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志摩的三个女人,最幸福的是被抛弃的原配)

发布时间:2023-11-16 18:13:49 admin 阅读:59

导读徐志摩的三个女人,最幸福的是被抛弃的原配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没办法找到自己。” 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她的人生才不失败。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最幸福的是被抛弃的原配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没办法找到自己。”

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她的人生才不失败。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最幸福的其实是被遗弃的原配。

她做的,只不过是为自己而活

 本文全长3800字,大约占用您6分钟

张幼仪最被熟知的身份,是徐志摩的原配,是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的女主角。

15岁结婚,22岁离婚,怀有身孕时的一纸离婚书,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之后看来,其实也成全了张幼仪自己的人生。

离开徐志摩后的张幼仪,经历了贫穷、丧子、世人嘲讽,却活出了另一个自己。

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

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移民香港

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

▲张幼仪与徐志摩1921年在欧洲拍摄的第一张合影。影中人穿着入时,翌年二人便告离异。

 若硬要说高攀,高攀的是徐志摩才对 

我一连三天坐在妈妈和阿嬷跟前忍受裹脚仪式:拆掉血淋淋的布条,泡在水里,重新绑紧。可是第四天早上,奇迹发生了:二哥再也受不了我的尖叫,告诉妈妈别再折腾我了。

“把布条拿掉,”他对妈妈说,“她这样太痛了。”

妈妈说:“要是我现在软了心肠,幼仪就会自食苦果,谁要娶她这个大脚婆?”

二哥就说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妈妈又问二哥一遍,如果她不管我的脚,将来谁要娶我。

二哥接腔:“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

当时二哥才十七岁,可是从小被教导得言而有信,妈妈就动了恻隐之心,把阿嬷叫来帮忙松绑。打从那天起,我再没缠过脚。 

张幼仪是家里唯一一个没有裹小脚的,可在徐志摩看来,她的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他眼中的张幼仪思想守旧,又没读什么书。徐志摩第一次看张幼仪的照片,不无蔑视的说了句:“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与兄弟姐妹于1927年齐聚上海参加双亲丧礼。

可张幼仪的家世并不差,这不是一段高攀的婚姻。若硬要说高攀,那高攀的是徐志摩才对。

张幼仪家世显赫,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则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大哥张君励是励志社首脑之一,政界风云人物,《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称为“民国宪法之父”。

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

四哥张嘉璈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左起依次为张幼仪的大姐夫、裹着小脚的大姐,以及张幼仪的公婆当时四人结伴游杭州。大姐与张幼仪的公婆过从甚密,二老因此曾说:但愿大姐嫁给了他们的儿子徐志摩。

他叫徐志摩,是四哥帮我发掘他的。四哥在担任浙江都督秘书的时候,有一部分公务是视察当地学校。

几个星期以前,他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的时候,对其中一个学生的作文印象极为深刻。这篇文章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将梁启超的文笔模仿得惟妙惟肖。四哥后来告诉我,他翻过数百份模拟梁启超文章的学生作品,但此前没有一篇捕捉到他文字间那种优雅的文白夹杂风格。

四哥当天晚上就寄了封署本名张嘉璈的介绍信给徐家的当家,提议徐志摩与我成亲。信寄出去没多久,徐志摩的父亲就亲自回了封短笺,同意了这门亲事,徐志摩父亲的短笺写得很简单:“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这就是徐志摩和我订婚的由来。

 徐志摩冷冷地说:“把孩子打掉” 

结婚后不久,张幼仪便怀孕生子。像是交换条件一样,自认完成了传宗接代任务的徐志摩,却迫不及待地离家求学,之后远赴美国,在那里他遇到了命中的“女神”林徽因。

徐家决定让我去和徐志摩团聚的时候,我已经读了一年书,但这个决定和我进一步的学业没有一点儿关系。我想,我公婆之所以决定送我出去,是因为他们也怀疑徐志摩出了岔子。他放弃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业跑去欧洲,已经让每个人大吃一惊了。

来到英国沙士顿小镇后,张幼仪虽然和徐志摩“团聚”了,但这种“团聚”却是干瘪生涩的。她像是家中用人,负责着徐志摩的起居饮食,徐志摩为了避免和她单独相对,甚至叫了一位中国留学生来家中同住。

随着夏日的热浪来袭,我身上出现了有小生命的征兆。在硖石的时候,我想要也需要生孩子;而在沙士顿,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怀孕期间我要怎么料理家务?我能在这儿养孩子吗?我有必要回硖石吗?为了要怎么样把这消息透露给徐志摩,我左思右想了好几天。有天下午,我趁郭君出门时跟他说了大概。

徐志摩听了立刻说:“把孩子打掉。”

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有了外遇,或者家人快要饿死、喂不饱另一张嘴),才会冒险打胎。

