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不绝如缕的意思(学习成语:不绝如缕)

发布时间:2023-11-20 15:38:51 admin 阅读:59

导读学习成语: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 。意思是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亦作“不绝如线”、“不绝若线”。...

学习成语: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 。意思是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亦作“不绝如线”、“不绝若线”。

反义词: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出处

举例

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倾耳细听,原来是月光曲。

回顾

不可名状

向隅而泣

不足为训

如法炮制

莫衷一是

不绝如缕的意思

苏东坡的《赤壁赋》,吹洞箫的声音

不绝如缕的意思解释

1、不绝如缕,汉语成语,拼音是bùjuérúlǚ,也说不绝若线。意思是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2、成语出处:唐·柳宗元《寄许享兆孟容书》:“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3、近义词:危如累卵、岌岌可危。4、反义词:牢不可破、安如泰山。5、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不绝如缕怎么用?

不绝如缕可以用来形容形势危急,也可形容声音细微。不绝如缕偏正式,可用作谓语、定语;也可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1、不绝如缕意思: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或用来形容局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原意是中原诸国在异族冲击下,形势危急,虽然还没有断绝,但也只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

2、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意思: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扩展资料:

不绝如缕的近义词:

1、危如累卵:比喻处境极其危险,像堆起来的蛋,随时可能滚下来,打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则安。”意思是秦王的国家处境危险已到了像层层堆积快要倾倒的鸡蛋一样,能采用我的方略便可安定。

2、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孟子·万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意思是天下岌岌乎,危险得很呀!

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

1、【解释】: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2、不绝如缕,汉语成语,拼音是bùjuérúlǚ。3、【出自】:《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不绝如缕的书香中书香是什么意思?

意思:书香是书本透出的香气书卷味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琴韵缤纷--东西南北四琴家音乐会》所感所想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听《琴韵缤纷--东西南北四琴家音乐会》所感所想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

左起:龚一;李凤云;李祥霆;曾成伟

琴家李祥霆先生在《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一文中曾谈到“十三象”,即“雄、骤、急、亮、粲、奇、广、切、清、淡、和、恬、慢”。李老先生表示,“总观十三象,唐人文献于‘雄’‘急’‘清’‘淡’四种,最为丰富,于‘骤’‘亮’‘奇’‘和’四种最为鲜明。……唐人古琴艺术在演奏中所呈现的丰富、有光彩而又具有深度的其四大主要审美观念‘雄’‘急’‘清’‘淡’,一方面体现了音乐的强弱快慢,另一方面亦含有浓、淡、刚、柔。‘奇’‘恬’则为古琴艺术独特面目所在。‘亮’‘粲’‘广’‘切’又是古琴艺术有生气,可以感人至深的美学体现。”[1]如此这般境界,笔者在当晚四位琴家的琴声中感悟颇深,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回到久远的唐朝时代。

2019年10月7日晚,笔者有幸在北京中山音乐堂聆听了这场由东西南北四位琴家演出的精妙绝伦的音乐会,感慨万千!由于着急赶音乐会,进场时心情十分浮躁,当看到舞台朴素的布置,着急的心绪便瞬间减轻许多。只见台上,一扇红色古典屏风前,一套琴桌琴凳,另一圆凳及麦克,那般古典雅致。

当晚演出的四位琴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流派风格,李祥霆和龚一两位老先生不但是中国琴会的前两任会长,还是一南一北的古琴代表性人物;曾成伟老师是四川音乐学院的教授,当今川派的代表性人物;李凤云老师是天津音乐学院的教授,广陵派的代表性传人。从演奏的曲目来看,正如音乐会标题“琴韵缤纷”。李凤云教授的《暗香》和《广陵散》;曾成伟教授演奏的《秋水》和《大胡笳》;龚一先生的《忆故人》和《醉渔唱晚》和李祥霆先生演奏的《普庵咒》与《渔樵问答》。八首琴曲风格各异,寄情于山水情怀,饱含于历史人文,既富有哲理沉思,又带有优雅抒情,豪情万丈,温文尔雅。此次音乐会由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欣教授担任主持,向观众介绍此次音乐会的缘由,介绍东西南北四位琴家的出场顺序、选曲和曲目的历史源流。熟悉的讲话风格,好似在学校给我们上课那般生动有趣,讲故事般地娓娓道来,让人听得入迷。建欣老师同时也作为箫的吹奏者,与李凤云教授琴箫合奏,是当晚音乐会的亮点之一。

