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快速阅读下面一段辩论词,看看其中使用了哪些论据,并辨析一下这些论据的类型。我方认...)

发布时间:2023-11-30 22:05:27 admin 阅读:59

导读快速阅读下面一段辩论词,看看其中使用了哪些论据,并辨析一下这些论据的类型。我方认... 本段运用了荀子的性恶论、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

快速阅读下面一段辩论词,看看其中使用了哪些论据,并辨析一下这些论据的类型。我方认...

本段运用了荀子的性恶论、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等事例来证明人性恶的思想观点。属于事实论据。还运用了道理论证:例如,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本题属于概括论据并判断类型。属于比较简单的基础题型。同学们只要记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含义及特征,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名人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典故等。道理论据包括公认的正确的道理、名人名言、成语,谚语和格言等。就可轻松回答出来。

心理书评:关注人性的积极的一面

关注人性的积极的一面

SimonIngs文

mints编译

布雷格曼在达沃斯的演讲

哈尔登监狱里的设施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一个分享好书、新知、趣识的公号,一个对人类和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站。

比尔·盖茨:“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人类理性与现代文明的宏大叙事

——读《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文|王培

一、跨界奇书

中文版,厚厚两大本。译者为了翻译它,可谓吃尽苦头。在《译后记》中,译者写道:“我的许多老朋友们和新朋友,包括远道来访的朋友,无论他们的专长是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历史学、法学还是生物学、社会学,在这一年中多多少少都受到过我的打扰。”实际上,你完全可以在长长的名单上再加上“心理学”、“哲学”、“文学”、“宗教”等专业领域。译者尚且如此,不难想象,作者研究著述之呕心沥血,更以倍计。

斯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普作家,通过煌煌之作,其志趣绝不仅仅在于向人们讲述人类暴力的故事。作者的野心之巨,试图以人类暴力史作为切入点,采用整体论的方法,运用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从各个侧面论证人类文明何以演化至今,找到减少人类暴力的方法。作者的这一努力类似于,医学家想要探究癌症产生的原因,并得出一系列具有充分解释力的明确结论。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千头万绪,十分困难,绝非哪个专科医生可以独自胜任。

读完全书,无论是否同意平克的结论,我相信,至少读者会对他的专业态度和学术精神抱以最深的敬意:中文版全书约1000页,仅注释和参考文献就占了100页,索引占了100页。用功之深,用力之足,令人惊叹。就该书所涉猎的领域而言,每个领域都可谓是一个宏大课题,数本专著都难以概其全貌。而平克所做的就是,对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旁征博引,将其作为论据,贯穿于故事的讲述之中,形成论证过程,最终得出结论。结果,读者发现,往往要读若干本不同领域专业著作才能领会的道理,作者一本书就把它们融会贯通了,且整个讲述过程有理有据,逻辑连贯,清晰易懂。

形式服务于内容,跨界服务于论证。平克通过论证所得出的大多数结论,观点清晰,毫不含糊。结果,这让该书在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自2011年出版至今,围绕该书所产生的争论从未停息。然而,无论如何,这丝毫没有掩盖该书巨大的学术价值。它获得了各界大拿的盛赞,令无数读者感到振奋。该书中文版,前六页选取了各界大拿的赞誉共计29条,可见一斑。这里举第一条为例。比尔·盖茨在其《盖茨笔记》中称赞该书道:“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还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依我看,盖茨并没有言过其实。

二、人类正处于最和平的盛世吗?

如果你是二战战场的幸存者,你可能会认为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暴力的世纪。如果你生活在叙利亚,你肯定不会认为现今世界处于和平盛世。但平克认为,这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历史的近视”,就像人们总是容易发现并夸大熟人身上的弱点一样。

一系列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尽管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从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比例来看,20世纪还算不上是最血腥的世纪。这其中还要考虑到,20世纪的战争伤亡人数有较为可靠的统计数据,而年代越久远,因为各种暴力所产生的死亡人数就越是难以估计。数据表明,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爆发大规模战争的频次在减少,尽管伤亡的绝对人数在增加,但所占人口比例在降低。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除美国和中国在1950年代爆发过朝鲜战争以外,大国之间以及民主国家之间就再未发生过战争,而这期间还经历了冷战、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核武器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尽管专制国家之间以及专制与民主国家之间时有战争,但规模较小,死亡人数也大幅减少。

平克的结论是,近代以来,人类暴力趋势开始显著下降。二战以后,就整体而言,人类进入历史上最和平的阶段。

 

三、人类为什么会有暴力?

