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孔子的故事100字左右(有关于孔子的故事300字左右?)

发布时间:2023-11-20 18:29:11 admin 阅读:59

导读有关于孔子的故事300字左右?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

有关于孔子的故事300字左右?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

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请给推荐孔子的一句名言或者有关孔子的一件故事并给出1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的故事100字左右

亲爱的悠悠记者YYW,你好!下面是我为你找的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不超过200字孔子身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子其人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欢迎采纳如有疑问+QQ:742587947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故事要短的50~100字以内为佳

孔子劝学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传承黄河文化讲好牛角店故事】历史名人篇:孔子得意门生——有子

有若(前518~?),字子若,后世尊称有子,新中国成立前肥城县东故社有家庄(今属东阿县牛角店镇)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少孔子33岁,唐代赠谥“卞伯”,宋代追封“平阴候”。

有若后裔聚族而居,清代移居肥城县城(今老城)。有若是孔子门徒中最懂得辩证法的人,能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说得透彻明了、一步到位。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强调孝悌对修身的重要性,曾说:为人处世只要做到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就不会做出犯上作乱的忤逆事情。孝悌为君子修身之本,本立才能得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有若的这一见解是对“和为贵”的延伸解释,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积极的借鉴意义。有若还主张“信近于义”,指出了信的重要性,倡行做人做事讲求诚实信用,诚信品德近乎于仁爱境界。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广,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古往今来不乏模范践行者。如今有若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在肥城建有专们供奉有子,在县志等相关史书上均有记载,熏染着一代一代的肥城人,“礼之用,和为贵”也成为肥城县的优秀文化传统。

(摘自肥城史志办)

一、有子其人

有子生于公元前518年,小孔子33岁,卒年应在公元前450年前后。春秋末年鲁国人。有子,名若,字子若,后被尊称为有子。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据清光绪年间的《肥城县志》记载: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亦有葬于曲阜说),鲁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

二、有子的思想

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因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他的主要思想是:

孝悌为本

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以孝敬父母,敬重兄长作为实行仁爱的根本所在。

治乱兴衰是孔子儒学关注的重心所在。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有序,有赖人人修己守礼。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人人做到“仁”。就“仁”的实现而言,孔子指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应自孝亲入手,培育仁爱之心,由此向外推衍,进而守礼尊君,社会秩序遂得到有效保障。显然,有若此论,正深得孔子思想的精微。

贵和有节

有子主张以和为贵,这是儒家通义。但有若进而指出:“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即谓不能以和合可贵而一味无原则地和合,“和”亦当有节,要遵循礼的要求,达于中庸之道才可。

推崇礼义,持守中道

《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按有若之意,守信与谦恭固然为美德,但也不可绝对化,而应分别以义、礼加以规范。信须视义而行,因此孔子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即谓其不识大义、大体;至孟子则径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若之言,正与孔、孟相合。同样,谦恭也不可过度,否则会沦为虚伪、献媚,遭致耻辱。故恭敬也必须合乎礼的要求,才能真正赢得他人尊重。

有子此言的深层,实际亦蕴涵其对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刻体认。

藏富于民

孔子以富民为治世首务,有子亦极重视富民。哀公问有若:“饥馑之年,物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建议降低民众赋税,哀公难以理解。有子解释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从哪里富足?”这是一种典型的藏富于民思想,体现早期儒家对民生的关切与思考。

三、有子家世

其宗子世系的主要事迹与活动如下:二代,理,克绍前业;四代,经文,有孝行;七代,临渭,修明前业,供祀事;九代,祯吉,至性孝友,乡党称颂;十一代,培梅,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孔子,诏先贤子孙皆入庙;十四代纲携族徙居平阴县西北(即肥城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庄)因名有庄;十五代,科,博通经学,教授生徒;十九代,志绳,通经学,为兰谷令;二十五代,宏,授谷城尉;二十七代,文新,续谱志;三十四代,恕己,因避兵乱,同族众迁居益都(现青州),五载又迁回,重修谱志;五十一代,修祖祠,订续谱志;五十九代,光兆,于明永乐二年,蒙巡按各憲,访求先贤,有子后裔准给衣衿,承袭奉祀生,重修祖祠,彙续谱志;六十代至六十三代,均承袭奉祀生;六十八代志学,于康熙五十八年准充奉祀生;七十二代,守业,于乾隆五十三年始奉考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增修族谱。其后未见有详细记载。从上述情况分析在唯儒独尊的封建皇权统治下,孔子的弟子在皇帝那里都享有一些特权,看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传说,中国的历代皇帝过年过节,都要祭奉孔子,同时也祭奉有子。这也使有姓家族享有了普通百姓无法享有的特权。

