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40幅画作带你了解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四大喜剧)

发布时间:2023-11-22 10:17:48 admin 阅读:59

导读40幅画作带你了解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四大喜剧 转载:雅昌艺术网 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戏剧作品,又以“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最为突...

40幅画作带你了解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四大喜剧

转载:雅昌艺术网

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戏剧作品,又以“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最为突出。他的作品常常成为艺术家的灵感之源,文艺复兴以后大量的绘画作品取材于他的创作。下面小编就通过40幅绘画作品带大家重温莎翁的经典戏剧。

▲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是其作品中最光辉绚烂的一笔,剧中的人物大多以死亡为结局,表现出悲沉雄浑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四大悲剧”指得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些作品着力塑造了一批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的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雷特》是由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其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在德国上学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后与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匆忙结婚。这一连串事变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哈姆雷特遇到父亲的鬼魂,向他说明自己是被新国王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复仇。

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上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奥菲莉亚悲痛之下投河自杀,哈姆雷特不得不接受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此时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新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

▲亨利·富塞利《霍雷肖、哈姆雷特和鬼魂》1789年

亨利·富塞利(1741-1825),瑞士出生的英国画家。《霍雷肖、哈姆雷特和鬼魂》这幅画表现哈姆雷特的朋友霍雷肖顾及友人的安全,竭力阻止哈姆雷特随同老国王的鬼魂离去的场景。剧中二人在城堡站岗处遇到了老国王的鬼魂,鬼魂倾诉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复仇。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1858年钢笔画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1828-1882),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重要代表画家。《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一画取自第三章第一节,奥菲利亚听从了父亲,认为同哈姆雷特分手是对他有利,于是将两人爱情纪念品还给哈姆雷特。

▲NicolaiA.Abildgaard《哈姆雷特向母亲乔特鲁德展示父亲的亡灵》1778年

NicolaiA.Abildgaard(1743-1809),丹麦新古典主义和历史画家。王后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在老国王去世后不到两个月就改嫁给新国王即哈姆雷特的叔父,后因误喝新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

▲CokeSmyth《哈姆雷特误杀了波洛涅斯》

这幅画表现哈姆雷特误杀了波洛涅斯的场景。波洛涅斯是朝中重臣,也是哈姆雷特爱人奥菲利娅的父亲,他在剧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他的死亡开始,整个故事气氛趋于紧张。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奥菲莉亚》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1829-1896),英国画家,拉斐尔前派创始人之一。作品《奥菲莉亚》表现女主角溺水身亡后的场景。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笔下优美绝伦的女性代表之一,她与哈姆雷特陷入爱何却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哈姆雷特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奥菲莉亚》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1823-1889年),法国学院派画家。这幅画同样表现奥菲莉亚落水的场景,画面优美悲伤,少女无力无助的神情令人叹息。

《奥赛罗》大约创作于1603年,讲述威尼斯将军奥赛罗与妻子苔丝狄梦娜的爱情悲剧。莎士比亚从头至尾地完美展示了奥赛罗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在其身上两种对立情绪的斗争。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奥赛罗是一个黑人,且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

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

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卢多维科·马尔凯蒂《奥赛罗》水彩

卢多维科·马尔凯蒂(1853-1909),意大利画家。这幅画中两个主角拿着一方绣着草莓花样的手帕,这是剧中的重要道具。手帕原本是是奥赛罗送给苔丝德梦娜的定情之物,后来被伊阿古设计为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私通的证物,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AntonioMuñozDegrain《苔丝狄梦娜》

AntonioMuñozDegrain(1840-1924),西班牙画家。苔丝狄梦娜是奥赛罗年轻美丽的妻子,她因崇拜和爱慕奥赛罗而与他结合,最终却不幸被奥赛罗所杀。

▲AntonioMuñozDegrain《丝狄梦娜和奥赛罗》

AntonioMuñozDegrain(1840-1924),西班牙画家。《苔丝狄梦娜和奥赛罗》是奥赛罗掐死妻子丝狄梦娜之前的场景。此时苔丝狄梦娜尚在睡梦中,奥赛罗轻声走进房间,随后唤醒她,指责她的不忠,并在床上勒死了她。

