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唯美古风散文段落摘抄(杨辉马佳娜:论孙郁的贾平凹研究(上))

发布时间:2023-11-20 08:37:38 admin 阅读:59

导读杨辉马佳娜:论孙郁的贾平凹研究(上) 动念编选一册《贾平凹研究资料》,收集识见、文风均有别于时流的评论文字,孙郁是首先想到的名字。深通文章技法却能做到“羚羊挂角,无...

杨辉马佳娜:论孙郁的贾平凹研究(上)

动念编选一册《贾平凹研究资料》,收集识见、文风均有别于时流的评论文字,孙郁是首先想到的名字。深通文章技法却能做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自由之境的胡河清,当年颇以评论文字有些小说的笔法与韵致为傲。而孙郁的批评文字,大多可以当做散文来读。看他的几部散文随笔集子中,收入不少评论文字,一气读来却并不觉突兀,用笔洒脱,文气沛然,有内在的节律和韵味,非一般散文随笔所可比拟,遑论文学评论。写散文和评论文字,共用同一幅笔墨,当今文坛,怕也只有孙郁做得来,“文章的好坏,非词汇的华贵,而是气韵的贯通,”“人的境界的外化”,[i]若无几十年凝神内修苦心经营文字所得的过人的“暗功夫”,恐怕也不易做出。孙郁欣赏木心,认为他的作品“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各华人群落的独立的文风”[ii],文字中有先秦的气脉与六朝之风,与时下文坛文风的粗鄙,恰成鲜明对照。这话可以视为孙郁的夫子自道,但他的文章气脉,究竟是得自多年潜心研习的鲁迅、周作人,还是被他反复提及的晚明文人的流风遗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iii]。

孙郁仅写过数篇贾平凹的专论文字,但谈论的问题及角度,都有极为鲜明的个人特点。说孙郁是批评家中的文体家,想必不属过誉。如孙郁谈小说家的文体时所反复申论的,文体的问题,并不仅与文字的经营有关,它还更为深刻地关联着小说家的学养、气象和内在的修为。“文体其实是思想体的一种外化”,“木心的文章好,实在是修养的水到渠成”[iv],对批评家而言,亦是如此,能否写出一手好的评论文章,考校的是批评家的综合素质,有没有背后潜心修习的“暗功夫”,是一望便知的。诟病当代文学批评的人,往往以李健吾及李长之的批评为参照,呼吁一种散文化或美文式的批评文字。殊不知彼时的批评家,文字与运思中尚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余韵,如今的批评,据此已十分遥远,强要做此类文字,笔力恐有不逮处。孙郁是批评界意识到此一问题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他的批评文体,显然有些来历。过人的思想力和文字的使用能力,是孙郁能在其他评论家目力及笔力不及之处,开出贾平凹研究的新境界的内在原因。

 

一作为文体家的小说家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可以称得上是文体家的小说家,数量不会太多。依孙郁的眼光,当代作家中,汪曾祺、孙犁、贾平凹是;现代的沈从文是,鲁迅也是。木心《鲁迅祭》中说:“文学家,不一定是文体家,而读鲁迅文,未竟两行,即可认定‘此鲁老夫子之作也’”,“鲁迅的这种强烈的风格特征,即得力于他控制文体为用。文体,不是一己个性的天然形成,而是辛勤磨砺,十年为期的道行功德,一旦圆熟,片言只语亦彪炳独树,无可取代,试看‘五四’迄今,谁有像鲁迅那样的一只雷电之笔。”鲁迅得日语、德语妙处,兼能融汇“六朝与明清的气韵”,遂能写出有强烈个人特点的文字。沈从文文字的形成,却有别的缘故:“他的文字表现一种特有的风格,少助词而显得生硬,有人认为是新文言,不是生动活泼的口语化作品,甚至认为是作者教育程度的关系。其实,这些正是边远地区,文化水准较低的人们的语言特色,作者在文字的驱使上能确到好处,正是作品的成功处。”[v]“在他成熟的时期,他对几种不同文体的运用,可以说已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其最拿手的当属“牧歌式的文体”,“里面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此类文体,以《边城》为最[vi]。此外尚有受佛家故事影响之叙述体,笔调简洁生动,颇有韵味。他也模仿过西方句法,但其真正的创造力,在吸纳中国古典文学的流风余韵,熔铸个人实在的语言体验,而形成独特的个我的风格。孙郁反复申明,“中国文字的魅力,在小品、散文之中”,长篇小说可观者甚少。“文体的隐秘,是生长在母语的世界里”[vii]。当代作家大多与中国古典文脉关联甚少,单纯从翻译文体中获取营养,要写出有韵味的文字,困难颇多。如王小波那般仅从王道乾、查良铮的译笔中,体味出现代汉语的妙处,是少之又少的。他认为中国最好的文字,在诗人的译笔中,因为中国最好的诗人在做翻译。王道乾、查良铮均从“五四”走来,文字中有“五四”的遗风,当然也有彼时尚未隔绝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余绪,如果穷究其文字的渊源,王小波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也未可知。

在论及汪曾祺的“文道”时,孙郁注意到,汪曾祺早期的文字,风格不脱1940年代现代青年唯美的影子,背后有毛姆、纪德甚至吴尔芙影响。译文体对青年人文章风格的“驯顺”,汪曾祺也逃不过。从他们的文字中,汪曾祺习得“把色彩、韵律变得神秘而无序”[viii]。现代主义的格调和笔法,汪曾祺也是有一些的。但彼时真正对他文字发生深远影响的,还是废名和沈从文。这几个人,文章中左翼的痕迹极少,大约和个人心性密切相关。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偏好,使他们的文字即便吸收些现代主义的技法,被迫受些时代主流文风的影响,其格调与韵致,仍然会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乡下人”生命体验中的乡野趣味,与广阔天地宇宙万物接触之后所得之丰富复杂的生命感性经验,较之单纯知识人的文人气,要更为丰富驳杂。废名笔下游走于五祖寺旁的各色人等,沈从文“湘西世界”中各各为一点爱憎奔走的农人与士兵,无不牵连着写作者的情感,并从中体味到众生在人间世的生之无奈处。凡此对人世的体察,也极容易在老庄思想及禅宗意趣中觅得知音。此类文章,若论世界之宽广,生命体验之丰富,要在彼时其他作家之上。“‘辰河’流域的男男女女,和中国各地乡下人一样,欲望那么低、那么合理、山河那么美、四季那么准确运行、风俗故常那么合适,他们一无所求,只求过太平日子;事实上他们却一直在战乱中挣扎……”[ix]他们生命中的“常”与“变”,不独在新生活步步进逼时如此,大约从有人类开始,他们就这样活过来。从废名、沈从文的文字中,可以体味出若在更为宽广的空间,更为悠远的传统中观照当下世相,所得之感悟,“浮生若梦”的体会怕是要多一些。沈从文是第一个赏识汪曾祺的人,或许便是从后者尚还稚嫩的文字中,察觉与己相同的审美趣味与思想底色。孙郁因之认为,沈从文后来终止的写作,是被汪曾祺完成的。进而言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如果没有汪曾祺的存在,将大为逊色。我在他那里读出了废名、沈从文以来的文学传统。汉语的个体感觉在他那里精妙地呈现着。”[x]孙郁对语言承传的看重,与九叶诗人郑敏的想法不谋而合:“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就是语言,它并非没有感觉的工具,它需要我们的最大的审美敏感来爱护它,它的衰危,枯竭,意味着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衰退,它们被粗暴对待,扭曲变形是对一个民族心灵的直接挫伤。”[xi]