四、有庄建村

十四代纲携族徙居平阴县西北,(即肥城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庄)因名有庄,建村时间大约在公元前90——100年左右。现为牛角店镇管辖,位于大李村驻地北1公里。据有氏碑文载:有庄村乃孔门弟子有子的故乡,原名孝德乡。

五、回迁肥城城里的时间

七十二代守业获得功名翰林院五经博士后,有庄有氏合族迁往肥城城里,在肥城城里有其庄园,并建有有氏家庙。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庄当地民众流传有一首歌谣:“上古便有有巢氏,有子之名载史志。古来有姓便难找,如今此姓更少了。有庄四周有家林,不见有姓来上坟。有庄村里无有人,只有村名古来存。”

肥城城南八里曾有个张家庄,不知什么原因,张家庄人绝,官府将300多亩地封与有家。有氏家族后人陆续来此建村,距今230年左右。其后又传了九代人,至八十一代,有家与孔孟颜曾几大家族沿用统一行辈,只不过同字略低一辈。现在有家所在村名井楼村。

六、有家后人繁衍情况

有家自古享受历朝历代皇家或官府优惠,历史上没有蒙受过大的灾难,但后人繁衍不旺。传到七十二代时,恐怕在有家庄有家人已经了了,阖家迁往肥城城里,至今230余年,其后人目前在井楼也只有四十余户,200多人。据20年前的青州族人有令衡发来的调查资料:目前在青州有氏后人有210户,850人,还算聚居较多的地方,在有子的34代上,族人因避乱迁往益都(现为青州),五载后返回。青州有家人不知是早年就有,还是此后留居的族人之后。在东阿牛店的黄起元现有14户,50多人,姜家村有7户,30余人。平阴县城关后寨村有6户30多口人。据说桥口村也有几户,具体不详。黑龙江省35户,150余人,江苏丹阳市有甲村100户,400余人。湖北有2000余人。

七、迁肥城后,后裔功名历史人物不多

七十二代守业,迁来肥城后,到咸丰年间,县志有记载其后人只有有安仁一人:“有安仁,(生卒年不详)字静夫,清代城里人,先贤有子后裔,代理五经博士,为人谨慎诚笃,非公义不愤发。遇邑中善举,必竭力倡办,劳疾不辞。咸丰四年督修城垣,不避风日,备极劳瘁。十一年,捻军围攻县城,安仁协同团长,运筹守御,城赖以保全。事平,通令仪褒奖出力士绅,安仁独辞谢不受,尤其谦退不衿云”。

破四旧之前,有家林大约有10来亩地,林木繁茂,柏树参天,直径合围。翰林院五经博士守业龟驮碑特别耀眼。(注:唐朝官府规定:凡五品以上即生前能享受佩龟荣耀的,死后可赐以龟趺碑即龟驮碑而留芳。从此,龟驮碑成为显威颂德留芳百世的象征。

肥城市前地质矿务局局长尹庆祚(时年74岁)整理

2019年7月24日

编辑:王丽丽

审核:李 哲

孔子的故事内容精彩片段及感受?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

孔子的故事100字左右

1、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来看看万世师表孔子与上海的故事|海派城市考古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明天是中秋节,同时也是教师节。说起老师,就不得不提有着“万世师表”之名的孔子。你可知道,其实孔子及其留下的文化在无声无息中成为上海的一部分,即使在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春秋时期

孔丘高徒言偃来奉贤讲学

1219年(南宋嘉定十二年)

嘉定孔庙建成

1295年(元至元三十二年)

上海文庙初具雏形

1327年(元泰定四年)

崇明学宫始建成

1747年(乾隆十二年)

