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3-11-18 17:53:13 admin 阅读:59

导读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围绕哲学的基本概念,或者说意义,含义,展开的。针对不同的基本概念,出现不同的哲学问题。如果说哲学和我们所有人都有关,哲学是人的哲学...

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围绕哲学的基本概念,或者说意义,含义,展开的。针对不同的基本概念,出现不同的哲学问题。如果说哲学和我们所有人都有关,哲学是人的哲学,那么可能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基本观点下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了。又比如,在讨论作为科学的哲学这个背景当中,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知道这是真的?再说到,在实用主义背景下,人们普遍通过可测量的价值来衡量自己的劳动,那么这时哲学的基本问题可能就变成了:哲学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何用?这些问题了,但在古代哲学先驱们的眼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这样的:我们的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世界是不是有一个起源?这些很朴素经典的问题,这些问题到今天,人们还在不停的追问。
你自己认为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不用总结,生活一生就是读完一部哲学著作。

求李露亮教授的《科学哲学基本问题与经典文本解读》的Word文档。邮箱:xiaoruo5361@163.com。确认后给分!

亲,我已经给你发过去喽!

哲学专业主要是学什么?

哲学被称为科学之母,使科学在生活中更好的实际化和具体化。

哲学的出现要早于科学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正是哲学的深入发展才最终促成了人类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哲学教会我们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事物,使我们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能有一分为二的眼光,使我们有很好的发散性思维,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盲目,有理性的思考。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都爱引用一些哲理名言,来增加话语的说服力,教室,办公室,甚至路边的墙上都会贴一些名人名句,心灵鸡汤。这正是哲学对人类生活最直观的影响。

哲学对于个人来说,影响的是我们的心理,是我们的精气神,甚至是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新闻里,影视剧里,我们都能看到,有信仰的人是多么的强大。

最后引用一位哲学大师的话作为结尾吧!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哲学有什么实际用处吗?当今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谁?

哲学当然是非常有用的,从理论上说,哲学可以提高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为理论提供哲理基础,可以为意识形态提供核心理念;从实际应用来看,正确合理的哲学思想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能带来巨大的实际效用,实践没有哲学的指导,将是盲目的,迷糊的,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实践才能成功!

依笔者看,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是毛泽东,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当代最大的理论成果,而且也指导实践最有效的哲学观念。毛泽东主席至少有五篇非常杰出哲学文章,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这些文章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哲学理念极具创造性,而且也很有现实性。

  首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1936年毛泽东同志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写的,这篇文章讲的虽是革命战争的军事战略问题,但从理论实质来分析,却是毛泽东主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批判“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上的错误,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包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新创造,是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运用哲学思想解决主观和客观、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战争的攻与守、战争的进与退、战略与战术等辩证关系的重要哲理文章。谈的是军事理论,而表现的却是哲学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指导军事活动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理论成果。

  当时,毛泽东主席深入思考红军失败的原因,反对博古、李德等人离开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照搬军事上的理论名词和抽象原理的错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的战争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哲思想。

  这篇文章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具体实际问题而得出科学认识和结论的经典之作,体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哲学方法。

  其次,《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文章回答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解答了中国革命实践当时迫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这两篇文章也表现了中国当时优秀的革命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也就是说,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与处理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使革命取得成功。《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诞生,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本形成。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作了深刻总结和哲学概括,既揭露了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也避免最犯经验主义失误,从根本上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作了一系列创新性论述。这两篇文章的重点《实践论》《矛盾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

  再次,《论持久战》代表了毛泽东主席的杰出战略哲学思想。该文就是根据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记录整理而成的,主要是对抗日战争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抗日战争的特点、进程和结果作了预测,分析问题的方法论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论持久战》精辟分析中国当时紧迫现实战争问题,他批判了当时在认识抗日战争前途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指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不可能使中国灭亡,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将会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大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中国人民的胜利结局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及走向作出了具体而透彻的分析与判断。毛泽东主席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的战争基本理念,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取得全国抗战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论持久战》成了影响巨大的文章,文章一公开发表,不仅引起了各方面要人的关注,而且,连蒋介石都认真地阅读,该文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众中,影响极大,震动全国,并在国际上倍受关注。《论持久战》已成兵学巨著,也成了企业家青睐的管理战略名著。

