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教育理念简短经典(读名家教育经典变教育教学理念)

发布时间:2023-11-17 10:39:00 admin 阅读:59

导读读名家教育经典变教育教学理念 很高兴再次阅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前曾经拜读过这本书的前身《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因时间较早,部分内容已经...

读名家教育经典变教育教学理念

很高兴再次阅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前曾经拜读过这本书的前身《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因时间较早,部分内容已经模糊了。再次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与感动。原以为每条建议会读的很快,像心灵鸡汤一样迅速沁人心脾,真正读起来,才知道每条建议都是那么耐人寻味,需要深思和感悟。

在读到第二篇文章《谈谈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时,文中提到:我们的工作是用心脏和神经的工作,确实是每日每时都在消耗大量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压抑。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此时让我想起了一个英语早读课上,一名男生因无法容忍另一名女生向其他同学要吃喝的东西而辱骂出口,无视教室内的学习纪律和老师的劝阻,在教室内大声责骂和互摔书本。在两人情绪无法平静的时候,我首先把两人叫到办公室,冷处理20分钟。只让他们思考无视课堂纪律的原因是什么,矛盾发生后更合理的解决方法有没有,可以怎样处理?

20分钟后,让两人分别讲述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和理解。然而正值青春气盛的两个人仍然无法压抑自己激愤的情绪,无法很好的沟通。怎么办?把两个人分别大吵一顿吗?

我告诉两位同学,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犯了错误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不知道如何改正错误。一番引导后,两个人终于低下头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次矛盾和冲突。

“在工作中,我经常力求不使自己激动,不加剧激动,而是让它缓和下来。”消除激动和气愤,放松抑制的弹簧的第二个方法是幽默。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

在化学课堂和学习中,总有那么几位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一致认为,该同学聪明、思维敏捷,但是在学习中总出现拖拖拉拉,不能够把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出现作业或者练习反反复复,不能按时上交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真是“恨铁不成钢”。于是在课堂上,当需要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就经常拿这样的同学来开涮,希望能够提醒到他,感知老师在关注着他,希望他有所转变。当这些孩子从老师的举动中,从一些小的现象中感悟到老师善意而无恶意的,怀着好心地嘲笑他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他慢慢的也在转变着。如九六班的小柯同学,作业练习总是很难见到。一次在化学课上,当学到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时候?我举了一个例子说,当老师和同学们看到小柯同学作业不交,练习不能按时完成的时候,对他真是恨之入骨,恨不得把他扔在绞肉机里面绞一绞(多么血腥的场面呀),那这个时候大家看到出来的最多的是什么物质呢?大家很容易想到是血液,那么血液中最多的成分又是什么呢?这样的小故事中来理解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当日子长了,这样的同学不愿再当反面的教材,于是开始上课听讲并能交作业了,再加上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一个积极努力的阳光男孩正漫步走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送给自己所关注的每一位学生。然而教育不是万能的。从初一,初二开始有些学生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放纵,已经失去了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到了九年级除了捣乱就是违纪,根本无法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小杨同学在周五被家长带走了,看着她被家长的带走时落魄的样子,我的内心也很有失落感。作为多年的班主任,内心深处早早的刻下要有耐心、爱心、恒心的意识和观念。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也希望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来感化他们。每次班会上为大家寻找一些励志的文章,或者是爱心故事,亦或他人拼搏奋斗的历程。对于学生迟到、说话或者作业不交等现象出现,及时进行提醒或者是批评教育,然而惩罚的力度不足,导致学生“恶”的一面愈加彰显,掩盖了孩子们正确的是非观的形成和表现。对于部分同学,在上课时无事生非,说话违反纪律,并且是一而再,再而三,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

在第一条建议中: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告诉我,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有时需要采取暂缓的方法解决,使感情稳定,每当我有必要和学生谈论反映其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的行为时,我经常把这种谈话推迟几天。    

作为一个新接班的班主任,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思想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需要我们牢固的去掌握它,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结合班级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为扭转班级中部分优秀生学习不深入、不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现象;学困生纪律差、不看书的现象,我采用民主测评的办法:每周民主投票选举,得出学习标兵两人,为大家树立积极正面形象,彰显正能量,同时选出问题学生一人。学习标兵黑板核心位置表扬,鼓励大家学优秀、做优秀,见贤思齐;对于问题学生,则要抄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遍,知是非,见行动。效果如何,我们一起期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坚持读下去,让我们在读书中,一起收获和成长。

什么是蒙氏教育?你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法?

