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一词压两宋(为什么说岳飞《满江红》词能孤篇压两宋?)

发布时间:2023-11-16 20:03:05 admin 阅读:59

导读为什么说岳飞《满江红》词能孤篇压两宋? 岳飞《满江红》一词,韵律铿锵,气势跌宕,直抒胸臆,忠义满乾坤,读之直让人感觉正气扑面,振聋发聩,此词一出,孤篇压两宋! 唐贵...

为什么说岳飞《满江红》词能孤篇压两宋?

岳飞《满江红》一词,韵律铿锵,气势跌宕,直抒胸臆,忠义满乾坤,读之直让人感觉正气扑面,振聋发聩,此词一出,孤篇压两宋!

唐贵璋先生在《唐宋词》的简要说明中说:“讲到登高,就有恨,前面可以有一点风景。我忍不住对着天空尖叫。‘30’的两句话,充满了对功成名就、神舟归来的深切感慨。”别等闲暇”两句话,大呼小叫,唤醒全世界的血淋淋的男人,为国家感到羞耻。在接下来的电影里,据说国耻没有下雪,还有无尽的遗憾。“开长车”三句话,表明了消灭敌人的决心。灵魂想在云端翱翔,声音能把石头砸碎。到了年底,预期的成绩也显示了他忠诚正直。”唐贵章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诗歌评论家。然而,他对岳飞诗歌《红河怒火》的解读,却用了他一贯的秋月春风观,把岳飞的理想、情感、抱负、苦心经营、人生作为平凡的理想和抱负来诠释岳飞的诗歌。

我不是说唐先生听不懂,我只是说他不懂岳飞的血,悲伤、愤慨和忠诚都是用同样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这让人感触颇深。明代戏曲理论家沈继飞对“满江红·怒发皇冠”一词进行了评价。他说:“勇气、意见、文章与现在和过去无关。”(《草堂诗集》)清代诗人刘体仁评价道:“词是古诗词的同义词,是《潇潇玉玺》和《易水歌》(七歌堂诗导论)的同义词晚清著名诗人陈廷卓对“红河怒火”一词的评价是:“真是一种精神!多大的抱负啊!读了一千年,他是令人敬畏的。”“不要等待休闲”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座右铭(白玉斋慈华)

这些评论更接近岳飞写这句话时的悲愤之情。岳飞的突出之处在于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为理想和抱负奋进的坚定信念,有为理想和抱负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岳飞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他的雄心壮志无法伸展。一个国家是一个耻辱的国家;一个将军是一个不用武力的地方。在国家和家庭崩溃之际,岳飞毅然参军。从一个战士到一个将军,他打了几千次仗,英勇地杀敌,看着死亡,仿佛回到了家乡。最后,作为一个学科和将军,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听到这话,叹了口气:“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率岳家军北伐,进攻距离北宋都城开封仅40里。作为一个朝臣,他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作为一个将军,他的成功就在眼前。