  最后,《战争和战略问题》也表现了毛泽东主席深刻的哲学思想。该文是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首先讲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主要是批评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其次讲的是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泽东主席批评了王明这位“大理论家”的投降主义错误倾向,反对王明所谓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思想,提醒全党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为革命力量的有效保存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哲学理论根据,说服那些对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认识不清的人,对他们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教育。可见,这篇文章虽讲的是战争和战略问题,其实表现的是深刻的哲学思想。

  毛泽东主席的哲学思想是在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是活的哲学思想,这五篇文章特别深刻全面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更明显地体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精华。

  通过对这五篇文章的分析,不难看出,哲学是很有用的,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伟大的哲学家!

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1、【习惯】乞丐到小王家乞讨,他给十块,第二天乞丐又去,又给十块,持续两年。一天只给五块,乞丐: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小王:我结婚了。乞丐一巴掌打过去:妈的,你竟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启示:当提供免费服务让客户成为一种习惯,这种服务就不再是优势,而是劣势。2、【夫妻】夫妇逛商场,女的看中一套高档餐具,坚持要买,丈夫嫌贵,不肯掏钱。导购一看,悄悄对丈夫说了句话,他一听马上掏钱。是什么让他立马转变?导购员对丈夫说:“这么贵的餐具,你太太是不会舍得让你洗碗的。”启示:人的观念没有什么不可改变,关键是角度,要善于揣摩客户心理。3、【班花】女生公开投票选班花,相貌平平的小梅发表演说:如我当选,再过几年,在座姐妹可以向自己先生骄傲的说,我上大学时候,比班花还漂亮!结果,她全票当选。启示:说服别人支持你,不一定要证明比别人都优秀,而是让别人觉得,因为有你,他们变得更优秀更有成就感。4、【管理的弊端】女孩买了条裤子,一试太长,请奶奶帮忙剪短,奶奶说忙;找妈妈,也没空;找姐姐,更没空。女孩失望地入睡了。奶奶忙完家务想起小孙女的裤子,就把裤子剪短了一点;姐姐回来又把裤子剪短了;妈妈回来也把裤子剪短了,最后裤子没法穿了。启示:管理的弊端就在于:要么都不管,要么都来管!5、【优势】老虎抓到一头鹿后要把它吃掉!鹿说:“你不能吃我!”老虎愣了一下,问:“为什么?”鹿:“因为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老虎大笑道:“总不能为了二级保护动物而让一级保护动物饿死吧?!”启示:时刻保持危机感,不要让自己那点优势害死。6、【杯子】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启示:人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7、【碗破的启示】一个卖瓷碗的老人挑着扁担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路人看到觉得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你的碗摔碎了你却不看一下呢?”老人答到:“我再怎么回头看,碗还是碎的。”你得到什么启示呢?8、【要害与敏感关键点】公司在男厕小便池上贴了一纸条:“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结果地上仍有许多尿渍。后来公司认真吸取教训,纸条改成:“尿不到池里说明你短;尿到池外说明你软”,结果地上比以前干净许多。启示:有时扬其长不如揭其短!