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巴金简介(巴金简介100字以下50字以上)

发布时间:2023-11-16 15:25:35 admin 阅读:59

导读巴金简介100字以下50字以上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巴金简介100字以下50字以上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人物形象:

巴金的多余人形象主要表现在《激流三部曲》中。比如高觉新,他和觉慧、觉民一样,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并被强烈的吸引;但是他又处于长房长孙的地位,有着整个封建大家族赋予他的期望和责任。

在觉新的身上,有诚实、善良、求新的一面,也有屈从、懦弱、守旧的一面。他成为了一个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多余人”。在他无所适从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幸福,成为了生活在巴金笔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巴金的生平简介作品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参加了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学桂冠:1982年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书目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  《忆》(回忆录)1936,文生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  《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  翻译著作: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翻译著作: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  一代文学巨匠巴金远行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久地定格在历史记忆里,他的生命激情将不息地涌动在历史档案中。连日来,上海市档案局馆工作人员追思“人民作家”巴金的人品、文品,特别是他将数千件珍贵的档案资料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的无私之举,纷纷表示要倍加珍惜巴金留下的这笔宝贵文化遗产,让它们继  续为巴金一生挚爱的祖国和人民服务。近日,上海市档案馆已在上海档案信息网上公布巴金生前捐赠的部分档案。  巴金生前对上海市档案馆建立“巴金档案”的构想一直非常支持。自1991年以来,巴金及其亲属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了数千件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上海市档案馆已将其整理成366卷“巴金档案”,形成时间自1926年至1990年,其中有1926年巴金去法国的护照、1954年巴金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书和发言手稿、1959年巴金致前苏联作家波列伏依的信、1985年巴金《随想录》的有关手稿;有巴金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巴金各个时期的工作活动、出国访问和家庭生活照片;有巴金与《寒夜》剧组的谈话录音带;有巴金的各种著作、译作和巴金著作的各种译本;有外国友人致巴金的信函和巴金荣获的意大利“但丁国际奖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及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证书等。  2000年,上海市档案馆曾举行隆重的巴金先生捐赠档案资料颁证仪式。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走进巴金故居|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往期链接

走进萧红故居|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巴金的简介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详细资料可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717.htm

巴金《家》简介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小说描述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他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因鸣凤不忍被嫁给冯乐山做小投湖自尽和自己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理想破灭,随后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剧,终于无法忍受离开这个家。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他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她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 

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作用。

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是之前《家》的续集,故事继续随之发展,讲述了三房的淑英在觉民、觉新、琴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家庭,逃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郑家的孙少爷郑国光,蕙的母亲与奶奶都不同意,但周伯涛(蕙的父亲)执意要把她嫁到那里去。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在眼泪中病死在医院,觉新极其痛苦。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人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所著的《激流三部曲》之三。小说继续叙述了高公馆的故事。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周老太太、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淑华得到周氏的同意去了新式学堂,并后来与琴都减去了发辫。正如琴所说:“并没有一个永远的秋天。”

巴金简介(20-30字)?

巴金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逝世于2005年,巴金的原名为李尧棠,巴金所写的题材包括长篇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大多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内容朴实,感情真挚,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巴金:处世缘何媚意无,一生风雨沐修竹

巴金

1904.11.25——2005.10.17

[个人简介]

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梦中开始

一个梦!巴金爱做梦;他的生命就在一个梦中开始了。

巴金在最初的回忆里有着下面的一段记载:“‘这孩子本来是给你的弟妇的,因为怕她不会好好待他,所以如今送给你。’这是母亲在她的梦里听见的‘送子娘娘’说的话……‘第二天就把你生下来了……却想不到是一个这样淘气的孩子!’母亲说这话时微微一笑。”

巴金诞生的那一天正是一九零四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

他的生命初期,真好似一个春天的早晨,周围充满了平静,和爱及快乐的空气。在他写的忆和短简里洋溢着这种幸福快乐的字句。

“母亲是爱我的。虽然她有时候笑着说我是淘气的孩子,可是她从没有骂过我。”