汪曾祺从乃师沈从文处承续的“文脉”,后来在贾平凹作品中得到了延续。孙犁欣赏贾平凹,因其有过人的灵气,与汪曾祺看重贾平凹的原因大致相同。从彼时尚还年轻的贾平凹身上,汪曾祺看到了多年前沈从文从他身上看到的潜能。“贾平凹早期的作品很朴素,在泛意识形态话语四溅的时候,他的笔下却出现了古朴清淡的语序,和时代风格略有区别。”尤为重要的是,“他的文风似乎是从古人那里来的,家乡土语和文言的句式夹杂着一丝士大夫的情调。”[xii]这些品质都足以让汪曾祺发出吾道不孤的感慨。汪曾祺早期作品与时代风气的疏离,那种即便在大潮流几乎以强力欲将一切携裹而去时,仍然能执着于书写一己之情感体验的品质,在贾平凹的写作中也约略可见。从开始写作至今,贾平凹始终有极为浓重的现实关切,并不过分强化其似乎天性具有的文人士大夫气,即便在精神遭受重创时,晚明文人籍以遁世的方式,在他的作品中也淡到了极处。新时期以降,贾平凹属为数不多的贯穿性作家,几乎每一时期的思潮与流派,都在他的作品中能找到印记。《商州初录》与“寻根文学”之关系,是几家文学史评价这一时期贾平凹的写作意义的基本思路,殊不知贾平凹之写作此类作品,与韩少功、李杭育等人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源”大异其趣。一当“寻根”成为潮流,贾平凹很快转向带有“改革”意味的写作。此后有结构现实主义实验倾向的长篇《商州》,有极为浓厚的“改革文学”底色的《浮躁》,均与彼时文坛的“潮流”并不完全合拍。但敏感于时代的变化,并书写变化中的人事,常常在更为悠远的历史与文化的空间中观照当下生活世界,却是其一贯的特点。有了这种眼光,即便在书写诗意的乡土世界时,也时时难免流露出哀婉的情绪,说贾平凹的写作,总有世情的苦涩做底子,看得到人在天地之间最为根本的处境,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汪曾祺之看重贾平凹,这一点恐怕也是原因之一。贾平凹作品中时时流出的悲凉之音,一如秦地之秦腔,那种柔肠百转也荡气回肠的韵味,也只有二胡才奏得出。师法自然也承续废名、沈从文以来的文脉而练就的独特文体,无疑是贾平凹作品气象万千、韵味十足的重要原因。

郜元宝在《文体学的小说批评方法》一文中,释“文体”为“专指小说语言形式的概念。文体不是小说语言的所指构成的小说内容以及这个内容的形式,而是指小说语言的能指本身的特殊组合方式,亦即小说家个性的语言运用方式。”[xiii]如果对这句话稍作延伸,可以认为,文体学意义上的语言,对作品而言,并非仅具“工具性”,而应该是“本体”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一种文体(语言),先验地规定了作品世界的开显。有什么样的文体,便有什么样的世界。这与传统意义上内容决定形式的观念存在极大差别。语言学在索绪尔手中的诸多革命性的发展,已然证明以上观念的正确性。为了更为清楚地说明“文体”的所指,郜元宝以阿城的《棋王》为例,强调独特文体与作品世界的精神品质的内在关联:“《棋王》开始用一种漠然超然的平静语气描写本来应该以热情洋溢的语调叙说的知青下乡的送别场面,透露出作者在全篇努力表达的那种旷达苍凉的人生体态。”[xiv]这无疑应和着作品中贯穿始终的道家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意绪。王一生的痴迷棋艺,对日常事务无所用心,在与多人以盲棋对弈的过程中将道家之生命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此种淡漠超然的语调一如贾平凹《古堡》中说古的老道,游离于俗世,絮絮叨叨地讲说早已化为尘烟的历史。

以“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xv]作为好的语言的标准,贾平凹强调语言的质感的重要。而质感的有无,要在词语的搭配:“世上任何事情都包含了阴阳,月有阴晴圆缺,四季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我们看每一个汉字,它的笔画都有呼应,知道笔画呼应的人书法就写得好,能写出趣味。”[xvi]贾平凹的语言扎根鲜活的民间语言,又吸收古典传统的意趣,基本不受翻译句式的影响,故而有极为浓重的中国味道。他的文体“是古风的流转,泥土里升腾着巫气,有着古中国禅音的余响。”[xvii]他对文体的看重,内在于对世道人心众生万象在天地之间的根本宿命的精微体察。孙郁能欣赏自沈从文至于汪曾祺、孙犁及贾平凹,体味得出他们作品中宿命的苦涩,且能以同样的语言道出,恐怕是根本原因。且看他评说汪曾祺、孙犁与贾平凹不同文体选择之内在原因的文字:

 

贾平凹近士大夫却有别于士大夫,多少有点乡野的气息。打一个比方,如果说汪曾祺是仙道的孑遗,那么贾平凹就是巫祝的余音。前者有点飘逸之味,在世间却又超然于世间;后者则贴近着泥土,却把自己卷入泥塘,仿佛是浊水里的莲花。如果贾平凹按照孙犁和汪曾祺的路走,大概是没有出息的,他穿过旧式文人的路径,踏上鬼火与谶纬之途,与神秘之物为伍,真的渺乎如云,鬼乎似雾,青烟缭绕,何似人间。[xviii]

 

大约只有写得出这般文字的人,才能体会出沈从文、汪曾祺、贾平凹隐匿于文字之下的一颗诗心的千回百转,也深味他们苦心经营的随意中的真实用心。孙郁痛感时下文风的粗鄙,许多作家已意会不到汉语的精深微妙和美处。贾平凹当然是个例外。虽与沈从文、汪曾祺同属一脉,贾平凹仍然在走自己的路。他不曾刻意修剪自己笔下的世界,故而性、暴力、污秽的场面比比皆是,无论是有意识地“法自然”的写作[xix],还是道教传统的内在影响[xx],都可能是贾平凹的世界比沈从文、汪曾祺的世界丰富驳杂的原因。

汪曾祺故乡高邮的地域文化,多半和水有关。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写道:“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xxi]而贾平凹在反思自己的小说诗学时,以“水”、“火”之性来喻为文之道,或许无意识地道出了其作品诗学品性的隐在脉络[xxii]。具水之性的作家,常常也是文体家,漫笔写去如流水之逝,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贾平凹的这个说法,若是孙郁读到,必定大赞深获我心。因为由水之性而悟得的文章之道,实在可以说明孙郁文章的做法的。

二“闲笔”的意味

 

前文述及陈思和以“法自然的现实主义”指称贾平凹《秦腔》的叙述特点,既表达了其对贾平凹笔下世界较之传统现实主义作品更为丰富驳杂的特征的指认,亦暗含了对一种独特的写作笔法的肯定。《秦腔》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提供了一部具有极高“分辨率”的独特文本。大到四季转换,小到人心的细微变化,均有极为细致的描述。似这般“仿日子”的结构,与《金瓶梅》、《红楼梦》的写作传统,以及这种传统所依凭之世界观念颇多关联。张爱玲对此观察得十分通透:“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xxiii]细节的铺陈无限地实,作品的境界却无限地虚。人在天地之间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犹如镜花水月,终将逝去且不留痕迹。有人认为《秦腔》的世界,颇近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试图以文学的方式“追寻逝去的时间”,留下已逝的美好时光。贾平凹以“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意图为中国乡土世界保留一个“肉身”(谢有顺语)。若仅就形式论,此说不无道理。黄永玉依凭“永不枯竭的、古老的故乡思维”所作之长河式的长篇《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亦有同样的特点。黄永玉自谓,此书之写作,有发挥沈从文当年未尽之意的用心,如沈从文读到此作,必定大为喜欢。这或许也暗示了以“水之性”所延伸出的为文之道的作家写作的秘密所在。

密实流年式的书写,自然不会将笔下的世界裁剪得太过整洁,没有了生活原本具有的丰富驳杂,也算不得“法自然”的写作。因此上,在贾平凹的作品中,“闲笔”的使用,就颇为普遍。“贾平凹向来喜欢在细密的文字中插入闲笔,在平静的日常里加些摇曳。他的小说,人物往往会在匆忙之际、散漫之中,骂骂哑巴,瞪瞪瞎子,打鸡撵狗,把紧致的故事进程偶尔打破一下,以收幽默之效”[xxiv]。也正是“闲笔”的插入,“正笔”故事的紧张或得以舒缓,或多了些意外的情趣。脂砚斋盛赞曹雪芹能忙中写闲,为大手眼、大章法。而铺叙闲文,要在疏密相间。刘鹗以为历来文章家,叙写一大事,必夹叙数小事,热闹处间有冷淡事,以歇目力,以纾文气。当然,对此论述的最为精道的,当属金圣叹:

 

文章家有过枝接叶处,每每不得与前后大篇一样出色,然其叙事洁净,用笔明雅,亦殊未可忽也。譬诸游山者,游过一山又问一山,当斯之时,不无借径于小桥、曲岸、浅水、平沙,然而前山未远,魂魄方收,后山又来,耳目又费,则虽中间少有不称,然正不致遂败人意,又况其一桥一岸一水一沙,乃殊非七十回后一望荒屯绝徼之比,想复晚凉新浴,荳花棚下,摇蕉扇,说曲折,兴复不浅也。[xxv]

 