一、琴韵缤纷,精妙绝伦

在《暗香》演奏前,王建欣教授谈及“暗香”的诗词,如王安石《梅花》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李清照《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林逋的咏梅诗曾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见,“暗香”在古时一般象征梅花的高洁。开场曲目夺人眼球,选自姜白石(北宋)的自度曲《暗香》,载于《白石道人歌曲》,由李凤云与王建欣琴箫和鸣。

暗香  仙吕宫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徽微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命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琴箫声以空灵与超然的美感环绕四周。《暗香》亦属姜夔寄情山水,抒写感时伤事之作,风格清幽冷隽。李凤云独奏弦乐的几个音符,就表现出了清晰的力度、音色的对比变化,使得古琴那独具魅力的音色尤为突出,不绚丽、不夸张,有水光云影的风烟波澜,有恬淡宁静的悠远雁鸣,二人的默契合奏再现了曲中景色的落寂与词人的无奈感伤。 

第二曲《广陵散》,由李凤云教授独奏。王建欣教授在介绍曲目时,谈到嵇康的儒道思想,和嵇康临刑前一曲《广陵散》陪伴的凄凉历史故事,以及对“广陵绝响”的词意的延伸。老师表示,这首曲子并没有完全消失,现今有不同的版本,当晚上演的《广陵散》载于《神奇秘谱》(1425年),管平湖先生打谱。《广陵散》描绘了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又被称为《聂政刺韩王曲》,因魏晋时期大文人嵇康与《广陵散》的缘情,使这首琴曲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如诗人韦庄在《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的诗中对《广陵散》的演奏技艺的描绘,“一弹猛雨随手来,再弹白雪连天起”、“广陵故事无人知,古人不说今人疑”。琴曲旋律富于想象力,对演奏者的弹奏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广陵散》包含序曲、正声和尾声三部分,序曲中的开指部分,李凤云琴弦弹拨轻松自如,琴声幽深莫测、引人入胜。三段小序和五段大序是曲子正声部分的预备阶段,旋律开始发生变化,为了表达对聂政悲惨凄凉人生命运的沉重感慨,也从另一方面展现聂政敢于睥睨韩王暴虐统治,反抗残酷统治的意志决心与精神力量,李凤云在弹奏过程中运用了一些泛音弹奏技法,悲愤苍凉。正声部分是《广陵散》全曲精华之所在,主题音调在正声部分的第二段出现,曲调体现了凄凉、怨恨与悲痛的情感,在正声部分,李凤云运用了古琴滑音与按音技巧,乐曲旋律趋于舒缓。发展至高潮时,运用了刺弦和拨弦技巧,琴声的强度与力度均加大,气势强烈,戈矛杀伐气息渐浓。乐曲的尾声部分,出现了第二个主题音调,以乱声为主调,李凤云充分展现了大气沉稳、激昂磅礴的弹奏风格,对故事人物的刻画塑造,情感起伏,给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心灵上的震撼,也正是在这乱声弹奏方式中能切实感受到琴家对曲目个性化的理解与追求。一曲终了,心情久不能平静,令人回味无穷。

紧接着,由蜀派代表琴家曾成伟教授演奏琴曲《秋水》和《大胡笳》。王建欣教授介绍曲目《秋水》是引自《庄子·秋水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乐曲风格与之前有截然不同的变化,载于《天闻阁琴谱》(1876年),喻绍泽传授。琴声响起,引子只有短短的一句,音响空灵幽静,飘然,自由洒脱。第二段的泛音在曾成伟指下音色清透、明亮,给人以无限遐想,似畅游于天地之间。琴曲的主体部分,弹奏者以拨刺手法奏出大跳动而强有力的按音加散音的双音旋律,声韵飘逸,缓急相间,音乐气氛形成落差,充满空冥和想象。尾声部分再现梦幻逍遥的第二核心乐句,作为对全曲的总结,融合了前面的音乐素材,再次使用泛音演奏。整首乐曲在曾成伟指下一气呵成,保持了深沉平和的基调,表现了道家思想的真谛,一种逍遥洒脱之情,和对世间万物的坦然与淡泊,具有更深刻的哲学内涵。由此,笔者想到在老子道家思想中音乐是借以表达对于“道”的形而上思维,《老子》记载:“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音希声”,借助音乐来描述道的特征,以老子哲学而言,“大音希声”是在人主观的修养工夫上,透过“无为”的心境得以提升,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前面说过《秋水》本就引自《庄子·秋水篇》,当晚作为蜀派代表琴曲之一,真正融合了道家无欲无求的思想,以及追求绝对精神自由愿望的切合。

