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1句法家思想核心主张是什么意思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5-13 09:07:54 admin 阅读:59
法家思想的核心主张
1、法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1)、学思行|杨念群: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好为人师?
(2)、名家,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3)、他强调了客观的真实性,也强调了普遍规律的存在。从历史的角度讲,他的观点具有极大的进步性。
(4)、道家:“无为而治”,提倡不扰民,让人民自由发展,是一种鼓励经济发展,不扰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代表人物老子。
(5)、学思行|张颐武:年轻人热捧“入关学”的思考
(6)、法家喜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问题。两千年来,对法家思想的研究多取否定的态度,这主要与研究者喜欢从个体角度看问题有关。按照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则,如果没有第三阶段否定之否定跟上,那么,法家思想的研究就很难说是合乎理性的。于是,就有一个社会整体视角回归的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我觉得这是法家研究往何处去在当下的一个合理选择,它符合认识的逻辑,也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
(7)、那么,怎样看待殷纣王翻案的问题?我认为,不论哪个民族都会有表征自己勤劳勇敢、仁爱自由的价值观念,也都会有对反面典型的道德批判甚至是妖魔化的文化。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还是必须保护的。殷纣王的所作所为,即使按照最可靠的史料《牧誓》,他的超越时代的革命,也足以让他身败名裂。况且,晚出文献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像上面列举的两项,则具有反人类的性质。两千多年历史证明,对殷纣王的道德化批判或妖魔化咒骂,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无一害而有百利,所以殷纣王的案子不翻也罢。
(8)、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9)、「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10)、形象说明了“法”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的主观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
(11)、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儒家的核心思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12)、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强调“法”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乃“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13)、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14)、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_、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15)、21世纪的今天,中国文明的基本构成并没有变化,汉语、郡县制、天命(民心)论这些传统时代中国文明的基本构成仍然是当代中国文明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文明中,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仍能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儒家讲“庶、富、教”(《论语·子路》),讲“足食足兵”(《论语·颜渊》),讲“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法家讲“通货”“积财”(《管子·轻重乙》《管子·事语》),讲“富国强兵”(《商君书·壹言》);儒家、法家都讲以民为本。这与今天我们讲强国,同时还要讲尊重人,尊重劳动者,是完全一致的。
(16)、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17)、学思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
(18)、 (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19)、这句话的意思是,韩非喜欢研究法家的学术思想,他的观点源于黄帝和老子。他结合道家思想的精髓,探讨法家治国的道理。
(20)、墨家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2、法家思想核心主张是什么意思
(1)、韩非子深信人性恶。因为他是荀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荀卿)是其先驱者,他的弟子韩非子(韩非)则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与老师的政治思想也不尽相同,他尖锐攻击儒墨之道,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形成了较完整的封建专制主义理论。
(2)、 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3)、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4)、个人认为核心是通过内省,提高自身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合谐。不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佛家的降伏其心。是内省型的大陆文化。
(5)、《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6)、当时秦国已经要统一天下,秦军大兵压境要灭了韩国,韩废王派韩非前往秦国和谈。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觉得韩非是个人才,不愿意把他放回韩国。
(7)、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8)、李斯嫉妒韩非的才学,设计陷害于他,最终韩非死在了咸阳。
(9)、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10)、学思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闰土”在今天
(11)、总之,“文明发展”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古代法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12)、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
(13)、中国的历史研究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界曾对三个历史人物做过“翻案”的工作。一个是曹操,一个是秦始皇,还有一个是殷纣王。曹操的案子基本上翻过来了,现在不论是历史书,还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曹操主要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理由是他在汉末军阀割据形势下,平定了北方的战乱,恢复了社会生产秩序,为中国的再度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的案子,应该说基本上翻了过来,但是近来又有回潮的迹象。秦始皇,在司马迁那里是一分为二的,还被明朝的李贽称赞为“千古一帝”。20世纪后半段以来,历史课本上,秦始皇有缺点,有错误,也有罪过,但是统一天下的功绩是受到表扬的。麻烦的是殷纣王。根据较为可信的历史资料《尚书·牧誓》,周武王历数殷纣王的罪状,只有四条:(1)听妇人之言;(2)荒废祖先祭祀;(3)不用兄弟为官;(4)收留逃亡者委以重任。归结为一句话,压制血缘传统以伸张王权。这在古代的社会发展史上,本来是革命之举,大概是步子走得急了点,得罪了天下的贵族,结果国灭身亡。可是如果仅凭这四条罪状,怎么能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了呢?