于是我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说完就没耐心地别过脸去。

“可是我要去哪里打胎?”我问。

他摇摇头说:“你会找到地方的,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

一周之后,徐志摩就突然从张幼仪的生活中消失了。衣物,书籍还在,人却再未出现。家中只剩下怀孕的张幼仪一人。

▲左起依次为张君劢、刘文岛夫人、怀孕的张幼仪和刘文岛。

刘氏夫妇时为巴黎大学学生,在徐志摩抛弃张幼仪后,好心收留了怀有身孕的她。

还是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有天早上,我被一个叫作黄子美的男人敲门的声音吓了一跳,他说他知道我一个人在家,又说他从伦敦带了个徐志摩的口信给我。我就请他进门,倒了杯茶给他,以紧张期待的心情与他隔着桌子对坐。

“他想知道……”黄君轻轻皱着眉头,好像正在一字不漏地搜索我丈夫说的话那样顿了一下,“……我是来问你,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儿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我没立刻作答,因为这句话我听不懂。最后我说:“这话什么意思?我不懂。”

“如果你愿意这么做,那一切就好办了。”黄君接腔,一副没听见我说什么的样子,然后慎重地吸了口气说,“徐志摩不要你了。”

无助之下的张幼仪,写信给自己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

二哥劈头就用一句中国老话表达他对离婚消息的哀痛:“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由此可见二哥热爱徐志摩的程度,就和爱自己的父母一样。

二哥指点我:“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与徐志摩,虽然摄影时间不详,但张幼仪相信,二哥并不认为在他们离婚后与徐志摩合影有任何不妥。

在二哥跟七弟的帮助下,她先去了法国,之后又去了德国柏林,并于1912年顺利生下了次子彼得。

当他把儿子抱来给我看的时候,我差点儿哭出来,因为我想要的是女孩,一个按我的模子刻出来的女孩,而不是徐志摩的翻版。

生下孩子刚一个月,徐志摩很快地追到柏林,目的很明确:让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片刻都不能等。

他急躁地摇摇头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他停了一下又继续说,“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徐志摩提到林徽因名字的时候,我心想:他何必在信上写什么勇气和理想?他要他的女朋友,所以才这么情急。今天,人家问起我是否认为徐志摩要求离婚是革命性举动的时候,我回答“不”,因为他有女朋友在先。

如果他打从开始,也就是在他告诉我他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的时候,就和我离婚的话,我会认为他是依自己的信念行事,我才会说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壮举。

张幼仪同意在文件上签字的唯一理由是:她在法国就已经打定主意,不再只凭过去的价值观行事。

“我是未来新式女子中的一员。虽然做出这么不孝的事情让我感到痛苦,可是我还是对徐志摩说,我愿意在未事先征得我父母许可的情况下签字。”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 

张幼仪说“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离婚以后,她在德国待了三年,学到当幼稚园老师这一技之长。次子彼得在三岁时,不幸夭折了。

彼得去世后,徐志摩曾写过一篇悼文,对这个当初要打掉,而后只见过一面的儿子,表达了让人闻之心酸的父子之情,让人无法相信徐志摩只见过这孩子一次,就敢于写下一篇文字悼念他。

张幼仪仔细听完这篇文章以后说:“嗯,他写这篇文章的口气,倒像是个非常关心家庭又有责任感的人。”“可是啊,”她继续说,“从他的行为来判断,我不觉得他担心我们的钱够不够花,还有我们要怎么过活这些事情。你晓得,文人就是这德行。”

▲两岁的彼得。摄于夭折(1925年)前一年。他生长于柏林,死前只见过父亲一面。

回国后的张幼仪成为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

每天下午五点的时候,有个中文老师会到办公室来找我。我从十五岁起就中断正规教育了,所以我觉得自己需要多了解一些文献和名著。

张幼仪的另一个身份,是云裳公司的总经理。

▲张幼仪身穿黑色旗袍于上海拍下这张肖像(约1937年),时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

跟着老师上完一个小时左右的课以后,我就到我在南京东路上经营的服装行。这个店的构想是:集成衣店和服装订做店于一身。我们在店里陈列一些衣服样品,再配合女士们的品位和身材加以修改。服装上面别致的珠饰、扣子,还有缎带,都非常独特出众;顾客可以向别人夸口说:“我这衣裳是在‘云裳’做的。”

“云裳”服装的成功,让张幼仪的名字在当时的时尚圈里流传。当年徐志摩嘴里的“土包子”,现在正引领着上海、整个中国的时尚潮流。

那些年间我最坏的遭遇,发生在1937年夏天日本人入侵上海的时候。好多顾客跑来银行,我的现金准备短缺,不得不请求大一点儿的银行接受我们银行那栋建筑的所有权状,作为现金预支的抵押品。接着就有个顾客跑进服装行找我,要提光我才想尽办法为银行保住的四千元。

我就走到后面找经理说:“如果这个人把四千元都提光的话,明天银行就开不成了。我们的银行会关门大吉。所以我想提议为他担保这笔钱。你能不能替我作保?我们放在保险押金箱里的钱够不够?”