宝山孔庙建成

图:范晓明

上海各区的名字都有其来意,其中“奉贤”二字,来自于孔子爱徒子游。子游,名言偃,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亦是七十二人汇总唯一的南方人,古称“南方夫子”。

言偃,后人称言子,少孔子四十五岁,“杀鸡焉用牛刀”就是出自他和孔子的典故: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以为子游习於文学。

图:范晓明

春秋时期,言子在奉贤讲过学,把蛮荒之地变成了滨海文墨之区,后人为纪念这位贤人,为他建了言子祠,后来建县时,便取名“奉贤”,即敬奉贤人之意。

图:范晓明

为了纪念先贤,奉贤贤园(奉贤四季生态园)内从思贤印到忆贤壁、言子像,再到文化长廊和讲贤堂,都在记录、讲述着贤人的过往。

孔庙,也称文庙,先师庙,原本是我国古代祭祀孔子的寺庙。在唐代后,全国各府、州、县学皆立孔庙,于是,孔庙又成为官办学府,因而也称庙学、儒学、学宫等。

图:范晓明

嘉定孔庙由嘉定首任高衍孙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春创建,历经二年余,至嘉定十四年(1221年)仲冬落成,时有殿宇屋舍四十楹,“面势轩豁,规摹显焕,士民翕然。

图:范晓明

嘉定孔庙的兴建,使得昔日滨江(吴淞江及娄江,娄江即浏河)临海(东海),素号难治的嘉定,升起了文明的曙光,让后世的嘉定,有了“教化嘉定”之称,诗书礼仪逐渐在嘉定形成风尚。

嘉定县学之记碑

自此之后,嘉定文化迅速发展,宋末元初的赵孟頫和元代的杨维桢一度寓居嘉定,可见嘉定风气改变之大。到了元末明初,嘉定文派逐渐兴起,其中归有光在安亭江畔聚徒讲学,对嘉定文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范晓明

在元天历至顺间(1328年—1332年),嘉定孔庙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改扩建,其在气势规模上,远超当时一般的州、县级孔庙,从此上海嘉定的孔庙一跃成为了“吴中第一”的孔庙。至今,嘉定孔庙仍是上海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图:范晓明

如今的嘉定孔庙内,还设有一座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从中游客可一边欣赏嘉定孔庙古建筑群,一边了解中国古代1300年的科举史。到了每年中高考时节,更有不少考生特意赶去,祈祷自己能够达成理想。

图:范晓明

众所周知,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屿,也是世界面积第二大的河口冲积岛。独特的构成方式与四周环水的地理位置,让崇明岛上的学宫随着县城经历了“六建五迁”。

图:范晓明

根据元代《崇明州迁建儒学记》记载,本县百姓捐地为基,于东沙后州城首创学庙寺观,历时近一年半建成,内设殿宇、门庑、斋、堂、庖等,至正年间迁移至崇文坊。

图:范晓明

明朝时期,崇明东沙城南部与东北相继坍塌,学宫随城迁移,规格却逐步完善,逐步重修大成殿、东西庑、明伦堂、棂星门、尊经阁、敬一亭及泮池等,并在泮池左右建桥。而最大的一次重修在明熹宗天启二年,出于风水及城防考虑,学宫迁移至城外,面积亦大大扩展。

清乾隆时期崇明学宫平面图

但崇明学宫的“磨难”并未就此结束,至清同治八年,247年间学宫历经风潮侵损,先后修建达十四次之多,修万仞宫墙、堆土山为障。直到光绪十七年,崇明县城才有效控制了海潮侵袭,崇明学宫从南至北、从东至西规制完备,建筑宏伟,成为旧时崇明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   

图:范晓明

细数历史上,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共举行89次科举考试,崇明中举人31名,中进士4名,也可说为中国的各朝各代输送了不少人才,明末航海家、兵部右侍郎沈廷扬,清文华殿大学士宋德宜,清初四大家之一、校勘家何焯皆等人均是从崇明学宫走出来的。

图:范晓明

目前,经过修缮重建后,崇明学宫成为上海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孔庙。同时,崇明学宫也是崇明区博物馆的所在地,内可了解崇明岛史迹崇明民俗。