蒙氏教育是我们为了说的简便而简称了,全称是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是一个人,她非常伟大,她创办的教育理念距今已经有100多年了,但是依然被世界各国产生影响,在遵循着她的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教育的伟大

它产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了。创办人蒙台梭利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儿童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蒙台梭利成立了儿童之家,其实就是孤儿院,她通过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直接观察,进而创立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很多年后,科学研究才解释了她的教育法。而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她的发现,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重要的8个原则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给我们总结了儿童学习的8个原则,被广大的至今被广大的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和遵循

运动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并且对于思考和学习来讲,运动是有必要的。

当人感觉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时,学习会更好,内心也更加舒适当人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时,会学得更好对进行的某项活动提供外在奖赏(包括为了取得好的分数),这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当停止提供这些奖赏时,会有消极影响当孩子们团队协作、互相合作时,学习会更好在有意义的背景下学习比在抽象的背景下学习效果更好成人与儿童之间一些形式的互动会优化儿童的结果有秩序的环境有助于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这8个重要的原则已经被科学证实,其中之一个便是和秩序有关的概念——有秩序的环境有助于儿童的发展。秩序对于儿童非常重要,给孩子创造有秩序的环境,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认为,孩子是不需要任何教育的,一切遵循自然的生长。而大人只是需要影响和引导。大人给予儿童最恰当的外部条件是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的材料。

建议父母可以看一下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其实很多关于教育的书籍都是基于这本,然后可以调整自己的环境以及自己的想法,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首先在家里面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蒙氏教育空间。

北京市教委和教育局的区别?

答:教委和教育局的区别是:职责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等。

一、职责不同:

1、教育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全国教育事业的具体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

2、教委研究制订全国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及重要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研究教育理论等。

二、工作性质不同:

1、教育局负责全国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含社会力量办学),协调、指导、监督区、县(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教育工作。

2、教委综合管理全国的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工作,指导、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负责教育督导与评估。

中国著名的教育理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非国之害";但若"无学",则国"丧无日矣"。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一、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二、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三、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四、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五、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主张"见善则迁","闻过则喜",并且"与人为善"。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他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以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与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一致的。3.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他以撞钟为例,说:"扣则鸣,不扣亦鸣"。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亦鸣"。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四、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还认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4.荀子(约公元前286-前238)名况,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通过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客观努力,知力德积累而成,谓之"积",圣人就是"人之所积"。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就达到"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就是说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把人培养成"士"、"君子"和"圣人"。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处甚至多,如他们都重视"笃志"、"内省",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一,长虑顾远。他以为人都"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可是有些人偏偏去做坏事,招来"危辱",这是他们没有受教育,只顾眼前利益,不能"长虑顾后",不知为长远利益打算的结果。其二,积善成德。他主张人要终生积善,只有这样才有"终乎为圣人"的希望。其三,培养德操。荀子认为德育的最后目标在于培养德操。他要求一个人要养成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他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这些话和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同义语。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5.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此外,他还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6.王充(公元27-约97)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www.zhlzw.com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7.郑玄(129-200)是汉末有名望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他把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学术宗派成见中解放了出来。他要求学生的言行,必须符合礼。他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可见,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时,还要约之以礼。在治学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是在校注经学中,他严持客观态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学风影响很大。二是郑玄是一个很讲究"积学"的人,他怕"积学"经验,就是要在"博稽"、"粗览"、"时睹"上下功夫。所谓"博稽"就是要在教科书上下功夫,知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粗览"就是要多读参考书,普遍浏览,以扩大知识面,便不要占时间太多;"时睹"是要选择一些精确可靠的资料,作为旁征博引之用,其参考价值较小,花时间也较少。他认为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经学中有深奥道理,就能做到"由多求一","以一御万"。这就是他教和学的成功经验,其中寓有逻辑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合理因素。三是在教学中主要采取问难和记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说;"乃复启发为之说,如此面则识思之深也。"这是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新的发展。8.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详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05/22/5316526_283234117.shtml

