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8句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24 09:20:16 admin 阅读:59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1、黑格尔哲学讲演录怎么样
(1)、黑格尔片面夸大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以及超过了一般资产阶级要求自己民族的独立和平等的民族主义,并预示着法西斯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了。从欧洲说,他认为德国高于一切,从文化说,他认为德国文化高于一切,从世界说,他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从政治制度说,他认为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是最完美的政体,是自由精神或理性的最高体现。(p51-52)
(2)、10黑格尔说:“我们观察事物首先从质的观点去看,而质就是我们认为与事物的存在相同一的规定性。俟后方进一步去观察量。”量的大一点、小一点、多一点、少一点,不影响一物的存在。(《小逻辑》98附释二)(p287)
(3)、10有限与无限,否定与肯定,都不是中心的东西,而是要提高的。举个实例,如学术上的辩论。庄子讲:“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这样无止境的辩论下去,其结果是等于不辩论,即是坏的无限。真正的百家争鸣,是通过两种对立的争论,得到统在争论中双方都有提高。(p284)
(4)、1黑格尔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艺术的。他反对当时庸俗的贵族把艺术当作消遣品、玩意儿、装饰品来对待。在这一点上他甚至反对康德。康德认为,情感欲望和道德很难调和,而艺术正是既满足情欲,又满足道德的。其实康德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是黑格尔反对。黑格尔反对艺术同时侍奉情欲和道德(亦即感情和理性、嗜欲和义务)两个主人。黑格尔认为,艺术必须从工具、仆从的地位中解放出来。(p564)
(5)、《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6)、黑格尔说:我们的思想不是符合于外界的事物,换言之,真理不是思想对外界的反映,而是事物符合于它自己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因此是事物符合于思想。他又说:真理乃是思想的内容与它自身的符合,如“朋友”这一概念,并不是因为有一个朋友得到这一观念,而是因为朋友的存在,符合“朋友”那个概念。黑格尔认为:具体的东西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都死亡消失,而概念尚存,所以黑格尔说:“概念万岁”。因此在黑格尔那里,概念是永恒的、第一性的。……黑格尔认为事物自己符合本质或本性,才是真实的东西,这我们同意。问题是事物的本质或本性是否是事物自身矛盾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或根本性质,而不是人们主观附加的东西。(p241)
(7)、黑格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中提出了辩证发展的理论。他的发展和变化的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是在不断的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到关于概念,判断的学说上,应用到认识的逻辑上。
(8)、所以,海德格尔讲,必须“去存在”,“zuSein”,这个思想在黑格尔的存在论里面已经有了,这就是黑格尔讲的存在的决心。人是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说爹妈生了你,你就是一个“人”了,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必须自己“是起来”,人都是自己造成的。这里只是举例而已。黑格尔没有涉及人的事情,他只是从哲学上、逻辑上讲,任何东西要“是起来”,必须要有一种能动性,有一种决心,有一种内在的生存的冲动。这是一切哲学、逻辑、认识,乃至于世界万物、整个宇宙之所以可能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9)、本质论就是要找到事物的根据,要知道它如何存在、何以存在、存在的前提。黑格尔认为这个根据不在别的地方,就在存在里面,本质就在存在之中。存在的深化就是本质。存在自身向内深入就能够到达本质。自身向内有一个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到达,所以黑格尔讲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本质就是存在的过去式。
(10)、《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1835年到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
(11)、黑格尔以为对立的概念必须在共同基础上才能成立。譬如说向东六里,向西六里,乃是就共同路途而言。只有在共同的路途上才会有向东向西的对立。因此形式逻辑的排中律是可以成立的,但照辩证法讲来,排中律须以对立统一的“中”或“共同背景”为前提。(p76)
(12)、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优惠价5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13)、理想是实在的真理,是实在的真谛。把事物潜伏着的实在性明白的发挥,则实在性即具有理想性。实在性离开了理想性,亦不成其为实在性了。所以理想与实在是不可分的。……若以自然与心灵之关系言,则心灵是自己的理想,自然是心灵的实在。自然只有在心灵中方初次达到其目的及真理。心外的自然并非真自然。(p157)
(14)、黑格尔说宗教可以不要哲学,但是哲学不可以不要宗教,而且哲学本身即包含着宗教。……康德把宗教与哲学分开,认为宗教比哲学高,认为宗教是实践理性;而黑格尔则相反,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宗教先于哲学,而哲学在后面反思,使表象变成概念、吸收、批判并理论化宗教,同时也说明宗教的语言不同于哲学。……我们要康德的伦理学,黑格尔的逻辑学。……培根说:“很少一点哲学使你离开了神,更多一点哲学使你回到神。”这是一句名言。休谟从怀疑论的角度曾引用过这句话。黑格尔也承认这句话,并且加以发挥。他主张哲学应过问宗教上的争论,宗教应理性化,哲学家应有自己的宗教哲学。(p219-221)
(15)、宗教起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生活,二是人的本质。只有人才有宗教,动物没有,因为人具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的本质。
(16)、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生于1804年7月28日,关于他的事迹,我们知之甚少;关于他的哲学,许多人更是一无所知。当人们都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最完备、最后的哲学时,费尔巴哈打破了这种迷信,他说“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一定的、特殊的哲学”——这种哲学就是思辨哲学。
(17)、马克思说:“逻辑学即精神的货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精神思想方面的交流,也有“货币”。这句话对研究逻辑学有重要意义。这种“货币”,就是概念,范畴。我们要靠概念、范畴来交流思想。要交流,首先要得到感性材料,这好像现款或实物,感觉材料不够,就必须用概念这一货币来交流。而哲学上的概念,就起着沟通和交流精神内容上类似货币的作用。(p221-222)
(18)、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体现出他跟其他哲学家,包括跟他以后的哲学家的重要不同之处。
(19)、1“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会感到缺陷,因为生命这个概念本质上就包含它自身和它的对立者之统一。哪里有了限制,哪里就有否定,只是为着一个较高的第三者——否定之否定。”(《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628页。)“缺陷就是一种矛盾。自身具有这种矛盾并能够忍受矛盾的就是一个主体。有缺陷,能忍受矛盾,并能越出矛盾,这就构成了主体的无限性。”(同上)能够感觉痛苦乃是高级动物的一种特权。天性越高,则越能尖锐地感觉到痛苦与不幸。伟大的人物有伟大的需要,并且有强烈的冲动去满足这种要求。伟大的行为仅产生于灵魂中深刻的痛苦。这是用一种诗意的唯心辩证法去表达近代资产阶级历史人物的精神状态。“自然之目的在于自己杀害自己,打破直接性与感性的界线,作为自焚的凤凰,从这种自然的外在性中再生,作为精神而出现。”这样,就过渡到精神哲学了。(p499) 运动是空间和时间的相互过渡
(20)、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受到中国道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但是对《周易》,——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的确很重视,并且用专门的章节特别讨论了《老子》中的“道”和“无”。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1)、黑格尔则批判这种散乱的哲学史观,认为这种哲学观仅仅看到树木而不见森林,看到了不同哲学发展历史中哲学的多样性,但没有看到其中的单一性。为了完成把历史上不同哲学体系统置入一个框架的任务,他认为哲学史就是哲学。