▲阿道夫·维茨《奥赛罗》,这幅画同样是表现奥赛罗掐死妻子丝狄梦娜前的场景。

▲WilliamSalter《奥赛罗在苔丝狄梦娜的尸首旁哭泣》1857年

WilliamSalter(1804–1875),英国肖像画家。这幅画刻画了奥赛罗在知道自己误杀妻子后伤心不已,在苔丝狄梦娜的尸首旁哭泣的场面。

《李尔王》作于1605年,改编自8世纪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以气魄雄浑而著称,该剧表现李尔王与三个女儿的悲伤故事。

年迈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赞美国王而获得全部封地,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在卸任后,被两个不孝的女儿赶出家门。小女儿在法国得知李尔王的困境之后前去营救。考狄利娅率军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

 ▲GustavPope《李尔王的三个女儿》

GustavPope(1831–1910),出生于奥地利的英国画家。这幅画中左侧的是李尔王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右侧是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却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驱逐出宫,在最后的决斗中两个恶毒的女儿也死去了。

▲JohnGilbert《考狄利娅在李尔王的宫殿中》

JohnGilbert(1817-1897),英国画家。该画描绘的场景是:当得知考狄利娅被剥夺了继承权,勃艮第公爵撤销了婚约,法兰西国王则因她的诚实将其迎娶。

▲EdwinAustinAbbey《考狄利娅的告别》

EdwinAustinAbbey(1852-1911),美国壁画家、插画家和油画家。《考狄利娅的告别》描绘李尔王的小女儿离开李尔王的王宫前的场景。

▲威廉·戴斯《李尔王和弄人在暴风中》

威廉·戴斯(1806-1864),英国画家。戏剧《李尔王》中有一个滑稽角色“弄人”,在李尔王被赶出王宫后,一直伴其左右,寸步不离。弄人虽然外在滑稽,却深具智慧,他称李尔王为“老伯伯”,每每在老王犯错误的时候一针见血的对他进行嘲讽和规劝。当最终的悲剧到来时,弄人义无反顾地为李尔王而死。

▲詹姆斯·巴里《李尔王为考狄利娅的死而哭泣》1786-1788年

詹姆斯·巴里(1741-1806),爱尔兰画家。该画表现年迈的李尔王在考狄利娅被杀死后,抱着心爱的小女儿哭泣的悲伤画面。

《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根据顾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弑王篡位的野心家麦克白的故事。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说他将进爵为王但无子嗣继承,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和其他无辜的人。

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却无一丝难过。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英格兰军队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夏塞里奥《麦克白和班柯第一次遇到三个女巫》

夏塞里奥(1819-1856),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画家。《麦克白和班柯第一次遇到三个女巫》描绘的是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途中遇到了三个女巫的场景,这一幕对剧中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因听信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在野心的驱使与其妻的怂恿下,一步步走向暴君之路。

▲亨利·富塞利《麦克白、班柯和三个女巫》

亨利·富塞利(1741-1825年),瑞士出生的英国画家。该画同样描绘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途中遇到了三个女巫的场景。

▲乔治·卡特莫尔《麦克白指示来杀死班柯的杀人犯》

乔治·卡特莫尔(1800-1868),英国画家。这幅画描绘的是麦克白密谋杀死班柯的场景。班柯将军是麦克白的同僚,在女巫的预言中,麦克白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不甘为他人做嫁衣的麦克白指示亲信击杀班柯,从此开始了一条充满血腥的不归路。

▲亨利·福塞利《麦克白夫人梦游中》1784年 

亨利·富塞利(1741-1825年),瑞士出生的英国画家。该画麦克白夫人举着火把梦游的场景。麦克白夫人在剧中的形象被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她野心勃勃,对权力有很强的渴望,煽动并帮助麦克白登上皇位。

▲夏塞里奥《麦克白看见班柯的鬼魂》1854年

夏塞里奥(1819–1856),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画家。该画描绘在宴会上麦克白看见班柯的鬼魂的情景。班柯的鬼魂第一次出现是在麦克白加冕后的宴会上,并坐在麦克白应该坐的王位上。麦克白篡位后,又犯下了一系列罪行,内心始终被恐惧围绕。