给客户的提案要具体并准确地切中其要害与敏感关键点才有效。9、【个人与团队】老师问弟子:一滴水如何能不干枯?弟子沉默不语。老师说道:一滴水,风可以将它吹干、土可以把它吸干、太阳可以把它蒸发,要想要不干枯,只有让它融入大海。一个人无力独撑天下,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学会与人合作,独木难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启示:再强大的个人都不如一个团结的组织。10、【比耐力】两只乌龟在田边相对一动不动,老农对一旁的专家说:它们在比耐力,谁先动谁就输了。专家指着一只龟壳上有甲骨文的乌龟说:据我多年研究,这只乌龟已死五千多年了。另一只乌龟伸出头来说:死了也不说一声,害得老子在这里干等。装死的乌龟大笑说:你输了吧,专家的话你也听!11、【经验与学历】一伙劫匪在抢银行时说了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许动,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劫匪回去后,其中一新来的硕士劫匪说,老大,我们赶快数一下抢了多少,那老劫匪(小学文化)说:“你傻啊?这么多,你要数到什么时候?今天晚上看新闻不就知道吗?”启示:这年头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12、【值得思考】某人买了一坛好酒,放在小院,第二天,酒少了1/5,便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个字。第三天酒又少了2/5,又贴了偷酒者重罚。第四天,酒还是被偷,于是贴尿桶二字,看谁还喝。第五天他哭了。桶满了……故事还没完,第六天,他再次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字。那一天很多人都哭了。13、【鹦鹉与乌鸦】鹦鹉遇到乌鸦,笼中的鹦鹉安逸;野外的乌鸦自由。鹦鹉羡慕乌鸦自由,乌鸦羡慕鹦鹉安逸,二鸟便商议互换。乌鸦得到安逸,但难得主人欢喜,最后抑郁而死;鹦鹉得到自由,但长期安逸,不能独立生存,最终饥饿而死。启示: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羡慕他人的幸福,也许那并不适合你。14、【顿悟】老师问:“有个人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同学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启示: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15、【穷人】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义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16、【化妆品】朋友刚结婚不久,开了家化妆品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有天我去店里玩,见一40多岁的女顾客问小李:“这款化妆品效果怎么样?”(www.lz13.cn)小李:“哦,这款我不熟悉。请等一下,我妈帮你介绍。”说着把他老婆拉了过来。顾客直视其老婆足足十分钟,什么也没问就掏出钱包:“买"。17、【营销哲学】一害羞男孩在教室自习,看到一个很中意的女孩,眼看女孩看完书要离开了,害羞的男孩憋红了脸上前搭讪:同学能借我10块钱吃面条吗?钱包丢宿舍了,这是我的学生证,你给我手机号,回头还你钱。女孩想了想说:行吧。正掏钱,男孩又说:要是能借20,我请你也吃一碗。18、【琐事】一只鼬鼠要与一只狮子决战,狮子果断地拒绝了。鼬鼠说:“你害怕了吗?”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启示: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过多打搅,因为成功的秘诀就是抓住目标不放,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琐事上。19、【销售心理】某富翁娶妻,有三个人选,富翁给了三个女孩各一千元,请她们把房间装满。女孩A买了很多棉花,装满房间的1/2。女孩B买了很多气球,装满房间3/4。女孩C买了蜡烛,让光充满房间。最终,富翁选了胸部最大的那个。启示: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非常重要。20、【智慧】美女住酒店一晚结账时账单800元,她抱怨太贵。经理说这是标准收费,酒店附设泳池、健身房和wifi。美女说自己完全没使用,经理说饭店有提供,是你自己不用。女客人打开皮包掏钱付账,但说要扣除经理和她共度春宵的700元,只拿出100元。经理急呼:“我哪有?”美女说:“我有提供,是你自己不用!”