(2)、限在顾名思义是有限的。有限的事物有它内在的限制,有它的命运,限在即为自己的命运或使命所规定,此所谓内在的限制亦即内在的矛盾。因为有了内在的矛盾,乃不能不为内在的驱迫以解除其矛盾,以超出其自己。……有限所要回归的无限,并非无穷,无止境。因为无限不即是,真正肯定的无限吸收了有限,至于无穷仍是有缺陷的,永远达不到目的的,永远超越有限,永不能实现其命运。普通所谓轮回,实际上即是无穷。……真的无限吸收有限,消融有限,不与有限对立而与有限谐和无间,故真的无限借有限实现其自己。有限不是无限的敌人,而是无限的助力。同时有限也一定要回归到无限才罢休。故无限是有限的真理,万物都是有限,都要达到无限才完成自己。(p155-156)
(3)、1光是无形体的非物质的物质。……即光明被当成智慧的象征,被人作为崇拜的对象。植物倾向光明,应该说光明是植物的上帝。光是黑暗与怠惰的反面。虽然属于物质之列,但已经可以与精神相比拟了。黑格尔向我们暗示,自然界越趋于高度,则物质性越少,精神性越多。(p493)
(4)、1空间可以过渡到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真理。(p487)
(5)、1黑格尔注重历史的连续性,认为“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黑格尔全集》第13卷,第12页。本文中所标的页数是指中文译本印书边上的米希勒本第一版的页数。)“每一世代对科学和对精神方面的创造所产生的成绩,都是全部过去世代多积累起来的遗产”,(同上书,第13页。)……“而最晚出的、最年轻的、最新近的哲学就是最发展、最丰富、最深刻的哲学”。(同上书,第55页。)这里黑格尔否定了复古的思想,同时也教人注意新生的思想,不要动辄加以“时髦的哲学”徽号而轻视之。(p574-575)
(6)、《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本赋予思辨逻辑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本书是根据黑格尔1822-1823年冬季学期,在柏林大学第一次讲授世界史哲学的六个学生课堂笔记按编年史原则整理出来的。
(7)、形式逻辑相当于低的思想,只有辩证逻辑才相当于高的思想。形式逻辑在于揭示出关于主观思维规律、规则的知识,而辩证逻辑则是研究客观思维的规律、规则的科学。主观思维活动的规律,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不一致。而客观思维规律,则与事物发展规律是一致的。……黑格尔在一封信里说,形式逻辑如同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没有什么增加和发展,但也不能丢掉。……因此黑格尔认为形式逻辑也可以叫作工具逻辑。亚里士多德称形式逻辑为工具,培根也著有“工具论”。……形式逻辑的形式是静止的、抽象的,局部的和无转化的,而其内容则是运动的、具体的,全面的和转化的,有内资联系的。……黑格尔的意思是说,形式逻辑不能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黑格尔把形式逻辑叫做知性逻辑,而把辩证逻辑叫做理性逻辑。(p230-231)
(8)、《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9)、1黑格尔批判了把内外分离的解释,如当一个人做错了事,总是说动机是好的,这就内外不一致了。黑格尔指出,在个别情况下,良好的动机可以受到阻碍,而整个说来,动机与效果是一致的,内与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游戏而没有外表的表现,而自以为内心高尚,他指出这正是内心不高尚。中国有语云:“眼高手低”。黑格尔认为不只是手低,眼也不高。一般说来,手高眼也高,手低眼也低。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人的行为形成他的人格。”(《小逻辑》,140)他根据圣经上的话又说:“要认识人必须根据行为的果实。”(《小逻辑》,140)我们可以说,按照内外统一原则,人在逻辑上是不能说假话的,不能隐藏内心的,假话只是内心矛盾的表现,偶尔一两件事可以伪装,但人是无法伪装其全部内心生活的。……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内外统一的原则,来看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志其所行,行其所志”,行为与志向是统一的,这样才全面。这样看来,曹操和秦始皇可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了。(p311-312)
(10)、黑格尔的概念是自由的概念,概念是自由的原则。
(11)、本书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的弟子在其身后根据他的大学讲义编纂而成,是黑格尔关于哲学史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原著共三卷,中译本分四卷出版。本书介绍了第一个时期的哲学—希腊哲学,认为哲学存在于希腊人的(异教徒的)宗教之内,人在精神上是畅适自足的;在第二个哲学时期—中世纪哲学时期,哲学是存在于基督教世界的,进一步更确定地使人们意识到神性和人性的统一;从宗教改革起哲学进入到第三个时期—近代哲学时期,自我思维出现了,并开始了抽象思维,其问题是各种对立。
(12)、哲学的著作和效果是不会为后继者所推翻和摧毁的,因为其中的原则不是业已过去了的;我们自己也是出现在其中的。(第43页)
(13)、宗教信仰是什么呢?费尔巴哈说:“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跟限制、也即跟本性与理性相对抗的主观的东西。”简单的说,信仰就是对某种主观的东西无条件的确信,这种确信是排斥理性的。
(14)、真正的存在是概念。概念是自由的生命,真正的存在是自由,自由的存在以概念的方式体现出来。所以,概念是本质的存在。
(15)、黑格尔已经初步意识到了贫富、劳资两级的分化和矛盾。他已经从高度的分工和机器生产中看出了“大富大贫的对立出现了”,“工厂和制造业的继续维持,正建筑在一个阶级的贫苦上面”。(《实在哲学》第2卷,第277页)(p46)
(16)、思辨哲学始于斯宾诺莎,谢林是它的复兴者,黑格尔则是它的完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将东方的孔子、老子、易经和佛陀的思想逐出哲学之外;又把西塞罗、奥勒留的思想称为“通俗哲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也是一笔带过,认为它们都不够格被称为“哲学”。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关于思维和绝对的科学,也就是“思辨哲学”。从那时起,人们就认为只有黑格尔说的那种理论才是哲学,其他的东西则不值一提。在这种背景下,费尔巴哈出现了。
(17)、1黑格尔认为,“在一切星球中地球是最优秀的星球,最有整体性的,处在一切星球的当中。在地球上,欧洲居中,在欧洲,德国又居中。在新大陆的两个美洲表明为缺乏教养的、未发展的二元化。而旧世界,欧、亚、非三大洲表明为完善的、发展了的、被中介的二元论。亚洲和非洲形成对立,而欧洲是对立的中介、第三者。这是地球上理性部分,河流和山谷的平衡,其中心为德国。足见地球上各大洲的划分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468页。)(p497)
(18)、1差别有三个环节,即“杂多”,“对立”,和“矛盾”。“所谓杂多即不同的事物各自独立,其性质与别物发生关系后互不受影响,而关系对于双方是外在的。”(《小逻辑》,117)相互间毫无内在地联系和关系,或是一种最低级的差别。……对立就是在有共同范畴、共同背景、共同基础上发生的差别,也就是内在的本质的差别,……为了正确理解矛盾的性质,黑格尔同样也区分了两种矛盾:一种是形式的矛盾或抽象的矛盾,像形式逻辑通常所反对的那种矛盾,如方形的圆,木质的铁那样。……另一种是必然的矛盾,任何具体事务,其本身都包含有差别和对立;(p441-444))
(19)、意识,就是感性意识,即认为我和对象不一样。
(2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UJq2GV3w80peSpe7pMPtw提取码:prpy书名: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3、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再版
(1)、个体自由之表现,即为质。量变在过程中追求质,实现质以发展其自身。同时质量以量变为工具,这也可说是理性的机巧。在不受人注意的变化中,质利用量以实现一种目的。(p160-163)
(2)、https://mp.weixin.qq.com/s/mKwhFEo0cjUjgfS9iTVx8g
(3)、黑格尔的意思是说,人利用机器、征服自然,人反而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生活变成了像机器那样死板、缺乏灵活性、非人化,失掉了人的本质。(p45-46)
(4)、10无也并不是简单的纯粹的无,无即是有,因为无也有其肯定的意义,如数学上的无是“0”,会计在数字右边加一个“0”,即比原来大了十倍。在日常生活中无也有其肯定的意义,如此地无银三百两,又如“今日无雨”,这里说的是天晴。简言之,有即无,二者互为过渡,不要把有与无划一鸿沟,一般人讲有都包含着无在内,所以没有纯粹的有与无。在《逻辑学》中说,“无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处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内兼含有与无两者”。(《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73页。)(p278)
(5)、决不能因为目的是获取果实,就否定树木有发芽、生长、开花的必要性;也不能因为目的是获取最后的正确答案,而否认学术史上那些看似有问题观点的存在必要性。何况,我们所获得的也未必是终极正确答案。