经理向我保证,如果银行关闭的话,他会先把我那四千元留起来。我就叫他把这句话写下来,然后走到那顾客面前,问他愿不愿意考虑接受担保。

他说:“如果是你张幼仪告诉我,你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可是你讲的话我信。

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熬过了动荡岁月,开办了31年,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这所银行见证了张幼仪的自强、果敢与睿智。

1949张幼仪移民香港,与苏姓中医结婚。这一次,她遇到了懂得她,体贴她的人,两人在香港生活了28年,苏医生病故,之后张幼仪前往美国,与儿子徐积锴团聚。

▲张幼仪与青少年时期的徐积锴,1926年自德国返乡后,她便独力抚养儿子。

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引文出自《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

(张邦梅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4月)

本书繁体字版推出时,“曾经有人对本书对徐志摩的形象可能造成的伤害提出质疑。张邦梅表示,她只是记述了张幼仪的故事和感受,让她也有讲话的机会。”

这本书做到了。

- END -

投稿邮箱

laigao@10wenhua.cn

电商合作

【好物推荐】

进入抟物馆购买《小脚与西服》

听别人的故事 看自己的人生——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爱情婚姻

活动时间:7月17日周六下午14:00

活动地点:上海市静安区永和路118弄15号四楼小剧场

    民国才子徐志摩和三个才女:张幼仪(徐的原配)、陆小曼(徐的第二任妻子)和林徽因(徐的恋爱者)发生了一段又一段情与爱的故事,虽然相隔甚远,但其引发的“爱情真谛”与“婚姻定义”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女人一生的功课,我们不妨来听听今天的男嘉宾如是说!

潘肖珏 

“潘老师读书会”创始人

2018年8月潘老师启动了“深度阅读”读书模式,2020年12月11日更名为“潘老师读书会”。至今已开办3年,倡导“因书明理,以书会友”的理念。已完成“梁漱溟”及其五本著作、“走进唐三李”、“触摸易经”、“民国讲堂”系列、“品品宋三杰”、“戴安娜与他的男人们”、“大历史背景下的撒切尔夫人”、“吕后新说”、“庄子”、“导读张爱玲系列”等。举办线下讲座13场,线上直播分享100多期,钉钉直播分享11场,深度拆解多本著作,邀请了社会上的一些专家、学者担任深度阅读的指导老师。

【温馨提示】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是“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之後林徽因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後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像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後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後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著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本人读完林徽因传记后感觉,林徽因对徐志摩是敬佩,和梁思成属于门当户对,但彼此也十分恩爱,至于金岳霖,也爱过他不过这里也有一个关系,林徽因对梁思成说自己爱上了金岳霖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也很痛苦,但他们彼此都很坦诚,也很明智,思成对徽因说尊重她的选择,林徽因把这事告诉金岳霖,金岳霖说思成是真的爱她,所以愿意退出,但三人依旧是邻居、好友。 我认为林徽因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讲清的,如果你真想了解她,我推荐你读《林徽因传》张清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对于林徽因一生的感情写的非常详尽,有很多史料可查,真实可信。对于其一生的波折写的也十分详细。可以还原读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离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徐志摩的爱情经历??

不知道!不太喜欢知道那些所谓名家的事。

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3个女人

生来贵公子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父亲徐申如硖石镇首富,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作为一个文化名人的徐志摩,身上有太多的传奇,著名作家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郁达夫是他的同班同学,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金庸是他的姑表弟……

一生为情困

不过提到金庸,好像他对这位多情表哥颇有意见。

在金庸小说里,总有一个气质俊朗,武功卓群的表哥,但是都被描写的的负心薄情,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最著名的就是《天龙八部》的慕容复......

徐志摩真的那么多情又薄情吗?

当时的文人怎样看待他和他的感情呢?