(14)、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
(15)、个人认为,学习哲学就是给自己精神思想来一次从头到脚的神圣冲刷,哲学直接改造的是伱的思想精神,根本改造的就是伱的做人处事了。
(16)、韩非讲“课群臣之能”,是讲对臣民的考核制度。韩非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考核制度问题。他认为用人取贤,是否贤者,只有在实际官位上考核才能知道。韩非关于课考群臣,以试其贤的思想,与其法以道为原则的思想相联系,具有积极意义,抛开君主极权的外壳,有其合理性。客观地考核,用公平的尺度课考,是结构合理及公正社会所需。韩非说:“官职所以任贤也。”就是说,官职本应由贤者出任。贤能之人管理社会,这与韩非所希冀的理想社会——一统与法的社会是一致,这也符合自然大法之道的要求。但是每个贤能之人与各个时期的法制又不是无矛盾的。所以韩非说,贤、势是不相容。既要重贤,又忌贤防贤,就是贤与法、术、势的冲突。韩非从其道与法关系和法治理想出发,最终偏坐到防贤而强调法、术、势的一边。结论就是在保证法治的前提下,韩非重视举贤。法在前,人在后仍是一种僵死的对待,这个法一般是扼杀人智、人能的。赏罚奖惩是结构社会所必须,通过奖赏与惩罚,引导社会有所遵行与克服,进而维系社会。在韩非之前远古时代就已有赏罚制度,《尚书》中有唐尧之时,三年考绩,或擢或陟。韩非特别强调赏罚的社会示范引导作用,他借用君权,加强赏罚的权威性,进而在社会推行。韩非还强调赏罚的唯一依据是有功,奖功行赏,无功受罚,在功过面前,赏罚一致,人人平等,赏罚要求公平公正。特别是他既讲罚,又讲赏,从思想方法上讲求全面性。这与韩非自己的整体思想有所偏激不同。
(17)、学思行|理性的结构:比较中西思维的根本异同
(18)、对于一个思想发展不成熟,容易走歪路得高中生来说,学习好科学的哲学无疑是给思想来一次大矫正。对我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无疑是有益而有必要的。所以,上大学之后,我还会继续选修哲学的。
(19)、从战国开始,古代中国社会,不过是由这样几个人群构成。首先是国家机关与社会这两大部分。而国家机关则有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和保证权力运行的官僚队伍构成,社会又可分为社会上层、社会下层。
(20)、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3、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
(1)、韩非出身儒家,但他的思想体系却是法家。他多次上书韩废王用法家思想治国,却没有受到韩废王重视。
(2)、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世界也是这样的一张网,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它依附于其它事物,受制于其它事物,没有实体,没有主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以应该广结善缘,“因“上努力。
(3)、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4)、学思行|陶杏华:道教与精神分析语言观的比较研究
(5)、“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6)、其实,全体人民划分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从业者队伍和作为被治者的社会成员,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还是下层,这是文明时代的常态。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无论古今中外,大体上是相同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研究法家思想,不能仅仅盯着某个思想家的人品和个人遭际,还要想到社会结构的基础性作用。
(7)、不过,如果愿意换一个角度,在“文明发展”的意义上来看问题,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文明”指的是由统一的制度和文化整合起来的人类共同体。据汤因比和亨廷顿的研究,文明的竞争甚至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这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渊源。今天所谓的西方世界,从文化上说,源自于古希腊。古希腊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有着众多城邦的操不同希腊方言者的世界。城邦讲究独立,于是,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双重标准、拉帮结派、割地赔款、屠城灭国、奴隶制度、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就成为邦际关系的常态。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兴起,这些城邦习惯又转化为处理民族、国家、时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做法。与之同时的,还会经常出现帝国的身影。帝国是城邦或民族国家联合的极端形态,它不但不会消除城邦时代和民族国家时代的上述那些问题,反而会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从1840年起,中国被西方列强拖入以他们的规则为规则的世界,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尽了苦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过,当今世界仍然处在以国家联盟相互对抗来维持均势的危险境地,和平仍然是脆弱的,维持和平的代价极其高昂,世界人民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
(8)、《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8/杂家
(9)、墨家的"兼爱"则视天下苍生为己出,尚侠义,扶危助困,反对战争。
(10)、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字。居然把统治者,统治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哪怕你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只要听一遍,你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所谓的“驭民之术”了。《商君书》可谓是集法家之丑陋和阴损之大成,读后令人不寒而栗。