第二曲《大胡笳》载于《神奇秘谱》,陈长林打谱。曲风具有少数民族气质,内容描述汉末蔡文姬归汉的故事,文姬流落异乡,为胡骑所掠,而后与子分离,经历了的生死离别的悲痛。《大胡笳》用古琴音色手法描绘笳声贯穿整曲,五声七声交替出现,运用蒙古和新疆音调和独特的节奏,表现了少数民族于汉族音调结合的韵味。琴曲中那低沉徐缓、蜿蜒起伏的旋律,似胡笳哀哀、呜咽悲泣。曾成伟在琴曲中对情感的描绘,充满了个性化表达,间以弱拍的低音大跳,左手多次强调重复,运用滑奏手法,节奏层层逐步紧缩,曲调起起伏伏,抒发了蔡文姬愤怨悲切之情。曾成伟以两首风格各异的琴曲表现了川派弹奏特点,令听众一饱耳眼之福!果然,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多重特征及广阔的叙事、寄情山水和对天地的感慨,对崇尚自然、逍遥无为的追求,简直惟妙惟肖!

随后由七十九岁高龄的龚一老先生弹奏《忆故人》和《醉渔唱晚》两曲。《忆故人》又名《空山忆故人》,彭祉卿先生家传谱,著名古琴家张子谦先生学此曲于彭祉卿,此谱经张先生整理后最早见于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建欣老师介绍曲目时特别提到,这首《忆故人》是龚一先生特别作为纪念恩师张子谦先生诞辰120周年所选。建欣老师以吹箫为龚一先生伴奏,使乐曲增添独特意蕴。这首乐曲缠绵悱恻,表现了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龚一先生指下的《忆故人》,旋律灵动婉转,琴曲中多用缓慢的下滑音,犹如思绪的连绵往复。此首琴曲在音乐上没有严格的按等分节奏记拍,呈现不均衡律动的自由节奏,这便更凸显出琴人合一的特征。琴曲以清亮飘逸的泛音开头,如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谷之中,接着音乐开始上板,缠绵悱恻的曲调阵阵来袭。随后音乐旋律转向高音区,《忆故人》高音处婉转悠扬,似心绪飘游不定,单音旋律采用空弦,低音作和音衬托,低音处沉稳深邃,似重锤直击人心,旋律层层递进,如泣如诉,如歌如赋。音乐整体的起伏和陈述逻辑的规律,犹如昆曲的唱腔特点,一唱三叹,悠扬婉转,细腻柔和,尤具中国文人音乐中最精彩的韵味。

以周邦彦的《忆故人》填词为例,

芳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残。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盼。几回相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北宋]周邦彦《烛影摇红》

龚一先生所弹第二曲《醉渔唱晚》,据《天闻阁琴谱》,卫仲乐传谱。《醉渔唱晚》作为一首经过漫长的历史筛选而广为流传的古琴曲,结构布局自然而流畅,旋律激昂又不失细腻。龚一先生有着沉稳、重琴韵的演奏风格,演奏中悠扬而自由的节奏,时紧时松,清晰地描绘了醉渔的生动形象。为了进一步体现醉意的程度,在节奏速度上做了渐快再减慢的处理,同时还伴有明显的力度强弱变化,将醉者的神态及行动描绘的出神入化。乐曲第一段以主音进入,引出只有主、属两音出现的短小引子,并结束在主音。第一段的两个主题做这结构以及调性上的变化,第三段出现两个八度大跳尽显醉酒之后步伐踉跄之态,似有《酒狂》之感。乐曲尾声部分经过一阵急促的泛音后,渐渐恢复平静,仿佛宣泄之后对生命的感悟。《醉渔唱晚》独具个性的写作手法,使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主题通过乐曲的发展慢慢走向和谐统一,在龚一先生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到一个醉酒者在舞台挥剑起舞,使乐曲更具艺术魅力。先生的演奏在其心情意志上真正达到了“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的境界。这使得笔者想起一首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最后由八十高龄的李祥霆老先生弹奏《普庵咒》和《渔樵问答》两曲。《普庵咒》选自溥雪斋演奏谱,这首琴曲的风格偏于静心清雅,给人以洗去世间凡俗之情的清新。《普庵咒》原本为佛家诵讽的咒文,由南宋的普庵禅师创立,又题为“释谈真言”或“释谈章神咒”,音节次序排列,音乐结构严谨、旋律流畅,节奏规整,易于记诵。乐曲的开始是两句有如[咒首]的引子,接着就进入音乐主部,固定旋律的重复再作,音乐主题全以撮奏为主,一般琴曲少见,还有大量的经过音,既表现了寺院念诵的庄严之相,又不失旋律线条流动之美。《天闻阁琴谱》称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毋庸置疑,《普庵咒》是古代佛教琴曲中的象征和代表,在当晚李祥霆先生的演奏下,以琴韵的灵活运用表现佛法,琴音余留的无限韵味给人以美妙感受,意境深远。可以看出佛家思想对琴乐审美影响的痕迹。佛教作为独立的哲学思想真正渗透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到了魏晋之际。东晋以后,佛僧开始频繁与玄学名士往来,并受到名士们的推崇。古代文人雅士涉猎佛学,加之琴僧群体的参与,使古琴与佛教产生了深厚的联系。宋人成玉礀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则无所不通。”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声音之道可以禅通”。明代《溪山琴况》的著者徐上瀛曾寄居僧舍,受到佛教思想较大的影响,提出“修其清净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将抚琴与观修自心明心见性联系了起来。