▲亨利·富塞利《麦克白的幻觉》1773-1774年

亨利·富塞利(1741-1825),瑞士出生的英国画家。这幅画同样描绘麦克白看见班柯的鬼魂的情景,剧中只有麦克白一人可以看到鬼魂,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巨大恐惧。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的基调。在他的喜剧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以及对人类光明前途的展望。他的四大喜剧作品分别是:《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

两个男青年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郝米娅,而郝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丽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

郝米娅和拉山德私奔到森林里,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随之跟去。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奥伯龙、仙后蒂塔尼亚和侍奉他们的精灵,仙王派小精灵迫克去取来“魔汁”以戏弄仙后。

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醒来后就会爱上第一眼看见的生物。魔汁的出现使四个青年的爱情发生了彻底的错位。

故事中最具戏剧性的情节恐怕要数仙后在魔汁的作用下与一个闯入林中的织工波通荒唐的“相爱”。小精灵迫克使织工变成了一头更可笑的蠢驴,而仙后在接触魔汁后一觉醒来时正好看到这头驴,因此他得到了仙后的恩宠。

最后按照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亨利·富塞利《蒂塔尼亚与驴头波通》

亨利·富塞利(1741-1825年),瑞士出生的英国画家。亨利·富塞利为《仲夏夜之梦》绘制过多幅作品。《蒂塔尼亚与驴头波通》所描绘的情景,就是仙后蒂塔尼亚接触魔汁后醒来后看见波通并爱上他的那一幕,她温柔地紧紧搂住驴头波通,四周则是服侍她的仙女,脚下还有仙女和精灵在跳舞。

▲JosephNoelPaton《奥伯龙与蒂塔尼亚的争吵》

JosephNoelPaton(1821-1901),苏格兰画家、插画家和雕塑家。奥伯龙与蒂塔尼亚是《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仙后,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产生争吵,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戏剧性的故事。

▲WilliamBlake《仙人们在奥伯龙、蒂塔尼亚和迫克身边跳舞》1786年

WilliamBlake(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该画描绘仙人们欢乐的舞蹈场面,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将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注入贵族、精灵、仙人、蛛网、飞蛾等生物中,以此为基础塑造了善良、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JohnSimmons《郝米娅和拉山德》1870年

JohnSimmons(1823–1876),英国小型画画家、插画家。郝米娅和拉山德是一对恋人,两人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相约私奔到森林中。其中赫米娅是莎士比亚笔下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代表,她对父权制的勇敢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重新考量。

▲WashingtonAllston《郝米娅和海丽娜》1818年

WashingtonAllston(1779-1843),美国画家和诗人。郝米娅和海丽娜是剧中的一对好友,但是又与两位青年陷入爱情纠葛。

《威尼斯商人》约作于1596-1597年,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剧中塑造了犹太商人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托马斯·萨利《夏洛克和鲍西亚》1835年

托马斯·萨利(1783-1872),美国肖像画家。这幅画中描绘的鲍西亚是莎翁笔下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为了援助丈夫巴萨尼奥的朋友安东尼奥,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惩罚了恶人。

▲JohnEverettMillais《凯特·多兰扮演的鲍西亚》

JohnEverettMillais(1829-1896),英国画家,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之一。这幅画表现的是凯特·多兰所扮演的美丽智慧的鲍西亚的形象。

▲MaurycyGottlieb《夏洛克与杰西卡》1876年

MaurycyGottlieb(1856-1879),波兰浪漫主义画家。该画描绘犹太商人夏洛克与他的女儿杰西卡,剧中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相恋,并带着夏洛克的财产与罗伦佐私奔。

▲《杰西卡肖像》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著名喜剧,主要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的故事。剧名《皆大欢喜》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

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夺了胞兄的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里。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

但不久罗瑟琳也被放逐,不得已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后来与奥兰多不期而遇。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奥列佛天良发现,并与罗瑟琳的堂姊妹、弗莱德里克之女西莉娅产生了爱情。