梁实秋说:徐志摩是我见过最讨人喜欢的。

胡适:“他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美”。

蔡元培:“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自己说:“爱情是我甘愿为之献身的宗教”。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那么,徐志摩的感情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呢,徐志摩真实的感情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3个女人。

01

徐志摩的负心之名,大都源于张幼仪

被迫迎娶张幼仪

1915年夏,18岁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与一个从未谋面的女子结合,这对接受现代教育,生性浪漫,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徐志摩来说,是何等的鄙夷和痛苦。

而张幼仪嘴唇较厚,面色微黑,虽然不算难看,但也与他心中的女神形象相去甚远。

徐志摩和张幼仪

据说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婚后,结婚后没过几个星期,徐志摩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1917年,徐志摩进入北京大学,经人引荐,拜入梁启超门下,成为一名入室弟子。

1918年,小名阿欢的长孙徐积锴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替家族初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同年,徐志摩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在出国留学前的四年婚姻生活里,徐志摩和张幼仪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只有四个月左右。用张幼仪的话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与张幼仪离婚

1920年9月24日,23岁的徐志摩顾不得撰写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论文,便与刘叔和同船前往英国,追随极具煽动力的费边社会主义理论家拉斯基,攻读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

后来在家人的催促下,徐志摩不得不写信让张幼仪和儿子来伦敦,张幼仪在伦敦期间,就以女性的直觉察觉到徐志摩另有所爱。

后来,张幼仪怀孕了。

徐志摩无情的说道:“把孩子打掉吧。”

她弱弱的说道:“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他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她默默地流下眼泪,徐志摩坚决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

1922年,她在德国生下了二儿子彼得,身边无人照顾,身体虚弱不堪。

他此时却来了信,然而不是出于关心,却是催促着要离婚,并写下了那句“无爱之婚姻忍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

她想征求父母的意见再离婚,他却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最终,她成全了她。签完字后对他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没有爱情的婚姻,两人都是受害者

在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徐志摩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尽情的发泄着心中积蓄已久的不满。

他对任何人都谦逊有礼,唯独对他淡漠冰冷。

可是,他又何曾想过,那个无数次承受他怒火的弱女子,又何尝不是这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从此桥归桥,路归路,徐志摩终于得偿所愿摆脱张幼仪的“束缚”,张幼仪也终于不用再为这个多情的男人痛苦不堪。

离婚后的张幼仪

离婚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02

徐志摩迫不及待要和张幼仪离婚,就是为了追求林徽因

遇见她,如春水映梨花

林徽因

1931年出版《猛虎集》时,徐志摩在《自序》中这样回顾当年的心情: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而十年前,就是1921年。

这一年,伦敦,24岁徐志摩认识了16岁随父亲游历欧洲的林徽因。

那吹着的奇异的风,照着的奇异的月色,就是林徽因。

那个眼眸可以氤氲出水气的清纯少女,开始走进诗人的心。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融,消融,消融--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的快乐》

狂热追求

徐志摩与林徽因

喜欢一个人尚且是有原因的,但是痴迷是完全不讲道理的。

徐志摩开始对林徽因展开激烈的追求。

林徽因当时也处于漂泊他乡的少女苦寂中,这在她日后给友人的信中可以得知。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上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象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恰逢此时,他便来了。

徐志摩兼具林徽因少女时期孤自独处时分对亲密伴侣的所有向往——浪漫,匆忙,温柔,诗意,潇洒,自若,且热烈。

与他相识相知的时日,是林徽因在伦敦最好的记忆片段之一。纵日后多年,再忆及当年往事,两人心中亦都是温柔至极的。

理智拒绝

徐志摩告诉他,他要和妻子离婚,要和她永远在一起。

这让林徽因感动又心惊。

这样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个16岁的少女如何经得起?

再者,林徽音本为林长民小妾之女,母亲的境遇让她对男人的多情有天然的抵触,她虽也爱徐,但也怕徐只是一时动情,她要的是细水长流的幸福,而诗人的爱与热情,总是让她有种不可信任的直觉和脱离现实的距离感。

在徐志摩的心中,她是女神,完美的女神。但她也知道,自己终究是一凡人,也会人老珠黄、生老病死,当浪漫的风花雪月变成了柴米油盐的琐事,还有彼此性格的磨合,他还能对她痴爱吗,他还能坚持吗,她还会是女神吗?

她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过错。“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一句是林徽因发自肺腑的对徐志摩的真情告白。

最终,林徽因选择了在父亲的安排下,不辞而别。

我不去考究,是否她只是不想当一个第三者,或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误会?

我只是觉得,她决绝的背影,无比优雅,道一声珍重,没有甜蜜的忧愁。

以情寄诗

当得知林徽因不辞而别,已回中国,徐志摩自然苦恼不已。已被凉水冲得异常清醒的徐志摩,决定暂留伦敦。

也就在这段时间,徐志摩的诗歌才情,才像倾泻的瀑布,一发不可收拾。“我一辈子就只那一春(1922年)...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细微最神妙的春信。”

知难而进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月下待杜鹃不来》

1922年9月,徐志摩回国。

归国后,他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

但是,正当他满怀期待拿着离婚书跨入林家大门时,一副楹联愣是让他傻了眼——“长者有女年十八,游学欧洲高志行。君言新会梁氏子,已许为婚但未聘”。

梁思成与林徽因

佳人已经罗敷有夫,林徽因已经被许配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徐志摩不死心,听说梁思成与林徽因未完婚,他还主动邀请林徽因各处游玩,甚至当着梁思成的面找上门。