文章家的“过枝接叶处”,有点像贾平凹所说的“闲话”。把要描述的人事交代清楚之后,还要再说的一两句话,是为“闲话”。说“闲话”要有想象力,“水盛满了杯子,还往出溢,溢的就是那些闲话”。[xxvi]有些作家会说闲话,也在闲话里展现才情,闲话也能促成他的风格。贾平凹也把善于运用“闲话”,作为好的语言的要义之一。凡是文体家,都善用闲话,“比如沈从文,他的作品中到处都是如此”[xxvii]。“张爱玲的作品往往是交代完人与事后要说许多闲话,这些闲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补充前边的话,像是在湖面上打水漂,一个水漂一个水漂闪现过去。”[xxviii]这里所说的“闲话”,换作“闲笔”,也无不可。在主体故事之外,交代些似乎无关的细节,写些逸出主流的人事,作品的空间为之扩大,意蕴亦会随之丰富。张爱玲《倾城之恋》中反复出现的胡琴之声;贾平凹《老生》中白土和玉镯隐迹于首阳山,去过远离尘嚣的桃花源般的生活,均可作如是解。

《带灯》中的昆虫世界,被黄德海视为贾平凹“精心设置的闲笔”,用意介于《诗经》“比”、“兴”之间,可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效,“逗引着整个故事,却并不与现实社会一一对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xxix]“带灯”原名为“萤”,因读到“腐草生萤”之说,心中颇为不快,于是改名为“带灯”,所指虽同,用意却相去甚远。在美丽与富饶不可兼得的樱镇世界,带灯主持着维稳的工作,但社会如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带灯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渴望四处奔忙,到头来自己却成了上访者。人世的吊诡,乡村政治涌动的暗流,一点小小的“萤”(带灯)火,当然抵挡不了这无边的黑暗。作品以一场十分残酷的械斗为高潮,象征着带灯辛苦维护的秩序的土崩瓦解。人本性的残酷也于此暴露无遗。在樱镇世界的种种事件渐次展开的同时,贾平凹也教带灯得空看看天空,读读闲书,当然,也给远在省城的元天亮写些短信。昆虫世界就是在忙中偷闲时,出现在带灯的生活中。无论是瓢虫和多足虫的一番恶斗,还是萤火虫觅食蜗牛时的巧妙和恶毒,昆虫世界的行为原则似乎并无人世所谓的良善。带灯希望在维稳的过程中尽量播撒自己所坚持的友爱与同情,也的确借用职务之便为几位弱者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但王后生的被“虐待”,薛、元两家械斗时的使强用恨,似乎都在说明人世不过是动物世界中之一种,未见得就文明多少。哈姆雷特当年所谓的有“高贵的理性”,“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的人之定义,在四百余年后的樱镇世界,仍然面临着被改写的命运。

昆虫世界与人世两相对照之下,贾平凹对社会观察的冷峻一面不难查知,但在无限地实在的世界中,仍然氤氲升腾着别样的意趣。“乡下的生态恶化着,可是内在的旋律则有空灵的一面,仿佛宋词一般美丽。贾平凹的作品没有刚烈的、雄浑的气势,不像莫言那样酣畅淋漓、浩如江河之态,但他在委婉、梦幻般的章法里,再现了人间的古朴与荒诞。以绵软的、抒情的调子,颠覆了日常文化的无趣与无智。将自己的期盼以灵动而神秘的方式揉入人物的命运里”[xxx]。闲暇时的带灯,无论是步入山林看鸟飞过云游过风吹树叶落,还是在日记本中随手记下点滴感悟和摘抄他人文章的某个段落,或者是数十封写给元天亮的信。无不构成日常生活的精神“点缀”,让平凡的世界多了些诗意,使贴地的内心有了飞翔的可能。这些构成带灯世界的空灵一面,一如《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以此一幻境为参照,人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诸般人生命中注定无法承受之重,似乎便不那么苦涩,不那么教人于极端无助之中精神归于空寂和绝望。无可如何之时,总归还有个解脱处。如同孙郁所言,在带灯这个人物身上“有贾平凹的寄托,人性最动人的东西含在其间,善良、文雅、理想驻足在神灵般的世界。”[xxxi]因是之故,带灯内心的高蹈,她的以友爱和同情之心兼善天下的努力,就不会以“幽灵化”作结。根源于《周易》思维的结构安排,使《带灯》的世界即便恶相丛生却也并未万劫不复。

如浦安迪所论,曹雪芹“以‘悲喜’、‘离合’、‘盛衰’等传统两极场景的无休无止轮替来结撰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还细心营造出这些鲜明对照的人生经验侧面之间的逻辑关联,或其相互贯通之处。即便从悲欢离合、荣枯盛衰这些俗见的轴线去看,小说在许多陡转之处,在否泰沉浮的场景之中,情势的此消彼长得以传达动心的,正是这种暗含阴阳哲理的结构范例。”[xxxii]原名为“萤”的带灯在作品的结尾处心智“失常”,患上了夜游症。彼时薛、元两家的械斗已过,樱镇世界归于“安宁”,那河里便出现了“萤火虫阵”。竹子带带灯去看,那时成千上万只萤火虫纷纷飞落到带灯的头上、肩上、衣服上,带灯全身都放了晕光,如佛一样。书记也把萤火虫阵的出现视为樱镇将“否极泰来”的征兆:“樱镇可从来没听过有萤火虫阵的,这征兆好啊,预示着咱樱镇还吉祥么,不会因为一场灾难而绝望么!”仅就意象本身而论,“萤火虫阵”不就是成千上万只“萤”(带灯)的聚集么?也或者真如陈晓明所言,带灯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幽灵化”。贾平凹意图在中国激进现代性的美学谱系中书写这个有“江山社稷的脊梁”及“民族精英品格”的人物时,面临着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个最终被“幽灵化”的人物因之只能是一个“半成品”,一个无法以完整和“成功”的姿态进入社会主义新人谱系的“幽灵”,只能在个人的美学想象中获致虚幻的自我拯救[xxxiii]。作品如《红楼梦》般“回环往复”的结构,暗含着贾平凹对时代精神“上出”的吁请。

从带灯抄录的文字中,孙郁体味出带灯“所追寻的乃天地之间的真精神,日月之光与草木之色,才是纯粹精神的寄身之所,而这些也只能在书本里得之。作者写这些地方的时候,不自觉地流露出惬意,他从带灯的内心渴望中,看到了乡村中国的一抹暖色。”[xxxiv]若无这些“闲笔”,真不知怀抱理想的带灯将如何度日。《带灯》的“闲笔”,庶几近乎沈从文所说的“有情”,与“事功”相对,显现着人之在世的境界与尊严。“闲笔”中有贾平凹的大寄托。不能以实笔写者,以闲笔写之。带灯于笔记本上所记之明清笔记的片段故事,亦是中国文学中之有趣味者,可作大闲笔读之。既能作《史记》之“实笔”,亦能作《世说新语》之“闲笔”。贾平凹“以两者笔法,融风云于平淡之中,汇灵思于寻常之上。这已与民国文人的智慧,不差上下,当代文人的转型,由其无意中完成。说他的作品可与沈从文、张爱玲的文字争辉,不是夸大之词。”[xxxv]

[i]孙郁:《文体家的小说》,《聆听者》,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第197页。

[ii]孙郁:《文体家的小说》,《聆听者》,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第190页。

[iii]杨庆祥论孙郁的文章中,认为孙郁的文章和思考,“其实高度内在化了一群人”,在其背后,其实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文脉。“他身上折射着现代的许多侧面,鲁迅、周作人、胡适、废名、沈从文、汪曾祺,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痕迹,成全并丰富着他的‘个我’”。孙郁并无专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文字,但从其他文章的只言片语中,不难察觉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精通。作为1950年代生人,又多年做着鲁迅研究,能把目光越过“五四”,而看到中国文脉的承续问题。在他那一代学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汪曾祺先生当年渴望的能从中国古典文学出发读解当代作品的学者出现,孙郁当属其中之一。他对文字的敏感,对世情的洞察,使得他能从新(其时也是旧途径)的角度,进入中国当代文学。若非如此,是不会意识到贾平凹作品中的文体、笔法等问题的。杨庆祥:《活在历史之中——读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文艺研究》2014年第8期。

[iv]孙郁:《文体家的小说》,《聆听者》,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第199页。

[v]周锦:《中国新文学史》,台北:长歌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六年,第443页。

[vi]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6页。

[vii]孙郁:《文体的隐秘》,《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viii]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69页。

