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想了解一下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教什么的思想)

发布时间:2023-11-17 09:26:40 admin 阅读:59

导读我想了解一下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教什么的思想 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

我想了解一下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教什么的思想

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

考前检测(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全文共计2500+字,预计8分钟复习完)

教育家

陶行知

1.1927年,陶行知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的出路。1930年,晓庄学校被查封。

2.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厂、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以达到普及教育。

3.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所谓“小先生制”,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陶行知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故称“小先生制”。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

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受裴斯泰洛齐、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合一”翻了个筋斗,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2.“生活即教育”

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向上,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3.“社会即学校”

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

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即社会”是半开门的改良主义的主张,“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根据社会的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结合其整个思想看,“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其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做工的人读书。

其二,“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相应地,对课程教材也提出改造意见: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陶行知如何在超越王阳明、杜威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回答这个问题的此刻正在播恒大亚冠比赛,作为球迷难以回避,但是这个问题也是本人感兴趣的,只好忙里偷闲的写几句。

如果非要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超越杜威和王阳明,也是说的通啊!以我研修布点法多年的体验看,一个时代的有关教育思想的概念、假设和理论,在以后的某个特定时候必将被更健全的观念、更精细的程序和更完满的理论体系所取代。

限于时间和篇幅,今天只能局部的,片面的就某些观点简单比较一下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之所以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优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陶行知的观点比杜威的观点更符合认知逻辑,更符合人类成长规律。首先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做到“学校即社会”;要先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

布点法关于人类教育成长的演进历程观点更验证的陶行知的教育观点正确。布点法认为:婴幼儿与儿童世界认识世界,必须依赖养育者的教育,学习的最基本目标应当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受教者向养育者学习语言与认识周围世界是交织在一起的。布点法的这种对人类教育的演进历程分析和陶行知的观点尤其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想和。

今天就这样了!有机会再深度探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先生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推进贫民教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的教育理念。“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宁做鲁宾逊,单力开荒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

