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心情说说 > >正文
端午古诗屈原(端午节古诗,屈原)
发布时间:2023-11-14 15:31:18 admin 阅读:59
端午节古诗,屈原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竞渡诗》【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阳采撷》【宋】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已酉端午》【元】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七律•端午》【现代】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古诗屈原
国防教育一个很关键霍建华
纪念屈原的古诗端午节
对于屈原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对其赞赏有加,今天,我们来欣赏下赞美屈原的八首著名古诗。1、《离骚》陆龟蒙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这首诗运用双关、夸张等表现方法,使全诗更具有表现力和战斗力。短短二十个字,抵得上一篇战斗的檄文,矛头直指那些邪曲小人。2、《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奠,但是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轻而易举地洗刷干净的。3、《祠南夕望》杜甫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诗人运用想象、用典等写作手法,对屈原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法报效国家的无奈。4、《太和初靖恭里感事》许浑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苹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屈原没有遇到明君的同情和惋惜。5、《夜泊湘江》于武陵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楚树”、“湘水”、“孤舟”等景物的出现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感情基调。6、《屈祠》汪遵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诗人在怀念屈原的同时,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楚怀王的恨,滚滚江水埋没了忠魂,实在可悲可叹!7、《灵均》黄滔莫问灵均昔日游,江篱春尽岸枫秋。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前两句中“灵均”乃屈原别名,明指屈原;后两句中“楚山”、“湘水”暗指屈原。一明一暗,深刻表现了对屈原的同情。8、《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昏庙》徐凝传闻废淫祀,万里静山陂。欲慰灵均恨,先烧靳尚祠。诗人另辟蹊径,一反常态的将屈原之死怪在了靳尚头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让人们从侧面了解了楚王任用奸臣,表现了楚王的昏庸。
端午诗词写屈原:竞渡相传为汨罗
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
——端午诗词写屈原
竞渡相传为汨罗
文| 张勃
端午节是历史悠久、播布广泛的民俗大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既有特定的饮食、娱乐、祭祀、社会交往活动,还有诸多避邪驱毒的活动。“端午,门插蒲艾,户粘桃符,并制角黍、酵饼为食,且以雄黄和酒分饮家人,谓可辟邪。而茧虎、香囊竞奇炫巧,尤属闺闱韵事。城关一带,好事者更以钟馗偶像架诸肩,团团旋转于市衢,金鼓随之,旁人亦燃放爆竹,掷五色小纸块纷飞空中以助兴。”这段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歙县志》的文献记载,反映了端午节习俗的多样性。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言志,诗词抒情,诗词记事。节日是诗词吟咏的重要内容,围绕着端午节历史上出现了诸多诗篇,它们或者记述作者在端午节的所见所闻所做,或者抒发作者在端午节的所思所感所想,或者表达作者在端午节的人生追求、家国情怀与社会理想,屈原则是端午诗词书写的重要对象。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早年受楚怀王器重,出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提倡“美政”,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在战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代主张联齐抗秦。但因遭诽谤与排挤,性格耿直的屈原逐渐被疏远,并被逐出郢都,流放至汉北和沅湘一带。传说在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那一年(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日,复国无望的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中怀抱大石投进汨罗江,以身殉国。至少从汉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将他与端午节联系起来,并将诸多习俗的源头归因于他的投江殉国以及人们对他的追悼与缅怀。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当时五月五日人们有将五彩丝系在胳膊上的做法,可以令人不生病,是为了纪念屈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等著述也提到,五月五日向江中投粽习俗、竞渡习俗等,都和屈原有关。隋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是日,竞渡”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唐代以后,屈原说更成为端午节起源的主流观点,并延续至今,而这也是为什么自唐代以降写屈原的诗歌代代不绝的直接原因。
写屈原,是抒发对一个伟大人物的赞叹、缅怀与同情。汉代王逸曾经评价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他那深沉执著的爱国忧民情怀,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批判现实的伟大精神,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而他那忠而见弃、信而见疑、最终投江而死的人生悲局又令多少人扼腕叹惜。不同时代都有诗篇哀其不幸,赞其忠贞。如果说唐人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名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人饶节《端午日二首》之一“异代多同俗,千秋饷楚魂。人才终可惜,祀事故常存”,更多是对屈原的悲悯与同情,那么宋人林景熙的诗《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身成仁者也,并为发之》,表达的则是对屈原高洁品格的颂扬与赞美:“湘江沉忠臣,越江沉孝子。沉骨不沉名,清风两江水。……修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屈原的忠贞令他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正是出于对屈原的爱戴与缅怀,一些诗人对端午节期间屈原被世俗忘记或忽视的现象明确表达不满。如唐人褚朝阳的《五丝》诗云:“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元稹《表夏十首》之一云:“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通过这样的书写,诗人希望世人能够对一个伟大的逝者献上虔敬的追悼缅怀之心。
