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朱熹的诗句(朱熹的思想是一流,诗歌同样是一绝,这首诗就写得很有深度)

发布时间:2023-11-29 14:13:00 admin 阅读:59

导读朱熹的思想是一流,诗歌同样是一绝,这首诗就写得很有深度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理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于明清两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当时的...

朱熹的思想是一流,诗歌同样是一绝,这首诗就写得很有深度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理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于明清两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当时的科举考试都是以他的思想为基础,可见他在当时读书人中有着极高的声望。其实除了他的理学思想之外,还有在文学上的成就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都知道唐朝和北宋那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可是朱熹一点也不逊色于前人,同样创作出来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例如他的一首《春日》,那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写出了绝美的春色美景,同时还时常入选小学课本,成为了大家最为熟悉的一首宋诗。

宋诗也是唐诗之后中国文学的又一座高峰,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哲理,而朱熹作为思想家,作品里面自然而然有着一种深沉的哲理,特别是这首《偶成》,便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诗行云流水,写得极为唯美;另外里面的哲理,也是最为令人感动,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只要能够读懂里面的意思,再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那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是会有帮助,所以这样的作品,那自然是不容错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这首诗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着实是很一般,可是我们只要深入去理解之后,才会发现其实它处处充满了哲理,每一句都是经典,这也正是此诗最具有魅力的一个地方。一个人活到老那就应该要学到老,而对于做学问,那也是一辈子的事情。想要有所成就,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就要去做学问,要让自己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人生理想。

古代的读书人一辈子可能更多的还是希望可以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理想,毕竟读书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不过读书有的时候也是要下苦功夫,要有方法,并不是说读死书。朱熹正是告诉了世人,应该如何去做学问,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地把学问做好。这也正是思想家与普通诗人的区别,更多的还是关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了我们诸多的道理。

少年的时候正是应该要做学问,而这个时候才更容易做好学问,等到老了之后,那么就难以学成,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定要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第一秒,所以每一分钟都不应该浪费,要用于做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好学问。朱熹在这开篇的第一二句中,便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劝慰了世人,不要浪漫时间,要把有限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人们还没有从美丽的梦中醒来,可是春天早已过去了一大半,台阶前的梧桐树叶,早已是在秋风中沙沙响,所有的树叶早已被秋风吹落了。这最后两句正是进一步地劝慰了世人,告诉人们时光易逝,不要等到时间过去了才发现,自己原来一事无成,最终造成了无限的遗憾,这两句诗写得也是极为真诚,让我们能够从中会有所感悟。

朱熹很多的诗都是充满哲理,不过这首《偶成》则是写得很细腻,也很唯美,通篇不仅抒情,同时里面的哲理也是极为深刻。我们从中只要能够理解一二,再把这种哲理融入进生活中,那么一定也是能够做好学问,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所以生命里的每一分钟,那都要珍惜,要把这些时间用到正途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好学问。

春日朱熹四行诗句的意思?

登高诗:《游烂柯山》年代:宋作者:朱熹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叫禾樵客,烂柯不知归。哲理诗:《观书有感》年代:宋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怎么理解?

镜子《观书有感》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朱熹诗词精选:即此竟无得,空恨岁时迁

晨登云际阁

晨起踏僧阁,徙倚望平郊。

攒峦夏云晓,苍茫林影交。

暂释川途念,憩此烟云巢。

聊欲托僧宇,岁晏结蓬茅。

过黄塘岭

屈曲危塍转,沉阴山气昏。

蝉声高树暗,石濑浅流喧。

已过黄塘岭,欲觅桃花源。

无为此留滞,驱马踰山樊。

倒水坑作

宋·朱熹

穷幽鲜外慕,殖志在丘园。

即此竟无得,空恨岁时迁。

川陆绵半载,烦燠当归缘。

憩此苍山曲,洗心闻涧泉。

又闻琴作

宋·朱熹

瑶琴清露后,寥亮发窗间。

韵逐回风远,情随玄夜阑。

端居独无寐,林扉空掩关。

起望星河落,哀弦方罢弹。

诵经

宋·朱熹

坐厌尘累积,脱躧味幽玄。

静披笈中素,流味东华篇。

朝昏一俯仰,岁月如奔川。

世纷未云遣,仗此息诸缘。

书事

宋·朱熹

重门掩昼静,寂无人境喧。

严程事云已,端居秋向残。

超摇捐外虑,幽默与谁言。

即此自为乐,何用脱笼樊。

秋夕

宋·朱熹

秋风桂花发,夕露寒螀吟。

岁月坐悠远,江湖亦阻深。

纷思宁复整,离忧信难任。

终遣谁为侣,独此澹冲襟。

晚望

宋·朱熹

禾黍弥平野,凄凉故国秋。

清霜凝碧树,落日翳层丘。

览物知时变,为农觉岁遒。

不堪从吏役,憔悴欲归休。

西郊纵步

宋·朱熹

西郊一游步,极目是秋山。

积水群峰碧,清霜枫树丹。

故园心不展,投策讵能闲。

且适平生意,无令双鬓斑。

安溪书事

宋·朱熹

清溪流不极,夕雾起岚阴。

虚邑带寒水,悲风号远林。

涵山日欲晦,窥阁景方沉。

极目无遗眺,空令愁寸心。

谢人送兰

宋·朱熹

幽独尘事屏,晼晚秋兰滋。

芳馨不自媚,掩抑空相思。

晤对日方永,披丛露未晞。

翛然发孤咏,九畹陈悲诗。

对月思故山夜景

宋·朱熹

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

露泫凝馀彩,川明澄素晖。

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图片来源于作者【羽_Rachel】,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鲍鹏山: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以终为始,向死而生