(6)、就他整个体系来看,精神现象学是导言,逻辑学是骨干,应用逻辑学是他逻辑学的发挥。比如他的体系是一棵树,精神现象学是树根,逻辑学是树干,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便叫做应用逻辑学,是它茂盛的树叶。……比如造房子,逻辑学就是工程师的图案——又比如,逻辑学相当于国家的宪法。从世界观来看,逻辑学是世界的宪法,任何运动变化都要遵守逻辑原理。(p87)
(7)、1接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中的又一原则,即“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形式的缺陷,往往根源于内容的缺陷,而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愈完善,则它的内容和思想之真理性就愈深刻。(p560)
(8)、客观精神里面分成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环节。法哲学先就是抽象法;然后是道德,抽象法转向内心就是道德;道德再跟抽象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制度,那就是伦理。伦理里面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9)、感觉:就是精神现象学中的感性确定性,有时译为直观。“表象”和“观念”可以互用。因此“表象”是介于“感觉”与“思维”之间的东西,它比感觉高。黑格尔说:表象有三个环节即:回忆、想象和记忆。表象的特点,是孤立、散漫。……理性认识全体,知性认识部分。知觉得到的观念叫表象,知性得到的观念叫概念,理性得到的观念叫理念。(p210-211)
(10)、休谟假定经验、感觉、直观的真实性,而怀疑普遍原则、规律和理性的真实性。古代怀疑主义,则怀疑感官事物的真实性,而肯定内心精神本质的真理性,就是说,怀疑客观,肯定主观精神的内心修养。黑格尔同情古代怀疑论。(p251)
(11)、在理性的指导下,我们正确的生活态度乃是安生乐死,接受自然的赠予和约束,实事求是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可是在信仰的指引下,信徒们却过上了另一种生活,他们折磨自己的肉身,疏远于世界,沉迷于幻想。他们在等待尘世的没落,生活于天国之令人欣喜若狂的远景和想象里,他们自以为心灵摆脱了自然的客观约束,却受到欲望的主观束缚,当欲望变得持久时,就换了个名字,叫做“信仰”。
(12)、到了绝对精神阶段,亦即最高最后阶段,黑格尔讨论了宗教和绝对知识——亦即哲学。他以为宗教和哲学的目的都在于认识绝对无限的最高存在,不过宗教通过表象(信仰)的方式而哲学通过概念的方式去把握绝对存在。……他指出宗教的发展,由原始的自然宗教,到希腊的艺术宗教,最后达到基督教的天启宗教。所谓天启是神通过人、通过理性启示其自身。他理性化基督教,认为它的意义在于神变成人,即人有其神圣的本质,人可以认识神接近神了。这诚如列宁所指出:“康德贬损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黑格尔推崇知识,硬说知识是关于神的知识。”(《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第181页)(p57)
(13)、10在知识范围内,辩证法成为科学进步的推动力,是真正科学的灵魂,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真正如此。有唯物辩证法,科学才能提高,才有进步。黑格尔认为,由于辩证法的知识方面和实际生活方面,才能真正的内在地超越有限,而不是外在地形式地超越有限,否则会导致坏的无限。黑格尔说,凡有限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最后自己扬弃自己,这是辩证法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切事物命定了离不开矛盾,矛盾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它面前,无论如何巩固的东西,都不能不动摇——这有点革命意味。(p271)
(14)、如果把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个整体的能动性就来自于:绝对精神。而人类所有的精神,意识也都是这个“绝对精神”的一个自我意识的呈现。就像一个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一样。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万物基本上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完整的、无限的精神在运作的过程。这里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
(15)、艺术的目的,在于使理念得到自觉,是神圣的东西、精神的普遍真理实现出来。并且他还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重要的钥匙就是艺术。艺术可分做三个阶段:一为象征艺术……认为东方的艺术主要是象征艺术。其次为古典艺术……古希腊的雕刻就是古典艺术的代表。象征艺术是客观终于主观,古典艺术是主观和客观达到平衡。最后是浪漫艺术,这是用精神的工具来表现精神。例如,用诗、音乐、文字来表现精神,这是主观战胜客观,心优越于外界自然。内心世界、内心生活是浪漫艺术所表现的内容。(p100-101)
(16)、10怀疑主义由正面提出反面,从知性抽象运用辩证法,只得到一个纯粹抽象的否定,没有提高,只得到抽象的消极的结果。但黑格尔提出哲学不怕怀疑主义,而把它当做哲学的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因为哲学是前进的,怀疑又怀疑,否定之否定,会得出积极的结果,但在否定中要有肯定的。(p270)
(17)、黑格尔所反对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他并不反对宗教本身。他非常注重宗教,并为路德的新教辩护。(p39)
(18)、这时费尔巴哈尽管对黑格尔主张哲学与基督教教义一致的观点存疑,但已几乎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了。在黑格尔死后,由于他的哲学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特点,信徒们后来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黑格尔晚年的宗教思想,用他的哲学来粉饰基督教;另一派则发扬辩证法及批判精神,对基督教进行了怀疑,发起宗教批判运动。费尔巴哈跟施蒂纳、鲍威尔等人都属于批判宗教的青年黑格尔派,他表达了自己跟黑格尔的分歧——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就是哲学中最高的、最绝对的东西,费尔巴哈则认为它只是哲学中的一部分。
(19)、卢卡奇忘记了马克思所说的话,“德国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版。”……费尔巴哈哲学中诚然还残存着宗教伦理的杂质;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认为“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这是主流,也是有效的。(p140-141)
(20)、《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4、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值得收藏吗
(1)、《哲学史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代表作之“哲学史”的开山之作,治哲学者必读之书。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绝对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贺麟、王太庆等先生将其译成中文出版,是贺麟先生译述黑格尔的重要成果。本次收入“贺麟全集”,全新校对,重新排版,据贺麟先生手迹修订部分文字,并解决商务版由于出版时间相隔较远而存在的体例不一等问题,更适合当下阅读。
(2)、知性的规律是同一律,即单纯的自我同如A=A自我联系,同中不包含异,同一性中无差别性,一般的抽象思维,都是按同一律,从一范畴(原则)推到别一范畴(原则)(p269)
(3)、信仰的排他性同样存在哲学、历史、政治等领域中,一旦我们坚信了某个观点,并持续很长时间,就很容易使这个观点变得偏执和片面。如果某种学说被人奉为官方哲学,它也会很快沦为教条和戒律,进而僵化并腐朽。信仰是有d派性的,谁不拥护基督,谁就是反基督;谁不拥护我,谁就是反对我;信仰的排他性是人类思想进步的一大阻碍,需要理性的怀疑来补救。
(4)、这第二个超感官世界的规律就是一个理性的规律,它和知性相比,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知性的提高,它必须被提高到理性的层面。所以第二个超感官世界它不再是知性的超感官世界,而是理性的超感官世界。黑格尔将这样的一个世界称为“颠倒的世界”,即对立面互相转化,等同的东西变成不等同的东西,不等同的东西变成了等同的东西,现象颠倒为本质,本质颠倒为现象的世界。现象从一个角度来看是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恰好就是本质,本质的东西在另一方面恰好就是现象。
(5)、1“自然是一个没有解除的矛盾”,(《自然哲学》,格洛克纳本,第248节,第50页。)这一句是了解自然的辩证法或自然的矛盾发展的关键。……在黑格尔看来,自然自己不能解决它的内在矛盾,有待于精神采取主动去协助解决。但重要的是精神解决自然自身的矛盾,也就是精神克服它自己的异化、外在性,解除了精神自身的矛盾。自然的解放与精神自身的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黑格尔说:“自然是陶醉了的精神,它是不能自己克服自己、掌握自己的。”(《自然哲学》,格罗克纳本,第245节附释,第38-40页。)这话形象地说明自然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p484-485) 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发展观
