因为被告方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定罪问题的论证上,而无法在定罪问题尚无结论的时候,花费更多精力在量刑辩论上。在有限的庭审时限内,律师必须在无罪辩护和量刑辩护中进行选择,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14)、(6)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15)、詹磊和韩岩松所扮演的武生和武丑即将在一片漆黑中展开一场较量,为此他们不得不动用自己的全部感官能力去感知和学习彼此。在这样的黑暗当中,即便是对立的个体,也是相知且交融的个体。
(16)、那么,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还是不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呢?
(17)、最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别于他物者,在于人有理性(努斯)。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理性和宇宙理性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人的理性是神给予的,不仅如此,神为了有益给人以眼、耳、鼻,使人直立,有手,让人能说话表情。所以,人的努斯和宇宙理性相比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有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苏格拉底的神却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最高的绝对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最高的绝对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18)、苏格拉底重视自然的研究,看重自然哲学,同时对于法律也是格外的重视,认为人应该接受社会的法律。同时重视自我的反省,喜欢辩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时期。
(19)、最早提到这个重要时期的人,叫做拉索尔克斯和维克多.冯.施特劳斯,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
(20)、“罗尔斯人口问题”的困难在于,难以建立由每一代人都遵守的“正义储蓄原则”。在现代福利国家制度下,每一代人都想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通过给国家施加压力,很可能使国家不断累积债务。当债务累积越来越高,高到无法“借新债还旧债”时,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就爆发了。即使不借外债,内债的累积也是给祖孙后代留下的一个沉重包袱。前几年希腊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就是一个警讯。以至于有经济学家呼吁,“必须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经济体”。
4、苏格拉底是哪国人
(1)、雄辩的苏格拉底擅长引经据典,这归功于他讲自己的所有智慧都装在了自己的脑细胞里。苏格拉底担心那些依赖文字的人将永远无法理解知识的真谛,书本能够提供信息,却无法将笑话知识的智慧喂给读者。而在智慧于口耳间相传的传统中,人将不再需要一个永久的信息载体,人本身就会是载体。阅读一本书给人带来的收获永远比不上直接和作者交谈。
(2)、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格拉底当时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现在死了反而好,免得将来为老年疾病所困。所以你看,在一个有利于被告人的表决规则的影响下,苏格拉底放弃了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死,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雅典陪审制度。
(3)、古希腊三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4)、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一一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宣传宗教道德学说,反对唯物主义,反对自然科学知识和无神的主张。棸集在苏格拉底周围的一个小集团是反对雅典民主政体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中心。参加这个小集团的是贵族的代表,有柏拉图、克里底亜(民主政体失败后,他就成为雅典三十个寡头统治者的头子)和祖国的叛徒阿基维阿德及色诺芬。在这个反动势力胜利后不久,民主政体又恢复了,苏格拉底因其敌视人民的活动而被判处死刑。
(5)、柏拉图的《普罗太戈拉篇》记述了苏格拉底和智者首领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的讨论。在讨论中,苏格拉底揭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多数人主张不是人拥有的知识支配人的行为,而是激情、快乐、痛苦、爱或恐惧等等情感支配人的行为;另一种道德论则主张知识是最能支配人的行为的美好的东西,因为它能使人辨别善恶,智慧是人最需要的援助〔27〕。前者被称为情感道德论,后者即苏格拉底的理智道德论。为了说明自己美德即知识的论点。苏格拉底对情感道德论作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人的生活不能满足于情感道德论所导致的知善而不为、知恶而故犯,浑浑噩噩地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
(6)、其次,勇敢是善于应付危险。苏格拉底认为,勇敢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高尚的品德,但是只有和智慧结合的坚韧才是高尚的、愚昧的坚韧只不过是顽固,是有害的恶。而且,即使是明智的坚韧也还不等于勇敢,因为明智的事情有大有小。在苏格拉底看来,勇敢不仅关涉对未来的畏惧和信心,而且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不仅涉及未来的善和恶,而且也涉及过去、现在以至任何时候的善和恶〔21〕。这就是说,勇敢并非天生的勇猛,而是一种需要经受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培养起来的美德,勇和智是不可分的,勇敢出自谋略。不能简单地说勇敢就是对可怕的危险事情无所畏惧,如果对这类事情的性质无知而无所畏惧,只能是鲁莽。只有在大难临头时而又有知识有计谋,善于应付危险,临危不惧,才是真正的勇敢。只有“那些知道怎样应付可怕和危险情况的人”,才是“勇敢的人”〔22〕。勇敢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善的功利性和美德性。
(7)、〔3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卷上第68页。
(8)、孔子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八)-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苏格拉底是前470年-前399年,所以孔子跟苏格拉底大体上可以算同时代人,但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0多岁。
(9)、如果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口才赢得无罪判决,最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10)、本文转载自:“人口青专会”,已获授权推介。
(11)、可是,苏格拉底是怎么想的?当他听到有220个陪审员认为他无罪之后,竟然有些意外,甚至还有点失望。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色诺芬,他说苏格拉底的本意是想在法庭上激怒陪审团给他定罪。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仍然有这么多人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你说苏格拉底的死能归咎于雅典的陪审制度吗?当然不能。
(12)、譬如說,想像一場有兩千名心臟病人的臨床試驗,其中一千人服用安慰劑,另外一千人服用新藥。如果在一年內,安慰劑組有五次心臟病發作,但新藥組只有四次,那麼絕對風險只降低了千分之也就是0.1%。這個數據實在不太能打動人——醫師必須將此新藥開給一千名病人,才能預防一次心臟病發作!考量讓新藥上市所需耗費的成本,看起來更漂亮的相對風險數據(5-4)÷也就是20%,當然就更可能受到擁抱了。
(13)、是不是非常意外?这500人的陪审团,并没有像我们想的一样,是政府的打手或者爪牙,他们完全可以不买账,而奉行独立裁判的原则裁断案件。你看,在雅典时期,控告与陪审就是有效分离的,政府想要给谁定罪,还要先经过陪审这一关。
(14)、当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时候,最令人惊奇的是西方文明两大奠基人之死。一是苏格拉底之死,二是耶稣之死。苏格拉底奠定了西方的理性文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理性文明的两座高峰。耶稣奠定了西方的宗教文明,他的徒子徒孙成为欧洲中世纪四分五裂时代的文化粘结剂。理性文明与宗教文明的结合,诞生了现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在雅典民主体制下被判死刑?我们这里不打算讨论其细节和争论焦点,因为翻看一下苏格拉底被审判时面对公众的《申辩》就比较清楚了。
(15)、耶稣的出现与释迦牟尼类似,也是以宗教的形式来稳定人心,强调信仰的力量,认为人人平等,看重人的幸福,只要信仰真诚,每个人都可以上天堂。
(16)、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当年就立志要拯救这个被无知统治的城邦。讨厌民主,就是因为某些领导人没有知识,没有学问。因此苏格拉底学习他母亲助产士的职业,帮助别人催促知识的降临,终身宣讲知识的重要性。
(17)、讲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有了答案:苏格拉底到底是被雅典的陪审制度害死的,还是他自己一心求死。所以,苏格拉底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雅典的司法制度和民主制度。
(18)、〔10〕〔1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卷第4章,第3卷第9章。
(19)、所以孔子在政治上不得志,但这种氛围不同于大一统,给思想家们充分的学术自由。
(20)、〔19〕〔20〕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3章,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