09年7月21日到8月20日百家讲坛主要内容50分

8月11日前是袁腾飞讲的《两宋风云》,主要内容是金军再次南下,把宋高宗赶入了海上,但是金军在回师途中遇到了韩世忠的抵挡,狼狈而逃,于是金军不敢再过长江,便开始进攻川陕之地,因为张浚和守将曲端失和,所以金军又一次打败宋军。后来,张浚便找借口杀了曲端,张浚也被贬出陕西,这时重任就压在了吴玠的手上,吴玠奋起抗金,三战三捷,从此金军不敢进入川陕之地。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原,又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却又被岳飞打败,于是金军便废了刘豫。这时又出现了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可是岳飞又在两件事上惹火了宋高宗,为自己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这时又来了淮西军变,秦桧归国,宋金再次开始谈判,但是不久烽火再起,金军再次南下,可是被刘琦打败。岳飞也同时打到开封附近,可是宋高宗却再下诏书,令岳飞退兵,并将岳飞杀死在风波亭中,而让秦桧把持了十几年朝政。秦桧死后,金国也换了一个皇帝,再次率军南下,又被打败。可是宋高宗又传位给儿子宋孝宗,两宋风云这段历史就要结束。7月21日逃跑皇帝22日苗刘兵变23日韩五破金24日将帅失和25日吴玠抗金26日精忠岳飞27日傀儡刘豫28日伪齐灭亡29日中兴四将30日君臣反目31日淮西军变8月1日宋金谈判2日战端再起3日顺昌大捷4日功亏一篑5日死里逃生6日岳飞之死7日宋金议和8日奸相秦桧9日金国易主10日宋金再战11日高宗禅位8月12日-19日讲的是《金戈铁马辛弃疾》,主要内容是辛弃疾在小时候立下了远大的抱负,在金军南下时起义,又杀了叛徒张安国,投靠南宋,可是他的军事主张始终不为朝廷所采纳,但是他也不放弃,一直给朝廷上书,后来他多次在地方上工作出色,平定叛乱,还组建了一支飞虎军,但是因为被弹劾而被罢官,他后来都没有做到将军的职位上,计策也都不被朝廷所采纳,但是他在词的世界里拥有重要的地位,有词坛飞将军之称,公元1207年,辛弃疾去世。分别是:12日少年英雄13日政坛新星14日铁腕平乱15日建军风波16日贪酷疑案17日道义情深18日烈士暮年19日词坛飞将8月20日播出的是《张越访谈钱文忠》。

一词压两宋字字皆热血

展开

岳飞《满江红》一词,为什么号称孤篇压两宋?

岳飞的名词《满江红·怒发冲冠》,韵律铿锵,气势跌宕,直抒胸臆,忠义满乾坤,读之直让人感觉正气扑面,振聋发聩!

词曰: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说:“起言登高有恨,并略点眼前景色。次言望远伤神,故不禁仰天长啸。‘三十’两句,自痛功名未立、神州未复,感慨亦深。‘莫等闲’两句,大声疾呼,唤醒普天下之血性男儿,为国雪耻。下片承上,明言国耻未雪,馀憾无穷。‘驾长车’三句,表明灭敌之决心,气欲凌云,声可裂石。着末,预期结果,亦见孤忠耿耿,大义凛然。”

唐圭璋先生是诗词评论大家,但他对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的解释,用了他惯看秋月春风的平淡,将岳飞用他的理想、情怀、抱负、心血、生命凝结而成的词作,理解成非常平常的理想与抱负,我不是说唐先生理解得不透,我只是说他没有把岳飞那种泣血的悲愤和忠贞以同等的情绪表达出来,让人感慨。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评价《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说:“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草堂诗余正集》)清朝诗人刘体仁评价说:“词有与古诗同义者,‘潇潇雨歇’,《易水》之歌也。”(《七颂堂诗绎》)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评价《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说:“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这些评价,才更接近岳飞写作此词时的悲愤心情一些。

岳飞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为自己理想和抱负勇往直前的坚强信念,有着为理想抱负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岳飞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志不得伸。国家,是屈辱之国;将士,无用武之地。

在国破家亡之际,岳飞毅然从军,从士卒到将帅,经历过千百战,英勇杀敌,视死如归,最后成就了作为一名臣子和将帅的卓越功勋,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闻之色变,纷纷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带领军队北伐,攻打至距离北宋首都开封仅四十多里地。作为臣子,他的功劳无以复加;作为战将,他的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将他当成了与金人谈判的筹码,最后以牺牲他来换取谈判的资格,将他杀死于大理寺狱中。岳飞的悲壮人生,与他这首《满江红》的情绪何其相似。所以,何谓孤篇压两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乃是!

