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过端午顺口溜(端午节顺口溜叁20字?)
发布时间:2023-11-19 16:11:55 admin 阅读:59
端午节顺口溜叁20字?
1、(粽)叶裹千味,(情)断汨罗江。(飘)出屈原怨,(香)魂亦忧伤。2、(端)阳一壶酒,(午)后醉梦乡。(安)得忠心在,(康)乐慰愁肠。3、端坐窗前思汨江,午夜楚歌祭忠良。吉时且看龙舟赛,祥和米粽尽飘香。
衡阳人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一、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二、挂艾叶菖蒲:
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辟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三、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四、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五、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状状,玲珑夺目。
正月十五是中国古代版“情人节”,你计划赏灯约会吗?
作者:上官云
2月19日是传统的元宵节。离着它还有两天时,80后小杨的耳朵便被两个信息轰炸了:一个是故宫要举办“上元之夜”灯会,有票不?一个是隔三差五被人问一句:元宵节以前是情人节啊,知道不?
前一个问题还好说,后一个问题让小杨直发懵:元宵节不是得吃汤圆猜灯谜吗?怎么就成了情人节?
听起来是不大靠谱,可寻根究底的话,元宵节还真称得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资料图。中新社发杨正华摄
历史悠久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个很古老的节日,如果从西汉时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
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又将夜称为“宵”,正月十五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的夜晚,所以就叫“元宵节”。
它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跟汉武帝创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有关,原本是皇家祭祀,至东汉末年才开始成为节日。
不管怎样,这至少说明,在汉朝时元宵节的地位就十分重要了。
虽然看起来一本正经,又是皇家,又是祭祀……但元宵节传入民间后,很快被改造得极富娱乐性,美其名曰“闹元宵”。
怎么个闹法?《隋书·音乐志》有如下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也就是说,为庆祝元宵节,载歌载舞的人们常常不分昼夜,怎么开心怎么玩。
资料图:重庆安居古城舞龙表演庆元宵吸引市民眼球。 周毅摄
在国力相当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变着花样做出各种灯轮、灯树等,还有模仿百物造型的“形象灯”,一眼望去,满城的火树银花。
极尽热闹的“世俗狂欢”
转眼到了市民经济发达的宋代,有了经济基础,人们很快把民俗过出了新花样。不止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据说还有官员派发小红包。
手工业水平上去了,花灯更加精巧。宋代,元宵赏灯活动整整持续五天,逛灯市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还有各色小吃,游人通宵达旦,络绎不绝。
个别时候,元宵赏灯都有可能提前。《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宣和五年时,“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夜。为甚从腊月放灯?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故谓之预赏元宵。”
大词人辛弃疾大概也逛过当时的夜市,所以才在文中感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形象地说明了宋朝灯节花灯数量之多。
猜灯谜随着花灯的繁盛而兴起。人们把写满谜语的纸条贴在花灯上,谁猜中了都能得到小奖励。在娱乐活动缺乏的古代,这样的益智小游戏出现没多久就风行起来,至今还颇受喜爱。
明清以来,元宵节花灯没有太多新鲜之处,但后来却增加了舞狮、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别有一番新意。
资料图。 张斌摄
这才是中国古代版“情人节”
除了热闹的活动和各种表演,元宵节还有一个挺特别的“功能”,后来也因此被人唤作是中国古代实质意义上的情人节。
民俗学专家萧放解释,有这个叫法,是因为元宵节是古代难得的两性可以接触的时间。
元宵节的狂欢,给了深闺女子晚上出游的机会。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她们依然能到街市去观赏花灯,尽兴游玩,即便深夜不归,旁人也不会多加苛责。
由此,年轻男女有了互相结识的机会,一见钟情的例子多得很;有些原本便是有情人,只不过借着元宵节来约个会。
大文人欧阳修写过一首《生查子·元夕》,流传至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好不容易出来观灯,女子们往往会费尽心思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可惜的是,灯会上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中如果一时忘情,遗落首饰是比较常见的了。
资料图。 申冉摄
所以,古人记载“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大概是很真切的描摹了。
那些与吃有关的往事
除了玩乐放松以外,中国人过节,似乎总要跟“吃”扯上点关系: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更不要说顺口溜似的“冬至饺子夏至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人人都能说上几句。