龙应台:使人腐败堕落的并不是金钱

朱熹十首经典诗词

朱熹十首经典诗词

作者简历

高山大海,石家庄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美丽的回忆》、《羽高家书》、《笑对人生》、《足行山河》、《梦歌畅吟》、《龟舟搏楫》等多部散文集、诗词集、随笔集及科普书籍。曾在报刊社做过摄影记者、编辑、副主编。

3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及摄影图片,文种有:散文、随笔、杂文,诗歌等。有数篇诗词、散文及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中有十余篇荣获一等奖,有近百幅摄影图片被作为杂志封面刊用。

https://baike.so.com/doc/1663786-1758902.html

信箱:gaodajun01@163.com

朱熹诗词6首,首首值得背下来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劝学诗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南乡子·次张安国韵

[宋]朱熹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鹧鸪天·江槛

[宋]朱熹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朱熹的诗句

朱熹,世称朱文公,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今天一起来拜读一下朱熹的一些诗歌,首首出名句。1、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代: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4、劝学诗/偶成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最著名的三首诗?

春日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

南宋 ·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诗 / 偶成

宋 ·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的诗句

少年易学老难成
朱熹

少年易学老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范成大、朱熹、辛弃疾诗词共六首

目 录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一)(其七)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春日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一树一树的梅子由青变黄,杏子也越长越饱。

田野中,一眼望去,荞麦花儿雪白得晃眼;

金灿灿的菜花多数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

夏日天长,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而逐渐变短。

正午时分,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

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蛱[jiá]蝶:昆虫。蝴蝶的一类。形体较一般蝴蝶大。

 

《夏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部分,共十二首。

诗歌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民们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在家搓麻线。

不论男女都不闲着,各司其事。

那些小孩儿们还不懂得耕织的意义,

只是学了大人模样在桑树荫凉里挖坑种瓜。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的父母早亡,家境贫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历官监和剂局、处州知府,累官起居郎。

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谥文穆。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目叫“观‘书’有感”,理解诗意不能偏离了这个主题。

 

半亩见方的池塘像一面大镜子,天空的光线和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飘移。

我要问的是方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输送给它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时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春日

[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阳光明媚,和风吹拂,春日里的一天,我在泗水边上踏青,

目光所及,从天到地,从远到近,无边的光景全都焕然一新,

天地万物褪去了单调的冬装,换上五彩的春装,一片勃勃生机。

东风长什么样子?太简单了,你看那百花开放、万紫千红,那就是东风的模样,那就是春的模样。

 

春日:春天。寻芳:游春,踏青。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河边。无边:无边无际。光景:风光风景。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

  

天气晴朗心情好,外出踏青戏春芳。

泗水之滨一时新,无边光景去冬装。

东风吹拂百花开,万紫千红展笑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而山东是儒学开创者孔子的故乡,所以这首诗应该是想象之作。

“东风”可能也不仅是指春风,而是指儒学之风。古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朱熹,行五十二(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52),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边。当时诗人闲居于此。

别枝惊鹊:惊动鹊鸟飞离树枝。

旧时:往日。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庙。

见:同“现”,出现。

 

明月爬上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鹊鸟。

清凉的晚风,吹来远处的蝉鸣,半夜了还叫个不停。

稻花飘香,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你听那池塘边,青蛙们在热烈地欢叫。

 

天边隐隐约约露出七八颗星星,

山前一朵乌云带来零零散散几滴雨。

记得从前社林边上有一间乡村客店,

紧跑几步,山路转了个弯,走过溪桥,忽然就看见了,

如老朋友重逢,你原来还在,真好!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

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

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tuō]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清平乐·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吴音:诗人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ao,3声]:老翁和老妇。

无赖:原意是无聊,这里引申为顽皮、淘气。

 

茅草屋几间,房檐低矮,房门窄小,处处透着寒酸。

看得出这家人手头拮据,茅屋讲究个实用,能住人就行,哪还要什么美观、气派。

小溪绕院而过,溪岸上长满了青青的嫩草,一派欣欣向荣气象。

小溪是不要钱的,青青草也是不要钱的,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人们的馈赠。

含了醉意的吴地方言,软糯、细腻,像是在唱昆曲。

这两位白发的是谁家翁妇,老大岁数了,还相互逗趣,亲亲爱爱?

 

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边豆田里锄草,

二儿子在院子里正忙着编织鸡笼。

而他们最宠爱的是小儿子,他在干什么呢?

他正卧躺在溪头草丛里剥那莲蓬吃,哈哈,莲蓬也是不要钱的。

 

一家人其乐融融,并没有被物质限制了幸福感。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朱熹的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