作者:晏建怀,鱼羊秘史签约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历史随笔集《帝国的脸谱—北宋官场众生相》。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张若虚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一作:徘徊)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张若虚,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杭州)、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开元年间尚在世。

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清《全唐诗》

若虚,兖州兵曹---《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旧唐书》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郑处诲《明皇杂录》

《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此诚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于初,列贺于盛耳。----《载酒园诗话又编》

若虚开元初人,与贺知章、张旭齐名。----《唐诗别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闻一多

张若虚 〔唐代〕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丈夫年纪轻轻就去驻守边关,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频频回头的夫君。穿上新衫才感觉到春天的温暖,梳妆之后看向窗外寻觅着春光。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探看,画衣上绣的花将蜜蜂都引了来。春意让桃花李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心却跟随管弦之声飘到远方,仿佛到了丈夫的身边。每天清晨都盛装打扮,等待离人归来,可是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还没有归来。睡梦中也不见夫君的身影,醒后长叹,只能再次将门窗关上。

这首诗是作者创作的一首五言长律闺怨诗,共12句,描写思妇一天内心境变化,以景抒情,表达对边塞之人的相思离愁。由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出来孤寂冷清的画面。除首尾两联,其他各联均用对仗。

  诗人首句点题,因为要戍守边关,年轻的丈夫无奈与妻子分别。如此凄婉动人的场景,作者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只是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频频回头的丈夫,一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离别之后,这女主人就陷入了漫长的相思之中,就算这样也要坚持每天梳洗装扮。穿上新衫,才感觉到春天的温暖。梳洗装扮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尔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偷偷探看她。不知什么时候,几只蜜蜂也被画衣上绣的花吸引,可见其以上的绣花多么逼真生动,表明思妇对这件画衣的用心程度之深。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春季正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她沉醉其中,让自己的心随着乐声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写女主人公本人。她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离人归来。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盼望的人还是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

  作者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起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将这首诗翻译成为意识流作品,那就韵味大减。好比将一个曲曲折折的迷宫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却荡然无存了。

一词压两宋的是什么

一词压两宋的是指岳飞的《满江红》一词压两宋是对《满江红》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满江红》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得到后后世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下面我便和大家来谈一谈这其中原因。字字是真情《满江红》这首词是诗人的真情流露,不似其他的一些诗词,都是莺莺燕燕,无病呻吟,或是慷慨激昂,但是在空谈理想,未有实际行动。能像《满江红》这样全篇都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的,实在太少。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内心激愤,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他为国尽忠的迫切心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点名了岳飞自身高尚的人生观,功名非我所求,征战沙场,收复失地,一雪国耻才是我的志向。国学文化精读“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的是急切希望能早日收复河山,不要等到老了,来不及了,而后悔悲伤。上阕从当下,志向以及未来三个角度道出了诗人自己急切收复河山,立功报国的宏愿。字字真情,这不是理想的空谈,这是岳飞对自己的真实写照,岳飞确实是在为收复故土奋斗一生。下阙写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自己内心的愤恨难以消除,将自己此时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驾长车......匈奴血”,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敌人的愤恨之情,也是当时所有爱国人民内心的真实写照。以“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舒缓前面的悲愤之情,一味地愤怒是完成不了自己的宏愿,唯有自信,才能收复河山,也为自己未来定下了一个目标,更加坚定了收复河山的志愿。通读全篇,可以说“字字是血泪”。英雄留千古岳飞留下的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满江红》之所以能够得到后世如此之高的评价,与作者的为人,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首词是作者对自身情感的真实表露,才能打动世人之心,成为千古绝唱。国学文化精读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故土。曾收复襄阳六郡,两度北伐,多次大败金军,金人流传有“憾山易,憾岳家军难”,足见其带领的岳家军之骁勇,每个军士收复故土之心的坚定。后来更是攻下蔡州,郑州等多地,在颍昌之战,岳家军“无一人肯回顾”,大败金军。后大破朱仙镇,眼看就要拿下开封府,将金人逼退至黄河以北,然而此时朝廷下令班师,以致十年功废!其后岳飞含冤入狱,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年39岁。岳飞死讯传出后,百姓无不为之哭泣。岳飞治军赏罚严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下,以身作则,善于团结人民,联合民间力量一同抗金,深受军士和人民的爱戴。其一生致力于收复故土,抗击金人,精忠报国,赢得了后世的尊重,留下了千古美名。国学文化精读纵观两宋期间,还有那位爱国将领能做到像岳飞如此这般?可能有人会想到辛弃疾,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和词人,不错,辛弃疾确实有许多经典之作,但他的生平却无法与岳飞相比,自然也无法达到《满江红》中那般真情实意,感染世人。一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真实的反映出了岳飞精忠报国,满腔热血的英雄气概和坚定的报国之情,也感染了后世每一个爱国者的心灵。孤篇压两宋,唯有《满江红》。