平克并不否认人性中有暴力的一面,但他反对将人性之恶绝对化。在考察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后,平克援引霍布斯的理论,认为人类的暴力大多来自于三种情况,一是为了抢占他人物资的掠夺性攻击,包括抢占土地、粮食、女人、奴仆等等;二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击性暴力;三是为了自身和团队荣誉而施以暴力,比如,宗教战争、决斗等等。

如果霍布斯的理论是对的,那么,与其说人类是因为人性中的暴力因子而施暴,还不如说是人类自利的天性造成了暴力。当知道了暴力的来源,减少暴力就有了方向。人们将会看到,人类对自利的理解所发生的变化,驱动了暴力的减少,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利维坦

人类从部落开始,通过征战,逐渐建立了国家。一旦国家垄断了暴力工具,在国家范围内,人类社会的暴力就开始显著下降。这是因为,国家的统治阶层为了自身利益,有动机维护国家内部的和平安宁。由统治阶层主导的暴力惩罚机制开始形成并运转,这就是霍布斯所谓的“利维坦”的开端。然而,即便有了国家的存在,人类暴力还存在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为了抢占资源、争夺利益,国家之间的暴力并没有消除,反而暴力水平变得更高;二是无论是国家机器的残酷处罚,还是宗教战争或叛教酷刑,各种残忍的刑罚仍大行其道,暴力手段之五花八门,今天的人类难以想象。

平克援引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理论,认为国家的产生导致了社会规范的产生。最初,统治阶层从维护自身荣誉的角度出发,设立清规戒律和行为规范,把自己的身份与其他民众区分开来。其他阶层为了讨好和迎合统治阶层,也开始遵守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社会礼仪。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对行为规范的遵守都导致了人类自制力的提高。自制力对于克服人类某些粗鲁的习性起到了作用,成为暴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五、商业文明

“文明的进程”理论还有另一个观点,认为国家所带来的内部和平,有利于商业经济的萌芽和发展。骑士阶层和下层民众逐渐明白,靠征战所带来的利益,远不如经商,既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获得的利益还更加丰厚。

传统观点认为,基督教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但事实上,基督教从来不鼓励商业活动,视借贷为畏途,视金钱为罪恶。真正的商业经济肇始于国家内部的相对稳定和安宁,人们可以不再通过侵略他国这一“零和博弈”手段获取资源或财富,完全可以靠人与人之间“正和博弈”的合作来获取财富。人们开始明白,合作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伴随着合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多,越来越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移情能力也开始显著提高。

今天,无论是在专制国家内部,还是在民主国家内部,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国内的暴力水平都较低,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也会因为频密的经贸交往而受到抑制。而在中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国家,通常对内对外的暴力水平也较高。平克问道,以今天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吞并人少地多的邻居加拿大完全不是问题,但为什么美国没这么做?因为没这个必要!比起侵略加拿大所付出的成本,与加拿大加强经贸往来和合作所带来的收益更大,成本更低,持续性更好。

六、近代启蒙思想与人本主义

早在近代启蒙运动之前,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就已经登上了人类历史舞台。尽管国家的产生,带来了内部的和平,但也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和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区别,有时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这就是由权力结构的等级差异所带来的身份认同的绝对差异。如果我都不把你当人看,让你做牛做马当奴隶,或者,把你丢进罗马斗兽场与虎搏斗,就完全不会激起我丝毫同情和怜悯。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身份认同的差异,它不是由权力结构带来的,而是由极端意识形态带来的。在近代以前,这种极端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宗教。非此即彼的信仰,辅以替天行道的冲动,造成延绵不绝的宗教战争,以及数不胜数的异教徒审判。到了现代社会,宗教(比如,ISIS)仍是由极端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暴力的来源之一,同时,纳粹等极端意识形态又带来了新的暴力伤害。当然,无论是宗教,还是纳粹,很难说极端意识形态背后没有夹杂着权力结构的因素,就像中世纪所奉行的政教合一那样。