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格言

语文教师教育格言1、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2、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3、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4、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之处是爱的圣地。5、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6、是宽容而不是纵容,是诱导而不是命令。7、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在成长!8、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9、教师的工作是激发孩子对人生无限的好奇心。10、教师要融于师生的相互理解中。11、在教学上,要做教师兼学者;在写作上,要做学者兼教师。12、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13、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14、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15、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尊敬和喜爱,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16、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17、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8、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19、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20、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21、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是老师。。22、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经典教育让孩子一生进退有据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 王财贵教授

经典教育让孩子一生进退有据

教育有很多种形式。针对全体国民的教育,是最基础的一种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在理论上,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不是每个人必须接受的。但是,基础教育不同,基础教育是国家基本国策,国家有义务向全体国民提供基础教育,所有国民也有义务接受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更是必要教育——这既是全体国民必须要接受的一种教育,更涉及对教育核心价值的一种选择:在宝贵的全民义务教育阶段,什么教育,才是必要的?

珠玑妙语

★学校学的,是知识和技能,但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构成人的精神世界里最终极的那部分。

  ★教育,不仅仅在教授知识,更需要给人们建立一个精神的世界与一个信仰的世界。

  ★知识,让我们认知;而价值,需要信,需要认同。因此,基本价值问题不能讨论,基本价值问题只能让人认同。

  ★人有人的底线,底线不能讨论。基本价值观就是做人的底线,良知就是做人的底线。底线只需要认同。

  ★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人生各有缺憾,但活下去,不就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吗?教育,不就是让人建立一个更好的自己吗?一个孩子降临到你家,就是要让他的人生变得更美好。教育就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

  ★《论语》关乎理想、关乎价值判断,不理解这一点,永远不会明白文化是什么。

  ★读《论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价值系统,学会做价值判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一生进退有依据。

  ★素质,是价值判断力。是非,是一个人智慧的本质。懂得判断是非,能够做价值的选择,才是素质。

  ★文明,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重要不等于必要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各种特长班,周末都排满了,认为这很重要。比如去学体操,女孩子学学形体,难道不重要吗?重要。比如学乐器,孩子懂点乐器不重要吗?也重要。又学书法,书法是人的脸面难道不重要?那也重要。但是,依此逻辑,重要的东西太多了,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怎么办?教育的篮子只有这么大,能把所有的菜都捡到一个篮子里吗?捡到篮子里的也未必是菜。所以,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必须从重要里面选必要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必要的教育;高等教育才是重要的教育,教授专业,教授谋生技能。

那么,针对全体国民的基础教育,必要的教育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问题?自上世纪初以来,废除读经,废除科举,向西方学习西式教育制度,但是,有没有人发现,我们其实疏忽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就是——当中国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时,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西方教育基础跟我们的不一样?

最早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那些非常令人敬仰的教育先辈们,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差异的存在,他们忘记了,西方的孩子除了在学堂接受科学与人文教育之外,还有一个受教育的场所,那就是教堂。教堂是西方人的无处不在的受教育场所,始终在给人精神与道德上的双重支撑。

现在中国孩子的成长教育,只有一个学堂。学堂学的,是知识和技能,但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构成人的精神世界里最终极的那部分。换句话说,我认为,仅仅依赖知识和技能的传输,不足以构成全体国民的道德基础。尽早开始经典教育,或许能弥补这一缺失。

古代和西方的教育优势

那么,有人问:中国古代,为什么就不存在这样的缺失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靠私塾。只要孩子进入私塾接受基本教育,他一定会读经,读“四书五经”。经典的作用,相当于西方教堂与《圣经》的作用,而又有西方不具备的好处。好处在于,因为不是宗教,传统文化的积累在世俗教育中没有障碍,不会涉及信仰歧视与冲突。所以,中国古代教育,既教授知识,同时又为人们构筑一个精神世界,建立一个文化信仰。所以,古代中国人在私塾读《论语》等“四书五经”,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是古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也是全体国民的公共道德信仰基石所在。

西方的教育制度,有非常了不起的两点优势:

第一,知识系统更全面。不仅教授传统文化知识,还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这一点对于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上个世纪,面对西方列强竞争,我们反思自己民族文化的时候,就发现中国的自然科学是远远落后于人的;