图:范晓明

说到上海文庙,大概是上海小囡都熟悉不过的地方了,每次开学前夕买辅导书或周末相约玩耍,文庙总是一个既让家长放心,又能开开心心玩乐的地方。

图:范晓明

南宋末,上海建文昌宫,是上海有“镇学”之始。元代,升上海镇为上海县,于是“镇学”也改称“县学”。在元朝时期,全国掀起兴建或重建文庙之风,上海便在文昌宫的基础上修筑了孔子庙。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4年),又对文庙加以增拓。

图:范晓明

但在1885年,几经扩建、建制完备的文庙因战乱及火灾毁于一旦。当时的文人惶恐不安,认为旧文庙经历了血光之灾,于是重新选址建起现在的文庙。不过,黄浦有一条聚奎街,便是旧文庙魁星阁留下的地名。

设在文庙的市立图书馆

1931年,上海市工务局兴建文庙公园,将文庙改建为上海民众教育馆。1932年6月,文庙尊经阁创办市立图书馆,藏书15300余册,是上海市第一家公共图书馆。

图:范晓明

1986年文庙自发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旧书集散中心。目前,文庙正处于整修改建状态,期待它未来以新姿态和我们见面。

宝山孔庙位于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历经多次重修,原有牌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乡贤祠、大成殿等。

在宝山孔庙建成之前,宝山的书生们到了祭孔的日子,都要起个大早,赶到嘉定孔庙前去参加祭典。于是宝山兴建了宝山孔庙,在当时花费了5000两白银,一度是宝山城厢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建筑群。

可惜的是,宝山孔庙命运多舛,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遭遇过一场罕见的飓风,将建筑几乎全部摧毁,经过数十年重建,才得以修复。后又遭遇“八一三”淞沪抗战,大部分建筑都被炸毁,只剩下如今的大成殿。

文:周祺珺

资料:上海崇明、文旅宝山、上海市宝山区图书馆、老城厢周到、上海文庙、崇明档案、文化崇明、上海老底子、上海嘉定、嘉定博物馆

编辑:刘义

推/荐/阅/读

◆上海实施文旅重振行动,苏州河水上航线计划9月开通

◆上海连续第三年出台支持旅游业纾困“12条”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聚焦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

◆市文化旅游局局长谈“十四五”产业发展

◆建筑可阅读,阅读上海故事

◆10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100家上海演艺新空间

◆上海正式出台《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

◆2021上海文化旅游新闻TOP20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孔子的故事100字左右

孔子的故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李零:走近孔子

研究孔子,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大家可以先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知道他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有一点时间上的感受。

第二,大家可以到孔子故里参观一下,了解一下他的生活环境,感受一下历朝历代尊孔的气氛,有一点空间上的感受,有一点古今对比。大家不妨想一想,活着的孔子和死后的孔子有什么不一样。

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孔子作传的人

先秦诸子,老师的生平怎么样,弟子有些什么人,记载最详细,莫过于孔门。其他学派比不了。

孔子活着的时候,不得志;死后,他的弟子不服气,说我们的老师是圣人,超过尧、舜的圣人。于是,孔子当了圣人,当了他们心中的救世主。这以后,其他门派的学生也纷纷仿效,说我们的老师是圣人,同样是圣人。但这些圣人,全都是民间圣人,没一个得到过官方批准。得到官方批准,是到了汉武帝时,也就是司马迁生活的那阵儿。圣人,汉武帝只批准了一个,就是孔子。

圣人是不能没有传记的。

汉代尊孔,武帝为盛。司马迁作《史记》,把孔子列入专记王侯的三十世家中,就是拿他当钦定圣人讲,当王侯一样的贵人讲。他的记载很重要。我们研究孔子,可以参考很多古书,但《孔子世家》提供的框架最基本,最重要。我们可以用其他古书校《史记》,指出他的失误,但其他古书,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我们要想对孔子的生平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是要看司马迁的记载。

当年,司马迁写《孔子世家》,他有一段话,很有名,“《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他的意思是,你崇拜孔子,读他的书,自然想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他要给你讲孔子的为人。(1)

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幸亏历史选择了孔子。历史是什么?太抽象。其实,是汉武帝选择了孔子,就像君士坦丁选择了基督教。(2)