(6)、1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序言”中黑格尔对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看法。他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法哲学原理》“序言”,第12页。)这段话承认时代决定个人、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承认哲学是它的时代或时代精神在思想中的反映或把握,可以说是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因素的。从哲学不能超出它的时代出发,黑格尔又进一步得出哲学的产生总是后于时代,因而不能给世界以任何教导或指导的悲观的看法。下面是常被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资产阶级学者引证的著名的一段话:“关于教导世界应该怎样……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得太迟。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当哲学用灰色的颜料绘成灰色的图画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对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轻,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法哲学原理》“序言”,第13-14页。)他认为哲学的出现总是在时代潮流、世界事变已经结束完成之后,因此总是迟到,要黄昏时才出现。譬如希腊、罗马的哲学要到希腊、罗马衰落解体时期才会出现,因此对希腊、罗马的世界已不能给予教导,挽救其青春。这显然表示黑格尔对哲学的任务的一种悲观情调。资产阶级哲学史家大都一致推崇黑格尔这个看法,库诺.费舍甚至歌颂上面引证的这段话为“崇高而美丽的说活”。(库诺.费舍:《黑格尔的生平、著作和学说》第1卷,第146页。)黑格尔只是片面地看到了哲学是时代、世界进程在思想中的表现、把握和总结,以及哲学作为思想意识落后于客观现实这一面,他根本看不到真正的或先进的哲学有预见、指导、推动、改造客观现实的一面,他也看不见哲学总结世界进程发展的规律正是依靠这些规律为改造世界铺平道路。在这里我们看见,黑格尔的这种看法是有片面性的。(p510-511)
(7)、1灵魂是自然的非物质性、理想性。它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灵魂不是有意识的动作。如人生病,意识不起作用了,灵魂就在那里下意识地起作用,对自然表同情。反之,理性的人有自我意识,不对自然表同情,决不会天阴则忧,天晴则喜。灵魂与本能有关系。本能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起作用的灵魂。昆虫本能最敏感,如蚂蚁、蜜蜂,都有很奇妙的本能作用。……动物越高级,则本能越少,智能越多。例如有些科学家整年整月进行思维活动,搞得耳不聪,眼不明,到大街上,连路都找不着了。(p498-499)
(8)、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从当前已知条件推理出未知必然结果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广义逻辑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大,是一种传统的认识,与哲学研究有很大关系。
(9)、费尔巴哈说“信仰是爱的反面”,确实如此,爱、道德是与理性一体的,而信仰从来就是排斥它们。发明地狱的是信仰,而不是爱和理性。对爱来说,地狱太过恐怖;对理性来说,地狱又太过荒谬;对道德来说地狱是一种残忍。而在信徒看来,地狱却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地狱,用什么来责罚不信者和作恶者呢?所以有信仰的人多是有野心的独夫,必然要迫害他人。
(10)、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 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11)、必然也有根据,不是以别的东西为根据,而是以自己为根据。……最高的必然性,基于内心。因果律之必然性是基于外在条件的。康德只在科学知识范围内论必然,黑格尔则进至形而上学以论必然。……凡出于本性的必然,即真正的必然,其情形类乎蚕之吐丝。出于本性的必然有目的性。对于外在的必然,原可看成盲目的命运。整个地为外界环境所支配,无法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对于这样盲目的命运,只有屈服,不能得到安慰。若以必然出于天理,这必然才是内发的,有主观的,与人的目的符合,有感情,合理性。人受这必然的支配,精神上可有安慰。若我有痛苦,使其出于天道,则不觉痛苦。(p175)
(12)、他首先认为哲学的内容是思想,是通过人的思维产生的,经过人的思维产生的还有艺术、宗教等。其次他认为哲学是思维以自身为对象,思维自身的规律就是理性,人是通过理性去认识理性自身,当思维去认识自身的时候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是必然的,因为它要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认识自身,即哲学是自在自为的。最后,这种认识自身不是直接的认识到自身,而是要经过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真理的体系。而处于这个真理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部分,则是针对这一个体系的相对真理。阐发这种思维体系的学说在黑格尔那里就是《逻辑学》的任务。这种思维体系的全体被黑格尔称之为理念,理念是自在自为的,是自己使自己成为全体。这种自己使自己成为全体的过程,黑格尔用发展这一概念来描述。黑格尔对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是辩证的,发展这一概念是潜在和实在的矛盾统一。理念的潜在阶段是自在,实在的阶段是自为,自己为自己的阶段。从潜在变为实在,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一个变化过程中,某物仍然保持为某物。潜在和实在这两个状态互为存在,潜在为实在而存在,实在为潜在而存在。在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中,他用自在自为这一对范畴来描述绝对精神和其各个阶段的发展的状态或环节。自在自为这对范畴在潜在实在这对范畴上加上了主观性的原则,这是因为发展的主体为精神,精神达到了自我意识后就从潜在变为实在。理念在发展中会变得具体。理念在自在变为自为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阶段,并且在必然性的运动中形成一个整体,而整体就是具体的。如果抽出思维的某个范畴,或者规则,那么思维是形式的,抽象的。但是思维的整体即理念作为不同规定的统一是具体的。理念不仅在实在阶段是具体的,而且在潜在的阶段即自在的阶段也是具体的。理念是从自在到自为的运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差异和同但理念最终会成为一个具体统一的整体。具体这一范畴是对黑格尔哲学里的精神的逻辑阶段、潜在阶段理念所说的,但是具体这一范畴也可以应用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去。因此,可以说绝对精神也是具体的,这是因为作为潜在的绝对理念也是具体的,最终绝对理念要把自己发展成为绝对精神。从绝对理念发展到绝对精神的过程中会出现差异的阶段也就是自然哲学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出现这一阶段,绝对精神才能融合差异,而成为具体的统没有差异就完不成同一。理念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多重阶段,前一阶段成为后一阶段发展的阶梯,因此这理念发展的具体运动,是一系列的发展,在这过程中理念越来越具体,也就是统一越来越多的范畴、概念。总结来说,黑格尔把哲学的对象看做思维自身,思维自身的全体是理念。因为是思维在思维思维自身,所以理念是自为的,能动的。理念是一个具有发展过程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个有机体,包含有各个不同的阶段部分在之中,理念的不同阶段是概念。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哲学系统是一个理念的全体和它的一切部分之发挥,好像在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里,一个生命、一个脉搏跳动贯穿着所有肢体一样。在理念中出现的一切的部分和所有这些部分的系统结合,均由此唯一的理念产生。一切特殊部分都只是这唯一生命的反映和摹本。它们只有在理念的统一里,才得到它们的实在性,而它们的区别或不同的特性,也只是理念的表现和包含在理念里的形式。所以理念是中心,同时也是边缘,是光明的泉源,在它的一切向外发展里并不走出它自身,而只是内在并现在于它自身。所以理念是必然性和它自身的必然性的系统,而理念的这种必然性同样又是它的自由”这段话适用于对理念的总结,但是正如该段所说“一切特殊部分都只是这唯一生命的反映和摹本”,因此作为黑格尔整个绝对精神体系特殊部分的理念是绝对精神的摹本。