第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这种西方教育形式,可以使教学效率最大化。中国古代私塾,表面看好像也是班级教育,一个先生带着七八个、十七八个小孩读书,但实际上,它仍然是一对一的教学方法。私塾学生年龄大小不一,进私塾时间有前有后,学习进度也不一样。一个小孩可能去年来的,他拿本书,比如《孟子》,跑到先生那里背一段,背完了先生帮断句,布置下一段背诵。古文没有标点符号,需要由先生帮助断句,断句完不讲解,学生下去背。然后,又一个小孩上来,他可能刚入私塾,刚开始读《论语》,先生也是先给他断句,学生下去背。然后,第三个小孩再上来……这种教育优势在于可以像孔子讲的那样针对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但缺点在于没有效率。要让全体国民都接受教育,私塾教学模式是有问题的。今天教室标准化,学生人数少的三四十人,重点学校坐一百多人的都有。为什么?追求效率最大化。这就是学习西方教育的优势。

中国古代教育也曾经不止一个“学堂”。中国古代教育是三堂:学堂,祠堂和中堂。每个村落都有私塾学堂,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每个家庭都有中堂。学堂里有圣贤,祠堂里有祖宗,中堂挂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所以,古代传统教育下,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出现一些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问题。

教育不仅要教授知识

教育,不仅仅在教授知识,更需要给人们建立一个精神的世界与一个信仰的世界。

什么叫信仰?可以把两个字分开理解,一个是信,一个是仰。

信是什么?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或者说非常确定地相信一个还没有被确定的东西,这便是信。未确定的为什么要信?因为已确定的事实是知识,不需要再去信。一加一就等于二,信不信它都等于二。知识,信或不信,它都在那儿,跟你无关。信者,一定不是已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才需要去信。人生需要人们故意地去信一些东西。有这样的信,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依据。

譬如,人为什么要做好人?人们能找到一个知识即事实上的答案,一个科学答案吗?你说好人有好报,但我也可以举例说好人没好报;你说恶人有恶报,但我也可以举例说好人不长命,恶人活千年。要不要做好人,无关事实,有关信仰。

知识,让我们认知;而价值,需要信,需要认同。因此,基本价值问题不能讨论,基本价值问题只能让人认同。价值多元时代,有多元价值观,允许自由讨论,但是,不能混淆概念。譬如是否选择结婚,是否做丁克族,当然可以自由讨论多元选择,但人们常误把这些也当作价值问题。这不是价值问题,而是具体的人不同的人生选择问题。做一个好人这样的基本价值观,是不能讨论,不能多元选择的。人有人的底线,底线不能讨论。基本价值观就是做人的底线,良知就是做人的底线。底线只需要认同。

为什么要读《论语》

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考试有用吗?找工作有用吗?对比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为什么不会问为什么要读《圣经》这样的问题?首先,他读《圣经》不会想到有用的问题。其次,他即使想到《圣经》的功能,也会明白《圣经》在帮助他建立一个信仰体系,给他一个人生依据。但是在中国,为什么要读《论语》,仍然会被作为一个问题,不断被提出来,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问题。既然一定要回答,那我就来试着回答。

《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

第一,《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正确认识自己;二,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论语》的第二个体系,是有一套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个体系,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

《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前面谈到,信是对不确定的东西信,基本的价值观不需要验证,需要认同。那么,什么叫仰?是相信一个比你高的东西,相信一个引你向上提升的东西。它不叫信服,它叫信仰,要往上看。所以,信,就是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必须是让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么不确定的东西都能信。让人堕落的东西不能信。信一个不确定的但引领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

人类是高贵的,但一定要记住一点:人类的高贵,并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身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也不是体现在所有的个体的人性上;人性的伟大和光荣,人类的高贵,往往体现在某一些非常特殊的伟人身上,他们代表着人性的光辉,人类的高贵,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仰望这样的光辉,这就叫仰,信仰!

《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不一样,动物总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类会改变环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人类向往的更美好的世界,便是应然的世界。人类失去了对应然世界的向往,人类将会怎样?我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生活在想象世界中。构成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不是此刻的世界,而是想象的世界,一个比今天的世界更美好的世界。

人生各有缺憾,但活下去,不就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吗?教育,不就是让人建立一个更好的自己吗?一个孩子降临到你家,就是要让他的人生变得更美好。教育就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没有对这个应然世界的想象,搞什么教育呢?

