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融会贯通(融汇贯通和融会贯通)

发布时间:2023-11-19 16:22:58 admin 阅读:59

导读融汇贯通和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

融汇贯通和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例句:要没有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举一反三:意思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例句:所有的条件格式都可以利用这个属性,因此,我希望用户能够发挥创造力,举一反三。

2、触类旁通:意思是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

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

例句: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反求诸己,因此融会贯通,而能触类旁通的道理。

融会贯通与融汇贯通怎么区别怎么用并请举例!

文章中出现错别字,从大的方面说,有损于祖国的尊严,是对祖国文字的一种玷污;从小的方面看,写错别字还影响了一个人的“门面”,所谓“门面”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综合外观标志之一。它不但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还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也危及中小学生正常的认识词语和谴词造句。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正确书写汉字是汉语言运用的基本功,尊重并善待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尊严的象征。书写汉字就要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⑴、据义记形。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的语境或词语中往往形成特定的语境氛围,需要意义想近的字“对号入座”。因此,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如“融会贯通”多数人写成“融汇贯通”。如果知道融会是融合领会的意思,就不会把“会”写成“汇”。再如“脉搏”有“血脉跳动”之意,好象血脉在搏斗。明白了该词意思,就不会把“脉搏”写成“脉博”。再如“平心而论”,平心,就是心情平静,不动感情,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平心而论”写成“凭心而论”。⑵、据“义”推形。汉字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了字的正误。如“呕心沥血”和“讴歌英雄”,就可据“义”推形。“呕”从口,区(ōu)声。本义:东西在胃喉中上涌,从口中出来。“讴”从言,区(ōu)声。本义:无伴奏;齐声歌唱。⑶、结构推“形”。有些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一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字。如“纷至沓来”的“沓”和“纷”是相对的两个字,“沓”是纷繁义,与对应的“纷”的意义相同。全词意义就是纷繁热闹的到来,所以“沓”不能写成“踏”。还有“前倨后恭”的“倨”是态度傲慢,“恭”是态度谦恭,“前后”正好相对,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写错了。

融会贯通和全神贯注贯字是意思一样吗,

贯,汉语常用字[9]。读作guàn,即《说文解字》:“钱贝之贯。从毌、贝。”[1]。本义为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2]。引申为“穿,通,连”[3]、古同“惯”,习惯[4]、原籍,出生地[5]、又用作姓融会贯通和全神贯注的意思不一样。融会贯通主要是说学明白了而且会熟练运用,全神贯注是形容的一种精神状态非常专心的学习的一种状态。

融会贯通

[拼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释义]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融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 [近义] 举一反三 豁然贯通 [反义] 望文生义 生吞活剥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在学习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

融汇贯通还是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

贯通:贯穿前后,透彻理解

融合贯穿各方面的知识,得到全面,系统,透彻的理解

出自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更宜于日用事物,经书指意,史传得失上做功夫,即精粗表里,融会贯通,而无一理之不尽矣。”

融会贯通美美与共/仲呈祥

汇集人民日报文艺版面精华,推介原创独家消息评论

融会贯通美美与共

仲呈祥

一部人类文艺史,高峰林立,星光熠熠。创造新的文艺高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中华优秀文艺传统、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邀请专家学者纵横古今,通过整体观照和案例分析,总结文艺贯彻“两创”方针的经验,希望提供有益启示,合力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人民日报》编者

核心阅读

既“立地”——深深扎根于脚下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大地,接住地气、增加底气、注入生气,又“顶天”——高瞻远瞩地把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尽收眼底,学习借鉴,从而为不断实现“两创”奠定坚实基础,在世界文艺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既“各美其美”、体现中华美学精髓、彰显中华审美风范、传播中国精神,又“美美与共”、符合世界进步艺术审美潮流——期待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深入贯彻“两创”方针,充分吸纳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文化艺术成果,创造具有中国气派、反映时代精神、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是当代作家艺术家的重要课题。

 0/1 

坚实基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何在?