这种政教合一最终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导致了中世纪人性压抑的终结。随着人类对自身、对经验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霍布斯、洛克、休谟、康德等近代思想家开始冲破宗教和专制国家的意识形态牢笼,反思人性究竟为何,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为何,这就是近代启蒙运动,其思想成果影响至今。

概括而言,在个人层面,启蒙运动树立了自由、平等的人本主义思想。康德的名言浓缩了启蒙思想的精华:“人是自身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国家层面,启蒙思想要求国家的运转必须建立在既尊重人性同时又约束人性的基础之上。国家可以摆脱专制所带来的深刻矛盾,既不依靠上帝,也不依靠个人权威,转向另一种更能保障人之自由平等的长效机制——民主制度。

自由,让人类脱离极端意识形态的掌控,学着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了解自身和约束自身,学会自负其责,从错误中不断学习成长。人们可以更加积极大胆地投身入科学研究和财富创造,两者都让人类从征战、侵略转向了自我实现。

平等,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移情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不平等的容忍力越来越低。尽管有基督徒为废除奴隶制做出了贡献,但实际上,让奴隶制得以废除的思想来源不是基督教,而是近代启蒙运动中的人人平等思想。如果废除奴隶制还不能说明什么,那么,当今社会对黑人、女性和同性恋者平等权利的争取,冲在最前线的不是宗教信徒,而是自由主义者。

民主,让国家的公民终于可以通过宪政和司法安排制约政府的权力,统治阶级再不能随意地对外或对内施以暴力。事实证明,较为完善的民主制度,伴之以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一个国家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内和对外的暴力,同时获得可持续的极大的经济发展成就。而无论民主制度,还是市场经济制度,都是启蒙思想的成果,与宗教、民粹主义等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关系。有些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但却不是民主国家,一旦经济发展受挫,政府就倾向于煽动民粹主义,最终导向对内和对外的暴力,纳粹就是最好的例子。靠暴力永远解决不了自身问题,以牙还牙终是无解,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

七、科学、理性与教育

事实上,由于核武器破坏力巨大,今天,国与国尤其是核武国家之间即便想要兵戎相见,也会更趋谨慎。这倒不是说,技术越变态,世界越和平。核大国仍在为减少核武器努力,平克乐见其成,但对此并不十分乐观。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人类必须学会如何与越发先进的科技友好相处,善用作为手段和工具的科技成果。

如今,有很多人怀疑,科技进步并没有带来人类文明进步,因为技术理性的进步不一定带来道德理性的进步。平克不这么认为。实证研究表明,人类技术理性的提高,带动了人类批判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有助于公共理性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的提升,移情的圈子会进一步扩大,人们能够站在更广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自我和陌生的他人,从而逐渐构建起普遍认同的普世价值体系。也即是,自利的范畴,从短视的狭隘的自私扩展到了长远的利他的自利。

人类暴力的减少,还与教育密不可分。这种教育可以是正式的学校教育,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信息传播。关于后者,自印刷术诞生以来,人们的识字率大幅提升,通过书籍,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发展到今日,互联网技术让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分享更加廉价、迅捷和便利,除非人为限制(尤其是政府限制),信息自由流动的壁垒几乎完全消失。关于前者,今日世界,仍有很多专制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加以严格管制,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能记住很多知识,也能对考试应付自如,但却无法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而正是这种能力才导致了发明创新、自我实现和社会持续进步。

暴力的减少与理性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很简单,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人们就很容易被专制政府和乌合之众带向民粹主义,而这是当代暴力的最大渊薮。

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平克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证,国家、商业文明和民主制度,是人类暴力减少的制度性社会力量。但他还不能停留于此,他必须回答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人本身的暴力倾向而言,人性本恶还是本善?

