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发布时间:2023-11-17 09:03:10 admin 阅读:59

导读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搜一下:荀子中说知识全凭日积月累的名言是什么?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搜一下:荀子中说知识全凭日积月累的名言是什么?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 植《赠白马王彪》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 列传》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 甫《望岳》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 轼《晁错论》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离骚》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 原《卜居》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 游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 植《白马篇》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 坤《呻吟语?应务》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有没有荀子耳熟能详的名言以及翻译,快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天论》)。意思是自然界既有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有自己特有的规范法则,社会的治乱取决于能否遵循这种法则,而与自然的变化无关。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意思是推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来畜养而控制它?顺从天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盼望天时而等待它的恩赐,哪里比得上顺应季节的变化而使天时为人们服务?因任万物而赞叹它,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对万物加以变革发展?想着让万物为自己使用,哪里比得上治理万物而使万物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想望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哪里比得上促进已经生成的万物更好地生长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思念天,就失掉了万物的实情。自然界是没有意志的,所以,对自然界推崇、仰慕、顺从、期待都不会有什么结果,只有充分发挥人的力量去控制、利用自然,才算了解万物的实情。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荀子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这是说,水火是有气的,而没有生命;草木是有气有生命的,而没有知觉;禽兽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没有道德;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又有道德,所以是最有价值、最为重要的。“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人之所以是人,并非因为他有二足而无毛,而是因为他有人与人之间上下、贵贱、长幼、亲疏的等级区分。

【作文素材】荀子的21句名言及译文

 1.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3.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丧礼,就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大致模仿他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把死者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

 

4.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5.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6.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译文: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有所表现而不去引导,就会流于乱。先王憎恶这种乱,所以制作了雅、颂的音乐以引导它。

 

7.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就是高兴,是人不可能避免会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高兴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8.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9.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10.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11.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12.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不羡慕过去,不忧念未来。没有忧愁或怜悯的心情,时机合适就行动,事物来了就应对,事情发生了就处理,这样什么是治,什么是乱,什么要肯定,什么要否定,就一清二楚了。

 

13.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14.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15.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译文:虚心、专一,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16.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17.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译文: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18.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19.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一,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1.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义气,所以人在天下万物中最为尊贵。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

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或分享【朋友圈】吧!