元宵节依然如此,汤圆就是这个节日的标配食品。
南宋时期,人们也吃汤圆,只不过管它叫“浮圆子”,取起煮熟后浮于水面之意,南宋词人史浩在《粉蝶儿·咏圆子》中记下此景:“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
按古籍记载来看,“浮圆子”的味道应该不差: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满口香甜,饶有趣味。
做法也挺多,煮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蒸食、油炸、炒吃等多种方法,同样美味可口。《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列举过南宋临安城元宵节的几大美食,排第一的就是乳糖圆子,也就是糖馅元宵。
资料图:汤圆制作成一颗颗麻将的样式。 陈超摄
有趣的是,根据地域不同,北方多半要“滚”元宵,南方的汤圆则大多是包出来的,做法不同,口感也略有差异。有生意人为了讨个吉利,干脆将其唤作“元宝”。
围坐吃元宵团聚便好
吃也好,玩也罢,元宵节传承许久,早已衍生出难以尽数的习俗:放烟花、摸钉求子、送“孩儿灯”、走龙门阵、迎紫姑……令人目不暇接。
它也确实是个相当另类的节日。包括游艺项目在内的许多活动,几乎都在夜间举行,很像一个开放式的“狂欢节”,比起国外毫不逊色。
有民俗学专家说,元宵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但那些活动却远远不只是让大众开心一笑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社会内涵。
资料图。曾开宏摄
过去,人们比较普遍认可中国农历新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实际标志农历新年的结束。不管是汤圆的形状,还是需要结伴出行的娱乐活动,这个节日也在提醒人们,要珍视团聚。
所以,能够与亲人或爱人坐在一起,煮上一锅汤圆同享,元宵节便可以算过得很圆满惬意了吧。
●汤圆VS元宵傻傻分不清楚?看完本文就懂了
●票价疯涨:我们在失去“电影票自由”?
●谢谢你们,感动中国!
原标题:《今天是中国古代版“情人节”你计划赏灯约会吗?》
编辑:孙悦
责编:马学玲
多地提出每周2.5天“小长假”,如何落实并走向长久化规范化?
安徽、江西、浙江等地陆续出台意见——
每周2.5天“小长假”有待落地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缓解,各地复工复产、保障经济运行尽快走上正轨的措施陆续出台。近日,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均提出实施周末2.5天弹性作息制度,以扩大文化旅游等消费。此项政策能否落实,并走向长久化规范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安徽:
落实带薪休假提振消费信心
日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办公室印发《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促进劳动节等假日旅游消费的通知》,提出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实施周末2.5天弹性作息制度,真正把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
《通知》提出,工会组织可组织会员职工开展职工(劳模)疗休养及春游活动。各市县因地制宜推出文旅消费券、惠民卡等措施,支持出台形式多样的消费补贴办法,促进文旅消费。推出一批一日游、周边游、采摘游、亲情游线路和产品,策划一批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产品。省市联动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提振消费信心。开发一批生态休养、运动康体、文化养心、康疗养生、健康养老等康养旅游产品,推动健康旅游服务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批骑行、徒步等户外旅游项目和经营规范的健康旅游基地。
为严格落实劳动节等假日疫情防控措施,《通知》要求,暂不开放旅游景区室内场所,景区日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
湖北利川:
打造文化品牌释放消费潜力
“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近日,民歌《龙船调》诞生地——湖北省利川市提出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适当消费,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带薪休假、2.5天休假等制度,释放消费潜力。
利川常年气温舒适凉爽,被称为“避暑凉城”;同时,还拥有独特的土家族文化,是湖北亮丽的旅游名片之一。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往年游人如织的利川旅游业发展受阻。随着“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帮助企业解困、恢复运营成当务之急。
该市还推出百元利川旅游年卡,全面激活恩施州内市场和假日经济,开启“刷脸”玩景区;腾龙洞景区、龙船水乡景区上榜三峡乡村旅游“30佳景区景点”。(记者白海星柳洁)
【专家观点】李长安:期盼政策走向长久化规范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缓解,各地复工复产、保障经济运行尽快走上正轨的各种措施已陆续出台。其中,不少地方如江西、浙江等地为了刺激消费而出台的每周2.5天小长假尤其引人注目。事实上,民众希望这不仅是特殊时期实施的临时性政策,更期盼这项政策能够走向长久化和规范化。