(11)、其精髓首先在于它赋予同类以广泛性的爱,仁义礼智信作为尺度标准被广泛的施予他人,带有人文关怀;其次,儒家思想鼓励世人入世,通过修身、齐家而达致治国、平天下的天下大同、四海清明的理想境界。
(12)、综上所述,从社会整体的意义上对法家思想进行历史的研究,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第三阶段创新工作,这是法家研究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外在形势所需要的。当然,这项工作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工程,以上我只是在三个点上简要地谈了自己的看法,目的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3)、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
(14)、《商君书》流毒最深的,就是它的驭民之术。愚民:使民众的思想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不允许有多元思想的存在。弱民:民间力量强大则对统治者形成威胁,民众软弱则畏惧统治者、服从统治。疲民:使民众疲于劳作苦役,无瑕顾及他事。辱民:使民众没有自尊自信,二是唆使民众之间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贫民:使民众困于生计,从而既无心也无力反抗暴政,反而只能祈求统治者的赏赐和怜悯。五者若不灵,杀之(以上所有的措施都用完了,若还有那种强悍不服管的民,那就杀掉)。
(15)、墨家:“有为”是墨家政治思想的基石。其政治思想可分为“治国”与“为政”两方面。论治国,墨家首先重视“身行”的社会作用。其次, 墨家很重视“ 誉” 与“ 诽” 的社会作用。如同墨家政治思想中的“ 治国”之论一样, “为政”之说在我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也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 墨家主张“ 尚贤” 以为政。其次, 墨家为政还推崇“ 义同”。再次, 墨家之为政, 崇尚“ 耕”、“ 织”, 重视生产。最后, 墨家还主张“ 节用” 、“ 节葬” 以为政。
(16)、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韩非无法在韩国施展他的抱负。他作为王族公子,愿意奉献一切,于是才有了出使秦国、死在他乡。
(17)、重伦常,着眼此岸世界。儒家与宗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关注于现实生活的此岸世界。积极入世,认为每个人都要先修好自身。而修身的途径,就在处理好你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摆好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因此,秩序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事情。
(18)、“势”是指君主的位势,即集中权势的控制力。韩非说“位之至尊,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势”为君主专有,至高无上,“主上用之,若电若雷”。战国前期法家慎到重“势”,韩非吸收了慎到的思想,将重“势”思想发展到极致。他认为虎豹其威,在于他的尖爪利牙,如果没有尖爪利牙,就很容易被人制服。“势”就是君主的爪牙,君主之所以能够统治臣民,在于他所处的地位。他还说夏桀能统治天下,不在于他有高尚的品德与超人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有重权在手。唐尧很有德行和才能,但如果不在主位,连三家都管理不好。韩非认为君与势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一刻也不能相离。
(19)、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20)、韩非的法制思想有其深刻之处和合理性,同时又十分强调君主专权,其结果是导致暴政、酷政。他的法制思想是自相龃龉的。这种法制思想引领下的法制观念,实际上偏向了君主专权的一方。法的公开性、公正性被淡化,消弭于法制强制性中,法作为治术无大作用,成为空文,突显出来的是术治,尤其是位势、权势之法。这种法制观念,成为社会普遍理念之后,留给传统的就是一副生杀工具,一口砍头刀。民众在实际上没有法权,当然也没有法治保护下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4、法家的核心思想归纳为
(1)、主张阴阳和合。阴阳和合的思想“一以贯之”于儒学的各个方面。儒家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二者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成就,要统合于阴阳相合才是完美。这一思想,在儒家所重视的“五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他反复强调夫妻、父子、君臣等关系中的双向责任,而不主张单一服从,这一点,与法家是截然不同的。先秦儒学尤其主张礼乐并重,把礼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后世乐教失传,只剩礼教,就衍生出了许多弊端。
(2)、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3)、学思行|绸缪AI时代的失业潮——哲学之维的观照
(4)、第统治的核心是权衡法、术、势三者的关系。韩非认为法就是就是法律法规。由官府制定并且颁发下来,让天下百姓都要了解。术是国君的权术,也就是法需要由术掌控。
(5)、“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术的实质是统治者对属下的制驭、控制之术。这集中体现在用人制度上。韩非认为“术不欲见”,就是通过君主让臣下不知道任免、赏罚、生杀,一任君主掌握。君主要将“术”藏于心中,使群臣猜不透君主的想法。这是一种用人制度,也是一种操纵控制之术。在术治之下,臣民没有一点自主余地,一切权力全部收归君主。表面上看,作为用人制度,术治达到高度的统全国一致,步调统很有力量。其实,臣民完全丧失独立性,成为被动的棋子,没有一点创造力可言,这种统一和集中是要不得的。除奸是术治的重要内容。韩非以非常规的例证以证常规之事,将常态的人引下人人自危的境地,这种术治必然留下社会灾难。
(6)、道家的思想主张: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7)、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4/法家