他们一直生活在森林里,帮助罗瑟琳寻找父亲。最后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将权位归还给了胞兄,奥兰多与罗瑟琳、奥列佛与西莉娅、牧人西尔维斯与牧女菲必、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雷四对恋人喜结良缘,以善胜恶,皆大欢喜。

▲WilliamMulready《人生七阶》1836-1838年

WilliamMulready(1786-1863),爱尔兰画家。《人生七阶》出自《皆大欢喜》的第二幕第七场,莎士比亚借杰奎斯这个角色提出人生分为婴孩到老叟再回归孩提的七个阶段:全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

▲FrancisHayman《罗瑟琳和西莉娅去观看奥兰多和武士查尔斯比武》

FrancisHayman(1708-1776),英国画家、插画家。该画表现罗瑟琳和西莉娅去观看奥兰多和武士查尔斯比武的场景。奥兰多的长兄想独占父亲的遗产,于是安排武士查尔斯在摔角比赛中伤害甚至杀死他的兄弟。奥兰多却因祸得福,不仅仅轻松击败查尔斯,还遇见了令他一见钟情的罗瑟琳。

▲RobertWalkerMacbeth《罗瑟琳》

RobertWalkerMacbeth(1848-1910),苏格兰画家。《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将罗瑟琳对奥兰多又喜又羞的情思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罗瑟琳的形象深入人心。

▲WalterDeverell《奥兰多与罗瑟琳》1853年

WalterDeverell(1827–1854),英国画家。剧中罗瑟琳在观看奥兰多与武士查尔斯比武时对他一见钟情,逃亡到亚登森林又与奥兰多不期而遇,最后两个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的终结。这部作品描写一对失散孪生兄妹所遇到的故事,以抒情、浪漫的笔调表现了生活之美和爱情之美。

西巴斯辛和薇奥拉是相貌相同的孪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两人失散。薇奥拉女扮男装投到奥西诺公爵的门下当侍童,并替他向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求婚,而奥丽维娅却对代主求婚的薇奥拉一见钟情。

奥丽维娅的叔父执意要将她嫁给蠢笨的富户安德鲁,还鼓动安德鲁和薇奥拉决斗。安德鲁等人想找薇奥拉决斗,却把哥哥西巴斯辛错当成薇奥拉,奥丽维娅也错把西巴斯辛当成薇奥拉,俩人私下结百年之好。

最后,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兄妹重逢,奥西诺公爵被薇奥拉的品貌所感动娶她为妻,众人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DanielMaclise《马伏里奥和伯爵小姐》

DanielMaclise(1806-1870),爱尔兰画家。该画主要描绘马伏里奥和伯爵小姐两个角色。剧中马伏里奥是伯爵小姐奥丽维娅家中的大管家,因为得罪伯爵小姐的叔父而遭到戏弄,被诓骗着穿着令人厌恶的黄色长袜,并向伯爵小姐求爱,结果丑态百出。

▲ArthurBoydHoughton《托比·贝尔奇协助安德鲁》1854年

ArthurBoydHoughton(1836-1875),英国画家。该画描绘是伯爵小姐奥丽维娅的叔父托比·贝尔奇鼓动安德鲁和薇奥拉决斗的场景。

▲FrancisWheatley《第十二夜》1771–1772年

FrancisWheatley(1747–1801),英国肖像、风景画家。这幅画表现了薇奥拉和安德鲁决斗的场面。

▲沃尔特·豪厄尔·德弗雷尔《第十二夜》

沃尔特·豪厄尔·德弗雷尔(1827-1854),英国画家。该画表现了剧中一个小丑形象,常常戏弄大管家马伏里奥。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什么能简介一下吗?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哈》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奥》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李》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麦》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什么?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戏剧领域文学泰斗,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四大悲剧分别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影响力最大的作品

围绕“王子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线展开的《哈姆雷特》,被后世认为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莎士比亚一生撰著有很多传世巨作,但其中对文艺复兴影响最大的作品,被公认为是《哈姆雷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这跟《哈姆雷特》的悲剧深刻性倒是关系不大,主要是由于莎士比亚在撰写这部悲剧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展现悲情色彩等艺术手法,展现出了相当高超的创造性成就——也正是因为《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才博得了当时文坛的万众瞩目。