读《论语》,我的建议是,了解孔子本人,要读《史记·孔子世家》;了解他的学生,要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是汉武帝捧起来的圣人,司马迁随侍左右,对孔子十分崇拜。他吊过孔子故居,读过孔壁中书,包括《孔子弟子籍》,即当时流传,据说是用古文抄写的孔门弟子的花名册,甚至向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当面请教。他的记载最早,他的记载最宝贵。

还有两本书,大家也可参考,一本是《孔子家语》,讲孔子;一本是《孔丛子》,讲孔子的后裔,汉武帝以来的后裔。这两本书,是汉魏之际的古书,年代晚一点,但不是伪书。过去称为伪书,不对。(3)

当然,这些文献,本身有许多错误,需要加以考订,才能当作史料,并不是每句话全都可靠。

上曲阜去看看

研究孔子,除了读书,还可旅行。我们不妨到山东曲阜去看一看,像司马迁一样,实地感受一下孔子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

旅行也要备课。出发前,我们不妨读一下郦道元《水经注》卷二五的《泗水》、《沂水》和《洙水》。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礼记·檀弓上》)。洙泗之间有什么古迹,郦道元有较早的记载。

还有一幅地图也很重要,就是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俞舜凯的《鲁国之图碑》。(4)俞舜凯是南宋人,但地图反映的是北宋仙源县,很多古迹,郦道元讲的古迹,在这个图上还保留着,现在已经看不到。比如泗水、沂水和洙水怎么流,鲁国的十二座城门在哪里,很多问题,都是看了这幅地图,你才明白。

游览曲阜,有十大景点,值得推荐:

一是曲阜东南的鲁源村,传说是孔子爸爸家。村中有块《古昌平乡碑》,是1924年康有为立的。康氏跟耶诞抬杠,上款作“孔子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下款作“甲子九月康有为敬书”。碑文“甲子”是西历1924年。这个村,大部分居民姓刘,没有姓孔的。

二是鲁源村附近的尼山,传说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山上有尼山孔庙,山下有夫子洞。传说孔子就出生在这个洞里。

三是尼山附近的颜母庄,传说是孔子妈妈家。颜母庄有颜母祠。祠里有块明代的碑,衍圣公来此祭祀立的碑,碑文作“有周故孔夫子外祖颜府君祠”。有趣的是,它是把这个祠当孔子他姥爷的祠,而不是孔母本身的祠,完全是男本位。颜母祠的附近有个扳倒井,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颜母井”。(5)这个村子是杂姓,也没姓颜的。

四是曲阜以东的梁公林,传说是孔子爸爸、妈妈和哥哥的葬地。梁公林在防山一带,防山在曲阜鲁故城的东面。古书说,孔子三岁死了爹,他不知道他爸爸葬在何处,所以妈妈死后,他不知该往哪儿葬。据说,他把他妈妈的棺材停在五父之衢,到处跟人打听,最后问过郰曼父之母,才知道他爸爸是葬在防山一带(《礼记·檀弓上》)。(6)

五是曲阜东北的寿丘/少昊陵。古人说,黄帝生寿丘,少昊都穷桑,鲁国都曲阜,建于少昊之虚,就是这个地方。寿丘、穷桑、少昊之虚,都是指今寿丘/少昊陵一带。曲阜是一条七八里长的土岗子,从梁公林往西,一直延伸到鲁故城的东北角。今少昊陵后边的土丘就是这条土岗的一部分。曲阜鲁故城,后来叫曲阜县,就是以这道土岗而得名。北宋,曲阜县改称仙源县,曾移治于此,建了个宫殿,叫景灵宫。景灵宫,废墟还在。宫殿前面,有宣和大碑四通,宋徽宗派人把碑运来,还没来得及刻字立碑,金兵就打来了。碑高16.95米,是天下第一碑。光是驮碑的大龟,就比人还高,高达2.22米。

六是曲阜鲁故城,即西周鲁故城。城作椭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当时的城墙,现在还在。护城河,西北还在,东南断流。城墙开有12个城门,《鲁国之图碑》上有它们的名。城中有五经五纬,各五条大道。宫城偏北,居于正中。整个设计最像《考工记》中的王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这种格局。