(13)、首先,什么是绝对呢?就是不容质疑的、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也是最基础的,它的对立面是“相对”,相对的就是可以质疑的、不确定的、变化的、本身没有存在的理由,有开始也有结束,比如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相对的。人的生命有起点和终点,只存在于历史时间长河的一个相对时间里。如果说,所以相对是短暂的,有限的,那么“绝对”就是永恒的和无限的,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讲。
(14)、理念不但是真,而且是善,而且是美。一个真正的国家是一个善的国家,一个合乎国家理念的国家。所以真有等于应有。任何真正的哲学都要认识理念。……理念是存在的真理。离开理念便不会有存在。……凡是理性的是现实的。理念是客体,又是主体,所以能创造工具利用工具实现其目的。……生命为身心合认识为主客合太极为知行合一。(p195-197)(黑格尔论理念)
(15)、“宗教......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不过他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
(16)、神学的秘密就是心理学。我想要思维,我就设想出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我渴望满足,我就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道祖;我期待着爱与被爱,我就臆想出博爱众生的佛陀。任何宗教都可以在人的心理找到对应,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同样如此。
(17)、1应当说,黑格尔的艺术观是理想主义的,他坚决反对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艺术。……“一颗伟大的心灵”,成了黑格尔对艺术家的命令式的要求。……真正讲来,黑格尔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真正的本质和内容,任何美的东西只是分享有精神或是精神的产物。这样讲,自然美只能是精神美的反映,自然美只是精神美之不完善、不完备的表现。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清楚了,譬如画的水果,它的价值无论如何要高于水果店里的水果。这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在当时,不能不说具有进步的社会政治意义。但黑格尔认为艺术美要高于当时庸俗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满现实的表现。黑格尔反对现实的庸俗、死板、渺小。认为悲剧不是感伤,艺术不是矫揉造作。黑格尔这些言论,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包含了对当时德国政治生活的否定,坚持了艺术中崇高的理想、光辉的性格、强有力的热情。这是从其理想主义出发,强调艺术的理想化的必然结果。这种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犹如逻辑与历史的关系一样,历史、生活是紊乱的,逻辑、艺术则是更有条理、更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的。(p561-562)
(1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IJBn8WGf_ZiC2n3p4_4tg提取码:jxhr 书名:哲学史讲演录
(19)、有了根据便能有实存,有根据的实际存在,即系有本质的实际存在,也可以说本质者实存之根据也。(p169)
(20)、可是虚荣的信仰怎么能容得下怀疑呢?信者总是自以为优越于不信者,就像仆人在自己主人的显赫中感到自豪一样,信徒在上帝、脑残粉在偶像的形象中得到了虚幻的荣誉感,并且不准任何人对这个虚幻的形象提出质疑——对于信仰来说,怀疑乃是最大的敌人!
5、黑格尔哲学讲演录读书笔记
(1)、10坏的无限,就是在时间里的无限延长,在空间里的无限膨胀,然而始终没有离开有限的范畴……指表示有限应该扬弃,但是没有真正的扬弃,有限仍然重复发生。坏的无限也只是直线式的无限。真正的无限,应是圆圈式的无限,是在他物之中,也就是回到自己,也可以说在他物之中达到与自己相联系。(p283)
(2)、在这里,“质”的概念又出来了。这也是一个范畴。我们要给任何东西定性,都必须在这个变的过程中确定其前后关系。它同其他东西相区别,也相联系,这种规定性就是一个定在的“质”,这时,“定在”就变为了“某物”。一个定在的某物与“他物”不同,它由其前后的他物来规定,某物与他物处在这样一种互相规定中,这就是质——一个事物的性质。然而,由于从某物到他物的链条是无限的,所以在这种相互规定中,一个某物的性质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规定,永远也定不下来,就会导致无穷追溯,这被黑格尔称为一种“坏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只会使人感到厌烦,没有新的东西,永远不定。但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任何某物都是一个无限可被规定者。不管他物的链条延伸得多么远,多么无限,某物都可以被他物规定,某物作为一个可被规定者,它是一个“一”,一个“自为的一”,它自己是它自己,而其他的“定在”对它而言都成为了“多”,两者是“一”和“多”的关系。这里就引进了“量”的范畴,质和量、定性与定量在这里就被关联起来了。
(3)、是故,把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分为“科学”与“非科学”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于此可以对照弗雷泽的论述:
(4)、1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更明确宣称:“自然界所发生的变化虽有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但其中所显露出来的却只是永恒的循环。在自然界里,真实太阳下面没有任何新东西。因为这种关系,自然形态多种花样的演变,使人感到厌倦。只有精神领域中所发生的变化,才会出现新的东西。”(《历史哲学》中译本,第94页。)
(5)、绝对理念是理念的最高阶段。理念体认了其本身便是世界过程,世界过程便是理念本身的产物。……理念是“是”与“应是”之合一。理念永远是……一个统一的全体。所谓统指总念与现实,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存在与应该的统一。……易言之,黑格尔以为理想与现实是合一的。合理者真实,真实者合理,理念实现于事物中。表面上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与“应如此”不能统一。不过这是有限的观点,从全体从无限的观点来看,则“是如此”与“应如此”永远是统一的。到了绝对观念,黑格尔的系统完成了。他从“有”开始,逐步进展,达到绝对理念,而绝对理念亦可说是“有”回复了它自己。(p200-202)
(6)、正因为这样,决不能因后来的学术发展就否认一开始所进行研究的价值。任一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的观点都是思想整体发展过程的体现:
(7)、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有次序的进程。这进程本身是合理性的,为理念所规定的。(第41页)
(8)、《精神现象学》不仅是黑格尔本人的全部著作中最有独创性的著作,而且是在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上最富有新颖独创的著作之一。……最早提出“现象学”一词的,是代表德国启蒙思想、受过培根影响的一位哲学家朗贝尔特(J.Hlqambert,1728—1777)。(p109)
(9)、1既然空间是抽象的客观性,时间是抽象的主观性,两者不仅是抽象的,而且是片面的……空间和时间这种相互否定、扬弃、补充的过程就是运动。不过,尽管空间、时间是相互过渡的,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等同、平列的。因为时间是空间的真理。有专门研究空间的科学,叫几何学。但没有专门研究时间的科学。如果用数学静止的“一”来表明时间的顷刻,把时间空间化、数学化来研究,就是把活的东西弄死。(p500) 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
(10)、由主观推客观,由思维推存在,这也是概念的推论。……康德反对这个思想,他认为观念是观念,存在是存在,两者之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观念与存在是不一致的。他说:我有100元的观念,我就无法证明我口袋里真正有100元。康德这一有名的论证,在反对中世纪神学论证上帝存在理论时起了很大作用。黑格尔反对康德,认为假若你的观念是假的、空的,当然你就不会有100元,但是,假若你真有这样的观念,一个实实在在的观念,那你口袋里就会有100元。黑格尔解释说:假若你真的迫切需要100元,而自己又没有,办法就是好好劳动,这样你便会得到100元。现有观念,然后观念创造存在,也就是由观念推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一个中心理论。……可以用此反对庸俗唯物主义。……正确的观念可以影响现实的东西的。(p97-98)
(11)、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哲学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都很重视此书。马克思很早就仔细读过黑格尔的“哲学史”,对这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曾在“德意志思想体系”中多次加以引证,特别是引证了第三卷的内容。恩格斯在许多著作和通讯里也提到黑格尔的哲学史,特别在“自然辩证法”里,对黑格尔“哲学史”中论述希腊哲学部分,作了摘要和评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哲学史”所作的摘要和评述,提供了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史观点的典范:吸收改造了其中的辩证法观点,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并驳斥了黑格尔对哲学史的唯心主义的解释。