《哈姆雷特》至今都被认为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桂冠上的明珠。

2.《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巅峰的作品

《李尔王》讲的是“国王退位后被两个女儿追杀、一个女儿救驾”的故事。

尽管相比起《哈姆雷特》,《李尔王》的历史影响力没那么轰轰烈烈,但那不是因为这部剧不够优秀,而是受累于这两部剧出场的先后顺序。

《李尔王》以深刻的内核、严谨的逻辑和精湛的艺术而著称,在创作手法上延续了《哈姆雷特》的风格,甚至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某种程度上应该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最巅峰的作品——但与此同时,这部剧却也是莎士比亚最不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据说莎士比亚生前一度为此表示遗憾。

3.《麦克白》某种程度上是莎士比亚的“绝作”

《麦克白》讲述了“贪婪恶毒的国王和王后被推翻”的故事。

后世认为这部剧是莎士比亚创作生涯中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在这部剧问世后,莎士比亚后续的作品,水平质量都开始走向下滑,因此《麦克白》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其“绝作”。

当然这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

4.《奥赛罗》是莎士比亚争议最大的作品之一

和其他三大悲剧都不同,《奥赛罗》没有讲述王室故事,而是讲的“男人听信谗言杀害了自己的无辜妻子”。

这部剧在当时倒是没激起多大波浪,但在当代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为什么呢?

因为《奥赛罗》的悲剧根源在于“种族歧视”和“殖民主义”,其他三部悲剧里的王室倾轧,在当今时代已经渐渐成为传说,但《奥赛罗》所讲述的悲剧,即便放在今天,也仍未绝迹。

结语

有人说,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在西方就好比四大名著在中国。但是客观来讲,从内容篇幅、艺术手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这前后两者差距还是不小的。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指什么?

剧是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被称为“四大悲剧”的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喜剧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被人们称为“四大喜剧”的是《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莎士比亚是英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勤奋,共写了三十七个剧本。在这些剧作中,有著名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喜剧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被人们称为“四大喜剧”的是《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其中的《威尼斯商人》是一部社会讽刺性喜剧。作品大意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友人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夏洛克转借现金。夏洛克出于妒恨,提出如果到期不还,就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作为惩罚。安东尼奥不能按期还债,夏洛克坚持要实践借约条款。最后,巴萨尼奥的未婚妻波西雅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她假扮律师出庭,也按条款不准夏洛克多割、少割、流血或伤害安东尼奥的生命。结果夏洛克失败了。这部喜剧讽刺了旧式的高利贷者,同时也暴露了资产阶级内部倾轧争夺的丑恶。悲剧是莎士比亚中期创作的,被称为“四大悲剧”的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姆莱特》,其情节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着人文主义理想的青年。他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期间,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了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且娶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向他诉说了自己被害的经过,要儿子为他报仇。哈姆莱特接受了复仇的任务。他深感责任的重大,又怕泄露心事,被坏人钻了空子,就装疯卖傻,相机了解真情。有一次,他叫戏班子演一出阴谋杀兄篡位的旧戏,试探他的叔父,果然证明了叔父的罪行。他决心杀死叔父,可是把大臣波洛涅斯当作叔父错杀了。克劳狄斯以此为借口,把他送去英国,要英王杀掉他。哈姆莱特在去英国的路上设法逃回丹麦。回来后才知道,自己的情人奥菲利娅因为父亲波洛涅斯死了,爱人又远去他乡,精神失常落水淹死了。克劳狄斯又鼓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比剑,密谋用毒剑刺死他。结果双方都中了毒剑。哈姆莱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克劳狄斯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继《哈姆莱特》之后,莎士比亚又创作了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对于人类出于邪恶的野心,采取不良行动所造成的悲剧多有揭示。有人将这四部悲剧合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其中,《奥赛罗》写正直纯朴的摩尔人、将军奥赛罗与威尼斯贵族少女苔斯德蒙娜相爱结婚,但是,他们纯真的爱情,却受到了奸佞之徒依阿古的破坏,他搬弄是非,造谣生事,致使奥赛罗怀疑妻子对自己不贞,愤而将其扼死。真相大白之后,奥赛罗愧悔不已,自杀身亡。