众所周知,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9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到57.8%,大大超过了投资与出口的贡献率。但疫情暴发后,国内消费受冲击较大,特别是餐饮、旅游、住宿、航空等行业,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除了发放消费券外,实行每周2.5天弹性休假制度显然也是刺激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一般来说,假期适度延长,对于鼓励民众出游、增加消费性支出效果比较显著。打好“消费券+弹性休假制度”组合拳,对于刺激消费、进而推动经济更快复苏,将起到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实行2.5天弹性休假制度的设想在数年前就已经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此后,江苏、河北、江西等多个省份都陆续出台了鼓励2.5天弹性休假的意见。
不过,从实施效果看,2.5天弹性休假制显然“雷声大、雨点小”。在制度规定方面,大多在鼓励实施2.5天弹性休假制度的同时,要求占用其他时间予以弥补,这就使得该项政策有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在企业方面,又涉及调整生产进度、额外增加职工福利等问题,故而主动落实的不多。对于职工来说,这项政策看似延长了假期,但考虑到可能遭遇减薪、人为调休等因素,对于2.5天小长假的热情也随之下降。此外,疫情对劳动者收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可能削弱2.5天小长假对消费的刺激作用。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实施这一鼓励性政策,必须充分发挥其对刺激消费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注重消除制约该项政策实施的各种障碍,尽快打通政策落地的“痛点”“堵点”。在尊重职工基本休假权益的基础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状况,大力推行弹性休假制度。政府也要加大监督与管理的力度,防止职工权益受损的情况发生。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使2.5天小长假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成为一项能够长久执行的利民惠民政策。(李长安作者为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我们的假日”这样变迁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赏花成为许多市民的假日休闲活动。记者孟雨涵摄
最近,江苏南京提出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全国一些地方也在探索这一休假模式,更好地引导和培养新消费。其实,中国现行的休假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从每周休息一天,到“双休日”出现、“黄金周”问世,以及传统节日“小长假”出现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假日”逐渐增多,不断变迁。
单休日忙碌,双休日休闲
中国的假日制度几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行每周休息一天的假日制度。单休制一直延续到1994年。
然而,那时唯一休息的星期天,成了中国人“战斗的星期天”。因为在这仅有的一天休息日中,人们要打扫房间、换煤气、洗衣服、走亲访友,几乎从早忙到晚。由于一周只能休息一天,上班族很难离开自己生活的城市出外走走,“待在原地”成为一种生活惯性。大家更注重“积累”,而不太讲究“消费”。
央视的《正大综艺》成为当时最红火的节目之一,给国人提供一个“了解世界、开拓眼界的窗口”。人们通过这个节目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满足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主持人所说的“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成了许多人脱口而出的顺口溜。
总体上,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数中国人而言,单休假日对生活的改变不大,再加上交通出行不如现在便捷,旅游更多时候是一种梦想,能在全国各地跑的大多是因公出差的供销员。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效应更加显著。1994年3月,单休制度终于松动,中国开始实行“大小周末”,大周末即每周休息两天,小周末则休息一天,这也为后来的“双休日”做了软着陆。
“大小周末”初次推行时,不少人还不适应。轮到“大周末”时,有些人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由于容易弄混淆,不少人逢周五就问:“今天是大周末还是小周末?”这时的国人初步有了“过周末”的意识,利用大周末安排出行的人骤然增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少部分人开始了“自驾游”。各地商场、农贸市场人群涌动,商家们笑逐颜开。
在“大小周末”实行一年之后,从1995年5月1日起,全国实行5天工作制,正式迎来了“双休日”。随着中国人慢慢适应双休制,文化产业、短线旅游业都呈现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
“黄金周”与“小长假”互为补充
1999年之后,人们最为熟悉的“黄金周”来了。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3个7天长假,并从当年国庆起执行。
据报道,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迅速席卷全国。这一长假制度也被视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到了“黄金周”,不少旅游城市更是人头攒动,出境游也同样火爆,国人似乎“包围”了全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黄金周旅游消费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每年一到黄金周,道路资源紧张,绝大部分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成本比平时贵许多,服务质量也普遍打折。还有景区保护问题,尤其对于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来说,大量的人流进入导致景区超过承载限度。2015年10月1日,全国包括故宫、九寨沟等16个知名景区提前发布“限客令”,这也是国内景区首次实施限流。