平克拒绝非此即彼的人性两分法。无数事实证明,人性中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在基督教看来,人之恶就是原罪,每个人与生俱来,要想去除原罪,就只能靠耶稣的救赎。这是一种宗教的人性两分法。依照平克的看法,由恶到善,人性的光谱很长,用不完美来概括人性更为恰当。同时,平克十分警惕那种“善恶各占一半”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当今行为经济学中十分流行,比如,著名的卡内曼的“系统1”(直觉)和“系统2”(理性)理论。善恶各占一半,通常隐含着,向善的努力可能毫无意义,最终导致与两分法一样的人性宿命观。这是平克坚决不同意的。平克的观点是,在人性善恶的光谱上,多一份向善的努力,恶所占的光谱就短一分,善所占的光谱就长一分。人性尽管不完美,但人类可以通过不断努力,趋向完美。

即便承认向善的努力十分重要,但善又是从哪里来的?平克必须回应这个问题,这对他的整个论证至关重要。简而言之,平克反对道德直觉论,这种论调宣称,人类对是非善恶的评判,主要是靠对行为厌恶与否的直觉来实现的。平克反问道,如果道德直觉是可靠的,那如何解释,今天的人们都反感奴隶制,而以前的人们视奴隶制为天经地义,这些人中包括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也包括《圣经》中的上帝。相反,平克通过论证,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理性在道德进步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旦人们开始明白奴隶制在理性上是错的,人们就会把这种理性认知逐渐转化为感性直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奴隶制是一种恶的观点,就会在人类理念中固化下来,成为人们无需思考的道德直觉。人类对暴力的认知过程同样如此,今天的人们绝不会再把人兽搏斗当作是赏心悦目的娱乐项目。

移情、自制、宽容,这些都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但在它们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天使长,这就是人类理性。理性让人类情感和道德直觉不断升华(并非消灭感性或情感),理性让人类科技和人类思想不断进步,理性带来人类文明的繁荣与人类暴力的减少。

九、人类文明的未来

平克在结尾部分直言,他是一个道德实在论者。这一自我标签极具争议。在道德哲学领域,道德是一种客观实在,还是人类主观建构起来的一种契约,并无定论。但无论如何,两种观点都相信,是非善恶总是存在的。平克不过是选择了最“激进”的论调,表达了他对道德相对主义的严厉拒斥。但我不认为,平克的道德实在论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道德就像大自然这样的物体,已经全部呈现了在人类面前。我认为,平克是想说,道德确实存在,但对道德知识的发现与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尽的理性过程。

如果当今人类正处于最和平的盛世,如果这一盛世持续经年,人类天性中的暴力基因会在进化中减少吗?平克援引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的结论并不具有信服力。实际上,在平克看来,暴力基因能够改善固然很好,即便不能改善,也无关紧要。解决人类暴力问题,单靠基因的改善,就跟单靠上帝伸出援手一样,忽略了当下人类主观努力的可能性,都是一种命定论。

平克通过卷帙浩繁的论证和书写,告诉人们,人类文明的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优良的社会和国家治理机制,又要靠每个个体持续向善的理性努力,两者缺一不可。实际上,平克持有这样一种历史观:无论有没有上帝,无论人性是恶是善,无论暴力基因是否减少,历史的必然蕴含在人类的理性努力之中。尽管历史不乏悲剧的偶然,但从长远来看,偶然的挫败如同运气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在理性的努力面前都不值一提。同样,对于人类文明的未来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每一个人是否都在为哪怕一丁点的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而努力的方向,历史或多或少已经向我们指出了路径和方法。

就此而言,平克是一个理性乐观主义者,这与他持有的道德实在论相符。但他绝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他没有认为现今世界就很完美,他也没有承诺我们一个绝对和平的未来。实际上,他不可能承诺什么,他不是上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所做的,不过是通过书写,告诉人们:所有关于人类文明未来的承诺,都握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人类文明就像携手走悬空索桥,稍一松懈,就可能掉进万丈深渊。

十、争议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本书可以算是作者的思想自传,书中观点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作者的思想素描图: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古典自由主义者、平权斗士、支持全球化、支持普世价值、支持右翼民主党……

这些素描,轮廓过于清晰,色彩过于艳丽,自然招来思想对立人士的异议。先不谈对书中观点的反驳,异议人士首先指出,平克陷入了“确证偏见”。也即是,先确立观点,再搜集各种有利于观点的论据来支持观点。显然,对于任何一本试图毫不含糊地表达和论证观点的书籍而言,这一指摘都适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异议人士需要针对书中的内容和观点给出有力的反驳论证。这是读者之福,也是争议的价值所在。就我目前所看到的反驳观点,要么误读了平克,要么根本站不住脚。