读《圣经》,在于获得人生依据,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人。正如《论语》也在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也是给我们一生的依据。《论语》关乎理想、关乎价值判断,不理解这一点,永远不会明白文化是什么。

《论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依据呢?《论语》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以吗?孔子先反问那人:何以报德?然后,孔子给出了如何对待“怨”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话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了他对种种价值之间的不断评估以及最终的价值判断。先看“以德报怨”,可以吗?具体到某一个人,就是我伤害你了,你不计较,你“以德报怨”,作为个体的人,这样选择没有问题。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一个人的问题,他要回答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里能不能这样做的问题。孔子考虑的,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道德体系标准能不能够“以德报怨”。

放在这个角度来看,马上有问题了。如果一个国家的道德体系的标准是“以德报怨”或者提倡、鼓励“以德报怨”,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所以,孔子要反问:何以报德?一个人做了坏事,还要对他好,那一个人做了好事,怎么对待他呢?一个人做了好事,对他当然要“以德报德”,那么,对一个人做了坏事也“以德报怨”,最后合并同类项便是,不管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有好报。如此,既不能制止人做坏事,也不能鼓励人做好事。对坏人好,意味着对好人的不公平。所以,看上去“以德报怨”是道德很高,是绝对的好标准,但到最后,不但没有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反而会促退社会道德。

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跟道德是两码事。所谓理性,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来自我考虑问题。道德不是要去改变人的理性,而是去引导人的理性,让做好事的人感觉有好报,让做坏事的人感觉有压力,引导其理性选择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不是在改变人性,而是在顺应人性。所以从建立道德体系的角度说,不能“以德报怨”。

那能不能“以怨报怨”呢?不能。“冤冤相报何时了”?最严重的是,“以怨报怨”会导致好人堕落得跟坏人一样。当一个社会提倡“以怨报怨”,实际上就在放任全社会的堕落,甚至鼓励全社会的堕落。所以,在如何对待“怨”的问题上,不能“以怨报怨”,也不能提倡“以德报怨”,所以,孔子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做好事的,以德报德,给予鼓励,让更多人做好事;对做坏事的,既然不“以怨报怨”,也不“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直是什么?是公正。对做坏事的人,该受什么惩罚,就给予什么惩罚,不特别宽恕他,也不刻意报复他,报之以公正的审判。

看,这么简短一段对话里,就包含着孔子对三种价值判断的考量。一部《论语》五百多则,几乎全是这样的价值选择题。读《论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价值系统,学会做价值判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一生进退有依据。

今天讲素质教育,搞素质教育,为什么那么多年搞得不理想?因为把增长知识误解为提高素质了,把技能教育误解为素质教育了。会弹钢琴,会写书法,会跳舞表演,是素质高吗?不是。把孩子累死了,素质也提不高。因为素质不是技能,不是知识性的考分,不是卷子上的标准答案。素质,是价值判断力。孟子讲是非之心,智也。是非,是一个人智慧的本质。懂得判断是非,能够做价值的选择,才是素质。素质,就是孟子讲的“四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一个人,有同情心;一个人,知道羞耻,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个人,知道辞让,人间总有争夺,有争夺总要有辞让,这才叫文明;一个人,能懂是非,能判断是非,这四心,合起来就是四个字:仁义礼智,这才是素质。

这四个字,我们的教育都在强调,都在提倡,但是效果一般。为什么?因为没有落实在基础教育的教材上,不会帮助被教育者形成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不会建立人生的信仰与精神依据。文化落到实处,就是文化经典;文化经典落到实处,就是进入基础教育教材。

一部《论语》,还有第三个体系,文化体系。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既然读《圣经》也可以成为好人,为什么一定要读《论语》?我当时有点生气。我说,读《论语》读《圣经》都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人,区别在于,学《论语》认同的是中国文化。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教育不是还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的凝聚力吗?为什么今天孩子那么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让孩子们从小就从文化经典里获得文化认同感?