(8)、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强调“法”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乃“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9)、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3/墨家
(10)、他反复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这种观点的由来,就是他的变法思想。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方针政策,没有什么方式方法是始终合适的。
(11)、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12)、学思行|孔乙己典型论——《孔乙己》问世百年
(13)、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14)、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5)、但是,如果否定的对象不是殷纣王,谴责的罪恶不是上述那些反人类的禽兽行径,而是不同的政策和策略主张,而且,这些政策和策略主张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那为了少数人的个人恩怨而做道德化、妖魔化的批判,就要慎重了。所以,我认为,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应该从殷纣王的案子中得到这样的启示:道德化或妖魔化的根据,必须是反人类的罪恶,而不应该是一般的政治和政策、策略问题。中国的法家思想显然是政治思想,就像西方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那样的思想一样,它们的内容,绝大多数不具有反人类的性质,其中许多还对中华民族、中国文明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不应做道德化批判或妖魔化咒骂,而应该采取历史化的态度。不过请放心,在历史化研究中这些思想中的不当和错误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批判和否定。
(16)、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17)、儒家则是以道德教化为己任,求一太平盛世,在俗世之中又高于俗世。
(18)、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其实就是基于人类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和判断或选择,也是认定的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人、事、物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发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那一定要看一看法家的思想,这样才能从中找出真正的关键词。
(19)、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20)、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按人数上和老百姓的态度上来说,因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都是以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方面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用来点缀生活。)即使是现在,真正的教徒数量我们都可忽略不计,所以,才叫道家、儒家、释家,而称为道教、儒教、佛教的较少(境外的佛教不算),国人一直是把道儒佛当思想系统看待。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道家起源:老子基本思想:无为,无不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核心思想是通过内省,提高自身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合谐。不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佛家的降伏其心。是内省型的本土文化。
5、法家思想的核心主张
(1)、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2)、“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3)、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对和平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代表人物墨翟。
(5)、如有所谓的“法”、“术”、“势”:法即是法制,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术即是权术,国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对付政敌,以保持权位;势即是权威,国君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才能驾驭臣下。
(6)、战国后期,混乱已久,统一是趋势。在这种情况,谁的力量最强大,谁就有机会成就霸业。
(7)、韩非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韩非子曾对守株待兔的故事做了评价: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8)、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9)、说到中华文化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大部分朋友都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各显神通,各自都拿出了治理家国天下的最佳方案。经过实践检验,法家最终胜出。其它各家在那么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很难实现治世的目的。法家为什么能够最终胜出呢?因为它高效,快捷,简单,易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别的接地气。
(10)、这里就要说一说商君之死了。商鞅历时二十年,深彻变法刷新秦国,使得法治根基深入人心,然而却损害了秦国原有老氏族的利益,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19岁即位,老氏族乘势而起,诬陷商君谋反,私刑杀之,并车裂其尸身。这是秉持仁政思想的老氏族赤裸裸的私刑滥杀,大伪欺世。反观商君,权势之重,春秋战国所有卿相也无出其右者,秦孝公以举国相托,但凡有一丝违反法治之念,也能在其鼎盛时期将一干老氏族清除殆尽。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做了秦法的殉道者,用一己之死,换得了三年后,秦惠文王一旦亲政就以逼杀商君、擅杀大臣的罪名将复辟势力一举铲除,从此秦法在秦国推行了百年之久。