能推荐三本您看过的最好的哲学书吗?

谢谢楼主!个人一点浅见,我觉得哲学很有必要读读,对三观的益处,尤其对世界观的形成 ,认知原理,认识论,正确把握,以求不失于偏倚。 ?????

分享三本我读过的哲学书:

《论语》(东方人性论)

罗素《西方哲学史》

《培根论人生》

注:《西方哲学史》和《培根论人生》我是在大学时候读的,网上下载的图片,当时读的就是这个版本。?

影响人生的十个思维哲理故事(超级经典)

来源:网络

1、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

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

故事的第一节告诫我们,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互动。

2、哥伦布的鸡蛋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凑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运气,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

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先生女士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

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桌上轻轻一磕,就把鸡蛋立在那儿。哥伦布随后说:“是的,就这么简单。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

创新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采取的欢迎态度,它也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是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啊!创新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3、青蛙现象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青蛙放到一锅热水中,那青蛙遇到剧烈的变化,就会立即跳出来,反应很快。但是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给水加温,你会发现青蛙刚开始会很舒适地在水里游来游去。锅里的水温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觉,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乐。

一旦温度上升70~80度时,它觉得有威胁,想跳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它的腿不听使唤,再也跳不起来,最后只得被煮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第一,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才不至于太迟。

第二,太舒适的环境就是最危险的时刻。很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你最危险的生活方式。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第三,要能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而学习是能发现改变的最佳途径。

4、砌墙工人的命运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你手头的平凡工作其实正是大事业的开始,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你能否做成一项大事业。-

5.钉子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

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僵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为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6.买烟

甲去买烟,烟29元,但他没火柴,跟店员说:.“顺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员没给。乙去买烟,烟29元,他也没火柴,跟店员说:“便宜一毛吧。”最后,他用这一毛买一盒火柴。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边际效应。

第一种:店主认为自己在一个商品上赚钱了,另外一个没赚钱。赚钱感觉指数为1。

第二种:店主认为两个商品都赚钱了,赚钱指数为2。当然心理倾向第二种了。同样,这种心理还表现在买一送一的花招上,顾客认为有一样东西不用付钱,就赚了,其实都是心理边际效应在作怪。

变换一种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很多事情换一种做法结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

7.聪明的男孩

有个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

几次的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

小男孩回答很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别人比自己强。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聪明。

8.听的艺术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就是“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9.两个和尚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当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时。他十分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

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我们常常会忘记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这样在未来当我们年纪大了,我们还依然会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10.学会舍弃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个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个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但我只选一个最精美的就够了。”

甲笑而不语,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不断地从一筐的石头中挑一个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时候他的筐里结果只剩下一个石头!

人生中会有许多的东西,值得留恋,有的时候你应该学会去放弃。

——猜你喜欢——

你几月出生,就是什么命!(放松一下)

这是一篇看了会落泪的文章

十个经典西方哲学思想命题,你知道几个?

西方哲学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鲁迅说过,好的东西就拿来,吸取精华,去其糟泊,所谓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把全球好的思想,好的人才,以及好的技术,都统统拿过来,然后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何愁不能实现呢?

十个经典西方思想命题,多学习,能用上,一起来静心品读。

1,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的开篇就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都有求知的本能。”

亚里士多德用这一格言说明了哲学的起源。与这句格言相类似的哲学格言还有: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这种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积累、演化,最后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的哲学问题。

很多爱好哲学的朋友经常会问:哲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很难回答。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求知是人的本性,人们为求知而求知,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学思考以后得到另外的东西。海德格尔也说,如果非要追问哲学的用途,我宁愿说:哲学无用。

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

苏格拉底是想启发这位青年,哲学对工作,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对人生和宇宙,才有大用。

2,芝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芝诺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和继承人,素有“悖论之父”之称,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

流传下来最著名的就是“知识圆圈说”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哲学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做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芝诺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因此也会骄傲自满,举步不前。

对此,中国的庄子也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泛,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

3.,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他像20世纪英国的温莎公爵一样本可继承希腊一个城邦的王位,他却对此毫无兴趣,因迷恋哲学而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现实当中,人们往往对地位、名利或美人很迷恋,可是赫拉克利特迷恋的却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不停息燃烧着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结论。河水川流不息,当人们第二次原地踏入这条河时,碰到的水流已不是原来的水流了。比如,你爬山的时候,通往山顶的路和下山的路也已不是同一条路了,因为万事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在瞬间即逝地变化着。这条路上肯定有树叶落下了或者地上的树叶改变了位置,泥土中间和表面蚯蚓、虫子、细菌正在穿梭,而泥土自身的一部分也在腐烂,一部分正在化为其他物质,只不过人类的肉眼无法明察罢了。

在赫拉克利特眼里,智慧的人极少,多数人是坏的。他既不合群,又蔑视一切。晚年隐退到一座废弃的庙宇。野旷人稀,不得不吃草根树皮。约公元前480年与前470年间,这个高傲的苦行者带着病痛离世。

人虽然走了,但他的学说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那句“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名言,我们更是记忆犹新。黑格尔评价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第一奠基人。黑格尔读到他时,动情地说:我在茫茫大海里航行,看见了新的陆地。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不错,一切都在变化,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4,马基雅弗利:政治无道德。