写屈原,是借屈原表达自己的处境、志向与追求。这种端午诗词也很常见。唐人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诗云:“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就颇具典型性。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爱国民族英雄李纲的《端午日次郁林州》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久谪沅湘习楚风,灵均千载此心同。岂知角黍萦丝日,却堕蛮烟瘴雨中。榕树间关鹦鹉语,藤盘磊珂荔枝红。殊方令节多凄感,家在东吴东复东。”这两首都借屈原曾遭放逐的历史表达自己处境的艰难与不幸。写屈原,也有借以规劝上层统治者的,如欧阳修《端午帖子词二十首》之一云:“楚国因谗逐屈原,终身无复入君门。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就希望最高统治者不要轻信花言巧语而疏远忠良。但更多的端午诗词是借屈原抒情发愤言志。尤其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候,以身殉国的屈原更易成为诗人书写的对象。如面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现状,戴复古在《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中将自己的无奈转化为对屈原精神的向往:“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又如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山河破碎,为了表明心志,愤然写下《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在这里,写屈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称赞屈原本人,而是将自己与屈原相比,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亡国之痛与无奈之情。
写屈原,是对端午节缅怀屈原习俗的认同。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民间也有伍子胥、介子推等更多传说,当代学者更提出吴越民族龙图腾祭祀说、阴阳五行、恶月恶日、生态环境说、节气适应说等多种观点,然而,历代诗人对端午节缅怀屈原给予了最大的认同,无论是储光羲的“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还是刘禹锡的“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都肯定了屈原之于端午节或竞渡习俗起源的重要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这或许并不符合真实,然而这是诗人思想情感的真实,也是诗人价值观念的真实。在端午诗词一代又一代的书写中,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尚品格,赋予了端午节新的灵魂,也早已化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19年6月5日4版
往期精选
1 铁凝: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
2 234部作品参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3 科幻作品中的世界建构
4《权力的游戏》:终局一战,史诗谢幕
5 叶芝:我们是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本期编辑|丛子钰
▲向上滑动
文艺报1949
wyb19490925
展示名家风采
纵览文学艺术新潮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
投稿邮箱:wenyibaoczy@126.com
官方微博:《文艺报》
关注我们ˉ►
最 有名 的 端午节 古诗 名句 5首 描写 端午节 的 诗句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行》
叶适
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窰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
雨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端午|古诗祭屈原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五月初五端午节
小编在这里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吃粽子
各位同袍吃粽子了吗?
吃的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呢?
小编以真实吃货经验告诉大家
不管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都一样好吃!
~~~
不过粽子虽好吃,但不宜多吃
粽子的主食材为糯米
糯米性温、味甘
是一种较温和的补品
有补气血、健脾暖胃之效
但糯米不易消化
肠胃消化功能障碍者要慎食
病人及儿童更是要少食或不食
~~~
划龙舟是端午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习俗
但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
全国各地都取消了龙舟竞渡活动
让这个端午总是少了些许意味
小编是个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宅女
虽然很多节日活动取消了
一个人在家也能玩得很开心
没法参加活动待在家的同袍也要开心鸭!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节日固定在每年的农历初五,本是源自天象崇拜,由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祭拜龙祖的节日。因传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致敬,后人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折服于屈原的气节与风骨,抒写了无数诗句来歌颂他,接下来小编带大家感受一下从唐至清,古代文人对屈原的歌颂赞赏:
唐·文秀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宋·梅尧臣
《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元·耶律楚材
《夜坐弹离骚》
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
香销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
明·史谨
《屈原庙》
江边遗庙掩松筠,檐边云霞互吐吞。
地接武关龙去远,枭临阿阁凤难存。
湘兰日老春风珮,楚些谁招月夜魂。
留得生前诸制作,千年光焰烛乾坤。
清·李拔
《谒屈原庙有感》
抱愤孤忠气似屯,汨罗古迹至今存。
离骚读罢空惆怅,竞渡难招江上魂。
同袍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诗句呢?请在评论区补充吧!
热/卖/推/荐
海棠私语
粽子色(绿色系)褙子套装,让你在端午成为一颗绿色可口的可爱小粽子,即将高考的学子们要高‘粽’啊!
¥108
立即抢购
-下拉屏幕参与讨论-
各位小仙女们~
原来的“点赞”按钮已经变成了“在看”按钮啦
share到朋友圈又怕没人点赞的尴尬?
只要动动你的小指头
文章就能推荐到“看一看”
让更多朋友知道汉服了~
求讲述关于屈原和端午的诗词?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屈原的诗词朗诵稿屈原写的词或描写屈原有关的不用太长就可以
披发行吟泽畔,带血的嗓音,高亢悲愤的离骚,传正义的天问,激荡于莽莽乾坤。楚王的昏庸,佞臣的险虐,家邦的危机,民生的多艰,戮刺着您心头的痛处。踽行的孤寂,哀鸿的唳鸣,泥泞的道路,黄昏的残照,您在掩涕叹息中坐困愁城。只有幽兰和蕙芷,芳香着一个伟大的诗魂。独醒自洁,在醉昏昏的浊流中挣扎。汨罗江把一个投入碧波的诗祖,化作千古竞渡的龙舟。深深的覆痕,烙印出中华民族的端午节。不朽的屈原,不朽的楚辞,永远成为震撼灵魂的钟声。
关于端午节屈原写的诗?
关于端午节屈原写的诗:
1、原文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释义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也一样仰慕他。
3、创作背景
根据诗题“己酉端午”可知,此诗作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有感而作此诗。
扩展资料:
赏析
1、此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起句写景,描述端午节的天气,由于有风雨而天地昏暗,这也暗示着因天气的原因野外少人行。这里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忠心为国而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
3、这里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次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首句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端午节古诗,屈原
关于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屈原塔》
原诗如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如下: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