(12)、1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哲学的顶点;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法。(p351)
(13)、1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最大的功绩”,列宁把它称之为绝对唯心论中的一颗“珍珠”(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248页。)……在《哲学史讲演录》里,他也说:“最晚出的哲学包括在自身内前此的一切阶段的各体系之最后成果。”并且他还说过一句名言:“现在就是最高。”(《哲学史讲演录》,克洛克纳本,第3卷,第690——6686页。)(p394-395))
(14)、排中律认为一东西既是甲又是非甲是不可能的。同时又认为一东西既不是甲,又不是非甲也不可能的。黑格尔以为对立是同与异之联合,只有在相同的概念下,才能对立。譬如向东六里,向西六里都是就路径而言。……不过矛盾有二义:一为必然的矛盾。如凡有限之物必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一为不可能的矛盾,此指同一概念包含有矛盾的性质而言。如方圆型,木质的铁,直的曲线等均可谓不可能的矛盾。形式逻辑中多讲的矛盾,大概指这种不可能的矛盾而言。形式逻辑否定这种不可能的矛盾,而黑格尔的理则学所肯定的乃是上面所说的必然的矛盾。(p166-167)
(15)、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费尔巴哈逐渐对黑格尔哲学(思辨哲学)产生了怀疑,1939年出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标志着从怀疑走向了决裂。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方法,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他说“思辨哲学的秘密则是神学——思辨神学”,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就是理性化、现代化了的神学。黑格尔的《哲学全书》结构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天国——自然界——人。基督徒用信仰来解释上帝,黑格尔则把上帝化成了理性,因此费尔巴哈说:
(16)、第二个超感官的世界是一个辩证的世界,是一个对立面相互统在统一中又可以看到对立的世界。
(17)、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是如何而来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的最后说:“自泰勒斯以来,西方哲学2500年艰苦的精神劳作是朝着一个目标的”,而黑格尔暗示说,这个目标就是:“绝对精神”。
(18)、思想对物质认识时,概念是重要的,但不能抛弃客观独立存在的物质基础,如个别事物桌子变了,但桌子的概念不变(永久性)。又如认为感性的东西无价值,通过理性解释,才有意义有价值,如一斤苹果不值多少钱,而画家画的苹果艺术品,则价值很大。(p255)
(19)、精神现象学讲意识的发展。黑尔格把意识的发展分成五个大的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
(20)、1阿那克萨戈拉是第一个雅典的哲学家,当培里可勒的繁荣灿烂时期,他住在雅典讲学约三十年。……黑格尔复用目的论的观点来说明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或理性。他否定了主观目的论或外在目的论——即认“草生长是为了给动物吃,而动物存在并吃草,是为了我们能够吃动物。树的目的是长出果子来给人吃,并供给我们木柴取暖”。(《黑格尔全集》第13卷,第411页。)他认为阿那克萨戈拉的目的论是“内在目的论”,所谓内在目的“不仅在实现之前现行存在于意想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实在里面”,(同上书,第412页。)“最终目的乃是内在于世界的”。(同上书,第415页。)他认为阿那克萨戈拉“理性内在于自然中”的说法不是像唯物论所了解的那样,规律即内在于自然中,而是一种客观唯心论者所了解的目的论。(p593-595)
(1)、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就叫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中没有现象学这个名字,……黑格尔以前的实证主义和不可知主义者认为科学就是记录现象,根本不是认识本质。(p85-86)
(2)、1莱布尼茨的相异律,并不是简单的指两个树叶子不相同,黑格尔指出,紧要的是自己与自己相异;自己与自己相异,就是自我矛盾。(p300)
(3)、黑格尔逻辑学分成有论、本质论、概念论三个阶段。有论相当于感性认识范畴,本质论相当于抽象思维范畴,概念论是具体的理性思维的范畴。……有论中认识的是事物的存在、变化、质、量等等直接的东西;本质论认识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内外、因果、相互关系,即关于关系的认识;概念论认识事物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只说事物存在而没有本质,这是虚的;有了存在,有了本质,没有概念去把握,还不是真实的;有了概念,就使主观与客观统一了。……概念论认为一定要达到概念认识才是认识,概念认识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所以他说真正的事物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任何事物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没有主观,客观只是潜在的。(p92-93)
(4)、我们很可以说,德国自有哲学以来,哲学这门科学的情况看起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坏过。空洞的词句、虚骄的气焰从来没有这样飘浮在表面上,而且以那样自高自大的态度在这门科学里说出来做出来,就好像掌握了一切的统治权一样。为了反对这种浅薄思想而工作,以日尔曼人的严肃性和诚实性来工作,把哲学从它所陷入的孤寂境地中拯救出来——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们可以认为是接受我们时代的较深精神的号召。让我们共同来欢迎这一个更美丽的时代的黎明。在这时代里,那前此向外驰逐的精神将回复到它自身,得到自觉,为它自己固有的王国赢得空间和基地,在那里人的性灵将超脱日常的兴趣,而虚心接受那真的、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并以虚心接受的态度去观察并把握那最高的东西。
(5)、第三个特点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在他那里这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逻辑就是理性,通常讲的是形式逻辑,但是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它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它给你一个方法,一个认识结构,一条线索,你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认识,才能把握真理。
(6)、1犯法是否定,惩罚是否定的否定。惩罚不是报复,不是以牙还牙,而是法之再度肯定,自由之重获建立。他证明公正之为公正,并保障了权利。公正的惩罚是必要的,因为犯法者不仅违背了外在于他自己的法,而且也恢复了犯法者内在的自由及意志。犯法者一定以为暴力是应该的,所以以暴力镇压他也是正当的。死刑有其自身惩罚的对象,不应该废除。犯法者从惩罚中改正了错误,认识了自己的内心的大法,这便跨进了道德领域。(p548-549)
(7)、一矛盾的东西是不安定的、不安息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两种可能,或者是消灭,或者是从异找到了同。也即从相异中找到了相同的根据……一个东西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东西之所以为一个东西的根据。……第根据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知性的意义,一个是理性的意义,知性的意义指无穷的根据,外在的根据,抽象的根据,机械的根据;理性的意义则指无限的根据,内在的根据,具体的根据,目的的根据。……知性的根据是科学所讨论的根据,可谓致动因。理性的根据是哲学所讨论的根据,可谓目的因。像植物以日光土壤为其致动因,这属于科学所研究的范畴。但植物亦有其所以然之理。其欣欣向荣,似亦有其自身之目的,这是哲学所要探讨的根据。此外黑格尔哲学中又找出另一意义的根据。这是从一般文化着眼。……对于每一件事要找其根据,这是启蒙时代的作风。……这样,寻求科学的根据,可得科学知识。寻求理由化的根据,可启发思想。(p167-169)
(8)、1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黑格尔未能用历史观点或者在时间上发展的方法来考察自然,——这是恩格斯对黑格尔的第一点批判。……指出黑格尔的反对进化论的观点,这是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自然界无时间发展的第二点批判。……“体系要求这样,因此,方法为了要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81页。)“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页。)……简言之,把精神、理念的逻辑发展看做第一性,把时间上历史的发展看做第二性,把唯心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面强加给自然界,——这是恩格斯对黑格尔的不承认自然在时间中有发展的唯心观点的第三个批判。(p468-470)