云南建水有一个孔庙。我在那里讲过一句话:在这样的边疆地区,一座孔庙抵得十万大军。那里离越南很近,离北京很远,为什么那里历史上认同北京不认同越南?因为文化的认同感。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历史是否中断,看文化的认同有没有中断。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中国几千年维护国家统一的最伟大、最恒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军队,而是那些在乡村拿着一本线装《论语》,带领学生们朗读“子曰学而时习之”的私塾老秀才。当云南的孩子打开《论语》朗读“子曰学而时习之”的时候,北京、四川、青海的孩子同样在读,最后,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孔子;他们的人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依据。《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

形成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中国人有中国人生活的美。从基础教育开始,教包括《论语》在内的传统文化经典,然后再把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教给孩子,那么无论在精神层面上还是在形而下的生活层次上,就会形成属于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和气质。文明,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推荐

【爱读经】新一代便携式读经机

公益推广价:480元/台

【爱读经】读经机(国学机)系列由王财贵教授唯一官方指定国学机儿童启蒙早教机,由北京文礼经典文化公司倾情出品。官方授权正品保障,全方位采用王财贵教授的读经教育理念;爱读经便携式读经机汇聚业界一流的设计师、生产商,音质上乘,方便简洁,做工精致,被视为胎教、早教、启蒙教育中的精品。顶级音质让您感受国学的经典魅力,精致小巧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听国学。为孩子请一个最好的‘家教’,送孩子一份最好的礼物。

二、【爱读经】中文经典诵读典藏版 繁体竖排

【爱读经】中文经典诵读典藏版 繁体竖排 系列丛书包括《学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选》、《格言选》、《易经》、《诗经》、《唐诗三百首》、《孝悌三百千》。

三、【爱读经】中文经典诵读典藏版读经本14册15本  

王财贵先生精心编订校正;新版书籍外观的设计极为讲究,美观怡人;书籍采用锁线胶订制定,结实牢固,适合反复翻阅,经久耐用。大字白文,淡化拼音,简繁对照,间距适中,字体高度清晰,不累眼,保护视力。使用环保材料印制,封面为法国进口100%再生纸,内文为纯木浆环保再生纸,油墨为环保大豆,天然环保,安全放心。

“爱读经”品牌名称由王财贵教授命名,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注册,北京文礼经典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爱读经”系列经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其旗下包括读经教材、爱读经读经机、经典名画、教育用具等系列经典教育产品。

联系我们   爱读经南阳

50个经典家庭教育理念

我结合培养我儿子的经验分享给你,家庭教育理念有如下几方面: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要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培养良好的性格、品德,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为将来成为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家长要陪伴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情。我儿子5岁时他母亲每晚陪伴他弹钢琴1.5小时,除了春节休息几天,一年365天每晚坚持练习陪他钢琴,放弃了看电视时间,在小学5年取得了钢琴业余十级的成绩。3、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入手,从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好习惯。”好习惯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4、培养孩子不怕学习,面对困难的勇气。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家长应该对孩子多多启发,帮助他顺利闯过难关,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教学理念简短精辟?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理念简短经典

教育新理念的内容较多,主要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自主讨论、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等新的模式下教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自有教不好的老师,取消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具体的几个方面如下: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梗憧梢允砸幌隆

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1华德福教育法

新西兰主流的幼儿园都非常的喜欢使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之一,这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基于创立人智学的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的一种哲学理念,首要的目标就是给孩子提供其发展自由精神、道德责任和具备高级社交能力的个人综合素质所需要的基础!

2蒙台梭利教育法

这种教育是由意大利心理学家兼教育雪茄玛丽亚.蒙台梭利的方法,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在于强调孩子独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对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性发展的尊重。这也是用于幼儿园小朋友,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教育方法。家长老师们在学习这样的教育方法也需要结合到自身的优势,相对的进行一些改变。

3瑞吉欧教育法

这种教育主要是以尊重、责任和社会性原则为基础,通过自我指导来实施的教育方案。这种方法的最大特色是课程来自于儿童的生活,课程与教学必须是可以激发儿童的相关学习兴趣,激发儿童的创造行思维模式并可以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巧。这是可以摒弃以儿童为中心,忽略教师作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4特法瑞奇法

在新西兰,不论是幼儿课程的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都是幼儿教师专业的优化标准,这一种都是他的教育理念。他是一种以“培养儿童成长为富有竞争力、充满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他们思想成熟、身体健康、精神充盈,有归属安全感,同时能够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知识贡献。”

扩展资料:

幼儿园五大教育理念:

一、健康: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三、社会: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四、语言: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五、艺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教育理念如下的基本特点:

(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

(2)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因此,理论上它们是理念载体即理念持有者对教育的清醒认识,是他们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

(4)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诸概念的共性。

此外,教育理念还以上述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观性。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等;

(5)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理念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努力奋斗的名言警句(中考奋斗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