第二曲《渔樵问答》由琴家吴景略传授,乐曲的音乐形象生动,采用渔父樵夫对话的方式,反映了渔父与樵夫在青山绿水之间自由徜徉,自得其乐。旋律显得优美而洒脱,表现出了渔樵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态。主题音调在第一段开始出现,曲调表现飘逸洒脱之感,乐曲以上句表示问,下句表示答,上下句的问答表现了渔樵对答成趣的画面。李祥霆先生以独具一格的琴技赋予琴曲以生动形象画面感,主题音调“神情洒脱”多次再现,演奏技法变化多端,随着新的音调不断添加进来,先生的演奏中滚拂技法出现,使曲子达到了高潮,将琴家那豪迈不羁,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乐曲的第八段运用了拨刺和三弹演奏技法,音响效果显得十分强烈,使人感受到在巍巍高山之中,樵夫咚咚的伐木只剩从远处传来,渔父的摇橹之声不绝于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渔父与樵夫二者不断地出现在各种经典著作中,以二者为主题,在绘画书法艺术,以及文学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经典。前秦时期,庄子与屈原都以《渔父》为题进行过创作,屈原在《楚辞》中有歌曲命名为《樵声》,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曾写过《采薪者歌》以此为主题的著作可谓数不胜数。《渔樵问答》是一首著名的古琴伴唱曲,其歌词采用渔樵对话的形式,将崇尚隐逸生活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生动地表现出来,蕴含着十分深刻的隐逸文化内涵。曲终,笔者回忆起屈原的《渔父》,感慨万千。《渔樵问答》之所以是十大古典琴曲之一,与其优美的曲调息息相关,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历史深厚的文化意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战国]屈原《渔父》

当晚音乐会特别令人惊喜的是,由李祥霆老先生加演曲目《关中月》和《酒狂》的融合版本。据王建欣教授介绍,《关中月》一曲源自是李白的诗词,李白亦有“酒狂”的精神,借此将两曲合二为一,也是李祥霆老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现。看着八十高龄的老先生在台上那般自如地演奏,行云流水,活灵活现,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实在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唐]李白《关山月》