[ix]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第79页。

[x]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4页。

[xi]郑敏:《语言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与诗意价值》,《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而早在1993年,郑敏即撰文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中国新文学与古典文学精神气脉的“断裂”,如何影响到新诗的创作。“语言主要是武断的、继承的、不容选择的符号系统,其改革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此缺乏知识的后果是延迟了白话文从原来仅只是古代口头语向全功能的现代语言的成长。只强调口语的易懂,加上对西方语法的偏爱,杜绝白话文对古典文学语言的丰富内涵,其中所沉积的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的学习和吸收的机会,为此白话文创作迟迟得不到成熟是必然的事。”郑敏:《世纪末的回眸——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xii]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210页。

[xiii]郜元宝:《文体学的小说批评方法》,《汉语别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66页。

[xiv]郜元宝:《文体学的小说批评方法》,《汉语别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71页。

[xv]贾平凹:《好的文学语言》,《关于散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47页。

[xvi]贾平凹:《好的文学语言》,《关于散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49页。

[xvii]孙郁:《文体家的小说》,《聆听者》,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第197页。

[xviii]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211页。

[xix]“法自然”是陈思和评说《秦腔》的关键词。所谓的“法自然”,是指描写自然状态的人世社会,即不在先验的认知框架中观照现实,而是向日常的生活世界全面敞开。其所开启之世界,远教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复杂。此种写法,庶几近乎左拉的自然主义,因在中国古典思想天、地、人的视域中观照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故远比左拉的世界广阔。“自然状态的民间日常生活就是那么一天天地过去了、琐琐碎碎地过去了,而历史的脚步照旧暗藏在其中,无形无迹,却是那么地存在了。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魅力。就如曹雪芹创作伟大的《红楼梦》一样,家族史毋须用来印证具体历史的真实事件,反过来是用现实主义的力量揉碎了现实生活中无数细节,再创造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和谐的艺术世界。这样的现实主义,是天地的、自然的现实主义,也是最有力量的现实主义。”(陈思和:《论秦腔>的现实主义艺术》,《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6年第1期)此说无疑极为精准,贾平凹努力开启之世界,与“五四”以来叙事文学的现代传统并不相同,而是承续《红楼梦》以来的“全息现实主义传统”。陈思和不用“全息现实主义”来指称《秦腔》的艺术特点,或许说明他的知识谱系,尚在“五四”以来的文学的现代性传统中,虽能敏锐地察觉贾平凹对现实主义的境界开拓,但却无从以汇通古今的眼光,对此一现象做更为妥帖之评判。近年黄永玉以“古老的故乡思维”结构的鸿篇巨制《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亦属此类。从此一角度出发,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从沈从文到贾平凹的文体意义。贾平凹近些年也开始以“法自然”解释自己的文章作法,或许是不知“全息现实主义”之故。

[xx]郜元宝今年连续撰文重读《古船》及《白鹿原》,从中发掘其与道教之关系。在论及张炜、陈忠实何以对性、暴力、污秽兴趣颇浓,以至于作品中动辄屎尿横流时,郜元宝援引《魏书·释老志》记寇谦之说法“是以秽物治病成仙,乃道教悠久传统”之说,认定此一写法与道教传统渊源甚深。此说似有过度诠释之嫌,经不起认真推敲。(郜元宝:《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白鹿原>重读》,《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

[xxi]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卷十三,《从文自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

[xxii]“火与水的两种形态的文学,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史,它们分别都产生过伟大作品。从研究和阅读的角度看,当社会处于革命期,火一类的作品易于接受和欢迎,而社会革命期后,水一类的作品却得以长远流传。中华民族是阴柔的民族,它的文化使中国人思维形象化,讲究虚白空间化,使中国人的性格趋于含蓄、内敛、忍耐,所以说,水一类的作品更适宜体现中国特色,仅从水一类文学作家总是文体家这一点就可以证明,而历来也公认这一类作品的文学性要高一些。”贾平凹:《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美文》,2014第10期。

[xxiii]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散文卷二:1939-1947年作品》。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65-66页。

[xxiv]黄德海:《带灯>的幻境》,《若将飞而未翔》,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54页。

[xxv]转引自罗书华:《中国小说学主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xxvi]贾平凹:《好的文学语言》,《关于散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51页。

[xxvii]贾平凹:《好的文学语言》,《关于散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50页。

[xxviii]贾平凹:《好的文学语言》,《关于散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51页。

[xxix]黄德海:《带灯>的幻境》,《若将飞而未翔》,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54页。

[xxx]孙郁:《带灯>的闲笔》,林建法,李桂玲主编:《说贾平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89页。

[xxxi]孙郁:《带灯>的闲笔》,林建法,李桂玲主编:《说贾平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1页。

[xxxii]浦安迪:《西游记>与红楼梦>中的寓意》,《浦安迪自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210页。

[xxxiii]陈晓明:《穿过“废都”,带灯夜行》,林建法,李桂玲主编:《说贾平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xxxiv]孙郁:《带灯>的闲笔》,林建法,李桂玲主编:《说贾平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2页。

[xxxv]孙郁:《带灯>的闲笔》,林建法,李桂玲主编:《说贾平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4页。

唯美句子摘抄古风爱情相思

1、我希望每个春天,都能陪你看杨柳依依。2、北方已漫天雪花,南方也添上厚衣,岁月静好,我们依旧美好。3、没什么缘故,只是我觉得你长得好看,闻着香甜,便心生欢喜,你若多来一时,我便多欢喜一时。4、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5、相逢太短,等不及茶凉;你若驻足,我陪你走完风霜。6、待我不再有她,许你粗茶淡饭。7、为你,灯明三千。8、你不过惊艳了我的半载浮生,便自此以后让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9、灯一盏,一生纸上尽荒唐。10、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唯美古风情话短句摘抄

尘埃落定,洗尽铅华,是谁为她袖了双手倾了天下?又是谁拥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谢谢你的隔岸观火,谢谢你的不曾救我,谢谢你的令我错过。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君之歌兮沐月,妾之舞兮浸阳,不见歌舞兮空叹,唯望日月兮长安。古风情话最暖心短句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蓦回首,已风住尘香花色尽飘零,清声扬,且陌上歌行。他唇角开出凤凰花,只温柔一刹,轻抚额上朱砂,她重拾那繁华。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情之一字,或许只有不懂:才不会痛吧。春水汤汤,一时无涯,柳絮轻软,流水尽飞花。

唯美句子摘抄古风

1、不恋尘世浮华,不写红尘纷扰,不叹世道苍凉,不惹情思哀怨。闲看花开,静待花落,冷暖自知,干净如始。2、时间很短天涯很远。往后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自己安静地走完。倘若不慎走失迷途,跌入水中也应记得有一条河流叫重生。这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长;任何去处,都是归宿。那么,别来找我,我亦不去寻你。守着剩下的流年,看一段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白落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4、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有生之年,只诉温暖不言殇,花味渐浓,茶味渐醇,倾心相遇,安暖相陪。5、繁华尽处,寻一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6、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纳兰容若《虞美人》7、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这山长水远的人世,终究是要自己走下去。8、红尘一醉,愿得一人心。烟火夫妻,白首不相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颜易逝,伊不离君不弃。相濡以沫,执子之手偕老。青色烟雨,孤影等你归来。9、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唐·温庭筠

有什么适合写给男生的唯美古风情书段落?