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实在看不下去了,给徐志摩一封书信训斥: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痛苦。

大意是说,“你就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了,你这种做法,不论你未来是否能够与徽因在一起,现在就已经给人带来痛苦了。”

梁启超掷地有声的提醒,徐志摩并不买账: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是啊,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为了不让徐志摩越陷越深,林徽因写了告别信给徐志摩,说她即将和梁思成前往美国,徐志摩这才无可意识到,他们俩已然不可能,他绝望地写了这首《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重燃希望

但是,很快的,机会来了,那就是泰戈尔的访华。徐志摩早就定好是泰戈尔访华期间的翻译,全程陪同,而林徽因参加了在北京的全部接待工作。

正如吴泳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 印着这幅三友图的报纸传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人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郎才女貌,天设地造,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泰戈尔看后深受触动,给他们写了一首诗。

“蔚蓝的天空,俯瞰苍翠的森林,他们中间,吹过一阵喟叹的风。”

在泰戈尔眼里,他们珠联璧合,应携手共赴红尘情路。

幻灭

徐志摩托泰戈尔,再次向林徽因传递自己的爱意,林徽因依旧理智的拒绝了。

1924年5月20日这一天,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到太原,徐志摩要陪同前往。在车站上,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里边。火车快要开动了,徐志摩还在写一封信,是给林徽因的,信尚未写完,车已蠕动,徐志摩要冲过去递给车下的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见他太伤感,一把抢了过来替他藏起。后来志摩再没提起此事,恩厚之就把此保存起来带回英国。直到70年代,梁锡华去访问,让梁看了原件。信里写的是:

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1个月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去美国留学,徐的最后一丝幻想最终破灭。

1927年林徽因在美国留学期间,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1928年春,林徽因同梁思成在美国结婚。

她要的,也许只是灵魂的安稳

梁思成和林徽因

婚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林虽然没有回答,但可以知道,她需要的是一份稳稳的幸福,一个让她灵魂安稳的人。

没有患得患失,没有若即若离。坚实地站在身后,给她光,给她暖,给她遮风挡雨的港湾。

有时侯,安稳比爱情对一个女子来说更重要。

花非花,雾非雾,终究不及一束阳光照在手背来得温暖。

03

林徽因美国留学后,徐志摩情陷陆小曼

风华绝代的名媛

陆小曼

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如果说林徽因是白玫瑰,圣洁如明月光,那么陆小曼就是红玫瑰,热烈似朱砂痣。

陆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江苏常州人,出身高贵,家世显赫,还顶着精通英文法文,擅长绘画,文笔极佳,当时被誉为“风华绝代的北京名媛”,胡适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恨不相逢未嫁时

遇见徐志摩时,陆小曼已经结婚。

王赓

她的丈夫王赓,是人们眼中女子的最好归宿。

王赓毕业于清华学校,后来到美国留学,进的是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他又进了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是美国最有名的军事学校,毕业以后回到国内,在陆军部任职,当时被称为“文武全才”。

而王赓,恰好也是梁启超的学生,和徐志摩是师兄弟,正是这种关系,他才有了遇见陆小曼的机会,而王赓又是一个工作狂,很少有时间陪陆小曼,让陆小曼经常有所托非人的落寞感。

她遇见了志摩,志摩说:“王小姐,你是寂寞的”。

于是陆小曼的内心刹那间,一声巨响,她觉得在眼前的男子是多么懂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恨不相逢未嫁时。

而陆小曼生来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妖精,当他靠近她,她未施任何妖法,便已收魂摄魄。

冲破这一层层的隔膜

徐志摩和陆小曼

徐志摩对小曼的爱开始疯长,疯狂地写一封有一分火辣的情书。

我的肝肠寸寸的断了,今晚再不好好的给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

这一层的隔膜,真的全是隔膜!...我好恨啊!

我真想拉着你一起去死。《爱眉小札》

“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要恋爱,要自由,要解脱——这小刀子,许是你我的天国!”《决断》

当爱如此坚决,当诗人全身心的热情都化作缤纷的诗行,陆小曼怎么能不为其深深打动?