【经典】人说“孤篇盖全唐,一词压两宋”之孤篇盖全唐

中国的文学史上名人不在少数,可是熠熠发光又或者是流传百世的,也确实是多数。总有一些明珠,被历史的长河掩埋其中,张若虚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生只留给世人两首诗篇,他的身世也是扑朔迷离,寥寥数笔之间难以辨别这位诗人的真实面目,但是那一首《春江花月夜》,却成为了孤篇盖全唐的佳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相传创制者是陈后主,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但都是些充满脂粉气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同题诗作从题材上看,虽然也为汉末以来常见的游子思妇诗,但是诗人却以其精巧的构思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以其善感的灵魂,把对生命、对情感的诠释融入到了神秘而浪漫的良辰美景之中。使这一曲“春之歌”成为千古绝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十六句(首句到“但见”句)以雄浑的笔触、细腻的感受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壮丽画面;后二十句(“白云”句到末句)则在这一背景之上真情演绎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语言明畅轻灵,富于动感,语意则幽远深邃,耐人寻味。

  诗人开篇点题,从春江写起。妙用一个“生”字使明月和大海都鲜活起来,浩瀚的水世界在明月的映照下越发地流光溢彩。“江流”句又把我们从“月下”带到了“花前”。曲折萦绕的江水流过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泻在花树之上,迷迷溕溕,象撒上了一层晶莹的雪珠儿。空中的飞霜,江滩上的白沙也都融化在了这皎洁的月色之中,让人对一切都不知不觉,只感到整个宇宙都已为月光所浸染,浑然而成为一个纯净的世界。此时此境,唯有明月光彩照人,成为宇宙间绝对的主宰,成为夜幕中唯一的主角。因此它势必是孤独的,而孤独又总是散发着某种不可言诠的魅力,它让诗人与月靠得更近,天地之间充满了诗人对月的关切,进而生发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遐思冥想——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轮明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撒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

  然而在这个幽美恬静的夜晚,诗人却在用心地思索着,这种思索也为以后的李白、苏轼等大家所承传:“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这些追问中都洋溢着人类对宇宙、大自然永恒的由衷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执著与热爱。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繁衍递变,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从未改变,不知道它在“痴情”地为谁守候,可是奔腾的江水却不曾停留,一静一动,“月”与“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这番心思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月是有情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地留守;人更是有情的在无限的空间里长久地思念。

“可怜”八句写思妇。诗人首先化用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对月光作了更细致地描写:月光似乎在有意地与思妇作伴,又在无意中撩拨了思妇的心,总在闺楼上徘徊不去,照在梳妆台上,又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依人又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远方思念的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此二句用“月”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当我默默地看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看着我,当我默默地想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想着我”,相信有情人是会有这样的默契的。然而毕竟远隔千里,虽共一轮月,却无法两相守,只好以月光为媒介,遥寄相思之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但是天空广袤,江流悠长,即使是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也无法把浸满自己相思之情的月光带给远方的伊人,因此苦闷怅惘之情便更为浓重。

  诗的最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闲潭花落,大好春光将尽,可是归家之期依旧邈邈,春残月阑,更衬托出那一份焦急的心情。斜月沉沉,月光渐隐,一切都要谢幕了,而归途依旧遥遥,不知道能有几人趁着这良辰美景乘月而归,终有怀念之情难以排遣,怎么办?——“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句真情欲滴。情感充沛,诗人在无限风光即将逝去之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有情天地永恒存在之境,将相思之情推向了高峰,也在高峰处为其找到了寄托与慰藉。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又以月为主体,写出了初生的月、高照的月、西斜的月、沉落的月,通过月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通过月的四种形态变化,反映时间的推移,逐步展开诗人的描写和抒情,情景交融,代游子抒发了他们的离愁别绪,同时还探讨了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这样的带哲理性的问题,反映了青春的美好,造化的神奇,表现了初、盛唐社会中,人们热爱生活的心理状态。全诗韵律婉转悠扬,节奏感强,一唱三叹,余味无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两宋为何放过西南的大理国?