《李尔王》演出剧照《李尔王》写国王李尔在年老之际,准备将国土分与3个女儿,在分封之前,他让她们向他表白孝心。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骗得了父亲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因实言相告,惹恼父亲,被剥夺了继承权。两个女儿将李尔的权力和土地骗到手之后,立刻改变了嘴脸,将他赶到了荒郊野外。这使辛尔悲痛欲绝,怒火中烧,陷于癫狂状态。考狄利娅对父亲心怀挚爱,她兴兵讨逆,却不幸与父亲一起,被两个姐姐俘虏,她还被送上绞架含愤而死。而高娜里尔和里根则为了追求一个无耻的私生子的爱情,相互仇视,彼此残杀,最终难逃一死。

《麦克白》写原本善良的苏格兰英雄麦克白,在其阴险狡诈的妻子的怂恿和女巫的蛊惑下,犯下了弑君篡位的罪行,可是深重的罪孽又搅得他日夜不得安宁,恐惧和忧患,使得他不由自主地从血腥走向血腥,直到在被讨伐的战争中丧生。

莎士比亚在悲剧中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和道德质询,通过邪恶之徒在犯下罪恶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处境和最终美梦成灰的结局,昭示人们对世俗功利应当保持必要的清醒,大可不必以盲目的追求去毁灭尊贵的人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英文简介

《哈姆雷特》Hamlet《麦克贝思》Macbeth《李尔王》KingLear《奥瑟罗》Othello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伟大的英国文学家。在其作品中,Hamlet(哈姆雷特)、Othello(奥瑟罗)、KingLear(李尔王)、Macbeth(马克白),又被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有哪些?

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及理想的破灭。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被称为“四大悲剧”的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被人们称为“四大喜剧”的是《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全文3944个字,阅读10分钟获得知识升级!

“莎士比亚碰不得。研究莎士比亚的书早已成了图书馆,永远发掘不完。其实真正伟大的作品,没有什么好评论的,评论不过是喝彩。”

“他自己知道使命告终,地位永恒。可惜谁也没有对他说过:威廉,你是仅次于上帝的人。正因为仅次于上帝,比上帝可爱。”

——木心《文学回忆录》

莎士比亚照片

不阅读、不感受就没有发言权。

一个中文系毕业六年半的人,对莎士比亚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外国文学史》中对莎翁的简介,想想挺可悲的。被新冠病毒困在家里,每天带娃的间歇把莎翁四大悲剧仔细看了,才知道莎翁的伟大!木心的评价实至名归!

选择朱生豪译本,也是木心最推崇的译本来阅读。对,就是那位写情话超级厉害的翻译家——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照镜子,你不会看得见你特别好的所在,但你如走进我的心里来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是怎样好法。”为什么列举这么多朱先生的情话,因为,看了朱先生的译本我终于确定一件事,翻译完莎士比亚的戏剧你都还不会写情话,这简直不可思议!

朱生豪(右)与其妻宋清如(左)

莎翁戏剧语言的华丽不可言语评价!才疏学浅,不敢评价。仅仅谈一点读完四大悲剧的感受。莎士比亚这个人是一个内心充满激情而又很宿命的人,他的聪明在于,他靠创作释放自己的激情,他靠宿命论来安排自己的创作。

在他的四大悲剧中仿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左右着人物的命运,他们的悲剧其实在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关于宿命论,我觉得《圣经》中的《约伯记》提供了更好的例子。约伯在自己不幸的命运前不免埋怨几句,但终于在神的责问前羞愧难当:“我知道你万事能作,你的旨意不能阻挡。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听我,我要说话,求你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我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