七是周公庙。周公庙,就是《论语》说的太庙(《八佾》3.15、《乡党》10.19),相当北京的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在的周公庙太小,《鲁国之图碑》上很大。原来是和胜果寺(今作盛果寺,位置已改变)左右并列,包在一道曲尺形的残墙内,这是鲁宫城或鲁灵光殿的北部。周公庙以南,还有一道曲尺形的残墙,则是鲁宫城或鲁灵光殿的南部,两观是它的南门,门外有三个水池:太子钓鱼池、泮池和曲池,以及斗鸡台等古迹。这是鲁故城的中心区域,建在城中的高地上。宋真宗以前,鲁县或曲阜县,县治就在这一带。

八是明曲阜城和阙里孔庙。孔子住的那个居民区,古代叫阙里。明曲阜城就是围绕这个居民区,其实是个孔子城,专为保卫孔家而设。(7)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农民造反,“秣马于廷,污书于池”。所以,正德八年到嘉靖元年(1513—1522年),才修了这座城。孔庙是因宅设庙,宅庙不分。最初,孔庙很小,后来越修越大。北宋的孔庙就很大,从《鲁国之图碑》看,陋巷以西,全是孔庙的范围(孔府是后来才分出来的)。陋巷北的颜庙,原来没有,只有一口井。

九是孔林,即孔氏家族的葬地,其中除孔子、孔鲤、孔伋祖孙三代的墓,汉代孔白、孔霸的墓,主要是明以来(四十二世以下)孔氏子孙的墓。这片墓地,原先没有林墙,《鲁国之图碑》上还没有,元至顺二年(1331年)才有。它的南墙是修在鲁故城的北墙上。

十是舞雩台,即曾点春游(《先进》11.26)和孔子散步(《颜渊》12.21)的地方。这是西周就有的古迹。

曲阜的古迹是个连续体,少昊之虚和西周古城,汉唐以来和宋以来的古迹,都集中于同一个地区。研究孔子,不可不去。

走进孔庙

曲阜的古迹,是以阙里孔庙为中心。它位于曲阜鲁故城的西南角。

这座建筑有九进院落,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一祠、两堂、两斋宿所、十五碑亭、五十四门坊和两千多块碑。

我们到孔庙游览,重点是看三组建筑。

第一组,是看奎文阁和十五碑亭。

我们从孔庙的棂星门进入,经三重院落,穿大中门,到第四个院子,可见奎文阁和十五碑亭。

奎文阁是藏书楼。奎星主文运。这个名字,是金章宗起的。

十五碑亭,除明洪武碑亭和永乐碑亭,全是金、元、清三代征服王朝立的碑亭。征服的上策是征服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他们比汉族更尊孔(北京的孔庙就是蒙古人建的)。

第二组,是看大成殿和它周围的建筑。

孔庙的后部,分左、中、右三路。

中路是以大成殿为核心。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大成殿这个名字,是宋徽宗起的,来源是孟子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它是祭拜孔子的地方,黄瓦龙柱,一派帝王气象。孔子冠垂冕旒,端坐在大殿中央。两旁是四配,四个二等圣人:东侧是复圣颜渊、述圣子思;西侧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靠墙是十二哲:东六哲是闵子骞、冉伯牛、子贡、子路、子夏、有子;西六哲是仲弓、宰我、冉有、子游、子张、朱熹。他们,都是按一左一右排序。

大成殿的东西两庑,是两个长廊,东庑陈放着40位先贤、39位先儒的牌位,西庑陈放着38位先贤、37位先儒的牌位。两庑先贤,主要是四配十二哲以外的孔门弟子(也包括孔子称道的前贤,如蘧伯玉);两庑先儒,除公羊赤和谷梁高是先秦大儒,其他都是汉以来的大儒。有趣的是,它把宋儒周敦颐、张载、二程和邵雍,也列入先贤,地位排在汉儒之上。

大成殿的排序,有谁没谁,谁前谁后,很有讲,本身就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历史。大成殿和它的两庑,那么多人,唯独没有荀子,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大成殿的前面是杏坛。《鲁国之图碑》上已有杏坛。古人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父》)。当年,孔子讲学,主要是坐在家里讲,或散步到舞雩台,在郊外讨论。如果真有杏坛,恐怕在郊外。但现在的孔庙是把它搁在大成殿的前面。它是由170多个幽灵围坐在孔子身边,听他在冥冥之中,向他们讲诉着什么,仿佛一座宏大的讲堂。