1、初与君相识,便欲肺腑倾。与君相识久,仍欲肺腑倾。2、路过青石板路马车,滴滴答答的细雨,你抚帘望见的欢喜,而我眼里只余下了你。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于我爱着的你却在院墙里,我等在青苔布满的院墙外。4、朝阳初升映彩霞,暮随星月数流萤,日也盼君,夜也盼君;风掩落红埋心香,望穿天涯见浮云,坐也思君,行也思君。一曲爱歌随信去,愿君早日识相知。5、夜深人静时遮蔽的光亮,我在蝉鸣蛙声的夜里,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脑海挥之不去的依旧是你调皮的笑容。6、暮春时节颇受风寒,呆在闲杂的院里,手中握着的却还是红豆,这院子不深只要你肯来,我便用豆蔻年华许你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形容爱情的唯美句子:1.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2.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3.蝴蝶很美,终究飞不过沧海。4.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6.山河拱手,为君一笑。7.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8.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9.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10.如是你爱,如是我在,金口纵开,只为伊改。

2022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散文(二)

2022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汇编:散文

(2022·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种稻得道

周华诚

②最觉有趣的,还是小孩子。水水的女儿好好,今年六岁,已是第三次下田。她初次莅临稻田是两岁,爸爸妈妈带她到田间,她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水。现在,她已是水稻田的老朋友了,毫不犹豫地把小脚伸进泥水中。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相见吧,一年两次,跟泥巴的相见。在城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晚上,住在乡下,她又把插秧经历写进拼音日记,笨拙的一笔一画,记下自己的心情,说手伸进泥里很好玩,明天还想再插秧。

③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上一次来到水稻田才刚会爬。这次算是第一次下田,并没有像姐姐当年那样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来,而是很有点小男子汉的样子,干脆地糊了一身的泥水。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

④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本来,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因我从小在村庄长大,如今却一点儿都不会种田了。一转眼,我都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离了故土,又如何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这几年,我一年一年回到乡下,跟着父亲种田,又带着城里大小朋友一起种田,也算是与家乡、与泥土一次亲近的机会吧。

⑤从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水稻生长,一年一季,至多两季,着急也没有用。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从种稻的劳作里,孩子们也知道了,原来大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原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是这样愉快的事情。

⑥今年,“父亲的水稻田”招募了20位“地主”共同参与劳作。说好了,每个人都可以回到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劳动,或者仅仅只是在田埂上小坐,听听蝉鸣,看看萤火虫,一起喝乡下的茶,夜深时对饮一碗粮食烧(酒),都是好的。

⑦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又找人装了框送来——“种稻得道”。我觉得,这算是一种鼓励吧,或者是目标。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这些日常当中获得领悟——道在日常,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

(选自《经典美文》)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居然”一词既写出泥巴残留时间长,又表现朋友见它时的惊讶。

B.第④段中用“离”“回”这一组反义词,表达“我”对故土的不舍和依恋。

C.第⑥段中“地主”特指哪怕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在土地上劳作、闲坐之人。

D.第⑦段用“或者”将“鼓励”与“目标”两词并列,表示两者意思没有差别。

10.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用对比手法写小女孩下田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其由恐惧到享受的巨大变化。

B.第③段对小男孩的一系列描写,生动表现了孩子对自己当日劳动体验的自豪之感。

C.第④段第一句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我”的担忧,交代“我”发起活动的初衷。

D.全文以质朴的叙述为主,适当的议论为辅,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而又不觉陷入深思。

11.请围绕“种稻”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12.从全文看,“种稻得道”的“道”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2022·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被大风吹倒

亲爱的年轻朋友:

②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③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的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④一个人,是我爷爷。

⑤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⑥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

⑦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⑧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⑨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莫言

2022年五·四前夕

(选自人民网,有改动)

13.阅读全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艰难时刻

应对办法

最终结果

我童年辍学,孤独穷困。

(2)

我度过了艰难时刻,也为以后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1)

爷爷攥紧车把、弓着身子与狂风对抗,我死死抓住牛筋草。

大风过后,车在,人在,我们胜利了。

14.品析第⑥段加点词“钉”的含义。

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

15.自选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一根飞速旋转者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

16.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细节描写,体现了爷爷怎样的形象特点?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

1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不被大风吹倒”给你的启示。

(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题)_________________

◆李娟

①暮春,在扬州个园游览,园中曲径通幽,翠竹摇曳,清幽宜人。原来主人喜爱竹,取名个园,“个”乃半个“竹”字,诗意幽幽,爱竹成痴的主人,懂得以少为佳,个园,也深谙东方文化的审美和意趣。

②我喜欢白石老人的《柳牛图》,寥寥几笔,简洁有力,却春意盎然,富有情趣。一头黑牛背对着你我,浑圆的大臂部后甩着小小的牛尾巴,黑牛站在柳树下,歪着头望着青青的杨柳,静静听春风拂过树梢。

③这只胖胖的黑牛,头上独独只画了一只犄角,细细品来,若真画两个犄角就无趣了。此刻,白石老人将牛伸着脖子,仰头望着柳枝的神态画得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远处是低矮的山色,一笔画山坡,几笔画细柳,笔墨极少,却和黑牛如此相称。

④艺术大美到了一定境界,也是以少为美,大多是以□□、□□取胜。

⑤曾住过一家客栈,庭院幽静,瓦屋纸窗,竹帘半卷,服务员身着汉服,端来一碟一盖素雅的瓷器,里面盛着极少量的食物,大多清淡有味,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原味,一如保留一颗美好的初心。

⑥高端料理,原来大多也是以少为佳。一片殷红的柿子树叶,点缀着金黄的银杏、黝黑的松果,配搭着一碟洁白的鲖鱼一起捧给你,仿佛品味到了一季人间秋色,分明是独享了一顿艺术的盛宴。

⑦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①……”身处物质丰盈的时代,我们总是因为吃得过多过饱,从而忘记了慢慢品味食材本身的滋味。

⑧想起童年时光,只有等到过年,祖母才会做一桌美食。我常常因为吃得太多,几天不想进食,白发祖母总是对我说,以后要记得,多食滋味少,少食滋味好。如今的我们,总因为人生的欲望与贪念太多,时常显得心浮气躁。

⑨时光荏苒,开始慢慢学着做减法,才懂得以少为美的道理。少,原来是教会你我懂得知足与惜福。

⑩弘一大师有一幅字,只写了两个字:知止。“止”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只小鸟合上双翅,静静停歇在枝头上,知止,即俗世眼中的________不要了,________足够了,________放下了。品味弘一法师的“知止”二字,不仅颇有自律与自省之意,更有圆满与悟道之美。

⑪记得在苏州拙政园,见一孔月亮门上铸刻着四个小篆:得少佳趣。细细读来,滋味悠长,中国古典文化的自省、简约、节制之美都在几个美好的汉字里。

【注释】①口爽,口味败坏。

19.请用文中的关键词句为本文拟题。

20.艺术的“以少为美”一般具有哪些特点?请在第④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两个恰当的双音节词。

21.请写出你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句话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22.从艺术的“以少为美”到人生的“以少为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请为第⑩自然段中的三个句子加上适当的主语。

23.积累链接:简陋之舍,亦有佳趣。请默写出刘禹锡《陋室铭》的主旨句。

(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题)

岁月不老

◆毕淑敏

①我是从哪一天开始老的?不知道。就像从夏到秋,人们只觉得天气一天一天凉了,却说不出秋天究竟是哪一天来到的,生命的“立秋”是从哪一个生日开始的?不知道。青年的年龄上限不断提高,我有时觉得那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玩出的花样,为掩饰自己的衰老,便总说别人年轻。

②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自己老了。当别人问我年龄的时候,我总是支支吾吾地反问一句:“您看我有多大了?”佯装的镇定当中,希望别人说出的数字要较我实际年龄稍小一些。倘若人家说的过小了,又暗暗怀疑那人是否在成心奚落。

③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照镜子,小说中常说年轻的姑娘们最爱照镜子,其实那是不正确的。年轻人不必照镜子,世人羡慕他们的目光就是镜子。

④于是,我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记得一个秋天的早晨,刚下夜班的我强打精神,带着儿子去公园,儿子在铺满卵石的小路上走着,他踩着路旁镶着的花砖一蹦一跳地向前跑,将我越甩越远。“走中间的平路!”我大声地对他呼喊。

⑥“不!妈妈!我喜欢……”他头也不回地答道。

⑥我蓦地站住了,这句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我也这样对自己的妈妈说过:“我喜欢在不平坦的路上行走。”这一切过去得多么快呀!从哪一天开始,我行动的步伐开始减慢,我越来越多地抱怨起路的不平了呢?这是衰老确凿无疑的证据,岁月不可逆转,我不会再年轻了。

⑦“孩子,我羡慕你!”我吓了一跳。这是实实在在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说得很缓慢,好像我的大脑变成了一块电视屏幕,任何人都能读出上面的字迹。

⑧我转过身,身后是一位老年妇女,周围再没有其他人。这么说,是她在羡慕我。我仔细打量着她,头发花白,衣着普通。但她有一种气质,虽说身材瘦小,却有一种令人仰视的感觉。我疑虑地看着她,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值得令人羡慕的地方——一个工厂里刚下夜班满脸疲惫的女人。

⑨“是的,我羡慕你的年纪,你们的年纪。”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将远处我儿子越来越小的身影也包括了进去,“我愿意用我所获得过的一切,来换你现在的年纪。”我至今不知道她是谁,不知道她曾经获得过的那一切都是些什么,但我感谢她让我看到了自己拥有的财富。我们常常过多地把眼睛注视着别人,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⑩人的生命是一根链条,永远都有比你更年轻的孩子和比你更年迈的老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不要计较何时年轻,何时年老。只要我们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永远保持年轻向上的状态,你的生命就会在每一个年龄段都闪闪发光。能够遮蔽它光芒的暗夜只有一种,那就是你自以为已经衰老。

24.“我”的生命进入“立秋”阶段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5.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请问这宗“财宝”具体指什么?