莎士比亚创作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看作是带了面具的莎士比亚,而不带面具的莎士比亚除了创作悄无生息地生活着,他老了以后,一点都不关心自己的著作产权,悄然回到了老家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几百年后英国的另外一位天才则与他相反,他就是那位玩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玩进监狱的王尔德,王尔德说他靠自己的本事写作,靠自己的天才过日子,他们的创作一样的成功,但他们的命运是多么的不同啊。

1

《奥赛罗》

创作于1605年,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的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卡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的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她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蒙娜身边。故事的核心就是爱情与妒忌。

奥赛罗正直却不能分辨谗言、勇猛却懦弱、骄傲自负同时却也自卑、爱他的妻子同时也嫉妒、怀疑、不信任自己的妻子,他对自己的容貌、种族、肤色很在意,因此心里的不信任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酿成了惨剧。感觉是奥赛罗的疑心和自卑不配得的心态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因。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克里斯多福孟就说过,“怀疑是亲密关系的大敌”,小我不断的进行破坏,扰乱我们的心智,奥赛罗正是中了小我的圈套。

其次,他的自卑感和不配得的心态也是强烈的,当他第一次听说她的妻子不忠时,有一段内心独白,他说,也许是我生得黑丑,缺少绅士们的温柔风雅的谈吐,也许是因为我年纪大了点,她才背叛我。

妻子的美丽,善良,多才多艺等等众多优点。妻子从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了他,甚至几乎和父亲断绝关系,义无反顾的跟着他,对他的深沉的爱,也许对他来说,太沉重了,简直不能承受。所以他杀妻的时候,显得匆匆忙忙,不容分辨,不容解释,不容旁证,甚至一时半刻的时间都不能容忍。所以,可恨的伊阿古成了奥赛罗怀疑和不配得种子的催化剂,一步一步的引导,导致了悲剧。

看这种悲剧非常令人抗拒,面对人性当中的那些黑暗面非常难,但它确真实存在,时时警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2

《李尔王》

创作于1605年,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主要内容是,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当退位时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口蜜腹剑,而传位于大女儿和二女儿,驱逐了小女儿,最后却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出来了。接着小女儿带着军队来救自己的父亲,最终不敌而战死,李尔王也因悲痛欲绝而亡。

悲剧的意义在于将残酷和绝望说给你听,最后给你一丝生的希望,而莎翁这个故事则一次次将你打入更深层更绝望的谷底,总在想着总不能更遭了,却真的有更糟的接踵而来,好像每一次的绝地逢生却是为了推着你陷入更深的黑暗,虽然最后,新生的力量展露了出了些微光芒,故事却到此为止留下一片黑暗,不免让人觉得这是又一个悲剧的启幕。

他的偏执自大和刚愎自用,最终毁了他的国土,也毁了他的亲情。这是李尔王的故事。莎翁在这场喜剧中,描写了双线,另一条线与李尔王互成镜像,是同尊贵大臣与野心儿子的,那位大臣被野心小儿子陷害,被挖了双目在旷野中哭嚎,陪在他身边的就是自己听信谗言而放逐的大儿子,装成乞丐,疯疯癫癫,他听不出来。当大儿子对他坦露身份,他喜极而泣,死在了大儿子的怀里。

看到悲剧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对悲剧追根溯源,引以为戒。但我觉得,好的剧作家是这样的,一般人能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最后得出结论,看到的是一篇劝善福音,而恢弘如莎士比亚,看到的却是挣扎。

而李尔王的悲剧在于,美好的愿望最终通向地狱,他对亲情的最大诠释来自权力。作为国王的李尔王,远远盖过了父亲的李尔王。女儿对自己的爱呢?只要一番表白就是爱,而那只是权力带着一张谄媚的面具,像毒蛇嘶嘶着盘旋上来。而最不会说话的那个女儿,就成了维护威权的牺牲品。

这是怎样一个残酷,细腻而又悲悯的故事,生生压断心底那根敏感而脆弱的弦,想让人激昂吟唱,又想要悲愤放歌。

3

《麦克白》

创作于1605年,故事主要内容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因女巫的蛊惑,在野心的驱使下谋杀了邓肯,成为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又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班柯、贵族麦克达夫的妻子和小孩。最后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枭首的下场。