陆小曼也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在世俗和家人的强大的压力下,勇敢的和丈夫讲明,要求离婚。

王赓是一位绅士,他深知一切都无法挽回,1926年,他大度地同意与陆小曼离婚,此后一生独身。

史上最奇特的婚礼

关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合,人们褒贬不一。

有人问郁达夫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郁达夫就说了一句话,他说:“假如我马上要死的话,在我死的前头,我就只想做一篇伟大的史诗,来颂美志摩和小曼。”也就是说,他是绝对拥护、绝对赞成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的。

但是,更多人对他们婚姻是非常的批评,或者说非常的看不起。

这才有了史上最奇特的婚礼。

事情的缘由是,徐父不得已同意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但是要求梁启超做证婚人,胡适做媒人,结婚费用自理。

徐志摩本就是梁启超的爱徒,但是前面有徐志摩的疯狂追求自己的准儿媳,后面又把同为自己学生的王赓的妻子夺走,梁启超大为愤慨。

梁启超证婚,发表证婚词,对徐陆结合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直指徐志摩“性情浮躁,学无所成,做人失败,用情不专”,劝诫陆小曼“恪遵妇道”,最后以“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作为祝贺。

宾客皆惊,徐陆更是羞愧难当。

爱眉小札

结婚后,他们仿佛找到了幸福的归宿,诗文唱和,携手出游,如胶似漆,神仙眷侣。

偶尔小别,也是书信不断,浓情蜜语。

徐志摩在书信中的署名,总是用“摩摩吻你”“顶亲亲的摩摩”“摩的热吻”这样肉麻兮兮的词,这不由地让人想起,之前周恩来在写给邓颖超的信中,也喜欢用“情长纸短,吻你千遍”这样的热辣表白。

所以,网友对他嘲讽调侃,说他腻歪的落款署名让鸡皮疙瘩掉了一地,说他走火入摩,把他的肉麻叫“肉夹摩”,说他的信有“摩性”,小心他给你一个“摩摩哒”……

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称呼,更“摩性”。陆小曼别名小眉、小龙。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徐志摩花样改造陆小曼的名字:

“小曼、眉眉、小龙、龙龙、宝贝”已经是最平常的称呼了;

有些称呼简直腻歪到不忍直视:

“眉爱、眉眉我亲亲、至亲爱的小眉、眉我的乖、小眉芳睐、眉儿、眉我的心”……

字里行间,眉目我心,爱到极致时,徐志摩给陆小曼写了一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纪念他们结婚一周年的礼物。

矛盾出现

但是,婚后日久,两人的矛盾开始出现。

短暂的快乐时光过后,陆小曼不光要真切的爱情,也要各种本就习惯的潇洒生活。

陆小曼的奢侈娇逸,令徐父深感厌恶,故切断了对他们的经济供给,徐志摩只好在多所学校往来频频授课,课余时间还要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陆小曼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

更有甚者,陆小曼为了治病,还找来一位叫翁瑞午的世家子弟替自己推拿,而且陆又从翁那里学会抽鸦片,两人同一卧榻,吞云吐雾。

陆小曼的堕落,终于使一向迁就的徐志摩忍无可忍,家庭关系越发恶化。

再别康桥

原来费尽心思求得的婚姻,并不是自己以为的天作之合,甚至是一段孽缘,徐志摩开始疑惑了,不知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1928年,徐志摩又专程去了一趟康桥。

只是,景物依旧,人事却早已面目全非。

林徽因已与梁思成结为伉俪,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前妻张幼仪虽未再嫁,事业却是有声有色。就只有他,深陷物质生活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我想此时,站在康桥之上的徐志摩,唯有苦笑一声,方能表达自己五味杂陈的心情吧。

在归来的船上,徐志摩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梁实秋曾说:“志摩临死前几年的生活,确是濒临腐烂的边缘,不是一个敏感的诗人所能忍受的。”

他的离开,整个民国都失色了

悲剧悄然而至

1931年,徐志摩为了去听林徽因的报告,乘飞机至北平途中遇难,年仅34岁。

林徽因为徐志摩死不胜哀痛:“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悼志摩》)

1931年11月志摩在飞机失事中遇难。徽因的丈夫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交给徽因。徽因悲痛欲绝,把这块飞机残骸挂在自己卧室的床头,以此种方式纪念志摩,直到1955年去世。

陆小曼在得知徐志摩遇难时的悲伤程度,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他说:“悲哀的最大表示,是自然的目瞪口呆,僵若木鸡的那一种样子,这我在小曼夫人当初接到志摩凶耗的时候曾经亲眼见到过……”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非常悔恨,著文《哭摩》悼念丈夫,他戒掉大烟,四季身穿素服,深居简出,闭门度日。她整理出版了两本徐志摩的书,一本叫《爱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记》。后因悲痛以至于病体缠绵。后来在友人的建议下,她开始学习山水画以寄托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陆小曼被先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5年在上海病逝。

而最初的妻子张幼仪,在晚年侄女写作的《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中说道: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正如他在诗里写道: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新浪微博