26.作者想要通过本文向我们传达的年龄观是什么?

27.你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已经老了还是依旧年轻?请说明理由。

28.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

(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题)社火①色色

◆马未都

①社火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对生死、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解,于是祭祀祈福盛行,以求在巫术咒语和图腾崇拜中获得快感,得到解脱,这就是社火形成的初因。

②“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二者合一,尊为“社稷”。历代君主帝王都亲祭“社稷”,后“社稷”一词借指国家。自《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江山社稷的兴替成了中国历史的幻灯片,秦亡汉兴,唐消宋长,元去明来……王朝迎来送往,百姓却要照常生活,生活就需要社火,需要风调雨顺,需要国泰民安。

③“社火”一词肇始于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南宋范成大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都提及了社火。显然,宋时南北社火已经普及,按孟元老的话说即是:天晓至暮,色色有之,呈拽不尽。

④农耕民族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春种秋收,所以在一年之终、来年之始“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社火不仅驱恶辟邪,还能祈福消灾。千百年来,社火在黄河流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仅给百姓带来欢乐,更多的是给百姓带来希望。

⑤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首先在于象形的文字,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表达意义的能力非凡,哪怕几千年前遗存下来的甲骨文字,今人绝大部分都能够顺利解码,从而达成与古人的促膝对谈。其次在于直观的表演,社火是其代表,凡面具之凶神恶煞乃驱除疫鬼,凡器具之敲打撞击乃祓除灾邪。中国古人无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都能保持这样一种心境,仰仗其原始力量让自己在苦难中寻找到幸福。

⑥闹社火是一种幸福,红红火火,一个“闹”字无法替代,北宋诗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千年以来为文人盛赞。不闹不能将春意和盘托出,不闹不知春天有情有义。闹社火亦如此,不闹不足以铭记悠久的历史,不闹不足以彰显灿烂的文化,不闹不足以承载复兴的梦想。每年阔社火的强烈展现,让我们的民族既知过去,也知自己,更知未来。

⑦民国以降,是中国传统文化变化最快的一百年,过去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正在一天天地减少,忽然有一天茫然四顾,我们才知道传统文化也同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你不关心它,它就会离你远去。社火也是这样,百年来一天天地黯淡了,幸亏我们中间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利用最新的记录手段,将瞬间定格于永恒,将过往保留在面前。

⑧今天,当我们看见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个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手手相续的关中社火已成了一份宝贵的资产,这份资产属全民族共有,让人感动之余,更让人深思。

⑨愿我们的文化永远灿烂,愿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注释】①社火,是我国民间过春节时的一种庆典活动、是高台、高跷、旱船、舞师、舞龙、秧歌等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29.我国黄河流域为什么普遍流行“闹社火”的风俗习惯?

30.细读第⑤自然段,简要说明“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31.请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说说为什么“闹社火的强烈展现,让我们的民族既知过去,也知自己,更知未来”?

32.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两篇文章中曾提到过的“迎神赛会”,其实就是类似于“闹社火”的浙东风俗。请写出这两篇文章的题目。

3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陆游《游山西村》中与“春社”相关的一联诗。

(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题)美文赏读

大地春盘

◆刘学刚

①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立春日,阳气初生,春江水暖,百草回芽,万物生发,大地一片勃勃生机。

②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譬如      ,句芒①为春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要从山上接回来,一路吹吹打打,沿途乡民争掷五谷,好不热闹。再如      ,折一根细细的柳条,轻轻地打春牛三下,人们也领受了这鞭策,春耕春播春种,有的是力气,有的是精神。人与植物的生命节奏似有冬日的缓慢,闹一闹,喊一喊,东风回暖,冰面解冻,蛰虫始振,百草回芽,人们就“春天”了,凡俗的生活开始得以升华,又如      ,萝卜味辛性凉,生吃甜脆如梨,嘎嘣咬一口,薄的皮微辣,嫩的肉汁多,甚有口感,食之可提神解困,常说“嚼得草根,百事可为”,春天的鲜脆清爽和做人的精神气韵都在这一咬一嚼之中了。

③古代诗人在咏叹立春赞美春色的时候,出镜率最高的恰恰是春盘,春生以盘装之,谓之春盘,唐朝尤为盛行。杜甫是一个忠实于节气习俗的信徒,他漂泊异乡之时,犹不忘在立春日以生菜的鲜嫩唤醒自己的味觉和知觉,“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盛满细嫩生菜的白玉盘,犹如探出皇宫大殿的一枝梨花,在民间的大街上次第开放。如果把这些活色生香的诗加以整理,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朱淑真《绝句二首》中有云:“自折梅花插鬓端,韭黄兰茁簇春盘。”嫩黄的韭芽,浅紫的兰芽横陈在洁白的玉盘里,与嫣红的梅花相映成趣,尤能勾春引色,彰显出新春的勃勃生机,元人耶律楚材的“春盘”则更为丰盛华美:“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木案即春盘,银线为粉丝,还有藕丝、豌豆、葱白、萎蒿、韭黄等一应食材,好一份春天的馈赠。

④倘若意犹未尽,试看杨万里的《郡中送春盘》:“饼如茧纸不可风,菜如缥茸劣可缝。韭芽卷黄苣舒紫,芦服削冰寒脱齿。”白如茧纸的是春饼,吃的时候,从春盘里夹取菜蔬各一小箸,卷为细筒状,这便是咬春饼。

⑤小时候,家中菜蔬无多,母亲就备好甜面酱、羊角葱,让我们卷饼吃。吃法很简单,用白嫩嫩的葱蘸了香喷喷的酱,在春饼上涂抹一条红色的竖线,再把小葱卷了,春饼超薄,但是滋味醇厚,甜中带咸,香辣清鲜,极为爽口。女儿长大以后,我变着花样给她炸春卷吃,荠菜春卷,韭菜春卷,豆腐春卷,以此幸福她的味蕾,让她感知新春的清香爽鲜。

⑥吃春饼,就是吃春天,吃出满嘴的香鲜,吃出满眼的新绿,食春饼迎春,亦有祈盼丰收之意,捡取三春美景四时菜蔬,____________________,春饼是大地的春盘。

【注释】①句(gōu)芒,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春神。

3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第②自然段中的“人们就‘春天’了”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35.请将下列立春习俗还原到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

A.打春             B.咬春             C.迎春

36.作者说诗人笔下的春盘“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请举例说明这里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7.请问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8.请将第⑥自然段中的对联补充完整。

39.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春饼是大地的春盘”?

40.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与节气相关的一联诗。

(2022·湖北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与猫

简默

①去临清的头天傍晚,豆包不见了。

②豆包是一只布偶猫,它喜欢黏人,黏如盘中豆包。我第一次与它照面,便被它黏上了,我脱口叫它豆包,从此,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在我家热闹地响成一片。

③吃饭前,我拎了一袋垃圾开门放在门口,豆包像一道白色闪电,在门合上的一刹那,嗖地窜了出去。可笑的是,我竟然毫无察觉。妻子开门进来,豆包平常总是一个箭步冲到门口,迎接主人,而此时却不见它的踪影。我遍寻它爱待的角落无着;妻子不相信地又到处找了一遍,仍然没找到。我在家中坐立不宁,反复在它平时爱鼾睡的几处“卧榻”寻找,又掀开床罩,趴在地板上,查看床下,均一无所获。我绝望地拧开门,冲着楼梯,豆包豆包地唤了几声,它仿佛从天而降,自楼上一溜烟地冲入屋内。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夹杂着惊喜,重新在我家响起。

④豆包的失而复回,让我第二天心无牵挂地来到临清。第一次知道临清,是因为狮猫,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世上有猫姓狮。那时候,我在黔南山区沙包堡镇上,喜欢满地捡烟标,一张张地展平后,折叠成窄窄的长条形,与小伙伴们在水泥地上打着玩。其中有一种狮猫烟标,印着“国营临清卷烟厂出品”,于是我便记下了临清。其实我与临清还另有缘分:千年大运河自源头,经临清,流过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可以说我的这趟临清之行是溯河向上,寻源觅踪。在我的童年,总有一些记忆像种子撒在处女地上,一张大人巴掌大小的狮猫烟标让我与临清这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家中的豆包到隐匿于临清各个角落的狮猫,我说我是因为与狮猫的缘分而来到临清的,同时又是从中年的下游溯河追寻我的童年。