不忘本来——表明了中华民族秉持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从未断裂的几千年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伟大思想家留下的哲思华章,有着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个时代的优秀文艺传统,有着“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和艺以载道、怡情养心的中华美育传统,更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传统……我们理应从历史纵向上充满自信地“各美其美”,学习继承好先辈为我们创造的丰富文艺遗产。这也正是实现“两创”的坚实基础之一。且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他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创作成就,与他“不忘本来”地研究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和《唐宋传奇》等汲取的创作营养密切相关。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不忘本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古为今用。

△鲁迅《狂人日记》(来源:豆瓣)

吸收外来——彰显了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胸怀与气度。我们尊重人类文艺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样,我们要深信,中国人民的文艺情怀与各国人民息息相通,交流促进繁荣,互鉴推动发展,共存才百花齐放。鲁迅在文学、美术领域里创作的显著实绩,也与他力倡“美人之美”、介绍域外小说、研究世界版画并从中汲取创作营养密切相关。巴金的小说名著《家》、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都有他们成功借鉴外国文艺的烙印。

我们既要防止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排外倾向,也要防止“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倾向,提倡“拿来主义”,辩证取舍,为我所用。

中华文艺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时间上,我们要不忘本来,各美其美,坚守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美学风范,弘扬中华美育传统;从空间上,我们要吸收外来,美人之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们的文艺才能既“立地”——深深扎根于脚下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大地,接住地气、增加底气、注入生气,又“顶天”——高瞻远瞩地把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尽收眼底,学习借鉴,从而为不断实现“两创”奠定坚实基础,在世界文艺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0/2 

实践路径: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

同现代社会相协调

“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都是为了“面向未来”、实现当代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这种“转化”与“发展”的正确路径何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实现“两创”的实践路径:“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文化艺术实现“两创”的实践路径,便是“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两创”鲜明的实践品格。

“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无论是“不忘本来”的时间纵向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艺,还是“吸收外来”空间横向上的外国优秀文艺,都要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做到与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相适应。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文艺是人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创造。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转化”“发展”,实践路径必须当代化、中国化。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从外国传来,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正是完美地令其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千锤百炼地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造就久演不衰的当代化、中国化的芭蕾舞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

“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现代社会已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已经呈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文艺的服务对象、工作方式、机制手段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而且文艺创作生产队伍、格局、人民群众审美需求、文艺作品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就是要与时俱进地与正在变化的新情势相协调,紧跟时代,调查研究,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在“协调”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为实现“两创”开拓道路,营造良好氛围。近年来,为繁荣发展中华戏曲艺术而实施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京剧像音像工程”和“京剧电影工程”,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便是实践“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剧照(来源:豆瓣)

 0/3 

理想境界:融会贯通美美与共

深入贯彻“两创”方针,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两创”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通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两创”通向理想境界,首要的是在创作思维上摒弃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片面单向思维,代之以把握两端、关注中间、兼容整合的全面辩证思维——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只有创作思维真正实现了这一变革,才能通向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

“与共”的过程,就是交融、整合、贯通、转化、创新的过程。哲学家张世英(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名家专访)积一生研究中西哲学、美学之成果,认为中西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完全可以交流互鉴,互补生辉,共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21世纪人类新哲学。哲学如此,美学亦然。果如是,我们就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

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正在大胆探索,守正创新,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与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艺术要素与高新技术相辉映。既“各美其美”、体现中华美学精髓、彰显中华审美风范、传播中国精神,又“美美与共”、符合世界进步艺术审美潮流——期待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仲呈祥素描作者靳尚谊)

*作者:仲呈祥,1946年生于沪,长于蜀,求学就业于北京。曾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研究室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视》总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总编辑、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研究员。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理论学科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职

—TheEnd—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美编:木子

【最近热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20年个人入会申报指南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点击联系开白名单)