(11)、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的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能富强起来。
(12)、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13)、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法家高度重视法制,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重视法制建设,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在以法治国这一理念的延伸下,治理国家应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4)、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15)、平心而论,儒家思想包容性强,体系博大,价值立场贴合中国主流文化,能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表,是不奇怪的。但是,在今天看来,儒家思想的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过于看重血缘伦理,讲究人情世故,这与国家事务的公共性质是不协调的。儒家思想,在某些人士看来能限制君权,防止专制主义;而在另一些人士看来则会对抗政府、抵制公意。战国时代,法家帮助君主变法改革,强化国家权力,在法家著作中,儒家被列为“六虱”“五蠹”之首,成为最主要的打击对象。你说儒家有没有与中央集权国家相对抗的倾向?汉代宣称“以孝治天下”,武帝时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生可以凭借研习儒学的身份和成就担任公职,后来竟出现“四世三公”的士族(也称“世族”)。儒生可不只是做做学问而已,他们还兼并土地,结果士族变得越来越强大,被史家称作“豪强”,成为此后几百年天下动荡的社会根源之一。
(16)、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17)、学思行|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
(18)、形象说明了“法”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的主观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
(19)、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20)、法家为什么要批评“尊贵之臣”,为什么要替“卑贱”小民讲话呢?这是他们的良心发现吗?当然不能完全做这样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法家的态度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是有根据的。
(1)、儒家的核心思想继承自周礼,强调社会等级制度,贵族和庶民是区别对待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其核心主张,其他主张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成立的。所有的“仁义礼智信”都是贵族间的法则,与庶民无关。庶民不过是贵族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这与法家主张形成鲜明对比。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无论贫富、社会地位如何,都统一按照法条处理。
(2)、①把你的爱扩大推广,就是仁。《论语》里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把“仁”细化并实践的出来,就需要“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仁政”是儒家的主要政治理念,它通过“礼乐并重”来实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作为核心,“礼乐”就只是空架子。事实上,“礼教”只有以“仁爱”为内核时,才是真正符合儒家精神的“礼教”。
(3)、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4)、“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按人数上和老百姓的态度上来说,因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都是以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方面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用来点缀生活。)即使是现在,真正的教徒数量我们都可忽略不计,所以,才叫道家、儒家、释家,而称为道教、儒教、佛教的较少(境外的佛教不算),国人一直是把道儒佛当思想系统看待。
(5)、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6)、其次,治国需要进行变法。他在《五蠹》中提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都会有变法出现。至于他所处的时代,要围绕“气力”进行变法。
(7)、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三者各有特点。而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8)、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9)、可能讲的不是很全面,也不能保证一定客观,也是我一家之言,不知道是否对诸位看官的口味,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全当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小编感激不尽!
(10)、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11)、学思行|数据、隐私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宪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