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他主张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摆脱外国侵略,结束教权与君权的长期争论,在他看来,君主国是最理想的。他的名著《君主论》就是在论述一个王国怎样才能保住,怎样会失掉,由此总结出君主的治国之道。

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争权夺利的斗争,与公正、仁慈等道义原则无涉。他说,政治的统治手段和措施应该同宗教、道德和社会影响完全区别开来,除非它们直接影响到政治决策。一项决策是否过于残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马基雅弗利不仅将宗教与政治法律分开,而且将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分开。“政治真理要发展,就必须首先抛弃自己的两个伙伴──神学与伦理学”,因为“讲道德和搞政治不是一回事”。“所谓道德,不过就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品质。道德和伦理的善,不过是实现物质成就或权力地位等世俗目标的手段……神学和伦理学都是政治的工具,而政治就是利用一切工具达到目的的实践的艺术。”

他指出:运用力量和权术,不必受道德的束缚。合乎道德时自然受人赞扬,但是,在政治上,无须问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只应问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当合乎道德的事有害于国家利益和君主个人安全时,就不应去做。当不道德的事对国家和君主有利时,都应毫不犹豫地去干。不要有什么顾忌。“如果一个人完全遵守德行去行事,不久就会遭逢不幸,家破人亡”。马基雅弗利说,“做人君的如欲保持地位,必须知道怎样去行不义。”

马基雅弗利的“政治无道德”,其实主要强调的是:政治应该和道德分开。如果把政治和道德比喻为游戏,两者的游戏规则是大不相同的,如果在政治领域遵循道德的规则,或者在道德领域奉行政治的规则,必然会遭到挫败。

历史上很多例子表明,马基雅弗利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那些抱有道德之心的政治家,到最后都是因为“妇人之仁”,小则害身,大则亡国。比如项羽,就因为讲求信义不愿在鸿门宴上借机杀死刘邦,最终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把政治上的规则运用到道德领域,确实是不行的。如果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搞阴谋、争利益就说不过去了。所以,马基雅弗利说得很对:政治属于“公共领域”,道德属于“个人领域”。

5,爱因斯坦: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爱因斯坦说,“自然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又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看来,这位科学伟人的一生,是在科学和宗教两大思想体系中度过的。无论如何,一种超然于智能生命的自然力,是可以被普遍感受到的。宗教把这种自然力的来源,归结于神;而科学,对此尚没有完美的回答。也许,在这个世界上,会一直存在有我们用科学根本无法解释的事情和现象。对于这些,我们除了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以外,还能做什么呢?

在爱因斯坦看来,上帝不玩骰子,科学只能由那些彻头彻尾浸润了对真理和理解的追求的人们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对于一种可能性的坚信也属于这种领域;这种可能性就是,适用于存在世界的那些规律是理性的,即可以用理性来概括。在西方,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拥有着深刻的信仰。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儿、莱布尼茨……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科学精神,把科学程度的高低看做文明的标志,把科学看成是宗教的死敌。也许看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我们才真正知道科学和宗教在源头上还有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与宗教都肇始于人类探索宇宙及自身的冲动,但随着科学取得愈来愈大的进展,在一些人的心中,它也成为了一种宗教似的信仰,但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怀疑精神,它本身反对任何形式的崇拜,在科学面前,任何真理都是短暂的,需要怀疑和推敲的。

6,霍布斯: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它毫无力量去保障一个人的安全。  ——霍布斯

霍布斯(1588~1679),1588年4月5日生于威尔特郡一个牧师家庭,1608年牛津大学毕业。生活于政治、宗教激烈斗争的革命年代,霍布斯的思想受到当时机械论的影响,试图将机械论引入社会分析,提出了社会—国家学说。