【相关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刊发文艺理论家仲呈祥专访:自厚之,则天美

◎艺术传播与抗疫/仲呈祥

◎新中国70年文艺评论断想:道艺统一褒优贬劣/仲呈祥

◎当代文艺思潮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仲呈祥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艺评中国”

artviewcn

中国文艺评论网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评论家园”专题~

融汇贯通和融会贯通哪个对

“会”与“汇”读音完全一样,也都有“聚合”的意思,但“汇”指水的汇合,如“百川所汇”、“汇成江河”。而“融会贯通”的“会”是“理解”、“懂得”的意思。所以应是融会贯通。详细解释1、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2、出自:《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3、示例: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的。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成语造句1、要学会把有限的常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2、在学习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剥一些知识。3、想象力和现实融会贯通在一起的时候巴尔扎克小说的可惊异的本质,才能以一种最完美的现实与幻想混合而成的姿态出现。4、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5、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苏轼融会贯通的事例?

最典型的我以为就是《题文与可画筼筜谷》,胸有成竹,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该如何拥有知识:融会贯通、终生学习、突破自我极限|头条

“春暖花开”是管理思想者和践行者陈春花传播知识体系的自媒体号,内容涵盖最新的前沿理论、商业评论、演讲实录、著作连载与人生感悟。

这个新时代,最主要的驱动力量来源于知识驱动。

以前说工业时代、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我们就会知道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是工业、是科技、是信息。

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用信息时代来说了,也不说科技时代,甚至也不说互联网时代,而是称之为知识时代。人们一直在反复强调是“互联网下半场”。为什么叫“下半场”?因为它的核心价值转移了。

当年柯达破产的时候,德国所有的传媒都惊呼说了一句话:“在科技面前,没有人高高在上,因为时代会淘汰落伍者”。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很适用。在科技面前、在知识面前,没有人可以高高在上,时代会淘汰一切落伍者。面对未来,唯有跟知识走在一起。

在现实当中,大家对知识都充满了期待,但所有人几乎都困在知识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间的人都忙,每个人都觉得充满机会,但又惶惶不安。

信息如海,却让人难以鉴别哪些是真正的知识。如果我们不能做知识的甄别,必然会陷入到难以选择的境地。难以选择,就无法创造价值。

德鲁克很早就在他的一本书里面说: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我们早期知识一直被视之为“道”,推得很高,离现实很远。可是现在,几乎是一夜之间知识突然变为“器”,变成一种资源,一种实用利器。

德鲁克在研究整个管理学近百年的历史当中,对之前知识所起的作用,做过三个革命阶段的划分。当知识运用于生产工具的时候,称之为工业革命;当知识运用于工作之中的时候,称之为生产力革命;第三个阶段是,把知识用于知识自身,称之为管理革命。

这三个革命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知识应用于生产之后,人类一个世纪创造的财富,是之前所有世纪的总和还要多。所有运用知识在生产流程和工艺的国家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我沿着他的研究思路加了一个阶段,第四个阶段,这第四个阶段不是知识应用于流程,不是知识应用于工具,不是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而是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生产要素,当知识是生产要素的时候,它就会使资本和劳动力居于次要的位置,我命名它为知识革命。

前三个革命淘汰的是工具、是流程,知识革命淘汰的是人。如果没有知识,一定会被淘汰掉,所以大家一定要重新去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

首先,你必须学习清理。今天很多人喜欢辟谷,目的就是重启。在拥有知识上,也需要“辟谷”,做一次重启,我们把以前的全部都清掉。因为你不重启,不加入新的东西进去,这一轮的革命就是把我们自己淘汰掉,这才是知识革命可怕的地方。

泰勒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自泰勒将其知识运用于工作后的短短几年中,社会生产力便以3.5%~4%的速度持续递增,这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每隔18年左右就会翻一番。自泰勒时代至今,所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均已提高了50倍左右。这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前所未有,因而导致了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

这只是知识运用于工具、运用于工作带来的变化,现在知识变成生产要素,你就可以想象那个变化是多可怕的。我们以前常常说涨100%都是很厉害的,今天我们告诉你有独角兽,不是涨100%,它是指数型增长的。

知识在今天变成了非常重要的资源,成为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手段。学习就是非常重要的投入,这是在做系统化创新的基石。

