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王阳明心学20句(王阳明心学20句,通俗易懂,却影响了几个时代)

发布时间:2023-11-17 17:43:44 admin 阅读:59

导读王阳明心学20句,通俗易懂,却影响了几个时代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

王阳明心学20句,通俗易懂,却影响了几个时代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

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

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

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

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

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6

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7

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8

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9

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

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大意: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爱美色,憎恶恶行如同讨厌恶臭,他就是圣人了。

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11

别在打扮自己上花费太多时间

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

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12

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3

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4

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5

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6

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7

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8

人最怕一个傲字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9

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20

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END

?人为什么会恐惧和焦虑?该怎么应对?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关于自律、延迟满足的真相,看这篇就够了

?真正牛逼的人,都能分清成功中的实力与运气

关于王守仁的心学

“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个人以为,程朱理学在于抑制,而心学在于反观内心,没有前者那么违背“人性”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1、心即理: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理便是宇宙中的规律。2、知行合一: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3、致良知:致良知就要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阳明心学包括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其主要内容如下:1、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3、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阳明心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需要做到格物致知。“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提出心是无善无恶的,心即理即万物.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以此推之,则万物亦应是无善无恶的.万物既无善恶,而心亦无善恶,则人所处的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都是无善无恶的.那么人的恶是怎样产生的呢?)看到这个问题,让我很开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可以通过这个问题让我考虑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秩序,即社会人共同遵守的法则。二是通过这个问题启发了我,使我想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人的善恶,不能以人自在的准则来衡量,我们所言之善恶来源于我们自己而非善恶本身。按照无善无恶的观点我们是无法推理出善恶本身,那善恶从何而来呢?刚才已经提到,我们是社会人,我们为了相互制约,为了自身利益,制订了这样那样的规则,如礼,当我们没有按照这样的规则为人的时候,我们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甚至法律的制裁,也就有了善恶了。按部就班、保守派为善,非常规、激进派、改革派为恶。规则变化,善恶的标准也将随之改变。所谓善恶在任何一种以利益为纽带的社会里都将是惟利是图的,都具有极大的偏差。就先谈到这吧。

你对王阳明心学怎么理解?怎么实践?谁的诠释最好?

心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阳明承先圣而来,以身心践行之,历经磨难,从生命体验和感悟中提升,融合儒释道,从心出发,心城物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勿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指南针,要立志成圣,倡万物一体明德亲民,体现了他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批判了时代功利主义盛行和说、行分离与身心分离问题。

真正的好鸡汤!王阳明心学二十句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6、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7、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8、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9、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大意: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爱美色,憎恶恶行如同讨厌恶臭,他就是圣人了。

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11、别在打扮自己上花费太多时间

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

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12、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3、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4、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5、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6、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7、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8、人最怕一个傲字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9、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20、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买健康送产品

广州地铁1号线芳村D出口壹号国际广场

中国好产品—健康4s店欢迎入驻!