(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二)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三)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用这种方法就能渐渐地培养。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是什么?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是感悟和提升,陶行知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新课程既要解放学生、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人们把课程、教本当做世界,现在要把世界当做课程和教本;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首先,陶行知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学前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学前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反之,学前时期养成了坏习惯的儿童,其一生的发展都会受限。其次,陶行知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基本上在家庭中进行。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教会学校的刺激,近代中国开始重视公共学前教育。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萦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然而这个以日本学制为蓝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学制,并未给学前教育应有的地位,仅把蒙养院作为家庭教育的附屋。而且,蒙养院教师由经过训练的育婴堂乳媪充任,这些文化层次极低、封建思想浓厚的妇女,无法承担起蒙养院教育学前儿童的职能。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现状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变,陶行知大声疾呼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西方的影响?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有哪些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个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三大原理:A.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B.社会即学校C.教学做合一:做是教和学的中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对现今教育教学的影响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影响重大。生活教育思想是其思想理论的重要基石。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启示一、陶行知中国教育思想内容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包含着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三个内容:(一)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什么样的,受到的教育就是什么样的,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不好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先生认为教育是源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你要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但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和生活并不是对等的。教育对生活也具有反作用即教育改造生活,先生曾指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对于那些落后的东西,我们需要摒弃。对于人类生活有害有弊的东西在教育中我们需要将其抛去。从而使人的生活积极的、正面的向上方向发展,为生活的需要办教育;有了生活,便有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共始终。(二)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以及教育之场所。”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着生活即教育而来。因为社会比学校的外延更加的宽广,很多东西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因此要将学校扩大,让社会成为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可以是我们受教育的场;社会即学校将书本知识的教育变成了社会活动的教育,教育不再只限于学校中的读书写字其范围延伸到了社会劳动中;社会即学校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延伸,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这一理念形成的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成为了一个整体教育体系;(三)教学做合一传统的教学是指老师只需要教,学生只需要学就可以了。陶行知先生认为这样的教育过于死板、封闭。因此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让教师与学生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将教学做合一,要在“劳力上劳心”不要将教育与劳动相割裂。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形也就是做,做是知识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去经历,去亲身体验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做”中,才能感悟真理,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二、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评价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核心内容,简简单单的三个词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够脱离生活而存在,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相关联。书本只是工具并不是学习的目的。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是因为想要更好的适应生活。因此在教育知识的选择上面不要太过拔高与生活实际脱节。如果教育落不到实处,反而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很有可能因为日常生活与它的距离太远,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接受程度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发生。因此,教育需要紧密的联系生活。“社会即学校”教育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将学校限定于方寸之地。这样的学校太过狭窄,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视野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能力。学生需要走出校门,去大自然中去听、去看、去闻,获得真实的感官体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学校是一座象牙塔,但里面的学生迟早会出来面对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去社会上体验,感受别人的生活。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也需要社会与家长的支持,社会需要提供学生合适的体验岗位,保证学生的安全。家长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教学做合一”在课堂上,老师不能想怎样教就怎样教。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要将知识点交给学生,就需要老师学好这个知识点。在教的过程中,回想自己是怎么学会的,用自己学的方法来教学生。且要注意,在教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做到教会学生学。学生也不能没有目标的盲学,要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与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如果教师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技能,更要能够做研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理,学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虽然有所遗憾——忽略了系统知识的传授。(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流动的,社会情境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而他们留下的知识却是亘古不变的。这些知识,我们无法将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也无法将其付诸于实践唯一所能获得的方法就是从书本上或者是由老师讲授。)但瑕不掩瑜,其内涵的丰富值得我们深究。综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的启示。生活教育思想注重教学相长,老师不仅要教,在教的过程中也要学。不能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发挥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育都不是很完善,低段的学生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高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也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将知识化成孩子所熟悉的。让他们触手可及。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例如在上《小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在引入部分设置生活情境。给同学们播放一小段超市内的视频,让同学们观察货架上那些物品的价格,在其中发现之前没有学过的小数。再让同学们讨论讨论它是什么数,除了在超市里,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引发同学们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翻开学生课本,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教材内容是紧密的联系生活的。比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集合一课中,教材选用了学生在学校与生活中都经历过的比赛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找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挖掘教材中与生活有关的内容,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多感官的参与。(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启示。生活即教育,教育需要为生活而服务,学校教育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因此,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的实践部分也不能落下。为了能够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适应自己的职业。许多大学都会安排学生在学习期间去到社会中见习实习。就比如许多师范大学的见习,先由学校安排学生与小学学校进行会面。再有小学方面安排任课的老师来负责对学生一对几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向正在岗位上的教师咨询,请求教师解疑。提前体验教育工作,以便发现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方面的培养与思想方面上的准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适应教师这个行业。(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生活教育提倡办活的教育。让教学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在教的过程中也要学。与学生一起融入到学习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沉默的数据中,老师有这样一个提问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沉默的数据能够举一个例子出来吗?马上就有一位女生举手回答了,她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到她的爸爸喜欢抽烟,他知道抽烟不好但他老是戒不掉烟,每当我妈妈让他戒烟的时候,他就说他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抽烟,也都没什么事儿。小女生的这个例子让张齐华老师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在小学的课堂上,居然能够有孩子根据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讲出这样一个例子。他立刻表扬了这个小女生并且说到他的这堂课上过很多次,也给像他们一样同样优秀的孩子上过,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在课堂上将这个例子举出来。并且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还提出今后一定会把这小女生的这个例子纳入到她的教学内容当中,向她学习学习。老师大方的表示要向学生学习,对学生的成果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这无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尊重。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分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有哪些?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

在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新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认真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所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

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文章又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0页。)主张打倒传统的教育,提倡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的这些看法,明显基于“行——知——行”的认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颇有见地的。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民主教育》、《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等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对创造教育进行了论述。

尤其是1944年4月在《战时教育》上发表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论述更为集中。他认为创造的儿童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在这种环境下,国民普遍思想狭隘僵化,不敢乱说乱动,这种情况下哪来的独立思考?

哪来的自由创新?所以教育的首要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保证独立思考、自由创新的问题。

衡量教育体制质量优劣的标准,就在于其能够激发国民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意识的程度。

学校即社会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

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

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

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宋词(宋词关于重逢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