今天的我们必须重新学习、重新认知,每个人一样,我们整个组织需要转变成知识驱动型的公司。你的基因里面要有知识的概念,不能陷在信息和数据里面。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讲数字化、讲大数据,但你是否知道,这些跟你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你的组织结构和合作伙伴系统,包括你可持续的价值创造都需要变。当7-11成为日本首富企业,我们必须知道背后的道理——它有最好的知识流和数据协同开放平台,我希望更多的公司朝这个方向走。

今天的组织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知识驱动的组织跟资源驱动的组织不一样。知识驱动的组织是什么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果要变成这样的公司,组织需要拥有什么?

对日本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戴明认为,组织应该有一套深厚的知识系统。未来的组织必须得有能力不断地去获取知识、验证知识,不断地创造和创新。这一轮知识革命淘汰是更可怕的,我们前面的还好办,实在不行我们就借助于工具,这轮就不止于淘汰工具,直接淘汰人。知识的生产力会成为经济与系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拥有知识有3个必要条件:融会贯通、终生学习、突破自我极限。

 1 唯有融会贯通

我一直认为,人的高度不是由头决定的,而是由手决定的。学习、鉴别、运用,唯有运用,才会创造价值。如果我们要学习、鉴别和运用它,最关键的有两点。

第一点,不断有目的地“放弃”。把过去的东西扔掉,这是我对很多企业要求最多的事情,企业最大的障碍就是原有竞争力的障碍、竞争力的陷阱。

第二点,持续地去理解外部环境,因为变的都在外部。不停走出自己的舒服区,真正地放空自己、更新自己,才会有更宽广的未来。忘记过去的一些东西,要学一些全新的东西。要和别人合作,要跟别人组合在一起,今天太多的知识,你不借用不行。我一直说这个时代,连接大于拥有,个人英雄到集合智慧。

一个英国小说家他写的小说总是很好,人家问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他说“唯有融会贯通”。什么叫融会贯通?你不要简单只是解决问题,你要学会去找问题,也就是界定问题,要做鉴别;然后你要对鉴别后的信息做特定的转化,这称之为知识的形成;有了知识的形成,你就会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有了知识方法论,才可以融会贯通,更好地面对未知问题。

 2  终身学习训练的3个能力:基本学习力、过程创造力、行动实践力

我们今天要求三种学习能力,一种就是基本学习能力,把我们现在已经存量的知识要先拿进来,未来一定是两种知识在身上并存:存量的知识和动态的知识。存量的知识是基本学习能力解决的。动态的知识是要靠另外两个能力做的,一个是过程学习能力,要做跨界、做各种了解。动态的知识还要综合运用能力,在应用中再创造。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不停地扩大自己的存量知识、训练自己过程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从3个方面突破自我认知:去掉我执、相信别人、放下经验

人在认知上有三个障碍。

第一个障碍就是太过自我,摆不好自己跟别人的关系,摆不好自己跟社会的关系,摆不好自己跟环境的关系。

第二个障碍就是认为我们相信的东西就是真的,我们总是相信我们自己相信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自己信仰的真理与真理之间永远是有差距的。你相信的东西和真的东西之间永远都是有差距的,我们的学习训练和知识训练、智慧训练就是让这个差距变小,或者更早发现这个差距。

第三个障碍就是相信自己的经验,其实事物一定是变的,经验就是陷阱。好的学习会让自己把所有的我执都得拿掉。

在知识的社会里面最经不起的是知识潜力的浪费。在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当中,最重要的是对事物的洞见力、远见力、最后的实现力。只要深入地融合和介入到变化当中时,就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用比别人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更大的心胸接受变化。理想和现实之间,就差一个行动的距离。唯有突破自我极限,才会持续拥有知识而不被时代淘汰。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倪闽景: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校长还差这一项关键素养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报告:别再让“凌晨四点”的毒鸡汤把孩子灌成学渣!

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

作者|陈春花

来源| 春暖花开(ID:CCH_chunnuanhuak)

责编|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思念一个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