左起:王建欣;曾成伟;李祥霆;龚一;李凤云

二、曲高和寡,亦可雅俗共赏

音乐会结束,笔者观察到当晚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热情洋溢,意犹未尽,沉浸在古琴声响中,如痴如醉。古琴音乐艺术在当下得到广泛传播,且有如此高的受众度,离不开当代古琴家们的传承与发扬。由此,笔者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即古琴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乐器,应如何被更多受众所认识,了解和接受,甚至于热爱?古琴音乐文化在当下发展中,面对继承与创新问题应该如何取舍?普罗大众对古琴音乐的认知,又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曾看过田青先生的一篇文章,先生的观点使笔者深受启发。《古琴的人文精神》中,田青说:“实际上,‘雅’和‘俗’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而且常常雅俗互换,尤其是时间可以使‘俗’变成‘雅’,前朝之‘俗’常常成为后朝之‘雅’。古琴则不同,在中国古代,它始终是文人的乐器,从来没变成过俗的东西,而且始终和俗处于对立的地位。……古琴过去不是俗文化,今天不是俗文化,将来仍然不大可能变成大众文化,更难变成真正的俗文化。因为它身上所负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古琴本身的气质、性格就决定了它始终是小众文化,只能是雅文化。古琴本身的人文精神、艺术精神能够保证古琴不会被恶俗。”在谈到古琴继承发展创新问题上,田青先生的观点则更为坚定,他一度反问记者,“古琴为什么要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吗?继承不能发展吗?把已经出现中断的文化接续不是发展吗?人类有成千上万种乐器,尽可以去发展,为什么不能就留一个古琴,只留这一件乐器允许它去崇古呢?”[2]笔者看到这样的反问时,深受触动,最终觉悟到先生那发自内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崇敬。在田青看来,“尊古崇古,在现阶段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模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出现断层,中华民族很多传统的优秀文化已经濒临灭绝需要保护。古琴文化中这种敬贤崇古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的一种精神。”自古以来,古琴作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雅器,在儒道两家思想的发展下,更具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古琴音乐包含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倾诉人生苍凉悲愤的情思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琴曲中流淌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明代哲学家李贽说:“琴者,心也。”古琴音乐承载了历史上每一位琴家内心深处的思想精神,所以,古琴发展的动力是传承,传承这份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当晚音乐会,看到昔日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课的王建欣教授,上身着白色唐装,站在舞台一侧,讲述着每一首琴曲背后的历史源流,以及音乐会举办的缘由,各位琴家的风格,竟是那般亲切!不禁回忆起王建欣教授给我们上课时“咬文嚼字”的时光,从一篇文章延伸到一个典故,再细致到对每一个字的历史由来……一节课看似这一篇文章只讲了一个段落,但使得我们对古文的学习理解大有裨益。当然,这也正是当晚音乐会的一大看点,正是建欣老师的这样的主持风格,整场音乐会彰显出别致的传统底蕴和历史文化的生动趣味,感叹老师的博学多识,满腹经纶。王建欣教授一直致力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就古琴而言,多年来,和夫人李凤云教授游走于国内外各国院校,办讲座,开展演,不遗余力地推广古琴音乐,为更多人所熟知,笔者也经常会看到老师分享在朋友圈的音乐会照片,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始终以自己的行动证明着……更令人敬佩的是,两位八十高龄的老先生,依旧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古琴的研究、发展和教学,举办古琴音乐会演出,这样的传承精神,值得我们敬仰。正因有像今晚五位艺术家对古琴艺术的默默继承和弘扬,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听众对古琴音乐,从点滴了解,到熟知,再到产生兴趣,甚至于热爱的程度。

从当晚听众的年龄来看,小至五六岁,长至七八十岁,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越来越多的人,不论从事何种行业,都愿意去尝试和了解古琴音乐的历史文化,不会因为“听不懂”选择视而不见。当你真正走进音乐厅的一刻起,不论听懂与否,这都是一种进步,因为你会渐渐被古琴这件乐器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所打动,被它的独有的音色所吸引。当下,普罗大众对古琴音乐所产生的印象,便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这种印象是正确的,但始终只能作为一种好似高不可攀的印象而存在,实则并不代表你真正在现场聆听的感受与印象。与大众而言,不仅是对古琴音乐,而是对诸多具有深厚传统底蕴的艺术文化,保持尊敬且敢于大胆了解与学习的心态,不要总是以“听不懂”作为借口拒绝,因为我们始终可以从任何角度去感受与感知这门艺术,做到雅俗共赏,这便是最大的进步。

左起:王建欣;曾成伟;龚一;李祥霆;李凤云

注:照片摘自网络

参考文献:

[1]李祥霆:《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上)(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4期。

[2]田青:《古琴的人文精神——2010年7月5日在中国音乐学院的演讲》,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4期。

[3]郭树荟:《对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特征的再认识》,载《人民音乐》2002年第3期。

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

词目不绝如缕(缕;不能读作“lóu”。)发音bùjuérúlǚ释义绝:断;缕:细线。也作‘不绝如线’。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差一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现在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易混为"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的两层意思

不绝如缕发音bùjuérúlǚ(缕;不能读作“lóu”。)释义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微弱而悠长。或在某方面继承者稀少。

不绝如缕的意思是

1、解释:绝:断;缕:细线。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2、造句: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代代有传人,不绝如缕。音乐会上,演员们的歌声不绝如缕。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倾耳细听,原来是月光曲。流入不绝如缕,确少了相应的流出。诗句不绝如缕地传出,响彻云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中国电影影评(影评人该如何评价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