他认为一个没有国家和社会的人的“自然状态”是这样的。第一,像一出生就被弃在荒野的孤儿,形单影只,只能自己管自己,处于“自保”状态。与之伴随的是无助、凄凉和存在的野兽带给他的恐惧;第二,为了自求生存,不得不餐风宿露,四处漂泊,靠有限的野果饱腹,而此时恰巧碰到许多和他一样要靠这野果活命的人,因为自然资源稀缺,他们不得不像几条丧家的狗,为块骨头加入战斗,咬得你死我活。因为没有人是刀枪不入的,在不断冲突的激烈竞争中,每个人都在随时会被伤害的不安全中朝不保夕,甚至快速死掉。

人人为了自保而反对他人,这种类似野人的自然状态带来了命运的不确定和心理的恐惧。有一天,一个钟表匠路过,对厮打的自然人说道:“你们为什么不订个协议,将你们交给我,我会像钟摆一样让你们感到确定和安全,从此不用战争,不要为生命安全担心,而把你们有限的精力放在寻找食物和水源上。”大家对这个提议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订了契约。有的把权力交到一个(钟表匠)君主手上,有的交到几个钟表匠(议会)那里。而且,为了保证钟表匠有实力防止人们随意毁约,并且赋予他/他们强大的武力。于是,社会的钟摆——国家就这样产生了。

霍布斯的学说跟他所处的时代脱离不开,当时的英国,内战带来的血腥动荡和无政府状态浇灭了革命开始前人们的热情。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使人们厌倦战争与死亡,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应时而生,而霍布斯的理论正好适合这种局面的开展。他的政治保守主义引导英国走向了良性而有序的政治改革,为英国争取了一百年的安定和繁荣。

后来,霍布斯的绝对国家主义理论被自由主义者发扬光大,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先驱。而亚当·斯密和边沁等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家又通过在自由、自利、快乐、理性等方面的深化,沿着个人自保和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路线,清晰地指向了未来的自由资本主义,开启了西方自由市场的盛世来临。

7,柏拉图: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害怕光明和真理。

《理想国》里曾经有个非常著名的比喻——洞穴隐喻。

说的是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它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后来,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后来又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迸,以致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对这个被解救出来的囚徒而言,看到外面的阳光真不知道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他在一个黑暗(象征虚幻、不真实)的环境里呆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错误地认为那些虚幻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对外面的阳光(象征着真理和本质)不适应,感到刺眼。

在这里,柏拉图用洞穴里的囚徒来比喻群众,对他们来说,真理是刺眼的,讨厌的,只有生活在无知的洞穴里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定。而通过洞穴隐喻,柏拉图还传达出一个这样的信息:我们所面对的只是现象,本质则在现象之外。如果要认识本质,必须“转向”——不是身体的转向,而是“灵魂的转向”,即从现象转向理念。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载体”,纯洁、至高的理念无论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

对此,怀特海说,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做注脚。而海德格尔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一文中表达了与柏拉图相反的观点:我们原本就生活在黑暗中,为了寻找家园,我们点亮了蜡烛,追逐光明,但越来越执著于光明,忘了我们的家在黑暗之中。结果,我们在光明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的是“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科技文明。这不正是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西方翻版吗?

8,波普尔: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最著名的理论,在于对归纳法的批判,提出从实验中证伪的评判标准:区别了“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在政治上,他拥护民主和自由主义,并提出一系列社会批判法则,为“开放社会”奠定了理论根基。

和大卫·休谟一样,波普尔对人类建立的归纳法发出了质疑。休谟曾提出,我们见到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但并不能确定太阳明天也会照样升起。由此得出,假想并不能通过先例而在理性上得到证明。而波普尔的看法,则与他的“可错性”原则相结合。他说,既然无法证明太阳明天会升起来,那么我们只能假设一条理论,认为太阳会升起。如果太阳第二天没有升起,那么这条理论就是错误的。然而,直到太阳不升起的那一天之前,这条理论仍不能被证伪(证明是假的)。波普尔由此推出科学理论的划分标准:若某理论可被证伪,这理论即是科学的。