大成殿的后面是寝殿。寝殿是供孔子的夫人并官氏。(8)

这组建筑的西边,有启圣王殿和启圣王寝殿,是供孔子的爸爸叔梁纥、妈妈颜徴在。

这组建筑的东边,有崇圣祠,是供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和孔伋夫妇的地方。

整个布局,是学生在里面,家属在外围。学生和家属,都沾孔子的光。

真是一荣俱荣。

第三组,是看圣迹殿。

圣迹殿在孔庙的最后。它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为保存《圣迹图》而建。

这三组建筑,前面是碑,中间是像(和木主),后面是画,都是用来宣传孔子。

圣迹殿中的壁画

圣迹殿是个石刻壁画殿,用图画表现孔子、孔子的学生,以及他的生平。它的壁画分三种,一种是孔子像,一种是弟子像,一种是《圣迹图》。

(1)孔子像

分半身像和全身像。

半身像,有传顾恺之或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形象比较端庄。这种像,有不少仿刻,除石刻本,还有彩绘本。彩绘本,外间最流行,是孔府收藏的本子(有“虚斋”印和“宣和殿宝”印),豹眼环睁,形象不太好。形象比较好,还是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成化乙巳(1485年)本。

全身像,有传唐吴道子画《孔子行教像》,一种立于唐代,有“德配天地”等16字;一种立于宋崇宁间(1102—1106年),有宋米芾书“孔子孔子,大哉孔子”等32字。此像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孔广棨立《先师孔子行教像》所本。现在,后者最流行,几乎已成“标准像”。

(2)弟子像

孔子弟子像,有孔行颜随像,有十哲侍立像。

孔行颜随像,是表现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紧随其后,亦步亦趋。(9)宋绍圣二年(1095年)传顾恺之画《颜子从行小影》、宋政和八年(1118年)《先圣画像》和宋刻《先圣小像》都是这种像。

十哲侍立像,有宋绍圣二年传吴道子画《孔子凭几坐像》。读《论语》,我们都知道,十哲才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

(3)《圣迹图》

佛教有本生故事,描写释迦牟尼的一生。唐宋以来,儒家排佛,很厉害,但在宣传方式上,却采取佛教的方式。孔子一生,故事最多,比诸子中的任何一位都多,画点连环画,最合适。《圣迹图》就是模仿佛教的本生故事,对孔子的一生做通俗宣传。

圣迹殿中的《圣迹图》,篇幅很大,有120块石刻,文字8块,图102块。这种《圣迹图》是怎么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初可能是单幅的绘画,后来发展为连环画,篇幅不断扩大。(10)

这种图,大概是从南宋和元代,才发展起来,现在保存最早的本子,是日本收藏的元王孤云画、元俞紫芝题字的本子。这个本子只有10幅图。(11)

圣迹殿中的《圣迹图》从哪儿来,一般说法,它是从明正统九年(1444年)张楷的线描本发展而来。

张楷是明代早期人,它的《圣迹图》,原本是石刻本,早佚。(12)所谓明正统九年本,其实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胤移的翻刻本。这个本子,只有3页文字和26幅图,并非原本,也非全本。图前文字,是节录《史记·孔子世家》,题宋朱熹纂。26幅图,是图解《孔子世家》,除《孔子世家》,还杂采《论语》、《孟子》和《孔子家语》。

曲阜文物档案馆还有一种彩绘本,题仇十洲画、文徵明书,有3页文字和36幅图,与前者比较,是同一来源,但互有异同,图比前者多一点。(13)

这种较早的本子,一般都没有图题,偶尔有之,也没有统一的格式(比如下面提到的《累累说圣图》)。圣迹殿中的《圣迹图》,特点是格式统一,有四个字的图题。

读《圣迹图》,我们要注意它的一头一尾。一头一尾,都是赞美。

所有《圣迹图》,内容雷同,尤其是开头五幅。它们的第一幅,都是“先圣小像”(孔行颜随像),后面四幅,都是讲孔子降生有什么祥瑞,如“尼山致祷”、“麟吐玉书”、“二龙五老”和“钧天降圣”。