孟子庄子荀子都有哪些名句体现他们的思想?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同时有主张"人定胜天",级别:学长2006年7月31日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一生辗转游说于齐、楚、秦、赵等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最终未被重用,晚年隐居兰陵,著书数万言,是为《荀子》.荀子的思想兼取百家而多有突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信思想即是其一.中国上古人非常讲究“信”,至春秋时出现了系统的信思想,孔孟等人多有涉及.荀子的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前人把信视为伦理道德规范的圈笼,把信与他的天论、自然观结合起来,阐释了“信”的深刻的哲学内涵,进而把“信”提升到了哲学范畴的高度.(1)治国之信荀子的信思想与其王霸思想紧密相连.“……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荀子·王霸》)荀子认为齐、越等春秋霸国虽地处偏僻,却强盛起来,是讲信的缘故,可见荀子把信放在何等重要的地位.荀子将“信”德推而广之,突破朋友、交际等道德伦理的局限,将“信”应用于选贤治国,使之成为君臣上下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首先,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讲信.《荀子·王霸》篇云:“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他希望通过上行下效的办法推行信德,他说:“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系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君道》)也就是说必定是仁德贤明,明天理达人情,以身率正,知人善任之君才能统率天下,达到天下大治.其次,荀子把仁、义、礼、信作为为臣之道,他说:“若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喘而言,臑而动,而一可以为法则.”(《荀子·臣道》)(2)军事之信儒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必须强兵,强兵才能保国安民.孔子曾说为政之要领是“足食足兵”.(《论语·颜渊》)荀子的强兵之道在于以仁义为本,其弟子陈嚣曾说:“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荀子》反复申明这一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强调“信”在其中的作用,他说:“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荀子·议兵》)假若朝令夕改,兵士不知所以,势必丧失一国之威信,致使军心涣散,遇到强敌,一击即溃,所以说政令信者强,正如荀子所说“耆艾而信,可以为师.”(同上)其次,荀子把信作为治兵的“六术”之一:“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荀子·议兵》)其中赏罚必须施之以信,才能服众.(3)修养之信在荀子看来,君子具有许多优秀品质,而信亦为要素之一:“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欲,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荀子·非十二子》)这与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一脉相承的.如此“信人”怎能不畅行天下而无阻?因而他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荀子·修身》)正如孔子所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4)信与人性论人性问题是荀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的一系列重要哲学概念与政治主张都与他对人性的理解和阐释有直接联系.荀子将性定义为人之自然天性,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属性.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提出“性恶论”.他的“性恶”并非人性本恶,而是后天习染所致,是顺人之情欲之过.同时,荀子又认为人有从善的愿望和向善的可能性,方法便是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另一方式便是通过礼义教化,行法治,重刑罚.荀子认为接受了礼义法正之教化,凡人皆可以成圣贤.“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荀子·性恶》)那么,荀子为什么要提出“性恶说”呢?第一,性恶说是对现实中绝大部分人而言的.经过观察,荀子发现人生不能无欲,而大部分人的欲望则是不知满足的、不知节制的,因此对这些人而言,欲虽不恶,却极易流于恶.在荀子眼里,凡人也可以为禹,所以不然者,正是此种贪惰之性使然.基于这一番体认,荀子便迳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之意,也就是说以礼义师法,化导人群中绝大部分“不肯为君子的人”也是可以改恶向善的.第二,荀子主张性恶,是有惕励而积极的用心.由于战国时代的混乱,所有维持秩序的支柱力量,均已荡然无存,因此人欲横流,异端并起.于是荀子亟思隆礼以矫之.又因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遂使一般人安于其说,自满自得,因此世风愈下.荀子因此力斥孟子的性善之非是,而代以性恶,王先谦所谓“感激而出此”者,最能看透荀子此层苦心.再者,荀子虽然主张性恶,却未完全抹煞人类的尊严,认为人性必固着于恶,而无迁化的可能;更不认为人均应安于性恶,而不必有为善之心,反而却积极地勉励人积善成德,化性起伪.就这一方面而言,荀子性恶说,又要比孟子性善说来的更切合人生实践,更有实际效益了.可见,荀子性恶说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荀子具有更积极入世的心态.因此,荀子为何多次提到“信”也就不难理解了.有学者认为荀子降低了信的地位,如认为诚信是从属于“忠”、“孝”、“礼”、“义”等基本道德义务的次要道德义务.其实不然,由孔子、孟子到荀子,信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内涵逐渐扩展,并逐渐由伦理道德范畴提升到哲学范畴.这主要体现在荀子的天论思想中.荀子的天论思想包含两层意思,即: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天道或天命与人事之间,是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的.所以他特别强调“天人之分”,能明于此义者,荀子称之为“至人”.明于天人之分,即天人的职分不同,人应当尽力做好人事,减少自然灾害,增加驾驭自然的能力,这样便成为至人、圣人了.荀子强调近人事而知天命,他所说天命乃指自然规律,人事包括人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活动.这两方面的活动都做好,便可“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人定胜天,也就是说人即能认识自然规律,又能利用自然规律,但是在此过程中,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适其道而行之,不能盲目行事,更不可图一时之利,否则,徒劳无益.依据荀子所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视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在这里,荀子虽然沿用了古代的“天”、“神”的概念,但并未将其作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待,他完全继承了道家天道自然和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的自然之天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将其理论化.至于“神”,则是神机,即是难以测晓的神妙作用.因此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在荀子看来,人讲诚信可以通神明,可以起到神妙的作用,即神机.以上所见,荀子把“信”扩展、延伸到哲学范畴的高度,对先秦儒家信思想做出重要贡献.(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孟子把孔子主张的“仁”发展成“仁政”,提倡省刑薄赋,以使“黎民不饥不寒”,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在君臣关系上,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路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如果统治者十分残暴,则可以把他看作“独夫”,起来推翻他.孟子主张统治者“法先王”.认为“不嗜杀人者”才可以统一天下.

荀子的名言具体解释为以至于冥思苦想,不如实实在在做点事.原文是如何说的!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荀子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看爆笑视频

推荐理由:每日分享精彩搞笑视频

做人

推荐理由:每日分享励志哲理美文

甜言蜜语

推荐理由:每日分享暖心甜言蜜语

荀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应的名句(希望有翻译),我想些写进高考作文里。谢谢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翻译: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翻译:上天创造人民,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王,是为了人民。)“从道不从君。”(翻译:依从正确的原则而不依从国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翻译: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承受船使它行驶,也可以倾覆船使它翻沉)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这是不对的,人的本性是恶地)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在劝学中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名句是?

亲,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哦

荀子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思索以通之。 

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笃志而体,君子也。

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恋爱甜言蜜语的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