@手边阅读

shoubianshu

❀❀❀

手边有书随时阅读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红楼梦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演义 Water Margin 水浒传 Pilgrimage to the West(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1920年4—9月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结婚,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在她的少女时代与徐志摩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徐志摩初识才女林徽音是在风景如画的宁静的伦敦康桥,那年,他24岁,而林微因只有16岁。那时候,徐志摩早就为人父为人丈夫了,而林微因已和梁思成定了婚约。然而这位风流才子徐志摩仍疯狂的追求着林微因,爱着林微因。他受困于感性的驱使,将狂烈的爱情之火烧熔理智,对林微因穷追不舍……在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以后,于1922年3月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抛弃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这个才华横溢冲动任性的诗人,他用他不顾一切的爱和多情,让中国近代史上杰出而又完美的女性林徽因刻骨铭心地伤过、痛过……后来眼看追求林微因无望,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并与陆结婚。可是婚后因陆小曼生活放荡不和睦而离异。徐志摩依然恋着林徽因,直到1931从香港赶回北京听林徽因演讲而在飞机上遇难。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是一直有感情的。徐志摩死后,林徽因将徐志摩遇难飞机的一块残片长久地挂在卧室内,并写了多篇文章怀念他。当然,林微因实际上是深爱着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林两家是世交,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小无猜。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下,他们又相爱了。林徽因喜欢和梁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很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以至许多年过去后,梁思成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专家,当谈起他最初为什么选择搞建筑的时候,梁思成竟说是为了林徽因。也许是上帝,让梁思成与林微因结了一段美丽的姻缘!于是,中国建筑史和爱情史上都有了他们最灿烂的一笔! 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新文化女性。可惜这位杰出的女性,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1岁林微因的才华令人欣赏,她和梁的感情确实感人,因为在固守着一份责任和道德,这是很难得的品质。徐的才华也让人欣赏,也许他对林是真爱,爱情领域里无可厚议,但是他的爱情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同时残踏着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的,这点是我怎么也感动不起来的东西。不能因为说你是才子佳人,就把爱情升华了。所以我不觉得有什么感人之处,相反觉得就是典型的婚外情,有点龌龊。要说感人的话,我觉得苏雪林更让我欣赏和感动,苏雪林是包办婚姻,两个人没任何共同语言,苏雪林也是才女,她的思想更为丰富和细腻,所以能想到她的苦衷。但贵在她在守着一份责任。