这些图,都富于神话色彩,不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它的结尾,也很有意思,是“哀公立庙”、“汉高祀鲁”和“真宗祀鲁”,内容全是讲孔子死后如何如何受统治者重视。最后这幅,更表明了它的时代。这是宋以来的崇拜。

孔子的一生很苦,小时候是苦孩子,自卫反鲁,也是眼泪泡着心,他这个人,基本上是悲剧人物,两头都很苦,这才是真相。

其他故事,也多半重复,如孔子自认“丧家狗”的一幅,所有《圣迹图》都有。元王孤云本是第四帧,明彩绘本是第25页,叫“累累说圣图”;明正统九年本是第27页;曲阜孔庙圣迹殿内的石刻本是第79石(“微服过宋”)。上面的题辞,非常一致,都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那段话。

研究孔子,我们不妨看看这些《圣迹图》,看看宋以来讲孔子,怎样神乎其神。如果深入一点,我们还可以把每一幅图的根据也查证一下,看看它们的作者都利用了什么资料。然后,我们再把这类描写和司马迁的记载,和其他古书的记载对比一下。

经过对比,你会发现,司马迁的讲法比较老实,《圣迹图》的描写比较夸张。司马迁笔下的孔子,还是比较可靠。

不时,不遇,不得志,才是孔子的真实面目。

(1)现在的风气是,“读孔氏书,而不想见其为人”,或“不读孔氏书,也不想见其为人”。他们连孔子是历史研究的对象都反对。

(2)统治者都知道,尊孔就是尊自己,对收拾人心有好处,他们是拿孔子当工具。这件事和孔子无关,他不可能知道,后人怎样利用他。

(3)参看李零《丧家狗》,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47—50页。

(4)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一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图版49—51。

(5)汉《建宁元年史晨碑》已提到“颜母井”。

(6)古人说,五父之衢是“鲁县东南道名”(《左传》襄公十一年杜预注)或“曲阜县东南二里鲁城内”(《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括地志》)。《鲁国之图碑》有“五父里”,是标在鲁城的东北角。我们估计,五父之衢是通往防山的一条大道,位置当在鲁城的东门一带。

(7)1977—1978年,山东省的考古工作者发掘曲阜鲁故城时,曾发现西汉晚期的城圈,它的西墙和南墙是利用鲁故城的城墙,北墙在明城北,东墙在明城东,范围比明城大,但也偏于西南。这座汉城,年代晚于鲁恭王的卒年(前128年),已经打破鲁灵光殿遗址的范围。它也是以孔庙所在的区域为中心。

(8)古书多作“亓官氏”,但据《礼器碑》,正确写法是“并官氏”。唐代的《孔子家语》也这样写(《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

(9)《庄子·外篇·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10)沈津《〈圣迹图〉版本初探》,《孔子研究》2003年1期,100—109页。

(11)《神州国光集增刊》之二,上海:神州国光社,1908年。邓实跋云:“旧藏项子京家,庚子之乱,为英人某君购得。余亡弟秋门之妻弟杨君寿彭在日本从某君借影以遗余。”此书十图相当“尼山致祷”、“因膰去鲁”、“匡人解围”、“微服过宋”、“学琴师襄”、“西河返驾”、“子西沮封”、“退修诗书”、“西狩获麟”、“汉高祀鲁”。

(12)上海青浦孔宅旧有张楷曾孙张九德翻刻本、康熙中方正范补刻本,均已亡佚。参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五《青浦孔宅》、近人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录俞樾《青浦孔宅》。

(13)《孔子圣迹图》,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彩绘本第14、15、19、27—39图,朱胤栘翻刻本缺。彩绘本第11图相当“学琴师襄”,朱胤栘翻刻本放在相当“职司委吏”的第10图(在第13页)后。

声明:文章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作为资料的收集整理者,旨在传播优秀作品,如涉及侵权,烦请联系后台删除。同时也欢迎您向我们推荐优秀作品,直接在对话框回复即可。如有原创作品,还可随文提供打赏账户ID,以示对原创劳动的尊重。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考古研史”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团结精辟句子(评价领导的话简短精辟形容领导优秀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