不过,这倒不是说该书无懈可击。在我看来,平克对功利主义的推崇是值得商榷的。平克反对由政府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更信任市场分配机制。但实际上,贫富差距与暴力问题有某种相似之处,它既取决于每个个体的作为,也取决于社会机制的保障。市场经济肯定会带来贫富差距,但人们需要区分,哪些差距是市场机制本身带来的,哪些是社会机制不公带来的。后者从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开始,得到学界更多的重视和研究。之后,罗尔斯的弟子斯坎伦、内格尔和帕菲特又发展出规则契约主义,进一步反思了功利主义的弊病。尽管功利主义在规范性方面简单易行,便于实践操作,但这种化繁为简又造成了另外的问题,而规则契约主义就是对它的一种修正。

这一学术理论的发展过程,恰恰印证了平克通过该书所要表达的思想:

人类理性很可贵,我们对它的追求永无止境!

2016年1月30日

即可关注“逻辑学”

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

狗,马,它们的智力相当于3到5岁的孩子,你认为这些动物能分的清善恶吗?刚出生的孩子还不如它们的智力,那分的清楚善恶,所以,人之初,无善恶。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你认为人性是善是恶?

人之初生,本无善恶,是后天的影响教育让他们有了善恶。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就特别重要。首先安排好孩子的饮食,保证身体健康。其次,有规有矩,严格要求,体验生活,心理健康。配合学校,引导成长。

有人说人性本恶,人性本贪,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0815465701020801621224C4F7F4","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6973817306192052487","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6973817306192052487","username":"","password":""},"query":{"qid":"6973817306192052487"},"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2845440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3548501577483812"},"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tru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上)

挖掘大师推荐理由——

无论是当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还是看到人间种种闹剧的时候,我们不禁都会问: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纵观历史,这样的问题会反反复复被人问起,但在我们的所见所闻中,又似乎没有谁能把这件事真正说清楚。这一次,我自己来,回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上)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而大概从人类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开始,这就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而今天,我想回到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大概是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可到底哪一个说的是对的呢?自古以来这个争论好像就没有停止过,似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说的清楚。甚至引申开来,还纳入了很多语言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里,我不想扩大讨论范围,仅仅就我们日常语言和经验中的善恶来做判断。而首先,回到孟子和荀子那里,看看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争什么。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篇》)

这个公都子是孟子的学生,而他问孟子的问题其实和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会问:如果按照你孟子所讲,人性都是善的,那为什么历史上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暴虐的君王?历史真实的情况,难道不是既有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好人,也有商纣王那样的坏人吗?按照这个事实,应该说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说人性可以善也可以恶吧?

    孟子在这里其实说的也很清楚,他所说的人性善,是说人性可以为善。而那些不善者,不能怪罪其天生的资质。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和辞让心,并且是生来就有,内在于我的,所以人性就是可以为善的。从这个意义上,孟子讲,人性是善的。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我们和公都子一样,根本就理解错了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的意思啊!孟子不是说人一定是善的,而是说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因为每个人天生就会有耻辱感、有是非心,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而这些就是人之所以能够为善的根本所在!所以,孟子说的善,是说每个人都能够向善,并且都有向善的可能和根源,而不是说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更不是说这个人不会变坏,不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

再看荀子,在荀子看来,什么是性呢?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篇》)

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荀子认为那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不能够通过学习而取得的才是性。而什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好利、好色,这是本性。荀子认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利益有着天生的追求,当每个人都顺着好利的追求任其发展的话,就会相互争夺,谁会跟你讲辞让!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美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讲辞让吗?扯淡!

由此,荀子也确认了人性中生而有之的欲望,生而有之的走向争、乱、穷的祸根,也就确认了人性的恶。用现代经济学的话来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那就必然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所有欲望,于是才有了分配的问题,才有了经济学;否则,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还要个屁的经济学。而且,荀子认为这些欲望本身一定是不可能自我节制的,他不认为好色、好味这样的欲望会自我控制,而只有通过外界的礼义的约束和教化才有可能变好。