(9)、黑格尔是第一次提出辩证法来明白地向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做斗争的人。恩格斯说:“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做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足见“形而上学方法”这名词是黑格尔提出的……他所批判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康德以前十八世纪理性派和唯物论哲学家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态度和思想方法。(p70-71)
(10)、1换言之,战争,在他看来,不惟是必然的,而且是应然的。他不具体分析战争的社会根源、历史条件或种种基于客观条件的必然性,而唯心主义地从伦理出发去宣扬一般战争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他也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而漫无边际地宣扬战争有保持民族伦理生活的健康、防止长期和平会使民族腐化堕落的作用,(同上书,第324页。)这显然是替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冒险和殖民主义扩张提供理论的基础。当然,当黑格尔歌颂战争的伦理意义时,他心目中也许是想到拿破仑战争曾导致普鲁士王国的复兴,似乎增进了日耳曼民族的所谓“伦理的健康”。这显然表示黑格尔只是片面地、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对拿破仑战争缺乏科学的、历史的分析,才会得出这种唯心的错误的结论。我们看到,黑格尔的后人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为全世界、为欧洲人民,特别为德国人民带来重大的灾殃,已讽刺地用历史事实驳斥了黑格尔认战争有保持伦理健康和防腐作用的荒谬思想。(p533)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11)、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12)、为了在纪律森严、必然性支配的自然界和社会中寻找自由,调解必然和自由的矛盾,康德提出的一个中心原则:“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的愿望。……这种命令和道德是基于善良的意志,由实践理性出发的普遍原则,是自己为自己提出来的,也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按照自己理性提出来的通则办事,外不受自然环境的压迫,内不受个人情感欲望的支配。这样成为既遵守必然性规律,而又有自由意志的人。(p21)
(13)、《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14)、《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美学》一书中,这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美学》被称为黑格尔美学体系大全,它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其发展的顶峰。
(15)、● 本书由2016年牛津大学出版的英文版译出,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研究起点和视角——真实竞争。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分析的基础、真实竞争理论和动荡的宏观动力学,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中的竞争、冲突与危机。
(16)、谌洪果,法学博士,知无知创始人。著作《法律人的救赎》、《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学城里的公民》、《归根复命》、《正义的思辨与判断的尊严》。
(17)、这种自相对立、自相矛盾在实践领域中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在形式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自我意识也是这样,在意识的层面自相矛盾的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自相矛盾的,在不同的东西中看到相同的,在相同的东西里看到不同的。自我意识就是当我把握住一个对象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对象就是我;当我意识到这个对象就是我的时候,我又意识到我和它是不同的,我是在旁观它。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进行旁观,以另外一个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但这另外一个人的眼光其实就是我自己的眼光。所以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对付不了“我”这个概念,比如罗素就解释不了“我”的间题,在他看来“我”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虚假的词。自我就是相矛盾的东西,如果你要完全排除矛盾,那么你就理解不了我”了,就建立不起自我意识了。
(18)、全能神与原能佛——读《当代佛教原教旨主义的若干表现》有感
(19)、https://mp.weixin.qq.com/s/n9cRbuA_R-xoYQnNHnj_UQ
(20)、所以具体的共相有目的性,有价值性。凡是价值观念都是具体共相。如真,善,美。无目的的观念如圆、方、红,便不是具体的共相。有目的的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无目的的即无价值性,不值得追求。……具体共相有抽象概念之区别,即哲学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唯心论与实在论的区别,玄学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p180-181)
(1)、《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1835年到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
(2)、参加机器劳动生产的工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个性,缺乏真正的人的生活和教养。黑格尔说:“由于劳动的抽象化,他们(工人)会变成更加机械、更加呆板和缺乏灵活性。精神的、充实的、自我意识的生活变成了一个空虚的动作。自我的力量本应包含在丰富的、广阔的兴趣中;而这却失掉了。”(《实在哲学》第1卷,第237页)他又指出:“在机器生产中……人常会有这样的幻觉:总以为人施展权力控制自然,并且以为在自然之内,人可以长久保持他的个性或自由。但事实正与此相反,自然也向人本身报仇。通过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从自然那里所赢得的,好像只是表面上人征服了自然,但人越是多征服自然,人自身就越是变成更加卑小,因为他距离自然越远,他不是以活生生的人与活生生的自然打交道。……人的劳动越是机械化,则他的劳动价值越少,并且他必须更加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劳动。”(《实在哲学》第2卷,第232页)这里,黑格尔看见并说出了“人征服了自然,自然也要向人报仇”的辩证道理。(p45)
(3)、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提供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黑格尔:《通信集》,1952年荷夫麦斯特版,第1卷,第119页)……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像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70页)另一方面,也含有讽刺拿破仑的武力的意思,认为他只不过是“马背上上的世界精神”。他暗示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p106)
(4)、孔子的理想,是看到天下礼坏乐崩,想要纠正,恢复周礼,所以他的言论都是在讲“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在讲等级思想,而礼正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等级制度上的个人修养,规范养成,以及把这套自创规则上升为道德层面,才是《论语》的主旨要义,与哲学毫无关系。
(5)、他武断地说:“世界的历史由东方走向西方,因为欧洲无条件的是历史的终结,而亚洲只是历史的起始。”他意思是说,亚洲只是给欧洲征服的初步材料和准备,欧洲才是亚洲发展的最终目的。……“东方过去和现在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只知道少数人是自由的,而日耳曼世界则知道一切人是自由的。东方的政治制度是专制政体,希腊罗马是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德国是君主政体。”(p53-54)