徐志摩的爱情史

徐志摩,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似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位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诗中国语言的结晶,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志摩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美和自由。志摩的诗清新美妙,通俗易懂。他的几首杰作如《偶然》,《再别康桥》,读来琼琼上口,深受人们喜爱。  志摩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他于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娱乐界甚至将志摩的故事拍成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来纪念这为杰出的诗人。  这样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和美国却鲜为人知,不得让人叹息。在互联网上,关于志摩的网站虽不少,却多数是华文的,英文网站寥寥无几。志摩美妙的诗歌只能在中国大陆上流传,实在可惜。于是我们决定做一个中英文相结合的网站,向世界人世介绍这位中国的奇才--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生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地主里。当时正值"公车上书"前一年,经济不景气,百姓生活困苦。志摩生于一个由封建公商业向新兴资产过渡的家庭中,生活还算过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志摩将来走金融这路,而志摩却从小立志成为中国的Hamiton,实业救国。志摩的生母钱氏,特别疼爱志摩。志摩从小聪颖,很收人喜爱。志摩的奶奶最疼爱志摩,经常陪伴志摩。  志摩五岁启蒙。他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发问。在当时社会,长辈比较喜欢乖巧,恬静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骂。  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  1907年,12岁的志摩进入开智学堂。他在开智学堂时期,各科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师称赞。1909年志摩已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第二年进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  在杭州府中时,志摩交流广泛,认识了不少好友,包括郁达夫。志摩成绩优异,年年任级长。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  正当志摩正如饥似渴的在知识海洋中遨游时,一个不幸的消息却传到他的耳中。其父爱财心切,要志摩于一位富家千金张幼仪结婚。志摩一时无法接受,然而他又挨不过父母与奶奶的哀求,最终答应了。同年,志摩与幼仪结婚,然而他们本无感情。婚后彼此冷冰冰的。不久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学去了。  1918年夏天,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并在他的鼓励下,于同年8月14日赴美留学。他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后来转至哥伦比亚大学读经济。然而志摩讨厌美国的教育制度,于1920年9月24日移去英国,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志摩去英国本想追随罗素,而罗素却去了中国,志摩扑了一场空。他在伦敦时认识了狄更生,并在他的介绍下进入英国剑桥大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志摩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了林徽音,并坠入爱河。他于徽音志趣相投,经常一起研究文学,诗歌,一起游山玩水。徽音很佩服志摩的学识,并从心底爱慕志摩。正当志摩于徽音热恋时,张幼仪从中国到英国来找志摩。志摩一心想跟徽音在一起,于是提出要于幼仪离婚。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也欣然答应。1922年3月,志摩于幼仪在柏林离婚。然而此时徽音也随父回国。  志摩赶紧完成大学学业,并于同年8月回中国寻找徽音。当他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妻子。志摩深受打击。他知道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只得将对徽音的爱深藏在心底,过了一段痛苦的日子。  他创办《理想》月刊,企图通过这个月刊唤醒人们寻找自己的理想。他关心百姓,经常于乞丐一起喝酒。他于梁启超,胡适等人成立新月社,共讨文学。  爱情是志摩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失去了爱情的志摩将只是具躯壳。志摩在北京时认识了美女陆小曼。陆小曼是志摩朋友王赓的妻子,而王赓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小曼,常叫志摩陪伴小曼。志摩起初只是尽朋友之道,却慢慢得爱上了小曼。他知道小曼并不爱王赓,于是决定拯救小曼。小曼也喜欢志摩。  1925年,志摩应邀欧游,吸取精华。他途经德国,顺便拜访张幼仪,却得知他的大儿子彼得逝世的噩耗。志摩的欧游尚未结束就接到小曼病危的电报,于是匆忙回国。原来小曼被逼去上海。她不愿意,便装病等志摩回来。后来小曼去了上海,志摩也随后赶到。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小曼于王赓离婚。志摩于小曼得以在一起。  1925年10月,志摩接任了《晨报副刊》主编的职位。他于1926年4月在《晨报副刊》中添加《诗镌》一栏。《诗镌》共出刊十一期,发表诗一百多首。  志摩于小曼于1926年结婚。婚后俩人生活美满幸福。在小曼的帮助下,他的诗歌产量惊人,接连发表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  婚后的小曼仍改不掉奢侈的作风,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为了满足小曼的需求,四处奔波。他兼任光华大学,光关大学的教授职位,收入不薄,却仍不够小曼花费。一位传奇似的诗人就这样为生活而奔波。  1931年,志摩在闻一多等人的支持下,创办《诗刊》。《诗刊》是志摩主办的最后一套杂志。同年11月19日,志摩在一次飞行中丧身,结束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享年36岁。  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音和陆小曼.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徐志摩曾讲过,"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志摩曾说过,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诗歌与他无缘.他之所以提笔写诗,是因为林徽音.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并迅速坠入爱河.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  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在热恋中,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失恋时,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如果没有爱情,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  志摩是幸福的.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这三个女人中,不管是张幼仪,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  张幼仪&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女方张幼仪,是张润之之女,是张家璈,张君幼之幼妹.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当然是喜出望外,而志摩却执直反对.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更不用说爱情.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只得请来祖母.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1915年10月29日,志摩与幼仪结婚.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生活没有一点乐趣.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婚后不久,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两人联系甚少.  1921年,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于是答应了.1922年3月,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幼仪随后前往柏林留学.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大的那个叫作彼得.  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再一次见到幼仪.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志摩死后,幼仪抚子成人,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幼仪于1988年逝世.  林徽音&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林徽音当时十六岁,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正是花一般的年龄,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文学修养又好.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她与志摩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  他俩月下漫步,花前谈心,舞会上双双起舞,宴会上频频起杯,绿纱窗下共研文学.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广泛的兴趣,潇洒的举动,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陆小曼&徐志摩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  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读后感什么是美

读了这样的文学故事之后,最终的观后感就是说所有爱情经历的过程都是美好的,并且爱情当中不管有一些喜怒哀乐,最终我们的回忆存有的都是那段美好的记忆。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看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故事总觉得和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颇有几分相似,都是风流倜傥的多情才子在婚后对美丽女子惊为天人,甘冒生命危险,置钱财,身份,名誉于不顾苦苦追求.而爱情有时却如鸡肋,不是靠一时的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就可以维持一生的,可怜徐志摩这样的浪漫诗人也无法免俗,在两座城市间飞来飞去,兼好多份差,多多赚钱,以博小曼之需,后来飞机失事,爱情也就于事无补了.徐志摩在高贵的陆小曼面前总是为钱不够用而烦恼,爱着小曼的他又不愿小曼过苦日子,以免有唐突佳人之嫌.这样,他不得不过着非常辛苦的日子.诗歌,包括情诗都有着韵律,而经典情诗的逗号,问号,感叹号大大的多于句号.美丽的爱情怎能轻易的用句号结束?所以,徐志摩注定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是一个劳累的情人.徐志摩之所以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神话,除了好诗,大约就是他的情事了.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他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不管历史上怎么说,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不再涉入娱乐,风花雪月之类,我对他们的爱情还是不屑一顾的.为了爱一个人太辛苦,而这个人却不在意(死后在意也与事无补),那么爱情就失去他的基础--平等,但我还是深深的喜欢着徐志摩,我觉得他的情诗足可让任何一部爱情小说显得赘述,没有了光彩.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表白短句子十字以内(不要轻易和熟人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