 

一个立下赫赫战功、意气风发的将军,受到各种内外因的影响,弑君篡位,滥杀无辜,深陷恐惧之中,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枭首惨死的下场,这就是一场悲剧,一场人性的悲剧,一场更深层次的悲剧。

正如谎言一旦开始,就需要无数个谎言去遮掩上一个一样。罪恶的列车真正开动之后,一切就都不可挽回了。“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

心理学上讲认知失调,一个人如果在同一时间有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就会产生一种不适的紧张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紧张状态,他会改变自身的行为或想法,使自己相信理念和行为之间没有冲突。麦克白就是这样的状态,在他的认知中,弑君是错误的,但是野心却又驱使自己不得不做这件事情。认知失调有两种解决的方法,一种是否认新认知,一种是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从而代替旧认知。

麦克白的悲剧其实很纯粹的就是欲望和道德的两种力量对抗的悲剧。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是有野心的,至少是有欲望的,只是没有足够肥沃的土地滋养,又被道德的紧箍咒束缚着而已。如何破解?一言道之,合适的道德设置,合理的欲望力量!只是所谓合适,所谓合理,又要视具体历史情境而定,所以欲望和道德的力量对抗始终会存在,这似乎是这出悲剧中更深更无法脱解的悲剧。

 

4

《哈姆雷特》

创作于1601-1602年间,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巅峰之作!取材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古代神话,主要讲的是丹麦王子莎士比亚为了向杀父娶母篡位的叔父复仇而装疯,历经折磨而终于报仇的故事。整个剧本渗透着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

“除了忧郁,还是忧郁:王子的忧郁、癫狂与复仇”

他敏锐又聪慧,他自由又独立,这是他超越常人的优点。但是,面对考验时,它也像一个普通人,在痛苦和挣扎难以看清前进的道路。这就是不完美的哈姆雷特,他在丹麦的城堡里,离我们很远,又似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近得仿佛能在我们自己身上看到他的一点影子。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哈姆雷特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疯话。可笑的是真话成了疯话。所有人都明白他真话背后的含义,可所有人都怕那真话的锋芒刺痛自己内心深处仅剩残渣的良知,而如果那只是疯话,那么一切谴责的意味都可以被消解了。所以没疯的人成了疯子,该受到谴责的人成了高尚的人。

生存与毁灭,值得思考。一死了之,一了百了,现在有罪之人自杀多半是出于这样的心态。若是做个比较,以前的人倒还没有现在的人这般英勇果决。因为他们还会畏惧地域的火焰与赎罪的苦痛,还会畏惧因自己的魔行而应有的鞭挞。克劳蒂斯尚会忏悔煎熬,可不信鬼神的我们自然不信这因果报应,于是良知竟然渐渐被泯灭了。

毋论《哈姆雷特》,毋论《堂·吉诃德》,毋论别的什么,注目的都是永恒的人性:人类共有共生的特质。而只有强烈关注人类共有人性、述写“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一幕四场)的作品才能成为人类永恒的经典。过多地牵挂于“文化”之外的因素可以使文学获得“当下性”、“时代性”的摹本或成功,甚而流行并因之所获不匪,但不保永久。我这么固执地以为。

一部《哈姆雷特》写尽众生相。生命如此脆弱不堪,生存好比踩钢丝或处身夹缝,活着,多么艰辛。想想有些悲凉。《哈姆雷特》再次给我这种感受。不过还好,人还有希望。毕竟,哈姆雷特把本该属于他的王朝交给了福丁布拉斯,他的事迹还有老好人霍拉旭传唱。剧中丹麦前途让人隐忧,但谁能料定那文字中闪烁的前程不会现出金黄色的微笑呢?

希望大家也能走进莎翁的世界,欣赏莎翁笔端肆意流泻的妙言隽语,机锋巧思,体会莎翁构筑的寰宇舞台上的人生百态,万种风情。

往期精彩回顾

最美语文课系列||少年正是读诗时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一)

最美语文课系列║读最美丽的《红楼梦》(二)

作者:胡鹏

编辑:李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排比句的好处(排比句有什么好处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