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荀子在其《性恶篇》里开宗明义反对性善,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荀子的论据是,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喜欢金钱、美女、地位、权力,而且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就会相互争夺最后大乱,因此人性本恶。在后文中,荀子也根据这个说法提供了许多论据,但他并没有反对孟子提出的核心论据,没有否定人天生就有的那些向善的可能。虽然荀子说礼义都是圣人的教化,可是,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完全说服我,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在设想出孟子所说的情境时,感到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至少,你绝不能告诉我,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别人教育和强迫的结果。

可是另一方面,荀子提供的论据同样是对的,是不可辩驳的。任何一个在人类社会中生存打拼的人,都知道人心到底有多么险恶,都知道人的欲望能够有多么强烈,都知道人在为了利益、权力、美色的时候能够昧着良心做出多么坏的事来。

既然如此,谁说的对呢?

牛史挖掘机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data":{"question_details":{"data":{"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fontStyle":{"domains":["tosv.boe.byted.org"],"filename":"","base64":[],"fontKey":"","tosSuffix":""},"fontKey":"","fontStyleString":""},"errcode":20002,"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login_info":{"data":{"is_answered":1,"is_new":true,"uid":"","user_info":{"uid":"","uname":"","avatar_url":""}},"errcode":0,"errmsg":"success"},"teach_list":{"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teach_task_config":{"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abPars":{"errNo":80001,"errTips":"请登录"},"close_question":{"data":{},"errcode":10001,"errmsg":"网络错误,请稍后再试"}},"commonData":{"isSsrFrame":true,"ttLogId":"2022110913582201020405722516A74D1C","location":{"hash":"","host":"tsearch.toutiaoapi.com","hostname":"tsearch.toutiaoapi.com","href":"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s/search_wenda/list?qid=7108362065563205928","origin":"https://tsearch.toutiaoapi.com","pathname":"/s/search_wenda/list","port":"","protocol":"https:","search":"?qid=7108362065563205928","username":"","password":""},"query":{"qid":"7108362065563205928"},"client":{"width":0,"height":0,"pixelRatio":2,"userAgent":"Mozilla/5.0 (iPhone; CPU iPhone OS 13_2_3 like Mac OS X) AppleWebKit/605.1.15 4084434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13.0.3 Mobile/15E148 Safari/604.1","isIOS":true,"platform":"iphone"},"serverEnv":"production","abFields":{},"user":{"webId":"7163891607778166302"},"isRPC":false,"params":{},"env":{"isBOE":false,"isProd":true,"isPPE":false},"routingInfos":{"tc":"search_wenda","business_path":"/list","routing_path":"/"}}}

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

1、所罗门王“智断亲子案”

《圣经·列王记上》第3章第16至第28章(新译本)“智慧的判断”:有一天,有两个妇人来见所罗门王。其中一个妇人说:“我主啊,我和这妇人同住;她与我在房子里的时候,我生了一个孩子。我生了孩子以后的第三天,这妇人也生了一个孩子。我们都住在一起,除了我们两个人在房子里以外,再没有别人。

夜间,这妇人睡觉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却在半夜,趁着婢女睡着的时候起来,从我身旁把儿子抱去,放在她的怀里;又把她死了的儿子放在我的怀里。第二天早上我起来,要给我的儿子吃奶的时候,发觉他死了。

我再仔细察看,发觉他并不是我所生的儿子!”那一个妇人说:“不!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但这一个妇人说:“不!死的儿子是你的,活的儿子才是我的。”

所罗门王看两个妇人都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给我拿一把刀来!”手下就把刀带到所罗门王面前。他接着下命令说:“把活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妇人,一半给那个妇人。”

那活着的孩子的真正母亲因为爱子心切,就说:“我主啊,把那活的孩子给她吧,千万不可杀死他!”那另一个妇人却说:“这孩子既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开吧!”所罗门王回答说:“把活着的孩子给头一个妇人,千万不可杀死孩子,这个妇人确实是他的母亲。”以色列众人听见所罗门王如此断这个案件,都很敬畏他。

2、偷吃禁果

《圣经》上记载,上帝造出他的子民亚当之后,就把亚当放置在伊甸园中。后来,上帝看到亚当很孤单无趣,就想给他一个伙伴,所以上帝取了亚当的最后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伊甸园的中央,有两棵树,一棵为生命树,一棵为智慧树。

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扩展资料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

吃红肉啦白屎转眼无恩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