⑥我想起多年前去探望冰心先生,先生临窗端坐,在读《庄子》。那只唤作阿咪的大白猫温顺的偎依在先生身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她,仿佛是她忠贞不渝的恋人,这便是文人与猫和谐共处的生动情景。在临清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馆中,我也看见了相同的一幕:先生端坐案前,案上摆满各种书和稿纸,一只大白猫努力探直身子,眼睛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头朝书案,一条腿压着稿纸,尾巴搭在先生头上,先生蜷起右胳膊支撑着白猫的身体。即使是先生仰靠在藤椅上睡着了,也少不了猫的身影,依然是这只大白猫,还有一只狸猫,它们一呼一应,白猫趴向先生胳膊,狸猫卧在先生腿上,各朝各的方向与先生同睡,而先生双手轻放在藤椅的扶手间,向内圈成摇篮,将它俩揽入怀中。好一幅《三睡图》!这俩猫大概就是先生笔下的咪咪和虎子,此刻,它俩亲昵地陪伴着先生。我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咪咪最后的归宿,但冰心先生的阿咪相伴先生走到人生尽头,也追随先生的背影走了,继续与先生在另一个世界长相厮守。在冰心文学馆中,阿咪标本摆放在书桌一角,这是它最爱待的位置,也是它与先生相依相伴的全部世界。

⑦在临清,我听朋友讲着有关狮猫的趣闻轶事,却没看过一只活蹦乱跳的狮猫。我想,不是它离我太远,我感觉它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左邻右舍的家中,隔着门窗和围墙,我能够听见它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也能够捕捉到它隐隐约约的气息。如果说岁月是一条河,童年在上游,中年在下游,此时顺流或逆流漂过的一定是陪伴和见证我一天一天成长的狮猫。

⑧写到这,豆包调皮的跃上了我的书桌,躺在电脑键盘上,不肯起身了。它以这种撒娇的方式责怪我光顾得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冷淡和忽略了它。每一只猫都是一个世界,它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洋溢着可爱。直至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地,它们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或者说是我家的一分子。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各有各的活法,独立保持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自由自在地活着。它们教会了我许多,渐渐地,我被岁月磨砺得坚硬和世故的心,重新像坚冰被春风吹化了,我的记忆也变得温柔起来。

(选自2022年3月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6.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7.选文中的猫性情各异。请参照示例,摘录文中词语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性情

豆包

融融

憨态、萌样

阿咪

咪咪和虎子

 

8.阅读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从描写角度赏析其语言特色。

9.探究文章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徒生博物馆

①雨后,石头的路面上天光闪烁,犹如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在彩色的小屋间蜿蜒。

②这是欧登塞的一条僻静的小街。安徒生就出生在这条小街上,他的家,在小街深处的一个拐角上。黄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白色的窗户,让人联想到童话的绚烂多彩。

③童年安徒生曾经在这里生活。他的喜欢读书的鞋匠父亲,他的含辛茹苦的洗衣妇母亲,他儿时的玩伴,他熟悉的邻居,都曾在这条街上来来往往。这是一个流传着女巫和鬼神故事的小镇,人们喜欢在黑夜来临时,在幽暗的灯火中传播那些惊悚的故事。安徒生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他常常在心里回味这些故事,并且用自己的想象丰富这些故事,让故事生出翅膀,长出尾巴。离安徒生故居不远的地方,可以看到一片树林。小安徒生曾经面对着黑黝黝的树林,幻想着在树林里作怪的妖魔,幻想着这些妖魔正从黑暗中张牙舞爪向他扑过来。有时候,他被自己脑子里出现的念头吓坏了,一路狂奔着逃回家去。

④安徒生的魔盒,就是在欧登塞的小街和人群中开始有了最初的雏形。

⑤1819年9月6日,14岁的安徒生第一次离开故乡去哥本哈根。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手里提着一个包袱,包袱中有他心爱的书和木偶。他的口袋里,装着30个银毫子。马蹄敲打着石板路,安徒生坐在马车上,眼里含着泪水。回首故乡,还未成年的安徒生,对故乡满怀着依恋和感激,但他对自己远走高飞的计划一点不犹豫,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会被世界认识。他在那天的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有一天,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他在日记中大胆地遐想着:“有一天,我将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个奇迹,为什么不可能呢?那时候,在历史和地理书中,在欧登塞的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名叫安徒生的丹麦诗人,在这里出生!”

⑥14岁的安徒生,将自己的未来的身份定位为诗人。那时,他还没有写童话。安徒生年轻时代写过很多诗歌,成为当时丹麦诗坛的一颗新星。但他最终以童话扬名世界。他的童话,每一篇都饱含诗意,从本质上说,安徒生终生都是一个诗人。

⑦和安徒生故居连在一起的,是安徒生博物馆。这是让全世界孩子向往的一个博物馆,也是让所有的作家都自叹不如的博物馆。

⑧安徒生博物馆中,有一个陈列安徒生作品的图书馆,四壁的大书橱里,放满了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安徒生童话。安徒生创作的故事,经过翻译,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欧洲、亚洲,到美洲、非洲,国家无论大小,只要那里有文字,有书,有孩子,就有安徒生童话。他的书,到底有多少译本,有多少种类,已经无法统计。在这些书柜中,我看到来自中国各地出版社的很多种安徒生童话的中文译本,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最近几年的新译本。人类一共有多少种文字,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我相信,大多数还在使用的文字,都会有安徒生童话的译本。不过这里的统计数字,大概也不会精确。如果安徒生活过来,走进这个图书馆,他也许会受到惊吓。

⑨安徒生博物馆的标记,是一个圆形的剪纸人脸,样子犹如光芒四射的太阳神,这是安徒生的杰作。安徒生是剪纸高手,博物馆里、展出了不少他的剪纸作品,其中有各种形态的花卉和动物,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剪纸,大概是安徒生写作间歇时的一种余兴和游戏,他随手将心里想到的形象剪了出来。安徒生的剪纸,最生动的还是人物。人物剪纸中有一些长臂长腿的舞者,是安徒生剪出来挂在圣诞树上的,圣诞音乐奏响时,这些彩色的纸人会在圣诞树上翩翩起舞。

⑩安徒生曾被人认为相貌丑陋,他也因此而自卑安徒生瘦瘦高高,小眼睛,大鼻子,他常常戴着礼帽,身着燕尾礼服,衣冠楚楚,一副绅士派头。前年夏天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我曾见过一尊安徒生的雕像,他坐在美国的公园里,手捧着一本大书,凝视着脚边一只丑小鸭。很多孩子坐在安徒生身边和他合影。

⑪在安徒生博物馆中,有很多安徒生的照片和油画,也有不少安徒生的雕塑。照片和油画中的安徒生,忧郁而端庄,虽谈不上俊美,却也绝不是一个丑陋的男人。我仔细看了博物馆中的每一尊雕塑,其中有头像、胸像,也有和真人差不多高的大理石全身立像。这里的安徒生雕像,目光沉静安宁,脸上是一种沉思的表情。有一尊雕像,安徒生正在给两个小女孩讲故事,他满面笑容,绘声绘色地讲着,一只手在空中挥动。两个小女孩倚在他身边,瞪大了眼睛听得出神。这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

⑫安徒生博物馆的讲解员是一位姿态优雅的中年女士,她站在安徒生的一尊大理石立像旁,微笑着对我说:“安徒生并不丑,他相貌堂堂,是个美男子。”

(选自2015年5月18日《人民政协报》作者赵丽宏,有删节)

1.安徒生的“魔盒"指的是什么?

2.14岁的安徒生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有一天,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请你替成名后的安徒生写几句话或一首小诗(用“/”表示分行)来歌颂欧登塞。含标点符号不超过50字。

3.安徒生博物馆中,有一个陈列安徒生作品的图书馆。作者在介绍安徒生的作品时,突出了它们的哪些特点?