王阳明心学20句

我眼中的王阳明心学 读《杨国荣讲王阳明》 王阳明是心学之宗师,儒家学说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叛经离道,也可以说这是儒家思想的正宗回归。发正,儒家学说在明朝的王阳明那里已经不在关注天理,而更加重视个体,是对人的回归。 心学讲心即是理,性即是理,有物,有道。 在我看来,心,即是人心,是一种纯精神体的存在,人的可思考的地方,而并非指人的心脏。心是人联系外物与天理的重要部分。心是混沌所在,曰镜。心是外物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性是指本性。人之本性,乃是人之小宇宙,与天理之大宇宙相照应的人的存在。而理则是天理,自然之理,礼仪之理。理是现成的不可琢磨的自然秩序,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是我们社会存在和稳定和谐的冥冥中的客观存在。道是什么,道是天理透过物映射到人心,人之本性在心与天理相应和而成为人可知可感的道理。那么物,显然是自然界中之物和生活中的现实礼仪了。 根据以上的理解,对于心学便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人是天地间奇特的存在,人有小宇宙,雷同现实之大宇宙,这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之说两者的造化构成是趋同的。人的小宇宙有许多的如同大宇宙的奥秘,不可穷。认清了小宇宙,兴许就是认识了大宇宙。人的小宇宙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运转的规律,那就是本性。而现实的大宇宙也自有其运转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而大宇宙也并非空谈而不现实,大宇宙是有宇宙间的万物真实组成的,大宇宙的那些规律就是这些物来体现的,宇宙的规则在于运转的和谐,相对而言,于中医所说的人体也在于平衡,人体有心,有心可以思考,就可以认识世界及宇宙。人人皆有心,那么为何会出现人的认识上的差异?在我理解,有心之纯度之说。一般人之心纯,天才之心特别纯,而痴呆之人的心有不实,因而映之不实。心是人的思考之所在,在我看来类似于玻璃,它是一种奇特的玻璃,两面都是趋同的,性即是理。但二者并不相通。当天理着物之物被心所探知,并与性相应和,那么心中就产生了道,道就可以唯心所认知所利用了。 这就是心学。 但是心学中的理寄融于物,那是自然,本性常在也是一种天理,那么由物而入人心,由物至于性,由理与性而成于道,这之中却并非是一种天理,一种自然,而是一种人为的能力。 心学讲儒家思想重在良知与致良知。所谓良知即是德行,也就是所谓的性、理与道。致良知,即是认识道,又是实践道。只有致良知,方是良知。良知的认识并不是人生而有之,而是人而为之,致方可成。 心学同时又讲,工夫所至即是本体。在这里,我认为工夫是人之行为,人之致。人所做的认识天理。本性就是一种本能,即是天理,天性。 这样说,心学所关注的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由此而展开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应当积极而为之。 对于欲望,心学上理解为人的一种对于世界的积极的冲动,那么应当鼓励而为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如此,有区别的对待,以道德来约束。君子之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社会与个人懂得和谐的追求,是于个人的自我约束为先导,那么对于个人的欲望而言,也就自然只有节制的,同时又是鼓励积极的。

对于阳明心学你们怎么看?现实中该如何去实践?

简单地说,阳明心学就是王阳明对于儒家文化的独家解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

自宋代以来,儒家思想主流的解读以朱熹的理学为主流。

阳明起初也是朱熹的信徒,“格竹”都格出了病来。好在阳明天资聪颖,学习领悟了儒道释文化精髓,并受陆九渊等心学前辈的启发。在个人生涯遭受极大打击的困顿之下于龙场悟道,创立了崭新的心学。

从此至今,儒家的思想就主要分为理学与心学两派。

现以两派对于《大学》中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在亲民”的争论使读者一窥区别。

对于“亲民”,是两派最大的争议所在。程子解释:“亲者,新也。”所以朱熹在大学章句里把“在亲民”改成“在新民”。就是使民众能够日新又日新,不断进步的意思。

而王阳明则依照大学古本“在亲民”的亲字解释“亲民”为亲近民众,以明明德修身之后的德性到人民群众中去感化民众,使大家都能有很好的德性。但无论如何解释,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其实两派并没有重大的不同。因为朱熹的“新民”,必须要通过亲民才得以实现。而阳明的“亲民”目的就是新民。

至于说到现实中如何实践,这也是阳明对于儒家思想的发挥——知行合一。简单地说学习的知识要真正的做到了才算“知”,正真的了解“知”了自然就能实践做到了。

阳明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格致品天下3月30日发表的《由大学之道了解理学与心学》一文可进一步了解。

《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梁启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密码:0til书名: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作者:梁启超豆瓣评分:8.7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10内容简介:本书部分内容来自于梁启超在1926年出版的专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加入评注者从当今角度的注解,使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书中,梁启超讲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学,“致良知”之学,追根溯源,探讨心学内核,廓清王学后人以及后世对阳明心学的误解,对于有意阳明心学的学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适合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参考。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维新派代表人物。师从康有为,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王阳明心学20句

1

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

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

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

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

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6

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7

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8

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9

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

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大意: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爱美色,憎恶恶行如同讨厌恶臭,他就是圣人了。

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11

别在打扮自己上花费太多时间

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

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12

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3

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4

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5

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6

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7

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8

人最怕一个傲字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9

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20

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责任编辑:圆圆

⊙原创投稿:378832943@qq.com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春联大全对联句子(快过春节了,关于春联,你都喜欢哪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