“在我们弟兄姊妹中间母亲最爱我。”

“父亲也是最爱我的。”

“祖父也是最爱我的。”

“祖父这半年来不知道怎样,他突然变得非常地爱我了。”

“生活是这样和平的。没有眼泪,没有悲哀,没有愤怒。有的只是平静的喜悦。”

“在广元每个人都爱我。”

“我的确是一个爱着的孩子。”

巴金的儿童时代,也正是他光明的黄金时代,在那时候,他是被热爱和甘饴的空气包围着!巴金在“忆”里的最初回忆里写过下面的两句话:“母亲使我在温柔和平的空气里,度过了我的幼年时代。”

带病入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笔名趣谈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热爱写作

巴金先生热爱写作,又十分珍惜时间,有一次他在家整理图书,由于书多书架少,他搬来搬去,总放不好。然后为此事,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为整理图书花去不少时间,颇觉可惜。”看到这儿,我不禁觉得,巴金先生是多么可爱啊。

巴金先生每天写日记,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他在日记中把自己当天的时间分配,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他真的很忙,每天大约六点半左右起床,然后参加活动,应酬。晚上凌晨左右睡。在时间的缝隙里写作,或者读书看报。对比我们现在的单休、双休,巴金先生并没有休息日。他每天都在工作,他的工作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无论多忙,每天的写作或者译文工作都会进行,哪怕拖延入睡的时间。比如有一次,巴金为了完成稿子,凌晨三点半写完后再去睡,他说,不为名气和地位,写作本身就是他的价值,他的初衷从未改变。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巴金简介是什么?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的去世还结束了一个忏悔的时代,在他之后很少有作家忏悔,更多的作家在躲避忏悔,躲避崇高,躲避历史与政治,尽情抒写着故纸堆中的陈年旧事,尽情歌颂专制和皇帝,尽情描绘暴力与性爱,尽情叙述个人的离合悲欢……在我们纪念巴金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让我们尊敬他的良知,同时也唤起我们的良知,做一个正直的人。巴金的字典里,有两个很重要的词:一是读者,二是朋友。这两样东西,他念了一辈子。“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散文《朋友》中,他真诚地说:是朋友们把我救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90年,冰心把瞿秋白赠鲁迅的这幅题词,又写给了巴金。冰心与巴金,近一个世纪“冰洁金坚”的友谊,甚至延续到第二代、第三代身上。冰心的子女叫巴金“舅舅”,巴金的子女叫冰心“姑姑”。冰心说,文坛上完全没血缘关系的人,除了萧乾,孩子们叫他“饼干舅舅”之外,只有巴金,大家喊他“舅舅”。晚年,两位老人经常互送小东西“表白”。巴金故居里,有冰心送给他的放大镜,旁边展示着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巴金老弟,送你放大镜,看书可以用。这是冰心晚年送给巴金放大镜时所附的。她还送给巴金一个看书架,“怕他看书托不动。”上世纪30年代,两人才见面交往。抗战时期,冰心生活困难,巴金主动对她说:我来给你编一套书,放在开明书店出,让你拿点稿费。冰心一辈子记得这件事。一开始,他们是作家间的交往,比如两人有很多共同的志趣,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文革’的反思,关注教育、知识分子、孩子。到了晚年,完全是精神上的支持,友情越走越纯粹。冰心比巴金大4岁,从个性、气质上讲,比这位老弟乐观,而巴金为人要忧郁一些,所以冰心常劝他:你要看得开!我年龄比你大得很呢!两人的情谊,如果用文字表达,就是巴金说的:有你在,灯亮着。

巴金的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扩展资料

巴金的作品风格

1、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

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2、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

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文学思想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巴金

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代表作品《家》、《寒夜》、《随想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毫不犹豫造句(毫不犹豫是什么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