终于,中国的休假制度又一次发生变革。2008年,“五一”法定假期从3天改为1天,意味着“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同时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假期。这标志着假日制度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因素,尤其是清明祭祖、中秋团圆的3天小长假,对承袭传统文化、增进亲情交流等都有所推进。全国各地在小长假推出许多民俗活动,让传统节日搭上时代列车,在现代社会重新绽放光芒。
同时,如何通过休假帮助人们更好地休息,制度层面探索也在进行。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推行带薪休假制度”。2015年8月,国家明确鼓励弹性作息,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2.5天休假模式”开始在一些省市探索施行。
休闲产业仍有很大潜力
统计显示,全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约60天增长到目前的115天,占全年的比例超过31%。也就是说,中国人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
专家认为,中国休假制度的调整,和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相吻合,符合国际大势。休假制度演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效率提高,而这又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假日天数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而逐渐增多的。比如,由最初的手工作坊改为生产线后,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就有了休假条件。
经济学家们观察后发现,休假这个生活行为,和国家经济发展效率相关。上世纪7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后,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被称为“收入—幸福悖论”。经济学家将人们休闲时间分配方式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其与国家产业效率、人均GDP存在相关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休闲时间是沟通国家和个人的桥梁。简单地说,人们怎么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怎么发展。但目前许多居民的日常休闲方式还较单一。从目前来看,中国休闲产业依然处于发展阶段,未来仍有很大潜力。文化产业、旅游、运动、养生等休闲方式都是提升人们休闲质量的休闲产业类型。如果说传统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生存,那休闲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健康地生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的专家建议,可尝试将休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等,促使地方更加重视休闲经济发展和居民休闲需求。
古代的休假制度是怎样的?
其实,休假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要趁休假才能结伴出外郊游。
唐代诗人王勃就是趁休假之时挥笔写就《滕王阁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公元675年的九月初九,一群文人墨客趁着十日休假的日子,从全国各地赶到江西南昌,齐聚庆祝滕王阁新修成。21岁的王勃正好去探望在交趾做县令的父亲,路过此处,写下了《滕王阁序》。
关于汉代以前的公职人员如何休假,文献记载较少,也一直有所争议。但可知,到了南北朝时期,公职人员为十天一休,一直延续至唐朝。在唐朝,除了“旬休”这样的常规轮休,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则分别休3天小长假。假期1天的节日也比较多,不仅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端午节、重阳节要休假,就连三伏这样的节气也要休假。
随后的宋代,假期有增无减,不但开创如“天琪节”这样的新节日,而且逢节必休。有人曾做统计,一年365天,宋代公职人员可休110天。据史学研究者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节日最为丰满的时期,元代、明代、清代的公职人员休假就变得困难了。
在元代,每年只有16天节庆假日。明代的大假期则包括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辰,旬休也改成了月休3天。到了清代末期,星期天已成为当时官府上层的公休日。(记者彭薇)
综合:经济日报、解放日报
求端午节短信、顺口溜
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贺佳节,齐欢聚。来源:顺口溜网
对联高高兴兴过端午
花开花落芳菲尽云卷云舒彩霞生
端午节摆摊顺口溜?
1、 九块钱不算多,到不了台湾新加坡
2、 舍得零钱花,才是个好当家。
3、 两块钱不算贵,不用开个家庭会。
4、 块钱买实惠,这个价钱不算贵。
5、 少少元钱,你买回家中用十年八年。
6、 打广告作宣传,我不赚大家一分钱!
7、 张三买马张三骑,李四不买干焦急。
8、 块钱是小票,街上一溜达就花掉。
9、 块钱又不贵,适合咱们老百姓来消费。
10、 人人使,人人用,平时想买就难得碰
端午的顺口溜
五月五,过端午。吃粽子,煮鸭蛋,再蒸几个好蒜瓣。
过端午顺口溜
咨询记录·回答于2021-06-14
正月十三“杨公忌”,连“阎王”都忌讳的日子,有啥讲究和禁忌?
连“阎王”都忌讳的日子来了,正月十三“杨公忌日”,有啥讲究和由来呢?