965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王全斌、刘光义率六万兵马进攻后蜀,仅66天将后蜀纳入大宋版图。此时王全斌向赵匡胤上疏请求乘胜进军,占据云南的大理政权。

  赵匡胤看着云南的地图,用玉斧画着大渡河以西的地方道:“此外非吾有也。”从此北宋再也没有进入过云南地区,而南宋呢更没这个实力了,大理段氏政权统治云南长达300多年。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时期,南诏国成立,南诏国工向唐朝入贡,并留下质子。后来南诏国王身死,其子继位,并恶化了与唐朝的关系。

  750年唐朝云南太南诏国索取贿赂遭到拒绝后,怀恨在心“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恶”。南诏国被激怒,一气之下起兵反唐,唐玄宗派遣10万精兵渡过泸水,与南诏国开战。结果全军陷没,死于泸水者不可胜数”后来再集结天下精兵强将10万人,由李宓率领征讨南诏。由于当时天气炎热,军队极其供给困难,一路上人困马乏,在渡过泸水后,“瘴死者相属于路”。而阁罗凤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在西洱河畔一战击溃唐军,主将李宓被擒杀,“举军皆没”。此后南诏与吐蕃联合不断骚扰唐朝边境,成为唐朝西南地区的一大”创伤”。

从战术上看,“土风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这是就是兵家所谓的“死地”、“绝地”,没那么多的兵去打啊。

  从战略上看,如果赵匡胤当时乘胜进军云南。当时蜀地虽然平定,但极有可能出现动乱。侥幸胜了,也必然元气大伤;如若败了,威胁到的则是赵匡胤的皇位,以及还显得十分稚嫩的北宋政权。

  再赵匡胤之后的北宋,先后有契丹人,辽人、西夏、吐蕃等等,得让宋朝保证巨大的边防兵力。加之四川前后几次起义,依智高叛乱等,起义多的数不清,后面的一个个帝王及士大夫阶层,国家偏于安稳。号称仁义治国。乞求和平,不愿意对外战争。国家的政策也是重文轻武,

至于南宋更是不想说啊,没那实力,南宋初年,处处盗匪横行,中兴大将都给赵构消残役尽,金及后来的蒙古更是压在南宋王朝上面的大山。。。。

一诗压两宋,孤篇盖全唐?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格外推崇,张若虚和他的诗作才得以被发现,直到后来被推崇为“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至高地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中秋节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的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的由来2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相传很久的重要节日。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定为秋季,八月十五是在秋季的中间,人们仰望高挂天空玉盘般皎洁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与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中秋节在我国由来已久。据《国语周语上》记载,.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有“暮夕月”的习俗。这夕月,即是祭拜月亮神。而“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活动。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行寒和祭月。以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到了魏晋,中秋赏月开始传到民问。中秋赏月、玩月开始盛行,是到了唐代的事。并将唐明皇游月宫之曰作为中秋节的起源。到了两宋,中秋节更成为全国上下喜庆的节日。北宋时,.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明清两代在北京建月坛,皇帝亲临祭祀。关于中秋节的来源,还有一个“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相传尧的时候,住在东方汤谷地的10个太阳一起同游天庭,大地上禾苗被烤焦,树木被晒死,巨蛇猛兽也趁机出来吃人。神人后羿奉命射太阳,后羿美丽的妻子嫦娥,趁后羿离家,偷吃了他的仙药,使身子轻飘飘地飞入了月宫。后来嫦娥在月宫思念人间,便命玉兔替她捣药,准备制成仙药再回到人间。后人把中秋节赏月与嫦娥奔月联系在一起,使中秋节更具有浪漫迷人的色彩。古往今来,月亮历来是文人雅士作诗题词、吟诗唱和的对象,出现了不少佳作。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堪称千古绝唱。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小学生名人名言(小学生名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