(6)、我谈论结果的时候就已经谈到原因了,没有原因的结果不叫结果。但是我谈“有”的时候不必想到“无”,谈“量”的时候也不必想到“质”。所以本质论的范畴是一些对立统的范畴,因为它的概念都是一对一对的,到第三个概念就是双方都走向湮灭或者归结为一种关系。
(7)、列宁对黑格尔的逻辑学,特别对逻辑学中的理念论有很高的估价。他说:“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参看《哲学笔记》,第253页)(p60)
(8)、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就说了,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那么,绝对精神是怎样把世界万物都实现出来的呢?黑格尔回答说,这就需要精神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运动,从而分阶段地把种种事物实现出来。一开始,绝对精神是在纯粹的“概念”世界里面运动(正);然后从概念中把自己外化出来,形成了有具体物质内容的自然界(反);经过了一番折腾后,精神扬弃了自然界,结合了前两个阶段,重新回到精神的表现形式中(合)。在这个精神的阶段中,精神首先表现为“主观精神”(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然后外化为“客观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到最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走向结合,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对精神在经历一长串的变化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来展现自己了——它的具体形态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绝对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最高神)来把握绝对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绝对精神的理解。也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客观的唯心主义立场。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http://www.baike.com/wiki/绝对精神)
(9)、1任何哲学体系都有方法,方法是活的,因此可以说任何哲学都有体系和方法的矛盾,或者说在其中体系和方法有别,一个固定,一个较灵活。(p409))
(10)、“存在”其实是一种决心,也就是存在的决心。什么是“决心”?你要“存在”,首完必须要有决心,如果懒洋洋的、犹犹豫的,就存在不起来了。你必须自己去是,你才能够是什么。比如说,你想当一个音乐家,你又不去练习,那你就当不成音乐家;要想当一个音乐家,就必须有一个决心,自己去“是”一个音乐家,就要付出劳动和汗水。所以它是一种“存在”的决心,是一种“是”的决心。你想是什么,你就必须去“是起来”。你如果不想去“是起来”,你就什么也不是,就会一事无成。
(11)、同只是自我关系,同时也是消极的自我关系。同即是自己在自己间划分区别。故由同可以推演出异。黑格尔则以为不但事物间彼此不同,即事物本身也自己与自己不同。比较此树叶与彼树叶之不同是外在的。自己与自己的不同,则是内在的。此即万物彼同彼异的说法。外表的比较,不能予吾人以根本的满足。(p165-166)
(12)、原来“思辨哲学”只是神学的伪装,它是为了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当启蒙运动在法国打破教会的权威后,神学便流离失所,直至从德国图宾根神学院毕业的谢林与黑格尔出现后,它才找到了自己的避难所。黑格尔与谢林用伪装的神学来冒充哲学,说真正的哲学就是思辨哲学。为了坚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有必要撕开思辨哲学的伪装,对哲学进行改革,把哲学的对象从逻辑、天国移回人间,重新强调人的价值。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他认为这种新哲学就是人本学。人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一切形而上学、逻辑学、批判哲学等都可以化为人学,甚至连宗教都是关于人的学问——神学无非就是人的心理、病理学,他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完成了这个任务。
(13)、1在自然界中,只有纯粹的惰性物质,才受机械观的支配,如在力学范畴内,但在某些物理学范畴内,如光、热、磁电等,就不能单纯用机械方法来解释,这样就为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开辟了道路。(p340)
(14)、原因不能离结果而独立,因果意义不同,内容则一。譬如雨是因,湿是果,可是两者同以水为内容。原因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而且消沉于结果中……(p177)
(15)、1在黑格尔看来,道德是由扬弃抽象形式的法发展而来的成果,道德是法的真理,居于较高的阶段……道德,在黑格尔看来,也是法的一种,一种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亦即“主观意志的法”。自由意志借外物“特别是财产”以实现其自身,就是抽象法。自由意志在内心中实现,就是道德。自由意志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得到充分的现实性,就是伦理。(p516)
(16)、在关于自由的学说上,黑格尔是卢梭的尊崇者。在政治学说方面,黑格尔研究过孟德斯鸠的学说。他的君主、立法、行政三权辩证结合的思想是受了孟德斯鸠的影响,在经济学说方面,黑格尔把劳动问题提到中心的地位,则是受亚当.斯密的影响。(p41)
(17)、1从刑罚的报复说出发,他不主张废除死刑。他说,“报复虽然不能讲究种的等同,但在杀人的场合则不同,必然要处死刑”,因为“生命是无价之宝”,“刑罚……只能在于剥夺杀人者的生命”。(同上书,第106-107页。)不过黑格尔也承认,“死刑变得愈来愈少见了;作为极刑,它应该如此”。(同上书,第104页。)
(18)、“现在黑格尔的讲义已经听完了,除掉他的美学而外,他的全部讲义我都听过了,他的《逻辑学》甚至听了两遍。”
(19)、1“雅典之成为科学和美术的所在地,必须归功于它的制度和它的整个精神的特质”,(《黑格尔全集》第13卷,第384页。)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强调天才人物的作用。他花了较长的篇幅叙述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及自由精神,强调“个人与全体的和谐”。“在雅典人那里也有民主,并且是比斯巴达更纯粹的民主。每个公民都感到实质上与法律、与国家处于和谐中;但同时允许个体性精神、个人的思想去自由选择、表现、发展”。(同上书,第386页。)(p594)
(20)、1黑格尔说,“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把哲学当做私人艺术来研究,哲学具有公众的即与公众有关的存在,它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法哲学原理》“序言”,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曾引证这段话,以简单扼要的评语道:“可见,连哲学在‘本质上’也得依靠国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67页。)(p509)
(1)、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大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2)、1艺术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永恒性。……黑格尔认为,伟大的艺术体现了最高、最美、最善的理念,也就是体现了绝对的理念。因此,伟大的艺术是时间隔得愈久,其价值愈高,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不退色。……艺术作品的伟大,在于其精神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古典艺术品由于体现了青春、自由、美丽,这就会使一些处在不自由的、冷酷的、丑恶的现实中的人不胜向往,也会使一些自由的人产生共鸣。(p563)
(3)、那么当人意识到自由的时候,他就想创造出一种适合于这种自由的外在关系形式,这就是客观精神。
(4)、黑格尔说:“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黑格尔说每人都穿鞋子,但不都能制鞋。他反对认为不用费力,即可以大谈哲学的想法。(p216-217)
(5)、《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6)、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7)、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问,认识论是研究认识规律的学问,在世界观上,本体论是研究存在(事物)规律的学问,这三者的规律是一个东西,是统一的。……平常我们可以有思维,但并不认识。如A=A是思维规律,但没有认识,不是认识的规律。认识规律与客观事物的规律……它们所以统在于认识规律可以掌握事物的规律。……思维、认识的规律是属于主观方面的,存在的规律是客观的,主观的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可以统一的。所以,三者的统本质上即是主客观的统一。(p91)
(8)、《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