今天正月十三了,马上就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十五一过,给人的感觉年就彻底过去了,也该静下心来安心工作了!
咱们现在可能没有那么讲究了,老的传统习俗可过可不过来了,但是在过去老人的心中,正月里每一天都是有讲究和禁忌的。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杨公忌”吧,对于他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我们来看一下网上流传最多的两个版本。传说有一个姓杨的人家,孩子很多,并且有13个男孩。古代是农耕社会,劳动力的多少决定了收成和生活质量。并且,古代人认为家里人口多也是人丁兴旺的表现,所以,杨家在村里是比较有底气的。
有了底气,就常常在邻居和村里人面前前摆出志得意满的样子,瞧不起别人家,总是在邻居面前说“我儿子多”,多了不起什么的。他总是这样,邻居们看不惯他这种瞧不起人的样子,就很生气,咒他说:“不要嚣张显摆!生老病死各自有命,谁知道你的儿子就会长命百岁呢?”
杨公听了后也没生气,他和邻居说,我有13个儿子,即便遇到灾祸死了一个,我还有其它儿子呢?就算老天妒忌我,一个月收去我一个儿子,也会留一个儿子为我送终的!
结果有一年爆发了瘟疫,这个杨家还真是一个月死一个,恰巧这一年是闰年有13个月。第一个儿子就死于正月十三那天,紧接着,儿子一个个都死去了。到了年关十二月,杨公的十三个儿子全部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孤苦伶仃的,晚景十分凄凉!
所以,人们觉得13这个数字不吉利,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农历十三这一天。而民间根据每孩子去世的那一天总结了“杨公十三忌日”。从那以后有了“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的迷信习俗。
还有一个说法是,这个说法来自于杨家将。说杨老令公带领杨家将去救皇帝,结果再次被奸臣陷害了,被辽军围堵,他和儿子被困在了二狼山。因为,杨老令公感觉这个这个二狼山中的狼和杨相克,他老是感觉不安。杨家将的结局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几乎全部战死了,只有杨六郎逃出来了。
据说,杨业死的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三,所以,民间为了纪年杨家满门忠烈,把这一天叫“杨公忌日”。
也有说是杨家将一直打胜仗,可总有几天老打败仗,后来总结出杨公忌日不能打仗。这几个日子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腊月十九。民间百姓把上面这十三个日子称为百事忌日。
无论哪个版本,在古代民间都是认为正月十三不是吉利的一天。所以,古代民间把正月十三这天除了叫“杨公忌”以外,还叫“毒日”、“阎王忌”,有“正月十三阎王忌,屙屎尿尿都不利”的说法。
所以,古代人认为正月十三这天不要可哪走,最好待在家里那也不要去,也不适合去探望病人。总之,图吉利的事到了这一天都不去干,比如,破土、动工、结婚什么的。
今年正月十三这天也是“七九”的头一天,老话有“雪打七九头”的说法,如果出现“雪打七九头”有啥预兆呢?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是咋说的!
一、雪打七九头,人畜都发愁这句话有地域性,不能每个地区都按这个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七九”的头一天下雪,预示气候还比较寒冷,人和牲畜都不好过,庄稼长势不好,牛也不会有充足的草料。
正常年份到了“七九”温度即使没有明显升温,也不会向下了,出现低温说明比较反常,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
出现倒春寒会给越冬返青作物,以及早春种植的作物带来影响,发生冻害会造成黄苗、死苗的现象,影响最终产量。
二、雪落七九头,九九耕牛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七九”的头一天下雪,接下来也会比较寒冷,到了“九九”那天,冰冻还没有融化,不能耕种劳作,老牛只好在家歇着了。
三、七九雨雪稠,九九冰三尺稠是稠密、多的意思,“雨雪稠”说的是持续下大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七九”期间出现连续性降水,那么到了“九九”期间仍然会很冷,会出现冰冻三尺的情况。
今年“九九”第一天是3月3日,数九全部数完已经是3月12日了。如果,这个时候非常还冷,可能有倒春寒现象发生,我们可以留意一下。
总之,按农谚上的说法“七九”头一天下雪,后期会很冷。不过,现在气候条件和过去不同了,我们不能完全按农谚去判断,我们现在有更科学的预警信息,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就点个赞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