因此,只需要一只黑天鹅就足以推翻“凡天鹅都是白的”这一结论。从波普尔开始,新的科学论取代了旧的科学论,科学能够解释更多的现象。波普尔从归纳法的不可靠性,得出了科学的可贵性——科学知识不等于真理,科学知识只是猜想。科学的特点就是它可以被证伪,科学正是因为能够被不断证伪而不断发展。反之,那些不着边际的形而上学空话和伪科学,尽管可能永远也无法驳倒,却也永远没有任何用处。惟有科学能够通过不断证伪而步步逼近真理,而科学家真正的使命也就在于努力去证伪自己的理论,而不是设法最终证实它,因为真理只能不断逼近,而不能最终达到。

因为,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

9,孔德: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哲学家。他批判神学和形而上学,强调知识产生于感官体验,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他认为,人所知的只是经验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就是要寻求这些关系,用最简化的方式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产生各种规律。

孔德把人类的精神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虚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追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终极原因,并把这些原因归结为超自然的主体;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抽象阶段,在这一阶段,神学世界观被形而上学世界观取代,人们以抽象的“实体”概念来解释各种具体现象;第三阶段是科学—实证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不再追求玄学或心学的思维方式,而是立足于发现现象的实际关系和规律。

在孔德看来,人类历程经历了从迷信到玄学再到科学的过程,到第三阶段社会由科学家管理时,人们进入了现实的阶段。科学是关于描述、推论和控制的——科学家从观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过描述,精确地推断出自然规律的规则,一旦那些规则被掌握,便可以反过来推测这些事件。最后,当目标为描述和推断所操纵时,科学规则便对自然的可能性做出了控制。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把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参考实体,而对那些无法观察到的事件避免做出为什么发生的解释。

孔德的观点简述为:掌握知识是为了预测,预测是为了控制,控制的能力继而就会转化为一种权力——一种控制规律、预测未来的权力。

知识的主要功能是掌握规律。如果不能掌握规律,也就谈不上预测和控制。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体育活动。一个不懂得比赛规则的人,注定是必败无疑的。除非他熟悉和适应了这些规则,才有获胜的可能性。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个不懂得生活规则的人,注定是要碰钉子的。

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再到孔德的“知识就是权力”,西方对知识的迷恋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正当科学技术大行其道的时候,它也越来越背离了我们的初衷,走向我们目的的反面。西方箴言说:“越接近真理,我们越自由。”但我们现在却越来越处于知识的压迫之下了。以至于尼采发出了这样的疑惑:“真理是如何被赋予价值,以至于把我们置于它的绝对控制之下?”

因为,知识现在越来越不受我们控制了,它反而因其权威性开始控制我们,逐渐成为了一种支配我们人性的权力。对科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孔德并没有完全预料到。

10,萨特: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同时也是位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深化,它剥去了人道所谓的阶级性或社会性,撇开了各种社会规范,研究人的具体生存处境,特别是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如何行动等深刻命题“。

人在自主选择自己的本质时具有绝对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他由此得出:“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简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他说,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存在主义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

萨特主张人的问题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必须把人召回来并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从而解释现实世界。他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唯一给人以尊严的理论”,人有理想和愿望,既能否定也能肯定自己;人有意识、感觉和思想,既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还能意识到人之外的各种东西的存在;人才是真正的存在,必须把人及人的问题作为先于其他一切东西而存在,并从本体论上把人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加以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文化首先是用来限制和禁止人的无所顾及的、“自由的“、内心深处的欲望的一套方法。而萨特并不这么看,他说现代社会中,人实质上已经丧失了使他与他人、与历史、与文化等有机地联系着的一切根源。人孤单单地,没有任何外来的支撑,必须独自决定世界和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人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样等等这些重大生命课题。因此,人类将朝哪一个方向前进,是毫无保障的,因为人的内部和外部都没有什么东西能决定和指引他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

经典哲学问题

“水果”是共性,指的是所有拥有水果特征的东西。就好像“人”是指所有在21世纪会上网的动物一样。“苹果”和“梨”是水果特殊性的表现,等同于提出问题的你是人,回答问题的我也是人。区别:水果之间的区别是除他们共性以外的个性,就像你是人,我也是人,不过在这个问题里你是提问的人而我是回答你问题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顾炎武的名言名句(记住这15句话,教你摆脱那些俗套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