4.文中插图是安徒生博物馆的标记。请你向游客介绍这一标记,并简述博物馆以此作标记的用意。

5.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结尾处画线句子的理解。

(2022·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拥抱星辰拥抱你

高绪丽

①春节过去不久,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顿家常饭菜。饭后,父亲陪着他的小外孙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打起了扑克,有时为了一张牌,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看着一老一小盘腿坐在那儿的模样,我们时不时笑出了声。不知不觉,夜已渐深。

②母亲要去厢房取东西,我也下炕陪她。经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不大的院子上方,无数颗星星亮晶晶地嵌在夜空上。那一刻,颜色深邃的夜空像极了幕布,它每一分钟上演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那一刻,我像个孩子似的,仰起头,与这些星星对话。于是,记忆里那一晚的夜色,隔着二十几年的旧时光,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风、温和,干净、清凉。

③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晚,我蒙眬中看到母亲准备出门,连忙起身穿衣,把街门闩好,与母亲一前一后,投身到茫茫夜色里。

④连日干旱,村子附近的几处大湾小河早就干涸,露出打着补丁一样的河底。哪里有水湾,哪里就有人眼巴巴地看守着。我家果园的旁边恰有一个不大的水眼,我与母亲打算趁父亲外出上夜班的时间,在水眼处守夜。

⑤走过夜路的人,对星光会有种莫名的亲近,因为它会指引你,给你力量,陪你一道穿过黑暗。去山上的小路,平日里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刚出家门那会儿,内心对黑暗还有抑制不住的恐惧,隔着胸腔,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竟没来由地安定下来。有了星光相伴,走起山路来,也没想象的那么困难。

⑥夜,像一块很大的黑丝绒布,罩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几颗星星如同钻石一般,零零散散地点缀在黑丝绒布上,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不同于白天的炽热与喧嚣,眼前的世界,出奇地安静。

⑦庆幸的是,我们赶到果园旁边的水眼处时,没有人守着。

⑧此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母亲在水眼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我挨着母亲,抬起头,仰望着夜幕深处的星光。

⑨夜凉如水。半个多小时过去,水湾里的水从开始的黑咕隆咚,到明晃晃地透着亮光,越积越多。母亲弯下腰,把空桶摁到水湾底,再提上来,足有大半桶水。担心我们离开的工夫会有人来,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我们来到一棵树下,“呼啦”一下子,把大半桶水全部倒到苹果树的树根旁边,再提着空桶小跑着回去。还坐在那块石头上,守着夜色,守着星辰,静待水湾里的水越积越多。

⑩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安静的夜色里,我仿佛可以清晰地听到苹果树“咕咚咕咚”喝水的声音,久旱逢甘霖的喜悦,透着无法掩藏、令人满足的诱惑,在这个夜晚,汇成一首动人的歌。

⑪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在不同的年纪无数次回忆过那夜的星光,到最后,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⑫几天前,我们又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过晚饭,小儿想要车里的玩具,我同母亲一起去门口的车上拿。彼时,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无数颗星星在头顶上方一闪一闪地眨着小眼睛。乡下的夜空如此亲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够到那颗最亮的星星。

⑬我随口问母亲:“还记得那晚我们去给苹果树浇水吗?”

⑭母亲被问得没有防备,但马上回过神来,说:“怎么会不记得啊!那一夜,幸亏有你做伴。”

⑮我微笑着,用力抱了抱母亲。

(选自《齐鲁晚报》2022年3月30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①仰望星空,引出回忆;②星光相伴,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再望星空,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与情感的角度,赏析第⑪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在“母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的品质。

4.文中反复描写那一夜的星空,那个夜晚对“我”来说有何意义?请写出你的探究。

(2022·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起去看山

阿来

①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我们便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海拔太高。这时,风停了,月亮升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将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光色纯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屋外的草地上。我躺在睡袋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下属于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道冰川。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顶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我躺在几丛鲜卑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梦似幻。我们骑着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冰川那十几米高的断裂面,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芒。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我听见了。听见了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一匹马走过来,翕动着鼻翼嗅我。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似的语言。

②然后,我就睡着了。

③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④早上醒来,我的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我碰落了灌木丛上的雪,雪落在颈间,那便是清凉刺激的来源。岩石、树木、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一夜酣睡,我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⑤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地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才停住。最漂亮的景色是一个小湖。世界那么安静,曲折的湖岸上是新雪堆出的各种奇异的形状。那些形状是积雪覆盖着的物体造就的。一块岩石,一堆岩石,雪层杜鹃的灌木丛,柏树正在朽腐的树桩,一两枝水生植物的残茎,都造成了不同的积雪形状。纹丝不动的湖水有些深沉。湖水中央是洁白雪峰的倒影。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冰川,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清晰可见。

⑥后来,我还在不同的季节到过四姑娘山。

⑦春天和秋天,不同的植物群落,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调。

⑧春天,万物萌发。那些灌木丛与乔木新生的叶子会如轻雾一般给山野笼罩上深浅不一的绿色,如雾如烟。落叶松氤氲的新绿,白桦树的绿闪烁着蜡质的光芒。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⑨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那么多种的红,那么多种的黄,被灿烂的高原阳光照亮。高原上特别容易产生大大小小的空气对流,那就是大大小小的风,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高潮过后,落叶纷飞,落在蜿蜒的山路上,落在林间,落在溪涧中。路循着溪流,溪流载满落叶。下山,我们回到人间。其间,我们有可能遇到有些惊惶的野生动物,有可能遇见一群血雉,羽翼鲜亮。我们打量它们,它们也想打量我们,但到底还是害怕,便慌慌张张地遁入林间。

⑩当然不能忽略夏天。

⑪所有草木都枝叶繁茂,所有草木都长成了一样的绿色,浩荡、幽深、宽广。阳光落在万物之上,风再来助推,绿与光交相辉映,绿浪翻滚,那是光与色的舞蹈。那时,所有的开花植物都开出了花。那些开花植物都有着庞大的家族。杜鹃花家族、报春花家族、龙胆花家族、马先蒿家族,把所有的林间草地、所有的森林边缘,变成了野花的海洋。还有绿绒蒿家族、金莲花家族、红景天家族,它们都竞相开放,来赴这场夏日的生命盛典。

⑫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晶莹的雪峰在那里,总有蓝天丽日在那里,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我记起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人轻轻碰触我,告诉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压倒了身下看上去更普通的毛茛花。我也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的年轻女士。这就是美的作用。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⑬冬天,雪线压低了。雪地上印满了动物们的足迹。落尽了叶子的森林呈现出一种萧疏之美。

(选自《读者》,2022年7期)

86.阅读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一】,比较段落中描述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链接材料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11.阅读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一】,比较段落中描述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链接材料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12.作者一边描述所见之景,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从第②段中摘抄一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13.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样”指什么?)

14.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般、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句中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作用?)15.选文和【链接材料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二】

四姑娘山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系邛崃山脉中段,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景区核心景点为“三沟四峰”: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幺妹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大姑娘山。幺妹峰是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景区内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85座,终年积雪。

(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将来之花园(节选)

汗浸

①上课铃响罢,学生们吃惊地看着走进教室的先生:还是一身农民打扮,头上多了一顶列宁帽,像干部,但肩上扛着一大捆甘蔗!

②先生把甘蔗立在黑板旁,拍拍手上的土:“同学们,咱沙河南出的甘蔗,是中国最甜的甘蔗!这是我家地里的甘蔗,刚砍下来,新鲜。今天扛来一捆,下课后,班长负责分给大家。为啥呢?解放了,刘邓大军在咱们鲁山县成立豫西军分区了,老百姓日子会像甘蔗,节节高,节节甜。没有了压迫剥削,也没有了兵荒马乱。你们要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了,长才干,有出息。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

③学生们轰的一声都笑了。有调皮女生指了指窗外树上拴着的那一头老牛。它正在反刍先生早晨所喂的一把红薯干,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无动于衷。那头牛是先生从牛肉馆外救来的。他心疼这头眼泪汪汪的牛,就掏钱从牛肉馆屠夫尖刀下买过来,养着它。

④“笑啥哩?我是你们先生嘛,不论啥事情,都要先懂一懂。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先生摸摸那一把花白山羊胡子,嘴巴咧开笑了,像喜悦的山羊。

⑤“下午放学,咱们排练秧歌舞,我刚学会,领你们跳,准备去县城汇演。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讲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写的就是我们的家乡。我先读一遍:‘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美不美啊?”

⑥“美!”学生们朗声回答。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

⑦这是1948年秋的一天,鲁山中学。留山羊胡子的先生,就是20世纪20年代声震中国、30年代淡出文坛的诗人徐玉诺。

(选自《黄河文学》2021年第2/3期合刊)

18.说说第⑶段和第⑷段画线句中“笑”的内涵。

19.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⑹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0.结合内容,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1.作品最后才交代“先生”的姓名和声望,好在哪里?

(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基础知识简介(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pdf百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